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大联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大联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大联考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京津冀地区冬季的空气质量受静稳天气(近地面风速较小,大气稳定)的影响。山谷风环流因山地与平原地形的差异而产生,对冬季静稳天气影响很大,而海陆风对冬季静稳天气的影响则相对较弱。静稳天气下,下图中山前地区的偏南风与偏北风以日为周期的消长与进退影响着北京及其以南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冬季海陆风环流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较弱,其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较低B.海平面略有下降

C.热岛效应较明显D.海面被海冰覆盖

2.下图所示的山谷风环流中,能将南部大气污染物汇聚至北京的气流是

A.①B.②C.③D.④

3.在静稳天气条件下,北京市冬季凌晨至清晨大气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的地区是

A.北部地区B.南部地区C.东部地区D.东南地区

【答案】1.D

2.B

3.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1.结合所学知识:冬季该区域气温较低,海面被海冰大面积覆盖,气温较低,此时,陆地气温也较低,海洋与陆地间温差较小,冬季京津冀与该海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差异也较小,陆地吹向海洋或者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力较小。D正确;根据材料,冬季京津冀地区虽然草木枯黄,但植被覆盖率不会降低,A错误;冬季该区域的海平面是不会下降的,B错误;题干问的是冬季海陆风环流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说的是海陆风与热岛效应几乎无关,C错误。因此故选D。

2.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由题干可知,图中山前地区的偏南风与偏北风以日为周期的消长与进退影响着北京及其以南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因此图中能将南部大气污染物汇聚至北京的气流在流向上应由南部吹响北部,对比图中的几只气流,只有②符合,故选B。

3.根据材料,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北京北部为燕山山脉,根据山谷风的形成原理,冬季凌晨至清晨,北部山地降温明显,冷空气顺山坡而下,北京北部受来自北部山地偏北气流(气温低,污染物浓度低)影响,有利于污染物扩散。A对,BCD错。故选A。

2.小明到我国某地旅游,看到当地的传统民居多为便于通风和晾晒的开敞式平顶房。该地所属的文化区是

A.华北平原文化区B.青藏高原文化区C.黄土高原文化区D.新疆荒漠绿洲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

通风和晾晒的开敞式平顶房叫荫房,也叫葡萄干晾房,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新疆晾制葡萄干,充分利用该区域的气候干旱的特征。一般都是平顶长方形格局,墙壁用土块砌成,留有许多方形花孔,在房内设置挂架,以挂晾葡萄。该地所属的文化区是新疆荒漠绿洲文化。D正确;华北地区传统民居是典型的庭院结构,坐北面南的土坯平房,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青藏高原传统民居是碉房。黄土高原传统民居是窑洞。ABC错误。故选D。

3.不同区域地理特征有差异,下图为某区域的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区域数码编号对应传统民居正确的是

A.①—窑洞

B.②—吊脚楼

C.③—四合院

D.④—泥瓦房

2.以下对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泥石流灾害频发

B.②水土流失面积大

C.③土地荒漠化严重

D.⑤土壤盐渍化普遍

3.图中各区域与其地貌特征配对正确的是

A.①—沙漠广布,风成地貌为主

B.③—曲流广布,流水地貌为主

C.④—塬、墚、峁广布,黄土地貌为主

D.⑥—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为主

【答案】1.C

2.B

3.A

【解析】

1.根据纬度判断,①②③位于秦岭-淮河以北,④⑤⑥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再结合经度判断,①为鄂尔多斯高原,②为黄土高原,③为华北平原,④为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大部,⑤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丘陵,⑥为武夷山以东地区。

A、窑洞为黄土高原民居,而非鄂尔多斯高原(①)传统民居,A错误;

B、黄土高原(②)传统民居是窑洞,而不是吊脚楼,B错误;

C、华北地区(③)传统民居是四合院,C正确;

D、四川盆地(④)传统民居不是泥瓦房,D错误。

故选C。

2.由上一小题可知:①为鄂尔多斯高原,土地荒漠化严重;②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广大;③为华北平原,春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广大;⑤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丘陵,土壤应为酸性红壤。故B正确,A、C、D错误。

