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年的王国读书笔记

童年的王国读书笔记

童年的王国读书笔记
童年的王国读书笔记

童年的光芒照耀一生的幸福

——读《童年的王国》笔记

双“十一”女儿帮我在网上“抢”的《童年的王国》,一直在零零星星读,早读完了,只是没画上“句号”——按惯例写一篇文章,梳理一下,留下一点痕迹。

11月南京论坛我还带上了它,因为论坛以儿童的立场下关照的阅读课堂。我为了更了解儿童特提前备好书。可惜论坛期间很忙,只在动车上阅读了一到三讲,回家后再断断续续阅读。加之追徐健顺老师的吟诵课,书没怎么读,但卡还是要打。

此书是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著的。1861年2月27日生于克拉列维察。他是人智学的创始人。他潜心于科学,编辑了歌德的科学著作,并深受其影响。在《自由的哲学》一书中转而钻研哲学。

《童年的王国》一书是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为即将在英国开办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们所做演讲的汇编。

斯坦纳博士认为,一种好的教育应该关注儿童身、心、灵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内在潜能。因此,华德福教育排斥一般传统教学中剥夺个性的灌输式、机械式教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艺术性教育,旨在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幸福的人。这些观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有积极的启发和影响。

其实这本书我是囫囵吞枣读完,跟着星星点灯群里老师阅读打卡,好多的地方还没读懂,但我很认可斯坦纳博士对儿童的定位,还

有儿童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相关联性。

此书一共有七讲,不仅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教育,一种关注儿童身体、灵魂及灵性的教育,还为我们揭示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以及教师本身该具有的德行品质。下面是我群里打卡笔记。

第一讲关于儿童生命的思考和实践。事实上,在灵魂内,思考是老化的意志,意志是年轻的思考。所以,灵魂之内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老有少的,在人类身上存在着,就连一个儿童的灵魂内都是老成的思考与年轻的意志,同时共存,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相。

这就好象古日耳曼的谚语——“给我洗个澡,但别把我弄湿了”。我们一开始说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努力去学习如何整体的,甚至只从外部开始也可以去观察人类。

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前后相连,不是只了解这个孩子就好,我一定要了解人的整体性。当我要孩子维持永久的观念,不随着人成长而改变,我就等于不断压抑灵魂成长,要灵魂裹小脚。

我们应把教育对象看作是不断成长的,有生命的人类,而不是只去实施一个抽象的教育概念。

只有当你将人类的生命是我一个相连的整体时,你才会了解到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大不相同,儿童在换第一颗牙之前与之后是大不同的。

所以那些大家所谓的乖孩子,一般而言,他们的身体对他们的灵体而言是过重的,灵魂无法支撑肉体。这表是灵体在肉体内不活跃,因为他们的肉体有很大的排斥力。一般而言,所谓的乖孩子都

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有排斥灵体的情形。

我们来自灵性世界,灵性是我们的本性。在最初时会有点儿笨手笨脚,因为我们必须去适应那外在的自然界。

我们在出生前是与外在的世界完全融为一体的,我们内在生命就是全世界,没有内在,外在这种区分。你一定要用这种灵魂之乳的观念来教育这些刚入学的孩子。

第二讲关于儿童学习的感官。你一定不能忘记,人是一个整体,人的每一部分都要灵巧,才能整体完善运作,所以教师必须要能够仔细地观察生命的每一个细节。

儿童们,尤其是在换牙期至青春期之间的儿童们,对老师究竟是智识性强还是想象力强,特别敏感,智识性对儿童有损坏及阻碍性的影响,想象力则给予儿童生命及动力。

我们所谓的遗传性或遗传的特制,只有在生命的第一周期对儿童有直接的影响力,在这生命中的前七年,儿童逐渐在肉身中依照遗传的肉身模型建立起第二套生命组织。

在生命的第一周期,孩子可以说是一个全然的感知器官。儿童七岁以前就是这样一个情形,他的全身组织都根据外来的影响而调整,通常,这些过程是微细而渐进地运作着,而非猛烈的运作。

所以对幼儿而言,以上所说的周遭人物及环境才是真正对他们有深远影响的因素。因为此时,他们除了会模仿你讲话之外,你说的你教的都还未能对他们造成印象,真正会造成印象的,真正对他们有影响的是“你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如果你是善良的,你自

然会散发善良的气质,如果你是坏脾气的,你也一样会显现在你的气质中。简单地说,你的个性,你的行为,一点一滴都传入儿童身上,影响着他们。这是最基本的重点。我们在他们面前所表现的一切,都易点一滴的被转化融入他们的身体、灵魂、灵性中,你在儿童面前的行为和表现,决定了儿童发展的趋向,以及他们未来一生的健康。

在换牙期之后,儿童这种全然感知器官的特性就逐渐减弱,事实上,这种特性,在三四岁时就已经开始减弱,大部分的人都还不知道,在这段时间以前,他们有这种特性。

事实上,真正了解人类的本质,就会放松内在的灵魂生命而展露笑容,不了解人类的本质,才会露出不悦和愤怒的脸色。当然,如果一个人是因为内部器官有病而外现于脸色是没有关系的,这种情行并不会影响儿童的。当一个人的内在充满了对人类本质真正了解的活跃知识时,这种光彩必会散发在他的脸上,而他必定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所以在儿童从换牙期至青春期的这段时间,一定要以想象力为本质来教导儿童。在这期间,艺术感这种创造想象性图像的能力才是你应该向儿童诉求的能力。不过你要避免直接使用传统用于写字印刷的字母,你应该用鲜活的,有想象力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出文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方式。因此你一定要运用观察力和想象力的教学,然而儿童会由事物本身学到声音及字母。你一定要以图像为教学的起点,这些今日已经定型的字母都有他们的历史,他

