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常识总结(知识点+最新典型例题)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常识总结(知识点+最新典型例题)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②积极、健康、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⑤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远持久的。

在分析为什么要进行某项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时一般会用到以上四点,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不要具体展开,只要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如果单独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具体展开。注意一定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典型例题: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广东今后将继续推进城镇化步伐,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70%.然而,没有文化谈不上城镇化。近年来,广东省致力于建设文化强省,幸福广东,以提高社会文明和人民素质。目前,在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同时,广东省正在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等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

结合材料,从“文化与生活的角度,谈谈广东省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的依据。

①文化作为一中华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加强文化强省建设有利于建设幸福广东,构建和谐社会。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广

东省城镇化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惠民工程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答题模板:

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作用”或“文化意义”知识进行论述时?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材料中……

(2)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材料中……

(3)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材料中……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材料中……(结合材料而定)

(5)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材料中……(结合材料而定)(6)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材料中……

(7)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8)发展优秀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论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因此,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归纳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一体系内涵丰富,但不够简明、不便于群众传播践行。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地方精神的提炼和培育活动,深化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提炼,把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能遵守的价值信条,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问题: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2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1分)

②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2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1分)

③文化影响人、塑造人,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2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2分)[2014·浙江卷]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

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维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②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③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

3、(2013浙江)材料略: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答案:

(1)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解决好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2011山东文综】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答案:(1)在原址上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

(2)汉阳铁厂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新的物质载体;

(3)汉阳铁厂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2013重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铺张浪费是背离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落后文化现象,公务上的铺张浪费更是一种腐败行为,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铺张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高,崇廉尚洁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谈谈对铺张浪费等落后文化现象的正确态度。(12分)

答案示例一: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塑造人生。②坚持和倡导勤俭节约的先进文化,批判铺张浪费的落后文化。③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勤俭节约和抵制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答案示例二:

①人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勤俭节约和抵制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③文化对人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树立勤俭节约的先进文化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铺张浪费的文化氛围。

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保留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指的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展现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一)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①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5.文化传播的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

6.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主要手段的原因: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的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卫华传播的主要手段。

7.中外文化传播的意义: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8.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世界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典型例题:有位哲学家说得好,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一种味

道算不上佳肴,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我们看到,不同的色彩构成最美的图画,万紫千红才会有繁花满园,不同的音调产生最美的和谐,管线琴瑟必然此起彼伏。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该“和而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应倡导不同文化间和谐相处,取长补短。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常识,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为什么坚持“和而不同”?

(1)文化多样熊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应如何做到“和而不同”?(1)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

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什么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①地位: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特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③作用: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④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⑤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怎样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07年12月7日通过并公布了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根据此《办法》,自2008年起,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重视的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新增为国家法定节日。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新增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日的看法。(1)民族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将传统节为法定节假日,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通过庆祝民族节日,充分展示、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2)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注:若考生结合现实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2、世博会是展示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舞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300多个充满创意的展馆,举办国家馆日、国际组织荣誉日活动,上演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上海世博会是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合作的好机遇。

如果你去游览上海世博会,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

①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互相借鉴,求同存异,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加强文化交流,创新中华文化,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3、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是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4、[2014·重庆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两国多次成功互办文化节、语言年、旅游年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展示了各自的艺术、语言、服装和风俗;两国的教育、科学、音乐、舞蹈、美术相互交融,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结合材料,谈谈中俄文化交流对发展我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①有助于保持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②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借鉴、融合,实现文化创新。

③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5、[2014·广东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①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

②积极开辟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

③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④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6.主观题:

背景材料:在2014年9月15日开幕的第九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国际性艺术节的管理与实践”主题交流举办国际性的艺术节的经验,共享办节资源,为广西开拓本土国际性的节庆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国际性艺术节建构友谊平台。论坛上,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倡导:进一步加强专业艺术开拓,努力打造一批代表国家艺术水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标志性的核心项目,作为国际性艺术节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国际艺术节的世界影响力。

同享文化,共创未来。论坛嘉宾达成共识,通过建立健全中国---东盟国际性艺术节多边合作机制,搭建经验分享与信息沟通平台,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为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合作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2014---东盟文化论坛”文化交流活动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014中国---东盟国际性文化论坛”文化交流活动充分显示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我们既要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传统文化的内容

1.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的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异。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作用:①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②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的加以改造和剔除。

(2)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5.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典型例题:

1、山东省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钳银漆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成为民间工艺的上乘佳品。同时潍坊风筝与杨家埔木板年画更是成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衍生了大禹文化的发展、佛教文化等独居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运用文化生活常识,分析说明潍坊市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