3.A、①为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多受风力作用形成的风成地貌为主,A正确;

B、③为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较少,地势平缓,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B错误;

C、④为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而塬、墚、峁广布,黄土地貌为主的地区应为黄土高原,C错误;

D、⑥为武夷山以东地区,而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区应为云贵高原,D错误。

故选A。

4.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海水盐度低,沿岸有常年存在的海流,海底地形普遍平坦,冬季盛行

偏北大风。西部有狭长的沙嘴(从陆地凸入海中的狭长沙滩)与锡瓦什湾相隔(如图)。锡瓦什湾海水盐度很高,大部分水体深度在0.5米到1米之间,海底有厚达5米的淤泥,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常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夏季尤臭。1920年11月7日,苏俄红军步兵突破了被防守克里米亚半岛的白军自恃为“天险”的锡瓦什湾,打响了解放克里米亚半岛的战役。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沙嘴”面积增加最快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2.关于夏季锡瓦什湾“尤臭”的自然原因,描述错误的是( )

A.沙嘴阻挡了内外海水的交换B.夏季蒸发量大、降水少,湾内水位浅

C.夏季气温高,微生物生长活跃D.夏季亚速海的洋流较弱

3.推测当时白军自恃锡瓦什湾为“天险”的原因,错误的是( )

A.湾内地形起伏大,地势险要B.湾内淤泥深厚,不利于行进

C.冬季风强劲且寒冷,水温低D.湾面宽阔,涉水强渡难度大

【答案】1.B

2.D

3.A

【解析】

【分析】

第1题,“沙嘴”是由泥沙淤积形成,主要从泥沙来源、搬运作用、堆积作用(流速变慢)三个角度分析,注意流速越慢时沉积越多。第2题,“臭”的原因主要和淤泥、微生物有关。夏季“尤",即味更浓,原因和水少、风弱,自净能力弱有关。第3题,“天险”也就是通过较难,联系材料所给时间及图像信息,主要从水面宽、水温低、淤泥多、水浅(不利于船只通行)、水"臭”等角度分析。

1.根据图示及材料可知,沙嘴的形成与河流携带泥沙入海、海流搬运、锡瓦什湾海底地平水浅、海流所携带的泥沙容易沉积等有关。由材料可知,亚速海冬季盛行偏北大风,风力强劲,泥沙被搬运到沙嘴以外区域,夏季因风力弱、海流趋缓,泥沙沉积较多,“沙嘴”面积增加快,故B项正确。

2.根据材料,“海底有厚达5米的淤泥,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常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夏季尤臭。”说明

臭味主要来自水中淤泥以及沉积物的腐烂,夏季气温高,微生物生长活跃。“尤臭"说明气味难以扩散。由亚速海的经纬度和地理位置可知,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蒸发量大,降水少,湾内水位更浅;沙嘴阻挡了湾内外海水的交换,夏季风力较弱,稀释作用弱,臭味浓度大,难以扩散;该地的海流常年存在,海流位于海湾以内的亚速海,对海湾“尤臭”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锡瓦什湾成为“天险”,说明该海湾有许多不利于苏联红军涉水的因素。由材料可知,湾内淤泥黏重深厚,不利于步兵行进;冬季风强劲且寒冷,水温低;湾面宽阔,涉水强渡难度大;水位浅,不利运兵船通行;气味腐臭,不利于人员长时间逗留;海湾内地形平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5.“抚养比”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值。其中,老年人口数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称为“老年抚养比”,未成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称为“少儿抚养比”。如图为“江苏省2018年各地级市抚养比及儿童抚养比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老龄化最突出的城市是()

A.南京B.扬州C.南通D.徐州

2.据图推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苏北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B.苏中地区的青壮年负担较重

C.苏南地区吸引劳动力更强D.“二孩”后抚养比大幅上升

【答案】1.C

2.D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以2018年各地级市抚养比及儿童抚养比图为背景,考查了抚养比的相关知识,获取图中信息即可。本题难度适中,以2018年各地级市抚养比及儿童抚养比图为背景,考查了人口数量的变化及人口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读图可知,图中抚养比-儿童抚养比为老年抚养比,四个城市中南通老年抚养比最大,人口老龄化最突出。故选C。

