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土高原淤地坝

黄土高原淤地坝

黄土高原淤地坝
黄土高原淤地坝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思考

摘要:实践证明,淤地坝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产粮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效益显著,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客观地分析了淤地坝的作用,并对淤地坝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淤地坝;黄土高原;建设

淤地坝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发展区域经济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最早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有记载的人工筑坝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 多年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水利水保部门的总结、示范和推广,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1 万余座,淤成坝地30 多万hm2,累计拦泥210 多亿t,年减少黄河输沙量3 亿t。

1 淤地坝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淤地坝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产粮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拦泥保土,防止沟道侵蚀,减少入黄泥沙

在拦泥方面,淤地坝不但能拦蓄沟道本身产生的泥沙,而且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在减蚀方面,淤地坝库容被淤积后,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具有防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的作用,减轻了沟道侵蚀;在滞洪减沙方面,主要是拦截了洪水,减轻了坝体下游的沟道冲刷,从而减少了输入下游的泥沙。

1.2淤地造田,提高了粮食产量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密度一般为1 ~4 km/km2。在沟道内进行坝系建设,将原来要被洪水冲走的水土资源拦蓄在沟道内,使荒芜、起伏不平的大小沟道成为良田,增加了水土流失区的基本农田面积。一座坝或一个坝系所淤成的坝地,从数公顷到上百公顷,成为山沟里的小平原。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严重水土流失区,打坝淤地成为增加基本农田的重要途径。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截, 形成坝地。坝地地平、墒好、肥多、土松,易于耕作, 而且抗干旱能力强, 增产作用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黄河中游地区广泛流传着:“宁种一亩沟, 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 再旱也不怕”的说法。

1.3 有利于植被的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淤地坝建设, 增加了水肥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 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 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 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与国家退耕政策相配合, 能够保证现有坡耕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

1.4 以坝代路,改善交通条件

淤地坝建成后,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当地乡村的交通条件,便利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治沟骨干工程约有20%成为当地的主要交通道路。保德县腰庄小流域坝系建成后,连通了30 km的村庄道路,全流域村与村间都可以通汽车,沿途先后办起了5 个农副产品加工点和6 个商品代销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5 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

尽管淤地坝在遭遇超标准暴雨洪水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对于沟道坝系工程特别是达到相对稳定的坝系或有骨干坝控制的坝系,在滞洪、减轻下游灾害方面还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据调查,1984 年汛期黄河中游地区暴雨洪水频繁发生,但修建的骨干坝无一出现水毁灾害,在许多小流域内,众多中小型淤地坝由于受到骨干坝的有效保护,不但没有发生水毁灾害,而且在灾害之年取得了粮食大丰收。

1.6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

淤地坝通过有效的滞洪,将高含沙洪水一部分转化为地下水,一部分澄清后直接被生产生活利用,一部分排放到下游沟道,增加了沟道常流水,对汛期洪水起到了调节作用,使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淤地坝在工程运行前期可作为蓄水工程,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发展水产养殖业。

1. 7 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目前仍然有近 1 000 万贫困人口, 2001 年GDP 只占全国总量的6. 8%,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该区人民群众能否脱贫致富,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如期实现。而加快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建设, 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坝系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投入少, 进度慢,不能满足黄河治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一般建设1座治沟骨干工程需要投资90 万元, 而国家实际投入只有35 万元左右,且中小型淤地坝建设

没有国家投资补助, 加之黄土高原地区地方财政困难、群众生活贫困, 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淤地坝建设, 影响了淤地坝的发展。由于国家投资不足,黄河上中游地区每年只能建设100 多座治沟骨干工程和少量的淤地坝,建设规模距?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的要求相差甚远,远远不能满足黄河治理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2.2 缺乏坝系规划, 设施不配套,存在病险隐患

由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大多数淤地坝是20 世纪60、70 年代由群众建造的,缺乏总体规划和坝系设计, 控制性骨干坝少, 骨干坝和淤地坝配置比例失衡,设施不配套, 防御洪水标准低, 综合效益差。同时,由于运行时间在30 年左右, 许多工程由于年久失修, 设施老化, 存在不同程度的毁坏。另外, 由于多年淤积,相当一部分淤地坝已丧失了继续拦泥和防洪的能力, 存在

