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维为谈中国模式的理念及对解决世界问题的影响

张维为谈中国模式的理念及对解决世界问题的影响

张维为谈中国模式的理念及对解决世界问题的影响
张维为谈中国模式的理念及对解决世界问题的影响

张维为谈中国模式的理念及对解决世界问题的影响

中国60年发展道路系列访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7月20日

人民网视频访谈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我是吴婧。中华民族在60年的发展当中,应该说是取得了令全球注目的成绩,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那么为了促进道路和中国模式的理论概括,进一步解读中国模式背后的理念,分析中国模式的全球影响,今天在我们人民网视频演播室请到了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先生做客我们的理论论坛,和大家一起就中国模式背后的理念,以及对解决世界问题影响这样一个话题和大家一起在线交流,也恳请网友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我们今天讨论当中,首先我们一起欢迎一下张教授。你好。

[张维为]:谢谢,主持人好,网友好!

[主持人]:张教授,刚刚我在开头语也提到了,中华民族应该说60年当中,的确取得了令全球注目的一个成绩,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而且我们现在看到,关于中国模式,或者大家说的一种北京共识,这样一些议论,我们也在各大报纸或者是网络上也经常见到,能不能请您先跟我们谈谈,中国模式这个话题,近年来受到大家关注的原因究竟有哪些方面?

[张维为]: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海外用的比较多,我们中国用中国道路等用的比较多。在海外,我想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事实,对普通人来说,他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现中国的产品,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对于企业界来说,他突然发现他做生意的对手或者伙伴都是中国的企业,因为中国外贸现在世界第二位了。对于学界、对于政界来说,中国崛起这个方式,西方不太理解,也不太认可,也没有想到,所以有很大的好奇心。

另外,我觉得现在世界有很多难题,这些难题传统的西方模式没有解决好,包括消除贫困问题,包括文明冲突问题等等,一些人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和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有八大特质

[主持人]:应该说中国模式流行于西方还是有它的独特的原因的,中国模式如果我们要提起一个概念的话,中国模式究竟怎么去讲?什么是中国模式?

[张维为]:我自己是这样看的。中国模式主要指的是在过去改革开放30年中形成的比较独特的一种发展模式,当然这个模式的背后确实有改革开放前30年奠定的基础以及经验教训。另外,我叫做中国文化的底蕴,我自己觉得这个模式有些独特的地方。我就可以归纳成这么几点:

第一、它有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比较强势、比较有效的政府,它能够制定一种比较长期的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长远战略和政策,而且有能力把它付诸于实践。

第二、它有一个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本本主义,一切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先试验,然后再逐步推广。

第三、集中精力关注民生,特别是把老百姓最迫切的要求像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这个从世界范围内就很了不起。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过去20年中,世界上70%的脱贫是在中国实现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这方面的贡献的话,整个世界的扶贫事业可以说是非常惨淡的。

第四、在稳定、改革和发展三方面的关系上,处理的比较好,也就是说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和发展。因为中国这个国家历史上动荡太多,我自己做过一个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这么一个半世纪里面,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大致上中国最长的连续稳定时间没有超过9年,要么就是外国入侵,要么是内战,要么是农民起义,还有我们自己搞的一些意识形态的运动等等。这个国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能够集中进行现代化建设,这个过程老是被打断,一直到邓小平,这个强势领导人,他认定了稳定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中国发展的前提,我们第一次有了连续30年的持续发展,中国的面貌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想再有个30年,中国应该是一个发达国家了。

第五、渐进改革,拒绝休克疗法。大家知道,我们的制度实际上有不少的问题,它绝对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我们模式就是以现在制度出发、从现在体制出发,利用这个体制来运

作,同时不断改革自身的体制,而不是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全部推倒,结果他自己也失败了。而且从过去这个体制整个地服务于一种追求乌托邦转变成一个追求现代化,追求改善民生。

第六、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不是求一步到位,而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个有轻重缓急、逐步积累的过程。比方说我们改革大致的趋势,格局是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然后逐步地推动政治改革。

第七,我们的经济模式,现在给它明确定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里面有市场经济的因素,它支配资源的效率很高;另外我们有社会主义因素,也就是说保证社会总体的公正。

第八,我们有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人家好的我们都学,我觉得中国现在实际上是世界上意识形态框框最少的国家之一,只要是好的东西我们都学,但是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是以我为主,不是盲目地学。所以,这个就很重要,对我们这个模式的形成非常非常重要。

这个模式也有很多缺点,我们待会儿有机会会谈到。但是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来比,你和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模式,你和西方国家在东欧、俄罗斯这些过渡经济国家推行的模式相比,我们的总体效果比他们的模式要好得多。

比方说,非洲整整将近20多年是西方的结构调整方案主导的,非洲18个国家这个模式是彻底失败,不光经济没有搞好,而且社会的危机,艾滋病的频发等等,因为它大规模的取消政府的干预。俄罗斯也有不少朋友跟我讲,他们把休克疗法叫做第三次浩劫,第一次是12世纪蒙古人入侵,第二次是希特勒入侵,二次大战,第三次就是这个休克疗法。储蓄一夜之间一分钱都不值了。

还有就是“华盛顿共识”里面强调的资本市场开放,不管你条件准备好了没有,你都资本市场开放,结果就有泰国的金融危机,亚洲的金融危机、俄罗斯、阿根廷的金融危机,现在美国自己也有,我叫做市场原教旨主义,以为市场可以自动解决所有的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有时候很多事情是要往回看的,你会有一种后怕,如果我们中国当初没有自己的主心骨,没有自己的一套发展的思路的话,摊上这些社会主义后果不堪设想。

[主持人]:所以说这个中国模式有一种感觉,它和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的确是有很多的优质、特质在里面,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从张教授您讲的特质来看,如果我们要去领取一个中国模式的关键词的话,您会给它加上哪几个关键词?

[张维为]:这个是蛮难选择的,如果一定要选择,我可能会用强势政府,民生为大(把民生放在第一位),然后就是渐进改革。

[主持人]:渐进改革。

[张维为]:对。

中国模式有文化的支撑,是文化的觉醒

[主持人]:这也是您给挑选的中国模式的关键词。刚刚我也在听您在解释中国模式的概念当中,我们能听到符合中国特色这种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等等各种因素在互相作用,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这种各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包括它的地位是怎么样安排的?