(1)继承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

(2)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传统文化的规模生产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的产生是潍坊市推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集中体现。

(3)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文化发展。潍坊市立足于本事实际,坚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4)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文化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成为民间工艺的上乘品。

2、(2015?浙江卷)祠堂——是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择。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

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仪礼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10分)

①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

③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2015 天津卷)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

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

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4、全聚德”、“东来顺”、“咸亨酒店”等是全国知名的中华老字号,历经沧桑,经久不衰,其生命力就在于创新,除结构创新、制度创新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老字号的文化创新有继承问题,也有融合问题。就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优秀的文化,如“包装文化”、广告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今用”,形成“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链”。充分运用文化链这个手段,使老字号在新时期持续焕发着新的活力。

有人认为,文化的创新,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2)文化创新要以文化的继承为基础。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摈弃传统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失去根基。中华老字号正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创新。

(3)文化创新还必须把握时代精神。任何文化创新都必须立足现实,从时代的发展中吸取营养,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创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4)文化创新要不断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中华老字号就是在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5)因此,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

5、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该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6、(2015·广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中华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分析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中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②有利于使亚欧非地区各民族文化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让不同国家在商贸活动中尊重文化多样性,和睦共处,建设和谐世界。

四、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途径为重点。

(一)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二)基本途径之一:对待传统文化,要改造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发展传统文化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基本途径之二: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的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五)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的作用。

典型例题:1.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于2014年6月18日正式开幕。在“围绕

君子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体讨论中,专家表示,现代中国人的气度应当是放眼世界,“海纳百川”。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本,不能忘记我们的由来。这就需要对我们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一种尊重和继承,当然,同时也要具有创新的意识,才能将传统真正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行万里路,今人也要传承古之君子的行走之道,要努力贴近地面,亲近大地。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专家的发言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启示。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行万里路,要努力贴近地面,亲近大地,告诉我们要立足于实践,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2)进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改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需要对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有一种尊重和继承,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的意识。

(3)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放眼世界,“海纳百川”,但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本,不能忘记我们的由来。

(4)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普通中国人的平凡生活,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在端上视觉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人情和乡土情结。

与以往国内记录篇不同的是,该片首次使用先进的高清摄像机和单反相机,拍出的画面饱和、艳丽,并借鉴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一经播出,好评如潮。

结合材料,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我国文化创新的启示。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普通中国人的平凡生活,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启示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际。

(2)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必须要继承传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启示我们

进行创新必须继承优秀优秀传统文化。(3)进行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

长。《舌尖上的中国》使用先进的拍摄设备,并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启

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3. 2010年11月12日是广州亚运会开幕日。工作者在创作文化活动标志的过程

中,深入实际,广泛调研,全面搜集各类素材。最终这一活动标志的原型取自粤剧脸谱,标志传神地演绎了花旦唱念间的飞扬神采和眼神回转时的动人瞬间,具有浓厚的岭南韵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岭南文化内涵和国际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该标志不仅表达了广州亚运会是亚洲多元文化交流的盛会,也为国内外来宾展示了独特精彩的岭南文化魅力。

结合材料,分析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设计过程是怎样体现文化创新的。

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工作者在创作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

的过程中深人实际,广泛调研,搜集各类素材,立足于广东社会文化生活的实践体现了这一点。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设计原型取自粤剧脸谱,融人岭南文化特色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标志的设计正确把握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设计,体现了岭南文化内涵和国际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正确把握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④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在设计过程中坚持了正确方向,克服了错误倾向,即克服了“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4、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生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的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的全文推荐。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1)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措施要求就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去除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的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2)继承是发展的必然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山东省教育厅出台措施,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的继承,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有利于通过教育,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

五、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特点

(1)源远流长(动态上)

源远流长的见证:①汉字(地位和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静态上)

博大精深的四点体现: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包容性。

(3)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特点。

2.包容性的含义及其意义

3、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4、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重要性: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概括为:三精神+一灵魂+一火炬)

(必要性)(1)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2)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3)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在竞争力的的要求。(4)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6.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7.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8.中华文化的作用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丰富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二、需要注意的几点

?⒈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唯一见证。

(提醒:汉字≠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其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其见证还有史书典籍等;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不是博大精深的见证;源远流长侧重动态,从过程来说的,博大精深侧重静态,从内容来说的)。

?⒉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各地区的文化带有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提醒:自然条件只是影响而不是决定;还有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是独立形成的,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⒊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民族不同因而各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完全

