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物志译文完整版,无原文!

人物志译文完整版,无原文!

人物志译文完整版,无原文!
人物志译文完整版,无原文!

(刘劭)《人物志》的作者是三国的刘邵。隋唐志都把它列为名家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名家是出于古代的礼官,《隋志》说:“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僭滥者也”,可见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责实,量材授官”。名学自先秦已经存在,如公孙龙、惠施,但其论说多散佚,《尹文子》一书也属名家,但现在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汉朝的作品。《尹文子》中说:“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检形定名,就是名家学说的核心理论,所以名家学说也称为刑(即形)名学。刘邵这本书,对人物进行分类,讲述人物的识鉴、任用,因此,把这本书列入名家也是合适的。

但是,刘邵的思想绝不只是刑名之学,他这本书实际上是糅合了儒、道、名、法各家学说。品鉴人物,论其所宜,综核名实,考校功绩,这是名法家的精神。而刘邵在这本书中最推崇“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具备中庸至德,因而能够知人善任、治平天下的人,比如他说:“凡人之质素,中和最贵”,“中庸之德,以达为节”,又论述臣主异德,臣任其事,主总其功,“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也”。这些思想既有儒家的影响,又有道家的影响。但是总体上看,刘邵的思想更倾向于老子,这不但在这本书前面品评人物的部分中显示出来,而且他还专门写了一章《释争》作为全书的总结,其中说:“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又说:“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这些都是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的。所以,刘邵这本书也显示出魏初学术杂取诸家的风气。

刘邵,字孔才,建安年间开始做官,并得到荀彧的赏识。他后来一直在魏朝做官,干出很好的成绩,《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记载他有多次提出中肯的建议,他的文才也是很出色的,曹叡曾叫他写《许都赋》与《洛都赋》,陈寿也说他“该览学籍,文质周洽”。《人物志》这本书是他晚年写的,它的特异之处在于,这本书不但学有渊源、文理严密,而且作者是有政治经验,并且许多问题正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写的,因此,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在三国之后一直没有受到注意,直到现代才得到重视,钱穆、汤用彤先生都写过文章介绍它,而有人更称之为中国人才学的第一部著作。

人物可以用九种特征加以识别,根据这九种特征,就把人分为:中庸、德行、偏材、依似、间杂的级别,再进而根据人的质素,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从事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对这一程序的论述以及对这种程序在政事上的得失的讨论,就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讲识别人的过程的,既讲方法,这就是《接识》、《八观》,讨论怎样通过与人接触来识别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也讲了在识别人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就是《七缪》、《效难》。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着自己的情性影响的,《材理》篇中说:“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因此又讲了构成人们之间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这一内容的总结则是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释争”的人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的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自序

圣贤所赞美者,首先在于耳聪目明。

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耳聪目明之最可贵者,首先在于对人的了解。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

能了解人之是否诚实、是否有智慧,则各种人材可以确定某人的适当职位,从而各种业绩即可振兴。因此,圣人设立卦爻、卦象,便编订下辨别君子与小人之言辞;

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

阐发《诗经》之情志,便分别出风俗雅正之事业;

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

制订表达秩序与和谐的《礼》、《乐》制度,便考订出六经中可资应用而恒常不变之道理;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身为君王,便须选用杰出而清逸之辅佐人材。此皆为用来使各位贤德之材得以畅达而且完成上天之功业。

上天之功业完成之后,便能同受应得之名与恰当之荣誉。

因此,帝尧凭借能够明晓俊杰之德而著称,帝舜凭借升用十六贤材而建功,商汤凭借选拔有莘氏的贤人伊尹而闻名,周文王凭借任用垂钓渭水之姜尚受到人们尊重。

由此论之,圣人振兴道德,谁不是在寻求贤人方面用其耳目心思?谁不是从任用贤人获得安宁闲逸!

因此,孔圣仲尼无应试机会而无门路可以攀援升用,尚且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排定门人弟子,广泛议论各种人材而区别为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

又赞叹中庸,以突出圣人之德行,

崇尚据于德行以勉励达道之论。

训示“爱好仁德而不学则愚昧,喜欢求知而不学则飘荡无根,崇尚诚信而不学则害人,重视直率而不学则刻薄,强调勇武而不学则成乱,偏求刚强而不学则轻狂”六种受蒙蔽之害,以防备偏至之材的过失;

思考率性而为的狂者与有所不为的狷者,以通晓不及与过分之材。

疾恨憨厚却不诚实,以晓明似是而非之难以确保。

又说:察明人所安心之地,观察人做事之途径,以了解其平时立身处世之品行。

对观察人物,如此详备。

因此,斗胆依照圣人教训,记述论定各种人物,希望借此弥补遗失,连缀易忘之理,但愿识见广博之君子,剪裁审视其中之义理。

卷上

九征第一

(人物情性志气不同,征神见貌,形验有九。)

成就人物之根本,出于情感与本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情感与本性之义理,极为微妙而幽隐,若非圣人之明察,谁能得其究竟?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

大凡有血气之人,无不含容元气太极而成其资质,

禀阴阳以立性,

秉承阴阳而确立其本性,

体五行而著形。

体现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显现其形体。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一旦有其形体资质,便可以就此而探求。

大凡人之资质量度,以中和为最可贵。

具有中和之资质者,定然平和、淡泊而无偏颇之味,

所以能够调和而成就五种人材,变通转化而符合节律。

因此,观察人之资质,定要先察明其是否平和淡泊,然后探讨其是否耳聪目明。

耳聪目明,是阴阳之精华。

阴阳清正而和融,则内心睿智而外表明达;圣人淳朴而光照人寰,能够兼有睿智与明达之美,可知微妙之玄机,亦可知显露之事理。

若非圣人,无人能够达到此两方面。

因此,明达之士,通达动态之机理,而不见其内在之玄秘;

玄秘深思之人,认识到静态之本原,而难察变幻迅捷之情事。

犹如火光、天日光照其外,而不能照见自我;金镜、水面能映像于其中,而不能放光芒以照其外。

二者之义理,大概是阴阳之区别。

若要量度其人之才能资质,可由五物察究。此五物之征兆,亦各自显露于其形体。

在形体之中,骨骼属木,筋脉属金,气息属火,肌肉属土,血液属水,此骨骼、筋脉、气息、肌肉、血液五物,正是木、金、火、土、水五行之形象。

五物之实体,各有所助益。

因此,骨骼直正、温润而柔韧者,心胸博大而坚强持久;心胸博大而坚强持久,为仁之资质。气息清淳、端正而舒畅者,文采粲然而有条不紊;文采粲然而有条不紊,是礼之根本。

肌体端庄、匀称而不虚者,正直稳重而坚守节操;正直稳重而坚守节操,是信之基础。

筋脉有力、劲挺而精秀者,勇武不屈而果敢决断;勇武不屈而果敢决断,是义之标准。

气色调和、平正而顺畅者,通达事理而明察秋毫;通达事理而明察秋毫,是智之本原。

五种资质源于本性而不变,因此叫做五常。

五常各有不同,依此体现为五德。

因此,温润、直正而驯服、刚毅,是木之德。

刚健、充实而博大、坚毅,是金之德。

质朴、谦恭而可塑、顺物,是水之德。

宽容、严密而能容、可立,是土之德。

简约、条畅而明确、疗病,是火之德。

即使形体多变而无穷尽,仍然会依据五种资质而存在。

因此,其刚毅、能容、简明、稳正之表征,显露于形体容貌,呈现于声音表情,发散于情感气味,各自依照其形象。

因此,心地与资质光亮、直正,其仪容则强劲而稳固;

心地与资质美善、果决,其仪容则精进而勇猛;心地与资质平和、顺物,其仪容则安宁而闲逸。

仪态变动而形成容色,各自有其仪态气度。

直正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勇武出众而健步刚强;美善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强健可畏而步若飞扬;合德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庄严肃穆而令人敬仰。

容色发生变动,由心田之气息引发;

心田之气息的征兆,即表现为声音的变化。

气息相合而成为声音,其声音与律吕节奏相应和:

有和谐平淡之声音,有清新流畅之声音,有迂徐悠长之声音。

声音由流畅之气息而形成,则其效果表现于相貌表情。

因此,真诚之仁者定然有温和宽容之表情,真诚之勇者定然有慎重奋发之表情,真诚之智者定然有开明通达之表情。

表情体现于相貌之上,即是心神之表征。

心神之表征表现于相貌之上,则情感由目光表露出来。

因此,仁者目光之精神,诚实而端正;

勇者胆气之精神,光亮而强盛。

然而此皆偏重某一方面而有很高造诣之人材,因其是以偏胜之性为资质者。

因此偏胜之资质不能精要,则其事不能成功。

因此,能直而不能柔则过于质朴,

能刚劲而不能精要则过重武力,

坚定而不端正则愚蠢,

任气而不能清正则迂阔,

畅达而不能平和则飘荡。

因此,适中不变之资质,与以上各类人材不同。

五常完全具备之后,以平淡之气味加以包容;

