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讲义-导论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讲义-导论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讲义-导论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讲义-导论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A.教学课时2-3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比较,了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其它经济学的异同之处,从而对对该学科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特别是在学科思维的建立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C.主要讲述内容:

1.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2.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4.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D.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把握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征

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正确的理论何处来?

在经济学界内外有一个经常提起的话题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

为此,我们先要知道“科学”的定义是什么?

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认为:“一门科学是任何一种知识,它是人们有意努力加以完善的对象……它发展了寻找和解释或推理(分析)的专门技巧。”在熊彼特看来,理论节约了人们在解

释和把握具有某些反复出现的具有共同性质或特征反复出现的个别现象、事实的耗费,而经济理论就好比是一个人们认识、分析、解决各类经济问题的工具箱。

哪么判断科学的理论的标准是什么呢?或者说科学理论是怎样得出的?

首先,由于事实不能用事实来解释,需要以理论来解释事实。任何理论都是对现实的抽象处理,既然是抽象化处理就意味着抽象的理论并不等同于现实本身,而是对现实的某种概括。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科学的理论建立一般要经历:想象、想象的概念化、概念之间的联系、检验、预测等几个步骤。或者如19世纪中期科学哲学的标准观点认为的那样:科学研究始于对种种事实不抱偏见的任意观察,继而进行归纳推论,以阐释关于这些事实的普遍和定律,最后通过进一步的归纳得以说明更广泛的通则,即大家所说的理论。而无论定律或理论最后都要我们将经验结果与所观察到的事实[包括科学研究着手探讨的事实)相比较,以检验其真理的内容。马克 .布劳格是世界著名的研究经济学方法论的专家,在他看来:“包含在解释中的普遍定律不是通过归纳概括许多个别实例而得出的;它们不过是一些假设,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称之为一些由感悟产生的推测,这可以通过运用它们作出关于具体事件的预测来加以检验但它们本身不能简化为关于事件的观察。”(出自马克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

由于任何理论都是对现实的抽象处理,所以理论解都不是对

现实的完美解释,因此检验和完善理论是任何学说发展为一门科学的关键。对理论的验证包括其逻辑规则符合程度和理论所依据的假定前提的验证。

首先,任何理论遵循了特定的逻辑演绎规则,其中最为常用的就是三段论的推理方式。三段论通常是这样表述的:“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是真的;因此B是真的”。演绎逻辑是一种抽象的运算,推理的逻辑的真实性验证时,我们暂不考虑大前提“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或小前提“A是真的”的真实性如何,而是要看理论或理论验证本身在逻辑上是否正确。也就是说,这两个大小前提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而可能是我们想象或认为是“事实”。

“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的说法在逻辑上暗含的着:或是B是A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分必要条件,或是A是B的充分条件两种情况。无论两种之中的何种情形,这一说法本身意味着逻辑上不允许出现这样的论证方法或说法是:“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B是真的,则A是真的”,“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非真,则B非真”,“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是真的,则B 非真”,“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B非真,则A是真的”, “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非真,则B真”等。因为它们都不是“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这一说法本身在逻辑上蕴含的意义或“事实”。只有“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是真的,则B 是真的”,和“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B非真,则A非真”

这两种说法是逻辑上正确的说法。因为它们才是“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这一说法本身在逻辑上蕴含的意义或“事实”。

例子:假若下雨(A),天上就一定有云(B)是一个理论的话(A→B)。显然在这里有云(B)是下雨(A)的必要条件。根据该理论暗含的逻辑,不管是否这个理论在事实上是否成立,有雨(A)就有云(B)((A→B))的说法,和没有云( not B)就没有雨(not A)(not B →not A )的说法在逻辑是正确的,或者说是理论本身蕴含的意义。而有云(B)就有雨(A)(B→ A),和没有雨(not A)就没有云( not B)(not A→ not B)的说法在逻辑上是不正确的B ,或者说不是理论本身蕴含的意义。因此不管这两种说法在事实上正确与否都与理论无关,从而不能用来证明理论的对错的。