[张维为]:我自己是这样看的,我们这个模式是经济的,政治的,也是文化的,也就是说你可以从这三个角度中的任何一个角度单独来看这个模式。比方从政治角度,我们有比较强势的,比较有效的政府,不管他存在多少缺点,但总体上是这样一个模式。从经济角度来说,我们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很多具体的做法上,比方说我们的土地制度,我们是公有制,但是使用权和拥有全是分开的,结果这样我们倒是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市场,短短的十来年内我们建了第二大的超级公路的网络,仅次于美国,质量还比它好。

最后,我们的独特改革方式,甚至国企改革大家很有争议,很多批评,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抓大放小,还是有它的智慧的,现在经济危机来你还抓住一些大的,否则的话,我前不久去过匈牙利,他就全放掉了,企业、银行,连出租车公司都卖给外国人了,所以危机一来,就遭受重创。

它也是文化的,因为我始终觉得,实际上我们这个模式背后很多理念都是非常中国的。比方传统说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几千年大家都讲这个。恐怕所有文化当中,中国人是最讲

究一种辩证观,一种整体观。你看我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当中,从邓小平开始一直到2050年的总体战略,使中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七八十年的战略,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这样做的,也不能这样做,做不到,但我们有这种文化。

这就是我们从整体出发,标本兼治,把很多问题逐步逐步解决,分轻重缓急,而不是像有些特别采用西方模式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那就很狼狈,就是必须马上出成果,一百年之内,实际上很多问题不是这么容易解决的。

[主持人]: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的那种。

[张维为]:对,所以,我觉得这个模式后面是中国自己文化的底蕴,是自己中国文化的一种觉醒,一种新的自觉,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竞争,最激烈的是发展标准的竞争

[主持人]:您一直强调中国模式是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相关联的。我们在评判一种政治经济社会模式优劣的时候,究竟有没有一种普遍公认的客观标准,或者说这种标准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维为]:我是这样看的。总体上说,在经济社会标准方面,全世界的共识比较多,比方说GDP、国民收入、人均寿命、教育的普及率、文盲率等等。这些标准国际共识比较多,但GDP还有一些分歧,因为它基本上是用美元计算的,很多国家货币,包括人民币,一般认为被低估了,所以往往出来的东西不怎么准确。后来有人提出来用PPP,就是购买力平价,看能够买多少东西,但这个计算起来技术上也有些困难,究竟哪些产品应该放进去,产品的质量要不要算等等。但总体上经济社会标准上共识比较多。

政治共识差距比较大。因为西方很多人总觉得,他那个制度代表了最好的制度,甚至美国政治学家福山讲的历史的终结,认为历史到西方这个制度就终结了,现在证明这个是非常幼稚的观点。你看小布什就是信了这个东西,然后就推动了大中东民主计划,结果现在我看他都不好意思提了,一败涂地。

实际上我觉得人类探索不同的政治模式,政治制度,这个努力是还在进行之中,方兴未艾,西方制度有它自己的很多问题。我觉得这个过程,我们中国现在在加入,在自己探索,符合自己民情,符合自己国情的模式。我觉得如果一定要说在现代化方面,相对比较成功的模式,以我自己的判断,至少是从二次大战以后来看,我觉得整个世界只有亚洲“四小龙”的模式和中国模式,而这两者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的模式严格讲也是东亚模式的一种,但我们是在一个比它大几十倍的范围规模上进行的,而且我们还有一个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所以,我们这个模式对世界的影响大得多。

[主持人]:所以说,没有一个所谓的客观标准,可能在经济上,它还是有一定的相同点,但是政治模式可能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发展。

[张维为]:如果真正要有共同标准,需要世界各国一定来制定,不能一家人来制定,对不对。所以,我始终觉得,今天世界上无论在科技、经济、政治,竞争最激烈的就是标准的竞争,政治标准也是这样。所以,中国模式在世界上它是有一席之地的。

中国模式符合中国国情,有四大成就

[主持人]:张教授我们一直在说中国模式的特质,目前就以这种中国模式来讲,它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有没有一些可以影响到世界地位的一些成就?

[张维为]:我觉得是很明显的,第一是中国本身的迅速崛起,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三,可能不久将来就变成世界第二,这还是根据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不是根据购买力平价,我们的外贸已经超过德国,是世界第二,这个规模本身是个影响。

第二,总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巨大的,因为我们是经历过中国30年前贫困的那个年代,30年前一个中国人有一块手表都是奢侈,今天仔细看看统计数字,中国老百姓的房屋自有率,有自己房产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的比例,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不管我们存在多少问题,这个成就本身是了不起的。

第三,还有一点有必要探讨,实际上我们这个社会的生存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30年前我们还是一种相当封闭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但经过30年,中国模式的形成和

改革开放,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的、商业的两种社会,这个社会结构变化是长远的。你看我们中国一个半世纪里面,多少仁人志士大部分都是要奋斗改革上层建筑,要进行思想变化,要进行文化运动,改变人的心态等等等等。而实际上最根本的是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过去30年中形成的。

第四点很重要,中国基本上形成自己的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是比较独特的,而且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我们实际上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已经增加了很多,可以说今天任何一个国际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没有中国软硬实力的参与都解决不了。几年前,他们八国集团开会,人家很关注,现在关注的人很少了,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西方的影响力大大减少了。

[主持人]:要说中国模式,有没有形成的一个历史进程方面的原因?你看我们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说我们要把中外近代历史结合起来看中国模式,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历史进程方面的原因在里面?

[张维为]:我也许可以讲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1987年,当时匈牙利的工人党的领导人叫卡达尔到中国来访问,邓小平见他,当时东欧在戈尔巴乔夫的影响下,已经开始了它的剧变,已经出现种种迹象,变化的程度是蛮大的。邓小平当时见卡达尔的时候,邓小平提了三点建议:第一、不要照搬西方。第二、不要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不要放弃自己的优势。

你现在回头看看他的三点建议,就是中国模式的起点,一种很好的描述。那么在这个三步的基础上,我们自己进行创新,一方面学人家所有的长处,一方面不忘记自己的优点,发扬自己的优点,逐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因为讲到匈牙利,我20年前去过,去年我又去了一次,20年的变化,我是一个见证人,我跟朋友也聊这个,根据2008年的民调,或者民意测验,62%的匈牙利人认为,2008年的生活不如20年前,不如卡达尔时期,只有14%的人认为现在比那个时候好,这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你搞政治和经济的双休克疗法,没有做好,我跟匈牙利朋友探讨,我说你们当

时在东欧国家中,实际上匈牙利是渐进改革走得最远的,它已经进行了很多改革,当时我们中国还派团去匈牙利考察,但结果他们放弃了,转向激进的变革,现在看来这个代价太大,所以反衬就是我们自己模式形成过程中,是有一些基本的指导思想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规范着我们这个模式逐步形成。

中国模式实事求是、开放包容,有七大理念

[主持人]:刚刚您也提到了中国模式现在在世界上的一个地位,也是与日俱增。其实任何一个大国,包括一个文明的崛起,其实都是有固定的思想作为基础的,中国有没有一些值得总结或者说可提供给作为其他国家发展借鉴的思想方法在里面?

[张维为]:因为中国模式有一个特点,也是我们中国外交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我们中国人没有西方基督教的传教传统,他们到处推销自己的模式和这个传统有关系,他觉得他这个是最好,要么跟我一样,要么就是不够文明,要么就是野蛮。而中国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我的模式开放包容,如果我的模式好,你愿意向我学可以,你不愿意向我学,我也不怎么在乎。

我自己对中国模式背后的理念做了一些总结,我觉得它是有国际意义的。今年2月份,我到巴黎参加了中国西方知识分子高峰会,我就总结了一下中国模式的理念,我说七个理念:第一、实事求是。这个理念是中国人非常务实,不大会被西方的花里胡哨的口号给“忽悠”,无论民主化也好,资本市场开放等等,我们自己有个主心骨,我们要看事实,你做的效果怎么样,如果小布什有这样的一种理念,他就不会犯这个低级错误,入侵伊拉克,民主改造中东,他做不到这一点。

第二、和谐中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和谐文化,我老说就跟开门一样的,你可以推着开,也可以拉着开,西方人认为门只有一种开法,只能推着开,所以西方的特点是强调对立,强调不同利益的差异,强调个性,而我们的文化是强调共性,强调共生共融,强调和谐,不走极端,这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实际上它是一种有原则的。