五种资质充实于内,五种精神显露于外。

因此,目光之神采有五种光辉相交映。

所以说:万物产生则有其形体,形体形成则有其神气精灵。

能知其神气精灵,则能通达天理本性之究竟。

本性能通达,便可知以下九种资质之表征。

如此说来,(九种资质之表征表现于以下九个方面),平正与偏斜之资质在于神气,

明达与暗昧之结果在于精灵,

勇敢与怯懦之情势在于筋脉,

强健与柔弱之树立在于骨骼,

浮躁与宁静之标准在于气息,

凄惨与愉悦之情感在于表情,

衰弱与旺正之形体在于仪态,

情态与气度之变动在于容色,

舒缓与急迫之情状在于言辞。

具备适中不变资质之人,质朴素雅而平和澹泊,内心睿智而外表爽朗,筋脉刚劲而骨骼坚硬,声音清正而表情愉悦,仪态端正而容色直诚,如此则九种资质之表征皆能具备,即是纯粹之品德。

此九种资质有所背离,

则是偏精或驳杂之人材。

气度之不同可分为三种,其品德亦有不同名称。

所以,偏精独诣之人材,以其所偏精独诣之材而自称;

兼具多方材质之人,以品德为重;

兼具各种品德之人,更有完美之名。

因此,兼具各种品德而至于最高者,可谓之中庸,

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

具备各种品德之本体而不表露于言辞者,可谓之德行,德行是大雅之名称。

专于一门而达于最高者,可谓之偏材,偏材是小雅之资质。

具备一种品德之表征而不能兼备其它者,可谓之依似,依似是似是而非之最易乱德之人。

在某方面至于最高而在另一方面却背离品德者,可谓之间杂,间杂是变化无常之人。

变化无常与似是而非者,皆附庸风雅之诗人末流。

末流之资质,不可尽述,因此略而不论。

体别第二

(禀气阴阳,性有刚柔。拘抗文质,体越各别。)

具备中庸之品德者,其资质难以称其名。

因此,说咸却不口涩,

说淡却非无味;

质朴而非无花纹,

有文采而不繁华;

能有威望且能怀柔,能善于言谈且能沉默;

可变可化而无定规,以通达为法度。

因此高亢者则过分,

而拘谨者则不及。

拘谨与高亢皆背离中庸之道,因此,虽行善却显露在外,虽合理而仍有过失。

因此,严厉而直率,刚强而坚毅,其可用之材在于能矫正过错,其失误在于激烈攻讦。

柔韧而顺从,安宁而宽容,其可用之处常常在于其宽容,其失误在于缺乏决断。

雄伟而强悍,杰出而刚健,其可任用之处在其胆气刚烈,其失误在于多所忌恨。

精明而良善,知惧而谨慎,其可称道之处在于恭敬严谨,其失误在于多有疑虑。

强大而典范,坚定而刚劲,其可用之处在于做栋梁主干,其失误在于专横固执。

言论能雄辩,思路能清晰,其擅长之才能在于释疑解纷,其失误在于漂流游荡。

广泛而博知,无所不能及,其弘大之处在于能笼罩一切,其失误在于博杂不精。

清正而耿介,廉洁而自守,其可敬之节操在于俭约可靠,其失误在于拘谨内敛。

知止而知变,光明而磊落,其可成之业绩在于不断向上,其失误在于粗疏散乱。

能深沉宁静,知玄机奥秘,其精妙之处在于能高深莫测,其失误在于迟钝缓慢。

质朴而爽快,径直而不隐,其可取之美质在于符合诚信,其失误在于不知微妙。

足智而多谋,情感可藏敛,其可取之权变在于奇谋异略,其失误在于迟疑不决。

至于使其道德有进展之时,若不以中庸之旨为准则而使之知其指归,以便戒备其材质之不及与过分,

却只知指责他人之短处,因而更增其过失,

此如晋人与楚人带剑,晋人笑楚人佩剑于左,楚人笑晋佩剑于右,彼此互相反驳论议而无益。因此,刚强而坚毅之人,刚烈好争而不能和谐,若不戒备其好强所生唐突之患,却以顺从而表现出屈服与懦弱,则更能增其过刚之性。

因此,可以确立法度以制之,而难以与之谋划机密之事。

柔和而顺从之人,心思缓慢而优柔寡断,若不戒备其做事时无法统摄之弊,却以为刚烈必然造成他人损伤,则更能使其安于舒缓。

因此,可以与之遵循成法,而难以与之权衡疑难之事。

雄豪而强悍之人,气势亢奋而勇猛决绝,若不戒备其勇猛所生毁伤跌荡,却以顺从而表现出胆小与懦弱,则会使其气势完全耗尽。

因此,可以与之共赴危难,而难以与之共处平易之境。

多惧而谨慎之人,畏惧祸患而多所疑忌,若不戒备其因为懦弱而失义气,却以用武而要表示亲近或拉拢,则会更增加其已有疑心。

因此,可以与之保全所有,而难以与之讲求节操之理。

气盛而端正之人,坚守志意而刚劲特行,若不戒备其衷心之坚守与护持,却以辩驳而逞显其人为之浮辞,则会使其专一之心更强。

因此,可以与之守持正道,而难以与之附和众人之意。

善辩而博识之人,论事说理能丰富周延,若不戒备其言辞空泛而无遮拦,却以为是典范而受其束缚牵制,则会促使其流泻而不止。

因此,可以与之泛泛而谈,而难以与之确立规约之条。

宽弘而普适之人,意在追求其周全和恰,若不戒备其交往之人鱼龙混杂,却只以耿介自守而求有所不为,则会使其更入浑浊之地。

因此,可以与之安抚众人,而难以与之改变世俗之习。

自守而耿介之人,讥刺清流而荡击浊恶,若不戒备其所守之道常有狭隘,却以世俗红尘为污秽不净之乡,则会使其更加拘泥狭境。

因此,可以与之守持节操,而难以与之谋划变通之事。

完美而知变之人,心志仰慕于超越常规,若不戒备其心意之过大与繁多,却以为沉静乃是滞塞不通之道,则会使其锐意更加坚定。

因此,可以与之共趋于前,而难以与之守持于后之位。

沉著而宁静之人,循规蹈矩而思虑再三,若不戒备其沉静易成迟滞淹留,却以为求变必然导致疏漏不密,则会使其以懦弱为美德。

因此,可以与之深谋远虑,而难以与之谋划速决之事。

质朴而直露之人,见解可疑而固执己见,若不戒备其表现会有鄙野粗直,却以为计谋即是怪诞不经之论,则会使其真诚过分直露。

因此,可以与之诚信相守,而难以与之研讨变通之情。

谋深而多计之人,探究揣度而求容于人,若不戒备其权术可能偏离正道,却以胸无计谋为愚拙无用之人,则会使其以虚浮为可贵。

因此,可以与之共成善事,而难以与之矫正偏邪之谋。

不断求学,可用以成全人之材质;

宽恕待人,可用以推究人之性情。

本性有所偏至之材,不可强求其转变。

即使以不断求学而教育之,一旦材质成定形则随之失去所学之道;

即使以宽恕待人而训导之,然而推究人之性情却各从其心出发。

信者逆信,

狡诈之人亦以人为狡诈者。

因此,虽有学而不能合于道,虽宽恕而不遍于物,

此是偏至之材更大之缺失.

流业第三

(三材为源,习者为流。流渐失源,其业各异。)

大概人物流别与其所擅之业,有十二类。

有清正守节者,

有擅长法令者,

有擅长道术者;

有公忠体国者,

有专能成器者;

有品评人物者,

有擅长奇巧者,

有智谋出众者;

有善于著述者,

有能传圣道者,

有善辩议论者,

有勇力过人者。

道德品行高妙,仪容举止可效法,此谓之清正守节之家,如延陵、晏婴。

建立法令制度,能善于强国富民,此谓之擅长法令之家,如管仲、商鞅。

睿思明道善化,能出奇谋划妙策,此谓之擅长道术之家,如范蠡、张良。

兼有节、法、术三种材质,三者皆能完备,。

其人之品德足以正肃风俗,其法律法令足以端正天下,其道术谋略足以胜任朝廷之用,此谓之公忠体国之人,如伊尹、吕望。

兼有节、法、术三种材质,三者皆未完备,

其人之品德足以统率一方,其法律法令足以端正一乡,其道术谋略足以权衡一事之利弊,此谓之专能成器之人,如子产、西门豹。

兼有节、法、术三种材质之一种,各自成一流别。

清正守节之流,不能宽容弘大,

喜欢讥刺呵责,分别是非善恶,

此谓之善于品评人物,如子夏之类。

擅长法令之流,不能谋划久远之事,

而能接受某个官职之任,运用心智而施展巧计,

此谓自善于技巧奇方,如张敞、赵广汉之类。

擅长道术之流,不能创立制度确立定则,

能遇变知用权宜之计,多权谋智慧,但公正不足,

此谓之运智用意,如陈平、韩安国之类。

此尚八种事业,皆以节、法、术三种材质为基础。

所以虽分别为不同之流,而皆为易于成事之材。

能够作文立说,此谓之善于文章者,如司马迁、班固。

能够传播圣人之业绩,而不能从政做事,此谓之善于儒学者,如毛公、贯公。

善于辩论而不入大道,却能应对巧妙,此谓之善于口才辩论,如乐毅、曹丘生。

胆识武力超越众人,才能谋略不同凡响,此谓之骁勇雄杰,如白起、韩信。

以上十二种材质,皆可担当臣子之职。

人主之德为何不在其中?人主之德,乃是聪明平淡,兼备各种材质之能,却不担任具体事务之人。

因此,人主之道确立,则十二种材质者之任用可以各得其所。

具有清正守节之德者,可以任用为师傅以教导子嗣。

具有擅长法令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司寇以掌管刑罚。

具有擅长道术材质者,可以任用为三孤以辅佐王公。

三种材质纯而能全者,可以任用为三公以谋划国策。

三种材质微细深达者,可以任用为冢宰以观测天象。

具有批评人物材质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师傅行教化。

具有运智用意采制者,可以任用来辅佐冢宰观天象。

具有擅长技巧心智者,可以任用为司空以掌管制器。

具有儒雅贤达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安定民心之官职。

具有作文立说材质者,可以任用为记载国史之官职。

具有能言善辩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外交使者之官职。

具有骁勇雄杰材质者,可以任用为将军统帅之官职。

此谓之人主之道得以立而臣子之道即可按部就班,官员各定其位分,因而太平得以实现。若人主之道不能平淡,与某一种材质者偏好相同,

则此一材质者得到权势,其他各种材质者之职责必然不能得以重视。

材理第四

(材既殊途,理亦异趣。故讲群材,至理乃定。)