其次,在理论表述在逻辑正确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对上述逻辑正确的理论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由于理论不能证明理论本身,我们只能利用理论本身在逻辑上所蕴含的“事实”是否在现实中真的存在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的说法在逻辑上蕴含着两个“事实”:“ A是真的,则B是真的”与“B非真,则A非真”。因此,我们有两种证明理论是否正确的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根据“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这一逻辑正确的表述,在观察到小前提“A是真的”情况下,利用归纳法对“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进行验证。

由于通过完全的归纳来发展和证实理论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它需要对古往今来所有A出现的情况一一核对,因此虽然这种方法能够证实理论是否正确,但往往不可行,或根本做不到。

第二个途径是根据“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B非真,则A非真”这一逻辑正确的表述,在观察到小前提“B非真”情况下,对“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进行验证。如果出现了“B 非真,而A为真”的情况,尽管无数观察中只有一例出现,既可以判定理论“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是错误的,因为违背了在符合逻辑的情况下理论蕴含的事实——即“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B非真,则A非真”。值得注意的是,同第一个途径一样,即使我们所能观察到所有的情形都符合“B非真,A非真”,我们也仍然不能判定验证“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的说法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同第一种途径的原因一样,我们可能根本对所有“B非真”情况下是否“A也非真”做到一一核查。

正是由于我们不可能做到对事物是否都是遵循“B是真的,则A是真”或“B非真,则A非真”这两情形进行逐一核查,所以也就不能试图通过对二者的观察来对“倘若A是真的,则B是真的”这一理论推理是否正确进行有效的验证。而只能通过试图发现“B 非真,而A为真”的情况来证明该理论推理是错误,即所谓的“理论证伪”。所以,所有的科学或观察都不是用于证实理论的,而是试图来证伪理论的。或者如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说的那样:“科学是求错,而不是求对。”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断地用证伪的方法来

检验、修正、完善、有时甚于抛弃理论。无论是在经济学、物理学或者其他学科中,没有一个理论可以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

例子:由于“假若下雨(A),天上就一定有云(B)”的说法蕴含着:有雨(A)就有云(B)((A→B))和没有云( not B)就没有雨(not A)(not B →not A )这两种说法是理论本身蕴含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在观察在现实中是否存在着这两种情形以及这两种情形是否一直都成立来验证“假若下雨(A),天上就一定有云(B)”的说法是否正确。事实上我们所能做到的是试图去发现“没有云( not B)而有雨( A)(not B → A )的情形来证明“假若下雨(A),天上就一定有云(B)”是错误的,而不能试图通过观察“有雨(A)就有云(B)((A→B))”和“没有云( not B)就没有雨(not A)(not B →not A )”这两种情形是否都符合来验证“假若下雨(A),天上就一定有云(B)”是正确的。

经济界中主张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预测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的方法,一般被称为经济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于实证主义经济学家来说,一个理论的相对正确性主要取决于它对屡屡出现的经济现象的预测力,而不论理论的前提假定看起来是多么的不符常理甚至荒唐。因为上述认识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是观察还是预测的结果与理论有多么的符合也不能证明理论就是正确的,反过来一旦观察与预测与理论不符合那么理论就是错误的或需要修正的。因为只能证伪而不能证实理论,那么,对于理论的有用性和有效性(不是正确性)的判定取决于它是否对其试图解释和

预测的一些系列现象比较成功地作除了解释和预测。

正是由于实证主义方法论主张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预测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所以一个理论所蕴含的“事实”是否可以如“假若下雨,天上就一定有云”那样通过其所蕴含的“没有云就没有雨”这样的能够在现实中确实能被观察或体验到的事实来检验,对于理论的可信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大多数经济家都同意类似张五常的说法:“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必然又被现象(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因此,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力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也是说:“经济学包含着在概念上可以驳斥的假设,并且有能力的职业科学家可以通过对这些假设的驳斥来获得最终的认知。在这一限制下,要是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它就必须具有客观的和经验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能够加以测度——至少在概念上能如此,从而使关键命题可以得到证实或证伪。”对于这些经济学家而言,如果一个理论有下面的特征就被认为是无效的或无解释力的:

