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烟台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烟台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共烟台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解放思想,高点定位,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科学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全面推进文明富庶新烟台建设,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创了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和区域发展形势,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动力与压力并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国际政治格局朝着有利于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全球将进入结构性调整过程和创新密集时代,新一轮竞争将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发展的协调性、平稳性、可持续性将不断增强。转方式、调结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将有效化解外需紧缩、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等深层次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从区域看,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跨越发展搭建了崭新平台。烟大铁路轮渡、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和烟台潮水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运营和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在环渤海、东北亚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和沟通日韩门户城市的地位。国家新一批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启动实施,为我市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重大机遇。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障

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为目标,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整体性推进、体制改革实质性突破、开放水平全方位提升,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制定“十二五”规划要坚持如下原则: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壮大提升县域经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进一步巩固环渤海南翼中心城市和在全省领先地位,发挥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示范先导作用。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居民消费率稳步提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成为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板块。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研发投入、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稳步提高,成为全国、全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示范。

———改革开放全面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紧跟科技进步新趋势,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5)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突出高端化、品牌化和链条化发展方向,做强做优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现代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和优势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电脑、手机、葡萄酒、黄金、新型铝材、核电装备、聚氨酯、新型化纤等产品集群,形成竞争力强的产品集群方阵。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强做大骨干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合作共赢的企业集群。

(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做大服务业总量和规模,提高比重和层次,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信息、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立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改造提升旅游、商贸餐饮、房地产、养生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培育壮大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特色街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等载体,打造服务业发展坚实支撑;积极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7)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果蔬、渔业、畜牧业等特色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和管理标准化,实施好特优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三、深入实施科技和人才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强化人才培养和开发,聚集各方创新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

(8)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研发机构、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鼓励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研究,尽快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加快创新型大学建设,搞好基础和应用研究。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方式,鼓励共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

(9)突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搭建科技创新支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维护援助与信息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以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机构、科技经纪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为主体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创办综合性、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发挥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烟台)中心和国家专利技术(烟台)展示交易中心作用,促进创新成果交易和转移。

(10)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积极发挥企业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健全责权统一、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企业决策、用人、分配等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突出抓好财务管理,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加快企业诚信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11)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落实国家和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深入推进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加大对本土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资助力度,保持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快增长。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健全知识产权审议制度。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国内和地方重大标准的制定。

(12)发挥开发区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和建立创新机制为重点,努力推动开发区和高新区实现向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聚国内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和高端人才,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区内特色产业的高技术含量和外向度,增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

(13)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方针,广聚人才智力,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优化人才结构,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标准,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党政人才队伍;着力发展企业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力度,造就一批技术和学科带头人;大力实施金蓝领培养工程,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建设一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推行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结合多元化引进人才。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完善行政、事业、企业的人才管理方式;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设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引进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加快以港兴市步伐,推动海陆统筹开发

紧紧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坚持海陆统筹、梯次推进,加快构建以港口为龙头,岸线为基础,海域为前沿,腹地为支撑的海陆开发格局。

(14)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发挥港口比较优势,以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为核心港区,莱州港区为黄河三角洲重点港区,其它港区分工协作,按照深水港、专业化、多功能的发展方向,搞好分工合作,形成特点鲜明、功能完善、信息畅通、便捷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大型枢纽港,全力将烟台港建设成环渤海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

(15)完善港口物流体系。按照区港一体化方向,加快建设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蓬莱港区、莱州港区等物流特色示范园区,形成新的复合型、聚合型产业。以内陆腹地为依托,积极与内陆腹地无水港、物流园区、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等衔接,形成腹地点线面结合的物流服务网络。加大与集装箱航运企业合作力度,争取开辟更多航班航线,重点发展远洋干线。加强大通关建设,不断创新口岸通关模式,提升口岸服务和监管水平。加快港口集装箱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6)放大保税港区效能。高起点规划建设保税港区,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为基础,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功能,逐步向“自由港”发展,建设区域性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加强与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合作,共同打造东北亚枢纽港。高标准推进网外配套服务区建设,吸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船代货代企业入驻。其它港区积极争取保税仓库、保税堆场、保税罐区等保税政策,推动港口向更高层次迈进。