欲建成事业与确立所宜,无不须依照道理而论定;

至于辩论问难,极少能论定者。何以如此?盖道理有众多之品位而人之才智见识多有不同也。道理有众多之品位则使人难以通晓,人之才智见识多有不同则感情必多偏差错怪;

感情多偏差怪错而难以使人通晓,则道理会有失而常有事与愿违者。

道理有四大类别,

明智有四种家数,

感情有九种偏颇,

各种流品有七种似是而非者,

论说有三种偏失者,

忿难有六种构成形式,

通晓者须具备八种智能。

天地随气而变化,充盈之气有损益之变通,此为合道之理。

以法令控制事理之端正,此为行事之理。

以礼教化而因事制宜,此为合义之理。

知人之情而知关键与机变,此为合情之理。

道理、事理、义理、情理各有不同,其所需之材质,须是明智而显明之人,明智须依赖适合之材质者而行之。

因此,所需之材质须与所需之理相合,材质与其理合而且须有明智之思,其明智之思须足以知见其理,其理须足以自成一家。

因此,材质之性能平正清淡,心思能知微妙玄理,

能通晓自然之本性者,为合道理之家;

材质之性能机警通彻,权变谋略能机敏迅速捷,

能够烦杂及突发之事者,为合事理之家;

材质之性和柔平正,能够阐述礼义教化,

论辩何得何失者,为合义礼之家;

材质之性能机敏而善解人意,推究人情而察知其意,

能够适应人情之变化,为合情理之家。

道理、事理、义理、情理四家,明智之程度及角度各有不同,因而其情有九种偏颇;性情一动则影响其明智,各自之得失由此而产生。

性情刚烈而心思粗疏之人,不能理会微妙知理;

因此其议论大体情况则弘大博识而见识高远,

遇到纤微之理则左支右绌而粗疏难合。

性情刚强而奋不顾身之人,不能迂回通转;

若论效法直道则能自我约束而公平端正,

若要其变通则执于所知之理而无法通达。

心意坚定而执理不让之人,乐于攻驳已成之事实;

若就事理之原则而言,能超凡出众而穷尽其理,

若涉及大道,则狭隘直露而不及其余。

言辞雄辩而夸夸其谈之人,辞藻繁多而用意尖锐;

若推究人事则多精妙之见识而穷尽事理,

一旦推究大义则挂一漏万而不周。

人云亦云而随事沉浮之人,不能有深入之思想;

整理粗疏之数理则豁然通达而以博知为傲,

若要确立事务之精要则如烈火而不能稳定。

用心肤浅而见解不深之人,没有能力提出深入之问题;

若听他人论辩解说则误以为尖锐深刻而易于愉快欢悦,

若审视警卫玄妙知理则随时转向而无根基。

性情宽容而谦逊待人之人,无法快速见其成效;

论述仁义之道则恢弘详尽而雅正,

若遇到一时之事务则常常因迟缓而难以企及。

性情温顺而志力柔弱之人,其力度不能完美而强大;

体味道理则能顺适而和畅,

在疑难之时拿主意则优柔寡断而迟疑不决。

崇尚奇巧而尚异求奇之人,能飘逸开阔而追求标新立异;

遇权宜以及诡谲之事则能风流倜傥而瑰丽壮观,

探究清幽之大道则偏离常理而空疏难通。

所谓人之性情有九种偏颇,产生于各自把其内心所自以为是者看作最有道理。如若其性情不够精要顺畅,则可分为七种貌似而实非者。

有散漫而谈却陈述旧说,貌似流畅若天马行空者。

有道理不多却端绪众多,貌似博识若有所创见者。

有迂回曲解却迎合人意,貌似赞赏若善解人意者。

有居后不言却似有擅长,顺从众人之心所安,貌似能听众人之言而能有决断者。有逃避艰难却不作回应,貌似能够从容不迫,实则积养不够而确实不知其解者。有如梦中通晓随口解说,似乎确能乐趣横生,实则内心并非已经领悟而快乐者。有因其获胜却失其常情,理穷而自以为奇妙,

其理难立则百般回护辩解,

实则心无定解,貌似其理颠扑不破者。

大凡此七种似是而非者,乃是易于迷惑众人者。

论辩,有因其道理而胜者,

有因其言辞而胜者。

因其道理而胜者,能正是非而扩展其言论,解释微妙之玄机而能通达。

因其言辞而胜者,排斥正理而追求异见,追求异见则正理因此而失去。

那九种各有偏颇而有专长之材质者,有相同之处,有相反之处,有错杂之处。对相同之处则能相互理解,

对相反之处则互相非难,

对相错杂之处则互相发明。

因此,善于与人交接论辩者,估量自己之所擅长而与之论辩;

经多次劝说而对方无所变动则不再劝说,

周围无人能听从而理解者则不再问难。

不善于与人交接论辩者,以错杂或相反之论劝说对方;

以错杂或相反之论劝说对方,则无法使人接受。

善于解说事理者,以一言即可说明几种事理;

不善于解说事理者,虽用百言而不能说明一种意思;

虽用百言而不能说明一种意思,则不必再去听取。

对相同之处则能相互理解,对相反之处则互相非难;多次劝说而对方无动于衷却仍劝说,以错杂或相反之论劝说对方;虽用百言而不能说明一种意思,此三者为论辩解说之三种偏颇失误。

善于辩难者,务必由事情之根本之处加以解释;

不善于辩难者,舍弃根本之处而事理之枝叶处阐述。

舍弃根本而梳理其枝叶,则构成言辞之繁复。

善于攻驳刚强之人者,减弱其盛气锐锋,

抓住其根本宗旨而依次攻驳之;

不善于攻驳刚强之人者,引述其谬误之言辞以挫败其锐猛之说。

欲挫败其锐猛之说,则构成意气用事。

善于矫正他人失误者,只指出其所失误之出;

不善于矫正他人之失误者,趁机使对方屈服而挫败对方之性情。

趁机使对方屈服而挫败对方之性情,则构成怨言丛生。

或许因时常思虑以追求,历时很久而得以明白,仓促之间欲使人明白,他人不能迅速知晓,则以为其人难以明白事理。

以为其人难以明白事理,则构成气愤不满。

气盛而辩难之时,对他人之失误不可再施加压力;

因此,善于辩难者,为之指出而使之重新解说。

不善于辩难者,因其失误而欺凌、激怒其人,即使对方欲回头修正,亦使之势必毫无门路。使之毫无门路,则构成妄言狂辩。

大凡人心有所思虑之时,则耳朵不能听得清楚,

因此,众人皆有思虑与众人同时说话,则竟相阻止,欲他人能听到自己之言。

他人亦因其正当思虑问题之缘故,而不能了解自己之意,则以为他人不能理解。

人之常情无不忌讳被人认为不解。

认为他人不能理解,则构成怒气填胸。

总之,构成此六种偏失,各种变数则因此而产生。然而虽然有构成变数之可能,仍会有所收获;

如果只是陈说而不加辩难,各自陈述其见解,则无法得知何是何非。

由此看来,通过谈论而确定道理之希望渺茫。

必须做到善于听人之见解而能有条不紊,

善于思考道理而能知端绪先后,

善于明察事理而能预见到玄机,

善于运辞措意而能明人我之意,

善于迅捷行事而能控制其失误,

善于坚守自我而能任他人来攻,

善于攻克对方而能夺人之所守,

善于夺人之所守而能为我所有。

兼此八者,然後乃能通於天下之理;通於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

能兼有此八种才智,然后才能对天下之事理通达;对天下之事理通达,则能成通达之人。不能兼有此八种才智,只有其中一种才能,

则所能通达者只是某个方面,因而对所有问题便有不同之眼光。

因此善于听人之见解而能有条不紊,可以叫做正名察物之材。善于思考道理而能知端绪先后,可以叫做构建框架之材。善于明察事理而能预见到玄机,可以叫做通达有识之材。善于运辞措意而能明人我之意,可以叫做擅辩畅论之材。善于迅捷行事而能控制其失误,可以叫做权变敏捷之材。善于坚守自我而能任他人来攻,可以叫做持守善论之材。善于攻克对方而能夺人之所守,可以叫做善攻善克之材。善于夺人之所守而能为我所有。可以叫做交易游说之材。具备各种才智之人,既能兼有此八种才智,按道而应用之,与通达之人论说,则见解相同时即能从内心明白;

