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学生姓名:吕伟佳

学号:1310303218

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

所在年级:2013级

任课教师:史春风

课程助教:吕净蔓

完成时间:2014年3月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

公元1894年是中国旧历的甲午年,在蒙受了西方列强五十多年欺凌和屈辱之后,大清王朝的血色残阳正在缓缓落下。然而,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垂死大清帝国却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支北洋水师,竟然以它的坚船利炮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这一支龙旗飘扬的大清舰队,曾经在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留下过伟岸、巍峨的侧影,这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曾经成为了大清帝国最后的辉煌与荣耀。然而,1894年9月17日的那一场悲怆的甲午海战,却吹响了北洋水师最后的挽歌,在日本海陆军的凌厉攻势下,四个月后,这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而那一年的9月17日,就是中秋佳节之后的第三天,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水师官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团聚,就在茫茫大海上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战斗、血洒疆场,用勇气和鲜血留下了大清王朝最后一幕的感动。然而,当时间过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今天的我们仍旧会追问:这样一支曾经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如何会惨败在曾经是东洋小国的日本手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北洋水师官兵的牺牲,为何最终换来的却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呢?就让语言文字,带我们回到一百一十多年前的那一场痛心之战——甲午风云。

在1890年的时候,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向皇帝报告说:“北洋海军规模,足以雄视一切,渤海门户,深固未摇。”就是说中国的海军,现在已经可以在亚洲称雄了。我们中国的海防,已经很巩固了。是不是这样的?当时的西方的《海军年鉴》也曾经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八位。那么中国是不是真的已经像这些洋务派官僚所标榜的那样,已经“自强”了呢?而这样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强大舰队,究竟是因为什么会败给当时实力远不如中国的日本?今天我们要讲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一次真正的检验。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的“天朝大国”之梦,什么时候才被唤醒的呢?实际上是从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才梦碎惊醒的。从这个时候开始,1894年,在中国来讲,就是农历的甲午年。日本在这一年,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国叫做“甲午战争”,日本把它称为“日清战争”。可是这一年,清政府的那些统治集团的官员们,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呢?并不是关心如何抵抗日本的侵略,官员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要庆贺太后的万寿大典。大家都知道,中国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人们把她叫做“老佛爷”。被称作“老佛爷”的慈禧太后,她是掌握实权的。那么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岁生日。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是很讲究“六十一甲子”的,因此很重视这个六十大寿,希望这一年不要出什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慈禧太后很早就为自己这个大寿在做准备,那么清朝政府就要为她修个颐和园。这个颐和园的前身叫做“清漪园”,当年是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六十大寿修的这个园子。后来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英法联军烧了。光绪皇帝以及清朝就要为慈禧太后把颐和园再修起来。这样准备她过万寿大典的时候,在这里庆贺。1892年的时候,光绪皇帝就下了一个圣旨“甲午年,欣逢太后花甲昌期”,就是我们说的“六十花甲”,所以朕要率领天下的臣民都来庆贺,为此就

要派一些大臣来总管这些事,所以他就特派了比如礼亲王、大学士、六部的尚书这些人来管理这个万寿大典,而且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在1893年的春天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庆典处,就是专门来筹备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包括修饰宫廷、园林,还有道路、景点,还有服装、宴会、唱戏等等。这些事情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了多少钱?清宫里有《皇太后六旬庆典》,根据这个档案的记录:就是光是从皇宫到颐和园这一段路,上面就要修60个景点,而且每个景点都要有牌楼、要有戏台、要有龙棚,光这一笔钱就要花240万两银子。另外还有,比如说庆典的时候的宴会,这个宴会要买很多餐具,宴会的预算就是23万两银子。另外要唱戏,慈禧太后最喜欢听京剧、听京戏,唱戏这个预算是50多万两银子,要买很多道具、服装这些东西。所以总体恐怕要不下于一千万两银,就是这个太后做寿。