(17)全面加快海陆统筹开发。统筹海岸、海湾、海岛、海域开发建设,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形成发展沿海、开发海洋、带动腹地发展的新局面。把海湾海岛作为由陆地向海洋进军、由近海浅海向远海深海跨越的战略支点,各有侧重地开发和保护,培育海陆开发的战略节点。发挥港口带动作用,高效利用岸线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和综合性的产业聚集区、特色化和高端化的滨海产业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海陆产业集聚发展。

(18)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示范。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优化莱州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创新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改革资源利用体制机制,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全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保持莱州在黄河三角洲各县市区中的领先地位,成为开发建设的“桥头堡”和“排头兵”。

五、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城镇化发展

按照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城乡协调的原则,加快构筑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土地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新格局。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9)优化空间布局。按照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区域协调的发展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产业、城镇、生态分布,推进形成“一核一环一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域。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建设全市发展调控中枢、服务基地和辐射中心;以北部沿海产业带、南部沿海产业带为支撑,培育壮大东西两条发展轴,构筑贯通全市一体的环状经济带;重点保护发展中部生态涵养区,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20)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引导中心城市各区形成功能定位合理、发展特色突出、产业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做强中心城市。突出县域特色,培育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综合功能,壮大县域中心城市。强化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加快推进国家重点镇建设和省级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尽快成为县域经济次中心。有步骤地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21)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建设,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和舒适度。统筹城市道路建设,重点加强城市干道与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轨道交通等有效对接,逐步完善城市快速路系统,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城市交通干道网络。加快推进旧城区重点区片改造,搞好居民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显著改善居住环境。搞好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打造一批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园林。

(22)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构筑新型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搞好城乡规划编制,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镇规划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规划覆盖面。逐步推行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区、街(镇)管理权责。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加快就业、住房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使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扎实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搞好道路、给排水、照明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便民利民服务体系网络,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推进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新进展,着力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3)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稳妥推进卫生、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4)纵深推进经济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集团重组和大企业建设,加快推进市管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积极稳妥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建立完善的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

(25)大力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恒丰银行、烟台银行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城投债券,利用场外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等方式,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建设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吸引股权投资基

金、信托投资基金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26)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快基层社区体制改革,创新街道、社区等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深化海域和内陆水域使用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

(27)深度拓宽国际区域合作领域。发挥区位、产业和政策优势,积极参与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发展奠定基础。拓展与东盟经贸合作,研究CEPA、ECFA框架下深化与香港、台湾合作共赢新方式。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欧美市场的招商力度。

(28)切实转变外经贸发展模式。把扩大开放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结合起来,探索走出一条外源性与内生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设对外贸易强市。优化贸易结构,扩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快推进对外贸易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转变。加大高价位和新兴市场开发力度,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着力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类产品进口。进一步强化利用外资工作,重视与跨国公司合作,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环节,推动能源、交通、环保、物流、旅游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开展金融、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不断创新基金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无地招商”模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我市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推进“海外烟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进一步强化园区的开放主阵地作用,支持重点省级开发区提档升级。

(29)加大国内经济合作力度。全面推进“三个引进”工作,强化与中央企业、国内500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资合作。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实质性推进与半岛其他城市的发展协作。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及环黄渤海经济圈城市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积极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实施。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着力打造“生态城市、绿色烟台”。

(30)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以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抓手,加强绿化建设,提高生态防护和碳汇功能。加强中部低山丘陵生态控制区、南部平原缓丘生态农业区的保护,合理控制功能区开发强度。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滩涂保护制度,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等饮用水水源地实行强制性保护,改善水系、流域生态环境。强化重要海域、海湾、海岛的生态保护,加强海洋生态

