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休闲学概论资料

休闲学概论资料

休闲学概论资料
休闲学概论资料

第一节:休闲发展史

一.西方休闲发展史

1、原始社会的休闲

在原始社会中,不存在有意识的休闲和选择性的休闲,在这个时期,休闲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形态,劳动和休闲是相互伴随的,两者间的界限很模糊。

2、工业革命前的古代休闲: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休闲:背景:典型的奴隶社会

古希腊:

?休闲观念:注重精神层面的诉求

?休闲活动:政治、哲学、教养活动、学问、美术、趣味活动、宗教文化仪式、竞技大会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古罗马:

?休闲观念:重视休闲的感官体验与享受,趋向于物质化

?休闲活动:观看斗剑、赛马、角斗;洗澡、赌博

总结:古希腊、罗马时代休闲与劳动对立,休闲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

(2)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休闲:欧洲中世纪——休闲的黑暗时代

?背景:以封建土地关系为基础和天主教控制力较强的时代

?休闲观念:重视辛勤的劳动和冥想,祈求拯救的冥想是休闲的最高境界。

?休闲活动:宗教仪式、周日活动、以及在教会广场及村落公用广场举行的仪式

?参与阶层:统治阶级(封建领主与骑士集团);城市市民阶层

文艺复兴时期——玩乐的黄金时代

?背景:中产阶级勃发兴起的时代

?休闲观念:人文主义思潮;文化消费繁盛;平民休闲的自由

?休闲活动:以智力和艺术追求为中心的沙龙活动;乡村漫步游憩;游学游历

?参与阶层:统治阶级(封建领主、贵族)城市中产阶级、平民

3.工业革命后的近代休闲

工业革命对休闲活动的影响:

?工作的性质、场所和人们的居住地改变——人丧失了完整性

?社会结构改变,尖锐的劳资矛盾——工人的休闲成为社会性问题

?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影响催生了新的休闲方式——理性消遣运动

小结:工业革命不仅丰富了休闲活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休闲摆脱了阶级的困扰,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选择。

理性消遣运动:是工业革命时期,由中产阶级倡导推动的一场休闲方式的变革运动。其内容多与教育、乡村休闲、户外运动、观赏研究自然、阅读等有关,强调用知识、自我提高和健康等更持久的高雅休闲替代那些仅有瞬间快乐的娱乐方式,其实质是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延伸到工人阶级,对工人阶级进行教育和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4.现代“大众休闲”

19世纪90年代(1874年)后8小时工作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后,北美开始普遍推行双休日。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财富增加逐渐惠及到了工人阶级,大量休闲活动开始进入普通家庭的消费范围。20世纪30年代,政府、老板、工会都致力于公众休闲活动,愈来愈多的休闲领域被商业化。从此,休闲活动不再是富有阶层的专利,更多的大众参与推翻了贵族们对休闲的独占。

休闲观念的变化:

?工业革命早期:休闲主要是为了使人们能够恢复体力、调整心态以便重新投入工作。

?20世纪上半叶:人们更趋向于从休闲中寻找人生的意义,把休闲理解为人们选择的一种能发挥其禀赋特长,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活动。

二、中国休闲史

1、中国古代休闲史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结构,农业耕作文明决定了我国古代休闲娱乐活动对自然天时、农业耕作周期的依赖。

休闲思想与休闲活动的二重性特征:

?思想上,古代休闲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一直被主流思想排斥鄙夷。

?活动上,人人具备休闲娱乐活动的能力,活动内容丰富。

?中国古代休闲集中于农业节庆,休假制度完备。

北宋休闲(北宋文人的休闲方式)

艺术类:琴、书、画的创作表演和欣赏

收藏类:表现文人雅趣的古玩、字画收藏

饮趣类:品茗、饮酒,具有闲适和聚会交友特征

棋牌类:以娱乐为目的,不进行比赛

游憩类:郊外寺庙道观和名胜处的观赏、游玩

禅修类:个人的人生修养体验,非专门的修道

狎妓类:有文化包装,并与艺术相伴相生的活动

怡情类:豢养宠物、养花观鱼

诗社集会:寄兴适情赋咏

运动类:马球、蹴鞠,不以竞技和盈利为目的

晚明休闲:1、阳明心学及其促成的晚明“崇奢重适”的生活风尚

2、李渔与《闲情偶寄》:◆李渔的多重身份:通俗文学家、杰出的导演和戏曲理论家、文化商人◆《闲情偶寄》的价值

中国古代从理论层面探讨并论述休闲活动的第一书。一部寄“有益世道之心的微言大义”于“闲情”的“庄论”。

中国古代休假制度:汉代“吏五日得一下沐,日至吏以令休。”

?唐代:官吏每10天休息一次;元旦、冬至各休7天;寒食、清明4天;中秋、夏至、腊日各3天;正月7日、15日等20个日子各休一天。

?宋代:1年有76天假

?明代:增加春节5天,元宵节10天。

2、中国近代休闲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东南沿海的大中城市,受西方影响,在经济转型的同时,也经历了一场由农耕时代向近代工业社会演变的休闲革命。

?休闲活动已被看做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手段。

?休闲活动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消费形式,已经成为人们与社会沟通,与他人交往的社会途径。?休闲消费开始摈弃崇尚节俭的农耕文化观念束缚,按照近代商品经济社会的逻辑运行,奢侈、铺展逐渐被视为休闲消费时尚的标志。

?休闲活动方式出现了大众化、商业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中外休闲比较

1、中西方休闲思想差异

?中国传统的休闲思想往往同个人的修身养性结合在一起,注重人对社会的使命和责任。?古代西方的休闲理论则常常与个人的幸福快乐交织在一起,强调借助于休闲活动,寻求浓烈和刺激的感官享受,并通过具有极大发展张力的活动形式,充实和完善以自我为主体的人格意识。

2、中西方休闲活动形态差异

中西方休闲活动形态最根本的差异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即活动形式的“静与动”、活动方式的“个体与群体”。

中国传统休闲思想的本质特征:

强调休闲活动对人格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与人的德行升华相联系。

?突出休闲活动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性。

?主张人文比拟精神在休闲活动中的象征性。

?倡导休闲活动的愉悦性。

第二节:休闲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一、休闲的概念

1、基于时间的定义?