1894年的中国,在西方列强五十多年的掠夺中,国库中的钱已经少得可怜。面对慈禧太后这一千万两银子的开支,捉襟见肘的清政府究竟如何弄到这笔数额巨大的钱款呢?清朝的国库里没有多少钱,所以一个就是,还是从国库里挖,从户部的金库里,也就是“部库提拔”,户部就是我们今天的财政部。那么把那些本来要修铁路的钱、建海军的买船的钱、还有边防军费军饷,这些钱几百万两,先拿来祝寿用。另外一个来源,“京外统筹”,就是让那些大小官员们来捐献、摊派,让他们向太后捐钱,这个加起来有好几百万,而且官员们要拿出自己两年半的薪水来作为祝寿的经费。再有第三个,“万寿贡品”,就是光绪皇帝自己带头,王公贵族、大小官员们要向太后送寿礼。所以在这一年,清政府的大小官员们,他们最关心、最操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该给老佛爷到底送什么礼物、怎么样来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所以我们说,真是“一人庆寿,举国遭殃”。那么,正在清廷上下都在那里忙于这个劳民伤财的所谓万寿庆典的时候,日本的明治政府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他们偏偏不让老佛爷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个六十大寿。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来发动战争呢?我们知道,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它是学习欧美、实行了很多改革,所以逐步地就走上了一条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与此同时,它又要对外扩张、要扩军备战,走上一条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的道路,而且对外侵略的矛头,首先就是对准它的亚洲的邻国——中国、朝鲜,所以它要准备对中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是蓄谋已久的。我这里可以拿出一个证据来:1887年的时候,日本的参谋本部(就是我们把它叫做军部),参谋本部第二局的局长叫小川又次大佐。日本的这个军衔,大佐就相当于我们的上校或者大校,这个人后来甲午战争的时候,当了日军第一军的参谋长少将,他就起草了一份《征讨清国案》。当时日本把中国称为清国、清朝,这个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侵略战争一个具体的作战计划。在这里,他建议日本派出八个师团,要把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都要收入日本的版图,就是要侵占这些地方,那么这和后来甲午战争的时候一样。另外,日本海军部,他们也做了很多作战计划,现在发现的,有六个作战计划、作战方案。那么明治政府为了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它制定了五年的扩军备战的计划,尤其是要加强海军。因为刚才开始提到,中国的北洋舰队在1886年的时候,曾经访问过日本的长崎,那时候把日本吓了一跳:中国有这么大的军舰、有这么大的大炮,所以日本人朝野上下就说,我们勒紧裤带,也要把海军搞上去。因此当时明治天皇他就命令:从皇家的金库里面,每年拿出30万日元去买军舰。另外,日本政府的大小官员们,拿出十分之一的工资,捐给海军。另外还发行了1700万日元的海军的公债,从老百姓那儿募集。所以这样它通过八次海军的扩张案,使海军一点点扩大。到最后,日本的海军达到了排水量六万多吨,这个实力已经赶上了中国,甚至还超过了中国。所以我们可以比一下:清政府是在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以后,它就再也不买军舰了,再也不添军舰大炮了,甚至它还要把海军军费挪用走,去修颐和园。这跟日本政府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它通过积极的备战,到1892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五年的扩军计划。到了1894年6月,它就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统帅的“战时大本营”。战时大本营是做什么用的?就是为了打仗,也就是说日本已经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只等待着点燃战火。

1894年6月,日本趁朝鲜内乱,大举出兵入侵朝鲜,其兵员人数已经远远多于清朝驻军,并且已经对在朝鲜的清朝军队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在此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派兵增援朝鲜。那么,在如此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这场著名的战争,究竟如何打响?双方究竟又是谁,先开了第一枪?