第三、民生为大。这个理念在中国的效果很好,在整个发展中国家都非常受欢迎,就是要以民生为主,我跟欧洲的朋友说,我说在非洲你们老说中国和你们竞争,实际上我说是两种理念和模式,你们在那儿把所谓推动民主和人权放在第一位,中国人到那儿去实事求是,先问人家,你们需要什么帮助,你们最大的问题在哪里。然后我们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帮助,非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是农业,首先解决吃饭问题,是治疗疾病的问题。

所以,这些东西,我说你把重点放在民生上,我就是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坦率地讲,你们这个模式,至少在非洲,竞争不过中国模式。

第四、中国一种整体思维。整体思维的传统和理念,克服了很多西方理念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我们要标本兼治,比方说这个人,或者一个国家,他经济已经非常弱了,你现在要他做这个,做那个,要建立法制,要改善妇女权利,改善儿童权利,保护同性恋人的权利等等。实际上很难做到,必须抓他的本,发展他的经济,中国可以比较长远地做这样的安排,非洲国家不一定能做到,但是理念我们是提出来的。

第五、政府是必要的善。这个是根据西方的一个概念,是说政府是必要的恶,就说政府本身是个不好的东西,但是没有它不行,所以西方整个政治建立在限制政府上面,但我们中国有不同的文化传承,我们是历史上最强大的,最繁荣的朝代,几乎都是比较强盛的朝代,我们有一个强势政府的传统。我们就根据我们的传统衍生出来,政府的作用比较大,这个政府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政府管一切,而是有时候政府要退出一些领域,也要通过这样的努力,来自己革自己的命,这也需要一个比较强势的政府来这样做。

第六、励精图治的良政。就是良好的政治治理,因为在西方过多的强调所谓民主与专制的对立,要么就民主,要么就专制,这是一个很幼稚的评判方法,根本解决不了当今世界的现实。所以,我说如果国家一定要分为两类的话,最好的分法就是实行良政的国家,实行恶政的国家,不管你什么政治形式,最后必须落实到良政,你落实不到良政的话就是恶政,或者是一种不太好的政治治理。

第七、政绩合法性。不管我们这个模式还需要怎样进步的改善,作为一个原则,你一个政府官员也好,一个政府也好,它的合法性建立在必须提供产品,必须做好政府要做的事情。

从我们国家来讲,为什么扶贫会做的比其他国家好,一个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把扶贫作为各级考核的一个标准,你各级官员的晋升,各级政府的表现跟这个都有关系。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到发展中国家去,它就是照西方的模式,只要票选上来,阿狗阿猫他都不管了,不行的,一定要有很好的表现,才能够有可能真正的改善民生。

邓小平为中国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完整的战略框架和思路

[主持人]:这也是中国模式一些独特的思想方法,是您提炼出来的这几点。张教授,我们也知道您曾经做过邓小平的英文翻译,应该说跟邓小平接触很长时间,你对邓小平的理论有没有什么认识?

[张维为]:这一说话就长了。

[主持人]:您可以挑几个比较有意思的。

[张维为]:我自己觉得邓小平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政治家,时间隔的越长这种感触越深。首先,世界上现在很少有人能够进行这么跨长度的战略思考的人,我老说西方政治家总是第一个一百天,第二个一百天,而邓小平是思考一百年,而且我自己有一个感触,我当时给他做翻译的时候,他已经80多岁了,他谈的都是二十年以后怎样,三十年以后怎样,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好像自己很年轻,完全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心态,好像三四十岁一样的,规划着自己国家的未来,这一点蛮有感触的。

第二,这个人有一种非常彻底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非常理性,非常清晰,对人性,对这个世界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洞察力,他了解普通老百姓的愿望,他了解民可以载舟,也可以浮舟,了解周围,也了解西方,他了解中国体制的长处和弱点,也了解西方体制的长处和弱点,他也了解第三世界。所以这样他可以作为优秀领导人,能够做出很多非常好的决策。

我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他一直主张摸着石头过河,渐进试验,这种非常务实的态度,而不是相信什么抽象的理论,这个回头看,使中国避免了很多大的失误。比方说国家的解体,亚洲金融危机,甚至这次国际金融海啸。

第三,我觉得印象蛮深的就是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或者对整个国家前途的态度。我老打一个比方,如果有半杯水的时候,他总是看到有水的半杯,有希望,好。所以,从中国的改革开放过去30年的情况看,有的时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种局面,比方说当时苏、东、坡,苏联解体,东欧纷纷改变政治制度的时候,他叫大家稳住,他说只要我们照自己既定目标一个个去实现,整个世界会刮目相看,结果果真如此。而且他说东欧,西方不要高兴的太早,麻烦还多着呢,现在果真是这样。

[主持人]:很乐观。

[张维为]:另外,还有一点印象非常深,他是一个军人,有一种大将风度,在战略上他是非常有长远眼光的,很有耐心,他可以运筹帷幄,这种轻重缓急的感觉非常强,但是在战术上,他是一个一旦看准了机会,他在寻找机会,一旦看准机会他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就是全力以赴,穷追猛打,直至提供。包括对深圳特区,对浦东开放都是这样做的。

还有一点,从个人来讲,我觉得他是一个意志力、生命力非常强的人,经历过身经百战,对很多问题都非常豁达,他喜欢开“死亡”的玩笑,我第一次给他做翻译是1985年8月,它见一个非洲领导人,当时非洲领导人看到邓小平很健康,就说您一定能看到香港的回归,邓小平说“可能要和马克思商量商量”。大家都笑了,对方也笑了,然后邓小平又加了一句“可能还要谈判谈判”。

[主持人]:他的这个理论,应该对中国模式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张维为]:他为中国模式的形成,尽管他自己很少用这个词,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战略框架和思路,这些都可以在他的理论中找到。包括我们前面讲的很多具体的方面,前面给卡达尔的三点建议,他讲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现在都是经典的一些名言。所以,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了不起的人。

[主持人]:邓小平对民主曾经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最大的民主其实就是调动积极性”,您对于他的这个言论是怎么理解的?

[张维为]:这也是说明邓小平的一个战略思路。我前一段时间,人民网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也讲过建立民主的问题,他的思路就说我们不一定完全从程序出发,我们可以从结果和内容出发,这样就给程序的产生、形成、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所以他的民主是把这些目标落实在调动老百姓,调动大家积极性上,从这个角度我们来探索采用什么样的一种形式。所以,我觉得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提供了很多思路,而且是战略性的思路,你引用这句话也是这么一种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模式的完善和升华

[主持人]:张教授,我们现在经常说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推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模式的巩固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您能不能把这个意义跟我们分析分析?

[张维为]:我自己觉得,我们现在讲科学发展观,实际上主要是我自己的理解两个内容: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实际上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我前面讲中国模式强调民生为大,这本身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但是可能在我们落实民生为大的或者以人为本的过程当中,不少地方实际上没有完全正确的理解。比方,前面我们也提到过GDP的问题,光追求GDP这就是改善民生,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你要考虑到资源,考虑到环境,出现了不少偏差,所以我觉得现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这样一种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纠正已经形成的一些偏差,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方面。

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中国文化的东西,等于我们这个发展模式越来越从我们自己的文化资源中来提炼和发掘很多有益的东西,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和谐文化,我们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内心的和谐,中国文化的三条最根本的实质。所以,我觉得我们提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的世界,实际上回归到中国文化的传统,这个也是我们中国模式很精彩的地方,首先它丰富了我们模式的理论内涵。另外,当你回到自己文化底蕴的时候,并且开掘这个底蕴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它的亲和力都是巨大的。

[主持人]:您刚刚讲到科学发展观丰富了中国模式的内涵,那么,中国模式可能反过来对于深入地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个是不是互相的?