●理论或概念模糊不清或互相矛盾;

●非事实或无限制;

例如,经济学中的“非均衡”理论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没有明确的限制条件而缺乏可能被事实推翻(证伪)的含义,因而是不可以验证的理论。而均衡理论则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有限制而存在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义,因而是可以验证的理论。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在经济学中实证性或可检验性并不是判

断一个经济理论是否有用或好坏的唯一标准。在经济学中也有很多理论是不能进行检验的。这些理论是关于人们应该或如何行为的准则。这些规则一般是为了适应现实或未来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提出的,并与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相符合。这些理论就是经济理论中的规范分析部分,因为涉及到了复杂的价值判断问题,对此我们很难去对此做出明确一致的评判。对于经济学研究是否能够做到保持价值中立而专注于实证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

在判断一个理论体系的价值时,我们首先需要清楚的是:经济体系和经济思想中既包含了与价值判断和时代风尚有关的规范性内容,又包含了分析的方法、工具之类的实证性内容;对于前者而言是不存在“落后”与“进步“之分的,后者则有这样的分别。据此,有些理论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实证性价值或应用价值可能风光不再,但是其规范或价值观方面仍然值得思考甚至尊重。但也要注意的是,方法虽然有进步与落后之分,但是并不能意味着过去的方法就应该摒弃,相反有些研究和看待问题的基本方法,尽管过去了千百年还是在得到广泛的应用甚至在生活中须臾不能离开。往往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可能也是最重要。例如,小学的数学虽然简单但是要比大学的微积分更为实用。我们以马克思的经济学为例,虽然与现代经济学相比,他的大部分思想和结论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马克思所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并没有因此失去价值,相反可能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

对待和掌握。正如有学者认为,发展和继承马克思理论主要在于其研究方法。恩科斯也曾这样指出:“马克思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

大致而言,作为一门知识或学科,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主要在于三方面:

1.树立或改变思想观念——任何一个经济理论或思想流派都代表着不同于别人的一些思想或观念,并以此来试图说服或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2. 思维方法的训练——正确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科学、理性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有效地辨明是非,建立起自己对事理的判断和信念而不是盲从。

3.获取经济知识——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人类命运的工具。

(三)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什么?

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

(1)前古典经济学:重商主义、重农学派等——富国裕民。(2)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约翰·穆勒——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规律;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4)以新古典为代表现代主流经济学:边际学派、马歇尔、罗

宾斯、凯恩斯、萨缪尔森——资源配置、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稳定、收支平衡。

(5)其他经济学分支: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社会问题经济学、和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等。

总而言之,以研究目的、关注的对象、视角、理解的层次不同而定,似乎无章可循、没有定规。就目前来看,认为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似乎成为经济学界的一种共识。的在这里“稀缺”是一切经济产生的原因或基础,“效率”包括了对由“稀缺”所引发人类所有的理性行为的概括和评价。尽管对此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是否承认这一共识似乎成为判断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标准。在目前世界上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对这一共识的表述:“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承认稀缺的现实存在,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有效地利用资源。这是经济学的独特贡献。”(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N.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

关于稀缺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昂内尔·罗宾斯在其名作《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中率先提出的,

而且该书对经济稀缺产生的原因及其内涵作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分析和解释。

莱昂内尔·罗宾斯认为经济稀缺是与下述人类生存的四个基本特征息息相关的:

(1)目的多样性,且可以对各种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2)存在达成目的的不同手段;

(3)达成目的的手段和时间是有限的,且能用于不同目的;

(4)人们必须对目的和达到目的手段做出选择。

以上四个特征高度总结了经济学中“稀缺”的来源及其深刻内涵,是我们深刻理解和领会经济学研究主题的一把钥匙。正是在这个前提基础上,罗宾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经济学科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在配置稀缺手段中所表现的形式。”(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这个定义不仅把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大大地拓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赋予经济学研究一种哲学的意蕴。因为该定义一举打破了在此之前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与人类物质福利相关的事物的看法。例如,马歇尔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物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显然马歇尔心中的“经济学”与罗宾斯心中的“经济学”是大不一样的,

尤其是对于“经济”一词的理解上面。那么,在现代经济学中“经济”究竟是什么?