修复。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加大对主要污染物总量调控力度。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对重点河口、海域的排污监管和控制,严格实施排海污染物浓度与总量双控。建立赤潮、风暴潮、海上溢油、强降雪及暴雨等灾害应急机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31)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导向,创新节能减排体制机制。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强化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管理,抓好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建设。加强国际碳交易合作。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运行管理体系,推进节约型机关、企业、学校、家庭建设。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培育完善10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使废旧物资就地资源化、回收行业产业化。做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

(32)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集约开发和有序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供应的综合平衡和统一管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应关系的土地价格机制。加大城市节水力度,推进城市尾水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大力开展海水淡化技术,加快海水综合利用。贯彻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依法管理矿产资源。加强地质勘察,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对重要矿产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可持续开发。以海域整治与修复为重点,集约高效利用岸线和海域资源。

八、推动文化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增强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建设文化大市、强市。加快发展新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建设信息化强市。

(3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要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造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电影事业。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推出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和古籍的保护利用,积极发展文博事业。

(34)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振兴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引导文化产业资源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健全适应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分配激励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35)彰显独特城市文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共同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创新、拼搏、协作、包容”的新时期烟

台精神,为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增强信心和动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监管。深入推进“诚信烟台”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重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培育城市文化品牌,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高烟台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6)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城市重大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功能。深入开展电子政务,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部门办公网络和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继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信息产业、节能减排等环节的应用,突出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行市民卡,整合信息亭、社区信息网站、服务屏等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综合、便利的信息服务。加快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大力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港口、智能小区等智能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37)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基础数据库、行业数据库、信用数据库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各类决策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充分应用信息资源开发技术,抓好信息资源库的分析,建立相关的数据分析模型,提供相应的决策分析支持服务。建立健全信息资源交换标准、交换目录和交换机制,促进各类信息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38)创新信息化发展机制。试点建立政府信息主管制度和企业信息主管制度,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引导社会各种资金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对外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知名软硬件企业在烟台设立分支机构。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9)促进充分就业。落实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促进公平就业与充分就业。加大就业资金投入,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实现“动态消零”。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建设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加强岗位培训和再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40)加强社会保障。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统筹推进城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工作,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动社保基金征缴管理工作法制化,确保各类保障对象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完善分层管理、分类施保的社会救助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4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高中段教育,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各类成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大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教育,规范教育收费,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42)突破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完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支持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实施健康行动计划,倡导居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43)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整合竞技体育资源,建立高效竞技训练组织、管理和运行体制。组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集团,逐步建立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和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

(44)实现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4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实施积极、健康老龄化战略,提高老龄人生命和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46)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健全完善基本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抓好气象、防震、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工作机制,做好拥军优抚工作。

(47)全面加强社会管理。把社会管理放在社会建设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良好社会环境。妥善做好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建立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健全人民调解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基层政法、群防群治组织,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保持社会平安稳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强化食品药品日常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完善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十、统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48)突出能源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电力产业化,健全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加快大容量高效环保机组建设,降低常规小火电机组比例,优化发展煤电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核电建设。继续推进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500千伏电网建设,实现区域电网与主网更大功率交换,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49)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整合港航资源,加快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及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港口格局。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疏港通道、一般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打造干支相连、通达顺畅、布局合理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尽早开通动车组,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完善路网网络。加快新机场建设,增辟国际国内航线,加快液体输送管道建设,建立完善齐备的交通运输体系。

(50)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构筑智能化、宽带化、高速化的现代信息网络。改造优化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数字集群通信网、物联网等先进网络的试验与建设,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换代。积极开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试点,实现网络资源有效利用、有线网络集约建设、移动网络全面覆盖、带宽服务满足要求。

(5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加快城市水网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强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防潮堤、防洪工程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推进水库、洪水、雨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开发体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水系工程建设,构建水生态保护体系。