观点:休闲是指从一天24小时的绝对限制中扣除生活必需时间和工作时间后所剩余的自由时间,即人们在完成了劳动和其他义务活动之余所拥有的时间。

?优点:容易量化,采用频率很高

?弊病:时间的分类有着明显的相互重叠现象,对所有活动进行的时间精确分类是很难做到。

2、基于活动的定义

观点:将休闲看作是在自由时间内的活动或体验,这种活动主要包括休养生息、自我娱乐、增加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社团等。

?优点:便于操作、量化

?弊病:休闲活动项目选择是“主观的”

所选休闲活动项目多为积极的制度化的休闲方式

休闲是自由时间的活动,这种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娱乐和休息等普通活动,一种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高级活动。休闲既包括积极主动地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较高级活动,也包括某些消极被动的消遣活动。但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种活动中。”

--------------马克思

“休闲是指人们从工作、家庭、社会的义务中摆脱出来,为了休息、转换心情、增长知识而自发性地参与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的任何社会活动的总称。”

---------------杜马哲迪尔

休闲三层次:

?放松:放松乃休闲之始,因为人需要克服疲劳;

?娱乐:提供休闲的转移功能,使人们脱离自我以及所关注的事情,娱乐使我们超然忘我;?个人发展:个性发展是休闲最为持久的组成部分,它使我们作为个体得以扩展,使视野开阔,生命更有意义。

3、基于态度的定义

观点:将休闲活动看做一种心态或生存状态,即认为休闲就是一种个人的感受体会。

?价值:将休闲与自由联系起来

?弊病:割断了休闲与外在社会化活动间的联系

基于个人态度的休闲界定非常主观、泛化

4、基于制度的定义

观点:从制度角度来定义休闲,其要旨在于揭示休闲的本质与工作、婚姻、教育、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价值:将休闲视作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中产生的现象

?弊病:忽略了个体的休闲经历与本能因素

二、休闲的特征

从活动方式看:

1、解脱性:休闲是生存以外的活动,它具有将人从形式的、制度的社会义务和约束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的特性。

2、自由性:休闲是自发的活动,是人们根据个人的个性、兴趣、需求自愿选择的乐于参与的各种活动,是主动的,没有强迫性。

从活动目的看:

3、趣味性:休闲是为了获得纯粹的快乐而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要具有乐趣、轻松与消遣的特性,能够使参与者愿意付出热情,并感到愉快和满足。

4、发展建设性:休闲活动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它能使人身体强健、理智清醒、道德高尚,并能张扬人的个性、显示人的雄心,放飞人的梦想。

三、休闲的功能

1、休闲的生理修复与健康功能

?工作带来的压力是使人疲惫,丧失健康的主要原因。

?积极地休闲是人们完成由传统的医疗健康走向现代的身心健康的推进器。

?积极地休闲要求人们要:“多休息、多接触、多活动”

2、休闲的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指人们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习惯的过程。

(1)休闲对人社会化的影响:

?休闲影响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休闲培养人的社会地位的认同感

?休闲塑造人的心理和人格模式

(2)家庭休闲功能及其演变

?家庭结构改变?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步走向一体化

(3)社会群体组织的休闲功能

社会群体是“具有一种同样的身份和某种一致感情的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不仅经常交流,还共同具有某种目标和对各自行为的期待。”

?工具性及培训功能?表意性及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合作精神的功能

3、休闲的经济功能

(1)休闲消费可以促进经济增长(2)拉动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

(3)增加就业(4)促进公平分配(5)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休闲消费增加就业:

?休闲消费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作时间缩短的基础上的,在连续生产的技术条件下,工作时间的缩短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休闲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同样多的消费支出条件下,休闲消费往往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增加。

?休闲业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休闲消费的增长还会引发其他部门的就业人数增加

休闲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因为休闲消费属于较高级的需求消费,它的兴起必然会带来供给结构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催生一些新的产业和部门,使得一国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最终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

?休闲消费的发展提高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使其结构向理想的“三二一”结构演变。

?休闲消费的发展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改变第一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

?休闲消费的多样化使新的休闲服务业不断出现,改变了休闲业的内部结构。

休闲需求与休闲消费

何为“需求”:

一、狭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休闲需求”)

二、广义(社会学意义上的“休闲需求”)

经济学意义上的“休闲需求”(狭义)

狭义的需求是一种经济学、统计学意义上的概念,它常常用来描述人们想要购买产品的数量和愿意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从这种概念上理解的“休闲需求”又分为三类:

1、休闲有效需求:是指实际参加或消费休闲服务的数量。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计量,往往取决于休闲时间、享用者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车以及其他社会经济背景因素。

2、休闲延期需求:是指有参加休闲活动的能力,但由于缺乏休闲信息或休闲设施等原因而没有实现的需求。

3、休闲潜在需求:是指由于自身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无法参加休闲活动,但希望未来能够实现的需求。

主要研究方法:

闲暇时间的调查和统计分析

《中国农民工闲暇时间休闲现在调查》马慧娣:农民工闲暇生活的“八个零”

1、多数农民工闲暇时间几乎为“零”

2、农民工闲暇生活中的文化消遣几乎为“零”

3、对文化休闲概念的理解几乎为“零”

4、参加社区活动几乎为“零”

5、融入城市文化几乎为“零”

6、“休养生息”的意识几乎为“零”

7、与孩子们玩耍的时间几乎为“零”8、传递诉求的渠道几乎为“零”

二、社会学意义上的“休闲需求”(广义)

广义的休闲需求又被称为一般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需求,它更多是从主体“人”的需求层面所做的界定,在这一层面上所说的“休闲”即是一种生理需求,是能让人在生理上达到放松、休息目的的手段,又是一种精神需求,是能让人实现自身价值,达到完善自我目的的途径。

主要研究方法:

休闲参与调查统计分析

据统计,截止2003年,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西班牙、法国、德国、英国、以色列、日本、荷兰、新西兰、俄罗斯、美国共15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就有14个开展定期的全国休闲参与调查,有10个开展定期的全国时间分配调查。

一、中国休闲研究的发展历程

1、80年代,概念化起步阶段

2、90年代,第一个高峰期

标志:1995年7月于光远主持的“中国休闲文化小组”的成立

成果:王雅琳教授的《闲暇社会学》,王琪延教授的《国民生活研究》、《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马惠娣主编的《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

3、2000—2005年,沉淀期

4、2006年至今,尤其是2006-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是我国休闲发展快速起步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休闲研究的第二个高峰期。

“十一五”期间的休闲发展

2006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杭州“世界休闲高层论坛”,做了题为《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主旨演讲。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完善消费政策,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等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