与众人论说,则观察人之表情而顺应人之性情。

即使其明智足以包容众人之理,不因此而自以为高人一等;

即使耳聪心明足以运用自如,不因为而凌驾于众人之上。

人以为善之言由己而发出,说理完备即不再多言;

鄙陋与失误出于他人,知其过错而不穷追猛打。

替他人表达内心所想之理,扶持他人之才能。

不因同类之事而冒犯他人之隐情,

不因例用前人之言而冒称己之长处。

无论直率之说还是变通之说,皆无畏惧与厌恶之心。

虫声虽难听,能采其所发之善音;

愚人虽见少,能赞其偶然之所得。

夺换他人之失与以正道教人,能掌握合适之分寸;舍弃其当舍而接受其当受,不滞留个人之成见。当其气势正盛之时,能折服于理而不惜屈服;

当其辩难获胜之时,虽获胜而不会骄矜。

心气平和而志向明畅,不与人为敌亦不羡慕他人,

只期望得到大道而已。此种通达之材,便可以与之论说经营天下之道、治理万物之事。

卷中

材能第五

材质与智能之大小,其水准本自不同。衡量其才力之不同而授予其职责,各自所承担的事情才能合适。

有人说:某人之材质能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犹如可以容得下大牛之鼎不能用来烹煮小鸡;在下认为此是名不副实之言。

能力之大小,是已确定之名称,

怎会有能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之人?

凡是所谓能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者,其说法出于人之性情有宽缓与急躁之别;

性情有宽缓与急躁之别,因此应当有可做大事或可做小事之别。

性情宽缓而胸怀弘大之人,应当担任郡国之长,使其手下得以施展其事功,而其人总揽其事而成之;

性情急躁而胸怀狭小之人,应该担任治理县乡之官,使事情可由其人自己办成。

然则郡国与县乡,只是其方圆之大小不同,

按实际之理、性情之宽缓与急躁之论来辨别,则应当说因为能力之大小不同,因此所适宜之职位之不同,不应当说能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

至于说小鸡与大牛,亦只是其体之大小不同,

因此所用之鼎亦应有大小之别;如果能用来烹煮牛犊,则怎会不能用来烹煮小鸡?

因此,能治理大的郡国,则亦能治理小的郡县。

由此而推论,某人之材质各有其适合之位,而非仅仅才能大小之意。

人之材质不同,能力亦各自不同。

或有自我管制之能力,

或有确立法度而支使他人之能力,

或有增减区分保护之能力,

或有用道德教化为人之师之能力,

或有做事而支使人、督促呵责之能力,

或有主管纠察指摘之能力,

或有善于权变而出奇制胜之能力,

或有威武勇猛之能力。

能力由材质而决定,而材质之分量有所不同。材质与能力既已不同,所能担任之政事亦因此而不同。所以有自我管制之能力者,为清正而守节之材质,因此,若在朝廷,则可担任总揽众事的冢宰之职务;治理国家,则能行矫偏行正之政。

有能立法度之能力者,治理大夫封地之材质,因此,若在朝廷,则可担任审案定刑的司寇之职务;治理国家,则能行公平正直之政。

有出谋划策之能力者,为技术或专家之材质,因此,若在朝廷,则可担任献计献策的三孤之职务;治理国家,则能行权变幻化之政。

有安人定事之能力者,为智谋与思虑之材质,因此,若在朝廷,则可担任总揽众事的冢宰之辅佐;治理国家,则能行偕同聚合之政。

有躬行做事之能力者,为善督促呵责之材质,因此,若在朝廷,则可担任审案定刑的司寇之辅佐;治理国家,则能行督察呵责之政。

有权变出奇之能力者,为善长于技巧之材质,因此,若在朝廷,则可担任器物制作的司空之职务;治理国家,则能行艺能事务之政。

有主管纠察之能力者,为能辨别善恶之材质,因此,若在朝廷,则可担任辨别是非的师傅之辅佐;治理国家,则能行抑恶扬善之政。

有威武勇猛之能力者,为雄豪而杰出之材质,因此,若在朝廷,则可担任行军作战的将帅之职务;治理国家,则能行严正刚烈之政。

大凡具备某方面特长之偏材,皆如五味中一味之美;

因此善于担任某一官职,

而不适合于治理一国。

何以如此?因某一官职,如用一味而协同五味;

而一国之政令,如凭无味而使五味和融。

再者,一国有风俗与风化,民众有难治与易治;

而人之材质不同,因此,政令亦有得失。

所以以王道教化之政令,适宜于统辖重大之事,

以此治理细小之事则迂阔难行。

用区别保护之政令,适宜于治理烦琐之事,

以此治理平易之事则不见平易。

以策略技术之政令,适宜于治理困难之事,

以此治理平常之事则不见奇效。

用矫偏刚强之政令,适宜于治理冗杂之事,

以此治理缺憾之事则更增残缺。

以和谐和缓之政令,适宜于治理新生事物,

以此治理旧有之事则不见实效。

用公正严刻之政令,适宜于治理纠察奸邪,

以此治理边侧之人则失去民众。

以威武勇猛之政令,适宜于讨伐作乱之人,

以此治理善良之人则流于残暴。

用奇技异巧之政令,适宜于治理富有之国,

以此治理贫穷之国则劳苦困民。

因此,衡量能力之不同而授予官职,不可不审慎。

大凡具有以上能力者,皆为偏擅某方面之才能之人。因此,或有能言谈而不能躬行者,或有能躬行而不能言谈者;

至于一国之主要人物,既能言谈又能躬行,因此成为各种材质之人中之杰出者。人君之能力与此皆不同。

因此,臣子当以自我管制为其应有之能力,

人君以善于用人为其应有之能力;

臣子以能言谈为应有之能力,

人君以能兼听为应有之能力;

臣子以能躬行为应有之能力,

人君以能公正赏罚为应有之能力。

(人君)所需之能力(与偏擅某方面之才能之人)不同,

所以能统领各种偏材之众人。

利害第六

(建法陈术,以利国家。及其弊也,害归于已。)

大凡各人术业之流派,各有其利害。

清正守节者之术业,显露于仪态容止,产生于道德品行;

不待用之即已彰显,其道顺适而知变化。

因此,于未达于此境界之时,乃是众人前进之方向;

既已达到此境界之后,可使上下之人尊之敬之。

其功用足以激荡污浊而发扬清正,为同僚朋友之楷模典范。其为术业,不见弊端而常能显明,因此为世人所贵重。

法家之术业,发源于制订规则,待到功用之成而见其成效。

其道先受劳苦而后得太平,严酷而待众人。

因此,于未达于成功之时,被众人之所忌恨;

经过试验之后,被上下之人所畏惧。

其功用足以设立法度而达成太平。

其弊端在于,被众多冤屈邪恶者所仇恨。

其为术业,有所危害而不能常用,

因此功用虽大而不能善终。

善于技巧之术业,出于聪明才思,待到所谋既成而显现。

其道先隐微而后显明精密而且玄妙。

于未达于成功之时,众人不能公认。

其功用,被开明君主所珍重。

其功用足以运筹帷幄而通达变化。

其退守之时,可以深藏而隐秘不显。

其为术业,奇妙而罕见其用,

因此或许沉潜隐秘而不能彰显。

睿思才智之术业,产生于思虑探究,其道顺应时变而不违逆。

因此,其未达于完善之时,为众人所接受;

既已达于完善之后,为爱慕者所赞许。

其功用足以帮助和发明计策思虑。

其见识不全者,只知前进而不知后退,

或者远离正道而求保全自我。

其为术业,重计谋而难以控制,

因此或许先获其利而后有害。

褒贬评判之术业,产生于评判是非,其道廉正而且可以讥刺弊病。

因此,其未达于完善之时,为众人所认可;

既已达于完善之后,为众人所称道。

其功用足以改变与明察是非。

其见识不全者,被受其诋毁呵责者所怨恨。

其为术业,峭拔脱俗而不宽容,

因此或许先得众人之认可而后为众人所疏远。

奇技异巧之术业,产生于做事之技能,其道求异而且变化快。

其未达于完善之时,不为众人认可;

既已达于完善之后,为官府中主管者所任用。

其功用足以理清烦杂而纠正偏邪。

其见识不全者,使民众劳苦而属下困苦。

其为术业,琐细而不能安泰,因此乃是治理天下之末节。

接识第七

(推己接物,俱识同体。兼能之士,乃达群材。)

人本来甚难了解,

而士人无论多少,皆自以为可以了解他人。故凭一己之心而观察他人,则以为可以了解;看看他人观察人的情况,则以为并非真正认识其人。究竟为何?

因此,或许能够认识到建立于同意本体上之善,

却可能偏失于数量程度不同之美。

何以如此论断?