[张维为]:我想我们关键是要有信心,我很看好这个模式,我大概也是最早提中国模式的学者之一。你通过中国模式这么一路走来,再加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际上它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我们在研究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国模式也好,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比较有益的。

民主是普世价值,西方的民主是一种形式

[主持人]:我们一直在说中国模式的先进之处,包括它的现实意义,其实我们还是要比较看一看西方的模式,作为近代最先走上富强道路的,并且一直处于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的政治模式具不具备一定的普世性,您觉得?

[张维为]:我觉得是这样的。西方本身崛起的过程是数百年,这个过程本身充满了很多问题,包括战争,包括掠夺很多的东西。然后逐步形成了他的政治制度,所谓多党民主制度也好,一人一票也好等等。这个制度当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法制建设,但是也有很多地方,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照搬的话,就会遇到巨大的困难,我老这样说,因为我走了一百多个国家,我找不到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而发展起来的,实现现代化的。

就两个基本的指标,一个你要能够消除腐败,一个你要能够实现现代化,采用西方模式这样做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至少我没有找到,我一直跟我的学生,包括美国学生,欧洲学生,你可以找出一个例子,到现在为止我没有收到任何对这个观点的挑战。

所以,我觉得西方的民主是一种形式,民主和西方的民主形式是两个概念,民主是普世价值,就是要政治要体现人民的意愿,这是普世的,但是西方的民主形式恐怕只是从西方的文化传统角度来说,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还有很多的问题,还有改进的地方。比方说美国的民主形式,就是过多的资本驱动,这一点奥巴马都承认。所以,西方的民主形式不是普世价值,也不具有普世性,我有时候甚至这样说,我也带点挖苦,我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你只要条件不具备,或者不是一样的文化传统,几乎照搬是不可以的。我老说南斯拉夫就是这样解体的,苏联就是这样解体的,多少发展中国家因为迷信这样一个模式,结果就是民不聊生,国家处于混乱之中。

[主持人]:就是任何国家还是要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张维为]:一定。

[主持人]:我们再回到中国的模式,我们如何去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以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这样一个民主政治,这里面应该有很多经验可循。

[张维为]:我觉得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中,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中国文化,它在中国人的基因当中的,所以我总觉得所谓中国特色,是你没有办法避免的,你想不要有它都要有,肯定少部分中国人比美国人还美国人,但对大部分的民众来说,文化基因是沉淀在那里的,所以,不是一个简单改造,而是如何发扬它的优势来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

包括民主建设也是这样的,我老说这是很坦率的,很直观的东西,整个世界的华人都不热心打官司,都喜欢调解、私了,整个世界的华人,除非你超级的政治动员,否则都不非常热心投票,我也在琢磨什么原因,可能一个原因中国人的传统非常务实,如果你是个小范围的投票,他可能感兴趣,如果大的,他觉得一票一点用都没有,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所以,怎么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来形成自己的一种民主模式,所以我是主张先确定民主本身的目标和内容,然后不断地探讨,不要有任何框框。

我自己老说台湾就犯了这个错误,它本来是一个儒家文化影响的华人社会,完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磋商民主,协商民主,但它完全照搬了美国模式,所谓竞争民主,就是竞选领导人,竞选就拼选票,拼选票变成拼金钱,拼金钱变成拼形象,就这样来的,最后总体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我老记得中国大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就说“仿我者死”,模仿我的是不行的,“学我者生”,你学习我的长处是有生机,我自己还要加一句“超我者达”,就是你要非常清楚人家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这样你去探索一种更加合理的理想制度比较好。

[主持人]:张教授您也是为中国模式提出了一个方向或者说未来更好发展的一条道路,如果我们去展望一下中国模式未来的话,中国模式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起来?

[张维为]:确实我们的制度模式是有不少问题的,现在我们讨论的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甚至腐败问题,某种原因跟我们的模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也有很多问题要逐步解决。因为我们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的作用大,政府作用过大也会造成不少问题,所以我们下一步怎么完善这个模式,怎么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怎么建立反腐的机制,但我觉得这些问题再多,都有办法解决,无论从人类历史来看,还是从中国发展史来看,都有办法解决,这个模式是非常有前途的,因为我们这个模式具有巨大的学习能力,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

我老说西方模式现在是故步自封,很多方面,中国模式形成的这种震动,甚至对外国人都会感到,你看我们办奥运会的方法,我们搞残奥会的方法,我们以后办世博的方法,我们在非洲现在的存在,什么东西经过中国模式一处理就变成新的坐标,尽管这个坐标可能也有缺点,也有问题,但是西方还是受到了震撼,他知道还有这样一种玩法。

中国模式引领世界潮流

[主持人]:这也是中国模式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强之所在。张教授,刚刚说到世界上很多的模式,因为政治多极化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世界政治模式的多样化,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现在世界范围内究竟有多少种政治模式,又有多少种发展的模式呢?

[张维为]:1981年的时候,大作家金庸到北京见邓小平,然后邓小平就自问自答,问他世界上有多少种社会主义?邓小平自问自答了,说总有一百多种吧,然后他说没有定规嘛,中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我想,世界上政治模式可以这么说,谁也说不清楚,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模式,你说出一个数目必定有人反驳你是不对的,你漏了某一种,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世界政治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不是一种线性的,最后都发展到西方这个模式,我走的国家越多越觉得不可能,相反西方模式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我前面提到贫困问题,文明冲突的问题等等都解决不了。

[主持人]:我们中国的政治模式对世界政治文明,现在这个贡献有多大?

[张维为]:这个问题也是说来话长,我自己这么感觉,你看过去几十年,特别是二十年、三十年当中,有那么几种潮流:一种潮流我叫做宗教化的潮流,特别是伊斯兰教里面一些极端主义分子,推动宗教极端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这个在不少伊斯兰世界里影响都很大,从阿富汗、塔利班,到我们新疆最近出现的事情,实际上背后都反映了宗教化的趋势,因为它经常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所以确实受到很多国家,多数国家的抵制和反对,这是一个宗教化的潮流。

第二个潮流叫做“半宗教化的潮流”,也就是西方,特别是美国,花了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精力,这么多资源,以传教士般的热情和精力去推动他那个民主化模式,所谓的第三拨民主化,但现在看来,在整个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东欧效果都不好。

第三个潮流叫做“奔向现代化的潮流”,是中国引领的,大规模的,脚踏实地的消除贫困,从事现代化建设事业,这个潮流实际上也辐射到整个世界,从中国的产品,到中国的元素方方面面,它一定是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政治版图,这个影响会继续下去,而且深层次的影响。

中国模式给解决世界难题带来了新思路新范式

[主持人]:因为现在世界上这么多难题,我们中国模式给解决世界难题,会不会带来一些思路,或者说一些范式?