病险隐患。陕西省已建成的35 万座淤地坝中, 有1-6 万座已淤满或基本淤满,成为险坝; 7 800座大中型淤地坝有近半数不同程度地存在病险问题;缺少配套设施,只有坝体, 没有排洪输水设施的“闷葫芦”坝占淤地坝总数的82.5%。

2.3 管理水平低, 管护的自觉性差

过去绝大部分控制性工程(滞洪坝)、淤地坝都是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后交给当地群众管理的。由于群众的粗放式经营和放任式管理,加之在运行中没有专项维护资金, 维护管理的自觉性差,导致坝系工程病险严重。

3 对今后淤地坝建设的思考

3.1 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淤地坝建设

目前,建设一座治沟骨干工程国家投资仅35 万元左右, 投资标准偏低,而中小型淤地坝国家没有投资。如果今后要大规模开展沟道坝系建设, 需提高治沟骨干工程的补助标准, 并增加中型淤地坝的投资。否则,坝系难以形成, 基本建设“三项制度”也难以实行, 工程质量和标准难以保障。建设。

故沟道坝系建设应根据淤地坝的规模、功能, 实行分级投资建设。大型淤地坝(治沟骨干工程) 因其投资大、技术性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 由国家出资建设; 中型淤地坝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建设;小型淤地坝则以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建设为主,国家补助材料费。

淤地坝建设管理须实行行业管理,水利水土保持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淤地坝的规划设计、立项、施工和验收。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在水利水保部门的统一规划指导下进行淤地坝建设。

3.2淤地坝建设的技术思路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西部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流域为系统,充分体现全局观点,兼顾当地和下游地区利益,科学有效地发挥拦沙、保水和淤地等综合功能。这将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减少泥沙,以及进一步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

(1)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统筹安排淤地坝建设。多沙粗沙区大部分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以沟道侵蚀为主,沟谷地产沙占总产沙量的70%,是淤地坝建设最为适宜的地区。在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不仅是有效减少入黄泥沙,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全面规划、骨干控制、滞洪排清、全面利用,一次设计、分期加高、防洪、拦泥生产相结合。按照小流域坝系进行布设,可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坝系整体防洪标准,保证坝系的安全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淤地坝的综合效益。小流域坝系布设要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水沙运行规律、社会经济情况等诸多因素,统筹考虑,合理规划。以骨干坝为重点,大、中、小型淤地坝相结合,兼顾蓄水、拦泥、生产、防洪等效益,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排淤结合、效益稳定的淤地坝坝系,达到改善生态、发展生产、减少泥沙的目标。

(3)加强淤地坝建设的科学研究及防洪安全,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经过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多年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要使淤地坝系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效益,坝系达到相对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坝系相对稳定或相对平衡已成为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系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要尽快解决小流域坝系建设规模、布局、配置和建设时序,坝系配套与施工技术,坝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等重大问题,尽快建立黄土高原沟道坝系建设的技术体系,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由于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开展后,其防洪安全,特别是大中型淤地坝的安全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安全监测及系统调控,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窑洞民居特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黄 土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 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 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 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 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 用较多。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

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同时,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於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馀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关中北部,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吕梁山,南靠关中平原北部,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1]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修改稿)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 防治的思路与对策 庆阳市国土资源局李晓岩陈志奎张新民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内陆腹地、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北控河套、南屏关中”的重要枢纽,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整个塬面梁峁相依,塬塬相峙,冈峦起伏,沟壑交错,独具一格,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以5‰坡降向东南倾斜,也有“陇东盆地”之称。总土地总面积271.17万公顷,人口264万人。 庆阳气候特点是夏长冬短、雨量较充沛,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8.2~10℃,最高气温38.4℃,最低 -22.8℃,由北向南逐渐升高。7~9月为雨季,雨量较丰富,且多以大雨、暴雨出现,多年平均降雨量407.3~623.5㎜。 一、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理特点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地理特点。根据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地形地貌、行政区域特点,将庆阳地质环境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等三个区。主要由塬地、丘陵山地、河流滩地和河谷组成。黄土塬面积约占土地总