2.读“江苏省2018年各地级市抚养比及儿童抚养比图”,苏北地区儿童抚养比高,说明人口出生率较高,A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中地区的抚养比高,青壮年负担较重,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劳动力更强,C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孩”后抚养比上升幅度小,D观点错误,符

合题意。故选D。

【点睛】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海外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等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海外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6.隆河冰川是阿尔卑斯山脉著名的冰川。为了减缓冰川的融化速度,瑞士科学家每年一定季节都会用巨大白色毛毯将其覆盖(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补给隆河冰川的水汽主要来自

A.北冰洋B.太平洋

C.大西洋D.印度洋

2.科学家覆盖冰川的季节应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3.覆盖白色毛毯得以减缓冰川融化速度的主要原因是毛毯能够

A.大量吸收太阳辐射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削弱地面长波辐射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答案】1.C

2.B

3.D

【解析】

1.据材料可知,隆河冰川位于欧洲西部的阿尔卑斯山脉,该地全年受西风控制,西风从西侧大西洋带来丰富的水汽,所以补给隆河冰川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C对。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距离阿尔卑斯山

脉均较远,而且不是在阿尔卑斯山脉西侧,所以水汽不是来自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A、B、D错。故本题选C。

2.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为较最强,气温最高,冰川最容易融化,所以科学家覆盖冰川的季节应是夏季。B对,A、C、D错。故本题选B。

3.巨大的白色毛毯可以强烈反射太阳辐射,使冰川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升温速度减缓,而且可以阻隔冰川与外面热空气接触,从而减缓冰川融化的速度。D对,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会加速冰川融化,A错;覆盖白色毛毯无法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削弱地面长波辐射不会减缓冰川融化,C错。故本题选D。7.2019 年第 18 号台风“米娜”在浙江舟山沿海登陆后,转向韩国南部再次登陆。当台风中心位于上海的正东方位时,上海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

当台风中心位于上海的正东方位,即上海位于台风中心的正西,根据北半球低压气旋的气流运动情况,可知台风中心西侧吹西北风,即上海吹西北风。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8.我国西北地区河流在冬季会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是冬季

A.降水少,雨水补给少B.河流封冻,阻隔水流

C.气温低,冰川融水少D.农田灌溉,用水量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我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年降水量稀少,所以河流很少能够得到大气降水补给。又有很多高大的山地,比如天山、昆仑山等,海拔很高,山上有很多冰川分布,因此,冰川融化水是我国西北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在夏季季节,气温较高,山上的冰川融化较多,河流水位较高,处于丰水期;而到了冬季,气温较低,山上的冰川在低温条件下,几乎不再融化,河流缺少水源补给,而河流水分不断的由于下渗和蒸发损失,导致入不敷出,河道中径流量几乎为零,最终发生断流现象。故C正确,A、B、D错误。

9.海漂植物是通过海水漂流进行传播的植物。椰树广泛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是海漂植物的典型代表。椰树是海南省的省树,但并非海南岛的“土著”,其种子最初是借助海水运动从其他国家“偷渡”而来的。

读海南岛椰树分布图和世界局部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海南椰树种子最初的来源可能是()

A.受我国东部沿海大陆沿岸流的影响,来自福建

B.受东南季风和日本暖流的影响,来自日本

C.受西南季风和南海洋流的影响,来自东南亚

D.受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的影响,来自澳大利亚

2.甲地沿岸的植物种子,有可能漂流至哪里登陆生根发芽()

A.a、b B.c、d C.a、b、c D.b、c、d

【答案】1.C

2.A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

1.由材料“椰树广泛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可知,不可能来自福建和日本,福建位于亚热带地区,日本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A、B错。可能受西南季风和南海洋流的影响,来自东南亚,C正确。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位于北半球,不可能将南半球澳大利亚的种子带到海南,D错。

2.从图中看,甲地位于北印度洋,夏季受西南季风和夏季洋流的影响,种子可能漂流到b地登陆生根发芽。冬季受东北季风和冬季洋流的影响,种子可能漂流到a地登陆生根发芽,A正确。