十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52)增强党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党的领导是实现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市各级党委要加强学习,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发展模式。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53)充分发挥民主法治保障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市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畅通公民参政议政渠道,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发展上来。坚持依法治市,加强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正,创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54)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真抓实干,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为胜利实现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 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 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发展成就 第二章发展环境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二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 第四章经济布局 第五章城乡布局 第六章空间布局 第三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七章农业提升 第八章工业优化 第九章服务业跨越 第十章海洋经济 第四篇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第十一章能源建设 第十二章交通建设

第十三章水利建设 第十四章市政建设 第五篇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第十五章科技创新 第十六章教育优先 第十七章人才发展 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第十八章文化建设 第十九章文明山东 第七篇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第二十章民生保障 第二十一章卫生体育 第二十二章社会管理第八篇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第二十三章生态建设 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五章资源节约 第二十六章循环经济第九篇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第二十七章改革深化 第二十八章开放提升第十篇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二十九章扩大消费 第三十章优化投资 第三十一章营造环境

第三十二章区域协调 第三十三章实施机制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中科院3个研究所、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9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学工程落户山东。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评审 https://www.doczj.com/doc/677173613.html, 2011年04月20日 15:20 来源:广西北部湾办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通过专家评审 规划提出,到2015年GDP要占全区的40%左右 全面推进五个“一体化” 2011年3月11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通过了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科学指引。 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纲要》全面阐明了“十二五”时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依据充分、资料详实、思路明确、目标合理、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尤其是提出重点打造“产业发展、港口发展、交通通信、城镇建设、保税物流等五个一体化”,符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实际,对未来五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跨越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予以通过。 评审会专家组由广西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吕余生,自治区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研究员玉丕民,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梁赞安,自治区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唐爱斌及广西交通设计院水运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谢涛等组成。 自治区北部湾管委会副主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瑞贤出席了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副主任李延强、杨跃峥以及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北部湾经济区各市有关领导和代表参加了评审会。 根据自治区领导指示精神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于2009年底启动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北部湾管委会主任陈武,自治区北部湾管委会副主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瑞贤多次召开会议,对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自治区北部湾办公室副主任李延强、杨跃峥多次召集北部湾经济区六市北部湾办公室及本办各处,对《规划纲要》进行研究和修改。在自治区有关部门及各方的大力协助下,自治区北部湾办于2010年11月初完成了《规划纲要》(初稿),并两次征求北部湾经济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贺州市十二五规划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贺州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深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等作出了重大部署,阐明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做大做优经济总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攻坚时期。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后发崛起。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艰苦创业、爬坡打基础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抓住难得历史机遇,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打基础、上项目、破难题、促变化,确立并认真组织实施“五业并举,工业优先,夯实基础,做大总量”、“四大突破”和“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96.7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130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6.3:34.4:29.3调整为2010年的 21.7:47.6:30.7。“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5%;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降耗目标如期完成,经济发展阶段已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大幅增加,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34.3%,是“十五”时期的5.7倍。实施交通建设两轮六年大会战,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主框架初步形成。工业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1个自治区级工业区、3个自治区级A 类工业区、2个自治区级B类工业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62万千瓦。水利、电信、城市供排水、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6平方公里,增加近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新建一批城市道路和一批城市公用设施,城市治理成效显著,城区、县城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区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或基本建成。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发生较大改观。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森林面积达1.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5%;农村沼气入户率达57.6%。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建设,持续开展重点河流、湖库和城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山东省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造纸工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产业,纸张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省是造纸工业大省,具有发展造纸产业的传统优势。为促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省消费品产业做优做精,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升山东造纸工业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是我省造纸工业发展很不平凡的历史时期。五年来,全省造纸工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结构调整突出压力,坚持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优化结构,全行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一)“十一五”发展成绩。 1.生产和效益稳定增长。2010年全省造纸产量1510万吨,比2005年增长43%;实现销售收入1020亿元、利税10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4%、55%。产量和经济效益规模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位,并且经济效益增长幅度高于产量增幅,行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广大企业抢抓机遇,逆市扩张,2009-2010年陆续有20条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浆纸生产线投产,年新增木浆产能230万吨、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166万吨。2011年相继投产的大型浆纸项目有10条,年新增木浆产能135万吨,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320万吨,推动了我省造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原料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家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政策支持下,我省木浆产能逐年增长,2010年产量达到280万吨,占自制浆的3/4,比2008年增长115%,原料已由非木材原料为主转变到以木浆、废纸为主。中高档产品比重由60%提高到75%,中高档产品比例明显增大,新产品增多。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高唐泉林的本色浆生活用纸、齐河冠军的环保纸、荣成凯丽的防伪纸均是上海世博会指定用纸,为我省造纸行业赢得了声誉。 3.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提高。我省造纸产量超过100万吨的晨鸣、华泰、太阳、博汇“四强”企业,2010年省内产量合计679万吨,占全省总量的45%,两年增幅16%,主要是高档文化用纸、涂布白卡纸等中高档品种的产能增长,其中太阳纸业增长34%、博汇纸业增长37%,产业集中度提高和龙头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越来越强。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指南