2008年,国务院赋予国家旅游局“引导休闲度假”的职能,首次明确了“休闲”在国务院工作部门的归口。

2009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

同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41号文件)和《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44号文件),对国家旅游局的相关工作做了明确部署。2010年,各项部署政策落实年

2010年休闲政策的推进落实

——旅游产业方面

2010年7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国家旅游局在引导休闲发展方面做了谋划部署:

(1)2010年12月在珠海,召开了国家旅游局主持的全国休闲工作会议。

(2)推进《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编制

(3)休闲发展被纳入旅游业“十二五”规划。

(4)2011年3月30日,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议题,将每年5月19日作为全国性的旅游日。

——文化产业方面:

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相关配套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体育休闲产业方面: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目前各地都在制定各自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学界、业界、媒体的休闲研究工作:

学界:休闲著作、文献在数量上继续增长,研究质量有所提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立项组织——国家社科基金批准设立了数项休闲方面的课题研究。

业界:各种社会团体对休闲给予高度关注。2010年,各社会团体举办了不同形式的休闲研讨会、论坛、峰会、评比、颁奖等。其中,2010年冠以“休闲”之名的全国性和国际性论坛就有10多个。此外,一些机构还组织了以休闲城市为主的评选活动,不同类型的“十大休闲城市”“最佳休闲城市”纷纷出炉。2010年全国举办的以“休闲”冠名的各类展览会、博览会也多达20多项,涉及体育、娱乐、旅游、渔业、制造业等各个行业。

媒体:除了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外,媒体也在推动休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除面向休闲消费者的各类休闲媒体外,诸多综合性报纸、期刊从休闲政策、休闲产业发展等角度休闲给予关注。例如《小康》杂志连续组织休闲相关调查和评选活动,《人民政协报》设立了休闲专刊,《商业文化周刊》设立了休闲专栏。而广东设立的“国民旅游休闲网”以及休闲网、旅游休闲论坛等各种相关网站也在2010年的休闲发展中推波助澜

第一节:休闲消费的基础——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的界定与结构分类

闲暇时间的经济意义

影响人类闲暇时间的主要因素(宏观)

影响个人闲暇时间需求的主要因素(微观)

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分布及其特征

一、闲暇时间的界定与结构类型

1、闲暇时间的界定

时间的结构层:

宇观层:以千万年或亿年为单位来计量的时间,被天体物理、天文、地质等科学领域广泛采用;

宏观层:以万年乃至百万年为单位来计量的时间,被生物学、考古等科学领域使用;

中观层:以千年为单位来计量时间,被历史学等领域使用;

常观层:以年、季、月、日、分、秒等来计量的时间,计量的主要是我们人类的生活时间;微观层:以比秒小得多的单位来计量的时间,主要在量子物理领域应用。

2、生活时间的结构分类

1)二分法:

人的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人就是要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对时间如何在工作和非工作之间分配进行选择。

(2)三分法:

一次活动时间(用于维持和延长生命的时间,如睡眠、吃饭和盥洗时间)

二次活动时间(是为家庭和社会尽义务的时间,如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

三次活动时间(是不被社会劳动所占用的、旨在满足自我享受和发展的时间,即自由时间)。

(3)四分法:

工作/学习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学习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非本职工作时间、上下班路途时间等)

生活必需时间(睡眠、用餐、个人卫生、就诊等)

家务劳动时间(家庭采购、做饭、洗衣物、照料老人小孩等)

自由支配(闲暇)时间(学习、阅读报刊、看电视、听广播、看表演、观看展览、游园散步、体育锻炼、休闲、教育子女、公益活动、探亲访友等)

二、闲暇时间的经济意义

?工业社会及资本主义早期

1、时间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2、时间成为一种潜在的收入形式

?后工业化社会—闲暇时间是社会财富的一种直接形式

1、闲暇时间是一种重要的消费品

2、闲暇时间是一种劳动产品,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

3、闲暇时间是生产力

三、影响人类闲暇时间增长的因素

1、科技进步和分工发展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

2、家务劳动时间的减少

3、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

4、退休制度的实施

5、不断增多的公众假日和带薪假期

工业革命初期,周工作时间高达80小时

工业革命后期,周工作时间缩减为60小时

20世纪,石油、原子能和电子技术的突破使周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为40小时

知识经济时代,据世界未来学会副会长格雷厄姆·莫利托预计,到2030年,西方国家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可普遍降到30-35小时

“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劳动者工作一年以上享受带薪年假。”

————《中国劳动法》

苏州公务员休假制度:

工龄在5-10年的,每年休假7天;

工龄在10-20年的,每年休假10天;

工龄在20年以上的,每年全假14天。

辩:“逆休闲”现象:欧美地区宏观经济多年来发展滞缓,经济低迷,导致相当数量的企业效益连年下降,从而形成的连锁效应是造成许多员工被迫工作更长时间,或兼任第二份工作,以弥补因企业效益下降而带来的工资和福利的损失。

?面对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少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纷纷采取主动裁员,或更少的人干更多的事这样一种生产和经营模式,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总结:“逆休闲”现象,实际都是短期内因经济因素导致的短时调整手段,是经济发展非常时期采取的必然措施。是休闲随经济蓬勃发展大潮中,偶然出现的小波动。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工作时间的缩短,休闲时间的延长,必将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

四、影响个人闲暇时间需求的主要因素

1、实际工资率

2、休闲用品和休闲服务的相对价格

3、疲劳因子

4、受教育水平

5、性别差异

五、城镇居民闲暇时间的分布及特征

1、闲暇时间的划分

(1)工作中的间隙休息时间

界定:企事业单位在每个工作日内,分配给职工用于休息和吃饭的时间。

时长:1---1.5个小时

活动:聊天、上网、打牌、外出就餐

特点:时间短,活动具有趋同性

(2)每天正规工作后的休闲时间

界定:指两个工作日之间职工拥有的休息时间,一般指人们每天用于工作、家务和必要的社会活动以后剩下的空闲时间。

时长:5-7小时

活动:阅读、看电视、健身、朋友聚会等室内活动

特点:

时空上---小范围、短时间、近距离

时间拥有量---不同年龄段呈现两头翘、中间低的分布

时间使用情况---30—59岁最容易分心

(3)周末公休假日

界定:指每一工作周后给予职工的法定的休假日。

时长:每周五晚至周日

特点:时间使用上相对完整

休闲活动的空间扩展、自由选择权大

活动:创作性活动、看电影、听音乐会、购物、短途旅游

(4)公共节假日

界定:指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的每年的法定假日。

时长:1-2周左右,我国为11天

特点:因国情、宗教、民族民俗等差异而有所区别

活动:节日仪式活动和休息活动

(5)带薪假期

界定:指每个职工每年在一定的时期内享有的连续休息时间,其中包括每个职工都应享有的基本年休假,以及从事一定种类或具备一定条件的职工所享有的除基本休假外的补充休假,并且在休假期间职工依法享有薪金和各种福利待遇。