不同。

(提醒: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⒋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其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提醒: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落后于西欧;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它能包容一切文化。

(提醒: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而不是包容一切)

? 6.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提醒: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后者才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 7.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品格。

(提醒:核心是爱国主义;不是中华民族特有)。

?1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提醒: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1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提醒:不是完全抵制,要正确对待:既要注意借鉴、汲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其腐朽、落后思想)

?12.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提醒: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1近几年来,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海外华侨对中华文化的精神渴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国务院侨办组派“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分派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演出,不仅仅满足了海外华侨华人的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需求,丰富了侨社新春活动内容,增加了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为激励华侨华人不断的创造辉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从2009年起,主办方以中华传统节日----春节为契机,组派国内各省中的高水平艺术团到海外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慰问演出。

结合材料,谈谈对中华文化特征的认识。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主要通过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表现出来。各省艺术团的展示,充分体现了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展示,体现了民族性。开展此类活动,增进了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为激励华人、华侨不断的去创造辉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是包容性,在文化交流中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克服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不竭力量之源。所以,新时期要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促进中华文化奏响新的辉煌。

2.2013年3月4日,“永远的雷锋”大型主题展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该展成为两会期间的一道风景线。展览组委会办公室提供的熟悉显示,每天的参观

量都大大都超出了预测。展览期间,现场实名注册成为雷锋志愿者。网上注册的志愿者突破170万,他们成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实践者。

1.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关系?

1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当前如何把雷锋精神贯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1)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始终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万众一心,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弘扬雷锋将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要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③要把弘扬雷锋精神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3、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

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5分)

?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4、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我们排除万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请简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2分)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分)?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2分)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2分)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2分)

?5、(2015?全国II卷)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组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

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名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3分)

(2)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2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2分)

(3)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3分)6、(2015?江苏卷)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湮”。“撞”从“扇”( zhi),“扇”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瀵”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瀵”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

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瀵”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

字字形,“鹰”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

字不可或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6分)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

③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第四单元知识点识记

1.当代文化生活所呈现的特点:色彩斑斓。原因: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变化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市场出现令人担忧

现象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3.现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4.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我们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越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在文化生活中要做出正确选择。

5.落后文化的含义:带有各种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

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性质: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

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6.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存在的原因:①封建社会思想参与的影响。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

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7.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

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注意:一般情况下第八课内容不会单独考查,和第一单元结合起来考察比较多,第一单元的文化与生活的四个知识点经常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影响。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有之路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要走这个路径?

走中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有之路。原因:①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人民根本意愿决定的。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现实需要决定的。

3.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

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表现在: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如何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①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②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加自信的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①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③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

向。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文核心的民足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国家:富强、民主、文明。社会:自由、平等、

公平、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②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的凝聚力。③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时不在,无时不有,从根本上增强文化软实力。

6、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促进思

想道德素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2.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发挥人民走群众的主体地位。

5.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答题模板

运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分析一段材料时,基本是考察措施类题目的,用到的知识点基本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4、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6、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典型例题

1、[2014·四川文综]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科学发展”“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速;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四川省是如何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

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培育良好文化环境。

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发展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④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创造活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2、[2014·福建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上述材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2015·广东文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设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应具有的“中国特色”。

?①发展文化建设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法治文化建设要符合我国国情。

?③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保持法治文化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2015·山东文综)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方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倾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据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道德榜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5、[2014·安徽文综]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材料读书开启民智

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该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

①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辨识能力,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②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③有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高二政治第一次质量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

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亚运会圣火传递②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③2014感动中国人物评选④我国北方遭遇强降雪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 “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却出现了许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作家、大诗人、大书画家。这说明( )

①先进的文化产生于发达的经济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④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A.②③B.③④C.①③D.①②

4.扬剧出自江淮,江南的清柔与江北的朴实,孕育出《双下山》《种大麦》般的清新风格。川剧出自巴蜀,重庆的火辣味道和云贵的奇特风俗催生出“变脸”“喷火”般的瑰丽色彩。这最能说明(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5.苹果公司卖的不仅是iPhone、iPad,更是一种文化。文化是“苹果”的卖点,也是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的灵魂。这表明(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②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不断加深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④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

6.下列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有( )