马列·科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 3.※中国梦的理论解读与实践探索 4.※党的十八大的理论创新 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研究 6.※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研究 7.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坚持与创新 8.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研究 9.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10.关于地方社科力量的整合和发展 11.新形势下社科期刊的困境与出路 12.社科规划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党史·党建 1.※提高广西党建科学化水平路径研究 2.党的建设与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结合模式创新研究 3.广西学生军与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研究 4.民主革命时期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5.腐败“零容忍”语境下的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策略研究 6.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 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研究 8.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9.干部作风建设问题研究 10.广西地方党史、人物资料发掘整理研究 法学 1.※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海外投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2.※广西土地征用与农民民生法律问题研究 3.广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4.广西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5.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制度区域协调机制研究 6.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打击跨国犯罪中的刑事司法协助与合作问题研究 7.广西环境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问题研究

8.虚假诉讼的防范与规制研究 9.公职律师制度在地方法治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10.中国—东盟民商事司法协助与合作研究 11.民族自治地方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12.中国—东盟框架下广西边境开放合作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13.北部湾经济区行政管理权限冲突协调解决机制研究 哲学 1.※关于新形势下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群众观、道德观教育问题研 究 2.※唯物史观与中国道路研究 3.※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研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哲学基础 5.文化自觉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安全问题研究 6.广西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7.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性研究 8.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9.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环境美学研究 10.广西民族地区医学哲学研究 宗教学、考古学 1.岭南古代佛城研究 2.环北部湾考古文化关系研究 3.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研究 政治学 1.※基层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深化桂台合作研究 3.“双核”驱动下的广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府公共政策研究 4.政府职能转变与广西发展软环境建设研究 5.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 7.广西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研究 8.创新管理方式与“城中村”包容性治理研究 9.深化广西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重要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单选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年。 A. 关键 B. 重要 C. 决胜 D. 核心 参考答案: C 2. (单选题)“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及历次全会精神,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为主题,以()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A. 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 B. 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D. 提高经济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答案: B 3. (单选题)山东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其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家三大战略的是() A. 两区一圈一带 B. 京津冀协同发展 C. 一带一路 D. 长江经济带 参考答案: A 4. (单选题)未来五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总体上,有基础有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仍是时代主题。 A. 改革和创新 B. 和平和发展 C. 就业和创业 D. 和平和进步 参考答案: B 5. (单选题)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一个定位三个提升”中三个提升指的是() A. 提升经济收入、提升工作目标、提升精神境界 B. 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 C. 提升经济发展、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层面 D. 提升发展杠杆、提升工作要求、提升精神境界 参考答案: B 6. (单选题)“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和(),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A. 计算机资格英语口语资格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广西发展和改革委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广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广西实际的重大举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指标超过万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千亿元产业增至10个,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城镇化水平提升,“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高铁经济圈和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南宁机场跻身千万旅客吞吐量大港行列,西部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中共山东省委文件鲁发〔2015〕19号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中,要求山东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这是对山东工作的极大信任和殷切期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人民幸福美好新生活,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时期,“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省情实际,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五年。全面总结山东“十二五”时期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对编制好山东“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效应对新旧动力转换带来的压力和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预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4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00亿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覆盖全省的“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明显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全省人民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篇章,为我省“十三五”时期创新前行、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广西十二五规划学习笔记