[张维为]:整个世界现在面临很多的难题,关键是现在西方尝试它的模式解决不了,我可以举几个例子,一个就是消除贫困问题,世界上你看看统计数字,基本上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涉贫,或者非常贫困之中,西方模式几十年了,五六十年下来没有成效,贫困是变得更加严重,而不是更加减少,非洲人说你们欧洲对牛的补贴都超过了我们非洲人均收入,本来是照国际贸易的原则,非洲发展农业有比较优势,但是欧洲现在农业补贴很高。

它的模式,有时候我跟欧洲人说,你们老批评中国在非洲的政策,我说中国政策很简单,比方有一条,叫做“双赢”,你也赢我也赢,你们难道就不能在非洲推行这么一个政策吗?一定要你一家赢,人家不能赢吗,你们有没有勇气去推行,公开地说我们的政策是双赢,这

是中国模式对它的挑战,这对非洲有好处的。所以,我觉得在扶贫问题上,解决贫困问题上,中国的经验,中国一整套的做法,对于世界一半的人口,对解决他们的问题是很有启示的,这个比发达国家的模式要管用。

另外,文明冲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是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两者的文化宗教都是排他的,惟我独尊的,所以这个冲突就很难避免。我记得去年丹麦一个画家画了一个漫画,挖苦伊斯兰教,挖苦真主的,伊斯兰教有些人说暗杀这个画家,丹麦所有平面媒体就重新出版这个漫画,表示支持这个画家。丹麦是我走过的国家最开明的,但是连丹麦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够大家各退一步,像中国文化这样来解释,一定要不是你对就是我错,不是你错就是我对,你死我活,所以我对西方模式要解决文明冲突一点都不乐观。

倒是我们自己有这种合而不同的传统,我觉得中国可以提供更好的思路。甚至像环境、环保这些问题上,美国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1/10,消耗世界1/4的资源,但是你要美国人说为了世界环保降低你的生活水平,不可能,就像过去一人一票没法解决美国南部的奴隶制度,现在一人一票也解决不了美国的环保问题。倒是我们这个模式,尽管我们在环保方面做的还不好,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的模式特点是一旦意识到这个问题,你决定要改的时候,它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我最近在看西方的报纸,他们也很惊讶,突然间说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方面,中国已经走到世界的前沿了。

[主持人]:他们很震惊。

[张维为]:所以我们这个模式有这个力量。

[主持人]:所以说中国模式在对解决一些世界问题,或者说给其他一些国家榜样性作用还是很强大的。

[张维为]:对。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有其必然性合理性

[主持人]:张教授,我们都说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都是基于自己特定的国情,在您看来,中国走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它的合理性存在于什么地方?

[张维为]:我一直这个观点,特别像中国,这样一个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实事求是说,我们过去对自己传统否定的太多了,你现在回头看看,特别是你走到世界之后,我们的传统很多真是好东西,我们一些最基本的理念,注重民生,讲究和谐,讲究国富民安,国泰民安等等,实际上这些中国模式,对于世界的发展都是很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从文化中发掘这些资源,就跟接地契一样,你接上了这个模式就可以持久,就可以产生很强的效果。

[主持人]:应该说,今天我们通过一个小时听张教授给我们授课,是一堂非常生动,而且是理论深厚的一堂课,我们对中国模式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模式所带来的世界成就都有了一番了解。中国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中国模式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模式,我们也相信,有这样的中国模式的存在,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强大。也谢谢张教授今天百忙之中做客我们的演播室,和网友一起来解读中国模式的话题,谢谢您。

[张维为]:谢谢主持人,谢谢网友。

[主持人]:我们也谢谢各位收看我们本期的节目,下期再见。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模式内涵及意义 摘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是由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在多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民主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世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集中概括,是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认识自己的重要理论范畴[3]。 一、中国模式内涵 中国模式的兴起,一方面,源自“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北京共识”的提出。前者表明转向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后者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及制度贡献。这就使得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的中国模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以及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这个提法,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持否定或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或慎用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如李君如表示,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讲“模式”有定型的嫌疑,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4]。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_共5页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新兴大国的崛起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正在起引导作用。然而,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全球经济治理究竟面临着什么挑战?什么原因导致全球经济治理低效率运作?“中国方案”如何回应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关切?上述问题的分析对于理解或者促进未来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失衡治理合作共赢 一、全球治理的背景与挑战 虽然全球经济治理越来越受关注,但对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仍然缺乏统一的观点,全球经济治理尚没有一致的概念。重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治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简单地进行定义。然而,综合世界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全球经济治理大致包含三层要素,即全球经济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及如何治理。尽管世界各国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但大国巨大的体量及较强的实力注定了全球经济运行通常由大国主导。这套国际规则与制度并非总是最优的,它是某一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通过自身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博弈形成的,更多体现强国的意志。 全球化能够促进全球经济更快发展,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为世界带来巨大好处,那为何当前会出现去全球化的问题呢?观察当前反全球化的相关现象,全球失衡是最重要的原因。虽然全球化为人类提供了创造更多财富的机会,但世界各国从中得到的好处却并不相同。 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较大,这也就不难理解金融危机以来为何发达大国更热衷于推动去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大国对中国等国商品采取更严厉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虽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显然与发达大国在全球化中收益下降有关。2016 年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酵突出了一体化过程中各国的权责分配矛盾问题,欧盟一体化虽然推动了欧盟经济的发展。虽然欧盟与全球化并不一致,但欧盟代表着全球化更深层次的发展,客观上也揭示了开放合作的问题所在。 二、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如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以遏制去全球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业界关心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了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中国希望自身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经济体的共同发展,希望其他经济体能够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理念,借此保障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共同受益,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此充满较高的期待。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与外部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近年来正在加速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通过自贸园区战略探索国内高标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自贸园区战略将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探索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通过自贸区战略深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双向或者多边开放,推动区域经贸规则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合作共赢治理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伴随着相关战略的稳步推进,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日益清晰,全球失衡的问题理论上有望从“中国方案”中逐步得到解决。

论中国经济掘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论中国经济崛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奥运开幕和国庆阅兵都是让世人惊羡及国人震奋的场景,但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并且确定中国在世界舞台再度崛起的是,外汇存底超越两兆而位列全球之冠,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人,而且超越日本和德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恐慌与萎缩,中国的经济仍然以近两位数之快速成长,带领着全球步出了这次经济崩溃的危机,这的确是惊人的成就。 中国掘起自然引起不少有心人的妒忌。而令已经是陳腔濫调的“黃禍论”與“中国威脅论” ,再度死灰復燃,演变成“中国经济威脅论”。其主要论调是全球之资源及财 富有限。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必然会依赖侵占或掠夺其它地方的资源及财富。进而影响或剝夺其它地方经济成长的机会。这种似是而非的立论,不但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形象。更进一步促使不少国家正考虑立法以抵制和中国正常的经济贸易与交流。这种恶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彻底防范及杜绝的。 其实这个论调基本的立论是全球之资源及财富有限,严格说來只適用於原始社會。并且真正有限的只是全球之资源,自從人类发展出耕作技术之後,就可以利用资源而创造及累积财富。不过其速度非常缓慢,而不易察觉。全球生产总值从公元元年到 1000年不过增加了15%,根本可以视为常数。是以一个人或国家要想累积财富,必须得侵占或掠夺其它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所以说为富不仁和无商不奸,在当年的确是有其道理。 隨著人类的进步,发展出制造技术。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後帶动起科技和金融创新,以及国際贸易和资金交流的趋勢,人类得以快速的创造及累积财富。个人或国家完全没有必要,使用侵占或掠夺他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的方式,来达到迅速累积财富的目的。