日本发动这场甲午战争所采取的手段是“突然袭击、不宣而战”,这是日本惯用的手段。那么这个时间是1894年7月25日,奉了战时大本营的密令,日本的联合舰队,就在朝鲜的丰岛海面上,袭击了中国的海军,也就是北洋海军的两艘军舰——一艘叫“济远号”,另一艘叫“广乙号”。与此同时,打沉了中国的一艘运兵船,叫“高升号”,这艘船上都是中国的陆军,准备运到朝鲜去的,足有一千多官兵。大部分陆军的士兵都牺牲了,据统计,死难者约有871人。这就是一场突然袭击,但是日本的这个军部,反倒反咬一口、倒打一耙,在它的战史上,写着中国海军先开炮、挑起了战争,这完全是谎言。这里我们也有两个证据可以驳斥它的谎言:一个就是当时联合舰队里“浪速号”的舰长东乡平八郎,他在日本海军是很有名的——后来日俄战争的时候,他是联合舰队司令——他有一个日记,在这个日记上他就讲了,他说:“午前七点二十分,在丰岛海上,远远望见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时下达战斗命令。”也就是说,看到中国的军舰,他就下达了战斗命令、就开炮了。这是一个证据。另外一个证据,就是我们中国的“济远号”的航海日志,这也是前几年发现的,在这个航海日志上也记载着,说:“倭三舰同放真子弹,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当然日方攻击,我们要还击,这个战争就这么打响了。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海军的时候,同时它在陆路上还袭击了在朝鲜牙山驻守的清军。当时在朝鲜驻扎了一部分的清朝的军队,它在陆上袭击清军。于是就在1894年的8月1日,清政府只好被迫对日宣战。而在同年的9月14日,日军又大举进攻朝鲜平壤的清军。接着,日军又再一次进攻中国的海军,于是,在这一年,就发生了“黄海海战”。对于甲午战争,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或者说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这个黄海海战。因为过去有一个电影,叫《甲午风云》,可能很多人看过,这个电影可以说,是全景式地描写了黄海之战的经过。“黄海海战”,这是中日两国海军的一个大决战,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海战,从参战的军舰数量之多、参战时间之长,它的战斗之激烈,就可见一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都是罕见的。那么中国北洋的舰队和日本的联合舰队,在黄海相遇,这个时间是什么呢?1894年9月17日,地点就在鸭绿江口大东沟这个海面上。当时双方都有几十艘军舰,可以说是实力相当、不分伯仲。当时中国的北洋舰队,它的优势是什么呢?它有两艘大的铁甲舰,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定远号”和“镇远号”,这两艘军舰的排水量是7335吨。这个船是德国造的,这是在当时亚洲最大的军舰,7335吨。那么其他,还有8艘这种从1000吨到3000吨的巡洋舰、炮舰。但是它的弱势,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些军舰都比较早了、比较老了,基本上都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买的,从德国、英国买的;另外还有一些造的。因此,炮虽然大,但是航海的速度比较慢,开炮的速度也慢。而相比之下,日本当时的12艘军舰,其中有8艘都是3000吨到4000吨的铁甲舰、巡洋舰,所以它的总吨位加起来已经超过北洋舰队。而且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军舰比较新,大部分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购买或建造的,因此它的速度快。其中,它最快的军舰,也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叫“吉野号”,一小时可以走23海里。而中国的军舰,平均大概也就只有一小时15海里左右。这个速度就相差很多了。而且它开炮的速度也很快,他们叫“速射炮”,开炮可以开得很快。我们知道海军作战,非常关键的一个,就是速度,就是这个机动性,所以作为军舰,慢,就必然要吃亏。

即便北洋水师的舰船机动性不好,但是这个被称作“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强大舰队也绝不会轻易输给对手。那么,在这场荡气回肠的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水师官兵究竟如何喊出了“撞沉吉野”的呐喊?历史上一直认为的,“中国北洋水师惨败给日本海军”,这是当年的历史真相么?