(四)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上述罗宾斯对经济稀缺的描述中,“选择”和“稀缺”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没有目的和手段的矛盾就不会有选择的发生,而没有选择动机也就没有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冲突。而选择也就意味着放弃或牺牲,这种牺牲或放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因此,稀缺、选择、机会成本是不可分的,或者说相互体现的。选择居于两者之间,因此,我们说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正如保罗·萨缪尔森所总结的那样,在一个的稀缺世界里,任何社会和经济组织都要面对的三个经济基本问题,而且事实上它们都是有关选择的行动: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社会生产?(what \how \whom)

在现代经济学中的“稀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来自自然、社会、技术、个人能力等对于个人或社会行为的制约和限制因素,都可以视为某种程度的稀缺现象,因而都可能具备特定的经济意义或者说按照标准进行理性选择的必要性。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现实中的任何社会、任何制度而言,稀缺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不同的是不同社会、不同的个人有着面临的稀缺手段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所要达成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不论如何面对稀缺任何社会或个人都需要尽可能地作出理性的选择。实际上,作

为现代经济学基本前提的“理性人”(社会)假设,不仅适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也适用于古代社会和非市场经济。正如林毅夫指出的:“这并非说人类行为的表现在不同经济中没有不同,而是说人类的行为所以表现不同,不是它的”理性“有所不同,而是制度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造成他们可供选择的方案不同所致。”因此,现代经济学在基本原理上适用于任何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作为现代经济学另一个基本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在很多情形中不过是一个社会实现经济理性的“方便”途径而已,而与如何才是最佳或最有效的选择无关。现代经济学的主要。一方面就是在给定的稀缺、限制以及偏好下求解最优的行为方案,另一方面就是在已知行为方案的情况下找出实现最优的实施机制或制度(计划、市场、企业、非政府组织、宗教)。

从经济学是研究与人类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关系问题所界定的稀缺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性选择行为(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和配置资源)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通常意义上与商品生产和分配有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推广到与选择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他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在证明这一判断(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因此,经济学研究对象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从而上升到一个关于人类如何明智生活和选择的哲学层次,也可以限于马克思所谓的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那一部分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学也可以如是观。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虽然可以应用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但是并不意味着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一般理论,或者说它可以代替其他学科的研究。相反,经济学不仅不能代替自然科学的研究,甚至也不能代替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学研究的是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内容,而与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等自然特性无关;其次,尽管经济学研究的是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内容,但是人类行为是多方面的,经济学主要研究与稀缺有关的人类选择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类思想行为方面的内容并不在经济学范围之内,例如,心理学、哲学、法律、政治等等。总之,经济学所研究的只是多样性人类生活和行为的一个侧面,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存在这样一个侧面,所以都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这不等于经济学可以囊括人类活动的全部。

下面我们还是从格里高利.曼昆所总结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中可以看出把经济稀缺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起点的合理性,并从中仔细体味经济学究竟研究的是什么以及它所采取的看待事物的视角究竟是什么: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

(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原理

一个经济体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体的个人的行为,所以经济学研究就从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出发的: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成会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好汉不吃眼前亏”,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比较;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二)关于人们如何交易的原理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台。

二、如何看待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学关系?