时长:2-6周不等

特点:长时间的连续休息时间,自由度大

活动: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的最佳时期

法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从工作的第二年起,每年可获得带薪假期5周,可在5月1日-10月31日的期限内获得12-24天的连休假,剩余时间可一次性用完,也可分时段使用;英国,法律规定英国公司一般都要给职工每年15-28天的带薪假期,可集中休假也可分时段休假;

瑞士《劳动法》规定,职工带薪假期每年为4周,但职工的休假必须以周为单位进行,如果要分段休假,则每周以5天计算。

西班牙,法律规定工作满1年的职工每年平均享受30天带薪假期,机关企业一般要求职工在每年7-9月份休假,假期可一次性使用,也可分段使用。

新加坡,政府规定,整个大学毕业的公务员每年可享受带薪假期21天,大学学历以下的普通职员为14天,公司职员为10-21天

政府对休闲时间调整的基本目的:

●不会因为日期的自然重叠而侵害到居民休闲时间的享用。

●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利益角度出发,采用一定的行政干预手段,对公休日和节假日进行局部调整,形成连休短假期。

城镇居民闲暇时间分布利用特征——《北京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调查》:

(1)从时间量分配看

●休息日比工作日休闲时间多了近3个半小时

●闲暇时间在5年间增加了41分钟(1996-2001年)

(2)从活动时间段分布看

19点到22点是闲暇活动的“黄金时间”

(3)从活动形式看

看电视是占用居民时间最多的一项闲暇活动

典型分析:看电视情况分析

◆看电视时间在性别上的差异:

男性看电视时间比女性长

◆看电视时间在年龄上的差异:

随年龄增长,看电视时间增加

◆看电视时间在学历上的差异:

学历越高看电视时间越少,两者呈负相关

◆看电视时间在职业上的差异:

无业者比有业者平均每日看电视时间多48分钟

◆收视率时间分布带差异:

工作日:第一个高收视率区间在19:00—21:30分,收视率保持在70%-74%之间。这一区间的高峰从18:00开始,18:00收视率为8%,19:00达到最高值72%,而这正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时间,19:00-21:30之间是较稳定的收视时段,21:30后开始下降,在23:15降为9%。第二个收视率高峰时间区间在中午12:00-13:00,持续时间只有1小时,收视率也只有10%-13%。从看电视者在不同时间区间的性别比例看,白天女性高于男性,晚上相反,男性高于女性。

休息日:第一个高收视率区间与工作日基本相同,仍为19:00-21:30.所不同的是第二个收视率高峰时间,它从早晨9:00一直持续到下午的17:00,收视率基本维持在20%左右。其中,9:50-11:20为高收视率时间区间,收视率为30%。从看电视者在不同时间区间的性别比例看,与工作日的规律恰好相反,白天男性高于女性,而晚上女性高于男性。但在23:00以后,男性收看电视的比率又高于女性。

(4)从闲暇时间分布的性别特征看

男性比女性的闲暇时间多33分钟

时间上的相对差异表现在娱乐、上网和阅读报纸三方面

(5)从闲暇时间活动安排的年龄特征看

中年人的闲暇时间最少,老年人的闲暇时间最多

(6)从休闲活动的形式选择的年龄差异看年龄越大学习时间越短,身体锻炼时间越长

●年龄与学习的基本趋势:随年龄增加,学习时间不断减少

●年龄与体育锻炼的基本趋势:两头高,中间低

(7)从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差异看学历越高,工作时间越长,家务劳动时间越短,闲暇时间越短

●从总趋势和闲暇时间总量上看,符合上述一般规律

●在闲暇时间的分配上看,工作日,往往学历越高闲暇时间越少,这其中以男性表现更为明显;休息日,学历越高闲暇时间反而越多,这其中又以女性较为明显

第二节:休闲参与活动与休闲消费

一、时间成本与“时间饥渴”

时间的含义:

(1)古代的时间——周期性,循环的圆圈状运行,永恒的,人无法控制

(2)现代的时间——线性直线状运行,会流逝,能为人左右的有限稀缺物

13世纪钟表的出现强化了直线性的时间观念

今天,电脑的出现,又成为继钟表后新的“时间控制装置”。

观点一:创造社会财富

●工业革命“创造的需求”,使我们的休闲态度发生了变化,对物的消费成了休闲的主体。

●忙碌快节奏的观念对我们的生活间接造成了很多影响:

(1)快节奏高产出造就了大量速成品、反季产品(2)经久耐用不再是商品生产的目的

(3)消费变得“商品集中化”(4)人们几手齐抓,集中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困难

●工业社会中,需求的创造也使得时间变得日益稀缺。

观点二:体验不同人生

●电视的出现——预示框定了一种新的生活,一个新世界

一方面,电视广告向观众展示出大量具有诱惑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商品,并告诉我们拥有这些就等于拥有成功和幸福。

另一方面电视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无法置身其中的世界,并通过魔幻般的画面让我们对其产生丰富想象,从而激发了我们渴望获得各种体验的无限愿望。

●汽车、便捷的交通——增强了人的行动能力

远走他乡,做一个游子、牧人成为很多人的梦想。

这样一种对美好生活、外在世界的发现渴望改变了人们对休闲的理解,休闲不再被想象为是尽可能少地受到外界干扰的精神状态,而是人们在休闲时间内所从事参与的一系列活动。

对各种休闲活动表现出的求全心理,让我们在面对更多自由选择时愈加匆忙。

二、信息成本与“再教育”

工业社会在进行“需求创造”,生产出无以计数的商品的同时,也让学习、再教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必须要做的事。而这种学习是与我们每天接受到的爆炸般增长的信息相关的。三、社会协调成本与“自我迷失”

现代社会中,生活的复杂化,使人们需要与更多的人和社会机构打交道,需要越来越多的沟通,我们花在协调人际关系上的精力和成本也越来越多。而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概念也发生了改变,群体性文化逐渐为一种更强调多样性和个性的文化所取代,我们从中感受到更多的新鲜事物的刺激,对自我的认识也变得日益模糊。

社会的侵染为我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互不相关的、没有内在联系的自我评价话语。人们处在一种不断地整合再整合的状态中,科学家和道德权威给出的标准答案遭到了怀疑,被社会被不同群体侵染的自我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中