鏖战了五个小时,应该说,北洋舰队的广大官兵,大多数表现都是英勇顽强的,因此交战非常激烈。这里举一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例子,也是电影《甲午风云》里着重讲的——“致远号”的邓世昌。邓世昌,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后来还曾经到英国去考察海军。他当时就是“致远号”巡洋舰的舰长。当时“致远号”在战斗中表现非常英勇,但是它也承受了很重的伤亡——当时有的船舱甚至已经进水。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正好“致远号”和日方的“吉野号”相遇。当时邓世昌就说,日本的舰队主要靠“吉野号”,因为“吉野号”是它最精锐、速度最快的,我们如果能把它打沉的话,那就可以大伤敌人的锐气。所以邓世昌就号召

上次讲到,甲午战争的爆发,黄海之战,北洋舰队的覆没,还分析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这场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时候日军制造了一个“南京大屠杀”,但是,可能大家不一定会知道,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日军也制造了一个“旅顺大屠杀”。1894年的11月7号,也就是慈禧太后在做她60大寿的时候,那一天正好是日军占领大连。而在占领大连的半个多月以后,日军在11月21号又占领了北洋海军的基地,就是旅顺口。在占领了旅顺以后,日军连续四天,对手无寸铁的清军俘虏,还有无辜的旅顺市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大概屠杀了近两万多人,制造了一起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的惨案。那么,在当年的历史上,这一令人痛心惨案的真实情况究竟怎样?

此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谈判代表团,在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了多次的会谈,在会谈期间,李鸿章竟然在日本神秘遇刺,究竟是什么人要置李鸿章于死地?而在当年的历史上,马关谈判究竟是如何谈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究竟又是如何签订?在这其中发生过怎样鲜为人知的事情?

日本侵略者压服了清政府,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尤其是台湾军民的浴血抗战,它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的消息很快传到台湾。台湾人民闻讯,十分激愤,他们鸣锣罢市,坚决开展反割台斗争,并发布檄文,宣布:“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表达了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坚强决心。全国各阶层人民纷纷反对割台,很多官员、士绅上书,报刊上也发出“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强烈呼声。但是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抗议,下令在台官员“内渡”回到大陆,并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专使。6月2日,李经方在美国顾问科士达的陪同下,不敢上岸,就在基隆口外的日本军舰上,在割台清单上签字,完成了所谓割台交接手续。然后日军就开始用武力侵占台湾,日军首先出动了由北白川能久亲王亲自指挥的近卫师团精锐部队进攻台湾。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领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五个月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这一场鲜为人知,但却同样荡气回肠的台湾保卫战,在当年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景,而在这其中,究竟又有过多少英勇的牺牲和不屈的呐喊?

【参考文献】:

1. 《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高力克,2006-7,《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2.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1980.人民出版社

甲午之败,谁之过?

——观《甲午风云》有感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摇摇欲坠,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华,于1894年在中国领海挑衅生事。北洋大臣李鸿章及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畏惧日寇,寄希望于西方各国调停,极力求和。以“志远”号管带邓

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连次请求均遭李鸿章拒绝。后日本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派奸细勘察,不宣而战。清政府被迫宣战,并起用被革职的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不利,旗舰被日击沉。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志远”号官兵英勇作战,击中日舰“吉野”号。最终因弹药用绝,邓世昌决定直接硬击“吉野”号,不幸遭遇鱼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

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唤醒我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然堂堂天朝大国何以溃败于日本之一弹丸小国?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师何以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当时的中国处于何种局势之中?我以为,从《甲午风云》一片的点点滴滴中,可窥当时中国之全貌。

一、邓世昌的无奈

邓世昌无疑是影片的主角。他英勇杀敌,百家卫国,是不可多得的清军将领。但更多的时候,他有的只是无奈,身为臣子的无奈,身为部下的无奈。拿着万民折晋见李鸿章被拒绝的惆怅,听到外国使节颠倒黑白的愤慨,听着别人人污蔑排挤的不屑,他只能在陋室中弹琴抒情。那琴声满怀悲愤,源远流长;那琴声满腔怒火,壮怀激烈。他那琴声的节奏,琴声的刚烈,无不体现出他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对正义的执着,对慈禧的反抗,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但隐含其中的无奈与无能为力又有多少人能参透?弹炮里装的是沙粒,却只能在视察中用真枪实炮,为的只是让李鸿章相信北洋水师战斗力,能对日宣战;弹炮用尽之际,也只能以船相击,以身殉国了。