①先进文化促进政治进步②先进文化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③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④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文科】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子集 B A ? (或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于B A ?(1)A A ?? (2) A C ?,则B C ?且B A ?若(3) A B =,则B A ?且B A ?若(4) A(B) 或 B A 真子集 A ≠?B (或B ≠ ?A ) B A ?中至少 B ,且有一元素不属于A 为非空子集) A (A ≠ ??)1( A C ≠ ?,则 B C ≠ ?且A B ≠ ?若(2) B A 集合 相等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于B ,B 中的任一元素 都属于A B ?(1)A A ?(2)B A(B)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个子集,它有21-个真子集,它有21-个非空子集,它有22-非空真 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交集 A B I {|,x x A ∈且 }x B ∈ (1) A A A =I (2)A ?=?I (3)A B A ?I A B B ?I B A 并集 A B U {|,x x A ∈或 }x B ∈ (1)A A A =U (2)A A ?=U (3)A B A ?U A B B ?U B A 补集 U A e {|,}x x U x A ∈?且 ()U A A U =U e2 ()U A A =? I e1 (1不等式 解集 ||(0)x a a <> {|}x a x a -<< ||(0)x a a >> |x x a <-或}x a > ||,||(0)ax b c ax b c c +<+>> , ||x a <看成一个整体,化成 ax b +把 型不等式来求解 ||(0)x a a >> (2()()() U U U A B A B =I U 痧?()()() U U U A B A B =U I 痧?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新版)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也是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体现)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联系: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价格与供求相互关系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不同行业和地区得到配置)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 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7、懂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48)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8、领会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P49—50)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③文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9、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

高中政治知识点大全(依据教材整理)

高中政治考点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1.货币的内涵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两个属性。 (2)货币的含义及其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 (3)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 注: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③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否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结算中经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在我国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 (2)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外币、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手段,股票、债券等外币有价证券,以及其他外汇资产。外汇包括外币,但不等于外币,也不是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成为外汇,只有成为世界货币的外币才能成为外汇 (3)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用100单位外币能兑换多少本币表示。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供应求时,价格上涨(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政策、宗教、文化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最新高中文综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节自然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洲。亚洲大部分在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为白令海峡。 3、亚洲分为六个地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4、亚洲最大的平原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最大的湖泊,且为咸水湖的为里海; 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为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为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为马来群岛;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为喜玛拉雅山;世界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的高原为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为死海 5、亚洲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6、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广布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人口稠密区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亚洲大小民族有1000个左右,人口最多的是汉族。 2、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1、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邻土有四个大岛及附近小岛屿组成,其中最大的为本州岛。日本附近著名渔场为北海道渔场,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为火山,日本的国花为樱花。 2、日本国情为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依靠进口原料与能源形成了加工贸易为主的发达经济,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3、日本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气候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所以多火山和地震。民族以大和民族为主,日本文化为典型的东西方文化兼容。 4、① 北海道岛,②四国岛,③本州岛,④九州岛,⑤东京城市,⑥横滨城市,⑦名古屋城市,⑧太平洋,⑨日本海。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的主要工业区名称是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东南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上。 2、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东南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油棕、椰子和焦麻产地,有‘世界油王’之称得为油棕。 3、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地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4、中南半岛地形分布特点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其中,中南半岛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 5、东南亚居民大多是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一定比重。中国人旅居国外并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华人,保留中国国籍的称华侨。中国华人华侨最多的省是广东和福建。专业化和机械化,形成农业带,主要农业带有玉米带、小麦带和乳畜带。需进口热带农产品。山东南面,生产硅片著名。美国首都华盛顿,最大城市纽约,火箭城休斯敦,汽车城底特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国。 第三节印度 1、印度位于亚洲南部,中国西南面,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耕地面积为亚洲第一。印度人口增长过快,目前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北部为喜马拉雅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高中政治学科高考知识点总结(强烈推荐)

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 1.货币的内涵 (1)商品的含义和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所以,货币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则出现通货紧缩。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和工具: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结算中经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使消费更加简单、方便、高效、安全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在我国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 (2)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①外币、银行存款等外币支付手段;②股票、债券等外币有价证券;③其他外汇资产。 (3)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用100单位外币能兑换多少本币表示。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为物价稳定,对外为汇率稳定),能让人民生活安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价格的含义:价值的大小叫价值量,价值量用货币表示叫价格。 (2)影响因素:①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处于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②价值(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间接因素:气候、时间、政策、宗教、习俗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④其它因素:货币的发行量(过多,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过少,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国家经济政策(利率、税收、价格政策等)。 (3)价值规律: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普通商品(耐用品):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汇总 1、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 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 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 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 们引向歧途。 (7)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 础上发展、创新。 (3)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 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 外来文化的关系。 (4)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 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5)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 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4、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 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 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 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 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高考文科数学知识点总结