中国梦·世界梦_优秀作文

中国梦·世界梦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178班)赵婷婷 指导教师:周成梅 青春如火如歌。年轻的我们带着无悔执着追寻,用未知的好奇懵懵懂懂勾勒梦中的蓝图。 ——题记 我是一个梦中的孩子,来不及睁眼就开始追寻心底的梦想,心中充满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及莫名的向往。 错过了太多,生命的十五年中,一昧地做一些认为“正确”的事,不是所有机遇都能等我回头:懒惰,懦弱,无知,讽刺,我颓废着,梦想,祖国,亲人,学识,则一直被漠视。被无情划破的我,没有被击败的苦楚,更多的是绝望。。。。。。一切的一切粉碎了我的梦想,引导我走进另一个世界。 有种无法忘却的声音是读书的声音,书给我一个世界,它是一种信念,支持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在“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剧中的独白“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是为了一根稻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我们的祖国在危难时刻团结力挺,实现独立之梦,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为何不能尝试努力呢? 而在中国,也有很多同类型的作品,鲁迅先生的《呐喊》,俞平伯的散文《新年的梦想》,李瑛的《在燃烧的战场》等都指示着少年发展的方向——发奋图强,造福人民,振兴祖国.

自新中国成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个飞行中队的成立”“第一个希望工程的建成”“。。。。。。”谁都无法否定中国在成立后的短短时间内,创造出了许多第一,这些第一让中国人民的一个个梦演变为现实。在这现实的蓝图中,中国带着欣喜带着感动迈向更大的梦想! 然而在这伟大辉煌的背后有无数人为之湮灭在死亡与不归中。你是否可以看到人民为中国崛起前仆后继;你是否可以看到科学家不分日夜的实验;你是否可以想起:当落水者在水中奋力挣扎,撕心裂肺求救时,岸边却站满了他国的国民冷眼讽刺,而落水者则在漩涡中挣扎,直到生命消逝,最后映入瞳孔的只有悲愤,无助与绝望。。。。。。 我也有一个梦想:成为祖国蓝图上的某种颜色,不在乎物质的多少,不在乎名利的高低,只是,为了一种公正的判决,在真理中找出答案。为了这个梦想,我努力学习,我在用自己的汗水合成生命的各种色彩,我坚信,我的未来一定会五彩缤纷。 是的,我仅有十五岁,生命的历程菜迈出了一小步。或许,我尚未经历过太大的风浪;或许,成绩会影响我对于梦想的追求,使我不得不放弃;又或许,成年后的复杂情感会致使精神麻痹,但是我的祖国告诉我,梦想是坚持,是永不言弃的坚持! 未来如何,无法肯定,至少,现在的我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即使最后成绩不是那么理想;但是,努力与汗水是被祖国看在眼里的,你相信吗?我相信,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我们和祖国一直都在一起,我和中国梦在一起。

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世界意义张维为中国今天遇到的问题,世界上其他崛起的大国都曾遇到过。迄今为止,我们处理得比他们当时好得多;许多方面,我们干得也不比他们差。中国模式虽有缺陷,但可以完善,中国模式总体的成功毋庸置疑。中国模式总体的成功毋庸置疑过去30年间,我走访了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一名理论研究者,我从亲历百国的观察和全球视野的比较中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发展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发展成就也是最大的。自1979年开始的30年中,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时,西方有学者预测,这场危机将导致中国大乱;但是在2010年世界银行资产排名的前五席中,有3个是中国的银行。事实证明,中国

不仅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并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世界意义中国模式总体的成功毋庸置疑现在,中国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的,它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2009年年末,颇有影响力的美国媒体检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对全世界的纸媒、电子媒体以及互联网进行检索发现,“中国崛起”竟是10年来全球最热门的新闻主题,被关注度超过了美国的“9 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对于中国崛起这个事实,西方的有识之士似乎比很多中国人看得更清楚。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评论,标题是《低调的超级大国》。文章说:10年后,让历史学家感兴趣的将是此次行程的实质内容,而非基调。奥巴马实际上是邀请中国政府成立一个两国委员会,借此推动双方在应对全球最重大问题方面形成共

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意义

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意义 作者:张宇《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30日 15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的中国方案。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日益深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丛生,不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有缺陷或弊端的,但人们对市场经济弊端的认识却存在很大局限,即仅从微观的市场失灵角度来考察,而看不到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范畴。事实上,当代世界的市场经济从总体看仍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只有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和内在矛盾出发,才能深刻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弊端,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商品经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市场的规模范围比较小,属于小商品生产或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赋予了市场经济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和创造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弊端和破坏力,马克思形容说“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弊端和破坏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劳动和资本对立。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为目的,因此造成了劳动和资本、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和冲突。 其二,相对人口过剩或失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相对在减少,劳动者相对资本的地位不断恶化,失业问题日趋严重。 其三,贫富两极分化。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大的垄断资本手中,劳动者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在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产生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 其四,生产过剩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发生。 其五,发展的盲目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总体上是无计划无组织的,社会生产和需要的平衡只能通过经济的不断波动甚至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和破坏自发、强制地实现。 其六,经济的虚拟化。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金融资本相对于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获得统治地位,虚拟资本和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急剧膨胀,金融危机频繁爆发,金融投机严重泛滥。 其七,生态危机突出。资本无止境地追求利润的冲动和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必然引发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难题,日益威胁着环境和生态的平衡,破坏着社会再生产的正常条件。 其八,世界经济扭曲。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具有天生缺陷,如: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全球性的经济混乱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国际剥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弊端,作为资产阶级总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出面对经济进行直接和间接干预,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维护资本的整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病,创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的实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病不仅没有

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挑战及影响

浅议中国之和平崛起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安全环境变得对我们更加有利,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越来越被世人关注。同时,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景象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 我国安全环境面临六大挑战 挑战一: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 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首先,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其次,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有一些国际势力的幢幢怪影。再次,边界领土争端,尤其是海洋权益争端对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影响在增大。 挑战二:军事及周边地区安全 军事安全是一个国家受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军事力量制约的现实状态,是国家安全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目前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军事安全的挑战。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已经赫然成型了。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既表现为有些国家政局与社会不稳定,也表现为有些国家关系复杂多变,同时,一些地区热点问题的变数增多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我国周边地区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我国周边地区是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聚集地。 挑战三: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第一,经济全球化凸显政治因素。近年来,国际关系中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愈益明显。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把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政治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工具,企图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第二,美国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第三,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许多国家对中国既想借助又充满疑虑,既想倚重又有防范牵制。 挑战四:文化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6.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模式的内涵及其兴起 所谓中国模式,就是相对西方而言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简单地讲就是政治上形式民主化、经济上自由化,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而中国模式简单地讲则是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上市场化。具体而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思想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既坚持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积极作用,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从时间上讲,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要远远早于中国模式。西方模式尤以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最为典型。西方模式发展至今,不仅经济发达、生活富裕,而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张渗透,西方模式也随之在全世界曼延开来。二战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急于摆脱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的面貌,往往把西方模式当作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首选甚至于惟一选择。而中国模式的出现,跟1978年以来中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着内在的关联。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家的封闭状态,实施全面的对外开放,而且在经济体制上逐渐抛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使中国社会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飞跃性的提高,而且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国现代化发展至今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使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区别于西方模式的又一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对中国模式的关注和议论也普遍起来。中国模式在世界的影响正越来越大,正日益显示出其世界性的意义。 二、中国模式的世界性意义 第一,中国模式的出现预示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老国家。历史上的中国在唐宋年间曾创造出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割地赔款。因此,中华文明在近代严重落伍了。面对西列强的侵略,国人在倍感屈辱的同时,又深深地感受到肩负着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重任。近代以来,中国多少仁人志士为此不懈努力奋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独立主权国家。但是中国还没有实现繁荣富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还没有根本实现。现在经过建国60年的发展,特别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内生产总值(GDP)以每年近10%速度增长,国家经济实力从2000年开始几乎每年再上一个新台阶。据有关专家估算: 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因此,世界正在不断地见证着中国发展模式所创造的伟大奇迹。中国正在走一条和平发展的崛起之路。这一切都在向世界昭示:中华文明正在进行着伟大的复兴! 第二,中国模式的出现,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道路还具有光辉的前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又是崇高的思想体系,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体现了人类长远的根本利益,并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为己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由科学的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现实。随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出现及其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苏联模式曾看作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生模式,并被誉为西方模式下的第二条现代化发展之路。但到20世纪末,东欧的演变,苏联的解体就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在这些国家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于是,西方一些学者如弗朗西期·福山就认为:东欧的演变和苏联的解体预示着西方模式已经取得彻底的胜利。未来世界只有西方的自由民主一种模式。未来人类的历史发展只能是西方自由民主道路内的自我完善,由此人类历史彻底走向终结。诚然,东欧演变和苏联的解体,确实反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现正处于低潮。但西方这种“历史终