而大清国又有多少个邓世昌?他们空有爱国之心,报国之才,而无法一展拳脚,在封建制度的打压下,空有一声叹息。邓世昌的无奈,是中国所有人才的无奈,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牺牲品。

二、王国成的激愤

日本鬼子来我国疆域骚扰了,我方舰队按兵不动;敌人越来越近了,可除了有几艘军舰在阻挡敌人进入港口,仍然没有军舰开炮;一艘我国运兵船就要顶不住敌人的炮火了,可是没有军舰予以还击,只有逃跑的舰队和举白旗投降的军官:这是何等的悲哀!这时,一个炮手出现了,他就是王国成。他明知私自开炮会被惩戒,但仍然我行我素,把挂起的白旗一把扯下,扔进水里,集合几名爱国水手,对准日舰开火,打得他们抱头鼠窜。

这就是中国的士兵,这就是有血性,有尊严的中国人!尽管受尽欺压,但面对敌人,决不投降,坚决反抗到底。王国成是众多军民中代表,他的存在充分说明中国人要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与魄力。但他的英勇的结果是什么?是利用,是撤职,是息事宁人的欺上瞒下,是统治阶级忽视群众呼声的一步步妥协与退让。没有强而有力的组织,人民空有激情,又怎能将训练有素的侵略者击退?

三、方博谦的奸诈

面对敌人的炮火,想到的是苟且偷生,投降保命;面对反击成功的褒奖,想到的是包揽功劳,威胁有功者;面对别人的质问,想到的是推脱,强词夺理与报复……方伯谦,一个本该精忠报国的清朝将领,却把心思花在了升官发财,勾心斗角,溜须拍马上。

这种人为何还能官运亨通?是没有法律约束吗?是没人举报吗?都不是,只因他深知上层官员之痛脚,迎合上级的心思,只因上下连成一气,牵一发而动全身,只因个人都自私地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人想到国家,想到人民。方伯谦代表的不是一个人的人生,而是整个清朝吏治的腐败,早已深入骨髓。在这些人的治理下,国家怎能富强?在这些人的指挥下,战斗又怎能取得胜利?

四、李鸿章的退让

作为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的功过在历史历史上是备受争议的。对日本处处忍让,寻求列强从中调停帮助,是李鸿章对日本这次侵华战争的一贯态度。但他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不应该负全责的。李鸿章又何尝没有苦衷呢?谁愿意看昔日自己亲自创建培养的水师就这样覆没,谁又愿意顶着卖国贼的头衔,拖着年迈的身子去签订丧权条约?李鸿章不是卖国求荣之人,他只是错在对

列强唯利是图的本质认识不够彻底,对日本的野蛮本性还心存侥幸,对满清的复兴图强心怀希望。国家高层缺乏对局势的正确认识,作出错误的判断,战争的胜利是无望的。

其实我认为,战斗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不仅取决于个人或各阶层人士的态度,国家的综合实力,统治者的意志,也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积弱,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就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增添任何船只,1891年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而1894年,在日本阴谋侵华之际,统治集团的官员们最关心,最忙碌的,并不是如何抵抗,而是慈禧太后的万寿大典。而万寿庆典所需的不下于一千万两银子的花销,甚至包括库部本来用于国防建设等的资金。慈禧太后为了六十大寿而一味求和,苟且偷安。

而另一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就学习欧美实行了很多改革,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的给发展道路。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得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如此一比,胜负早已埋下伏笔。