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 若q 则p 互为逆否 互 逆否互 为逆 否否 互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 ⑴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二)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延伸 1.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公式法:c b ax <+,与)0(>>+c c b ax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2)定义法: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 (3)几何法: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 解的讨论; 2 (三)简易逻辑 1、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2、逻辑联结词、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3、“或”、 “且”、 “非”的真值判断 (1)“非p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F 的真假相反;

(2)“p 且q ”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 (3)“p 或q ”形式复合命题当p 与q 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 4、四种命题的形式: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 ?q. 函数 知识回顾: (一) 映射与函数 1. 映射与一一映射 2.函数 函数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而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为这二者确定后,值域也就相应得到确定,因此只有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二者完全相同的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二)函数的性质 ⒈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 ⑴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若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此时也说函数是这一区间上的单调函数. 2.函数的奇偶性 4. 判断函数单调性(定义)作差法:对带根号的一定要分子有理化,例如: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 212221212 2 2 22121) ()()(b x b x x x x x b x b x x f x f x ++++-= +- += -)(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B、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3、金属货币与纸币

区别联系 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纸币发行过多;社会需求旺盛;成本上升等。纸币发行过少;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紧缩型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 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扩张型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 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5、结算有哪两种方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优点是什么? 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1--5课知识点.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含义(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3文化离不开物质。(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反作用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7、(拓展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8、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1特定的文化环境;(2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9、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0、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政治生活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或者公民正确对待政治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A、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C、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EG、网络民主一方面促进了政府与公民的活动,另一方面导致网络谣言四起,谈谈你对网络民主的认识积极: ①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②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③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消极: ①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③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不得干扰正常公务活动; ④有序参与民主政治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EG 我国为什么以及如何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 为什么: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利。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和真实的民主权利。 3.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社会的基础、标志。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如何做: 1.公民要不断提高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2.政府要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 ⑤有利于调动公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型。 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④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如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2)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力: A.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B.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3)意义: (1)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1、是什么:有序的政治参与就是合法的政治参与, 一方面,公民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另一方面,公民政治诉求的表达,应当通过正常的渠道和途径进行。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较全)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第一章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 1、商品 ⑴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⑴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⑴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③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⑴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⑴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⑵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⑶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货币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⑴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⑴信用卡:①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⑵支票: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⑴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⑵★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⑴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⑵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价值决定价格 ⑴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⑵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⑷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 ⑴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汇总

2016考前文化生活必背答题术语 文化与生活(第1课、第2课) 1、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作用 1、文化与社会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起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2、文化与个人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的过程。)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3、4两个问题经常结合一起)

预测2020高考文综选择题知识点归纳

预测2020高考文综选择题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高考历史四大关系 在备战高考(论坛)的最后阶段,如何突破反复记忆却对知识理解不到位的难题?哈尔滨市第九中学历史组组长李营老师告诉考生,处理好四大关系,临阵磨枪也一样有效果。 以教材为根本,强化主干知识。有的考生片面认为,复习历史看不看教材都一样,因此在复习中丢掉了基础知识,一味追求所谓的“母题”和押题解题窍门。实际上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为主导,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切的根本在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因此高考复习应始终坚持以考纲为指导,以教材为根本的策略,强化对主干知识的全面落实。 以旧为主,以新为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广,2009年高考作为旧教材的落幕之作必然在原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更多融入新课标的理念,近两年全国文综历史试题都明显地看出这一变化。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原则上应以旧教材通史知识为主,同时适当运用新课标理念来理解旧教材的内容。 如政治文明历程中,关于新中国政治建设部分,要求掌握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特色。该内容在旧教材被安排到不同章节里,考生缺乏整体认识,依据新课标的设计观点,在复习时可以适当进行整合重组,提高认识。 热点专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应以热点带基础。热点专题复习要关注三大类热点:周年热点(如建国60周年)、时政热点(如金融危机)、长效热点(如三农问题)。同时,紧扣热点,联系古今中外相关历史知识点进行整理,建立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做到以史鉴今、与时俱进。 坚守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在平时复习中要强化材料型试题的练习力度,训练自己能有效地从各类材料中获取信息,尤其是在历年各地高考真题的训练中去体会解析材料型试题的规律,同时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史方法,客观认识评价历史。

高一政治必修二重点知识归纳汇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真实、广泛的民主 (1)国家: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民主的优点:广泛性(表现在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新型的专政: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新内容(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件正义的事情 框题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1、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③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2)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兵民组织 2、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准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旅行政治性义务,要遵循以下的基本准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表现在三个方面: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是义务的前提,义务是权利的基础)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求: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