张维为: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世界意义

张维为: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世界意义 关键字>> 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中国道路中国崛起百国之和文明型国家民主金融危机 中国模式总体的成功毋庸置疑 过去30年间,我走访了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一名理论研究者,我从亲历百国的观察和全球视野的比较中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发展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发展成就也是最大的。自1979年开始的30年中,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时,西方有学者预测,这场危机将导致中国大乱;但是在2010年世界银行资产排名的前五席中,有3个是中国的银行。事实证明,中国不仅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并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现在,中国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的,它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2009年年末,颇有影响力的美国媒体检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对全世界的纸媒、电子媒体以及互联网进行检索发现,“中国崛起”竟是10年来全球最热门的新闻主题,被关注度超过了美国的“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对于中国崛起这个事实,西方的有识之士似乎比很多中国人看得更清楚。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评论,标题是《低调的超级大国》。文章说:10年后,让历史学家感兴趣的将是此次行程的实质内容,而非基调。奥巴

马实际上是邀请中国政府成立一个两国委员会,借此推动双方在应对全球最重大问题方面形成共同立场。没有其他任何国家接到过这种邀请,在北京,奥巴马公开承认,在当今世界,没有中国的帮助,美国能办到的事情相当有限。 美国人今天谈论G2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捧杀”中国,而是大势所趋,他不得不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他对俄罗斯没有这么说,对印度没有这么说,甚至对欧洲盟友也没有这么说,但对中国却说了这样的话,因为没有中国的合作,美国面临的难题一个也解决不了。 所以,我们中国人千万不要再以“大国小民”的心态来窥视这个世界,甚至连抬起头来正视西方的勇气都没有。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没有理由对自己国家的前途感到悲观的。中国的崛起已造成震撼,因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成绩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中国的成绩远远大于问题,也为解决问题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纵向看,历史上其他大国崛起付出的代价远比我们高:它们当时的腐败比我们今天严重得多,它们当时的贫富差距比我们今天大得多,它们当时的环境污染也比我们今天更严重,更不要说它们在崛起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战争、掠夺和杀戮。横向看,今天与我们可比的国家,比如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发展成绩远不如我们,各种问题往往比我们更严重。所以,首先应该充分肯定我们的成绩,再来自信地解决我们的问题。中国所有的问题都说得

中国崛起的影响

中国崛起的影响 中国的新崛起,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它自己历史上的几个盛世王朝也不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无不通过战争、征服、扩张、侵略、掠夺和列强之间的争夺来实现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血腥和非正义。中国新崛起则完全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中国这条发展道路是在总结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抉择。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决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强大了也决不威胁他人,永不称霸。作为一个有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和平地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使五分之一人类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文明,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贡献。中国发展不仅没有损害包括周边国家在内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且还使它们从中国的发展中不同程度地获益,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虽然带有鲜明的中国个性,但具有世界的普遍价值和意义。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因为当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中是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入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促进世界文明和谐时代的早日到来。为世界的减贫、扶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发展解决了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并视它们逐步走向了支付的道路。这不仅解决了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也为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做出了榜样。经济方面:中国跻身于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她的发展必定给其他国家带来很多契机。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日趋重要,她也占领决定经济发展的一席之地。政治方面: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互通有无、互惠合作。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中国经济也会对世界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在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就已经显示出对世界经济的隐定作用。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发展的成果几乎在一夜间丧失了大半,经济恐慌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经济挺不住,人民币随着其他国家的货币一同贬值,那么,金融危机的后果就会大大加深,势必对亚洲经济,以至对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始终支撑着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亚洲经济的尽快复苏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给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增加了大量价廉物美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供给,使许多国家的人民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实惠。另外,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世界投资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中国投资而获利,世界经济也可以因此而受益。和平崛起战略有利于建立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差距,在世界历史逐步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因此,有必要更主动地融入世界,追赶历史潮流。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自有世界历史以来,中国与世界历史要么没有联系,要么在这种联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现在我们与世界历史之间形成了一定互动关系的时候,又有人担心中国会对世界构成威胁,同时我们也担心世界对中国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应该承认,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既有可能出现世界对中国的消极影响,同时如果我们不注意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可能对世界产生消极影响,而和平崛起的提出就是为了扩大积极影响,遏制和消除消极影响,建立中国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有可能的,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本身是世界历史的产物,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现实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发展还不充分的时候在薄弱环节的产物,更有必要通过主动参与全球化来促进世界历史的发展,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创造更多的条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2004年由英国学者雷 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意指不同于 “华盛顿共识”,由中国发展出的政治与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丰富和拓宽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一些中东非洲国家正在“向东看”,探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以帮助本国走出困境。2006年6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由津巴布韦政府率先提出的“向东看”政策成为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表示,认真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有助于非洲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博茨瓦纳央行行长莫霍霍提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启发非洲国家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由于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动等影响,非洲很多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这给当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了干涉非洲经济发展事务的机会。因而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导下,非洲进行了一场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但是结构调整政策自身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非洲经济改革的失败,引发经济危机。8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引发新的政治动乱,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冷战”结束,原先美苏投向非洲的资源骤减,诸多充当其代理人的非洲国家当权者遭遇财政困难而无法继续统治,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非洲很多国家实行多党民主制,这些因素导致非洲多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很多国家再次爆发内战,甚至大屠杀,比如两次刚果(金)内战以及卢旺达大屠杀。