面积3O% ,梁峁丘陵区约占7O%。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庆阳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受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人类工程活动及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包括中度易发区、轻度易发区)、基本无地质灾害区3个区(详见下表)。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地方病、水库淤积和水污染12种。已查明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1107处,其中崩塌隐患点231处,占总数的90.25%;滑坡425处,占38.4%;泥石流271条,占24.5%;不稳定斜坡132处,占11.9%;地裂缝37处,占3.3%;地面塌陷9处,占0.81%。且分布广、隐患多、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时有发生,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庆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滑坡、崩塌。在七县一区均有分布,且发生频率高,直接危害较严重。从地域分布上看,多数崩塌、滑坡发生在坡度大于45°~60°,沟谷呈V字型,坡脚多无原生土体支撑的基底平缓的塬、梁、峁的边坡、黄土塬侧沟头、河谷阶地斜坡地带,相对切割坡高在100米以上,在其前沿均能见到地下水溢出成泉。从地质结构上看,由马兰黄土(Q3)或上部为马兰黄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主要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海峰 (陇东学院政法经管系思想政治教育政教二班) 内容摘要: 论述了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中的战略地位,针对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脆弱,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干旱程度加剧,水资源短缺,降雨极不均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人类积极的活动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建设农林牧复合性旱地农业,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特色旱地农业产业化体系,还要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各项有利政策,建设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旱地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竭尽可能的实现黄土高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区生态环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干旱程度的日趋严重,水资源日趋紧张,使的发展新灌溉系统的成本不断上升,灌溉农业的效益下降已制约了其发展。因此,旱地农业在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加快旱地农业的发展,促进旱地农业生产水平上新台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绵延我国 11个省区境内沿黄河地区,共计约48万平方公里。这些地区年均降水量从不到200毫米(北部沙漠地区)至600毫米(西安)不等。地形有缓坡,也有陡峭的沟壑。生态环境、多变,资源承载能力较低。且这一地区多为旱地农业(旱地农业是泛指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主要依靠自然降水的旱作农业,也包括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加之降雨极不均匀,土壤水分损失严重,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具体表现如下: 一、晋陕黄土高原北部丘晋陵半干旱农牧区: 1、复杂多样的地形,强烈的土壤侵蚀。 除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较为平坦之外,南部晋陕黄土高原丘陵地面沟壑纵横,陡坡沟深,加之这一地区人口密度高,宜耕农田不多,陡坡开荒面积大,垦殖指数高,陡坡滥垦使林草植被造到严重破坏,本来抗冲性弱的黄土就更易受水蚀侵害。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并且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2、旱灾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本区大于等于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250-400毫米,降水变化率较大。从全年雨量变化情况看,一次性小于等于5毫米无效降水多,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9月),且多雨或暴雨,造成灾害。春季多风少雨,春旱十分严重,又受制于地下的影响,河流深切,含沙量大,流量不稳定等因素,限制了农田灌溉作用的充分发挥。春季多风,风沙威胁严重,蒸发强烈,加之黄土抗侵蚀冲刷能力差,植被覆盖率低,从而使的有限降水难以顺利入渗为土壤接纳保蓄以供作物有效利用,这些因素综合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这一地区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高峰期与作物需水临界期错位,干旱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住限因子,而且山坡地比例大,土壤为黄绵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水土流失及肥力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地下。山地农业靠天吃饭,广种薄收。 三、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半干旱农牧区。 本区包括甘肃中部定西,临夏市,积石山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固原地区。,