【点睛】

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寒流,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暖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暖流,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寒流。

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向东流动,形成顺时针大洋环流;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向西流动,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

40°S~60°S附近是西风漂流。

10.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造成了巨大危害。下图为八步沙灌丛沙堆林带,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地貌,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

2.灌丛沙堆对当地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A.下渗减弱B.地表径流增加C.地下径流减少D.蒸腾作用加强

3.随着灌丛沙堆数量增加,当地()。

A.大气降水增加B.风力作用加强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沙漠面积扩大

【答案】1.D

2.D

3.C

【解析】

【分析】

本题可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植被的作用等,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1.本题可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由材料可知,该地貌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风化作用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进行;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柱;风力搬运形成沙丘移动;灌丛沙堆主要与风力沉积作用有关。D正确,A,B,C错误。

2.本题考查植被的作用,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灌丛沙堆可以涵养水源。植被的增加,蒸腾作用加强,下渗加强,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A,B,C 错误,D正确。

3.本题考查植被的作用。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随着灌丛沙堆数量的增加,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力作用减弱,沙漠面积减小;大气降水不会明显增多。A,B,D错误,C正确。

11.下图阴影部分为某海底地形分布区。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海底地形是

A.海岭B.海沟C.大陆架D.洋盆

2.根据该海底地形的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②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C.③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生长边界

D.④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1.B

2.D

【解析】

1.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海底地形位于太平洋西部边缘和印度洋东北部边缘,海岭一般位于大洋中间,A不符合题意。海沟呈条带状分布在大洋边缘,因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海底地形可能是海沟,B符合题意。大陆架从形态上不是狭窄的条带状,大多呈面状分布,因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海底地形不会是大陆架,C不符合题意。洋盆比较宽广,呈面状分布,与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海底地形形态特征不符,D不符合题意。

2.根据上题判断可知,该海底地形为海沟,应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位于消亡边界,由此判断,B、C错误。根据经纬度位置和形态判断,①处海沟应位于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外围,应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误。④处海沟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边海域上,澳大利亚大陆及东边海域属于印度洋板块,再向东为太平洋板块,因此④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D正确。【点睛】

在地质学上,海沟的产生被认为是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密度较大的海洋板块以30度上下的角度插到大陆板块的下面,两个板块相互摩擦,形成长长的"V"字型凹陷地带。科学家还认识到所有的海沟都与地震有关。环太平洋的地震带都发生在海沟附近。这是因为海沟区的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它意味着海沟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向下沉降。

12.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湖区内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微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

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下图示意龙感湖地区位置与范围。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的主要原因是

A.蒸发旺盛B.泥沙淤积

C.地壳抬升D.围湖造田

2.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

A.净化水中污染物质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D.维持生物多样性

3.龙感湖地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的主要原因是

①冬季温和多雨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

③食物来源充足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1.B

2.D

3.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湿地.

1.图示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长江所携带泥沙进入湖区后,在江水和湖水的顶托作用下,泥沙在河流入湖口地区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水下堆积体持续接受堆积,直至露出水面,从而使龙感湖和鄱阳湖分离,故选B。

2.由材料“湖区内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微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可知,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故选D。

3.龙感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但降水较少,排除①;由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龙感湖地区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对环境影响小,②正确;除气候温和外,食物来源充足也是龙

感湖地区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的重要条件,③正确;大部分鸟类处于食物链的底端,因此该地区有以候鸟为食的其他动物,排除④。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图文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13.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古代越瓷贸易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向,一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下图为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

①缩短路程②增加运量③减少货物破损④增强贸易灵活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

A.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B.乙处借船右后方风作动力

C.丙处见到河水的暴涨D.丁处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

【答案】1.C

2.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读图,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需沿探测的航线行驶,在固定的码头靠岸,不能增强贸易灵活性,④错。轮船运量比车马运量大,可增加运量,②对。海运的路程长,①错。海运的没有硬性碰撞,能减少货物破损,③对。C对。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甲处临近赤道,北极星高度太低,不易被看到,不能利用北极星定向,A 错。乙处冬季时受东北季风影响,可借船右后方风作动力,B对。丙处是热带沙漠气候,很难见到河水的暴涨,C错。丁处半岛受离岸风及洋流影响,沿岸多沙漠分布,看不到大片的草地,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大气环流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不同区域自然环境