清正守节之人,以公平和正直为原则,因此当其遍阅各种人材之时,能认识到本性行为之不变者,

却可能怀疑方法技巧之奇诡。

遵法守制之人,以本分和数量为原则,因此能认识比较方正端直之程度,

却不能重视随时变化之技巧。

知术善谋之人,以思虑和谋略为原则,因此能够策划出奇思巧谋之策略,

却不能认识遵守法令之好处。

专业技能之人,以辨别和保护为原则,因此能够认识方法与谋略之规则,

却不能了解制订法度之原因。

睿智有心之人,以推测人心意为原则,因此能够认识到韬略的随时权变,

却不重视法令与教化之常道。

奇技异巧之人,以求取功名作为原则,因此能够认识到进取趋向之功用,

却不能通达道德教化之功能。

擅长评判之人,以探究与观察为原则,因此能够有认识诃责与针砭之明智,

却不能尽晓杰出奇异之士。

善于言谈之人,以辨别与分析为原则,因此能够认识到敏捷与健谈之好处,

却不知道含而不露之美雅。

因此,互相非难攻驳,无人肯相互肯定。

若所取者为同一事体,则能接应讨论而互有所得;

若所取者为同一事体,即使历时长久而不能相互了解。

凡此之类,皆可谓一流人材。

若能至于兼有其中两者以上,亦能随其兼有之材质,因而发生变化。

因此,一流人材,则能识得一流之美善之处;

二流人材,则能识得二流之美妙之处。

若能全部拥有各流人材之长,则亦能兼有各种人材之美善之处。

因此,兼有各种人材之长处者,可以与国家栋梁之材等同。

若要考察某人一方面之专长,则一日之间足以识别;将要详细了解其情,则有三日足以知之。为何须三日才能足以知之?

堪称国家栋梁之人,兼有三方面之材质,因此,若无三日之交谈,不足以完全了解。

其一,探究其道德修养;其二,观察其法令制度之才能,其三,观察其策略方法如何。如此之后方能完全了解其长处,可以举荐而不疑虑。

如此说来,何以知其是兼有之人材还是偏能之人材,因而与之交流?

若其为人,致力于某一流人材之长处,又能采纳接受他人之长处,而且能明了其名目,此类是兼有之人材;

如果将个人之擅长者陈述出来,欲求得他人赞美,

不欲了解他人所有之长处,此类是偏能之人材。

不欲了解别人之长处,则对他人之言无不疑难。

因此,以深奥之言来说浅显道理,似乎越深奥越使人感到惊异;

对相同意见则归于己见,对相反意见则相非难。

因此,多所陈述而直言相对,则以为是在炫耀美德;

静听而不言,则以为是虚无空疏;

坚持意见而阐述高见,则以为不知谦逊辞让;

不断谦逊辞让,则以为浅薄鄙陋;

某人若说自己只有一方面之长处,则以为不够渊博;

某人若逐条阐发众多奇异之论,则以为头绪多端;

若在他之前表达出他的意见,则以为是分争其美妙之处;

因为他有失误而问难,则以为不可理喻;

对不同意见陈述相反看法,则以为是与自己一较胜负;

以博学而表现出不同于繁杂,则以为不知要点;

若所论者认同其意见,然后方喜悦。

因此而有相亲相爱之情感,有互相称举之赞誉。

此是偏能人材之常见之过失。

英雄第八

(自非平淡,能各有名。英为文昌,雄为武称。)

花草之精粹优秀者为英,禽兽之出类拔萃者为雄;

所以,人类中之文才武功优异超众者,由此而命名。

因此,聪慧明智超出众人,谓之英;胆识力量超过众人,谓之雄。此是自其中大体分类而命

名。

如果比较其分数多少,则必须相辅相成,

各按二分计算,取得另外之一分,然后才能成全。

何以如此说?聪慧明智者,是英才之分数,若不得雄才之胆识,则其言辞不能得以被人接受;有胆识力量者,雄才之分数,若不得英才之智慧,则其所做之事难以成立。

因此,英才凭其聪慧谋划于初,凭其明智而寻找机会,

依赖雄才之胆识而行动;

雄才凭其力量使众人服从,凭其勇气排除困难,依赖英才之智慧而成就其事;

如此之后方能对其所擅长者有所助益。

如果凭聪慧能够谋划于初,而明智不能寻找机会,则可以坐论其道,而不可以处理具体事务。聪慧能够谋划于初,明智能够寻找机会,而勇气不能使之行动,可以遵循常道,而不可以思虑应变之事。

如果力量能够超过众人,而勇气不能使之行动,可以成为出力之人,不可以作为捷足先登者。力量能够超过众人,勇气能够使之行动,而智慧不能决断事务,可以成为捷足先登者,不足以成为将帅。

一定要聪慧能够谋划于初,明智能够寻找机会,胆识能够决断疑难,然后可以成为英才,张良便是此类之人。

胆气力量超过众人,勇气能够使之行动,智慧足以决断事务,方可以成为雄才,韩信便是此类之人。

人之本体与所得分数本自不同,只以分数多少设立名目,所以,英才与雄才之名目不同,然而皆为独擅其一之偏材,可以任用为臣子。因此,英才可以任用为宰相,雄才可以任用为将帅。

如果一人之身,兼有英才与雄才之长处,则能为当世之尊长,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便是此类。

然而英才之分数,可以多于雄才之分数,而英才之分数不可以减少。

英才之分数减少,则有智之士离之远去,因此,项羽勇气力量超出当世,表面上看能够合于变化之道,

而不能听取采纳奇才异士之言,有一范增而不知重用,因此,陈平之类,皆逃走而归附汉高祖。

汉高祖英才分数多,因此,众多雄才敬佩服从,英才归附投奔,英才与雄才各自都能得到重用,

所以能够吞灭大秦而攻破大楚,拥有天下而以天下为家。

如此而言,英才与雄才分数之多少,乃是战胜自我之分数。

只是英才而非雄才,则雄才之人不能敬佩服从;

只是雄才而非英才,则有智之士不能归附投奔。

因此,雄才能得到雄才,不能得到英才;

英才能得到英才,不能得到雄才。

所以,一人之身,既是英才,又是雄才,方能役使英才与雄才。能够役使英才与雄才,所以能成就伟大事业。

八观第九

八观:一是观察一个人对待争夺和救济的态度,以分辨他是否反复变化,没有恒性。二是观

察一个人感情变化和反应,以了解他为人的基本准则。三是观察一个人的至性本质,以知道他的名声是否相称。四是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以辩识他所作为是否似是而非。五是观察一个人对别人的爱敬态度,以判断他为人处世之道成功还是失败。六是观察一个人情绪欲望,以明了他是宽恕还是疑虑。七是观察一个人的短处,以明白他的长处。八是观察以个人是否聪明,一分析他所能通达的方面。

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夺取和救济,以分辩他是否有恒性?通常认为人的性情本质有正面和反面,如果正面无法战胜反面,那么恶的性情就会夺取正的一面。有时情况象是这样,其实并非如此。因此宽仁出于慈爱,也有慈爱而不宽仁的。宽仁必然会有救济,也有宽仁而不救济的。严厉的必然有刚强,也有严厉而不刚强的。如果看见可怜的人就流泪,将要施予财物时却吝啬,这是只慈爱而不宽仁。见到别人处境危急就产生同情,将要前往久远却畏葸不前,这只是宽仁而不救济。对待虚情假意色貌严肃,受到利欲熏心就内心怯弱,这是严厉而不刚强。诚然,慈爱而不宽仁的,乃是贪吝占了上风。宽仁而不救济的,乃是畏惧在起作用。严厉而不刚正的,乃是利欲在作祟。因此说,慈爱不能超过吝啬,必然不能宽仁;宽仁不能克服恐惧,必然不能济人;严厉不能战胜利欲,必然不能刚直。因此不宽仁的资质取胜,才能本领只是害己的东西。贪婪悖逆的本性占上风,刚强勇猛只是为祸的媒体。也有性情纯善的人救助为恶之人,这种善行不至于成为祸害。感情深厚忠诚,虽然偶有互不尊重,也不会导致彼此分离。帮助良善,彰显光明,虽有嫉恨邪恶也不能伤害自己。慷慨救济,虽然财物取自他人,这不是贪婪。因此观察一个人对待争夺和救济的态度,分辨正反间杂的情况,可以获知。

什么叫观察一个人感情变化和态度反应,以了解他为人的基本准则?人们往往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不显露于外表、语言。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观察他的言辞旨意和应对酬答。观察他的言辞旨趣,庶几听声音之善意还是丑恶。观察他的应对赞和,庶几看他智慧能否应付。因此观其言语,察其应对,足以相互对照,别有认识。然而,论点显明,态度正确,让人明白易晓;言辞不敏,不善应对,令人深奥难测。能够审辩深奥和显明的道理,便是精通。言语反复无定,没有中心,便是杂乱。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便是圣明。追想思考深微的道理,便是睿智。遇事见识超过常人,便是聪明。内心精明,外表不显,便是机智。能够察识细微,便是神妙。美妙而不隐蔽,便是疏朗。挖掘不尽,愈测愈深,便是充实。假意迎合,相互炫耀,便是虚伪。只见自己的长处,便是不足。不自夸自己所能,便是优点,因此说,凡事不符合正常的道理,必然有其缘故,内心忧虑形于外表,显得疲乏黯淡。身体疾病表现于形色,显得杂乱污秽。欢喜之色,愉快欣悦;愤怒之色,凌厉张狂。妒忌疑惑之色,无礼而喜怒无常。及至动作出现,言辞相随,因此言辞极为欢愉,而神色不曾相应表现,其中必然有违心之处。言辞不能达意,但神色可信,乃是不善言辞。话未出口已怒形于色,乃是内心充满激愤。言语嚅嗫而怒气可见,乃是迫于无奈,勉强忍耐。凡是这些类型,迹象显示在外,不可遮盖,即使想掩饰但神色已暴露。既然内在的感情已不难察明,那么无论如何变化也可以获知,因此观察感情变化和态度反应,通常的为人也就不难得知。