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各个方面,但我以为封建制度的落后,清朝统治的腐败是最根本的原因。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一战,举国震惊。这又是一场外族对华夏土地的践踏的战争,又是一次国人求索未来道路何去何从的转折。回首历史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身为局外人的我们,能给历史中的人们多少指点,又能看透多少历史的变幻与莫测?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反思战争的影响,从而警醒自我,启迪后继者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虽然清朝统治阶层也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洋务派的分裂,对立,终究难以形成统一、独立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格局。其次洋务运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因此, 甲午战争后,除了练兵之外,其它洋务运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2.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面积领土、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社会性质。 3.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随后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更为重要的是,民主革命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更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都是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制度。 4.钓鱼岛问题的遗留。《马关条约》中,日本强行割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承诺归还所侵

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从战争背景来看,在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盛,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其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基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晚期,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没落,在19世纪溜七十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并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而在西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

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

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扞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朱子龙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

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

甲午中日战争 习题(含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 “从前我国还只有被西方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东方的小国是() A. 日本 B. 英国 C. 韩国 D. 法国 2. “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吴淞老将立国门;菜市横刀血溅笑;……”(引自丁芒《气节颂》)诗中“黄海波涛怒气冲”的人物指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海疆英魂()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邓世昌 D. 陈化成 3. 《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野心的条款是() A. 赔款白银二亿两 B. 开埠通商 C. 办工厂 D. 割台湾等大片领土 4. “此日漫挥天下,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这副挽联悼念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哪位为国捐躯的清军将领() A. 林则徐 B. 丁汝昌 C. 邓世昌 D. 左宗棠 5.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率致远舰冲锋向前,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 A. 丁汝昌 B. 林则徐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6. 以下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争爆发于1894年 B. 1894年为农历甲午年,故称甲午中日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在《马关条约》诸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 赔款白银数额巨大 B. 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 割台湾给日本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 《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主要的表现是() A. 赔偿白银二亿两 B. 割台湾及其附近岛屿给日本 C. 开放重庆沙市等为通商口 D.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9.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赞誉的此“公”是() A. 邓世昌 B. 林则徐 C. 左宝贵 D. 丁汝昌 10.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赔二百兆始。”梁启超所述与哪一战争有关()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19世纪后半期,京城一度流传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讽刺慈禧太后在民族危难之际仍不忘追求个人享乐。此对联出现的时间是()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12. 请给如图人物进择一个最合适的称谓()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八个启示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 的八个启示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回顾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八个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这场战争以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战败、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结。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姑息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同时,甲午战争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烈传,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今天再次回顾甲午战争,就是要从这部蕴含着中华国耻的战争史中,探究那些可为当今所明鉴、所警鉴、所借鉴的启示,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确保国家安全、扞卫世界和平提供史鉴,让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走得更坚定、更顺畅。 启示一 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此外,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蒙耻,还必须要走富国强军的民族复兴之路,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转化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军队的战争实力和战备潜力。可以坚信:一个意志坚定、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一颗炮弹划过天际,打破了天国的梦幻,昔日强盛而繁华的外衣,在一夕之间被剥落。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但是,历史是不应忘却的。重新翻开一百二十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历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日本军国主义习惯于捏造事实,篡改历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哪一次扩大侵华不是伴随着谎言和杜撰出荒谬的理由?当年日本的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对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二、自强自立,努力发展,不能幻想依靠外来力量。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耽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三、坚持走优化军事路线,保持军事优势,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富强。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四、居安思危,实现民族复兴。 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来纪念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仅是为了怀念历史,更多地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最近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拥有了和平发展的环境,在我们同学们自己的感受当中,似乎战争、动乱都是别的国家相当遥远的一个新闻,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我们实在还是处在动荡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使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目光审视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讲,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并不取决于单方面的良好愿望,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台湾局势,都唤醒我们要时刻回顾历史,居安思危,真正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五、坚持海洋强国的策略,海上实力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维护海权、经略海洋、发展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放眼全球,着眼未来,把握机遇,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才能真正肩负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航船鼓起风帆,破浪远航。 六、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催生海军实力。 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海洋意识虽不能一蹴而就地催生现代海军实力,但却会对海军建设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内在驱动作用,并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武器发展、体制编制等方面产生强烈的渗透与辐射作用。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 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捍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

