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校生高职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三校生高职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三校生高职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三校生高职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三校生高职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组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骤(zhòu)雨歼(jiān)灭冠(guān)心病稗(bài)官野史

B.杳(yǎo)然杜甫(fǔ)空(kōng)心砖宵衣旰(gàn)食

C.兴(xīng)奋粮囤(dùn)落(là)花生怙(hù)恶不悛

D.埋(mán)怨执拗(niù)模(mó)特儿浑身解(xiè)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搏陈词滥调安详完美无瑕

B.气概轻歌慢舞抉择贻笑大方

C.毕竟漫山遍野烦恼首屈一指

D.玷污漠不关心辍学铤而走险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的损失。

②我生于山东的莱阳,九江只是我的第二。

③在选择专业时,小江的父母反复,最终决定填报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A.估计故乡商榷B.估量家乡商榷

C.估量故乡商榷D.估计家乡商量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大型原创舞剧《红楼梦》不负众望,将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中国艺术的瑰宝、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文学巨著推上舞台。

B.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且又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C.在人行道上卖茶叶蛋的王老汉一见市容执法人员到来,立刻七手八脚收拾摊子,准备撤退,却不慎被茶汤烫伤。

D.此次上海开会,我见到了一位当年大学的同学,虽然我们二十多年未见,却一见如故,往事全浮现在眼前。

5.对下列诗句的修词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比喻)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反问)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B.省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由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D.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B.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游过了那条河。

C.她叫他坐下,怀疑地问:“听说你当县长了,真的”?

D.“应该给你的朋友写信,”他说,“说你把项链的搭钩弄环了,正在修理。”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左传》。《左传》是记载西周、东周诸国历史的著作。

B.《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其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

C.《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享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称号的法国作家莫泊桑。

D.鲁迅是现代文学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等小说名篇,都被收入小说集《呐喊》。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

①辽阔的海洋,昔日是生命的摇篮,如今是天然的牧场。……

②你来到海边,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海洋植物(海藻)。有绿色的石莼、浒苔和礁膜,有褐色的海带和裙带菜,有红色的紫菜和石花菜,还有形状像羽毛的羽藻,细长似绳的绳藻等,可以说是五颜六色,形状万千,无所不有。这些较大的海藻,有的是人们珍贵的食品,有是是重要工业原料和药材,有些海藻已进行人工养殖。奇怪的是,许多海洋植物动物并不吃这茂盛的海洋牧草。

③离开海岸较远的广阔海面,很难再看到海洋植物的踪影了。那里真的没有植物吗?不。那里有植物,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从大海里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许多单细胞海藻。有的细胞外面有一个由硅质组成的硬壳,这是硅藻;有的细胞长着两根细长的鞭毛,在水中游来游去,这多半是甲藻。硅藻和甲藻是海洋里的主要单细胞海藻,此外,还有其他单细胞海藻。

④不要小看这些单细胞海藻,它们是海洋的主人。它们的数量很多——约占海洋植物总量的95%;分布广——分布在占地球面积 2/3海洋上。它们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机物,约等于陆地植物的总产量,或更多。就是它们,供养着几百亿吨级的海洋动物,是真正的海洋牧草。而生长在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不管它们怎样令人注目、讨人喜爱,它们在海洋植物界却微不足道的。

9.对文段中“真正的海洋牧草”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各种各样的海洋植物(海藻)B.生长在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

C.海洋里的单细胞海藻。D.海洋里的硅藻和甲藻。

10.对第(4)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单细胞海藻的数量与分布。

B.单细胞海藻的作用。

C.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与单细胞海藻的比较。

D.单细胞海藻在海洋中的地位。

11.对上述文段中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B.列数字、引用、下定义

C.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D.打比方、下定义、引用

1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昔日,最原始的生命是在海洋里延生的。

B.大海的一滴水里,有的细胞长着两根细长的鞭毛,在水中游来游去,这就是甲藻。

C.单细胞海藻是海洋的主人,因为它们数量多,分布广。

D.许多海洋动物并不吃石莼、浒台以及海带、紫菜等生长在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

三、(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耻:羞耻。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超过。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低下。

1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A.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5.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明也”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聪明(之处)。

B.小学时学的(东西),长大后遗忘了,我没有看到(他的)聪明(之处)。

C.小学时学的(东西),长大后(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白(之处)。

D.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忘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白(之处)。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四、(5分)

16.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第小题1分,共5分)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②加有幽愁暗恨生,。(《琵琶行》)

③,水波不兴。(《赤壁赋》)

④不管风吹浪打,,今日得宽余。(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师说》)

五、(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4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年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眼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18.第2段第一句中的“泻”字妙在哪里?试简要赏析。(3分)

答:。

19.第1段依次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4分)

答:。

20.以上两段文字具有怎样的语言色调?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题。(16分)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的创作,有时用简:异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有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1)写,从(2)写,从(3)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2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拖沓()②言简意赅()

22.在第3段的空缺处,根据语境按合理的顺序分别填入以下词语:听觉、味觉、视觉。(3分)

答:①②③

23.在第3段处的两个画线句子中,“繁”字的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答:。

24.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证明什么论点?(3分)

答:。

25.简要概述第1段的思路。(4分)

答:。

六、(10分)

26.某校学生会将举行迎“五四”篮球比赛,决定先召开一次各班班长、体育委员会议,讨论比赛的有关事宜,地点定在校体育组办公室,时间为4月20日下午4点到5点,请你以校学生会的名义写一则会议通知。

要求:格式正确,内容完整,语言得体,字数在100字以内。

七、(60分)

2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你是否思考过什么是幸福?你是否探求过怎样获得幸福?你是否有过幸福的经历和体验?……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少于700字。

答案

16、略

17、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开的样子,突出荷叶的形态美(姿态美)

18、“泻”字与“如流水”的比喻恰切呼应,把静态的月光写出动感,直接描写出月色的动态美。

19、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从整体到局部,由近到远,由静态到动态

20、色调比较明朗、亮丽,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

21、略繁

22、味觉、视觉、听觉

23、不同,前句的“繁”指繁冗拖沓是贬义词,后句的“繁”是繁博繁丽,是褒义词

24、举例论证,举《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证明“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

25、首先从评论界的一般看法入手,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然后从讲道理和摆事实两方面对自己的论点加以进一步的解释,最后补充完善论点。

每天多一点点的努力,不为别的,只为了日后能够多一些选择,选择云卷云舒的小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