什么叫做观察一个人的至性本质,以知道他的名声是否相称?凡是有所偏的人,具有两方面素质的,就两种素质相互促进,而获得美好的声名。因此骨骼挺立,气质清朗,就获得美好的名声。气概清峻,体力劲健,,就具备强健的名声。聪明直率,坚强诚实,就产生信赖的名声。在这些基础上,加上端正的品质,就能成就美好的品德,加上勤学,就会知书达礼,富有教养。因此观察一个人的素质具备多少方面,不同的名声之所以产生就可以得知了。

什么叫观察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以辩识他的所作所为是否似是而非?纯粹发人阴私而不徇情,违背常性,不能做到公正。假借当面揭短,看似正直,其实斥责良善,攻击好人。纯粹放纵不拘,无异流荡,不能通达正道。凭借放纵,看似通达,其实行为傲慢,没有节制。所以说,正直的人斥责别人过失,好揭发别人阴私的人亦斥责别人过失,他们的斥责表面相同,之所以斥责别人,原因相异。通达的人放纵,放荡的人也放纵,他们放纵的行为相同,之所以放纵的原因却不同。然而怎样才能区别他们之间的不同呢?正直而温和,是中庸之德;正直而好揭短,却是偏失。好斥责却不正直,叫作依。疏导而有节制,属于通达。通达而时常过分,就是偏失。放纵而不节制,叫做依。偏失与依似,表现一样,性质不同,所谓似是而非。因此轻易承诺,看似重义气,其实很不守信。经常变换做法,好象多能,其实无效。锐意进取,看似精诚,其实不能持久。好加议论,似乎善于观察,其实只会添乱。表面顺从,看似忠诚,其实背后固守己见,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表现。也有似非而是的情况。大的权术政治,看似奸邪,其实有功天下。大的智慧学问,看似愚钝,其实内在精明。广博的爱,看似空泛,其实淳厚深沉。正直的言论,看似谴责,其实情怀忠诚。观察辩明似是而非,掌握真实情感的反面,好象道理明白,其实难以鉴别,不是天底下最精明的人,谁能把握其中的真实?所以听其言辞,信其神色,有时失去真正的人材,观察贤明与否,根据在于对方的表现所凭依的基础。因此观察他似是而非的表现所凭依的基础,他属于哪一类的材质也就可以知道了。

什么叫做观察一个人对人的爱敬态度,以判断他的前途是顺利还是坎坷?人伦之道的极至,莫过于爱和敬。因此《孝经》以爱作为最高的道德,以敬作为道的关键。《周易》以气感作为德,以谦让作为道。《老子》以“无”作为德,以“虚”作为道。《礼》是以敬为根本,《乐》是以爱为主宰。而且人情的本质有爱和敬的真诚,就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感动天地,获取人心,而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就无不通畅。但是爱不可少于敬,爱少于敬的话,节操清廉的人归附他,而多数人不接受他。爱多于敬,虽然廉洁清高的人不满意,但受其恩惠的人会甘心为之献身。为什么?敬作为一种道德,严格等级而使人相互疏远,这种情况必然就不能持久。爱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亲密而心意深厚,能够深刻打动人心,因此观察一个人的爱敬的态度是否诚挚,其为人处世成功还是失败,也就可得而知。

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情绪欲望,以辨别他是宽恕还是疑惑?人的情欲表露有六种基本征象。让他志向得以实现,就喜悦。不能让他才能得以发挥,就抱怨。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绩,就被人厌恶。谦虚卑损,甘居人下,就讨人喜欢。冒犯别人的短处,就遭人忌讳。惹人厌恶而冒犯所短,就会受人妒害。这是人的本性六种表现。人之常情没有不想遂其志愿,所以刚烈之士喜欢设计策谋;辩论之士喜欢盛气凌人的质问;贪婪的人喜欢聚敛财货;宠幸的人喜欢显示权势。如果他们的志向得到称颂,没有不欣然快乐的。这是所谓欲望得到满足,就喜悦。如果他们的能力不能得到发挥,他们的志向不能得到施展,就悲哀。因此功业不能建立,刚烈之士愤慨;德行仁政失去规范,正直之士悲哀;政治动荡而不能安治,贤能之士怨叹;敌手的能力尚未清楚,权谋之人沉思;货物财宝不积聚,贪婪的人忧虑;权势富贵不显赫,贵幸的人悲楚。这是所谓不能发挥能力,就怨恨。人之常情没有不想争先,所以厌恶别人自夸,自夸都是想胜过别人,因此自夸自己所长,没有不遭人嫌恶。这是所谓以自己的长处压过别人,就招来厌恶。人之常情都想求胜,所以喜欢别人谦虚,谦虚可以甘居人下,甘居人下有退让的意味。因此无论贤明还是愚昧的人,接受别人谦让,没有不喜形于色,这是所谓以谦虚处下就讨人喜欢。人之常情都想掩盖自己的不足,显示自己的长处,因此别人非难短处,就象有个东西罩住他。这是所谓触犯别人所不足,就会引起讨厌。人之常情都想攻击居于自己之上的人,以自夸凌犯对方惹其厌恶,虽然招来憎恨,但不曾招致祸害。如果以自己所长非议对方所短,这是所谓以其所恶,触犯其所短,就会产生妒害。凡是这六种情况,它们的

根柢都是处于自大的心理,所以君子接人待物,受小冒犯而不计较。不计较就无不谦敬处下,所以避免受到伤害。见识浅薄的人却不然。这些人既不能正确的审时度势,又要求别人顺从自己,以假装爱敬求得别人刮目相看,以偶尔邀约认为对方轻视自己,如果侵犯他的利益,就深怀怨恨。因此观察情绪欲望的表现迹象,贤明还是鄙陋的内心可以得知。

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短处,以知道他的长处?偏材的人,都有所短。因此正直的缺点在于好斥责别人而不徇情;刚强的缺陷在于严厉;平和的不足在于软弱;耿介的短处在于拘谨。然而,正直的人不抨击是非,就不成其为正直,既然喜欢其正直,不可否定他好责人过。好责人过,恰是正直的标志。刚强的人不凌厉,就不成其为刚强,既然喜欢其刚强,不可否定他的严厉,严厉正是刚强的表现。平和的人不柔弱,就无法保持其和气,既然喜欢其平和,不可以非难他的柔弱,柔弱是平和的征象。耿介的人不拘谨,就无法守护其其耿介,既然喜欢其耿介,不可以指责他的拘谨,拘谨是耿介的表征。但是有短处的,未必有长处;有长处的,必然有短处标记。因此观察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短处,他的材能所长就可以知道了。

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聪明,以分析他所通达的方面?仁,是道德的基础;义,是道德的节制;礼,是道德的文饰;信,是道德的支柱;智,是道德的主导。智慧出于明达,明达对于人来说,好象白昼的太阳,夜晚的烛火。越明达的人,所见越远。明达及至深远很难。因此恪守一项事业勤奋好学,未必能达到人材的标准。材能技艺,精致巧妙,未必能把握理论的深度。通于义理,能言善辩,未必能具备大的智慧。智虑能够经理事务,未必能获得普遍性的真理。只有对深奥的道理进行思考,然后才能无所不及,这是所谓学问不能达到人材的要求;材艺不能达到理论的高度;善于说理不能具备更高的智慧;善于思虑不能把握普遍的规律。“道”这种东西,回环反复,变化神通。因此另外讨论道以下的各种材德。几种材德各自运行时,以仁最优。合并一起,加以运用,就以明达作为主导。所以用明达知道仁,就众望所归;以明达统帅义,就无往而不胜;以明达支配理,就无事不通晓。如果没有聪明,就将一事无成。因此追求名声而名不符实,就显得空泛迂阔;喜欢辩说而没有道理,就显得杂乱烦琐;设定法制而思虑不深,就显得苛刻过度;玩弄权术而计谋不足,就显得虚假诡诈。因此材能均等而勤奋好学,聪明的人成为老师;力量相同而争强好胜,明智的人成为雄杰。品德一致的,通达者为圣人。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在于他是最聪明智慧的人。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聪明,他所通达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卷下

七缪第十

鉴定人物有七种谬误,一是考察名声,有偏于一方的乖错。二是待人接物,会受个人爱恶之情的困扰。三是审度心志,有大小情况不分的错误。四是品评素质,会看不到早智与晚成的区别。五是辩识类型。有类别相同,不易看清的疑惑。六是评论材能,有受提拔和被压制的复杂情况。七是观察奇材,时常忽略对尤妙与尤虚之人的注意。

选取考察人的关键,不在于众人毁誉的多或少。对人物素质辩识不清的人宁可相信自己的耳朵,而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此别人认为对的,他就追随附和,深信不疑。别人认为错的,他也随着改变看法。虽然内心没有个人固定的是非憎恶标准,但是发表意见时,似乎毫不犹疑。而且人们观察事物时,自身也会出现错误,加上夹杂着个人的喜恶爱憎,情况就显得更加复杂。不畅达其根本,什么又可以让人相信?因此真正了解的人以眼观纠正耳闻的讹误,