广西十二五规划学习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1.3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1.4重大项目建设成就斐然 1.5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个主题: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条主线:就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六个必须:就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基本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立足扩大内需,必须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必须充分激发全民创业创新活力,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七项目标:按照“三个紧密衔接”要求,即:与贯彻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中央对广西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富民强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今后五年发展趋势、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十二五”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发展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感。 强桂: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大力提升软实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在西部开发崛起的前列,使我区成为产业发达的经济强区。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取得明显成绩、发挥作用比较突出的5年。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各种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日益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数据见附件1)。 第二节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总体上看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动力充足。依托

山东省天然气现状及十二五规划(2010)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天然气利用现状 (5) 一、天然气管网现状 (6) 二、天然气利用现状 (12) 三、天然气气源现状 (18) 四、山东天然气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0) 第二章“十二五”期间天然气利用形势 (22) 一、天然气利用发展的环境 (22) 二、天然气需求预测 (27) 三、目标市场 (45) 第三章山东省可利用气源 (49) 一、气源及接入点 (49) 二、可利用气量 (51) 第四章天然气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53) 一、指导思想 (53) 二、基本原则 (54) 三、总体目标 (55) 第五章天然气利用发展方向和重点 (56) 一、天然气管网布局及重点项目 (56) 二、天然气利用方向及重点 (62)

第六章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70) 一、措施 (70) 二、建议 (73) 图 图 1 天然气在城市燃气中所占比例 (13) 图 2 各地市天然气利用(单位:万立方米) (15) 图 3 天然气消费结构(2008年) (15) 图4 供气来源比例 (18) 图 5 山东省经济结构图 (24) 图 6 山东省地级市GDP统计(2007年) (25) 图 7 山东省地级市人均GDP统计(2007年) (25) 图 8 历年能源生产和消费统计图(万吨标准煤) (26) 图 9 分区域天然气需求量构成 (44) 图 10 分类天然气需求量构成 (45) 图 11 中部和西部地级市需求规模 (46) 图 12 沿海地级市需求规模 (47) 图 13 南部地级市需求规模 (47) 图 14 2015年目标市场预期利用结构 (48) 图 15 远期目标市场预期利用结构 (48)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新华社3月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共计16篇、62章。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然后以此类推。“十一五”开始称“五年规划”。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1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所以我们称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四个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思路研究阶段。根据国务院的部署,70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41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底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文稿。 第二个阶段是中央建议制定阶段。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历时半年制定并经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阶段是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阶段。中央建议出台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以发改委牵头、12个部门参加的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整个编制过程中,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全国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了64709份意见、建议。 第四个阶段是经全国“两会”讨论通过规划纲要阶段。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96.6%的(赞成2778票,反对59票,弃权38票)赞成票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修订并正式公布的规划纲要与此前公布的草案相比共进行了38处修改。 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得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 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发文字号】桂政发[2013]3号 【发布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13.01.09 【实施日期】2013.01.09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P10 【失效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桂政发〔2013〕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发展循环经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是我区化解快速发展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排放矛盾,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后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

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定不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努力把我区循环经济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规划》是指导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制订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实施好《规划》,对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广西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均衡发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实施《规划》,明确自身职责任务,切实将所负责的推进工作纳入本级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和完善相应工作方案,统筹好近期与远期的目标任务,安排好各个阶段的规划实施重点和项目,并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机构和责任人。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切实承担起综合协调职责,负责统筹推进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自治区工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厅等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共同把《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3年1月9日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