黄土高原淤地坝数据管理进入信息化

黄土高原淤地坝数据管理进入信息化 伴随着信息化、现代化浪潮的汹涌而至,不时地撞击着治黄决策者的超前思维理念:如何把黄土高原装进计算机,利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数据问题,以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一直是管理决策层所思考的重大命题。在经过长期深思熟虑和广泛调研之后,流域管理部门借助中国水利部三大“亮点工程”之一淤地坝建设的强劲东风,在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探索,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数出百家,各不相同”的混乱局面,基本上实现了流域机构数据管理的有机统一。 特别是自2003年起,随着淤地坝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础信息的不断增加,国家也对淤地坝的管理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的科技人员,借助专家智囊团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经过近三年的刻苦钻研,探索并开发出了一套符合黄土高原实际和满足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的《黄土高原淤地坝数据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快速、高效、严格、准确地对淤地坝进行动态管理,从而为淤地坝建设计划下达、流域治理、数据统计、方案调整、管理决策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极大地方便了管理决策层的有效工作,全面提升了科技管理水平。不仅得到了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而且也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 利用《黄土高原淤地坝数据管理系统》,在庞大的淤地坝数据录入系统中,科技人员巧妙地把统计学的原理进行了人性化设计,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在事先设计好的电子表格中,把实地监测调查数据和地方主管部门上报数据一一对应进行输入,较好地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固定表格录入或批量导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实现了管理数据的统一校正。为了避免管理系统的计算误差,针对淤地坝数据信息录入,系统还对数据对应电子表格做了专门的分析和设计,对于特定的数据类型只能输对应的数据,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误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利用《黄土高原淤地坝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查询功能,为了方便管理,按照投资方式的不同,数据查询子系统还较好地实现了全流域坝系查询、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查询、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查询三种方式的随意交互使用。坝系查询又可分为按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行政区、支流、小流域等进行查询,为上级快速、准确地掌握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动态,提供了科学保证。例如我们想了解黄河流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坝系情况,便可通过该系统的查询功能迅速地查出计算机所给出的统计结果,并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该地区所有坝系数量,同时还可以查看每座坝系的基本情况、可研情况、初步设计、计划下达、开工情况、竣工验收这几个阶段的运行情况,并实现运行阶段对其不同属性数值进行组合查询,如某流域可研阶段的骨干坝数量、坝系内中小型淤地坝数量、分布位置等,快速显示查询结果。 此外,利用《黄土高原淤地坝数据管理系统》,还可以对坝系和淤地坝,按照省(区)、市(县)以及支流进行统计,快速直观地显示所需结果。当你点击淤地坝名称时,便可以看到每座淤地坝的具体情况,省工省时,快捷方便,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利用《黄土高原淤地坝数据管理系统》的信息分类功能,可以按照建设阶段进行分类信息选取,选择自己关心的阶段,比如选择可研、初设和竣工验收阶段,进行淤地坝坝系的进一步优化建设与调整,十分便于科学管理与分类指导。 同时,利用《黄土高原淤地坝数据管理系统》的报表编辑功能,还可以对查询和统计结果进行筛选,并按照用户需要的表格形式和数据内容定制报表,随时输出成Excel表格。所有管理要素如支流名称、坝系数量、计划下达、合计等数据信息结果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自动化功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浅谈陕北窑洞