对于为什么要研究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家的回答可以总结为两句话:第一句“区域或空间很重要”;第二句:“传统经济学框架中忽视了‘空间’”。第一个回答毋庸置疑。下面我们主要看看传统经济学是如何忽视“空间”?这种忽视又会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

与传统经济学相比,正如胡佛指出的,区域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此之前,尽管传统经济学对很多经济问题进行了大量细致入微的研究,但是对于经济活

动中任何涉及空间因素的问题,即“何事”在“何地”的问题却几乎视而不见。区域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瓦尔特·艾萨德(Walter Isard)把原因的根由归于主流经济学内存在的一种偏见——他所谓的“盎格鲁一撤克逊的偏见”。这可以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的一段话中反映出来:

“问题的难度主要取决于地域的空间变化和所考察市场延伸的时间段;时间的影响要比空间的影响更为根本。”(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8th ed.,London,1936,Book V,Chap.XV,Sect.1.)

在艾萨德看来,马歇尔这段话的说法与盎格鲁一撒克逊的传统一脉相承,并在随后的半个世纪内影响着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方向,从而导致当时理论家们大多数时候都在全神贯注地思考如何把时间要素全面地引入他们的分析,文献中充斥着动态性质的模型,而空间因素则被严重地忽视。

“然而,谁又能否认经济发展的空间方面,否认所有的经济过程既存在于时间中,又存在于空问中呢?实事求是地讲,时间和空间是任何经济理论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的方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垄断竞争学派,特别是张伯伦以外,那些最精致的理论构架的缔造者们加深了马歇尔表露出来的偏见。他们继续着把空间要素排斥在外的研究,结果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偏向性。”(美)艾萨德著.区位与空间经济关于产业区位、市场区、土地利用、贸易

和城市结构的一般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1.p22)

艾萨德以现代一般均衡理论为例,批判了当时经济学家正集中全部精力去解决时间问题,而置空间问题于不顾的问题。他认为,希克斯、莫萨克、兰格、萨缪尔森等当时经济学大佬们的研究都是所有要素和生产者、商品和消费者实际上集中于一个点的经济。对于一些经济学家称“运输成本已隐含地包含于生产成本之中”的辩解,艾萨德指出:“如果试图避开运输和空间要素给分析带来的阻碍,生产理论根本不可能公正地计算出明确的生产成本。作为一个平衡,将生产者区隔开来的运输和空间成本所造成的特定效果必须被考虑进来。它们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不能像希克斯及其他人所做的那样用隐含的处理方法来回避。”((美)艾萨德著.区位与空间经济关于产业区位、市场区、土地利用、贸易和城市结构的一般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1.p23) 对于如何处理区域经济理论与经济理论的关系呢?艾萨德的看法和设想是,应该把区位和空间经济的一般理论看作是一种从整体上来把握经济系统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重视所有经济要素之间在总量或个量上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性,而且还能把相互关联的经济过程的时间(动态的)和空间的特性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这一般理论既关注价格的空间变化,又关注要素和资源的空间分配,因而关注要素和商品的不可移动性和空间非弹性特征。而传统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就成为区位和空间经济一般理论的一个特例——即它关注的是一个商品和要素完全自由移动和空间

完全弹性的世界。正如他指出的:

“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这种历史表明,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理论或社会理论应该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它应该能够阐明当前以及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多种力量的动态相互作用。它的命题应该能够用世界几个地区历史发展的进程来验证,继而提出对发展进程的解释。它的假说应该包含过去的事件和混合的多种力量对现存的经济社会结构及状况的影响。在理想的情况下,给定某些前提和判断,它的概念框架应该使人们能够对未来的发展历程作出预测。”(美)艾萨德著.区位与空间经济关于产业区位、市场区、土地利用、贸易和城市结构的一般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1.p1)

二、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矛盾和问题

(一)如何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经济”内涵

谈到为什么要研究区域或空间经济,人们首先的反应就是区域很重要,理由一般分为两点:第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区域,或者说都是在特定空间展开;第二,任何活动除了必须的空间以外,还需要其他要素的支持,例如,原料、资本、技术、气候条件、制度、基础设施、文化等等,而这些要素必然是存在于特定的空间之中。这其实是一个直觉性的印象。实际上,如果进一步追问的话,它并不能解释深层次的问题。例如,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追问:虽然任何活动都需要空间,为什么各种活动都有自己特有的空间分布模式?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