小结: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休闲需求”已经被工业社会“需求创造”催生出的无限商品、海量的信息、日趋复杂化的生活塑造成了一种纯物质主义和动态性的活动,它是在一些以高度的时间意识为特征的有限时段内,以从未有过的高速度进行的无节制、无止境的产品消费和体验人生活动。

第三节:休闲消费极其行为特征

中国未来10大消费热点:

(1)耐用消费品仍会稳步增长,居民消费将进入多元化和结构完善化的阶段

(2)家用轿车势不可挡

(3)室内装潢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4)邮电通讯市场将出现飞跃

(5)旅游休闲文化市场将高涨成熟

(6)快餐业迅猛发展

(7)“银色消费”市场需求与日俱增

(8)女性消费品市场扩大

(9)保险业务不断扩大

(10)购房将会升温。

1998年第11期香港《广角镜》

消费:通常是指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消耗物质产品和享受劳务的行为过程。

休闲消费:就是指人们在实现了生存消费的基础上,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精神享受的生活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产品的过程。

一、休闲消费的特点

1、休闲消费内涵的精神性

●休闲消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精神上的享受。

●休闲活动的精神消费是第一消费。

2、休闲消费能力的差异性

●休闲消费能力指在休闲时间内消费和使用休闲产品的知识和能力。

●这种能力的高低强弱决定了人们休闲活动内涵的高雅、通俗,活动次数的频繁和稀少,以及出游距离的远近。

3、休闲消费时间的使用特征

●休闲消费时间的延伸性:指休闲消费水平的发展与休闲消费时间的使用成正比。

●休闲消费时间的节约性:指休闲时间消费的市场成本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不断增大,导致人们惜时观念的不断强化。

4、休闲消费的超前性

●休闲消费有很多的诱惑性和煽动性,常会导致人们敢冒风险进行超前消费。

●休闲消费的超前也为休闲产业拓宽了市场,适度的提前消费更有利于市场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

二、我国休闲消费阶段划分及演变特征

1.生存型消费阶段(1949——1977)

主要特点:

(1)恩格尔系数高,大体在56-60%之间。居民生活消费种类单一,主要消费支出集中于吃穿用等基本生活资料。

(2)高档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很低。在相当长时间里,以“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为代表的传统三大件是家庭高档消费的象征。

(3)娱乐、旅游等休闲文化活动的消费极低。

(4)生活服务消费内容匮乏,支出主要集中在房租、水电、交通等方面。

2.生存型向温饱型转变阶段(1978——1985)

主要特征:

(1)家庭生活消费仍然主要集中在吃穿用等基本生活资料上,但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2%左右。

(2)家庭耐用消费品支出开始增加,以14寸彩电为代表的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家庭。

(3)休闲娱乐文化消费方面,短途旅游活动已开始出现,但层次不高,尚处于刚起步阶段。(4)非商品消费支出比重保持在8%左右。

3.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递进阶段(1986——1994)

主要表现:

(1)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至49%,消费支出开始出现多元化倾向。吃穿用等家庭生活消费比重下降了5-10%。

(2)休闲文化娱乐用品消费量出现较大规模增长,大众旅游活动全面启动。

(3)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高档耐用品消费进入辉煌期。

(4)生活中的服务消费比重相应提高。

4.小康型向富裕型过渡阶段(1995至今)

主要表现:

(1)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跌破40%的历史大关。

(2)居民消费支出中,反映基本生存需要的衣食和生活用品支出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体现发展与享受需求的住房、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项目的支出比重迅速上升。(3)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城镇居民中从事股票、国债、房产交易等投资活动的人不断增多。

三、我国休闲消费群体分析

1、高收入消费群体

(1)基本构成:

?群体总人口2002年约为4460万人,约占我国城市人口总数的3.5%。2007年约为3380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6%

?群体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02年为38840元,家庭户均年收入为156520以上。2007年不可计量,因为年收入从几十万至上亿元不等。

?群体人员主要为大型企业集团法人、演艺界、体育界等各界明星名人、名外企、垄断行业、国有大型企业白领。

(2)休闲消费特征:

?恩格尔系数降至3-10%左右

?休闲消费追求“超前性、高档化、精品化、个性化和奢侈化”

(3)对休闲消费市场的影响:

?对市场的影响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数据看,2002年我国高收入群体扣除当年储蓄额的购买力总量约为8400多亿元,约占全社会消费购买力总合的16.4%左右。

?对市场起着消费导向性的指导作用

?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

(4)未来促进休闲消费的措施:

立足建立相应的消费环境和投资环境,加速休闲消费产品的升级换代,培育高档化、精品化和个性化的休闲娱乐产品,提升消费品位。

2、中等收入消费群体

(1)基本构成:

?该群体以城市居民户(80%)和农村少数较富裕的居民户(10%)为主,基本人口数2002年为4.45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5.4%;2007年为1.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14%。?人均收入2002年为11000——21000元,家庭年均收入在30000——55000元之间;2007年介于14500——35000元,家庭年收入在60000——150000元。

?主要包括政府公务员、企业中层管理者、科教文卫事业单位人员、个体经营者等。

(2)休闲消费特征:

?恩格尔系数约为35%左右。

?从经济消费能力上看,该群体正处于从小康型阶段向富裕型阶段转换的过程中;从消费的价值取向上看,开始由消费数量型向消费质量型阶段过渡,由生活耐用品的普及性向精神生活的享受性阶段过渡。

(3)对休闲消费市场的影响:

?该群体是我国最具购买力的市场力量,所占市场比重最大,市场影响力高。从数据看,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2002年未扣除当年储蓄额的购买力总量为2.89万亿元,占全社会消费购买力总和的56.6%。

?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群体

?群体正在进入新一轮的消费高涨期

(4)未来促进休闲消费的措施:

?进一步改善预期,增加即期消费

3、低收入消费群体

(1)基本构成:

?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10%的城市居民和80%的农村居民,人口规模2002年为6.89亿人,占全社会人口总数的55%左右;2007年为10.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3.26%。

?群体人均年收入2002年在4000元左右,家庭年户均收入在7000——20000元之间;2007年人均年收入为5000——15000左右,家庭户均收入在10000——30000元之间。

?以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农村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主要包括城镇下岗职工、退休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数农民及其他相应的人员。

(2)休闲消费特征:

?群体的恩格尔系数为50%左右

?消费倾向主要以维持生计的生活必需品为主,对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取向,以中低档商品为主,讲究价廉物美