浅谈陕北窑洞 摘要:陕北主要指陕西省延安,榆林地区。陕北窑洞建在黄土高原上,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同时,窑洞创造了陕北的文化,使得陕北文化有了黄土的深厚,大漠的宽广,和黄河的奔腾。同时,我相信窑洞在未来的生活中同样会给陕北人民带来巨大的财富。 关键词:窑洞,黄土,土窑,石窑,历史,文化,经济 陕北窑洞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名居形式,中华名族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起来的。早在120万年以前,黄土开始堆积,先民的穴居便在陕北落下了深根,从此,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更是陕北的象征。 一、窑洞的自然基础 窑洞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的影响,形成了土窑,石窑,砖窑等主要类型,形成多样,千姿百态,如同满天繁星散落在黄土高原的前丘百壑之中。 (一)、黄土高坡形成的条件 干燥,黄土,大风造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景观。春冬季,干燥的气候 使得黄土浮于地表,大风又将这些黄土带到空中,使得这些地区更加添加 了一些悲壮又豪放的气氛。 光照充足。由于此地区比较寒冷,庄稼大多是一季的,即春种秋收, 冬天便没有了农活。在冬季温暖的阳光下,一排男女老少蹲在墙角晒太阳, 男人抽袋旱烟,女人拉家常,是此地特有的风景线。不过,随着经济的发 展,这道风景线也仅仅偶尔能在农村看到。 窑洞是这个地区典型的住房。陕北现在还有窑洞,冬暖夏凉,特别适 合于居住。但是从外形上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居住需要,已被很多人 摒弃。但农村仍有许多窑洞。 (二)、黄土高坡问什么适合修建窑洞 来自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是黄土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经历过不同的地质年代和气候条件,黄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含量也非常少,不具备土壤结构,所以抗侵蚀的强度比较低,一旦遇水就会崩解湿陷。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到了后来,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黄土高原成壤,并使古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 据介绍,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构成的粉砂为主,因而黄土地层构造质地均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 黄土高原 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 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基本概况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4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指南 一、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土壤侵蚀和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环境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尤为突出。本实验室是以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研究方向,以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问题为目标,主要研究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理、土壤侵蚀预测预报、侵蚀环境演变机制及其提高生产力途径,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侵蚀与干旱逆境下作物生理生态和土壤水分、养分循环机制及其调控,发展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新领域及其交叉学科,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发展及黄河治理服务。 二、基金资助范围 本实验室主要资助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又具有创新意义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主要资助如下研究方向: 1.土壤侵蚀动力学过程及其机制、土壤侵蚀预测预报、侵蚀环境演变机制及其调控(简称:侵蚀) 包括土壤侵蚀过程动力学机制、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土壤侵蚀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土壤侵蚀环境演变机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侵蚀环境演变的驱动力、土壤侵蚀环境效应评价、土壤侵蚀与环境演变的预测预报等。 2.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中水分、养分迁移与调控及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的机制(简称:旱农)包括农林草生态系统中水分、养分迁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土壤水—肥—生产力相互关系及产量形成过程的机理与动态模拟,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机制与途径,作物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性及旱地作物增产的机制,农业节水的生理生态基础,黄土高原发展集雨农业的理论与途径等。 3.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环境演变及调控与旱地农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简称:交叉) 包括侵蚀条件下土壤养分运移规律,植被—侵蚀—土壤互动作用,侵蚀条件下的土壤退化对旱地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评价、旱地农业生产力改变对区域水文情势影响的机制与效应,旱区生态农业对调控土壤侵蚀环境的效应,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等。 4.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环境效应及调控(简称:植被) 包括半干旱区退化林草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恢复模型,灌草立体配置的水文生态与水土保持耦合效应;确定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的土壤水分恶化过程及机理,建立区域土壤干层预报模型,提出区域植被恢复与建设高效种植模式,以指导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 三、基金资助方式 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实验室基金,充分发挥实验室基金在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实验室基金资助方式包括如下三种类型:

浅谈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应对

浅谈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应对 发表时间:2019-05-22T15:02:47.54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作者:高志琴 [导读] 众所周知,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一直都是我国重点的建设项目之一,国家有关部门采取较多的措施对其展开了全面的建设工作。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水利局 717200 摘要:众所周知,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一直都是我国重点的建设项目之一,国家有关部门采取较多的措施对其展开了全面的建设工作。但是现有的管理机制以及科研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已经不能在适应淤地坝大规模建设的新形势了,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质量,那么也就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先进的对策展开相应的处理,如此才能确保建设项目可持续化的发展下去。本文接下来将对此展开详细分析,以希望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问题;处理对策 有关人士应当明确,淤地坝建设项目的修建,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化的保护黄土高原水土而开展的工程,淤地坝建设的质量较高,那么必定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黄土高原的水土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此项工程的修建已经经历了50多年的修建,并且修建规模也逐渐加大,在各个方面的确取得了较多的成功经验。然而随着国内建设新形势的到来,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遇到了较多的新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处理,如此才能提升淤地坝建设的最终质量。 一、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所存在的现状问题研究 (一)淤地坝的坝系结构存在问题 观察当前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情况来看,其坝系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坝系结构指的是各种类型沟道工程数量比例以及平面的布局。良好的坝系结构能够产生极其重要的拦泥、防洪、灌溉等作用,而且还能有效拦截并利用洪水泥沙,由此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坝系结构的组成能够直接影响坝系的功能以及效益。要想使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达到这样的功效,那么也就需要使得坝系结构更加的具有合理性。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的坝系结构,在实际修建的过程中,仅仅只是考虑了治沟骨干工程以及淤地坝,却并没有注重小水库以及塘坝等水资源利用工程结构,所以最终坝系结构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完善,从而降低了坝系结构的实际功能。 (二)黄土高原地区坝系规划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对于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淤地坝的建设工作来讲,淤地坝最为关键的技术环 节就要当属坝系规划工作,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技术问题之一,往往淤地坝规划质量较高,那么必定会提升坝系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坝系内部的建设潜力,因此必须要做好黄土高原地区的坝系规划工作。同样观察当前国内黄土高原地区坝系规划方面工作的开展,部分建设团队过于重视工程建设的进度,没有提前做好各个环节施工的规划工作,所以在实际工作开展的时候,往往只是凭借自身已有的经验进行规划建设,最终大大降低了坝系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并且坝系结构应有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发挥。 二、全面解决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极力强化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的质量体系 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项目来讲,最为关键的便是做好其质量体系 的管理工作,而质量体系又来源于相关制度的确立。黄土高原建设淤地坝能够为当地群众创造出更加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条件,切实维护好黄河生命的健康,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对此加以绝对的重视。落实到实际操作上,有关部门需要在现有坝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淤地坝建设督察机构,要将各个环节建设的制度明确的制定出来,形成规范性的文件标准,同时还需要对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过程中的设计、施工以及管理建设等各个方面展开详细督察,并将督察的信息加以数据模式记录,从而确保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项目能够更加顺利的得以实施。 (二)做好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前期建设工作 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工作来讲,前期建设工作在整个坝系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前期工作得到了更加扎实的修建,那么最终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前期的建设工作,需要设计出阶段性建立机制,确保有关设计工作能够更加的具有规范化特征,并且在操作方面还要相对简便,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前期规划建设工作中,做好审查把关工作,不能仅仅的停留在听取汇报以及阅读材料的方面上,应当按照实际工程的具体等级,由不同的单位展开有关组织审查,如此才能强化前期工作各个环节的职责与分工,并且节约时间,切实加快施工建设的进度。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前期建设工作,是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前期管理工作还相对缺乏固定成熟的模式,但是随着今后社会不断的进步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相应科学的投资融资形式和前期管理模式必定会出现。 (三)在实际工作中做好黄土高原坝系建设工作 实际的坝系建设过程与整项工程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同时在小流域当中能够全方位的发挥出拦截淤泥的实际效用。落实到具体操作上,相关建设管理部门,需要全面规范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制定出一系列施工流程,在展开技术操作工作中,必须要具备水利水保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科学避免一次或者多次转包问题的出现。对于坝系工程的变更处理也需要更加的得当,不能够进行越级审批,同时还应当建立出与之相应的互相承诺机制,比如施工建设中的相关变更工作都需要做出明确的提示,如此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坝系建造问题,进而促进淤地坝建设工程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还需要实行量化管理以及黄牌警告制度,比如某些监理单位如果没有依照实际的建设情况展开进度报账,或者相关淤地坝建设团队没有按照建立核准的工程量展开建设资金的支付,那么也就应当依据所占年度资金的比例,予以不同程度上的惩罚,如此才能有效的确保黄河地区淤地坝工程建设拥有良性的资金运转。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总结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工作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广大施工建设团队应当对淤地坝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能够得到合理解决的,只要广大团队切实做好前期规划、制度建立以及控制好实际施工过程等方面的工作,那么最终必定能够有效解决黄土高原淤地坝建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也在不断研究, 但是在研究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就从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 一、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于沟壑区建筑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更能促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二、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结构由沟间地与河沟谷地两类黄土地貌形态组成。沟间地包括黄土源、黄土梁,是指由河沟谷地所围合的、由黄土所覆盖的高平地。黄土源大小不一,源面平坦开阔,坡度一般小于5“,土壤侵蚀轻微。源边地形破碎,土壤侵蚀强烈。河沟谷地泛指除沟间地以外的负地形,根据发育和开析状况可概括为浅沟、切沟、冲沟、干沟、河沟和河流。浅沟指深约0.5一1.om的“V”字形的,无明显沟边的细沟;切沟是冲沟的初级形态,指坡面浅沟切人黄土Zm 以上,有明显沟形时发展为切沟。沟长100一500om,沟深10m以上;冲沟是大型切沟 在水流集中作用下,下切加强,沟壁扩展,长度延伸而形成的,宽度从几米到loom,深度10一20om;干沟多为河沟的支沟。上游横断面呈“V”形,下游呈 “U’’形,沟坡崩塌,滑坡较多。一般宽100一Zoom,长2侧洲〕一5尔义)m;河沟是一种大型侵蚀沟,常年有流水。横断面呈梯形,谷坡陡切,多崩塌、滑坡,但溯源侵蚀不活跃。河流指洛河、径河、马莲河、葫芦河等规模更大的现代河流。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具有相同地貌发育史、相同地表特征和相同现代地貌内外营力过程的地貌综合体。地貌结构呈明显的自相似性,宏观尺度上表现为“沟壑廊道+黄土源斑块+沟壑廊道”的重复。微观尺度上表现为每个黄土源都具有相似的“源面+沟坡+沟谷”结构。 三、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 1、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向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复杂,地形各因子的单一比较不足以反映其地形地貌特征,故分析研究区各坡度不同坡向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来研究随坡度的增加,坡向的分布特征。阳坡面积比例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高原沟壑区阳坡土地主