特征差异。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水湖,因盛产湟鱼和湖中岛栖息着各种水鸟而闻名于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50年代有108条入湖河流,目前锐减至不足10条,环境交化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在2004年将湟鱼列为濒危物种。

简述青海湖湟鱼濒临灭绝的原因,并提出拯救措施。

【答案】原因:气候变暖,河流水分蒸发旺盛,引水灌溉使河流干涸;开垦草地,过度放牧增加了输沙量,河湖淤塞严重;过度捕捞。措施:封湖育鱼,人工增殖放流湟鱼;加强水资源管理;修复植被,治理退化草地;加强青海湖生态环境普查检测

【解析】

【详解】

结合材料围绕湖水变化分析原因,再结合人类活动分析人为原因,主要分析过度捕捞、过度引水、过度放牧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结合原因分析措施,减少人为影响就要封湖育鱼,人工增殖放流湟鱼;加强水资源管理;从环境保护方面要治理退化草地,恢复植被,加强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測管理。

15.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草原、沙漠广布,多外流河,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下图是石化森林位置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石化森林形成前该地的环境特征是

A.地势高耸,冰川发育

B.板块张裂,岩浆喷发

C.气候干燥,沙漠广布

D.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2.石化森林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A.堆积——抬升——侵蚀

B.下沉——堆积——侵蚀

C.抬升——侵蚀——堆积

D.下沉——侵蚀——抬升

【答案】1.D

2.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地理过程的解读,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及地理过程动态变化的分析能力,整体难度较大。

1.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结合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可知,古代生长的森林受火山爆发影响,被火山灰掩埋,可溶性矿物质渗入树体,最终将树木变成了化石。说明在石化森林形成之前,当地森林众多,植被茂密,气候温暖湿润,据此判断,D之前,ABC错误,故选D。

2.结合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进行判断即可,首先古代生长的森林受火山爆发影响,被火山灰掩埋,可溶性矿物质渗入树体,最终将树木变成了化石。这是一个堆积形成化石的过程;其次当这些化石出露地表即形成石化森林,说明此阶段地壳抬升,使得森林化石受到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最终形成石化森林。总体上石化森林的形成经历了堆积-抬升-侵蚀的过程,A正确,故选A。

16.上海内环线与外环线之间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A.商业用地B.农业用地

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

商业用地主要在内环线和外环线与放射线的交汇处,这些地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A错误。农业用地分布在外环线以外的地区,土地面积大、地价低,B错误。内环线与外环线之间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近,地价较低,对市区环境污染较小,且方便工人上下班,C正确。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内环线之内,距离商业区近,内环内第三产业发达,外围是工业区,居住用地居中利于上下班,D错误。故选C。

17.海南岛东部沿岸洋流流向随季风出现季节性变化。图为海南岛及某季节东部海水等温线图。图中所示

的洋流是

A.夏季风形成的暖流B.夏季风形成的寒流

C.冬季风形成的暖流D.冬季风形成的寒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读海南岛某季节东部海水等温线图可知,洋流附近的等温线向东北方向凸出,向高温处弯曲,表明该洋流水温比两侧水温偏低,属寒流,该洋流流向应从低温区域流向高温区域,即由西南流向东北。材料信息表明,海南岛东部沿岸洋流流向随季风出现季节性变化,由此判断,当地盛行西南风,当地夏季盛行西南风,由此判断,图中所示的洋流是夏季风形成的寒流,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8.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近期对我国用水效率进行了统计分析,2018年,全国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下表是“2018年部分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效率指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级行政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m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全国66.8 0.554

京13.0 0.742

津15.1 0.708

内蒙古 1.1 0.543

甘136.2 0.56

1.京、津地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明显低的原因可能是()。

A.产业结构合理B.经济用水总量少C.跨流域调水量大D.区域总水量少

2.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措施有()。

①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②种植节水作物③修建水库④推广机械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①②