(3)对休闲消费市场的影响:

?对市场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低收入群体未扣除储蓄额的购买力总量为1.38万亿元,约占全社会消费购买力的27%。

?边际消费倾向最强烈

(4)未来促进休闲消费的措施:

?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

休闲供给与休闲产业

第一节:休闲供给

一、休闲供给的概念

休闲供给是指在休闲现象中,满足休闲利用者休闲需求的休闲资源、休闲产业等的总和。

广义的休闲供给,不仅包括休闲资源、休闲产业,同样也包括促进休闲活动的教育和各类相关项目的实施开发。

狭义的休闲供给则主要是指“休闲服务供给”,即在一定时期内休闲服务生产者在各种价格条件下愿意且有能力提供的各种休闲服务。

第二节:休闲供给的类型(渠道)

1.自我提供的休闲供给

界定:主要是在家庭室内进行的一种相对个人的活动,这类休闲供给活动一般对他人和社会性设施和服务的依赖较小。

类型:

?纯自我供给的休闲(纯粹的自我服务、自娱自乐)

?半自我提供的休闲(需要借助一部分商业的或是公共的服务或设施)

?互助式供给的休闲(需要他人的共同参与)

地位:自我提供的休闲供给占了个人休闲的大部分,是休闲供给最主要的渠道。

析:自我供给休闲供给的主渠道

(1)休闲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它没有统一的口味和模式,无法完全通过市场获得满

足。

(2)大部分的休闲生活是一种纯粹的私人生活空间,社会分工也无法渗透到个人休闲生活的所有领域。

(3)人们的日常休闲活动随机性很高,闲暇时间也很零散,将所有人的闲暇时间都纳入市场交易很困难,交易成本很高。

2.商业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休闲供给

界定:由商业营利性组织提供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休闲供给。

供给类型:?私人产品?享受政府补贴的半公共产品

地位:商业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休闲供给是现代社会市场化休闲活动的主体。

析:商业私人部门是市场化休闲服务的主要供给者

(1)在所有提供休闲服务的组织中,商业私人部门的数目最多。

(2)商业私人部门提供的休闲服务占了市场化休闲服务的最大比例,对休闲消费的贡献比例最大。

3.公共部门提供的休闲供给

界定:指政府公共部门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公园、图书馆、活动中心等提供的非盈利休闲服务。

供给类型:

?纯公共产品的休闲服务(正外部性)

?半公共产品的休闲服务(非竞争性)

地位:公共部门在休闲服务供给中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政府为此而发生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析: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并不是指专门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而是指代表政府以非盈利的方式供给产品的部门,它一般由政府直接领导,从政府获得拨款或资助,并享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像国家电台、电视台、公共图书馆,还包括各类文化协会、体协、足协等各类履行某些政府职能的组织协会都属于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提供休闲服务的目的是“消费最大化”,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让人们享受到基本的休闲服务,而不是获取利润,所以它们向公众提供服务时往往只收取成本价格甚至免费。析:解决半公共休闲产品市场供给失灵的主要办法

(1)由政府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公众直接提供。

(2)由私人部门提供这类服务,但政府对提供者进行补贴,补贴的目的在于降低休闲服务供给的价格,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参与休闲。提供这类服务的私人部门通常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政府对其经营不直接干预,但可以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

4.非盈利性部门(志愿者组织)提供的休闲供给

界定:是由志愿者组织以非营利方式提供的休闲服务。

供给类型:

?纯公共产品(义务解说员提供的解说服务)

?半公共产品(民间协会为其会员提供的服务)

?私人产品(一些健身休闲俱乐部以盈利方式向非会员提供的健身服务)

主要特征:

?休闲服务提供不以政府名义,支出也不是来自财政收入,而是来自组织筹资。

?休闲服务大都建立在志愿者无偿劳动的基础上

析:志愿者组织(非盈利性部门)

志愿者组织又被称为公益性组织、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通常由慈善机构、联合协会或俱乐部等机构组成,例如业余戏剧协会、业余运动俱乐部、桥牌协会、鸟类观察协会等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助,提供休闲服务的目的既不是利润最大化也不是消费最大化,他们关注的主要是部分人群的基本休闲需要,常常利用大量的志愿者和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开展广泛的活动,一般只向符合条件的部分“会员”免费或低价提供某些特定的休闲服务。

5.休闲服务的国际供给

界定:主要是指随着当代世界经济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在一国的休闲服务供给中,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国外进口供应和面向国外的出口供应。

表现:

?二战后,旅游休闲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持续上升。

?文化和娱乐休闲服务供给方面,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也促成了文化和娱乐休闲服务供给的国际化趋势。

第三节:休闲供给的主要觉得因素

1、休闲容量

休闲容量是指在不明显引起资源的生物性和物理性变化或者不严重影响休闲体验的前提下,休闲设施所能提供的休闲机会的数量。

娱乐承载力是指在可接受的破坏程度和不影响资源质量或娱乐的体验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娱乐地能够承受的水平。

?自然承载力:主要涉及一个地点或设施能够容纳的游客的绝对数量。

?感知承载力:是指在休闲体验下降前一个地点能够承受的最大游客数量。

?生态承载力:对一个地区的生态影响达到不可接受之前所能承受的游客数量。

休闲与环境的关系:

(1)生态环境改变着人们的休闲方式

(2)地区休闲业的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有巨大的损伤。

2、可进入性

指休闲供给的规模会受到较严格的需求地域性制约,一般供给规模都应偏小。

3、资源管理

休闲资源管理,笼统地讲就是指提高资源价值和供给质量的各种途径,也是避免休闲业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各种好的管理的方法。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 (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 (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 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生环境问题 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 (2)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 ②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章 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00541语言学概论必过资料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一、语言: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一种物质实体。 2.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说话)和解码(听话)的过程。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 3.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是不完全一模一样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主要差别: 1.口语: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书面形式。 3.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4.书面语比口语更精练、更精确。 5.书面语比口语省略成份少一些。(多了一些成份) 三、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1.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2.书面语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3.口语、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 四、书面语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口语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五、语言和民族: 1.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一种语言。 (2)也有一个民族使用多种语言。(犹太民族) (3)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满族、汉族) (4)尽管语言是最直观的,最容易识别民族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 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不能单凭“互相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 六、语言与种族的关系: 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特别就“语系”而言,两者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明显的。(汉语、汉藏语系都有声调) 七、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的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八、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口语、书面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 而当出现了文字以后,又表现为有形的书面语言即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字)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感情流露。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 一、语言和言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杰出的代表和集其大成的学者。 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 1.什么是语言、言语? (1)言语:指说话这种行为和说出来的具体的话。 特色:a.具有个人因素(嗓音、用词等)。