黄土高原旱地农业试验站宣传解说词

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草地农业试验站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定位站 宣传片脚本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华夏灿烂文化的摇篮,记载了我国畜牧业与种植业多次反复嬗替的古老样本。 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草地农业试验站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南缘。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草地农业生态研究的试验站。 一、历史回顾 198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任继周教授,针对黄土高原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系统结构以单一谷物种植为主、畜牧业比例低低、农民收入低下等问题,带领着学术团队选址建立了庆阳试验站,开创了我国草地农业研究的先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曾被光明日报、经济参考、甘肃日报、甘肃科技报等专题报道,2002年随着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成为学校在黄土高原重要的科研、教学、推广示范基地和野外定位站, 2009年该站获批教育部中央级高校农林实践基地,2011年挂牌为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定位站试验站的软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二、基础条件 全站占地217亩,划分为作物-牧草试验观测区、家畜养殖区、综合楼、机具区、库房区和生活区等区域。站内各类用房总建筑面积近三千平方米,综合楼面积1421m2,建有实验室、教室、会议室和师生宿舍等、网络通讯设施齐全。配备有气象站、土壤水分测定仪、氧化亚氮气体分析仪、土壤碳通量测定仪、光合仪、冠层仪、人工模拟降雨器等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基本条件,各类拖拉机、播种机、免耕机等田间机械,为大田实验提供了条件保障。 三、科研工作及相关成果 建站以来,依据草地农业系统理论,农业系统中畜牧业所占比例不低于25%,重点开展了粮-草-畜耦合提高系统提高自然资源利用能力和效率的研究,共引进评价近千种饲草植物新品种,其中100余种已在当地应用,在研究评价草田轮作系统评价系统生产力和效益,在牧草-家畜系统试验区评价反刍家畜对饲草的转化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在果-草试验区观测牧草加入果园后系统水分、养分和光能利用过程。建立的水土保持耕作试验区,以当地常见二年三熟轮作为对象,系统观测中长尺度下免耕、秸秆还田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农业生产力和环境安全的影响。