【答案】1.A

2.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资源的利用

1.本题考查水资源的利用,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根据材料可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反映的是耗水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京、津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用水总量大,B错误;与区域总水量的多少和调水工程的补充没有关系,C、D错误;京、津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且技术水平高,具备较高的节水能力,A正确。

2.本题考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应该从节水或者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①②都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而③④与提高农田灌溉水关系较小。D正确,A、B、C错误。

19.“反向春运”是发生在春节期间,与传统春运客流方向相反的以家庭团聚为目的人口流动现象。“反向春运”从2016年起就已出现,2019年这种现象尤其明显,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是2019年“反向春运”热门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反向春运”客流中,主体为

A.儿童和老年人B.农民工C.青壮年男性D.青年女性

2.与“反向春运”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交通因素B.经济因素C.文化因素D.环境因素

3.“反向春运”对热门地城市带来的影响有

①减轻春运期间交通压力②带来紧缺劳动力资源

③带动春节旅游和消费市场④加大城市环境压力

A.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答案】1.A

2.D

3.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人口流动。

1.根据材料信息,“反向春运”与传统春运客流方向相反,以家庭团聚为目的。进城务工以青壮年为主,春节期间儿童和老年人进城团聚,故“反向春运”客流中,主体为儿童和老年人,A正确。选A。

2.“反向春运”是客流流向城市,与交通因素有关,A错误;青壮年进城务工的原因是经济因素,故儿童和老年人的“反向春运”与经济因素有关,B错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反向春运”的主要原因,故与文化

因素有关,C错误;“反向春运”与环境因素无关,D正确。故选D。

3.春运期间热门地城市人流以向外流动为主,反向春运减少外流人口,可以减轻春运期间交通压力,①正确;“反向春运”以儿童和老年人流入为主,不影响热门地城市的劳动力资源,②错误;“反向春运”人口流入城市,会带动热门地城市的春节旅游和消费市场,③正确;“反向春运”带来流动人口暂时流入,不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太大影响,不会加大环境压力,④错误。故选C。

【点睛】

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

20.2019年10月16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正式签署雅万高铁项目,计划中的雅万高铁位于爪哇岛上,连接首都雅加达和第四大城市万隆,全长150公里,时速300公里,三年建成通车,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以内,目前中国高铁,已建成运营近1.7万公里,占全球的 55%;时速 300公里高铁线路长达9600公里,占全球 60%。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雅万高铁经过地区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2.中国高铁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悠久B.技术领先C.劳动力丰富D.资金雄厚

3.修建雅万高铁需要克服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和暴雨B.地震和火山C.滑坡和雪灾D.干旱和洪涝

【答案】1.D

2.B

3.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工业及交通的区位因素。

1.据图可知,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D正确,A、B、C 错,故本题选D。

2.高铁是我国工业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主要是因为技术先进,建造成本低,具有极强的竞争力,B对,我国高铁发展历史并不悠久A错;劳动力丰富和资金雄厚不是主要原因,CD错,故本题选B。

3.该区域地处赤道附近,没有台风、雪灾,也没有明显的干旱,但该国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和火山频发,A、C、D错,故本题选B。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40分)

2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抵达黑龙江省建三江进行考察,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建三江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如图为我国主要黑土分布区,黑土的有机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是特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有地质专家指出,每形成一厘米厚黑土需时200-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以至于可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1)试分析三江平原被称为“绿色米都”的原因。

(2)结合该区地形和气候条件分析黑土肥力较高的原因。

蔓越莓,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水果,每年五月开花,六月结果,3-5年的栽培才能收获。成熟时采摘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将果实连同果蒂一同采摘。收的方式也以“水收”为主。越是优质的蔓越莓,果内就会有较多的空气,能浮在水面上。等到果实成熟后,果农就会将蔓越莓田注满水,然后开着水车巡回田间打水,再用栏木圈集筛选。每当这时,水车、红果、波光与蓝天组成壮美画面。