追问:尽管人类活动需要各种要素,但这同样不能解释各种活动为什么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空间分布模式?例如,空气应该是对人类活动第一重要的因素,为什么在我们研究区域经济的时候很少考虑到空气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说正如空气对人的作用,经济问题并不总是与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性的因素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能否成为经济问题,或者说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而言还是与经济稀缺联系在一起。

正如经济稀缺是经济学存在的基础,区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理所当然也是关于稀缺问题的。稀缺与选择又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我们很难给稀缺下一个准确度定义,只能从选择行为中体会稀缺含义。也可以这样认为:选择是稀缺的镜像。因此,我们既可以说经济学即是关于稀缺的学说也是关于选择的学说。选择是因为不同事物或行为存在着某种意义上(金钱、效用、价值观)差异,或者说选择是有意义的。既然有选择就会有得、有失,互为代价,机会成本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的。所以,在经济学中所谓“经济”其实就是选择的意义,就是得与失的权衡比较,就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事物的差异性存在。经济学所谓的“经济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与稀缺有关的选择的活动。对于区域经济学中的“经济”也应如是理解。

从区域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内容来看,区域经济学涉及的都是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变动有关的问题。如果这些分布是没有意义的和随意形成的肯定进入不了研究内容的。因为任何经济学

都是将所研究的对象看作是在某种力量支配下的有意义、有规律性的活动。进一步说就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既然是选择就意味着对于各类活动而言存在差异化的空间。

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C. Chisholm)所著的《商业地理手册》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在该书的第一版序言中,奇泽姆指出:“商业所依赖的主要地理事实是世界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产品,或在共同的条件下提供同样产品。”他认为,地理条件的优势决定特定产品的生产,生产趋于在这些具有优势的区域集中,而交通运输条件又为这种集中生产的销售提供了可能性。正是立足于这种观点使得后来的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把区域差异分析、环境决定论以及各类要素之间的关联等作为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研究内容。

首先,区域或空间的差异性是区域或空间选择的基础。区域差异既有自然禀赋(如资源、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差异又有社会因素(如制度、人文、市场等)上的差异,既可能是先天给定的,也是因变化而产生。尤其是由变化导致的空间差异,往往是内生性和累积性的,一旦差异形成就会造成更大的差异。正如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一样,人类对空间的选择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类自身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对环境的选择和适应过程。正如艾萨德所言:

“人类对环境作出反应、不断地减轻环境施加的限制与稀缺性、锲而不舍地创制重新估价资源与减轻自然特征限制性的技术,正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概念

Regional Economics 区域经济学 区域(地区)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解释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它经常被人们探讨,仿佛经不起通常的经济分析工具的检验。如果比较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性质不同的领域。就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商品贸易来看,一个地区就像一个国家。由于要素供给的区位差异造成各地区生产的商品不同,因此使得地区间的贸易也不同,这种情况恰好与国家一样。这些相似点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延伸到生产要素的行为。而资本就是能在国家之间和区城之间流动的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主要的差别之一,则是与另一个生产要素,即劳动有关。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在国家之间是受限制的,然而在一国范围内,区域的绝对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可以在地区之间无限制地流动。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差别,在于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不同。与国家不一样,一个区域不可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这种差别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迥然不同。和国家相比,一地区对商品的需求取决于该地区人口的内生数量。决定一地区的需求和生产什么的因素,是受劳动力流动程度所影响的劳动供给,当地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地区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别,以及地区的舒适程度。区域经济学密切关注对产业布局产生的作用。区域经济学中所关注的主要政策则是地方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的效果,以及旨在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活动分布的努力。所有这些都与国际贸易涉及到的关税、汇率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照,而这些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是看不到的。 虽然区域经济学被相对地忽视,但它导致了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中的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区分,这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只是最近才做出的一种重要的区别,而在地区内乘数分析中早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区域经济学比其他的经济学更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商品的使用,对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生产布局。区域分析的这些要素和其他一些内容将在下面加以讨论.接着再考察用以分析地区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已被接受的地区分析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讲义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 慈福义,商学院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 (二)应用性学科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 (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三)为地方政府服务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 (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 区 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流域区、 都市圈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一)古典区位理论 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 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劳动费、