黄土高原淤地坝防汛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展望

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 中国防汛抗旱Mar.2019NO.3VOL.29 2019年3月第3期第29卷 1淤地坝建设运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运行情况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减少入黄泥沙、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陕西视察调研时指出:“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推行”。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淤地坝的建设范围涉及39条入黄支流(片),总面积42.6万km 2。2003—2007年,水利部将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列为全国水利“亮点”工程,每年安排中央投资2亿元用于淤地坝建设。截至2015年,黄土高原累计建设淤地坝5.92万座,涉及7省(自治区)239个县,其中中型以上淤地坝1.78万座,分布于210个县。 受投资和技术的限制,建成的淤地坝配套设施不完善,骨干坝多数未设溢洪道,中型淤地坝大部分属无泄水 和放水建筑物的一大件工程,俗称“一口吞”或“闷葫芦”工程。据统计,已认定的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中,无配套泄洪设施的病险坝3066座,其中工程下游有重要设施的病险坝2724座,这些工程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经过多年运行,受淤地坝运行功能、淤积库容、运行年限、所属小流域环境、天气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早期建设的淤地坝已经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甚至有溃坝的可能,病险淤地坝的数量不断攀升。据统计,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淤地坝中,有2751座坝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贯通性裂缝、滑坡、塌陷、冲沟及管涌或渗漏等病险问题;有1398座放水工程存在卧管(或竖井)损毁、涵洞(管)发生断裂、堵塞、渗漏、明渠损毁等现象;有1134座原有溢洪道存在损毁、掏刷悬空等情况;有2592座存在坝体、溢洪道,或坝体、放水建筑物,或溢洪道、放水建筑物同时存在病险;有761座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同时存在病险。这些淤地坝各类病险问题的存在,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之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防汛基本未纳入各地防汛体系,导致淤地坝主管部门防汛监管任务越来越繁重艰巨。 黄土高原淤地坝防汛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展望 史红艳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21) 摘 要:介绍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及运行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监控预警系统建设情况。黄土高原淤地坝监控预警管 理系统为解决黄土高原淤地坝防汛工作难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提出了建设实现雨水情监测与监控预警、应急响应有机结合,达到预警信息实时传递,是决策层实施科学合理的指挥调度的有力支撑,及时高效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淤地坝防汛安全,是全面提高淤地坝监管水平的有力手段。关键词:黄土高原;淤地坝;防汛;监控预警系统中图法分类号:S157.2;TP3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264(2019)03-16-04 收稿日期:2018-04-09 作者信息:史红艳,女,高级工程师,E-mail:8412948@https://www.doczj.com/doc/6510246915.html,。 DOI:10.16867/j.issn.1673-9264.2018088 史红艳.黄土高原淤地坝防汛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展望[J].中国防汛抗旱,2019,29(3):16-19.SHI Hongyan.Prospec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warping dams on the Loess Plateau[J].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 ,2019,29(3):16-19.(in Chinese ) 信息化建设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16

黄土高原

第三节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图文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 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 导课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 (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2)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黄土高原 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 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渗透乡土地理的知识,明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 请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 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2.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请学生谈谈自己所见到的灞桥周围的窑洞景观,并分析居住窑洞的优点。 结合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黄土高原练习(含答案)

黄土高原练习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5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6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黄土高原上的陕西洛川苹果香甜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 3.洛川苹果种植的自然条件优势是 ①黄土梁、黄土峁密布②日照较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降水集中在冬春两季④黄土通透性强,水肥供需协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洛川商家在上海开设果行零售苹果,其利用的上海区位优势主要是 A.消费市场巨大 B.集聚效应显著 C.劳动力素质高 D.运输条件便捷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5-6题。 5.为趋利辟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6.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图4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8.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中阴影地带是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交错 分布的一个地带。据此回答9~10题。 9. 图中阴影可能是我国的() A. 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 B. 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C. 是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 D.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过渡地带 10. 图中甲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严重 B. 水土流失严重 C. 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D. 土壤污染严重 11. 图中乙处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 土壤贫瘠 B. 光热条件差 C. 地形坡度大 D. 水资源缺乏 12、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图24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3分)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4分)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2分) A.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 B.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 C.农作物留茬增强抗风蚀能力 D.硬化地面抵抗风蚀 (4)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广东省中学 生适合的参与方式是。(1分) 13、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陕西省经济 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综合实力迅速提升 的十年。读陕西省相关图文资料,回答下列 问题。(17分) 材料一:2008年陕西省粮食播种面积4852.05万亩,粮食总产1150.9万吨,全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与1999年比,在粮食面积减少近20%的情况下,产量增长6.4%,2000-2008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3.2%。 材料二:陕西省三大产业结构图 材料三:陕西省略图 1.1999年以来,陕西省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2.陕西省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特点是 ,其发展的区位条件是 。 3.渭河和汉江的分水岭是;渭河和汉江比较,含沙量较大的是,主要原因是;含沙量大对河流综合开发的不利影响 有、等。 4.渭河谷地和汉江谷地分属哪种农业地域类型?两地发展农业不同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 5.近年来,陕西省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主要是什么原因? 14.(2011届北京海淀期末考试)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