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清政府的无能,为其再次侵犯埋下伏笔。 之后几年,日本和朝鲜频繁接触,而当时的朝鲜是靠清政府的支持苟安一时。在此期间日本着重自身的发展,从方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扞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重点考题汇总

1.(04上海24)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平?”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败最全面的表述应为D。 2.(05黄冈3月)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 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 答案:D 解析:当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日本则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D与史实不符。 3.“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 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 B.为俄、德、法三国瓜分 C.表面收回,但仍被日本控制 D.置于俄国势力范围之内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三国干涉还辽”知识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选项可知:A项中“维护了国家主权”说法不准确。C、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湾,将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4.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 A.汉口 B.九江 C.重庆 D.宜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方位,需联系地理知识作答。 5.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说明 A.德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激烈 B.日本已不能独霸中国 C.德俄法利益完全一致 D.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答案:解析:“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德俄法相勾结与日本进行争夺对辽东半岛的侵略权益,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既相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情况。因此正确答案是D 项。 6.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缺乏预见 战略原因 装备劣势 党派争斗 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 中国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

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确实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800字论文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中日间的关系相信每个国人都众所周知,所以我们更应该理性的认清甲午战争这一历时史实,勿忘国耻。从古代中日友好往来到日本侵略中国,这一种种罪行,正正体现了一种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丰岛海战为开端爆发,直至1895年4月17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从而致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在种种欺压挺了过来,然而直到甲午战争120年后的今天,中日关系从未能正真的缓解。现今两国最大的争腻钓鱼岛问题尤为关注,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中日关系的种种冲突与争端由钓鱼岛进一步恶化,但是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让步,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我国与日本的历史矛盾根本没有解决,问题不在我们身上,相反,我们是很宽容的,比如战后赔款,我们只字未提;而日本呢,它首先根本没有意思到自己的历史错误,不断歪曲自己的侵略行为,一再的参拜靖国神社,伤害我国及其他亚洲人民的感情;试想,一个无法意识到自己错误,或者说它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却根本无心改正的国家怎么能让人信任?人与人之间,交往在于知心,而国与国之间,更在于诚信!关于这点,日本更应该多像德国学习。如果日本一直不敢正视自己对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历史罪行,那么中日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地好起来! 利益冲突才是国家冲突的根本原因,如果日本当日没有想统治中国,就不会有8年抗日,各国人民就不会妻离子散,如果日本没有想把钓鱼岛占为己有,我们就不会有抵制日货这一类口号,这归根结底就是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导致了种种冲突的发生。 在这个处于相对和平的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过去,看清历时史实,不忘记我们昔日的沧桑,让我们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剥削与掠夺。同时也要有警惕之心,防止他国对我国的威胁。 身处和平时代,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的很好: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自身打铁功夫硬,我们才能不惧怕任何国家或者势力的威胁。只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才能不怕威胁,与绝不妥协。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及启示 砸醒了中国这只睡狮,它犹如一记重拳,甲午战争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维新和革命的思潮运动绵由此,使中国人再也不能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沉睡了,延不绝,驱动着中国人求进步、求发展。有人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这失败的原因就这么简单吗 政治方面一.甲午战争前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 发展的束缚,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并且顺应时代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改革,并使之转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是先圣们制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备,还会遭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这种主观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经济方面二.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 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国强盛,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整体上是占优势的。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因为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 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足,试问这样,中国又如何能在战争中战胜军费雄厚的日本呢? 三.军事方面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 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比日本逊色。那为什么这号称“亚洲第一,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的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在近代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 1.教师提问: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现状) 2.材料引入: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3.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国际形势)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二)战争经过 1.图片展示: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