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二)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 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 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1、20 世纪50 年代; 2、美国艾萨德 3、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二)新制度学派 (三)区域管理学派第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在时空上的协调发展,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

题目:1.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试分析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 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同时,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 弹性专业化:是指企业运用全能性机器和训练有素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力,进行多样的、自身不断变化的专门化产品集合式生产,主要行为主体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网络化。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丰田主义:丰田生产方式是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体系,并以“精益思想”为根基,以寻求“消除一切浪费,力争尽善尽美”为最佳境界的新的生产经营体系。其管理方式是最大限度地简化与消除浪费、删除一切非增值活动,维持高水平的质量,保持企业持续改进的活力。 相对优势说: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绝对优势说: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之间的比值。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区位商公式: 增长极: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 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简答题 1、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区别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2)标准化产品;(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4)刚性生产;(5)生产者决定论;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 后福特主义: 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定制;(2)水平型组织形式;(3)消费者主权论;(4)弹性生产;(5)竞合型的市场结构。 n in r ir E E E E LQ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

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 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这是一种综合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有极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同时各项社会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这类 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建立和发展那些以资源为基 础的产业(如重工、化工等),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本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活力的第三产 业,从而使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属于该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都是因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十分贫乏,因而区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因而是一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和国家有日本、瑞士等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上海、北京、江苏等较发达的省(直辖市) 4.资源缺乏型(属于这类发展模式的国家有非洲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 属于这一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缺乏可供大规模开采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也十分贫乏,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也十分稀缺,因此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在没有大量的外力援助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发展缓慢,呈低水平状态,同时还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 3.自然资源的优势评价(p.26)

区域经济学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 1. ()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A. 内尔森 B. 杜能 C. 熊彼特 D. 韦伯 满分:3 分 2. 德国学者()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廖什 满分:3 分 3. 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A. 杜能 B. 韦伯

D. 胡佛 满分:3 分 4.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A. 独立性 B. 知识性 C. 综合性 D. 应用性 满分:3 分 5.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法国 满分:3 分 6.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 外在的

C. 引进的 D. 独创的 满分:3 分 7.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A. 物产 B. 物力 C. 资源 D. 技术 满分:3 分 8.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 实用性 B. 应用性 C. 综合性 D. 实践性 满分:3 分 9.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A. 实用性 B. 知识性 C. 应用性 D. 综合性 满分:3 分 10. 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克里斯塔勒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 1. 美国的经济学家()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赫希曼 B. 汉斯·辛格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本章要点 1.现在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94个独立国家 2.现在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3.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 围。 4.区域可以分类为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5.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科学 6.广义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7.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8.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包括主体不同、对象不同、时效不同 9.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之不同在于行为不同、主体不同、 10.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2.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这是一 种静态的排列。 13.差异研究是区域研究的生命,有差异才有类型。 14.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 15.先研究整体的特征,再研究各部分的特征。 16.区域经济学的第一个理论来源是经济地理学,第二个来源为古典区位理论 17.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8.杜能于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19.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20.韦伯理论基本框架是:先研究运费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1.韦伯将原料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 22.韦伯将地方原料分为地方纯原料和地方失重原料 23.韦伯认为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 24.韦伯认为地方失重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了的原 料 25.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26.胡佛认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铁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27.运输区位论建立以后,引出了人们对市场区位的研究.加速了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28.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29.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30.中心地等级越高,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种类越全 31.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不是杜能提出的寻求最大收益或韦伯提出的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 利润,也就是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最大。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 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 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 叶裕民版)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讲义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 孙久文叶裕民编著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 (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 (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 顶点上。(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包括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生产要素流动、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