不知人的人,却以耳闻取代目睹的事实。所以乡里人士品评,说好的就大家都说好,说坏的就大家都说坏,无法做到正确。熟人朋友之间的赞誉不能上、中、下三方面周全的,也未必可靠。诚实厚道的人,在与人交往中,必然时常承担称誉奖掖之责,上等的人材加以援引,下等的人加以推荐。如果不能观察周到,必然产生过失毁害。所以偏重援引上等人材而忽略下等,这种人材最终也会被诋毁,偏重推举下等人材而放弃上等,所推荐的就不是杰出的人物。因此真正作到三方面周全,就会对邦国有利。这是正直的交往。大家都合声肯定其是,这种情况有的是违背正道,朋比结党的;大家合声说其不是,其中或许就有真正的人材。如果是奇特杰出的人材,就不是一般人所能识别。一般人靠耳闻加以采纳,认为多数人的意见就是对的。这是考察人物名声时所常犯的错误。

喜欢善的,厌恶恶的,这是人情之常。如果不察明实质,有时就会忽略好的,称赞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称道不好的人,虽然他有不好之处,但并非一无是处。以对方好的方面,对应自己的长处,这样就不知不觉情投意合,不觉得对方丑恶。好人虽好,仍然还有不足之处,以其不足对照自己的长处,却不知道自己所长。或者以其所长,对照自己的短处,不免轻视自己的不足,这样就不知不觉志趣不合,忽略了对方的优点。这是受个人爱恶之情干扰所有的困惑。

精神要深刻入微,素质要美善厚重,志向要弘远广大,心怀要微小纤细。精微深刻,才能领悟神妙;美善厚重,才能气度充满;志向宏大,才能胜任重负;小心细微,才能慎防悔恨。所以《诗经》吟咏周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正是志向远大的说明。由此而论,细心谦和而志气弘大的人,是圣贤的同类。心怀广大而志气豪迈的人,是才智出众的豪杰之辈。粗心大意而毫无志气的人,是拘谨软弱之人。一般人的观察,有的鄙薄其胸怀狭窄,有的称赞其志向远大,这是大小情况不分所有的错误。

人的材质不同,事业成功便有早晚。有早智而少年得志的,有晚智而大器晚成的,有年少时本无志,最终也无所成就的,有年少时具备良好才能终究出类拔萃的。这四者的道理不能不加以考察。早年智力发达的人,材能智虑精微明达,这些在其幼年时期都已暂露头角。所以文章精妙的,起于幼时辞句纷繁;辩才无碍的,开始于幼时疑难于敏捷。仁的品德,见于幼时慈悲体恤;慷慨好施,发端于幼时舍得给与;谨慎为人的,来自幼时多所畏惧;清廉处世的,萌生于幼时不妄索取。智力早熟的人,易于领悟而反应敏捷;大器晚成的人,见识奇特而智虑舒缓。终生愚的人各方面都表现出才智不足;终生事业的人,诸事精通而成就可观。一般人的观察,不考虑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是考察人材早智或晚成具有的疑难。

人之常情没有不趋附名利,回避嫉害。名利之途径,在于正确评价和肯定长处;损害的根源,在于不能正确评价和看待不足。因此无论贤明还是愚钝的人,都想自己的长处能得到正确的评价和肯定。最能了解自己优点的莫过于同类型的人。所以偏材的人,交往游历及仕途进取,都喜欢亲近与自己类型相同的人,并加以赞誉,憎恨厌恶与自己类型相反的人,并加以诋毁。对既不同于己,也不异于己的人材。只予排列等次,不予推崇。由此而论,没有其他原因。赞许和自己类型相同的人,诋毁与自己类型相反的人,是为了证明对方不对,表明自己正确。至于那些既不同于己,也不异于己的人,对于他人无益,对于自己无害,于是只作排列,不加以崇尚。因此,同类型的人,常常有害于过分称赞,及至双方名望相匹敌,就很少能相让,甘居人下了。因此正直的人性格昂扬奋发,喜欢别人也以正直待人,而不接受别人的攻击。性格外项的人感情外露,喜欢别人全心全意待人,而不接纳别人的直言。热衷功名的人喜欢别人追求仕途进,但不甘居于超越自己的人之后。因此本性相同而才能有别,就相互竞争,

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赏析

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词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前言】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注释】 嗾:使,叫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本诗名句。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的,夜晚已经有了霜;树叶由绿转变为焦黄色,而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的树叶中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赏析】 这首诗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都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但又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2019-2020】刘禹锡《秋词·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刘禹锡《秋词·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5、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6、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阅读练习二: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3分)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鉴赏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 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讲析

《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讲析 小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译文: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正文:

唐诗:《秋词》原文及注释

《秋词》原文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思想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思想 刘劭,或作刘邵、刘卲,字孔才。约生于汉灵帝建宁(168—172)年间,卒于魏正始(240—249)年间。《四库总目》卷117杂家类作“卲”,并加以考证道:“别本或作刘劭,或作刘卲。此书末有宋庠跋云‘据今官书,《魏志》作勉劭之劭,从力。他本或从邑者,晋邑之名。案字书,此二训外别无他释,但俱不协孔才之义。《说文》则为卲,音同上,但召旁从卩耳,训高也。李舟《切韵》训美也。高美又与孔才义符。杨子《法言》曰:周公之才之卲是也’。所辨精核,今从之。”又李慈铭《桃华圣解盫日记·甲集》六七也持此说。今《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作刘劭,故从之。 刘劭是三国时期魏国学者、文学家,广平郎郸(今屑河北)人。汉建安时为太子舍人、秘书郎。后仕曹魏,历官尚书郎、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曾受诏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皇览》一书,又与苟洗、庾嶷等定科令,作《新律》,著《律略论》。景初年间曾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善于品鉴人物,重视发掘人的才能,著《人物志》。刘劭的遣世著作,除《人物志》单行外,残存辑文均收入《全三国文》。 《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卷上有《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有《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有《七缪》、《效难》、《释争》三篇。南北朝时凉儒林祭酒刘昞为之作注。宋人阮逸为刊书并广泛流行。现在通行

的刊本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结印明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任继愈断句本。这部著作不仅包含了刘劭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反映了汉魏之际的学述思想内容及其变迁,而且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专门论述考察才性以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四库提要》说:“其书主于辨论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其理弗乖于儒者。”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人物志》“以人之材器志尚不同,当以‘九征’,‘八观’审察而任使之’。袁本《郡斋读书志》题解为“以人物性情志气不同,当审察材理,各分等列云。”《人物志》即依照人的才能不同,把人分为‘三材’及‘十二流品”,并集中讨论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等理论问题,对于人物评论的由具体到抽象,对开启魏晋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有深刻的影响。郑旻在《重刻人物志跋》中指出:“三代而下,善评人品者,莫或踰之矣。”“后世欲辨官论材,恶可以不知也。”可知其对后世人才评价与选拔的影响。 阮逸《人物志序》评价《人物志》的内容和意义道:“述性品之上下,材质之兼偏,研幽析微,一贯于道。若度之长短,取之轻重,无铢发蔽也。”综观《人物志》,其人才品鉴的思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力图从现实及物质条件出发解释人才的本质问题 刘劭认为:“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九征》)从《人物志》全篇来看,这段话有如下意义: 1.人是禀“元一”即元气以为质的。就具体而言,他认为人

《归去来兮辞 》原文及翻译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参考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不亮。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可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人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秋词其一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秋词·其一》赏析题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1.文学常识填空: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2.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放、热情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是议论兼抒情。(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对比写法,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诗人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3)这首诗是他在被贬时写下的,诗中写下了他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情怀和笑对逆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4.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5.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6.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答:作者一反过去诗歌的“悲秋”习惯,而断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奋发向上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7.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答:①对比鲜明,在对比中显现作者的态度。②虚实结合,由虚入实,“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8.诗人勾画了一幅什么样的“胜春朝”的秋景图?请具体描写一下。 答:诗人勾画了一幅秋高气爽、一群白鹤在蓝天白云之上翱翔,令人顿生诗情到碧霄的秋景图。 9.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10.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3.秋词后两句借景抒情。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4.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人物志》