体育概论试题及答案

体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 2、体育管理科学化: 3、体育教学 4、游戏的概念: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四:论述题 1、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课的密度和负荷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 锻炼等方面,论述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2、论述如何对动作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体育发展战略:是指根据体育发展规律,结合体育内部外部和国际国内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对未来一个时期体育发展的知道思想、方针、任务和布局等进行的全局年和高层次的谋划。 2、体育管理科学化:是要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遵行管理的基本规律,提高体育管理效率和综合效益。 3、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4、游戏的概念:是指有一定的情节,遵循特定规律和组织形式的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身体活动。 5、人文体育观的概念:主要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到以人为本的体育的世界。 三、简答题 1、体育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有哪些作用? (1)健身活动可以培养劳动力: (2)健身活动可以发展劳动力:减少因病旷工,提高生产率。(3)健身活动可以保护劳动力: 第一:降低发病率:第二:可以减少工伤事故:第三:可以防止

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4)健身活动可以延长人的劳动寿命: (5)健身活动可以“修理”劳动力 (6)健身活动可以“恢复”劳动力: 2、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要注意哪四个方面? (1)体育的发展受政治的制约。 (2)体育是具有多功能的复杂结构。 (3)努力寻找体育为政治服务的恰当方式和方法。 (4)对于“体育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正确认识。 四:论述题 1、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课的密度和负荷量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 锻炼等方面,论述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1)解决编班分组问题:(2)掌握分组教学的形式:(3)认真执行教学常规,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4)课的密度和课的负荷了解:(5)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的理解: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组成:认识能力、运用、调控制能力和自治能力。 2、论述如何对动作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P187 1、动作的准确性。 2、动作的协调性。 3、动作的力度。 4、动作的经济性。 5、动作的弹性。 1、《体育概论》 (1)、科学性(2)、民族传统习惯(3)、力争与国际用语相一致 2、现代竞技运动的特点 (1)、竞技运动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它总包含着身体的努力(包括体力和智力) (2)、竞技运动的竞赛具有国际性 (3)、竞技运动的竞赛结果被社会乃至世界所承认 (4)、参加竞技运动的人,往往代表一个组织或团体 (5)、竞技运动活动的目的是讲究功利的 3、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4、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5、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 1、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3、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三种类型。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5、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6、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7、大气的结构一般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8、、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二、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 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1分)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1分),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分)。 2、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1分)的污染环境(1分)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1分)。 3、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气(1分),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1分)所产生的产

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1分)。 4、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1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1分),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1分)。 5、EIA EI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1分),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1分),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分)。 6、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1分)未受人为污染影响(1分)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1分)。 7、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8、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9、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环境质量评价 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1、化学耗氧量(COD) 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12、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3、酸雨 酸雨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化而形成的PH <5.6的雨、雾、霜、雹

语言学概论中文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语言学? 1.1定义 语言学常被定义为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语言学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的语言。为了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首先要对语言实际使用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语言使用的概括性假设,这些初步形成的假设要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最终形成一条语言理论。 1.2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语言学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对语言体系作全面研究的语言学研究称为普通语言学。语音学主要是对语言声音媒介的研究,它不只是研究某一特定的语言的声音媒介,而是所有语言的声音媒介。音系学与语音学不同,它主要研究特定语言的语音体系,即音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产生有意义的单位。形态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内部语义结构,及这些叫做词素的语义最小单位是如何结合构成单词。句法学主要研究构成潜在句子的句法规则。语义学以研究语义为目的,传统语义学主要研究抽象的意义,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语用学也是研究语义,但是它把语义研究置于语言使用语境中加以研究。 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科学被称之为社会语言学。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语言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大脑的工作机理,如人是如何习得母语的,人的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记忆语言信息等问题。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形成了应用语言学。狭义上,应用语言学指把语言理论和原则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科学,在广义上,它指把语言理论与原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学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语言学概论

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3、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4、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7、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8、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9、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1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12、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1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4、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第三章) 一、填空 1、语音的自然属性包括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 2、国际音标遵守音素和音标一个对应一个的原则。 3、音位变体分条件变体、自由变体两种。 4、汉语的调位可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 5、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圆唇与否、舌位高低、舌位的前后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6、辅音的发音特点是由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 《语言学概论》练习6参考答案(第七章语言演变与分化) 一、填空 1、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2、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它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应也最灵敏。 3、社会方言的差异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引人注目的还是一部分用词的不同。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层方言。 4、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 5、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6、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分布最广、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是印欧语系。 7、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1、人类的语言与动物的“语言”有何本质区别? 动物之间也有相互用来交际的信号,但这跟人类的语言有本质的区别,人类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功能开放:米、分米、厘米、微米、纳米 2、构造灵巧:音位,音节语素,词,句子 3、需要学习 2、人类语言构造灵巧的三个条件: 任意性:保证任何事物都能用语言表达 离散性:保证了语言单位自由拆装 层次性:电+影电影彩+色彩色 电影+彩色彩色电影 3、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你如何 理解? 语言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音义之间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人为约定的联系,音义在结合之初具有多动选择的可能性。因此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但命名一旦成立就具有强制性。因此说,“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4、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你如何理解?请联系语言事实加以论述。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音义之间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认为约定的联系,音义在结合之初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索绪尔: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最高原则。1、形式内容的联系是非本质的,是人赋予的,具有约定性。如“马”“车”对这两个语素本身的例句,现代词源学还没有找到一致的认识,因此他们是任意约定的。2、一旦形成后对个人具有强制性。3、非本质的联系不意味