中国崛起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在读过《中国震撼》一书之后,我仔细思考着书中带给我的种种由中国发展进步带来的“震撼”。是的,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腾飞,以至今日成为亚洲经济最强国家。加之上世纪末的港澳回归,更是为我国的团结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蓝图上添加了重要的一笔。同时,书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吸引了我,那就是中国对待世界的态度。 张维为在书中谈到,中国打开国门后,不仅迎来了世界,而且也融入了世界——中国正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的活动,争取与自己的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虽然西方还有部分国家在某些方面依然遥遥领先于中国,但是中国正在逐步成长为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并且正在创造一种符合自己社会历史与社会要求的、与美国现代民主相抗衡的政治体制。不管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者团体组织怎样看待现在的中国,中国必然昂首登上世界的舞台,塑造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如外交部长杨洁篪曾经说过“现在中国的命运正越来越紧密的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应在“外树形象,内修气质”的前提下,学会用世界性的语言来与国际社会对话与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轨,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破解难题,以国际贸易通用的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贸易行为,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东西,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底气,更有自信。 除了通过《中国震撼》了解到中国现状,最重要的我从书中获得了对我们国家的自信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会被被西方的一些不实或偏颇的报道蒙蔽,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和心理。但是这是不可取的。正如书中所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北京在准备基础设施,而美国在准备对伊拉克的战争,一个准备的是建设,一个准备的是战争。谁在以更加积极稳妥的姿态前进,而谁又在扰乱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目了然。而且近年来不只是国家层面,许多中国企业也都为中国崛起做出贡献。华为成功打入瑞典的市场,联想公司打出了中国品牌,汉语已经成为世界最热门的语言,各个大学争办孔子学院。所以,中国一直在建设,在发展,需要的是和平的环境,也正是我们普通群众所希望的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对未来的中国充满信心。我们应该有很强的底气,很足的自豪感。 但是在发展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反思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腐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低收入群体多、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困难、劳动市场纠纷冲突多发、部分区域的民族问题和恐怖组织的破坏。这些都是未来中国需要继续面对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味地看到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只会使得我们陷入对未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遭遇的现代困境 在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文治教化、礼乐典章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也一直强调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到了近现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救亡图存”的危机感使对中华文明的守护更多地体现在对家国的捍卫上,文化的发展也因社会的动荡一度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平台,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文化承前启后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相较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古国文明,现代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显得比较薄弱和有限了。除了文化的发展与推广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外,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与刻板印象。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不但反映了编纂国对于异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该国人民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胸襟。西方国家业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者,其传媒“霸权”地位导致一旦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进行非公正、不客观的宣传,就会使受众形成带有偏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就拿法国来说。很多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秘”是他们谈起这个文明古国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而谈到中国历史,不少人对于儒家思想与汉唐文化印象模糊,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文化大革命”却都能说上几句。究其原因,大多数法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仅仅源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而法国初高中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非常的少。用该国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尽管单独有一章用来介绍中国,但其所论内容十分有限,介绍与评点非常片面,尤其是对我国“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横加批评,更是导致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与歧视的重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有人开始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称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自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乔舒亚·库珀·拉莫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以来,中国模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讨论随着美国2003年发动的对伊战争受挫、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先后出现了几个高潮,延续至今,他们就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国内的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析讨论,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和理解,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一、“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战略,依靠高投入和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重工业(含军事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消费品严重短缺,连火柴肥皂都要凭票供应,农村2.5亿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中国旧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城乡居民强烈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旧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己纠正了政治上的偏差、经济上的失误,尊重民意,坚定地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这是中国改变旧模式形成新模式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望子成龙注重教育穷则思变的优良传统,再加上大量的海外华人,

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切身感受。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以中国人的智慧回报世界。今天,国际社会正在思考:中国的发展将带给世界什么?我们最概括的回答是两个词:“和谐、和平”。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理想追求,都决定了“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思想,也是我们的根本价值选择;“和平”既是一种理想境界,也是我们的国际行为准则。中国的发展道路只能是追求和谐、维护和平。 中国的发展就是集中精力实现中国现代化,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工业革命以来的三个世纪中,西方许多强国的兴起以向外扩张为常态,与扩张连在一起的是战争,世界和平进程多次被这种战争所打断。与这种大国兴起的模式不同,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本国内在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所有变革的宗旨都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大约3亿贫困人口,为世界减除贫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这是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一个突出证明。 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承载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历史传统融入现代化、本国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过程,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特色。中国文化的特点,如内敛、中庸、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潜在影响将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显现出来。其中一些价值和理念经过扬弃和改造后,可以转化为中国发展的创新概念。“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传统文化的古老哲理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与“和”。其中“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和政治的价值核心。儒学经典之一的《尚书》就倡导“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其涵义是民众应明白事理,各国应和谐相处,达到天下太平。尽管,这里所谓的“百姓”并不是今天的人民,所谓的“万邦”也不是今天的世界,但这两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思想萌芽。“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瑰宝。《尚书》以“协和万邦”寄托天下太平,其要义在于“和平、和谐”。另一部儒学经典《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明确地以“讲信修睦”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和平、和睦、和谐”三者相辅相成,需要守信,需要责任,需要宽容。历史上的中国虽历经曲折兴衰,但这些价值和理念一直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造就了中华民族精神,锻铸了中国人的品格。现实的发展唤醒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使之成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的思想渊源。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规模和社会结构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发展的动力、主体和目的应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利益调节;社会保障,扶助贫弱;环境保护,安居乐业;政务公开,公民参与等,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诉求。在微观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国内各地区、各利益群体之间的比较协调、比较均衡的宏观和谐,形成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发展战略。这是比单纯实现经济增长更复杂更艰巨的发展目标。从战略角度看,我们只有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发展,才是可以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才是对世界负责任的发展。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Journal o fUn i v ersity of I nternati o na lRe lations,2006N o 3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史 艺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91) [摘要]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是古老的中华民族融入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成为现代重要国家的过程。经过500年的发展,在世界体系中,中国正由半边缘区向中心区靠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要真正进入中心区成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体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也有必要从世界体系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崛起。 [关键词]中国崛起;和平崛起;世界体系;世界体系论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489(2006)03 0034 05 当代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于欧洲,随后扩大到全世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不同政治实体起落兴衰,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中,世界政治版图由最初的分散零落发展到高度关联,世界体系正走向全球化。中国,19世纪中叶以一种极其被动的姿态纳入这一体系,此后,在一连串冲击与反应、外在压力与自身求索的推动下,由边缘向中心艰难迈进,现在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屹立于国际体系。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思考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站在世界体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崛起是很有必要的。 一、历史研究 中国逐渐 融入世界体系 研究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首先有必要对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做一个分段分析,笔者在这把过去五百年的历史大致分成三段: (一)朝贡体系: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体系 西方现代国际体系始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5到19世纪多个国际体系相互竞争,西欧体系虽然强大但也只能算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这时在欧亚大陆东部,中国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凭借其众多的人口、丰盛的物产、多彩的文化和复杂的行政组织,拥有巨大的辐射力和传播力。中国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其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和价值观念等,在东亚形成了朝贡体系![1],即古代中国与外国交流时形成的特殊的外交、贸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秩序。[2](P 86)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以华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并逐步实现了货币和文字的统一,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从华夏文化独尊的思想出发,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华夏帝王君临天下的天下观,延伸到处理与周边的关系上,出现了中国皇帝对周边诸夷进行册封而诸夷前来称臣入贡的朝贡秩序。作为天下共主的中国帝王通过绥抚四夷来实现万国来朝!的局面,以体现真命天子以及天朝大国的威严。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滨下武志教授在其代表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围绕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考察了近代亚洲内部贸易关系和亚欧关系。他认为朝贡体系的根本点在于贸易关系,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关系层层外推,形成一个庞大的贸易体系,亚洲近代史开启的契机应追溯到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