《人物志》 《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纵横家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邵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颇具借鉴价值。曾国藩不吝置之案头,朝夕研磨。如果说《论语》为处世之书,《孙子兵法》为战伐之书,《韩非子》为统治之书,那么《人物志》即可当之而无愧为识人之书。 刘邵,字孔才,中国三国时魏国思想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约生于汉灵帝建宁(168—172)年间,卒于魏正始(240—249)年间。汉献帝时入仕,初为广平吏,历官太子舍人、秘书郎等,魏朝之后,曾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陈留太守等。后曾受爵关内侯,死后则追赠光禄勋。 刘邵学问详博,通览群书,曾经执经讲学。受诏搜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纂为《皇览》。又与议郎庚嶷、荀诜等共同制订律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魏废帝时,专事执经讲学。刘劭对于古代的法律制度比较熟悉,魏明帝时和陈群制定《新律》18篇,又著《律略论》;景初(237—239)受诏作《都官考课》72条,另外尚有《法论》、《乐论》等著作,但多已散失,现仅存《人物志》,还有若干散篇收入《全三国文》中所著《人物志》,讨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问题,以为人“禀阳阴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从人之形质,可观察其才性。对人性、才能和形质等分析甚详,反映汉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之趋势,开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著《人物志》,探讨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问题。他还用道家的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他的思想是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 东汉末年,因社会变乱,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削弱,出现了儒、道、名、法竞起与合流的趋势。魏初,继承了汉末评论人物的习尚,又受到曹操好法术、重刑典的影响,因而评论人品均重视综核名实。汉代顺天地阴阳气化的层次探讨人性,认为人之性情是阴阳之气凝聚表现,天人之间有同理、同道、同构的相应关系,重视礼乐政教与生命性情的调节教化,由战国晚期《吕氏春秋》,以至汉朝《淮南子》、董仲舒都属于此一大脉络。而其中天人感应的思想架构,经王充等人质疑消解后,魏晋时期,转为自然无为也无可干预的天命观点,人性论则重视自然的“才性”层次。所谓“才性”或“情性”是人禀之自然的材质,展现于具体生命的型态,有各种不同的情态或姿态,可以品鉴。 这种品鉴人物的着作,在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已可见其基本样貌。三国以后,则有曹丕《士操》、卢毓《九州人士论》等作品,然皆已亡佚。《人物志》形成于黄初一青龙之际,是为了配合选举制度改革而作,保留了有关曹魏九品中正制草创时期的宝贵信息。该书的核心思想是构建中和型人才系统,反映了在黄老道家“因循”政治哲学指导下,曹魏前期官方人才思想与选举政策从“赏功能”到“重德行”的变化趋势。《人物志》为现存可见最具系统之作。汉代选官采取“察举”及“徵辟”,两者都需过考察人物品行加以衡定,然而此一制度,日渐为世家所垄断,名不副实。汉末大乱,群雄争起,积极网罗人才,魏朝后采取“九品中正制”,透过州、郡大小中正品评士人高下,以供朝廷择用。刘邵是第二代建安名士中的曹丕太子党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和翻译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的一篇散文 ,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陶渊明(约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 称靖节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 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 序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未见其 术(3)。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4), 脱然有怀(5), 求之靡途(6)。 会有四方之事(7), 诸侯(8)以惠爱为德,家叔以(9)余贫苦,遂见(10)用于小邑。于时风波(11) 未静,心惮远役(12),彭泽(13)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4)。何则(15)?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5)。 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 (17) 。 尝从人事 (18) , 皆口腹自役 (19) 。 于是怅然 (20) 慷慨, 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21), 当敛裳宵逝 (22) 。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23) , 情在骏奔(24),自免去职。仲秋(25)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26), 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27)十一月也 。 正文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 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 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 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 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作品鉴赏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

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 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 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 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 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 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 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正文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24〕 ! 既自以心为形役 〔25〕 , 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27〕,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28〕,载欣载奔〔29〕。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30〕, 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1〕。倚南窗 以寄傲〔32〕,审容膝之易安〔3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 流憩〔34〕,时矫首而遐观〔35〕。云无心以出岫〔36〕,鸟倦飞而知还。景翳 翳以将入〔37〕,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38〕?悦亲戚之 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9〕。或命巾车〔40〕, 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 〔41〕 ,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42〕,感吾生之行休〔43〕。 已矣乎〔44〕!寓形宇内复几时〔45〕,曷不委心任去留〔46〕?胡为乎遑 遑欲何之〔4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48〕。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 耔〔49〕。登东皋以舒啸〔50〕,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51〕,乐夫天 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译文

长信秋词五首原文翻译 王昌龄

长信秋词五首原文翻译王昌龄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长信秋词五首》是王昌龄的代表作,其中,“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是家喻户晓的诗句,而《长信秋词五首》是怎样诗篇呢?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译文 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秋天高殿内捣衣声响彻夜阑,夜里霜重还记起君王御衣寒。 更深人静银灯下裁衣才停歇,目光还转向宫城明主那边看。

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 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果真成为薄命人长久陷入沉思,梦中又见到君王醒后心里生疑。 灯火照耀着西宫知道是在夜饮,眼前分明浮现复道蒙恩受宠时。 长信宫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阳殿下响起捣衣声声。 白露堂中满是杂草印迹,那边红罗帐里绵绵深情。 注释 1.长信秋词:又作“长信怨”,《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以才学入宫,为赵飞燕所妒,乃自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长信怨”由此而来。长信:汉宫名。 2.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之一:“唯闻哑哑城上乌,玉栏金井牵辘轳。” 3.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赏析其二 第二首诗描写在夜深霜重的凄凉环境中,宫中女子孤独寂寞的悲惨情景。她彻夜难眠,想起进宫以来的日子实在不堪回首。她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在银灯下守到夜深,最后还是失望而终。这首诗情感抒发较为直接,心理刻画较为生动,充分地表现了宫中失宠女子的幽怨之情。 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

人物志读后感--2018年

人物志读后感 这本古籍,虽然刚开始阅读起来由于一些古文字词较生硬,但是细究下来,发现真的受益良多。本书作者名叫刘劭,是一名三国时期魏国的哲学家。他所著的这本《人物志》是一部专门论述考察才性以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对于人性、才能和形质等种种表现分析甚详。知人善任,治平之基,认识人才,等第任用。 读后,让我体会最深的是那种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那种浑然天成的品性与德行。以书中的观点论述,便是:“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融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诸观点”,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融于一体的论著。整篇文字不多,但可体味的内涵以哲学的本质贯穿了人性方方面面。 根据书中大致内容,依照不同的才性,作者刘劭将人物分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类」。而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依其才能不同,适合担任的官职也不同。过往也接触过我国一些流程深远的古书,往往断章取义而沦为看客,不得要领。最近几年常常焦虑多因未有人文思维看待事物的本质。从人物志的三类十二才的方法论及突破之道,

我感觉首先将自己的偏才发挥极致正效益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融合跨界多才而往兼才上进步,通过构建人文思维往兼德上修身立业创新。我作为信息化创新之路从业者,急需构建出人文思维架构:包裹了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商业思维而串起来的思维认知多维度。 在《人物志》中,刘劭创造性地将才、德并列标举,作为拔选人才的标准。“以中和为最高,讲究平澹无味,是为圣人。”中和,在于兼具“平澹”与“聪明”两种层次,聪明为才,而平澹则是生命所展现的境界,已不单纯是道德修养的层次,更是对“全幅人性”的审美态度。 此外,卷中的“接识篇”:“推己接物,俱识同体。兼能之士,乃达群材。”这乃是一语天机,瞬间洞悉了世间如何待人接物的贤达之礼。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礼仪,仍不失为字字珠玑。反观如今我自己,自私自利,恃才傲物等等不良风气仍存心魔,许多潜在隐患也必然由此滋生,这对我是一个警示作用,并且要求我时刻居安思危,刻苦保存忧患意识,才能唯贤是举,长治和谐发展。另外通过赋能而连接跟多的人才做更多连接产业的工作。 《人物志》给我带来了很多温故知新的理念,可作为每日背包中或书架中随时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警示成长之良药。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doc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我国著名的诗人,那么你还记的曾经学过他的《归去来兮辞》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原文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

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注释 序 (1)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自给:供给自己生活。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3)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4)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5)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怀:心有所动(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6)靡途:没有门路。 (7)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8)诸侯:指州郡长官。 (9)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

人物志设计方案

人物志设计方案 一.整体布局 (I)标题 每个人想出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用话作正标题,副标题为“记武汉大学社团联合事务部XXX”,副标题也可以选择不加。 (II)序 鉴于由标题直接到内容过于单调,建议在此加一段对各位读者想说的话语,也可以以微短片的形式。(III)大体内容 推荐使用百度百科人物简介那样的模板格式,即配上人物图片及条列式信息,这样显得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内容有序。 (IV)结尾 结尾处可写上一段对社团未来的祝福,也可以是想对社团成员们说的话。 二.介绍内容 (I)基本信息 人物基本信息,应包括 1.姓名 2.外号 3.故乡

4.院系 5.兴趣爱好 6.特长 7.职务 8.身高及体重(可写可不写) 9.星座 10.喜欢吃的食物 11.口头禅 (II)深入了解 此栏内容大多将由编者采访时以提问方式来咨询,分两部分,一是对人物直接的采访,二是对人物朋友同学的采访,撰写文本内容时可以适当吐槽。(i)对人物的采访 1.对自我的评价 2.对自我性格的描述 3.生活过或去过的地方,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及为什么(这一条很重要,环境塑造人,由此基本能看出性格) 4.自曝怪癖 5.自曝糗事 6.最想见的人(明星,政要,运动员或身边的人) 7.浅谈三观

8.理想型 9.印象最深的电影,音乐及书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条也是,反映人的性格的) 10.对社团的想法,三段式:来之前的看法,参与其中时的想法,对未来的畅想。 11.目前感情状况 12.最崇敬的人 (ii)对朋友的采访 1.曝人物黑历史 2.人物的花边新闻 3.对人物的看法(各方面如生活,学习皆可) 4.描述下社团里的Ta,网上的Ta,日常中的Ta 采访时可应气氛、时机等临场发问。 (3)小编直感 采访完毕后,小编可写一段话,来描述采访时对人物的感受、评价等,以采访者的视角来给大家呈现人物。 武汉大学社团联合社团事务部 罗煜 2014.10.4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原文及其翻译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作品鉴赏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

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