着没有联系,理据性是可以成立的,帮助记忆。人、鸡、鸭。布谷鸟。联系是成立的,但不是本质的。 5、关于幼儿是如何习得语言的有哪几种假说?试加评述。 1、模仿说:认为幼儿是通过摹仿听到的语句而学会说话的。通过成人的重复,更 正、赞许等反馈,正确的说法得到强化,由此而形成幼儿的说话习惯。 2、天赋说:以乔姆斯基为代表,认为有一种可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儿童在后 天具体语言输入刺激下,经过语言习得机制习得一种具体的语言。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儿童习得母语学的是抽象的规则,即语言能力,虽然他们接触到的是具体的语言行为。 3、认知说: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是伴随着认知能力而发展起来,语言习得能力仅 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斯洛宾、皮亚杰认为,不能脱离智力发展的全局来考查语言习得。如先有判断事物大小的能力,然后才会有“狗比猫大”直螺纹ideas 语言表达。儿童学话的早期似有此种情况,但两者都比较发达后,关系就比较复杂,语言也可影响认知能力。 各学说局部真理,互相补充。 6、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有哪些特性? 1、任意性:音义之间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认为约定的 联系,音义在结合之初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索绪尔: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最高准则。 1)形式内容的恋歌是非本质的,是人赋予的,具有约定性。 2)一旦形成后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3)非本质的联系不意味着没有联系,理据性是可以成立的,帮助记忆。 2、线条性 3、层次性:语言单位具有层层“套装”的性质。小的组成大的,大的组成更大的: 我们学习语法。 4、系统性:语言符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的性质。其中聚合关系和 组合关系是两种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7、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一)、选择部分 1、语言符号由声音和( B )构成。 A.概念 B.意义 C.思想 D.词义 ★考核知识点: 语言符号的构成 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声音,是通过听觉感知的物质形式;语言符号的内容是意义,是人的大脑对现实中事物概括的结果。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 C ) A.语言符号的创造和使用总是任意的。 B.我们可以任意理解语言符号。 C.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 D.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没有强制性,永远是任意的。 ★考核知识点:语言符号的特点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不能有内在的联系,即具有任意性的特点。 3、[ε]的发音特征是( D ) A.舌面前、高、不圆唇 B.舌面后、高、不圆唇 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考核知识点:舌面元音的发音特征 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ε]的发音特征是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4、英语/P/与/K/的区别在于( D ) A.发音方法不同 B.唇形(圆或展)不同 C.声带振动与否 D.发音部位不同 ★考核知识点: 区别特征 附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P/是双唇音,/K/是舌根音。 5、句法的最小单位是( B ) A.语素 B.词 C.词组 D.句子 ★考核知识点: 语法单位 附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语素是词法的最小单位,词是词法的最大单位,句子是句法的最大单位。 6、“奥林匹克运动会”由( C )个语素构成。 A.2 B.3 C.4 D.7 ★考核知识点: 语素 附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既有语音形式,又有意义内容,只有语音而无意义内容不能成为语素。 7、英语Worker中的-er是( A ) A.构词语素 B.构形语素 C.虚语素 D.词根语素 ★考核知识点: 语素的分类 附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可以把语素分成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构词语素可以用来构造新词。 8、人称是( B )具有的语法范畴。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代词 ★考核知识点: 语法范畴 附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称表示谓语动词主语的人称,是动词具有的语法范畴。 9、词类是按词的( C )划分出来的类。 A.词汇意义 B.语法意义 C.语法功能 D.结构 ★考核知识点:词类的划分标准 附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词类是个语法概念,指的是根据语法方面的某个标准,即词的语法功能对词进行的分类。 10、“新房子”和“买房子”的语法意义的不同是由( D )这种语法手段造成的。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语言学概论辅导资料

复习提要 导言部分 重点名词概念: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四、语言学流派 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不作考试要求。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本章须明确两个大的要点:语言的社会功能,即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为社会成员互相之间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协调社会成员行动一致的工具。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以外的社会无所谓语言。所谓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而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无所谓语言可言了。总之,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产生、发展等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一方面,语言同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受制于社会的;另一方面,从语言的音义联系看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世界上的语言应该一样的,没有区别的,而实际上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而且许多语言中还有方言,这说明语言决不是自然现象。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4.语言没有阶级性: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思考,首先是看语言工具的服务对象,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还是为大众服务。其次是结合语言自身的结构考察,观察语言在哪一方面体现了阶级性特征没有。再次是看语言产生的社会环境,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 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休闲体育概论》考试试题

《休闲体育概论》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20%) 1、休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工业社会人们的一种 C 。 A运动 B 游戏 C 生活方式 D 精神状态 2、生命质量的构成一般可分为五个要素是 D 。 A健康、安全、文化、经济状况、精神状况 B 经济状况、意识形态、安全、健康、文化 C 意识形态、健康、和谐、精神状况、安全D健康、安全、和谐、经济状况、精神状况 3、休闲体育的模式是指 D 。 A健康+游戏B、健康+训练C、健康+比赛D、健康+乐趣 4、在考察休闲体育活动的类型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C 。 A科学性、社会性、创新性、需要性 B 需要性、科学性、兴趣性、创新性 C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实效性 D 创新性、实效性、合理性、社会性 5、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主要在于它 D 。 A、消磨时间 B、健身健美 C、提高运动能力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下列哪个不属于休闲体育管理原则的是 D 。 A人本性原则B激励性原则 C 社会性原则 D 政府性原则 7、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是A。 A时代性、社会性、主体性、娱乐性、体验性 B 科学性、社会性、主体性、娱乐性、体验性 C 需要性、时代性、社会性、主体性、娱乐性D科学性、社会性、主体性、时代性、娱乐性 8、体育信息服务不包括 B 。 A体育情报服务B体育活动服务C体育宣传服务D体育资讯服务 9、下列哪个不属于休闲体育管理的特点是 D 。 A管理对象的主体性 B 管理手段方法的非强制性 C 管理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D 管理系统边界的精确性 10、统计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A。 A休闲需求 B 物质需求 C 劳动需求 D 安全需求 1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休闲活动的特性 D 。 A自由性B自主性C自觉性D专业性 12、西方休闲观的主要思想特点是A。 A张扬的休闲观、个性化的休闲观、消费的休闲观 B 精神的价值观、含蓄的休闲观、生命和谐观 C 个性化的休闲观、生命和谐观、精神价值观 D 张扬的休闲观、消费的休闲观、含蓄的休闲观 13、休闲体育的第一个功能指的是A。 A社会功能 B 经济功能 C 放松功能 D 象征功能 14、休闲体育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B 。 A娱乐性;时代性;个体性和泛竞技性 B 娱乐性、艺术性、个体性和泛竞技性 C民族性、世界性、时代性和普遍性 D 阶级性、艺术性、继承性和民族性 15、在下列休闲体育的功能中,哪一种活动并未被提及 C 。 A健身功能B文化功能 C 象征功能D娱乐功能 16、按休闲体育的动机和目的进行分类,可将休闲体育分为哪几类 B 。 A健身型、观赏型、拓展型、娱乐型、运动型和冒险型 B健身型、娱乐型、竞赛型、闲情型、观赏型和拓展型 C闲情型、拓展型、健身型、观赏型、运动型和冒险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