主产区在寒冷的北美湿地,全球产区不到4万英亩。2014年,抚远市委市政府结合抚远自然地理条件,引进蔓越莓的种植和深加工项目。2018年10月,抚远蔓越迎来第一次大丰收,1000亩地预计能收获蔓越莓150吨,2年以后这里将迎来丰产期,持续75年以上。

(3)结合材料分析蔓越莓采用“水收”方式的原因。

(4)请举例说明,抚远地区如何以蔓越莓为基础进行区域可持纬发展。

【答案】(1)土壤肥沃,化肥使用较少;纬度较高,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自然条件优越,产量高;地广人稀,当地消费量少,商品率高。

(2)温带季风气候下,植被茂密,冬季寒冷,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且地形平坦开阔,形成厚厚的腐植质层堆积而成,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3)蔓越莓果内空气含量多,能浮在水面,拍打后果实自然脱落,节省劳动力;结省时间,提高效率;临近河流,水源丰富。

(4)加大蔓越莓的种值面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采收入机械化水平;对蔓越莓进行产品的精深加工,加工成蔓越莓干,利于保存和运输;延长产业链对蔓越莓加工为营养保健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制成蔓越莓饲料,增加收入;发展旅游业。

【解析】

【详解】

(1)“中国绿色米都”中的“绿色”主要指生产的水稻无污染,“米都”主要指生产规模大,产量高。联系该地水稻的生长条件分析,三江平原被称为“绿色米都”的原因是土壤肥沃(结合材料“为我国主要黑土分布区,黑土的有机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是特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化肥使用较少;纬度较高,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自然条件优越,雨热同期,农作物的生长期长,营养物质积累多产量高;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当地消费量少,商品率高。

(2)该地区黑土肥力较高的原因主要有,地形上:该地地形平坦开阔,形成厚厚的腐殖质层堆积而成,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气候上:温带季风气候下,植被茂密,冬季寒冷,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3)蔓越莓收的方式也以“水收”为主。由材料“越是优质的蔓越莓,果内就会有较多的空气,能浮在水面上。”可知蔓越莓果内空气含量多,能浮在水面,拍打后果实自然脱落,节省劳动力。等到果实成熟后,果农就会将蔓越莓田注满水,然后开着水车巡回田间打水,再用栏木圈集筛选。可以结省时间,提高效率;临近河流,水源丰富。

(4)抚远地区农业区域可持持续发展主要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机械化水平,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延长产业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等等方面分析。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地处南美洲东北部的罗赖马山是一座边缘陡峭、顶部平坦的桌状山地,海拔高达2810米,主要由砂岩构成。它是南美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山顶倾下大大小小七十多条瀑布,被称为“瀑布之乡”。山顶景观不同于周边,山麓气温高达30℃时,山顶只有10℃左右。

材料二下左图为罗赖马山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罗赖马山景观图。

(1)分析该山地独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罗赖马山被誉为“瀑布之乡”的原因。

(3)简述山顶的气温特点及形成原因。

【答案】(1)地质历史时期,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砂岩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中部岩块相对抬升,成为桌状高地;伴随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独特地貌。

(2)四周为陡岸,河流落差大,形成瀑布;顶部半坦开阔,径流分散,瀑布数量多: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瀑布流量较大。

(3)气候温和:气温年较差小;气温日较差大(昼夜温差大);

原因: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小;地势高,温度低,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气候温和,气温年较差小,气温日较差大。

【解析】

【分析】

此题以“罗赖马山”为背景,考查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地质作用、气候分布、影响温度因素等知识。

【详解】

(1)通过图文可以判断,该山地地貌应为断块山地貌。形成原因需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回答。先是地质历史时期,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砂岩岩层,再是受到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影响,地层发生断裂,中部山体沿着断层面整体或者部分抬升而形成桌状高地,这里气候湿热,降水多,所以还要受到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的,最后该地貌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

(2)瀑布形成原因可从地势和水量两个角度分析。罗赖马山是一座由于地质作用形成桌状山地。山体顶部平坦,有利水流聚集,发源众多溪流,山体四周为陡崖,落差大,使得溪流流向向四周,顺着地势倾泻而下,形成瀑布。而罗赖马山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常年降水丰富,大量流水汇集山体顶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