们都是简化的图像,但是从今日印刷体的字母已经没办法看出他们原来是表现什么图像了。

现在读与写已经不适合人类过早学习,大约要11岁或12岁后再学,在这之前不需要学读写的孩子都是命好的孩子,在未来岁月的灵性发展上要比七八岁就能读写流畅的孩子障碍少。

你的知识必然会让你认识到在教儿童写字前就教他们认字是大错特错的。任何只有身体一部分运作,其他部分皆不动的事物都是愈迟教儿童愈好。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先教将整个人带入运作状态的事,再教只有单一的某一部分运作的事。

我们的教育及教学方法乃是建筑在想象上的。你一定要清楚明白,儿童在九至十岁以前还不知道如何分别自我与周遭的环境。儿童虽然出于某些习惯性的本能称自己为我,但事实上,他们真正的感受是自己与世界浑然一体。你一定要记着以这种方式滋养儿童灵魂本质中的想象力,就是儿童未来一生心灵生命的最佳基石。你一定要随时考虑到,儿童是身体,灵魂及灵性完全合一的一个整体。

教导学生时,老师不只是想出了什么或者传达了什么概念给学生,教学中展现出有艺术气息的自己,一种无法衡量的生命质量。老师传达了许许多多给孩子们。最重要的是,说着充满感情的神话、传奇或故事时,老师一定要自觉到这一点,很容易见到老师们在讲这些故事时根本不相信这些事情,并认为是幼稚可笑的。

儿童认为自己是一个影像,希望一切的事物都以影像表现。因此我们会发现,孩子们非常需要老师能运用想象力,能有艺术气质,

如此老师才能以一种真正活跃的心灵,与孩子们相见。这种活跃的特性对儿童的影响是无法衡量的。

为了孩子,于是向着你的儿童也必定向着真,向着善,向着美。重点就是用爱心,温暖的言语,避开伤害他们的危险性,并保留你在孩子心中真善美的地位。使你的光芒照耀儿童的一生。

第三讲关于儿童的教育原则。简单说就是你的个性,你的行为一点一点的都传入儿童身上,影响着他们。所以重要的不是教学计划,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当儿童成长至九至十岁时,他们便开始会分别自己于周遭的环境了,于是这是他们一生中第一次有了主客的分别,主体就是属于自己的一切,客体就是其他的人或物。

教学的意义不是只教给儿童知识,而是同时也让他们对这些事物有一种正确的感受。当你以灵性科学的观点来看事情时,你就能看到这些教学的意义。

矿物界的地球与植物界的亲密关系是儿童在灵界可以亲身体验的一种活跃的影像。

要知道儿童如果听到植物的世界与地球是相关相连的,他们会有一种内在的喜悦。我们发现人类真的拥有所有动物的特性,或者至少拥有许多动物特性的总和。也可以说人类是每样动物的特性都有一点儿。

或者学术一点说,就是人类综合了所有不同动物的特性。人类的终极目标便是希望达到有和谐的狮性、虎性、羊性、驴性等等于

心内,所有的这些特性都能有适切的分量,并与人类的其他特性维持适切的关系。

儿童在九到十岁以前真的需要认识整个外在的自然界都是活灵活现的。因为他们尚未认为自己与这外在自然界是分离的,因此我们就向他们讲童话,神话与传奇,我们以我们周遭环境的事物为本,而发明了这些故事,希望能够用故事描述和图像的表达方式,以艺术性的方式唤醒儿童自灵魂深处所带来的一切。九岁十岁之后可以说是十至十二岁,我们便用前面所述的方式向他们介绍动物与植物界。

所以如果你要教育孩子对灵魂生命有健康的看法,你就不能选择那些不该作为处罚的事情来处罚孩子。我们管理一般学生是需要一点儿创造力的,你必须能够完全与儿童融为一体,而不是去追随一些死板的传统教学方法,你也要知道,我们处罚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他们的行为。如果你能够步入痕迹的,让他们体会到羞耻心,而不是使用一些严厉的处罚方式,将会更容易见效。如果老师用这种方式教学,这位老师便会活跃于儿童的心灵世界中。则班上自然容易平静,而不会常常乱成一团。

做老师的第一要件就是要有自觉性。老师一定要能自我控制,最重要的是绝不要在指正学生时,却犯了与同学同样的错,在这一点上你必须知道在儿童的本性中下意识的部分是如何运作的。一个人在意识上的聪慧,感受与愿力,都只是灵魂生命的一部分,在人性的深处,甚至儿童亦不例外,那种不可思议的清明与智慧是那样

的舞动着我们的星芒体。

第四讲整段式教学法。在儿童换牙期和九至十岁间要用描述性、想象性的图像,影像来教小孩子。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将心思与灵魂处于一种能真正与孩子们的心灵接触的状态。

因为这样孩子们从你身上所学到的将会活在他们的新识和灵魂中,成为他们一生中一种自然发展的方式。

教师,教育家都必须耐心于自我教育,耐心于唤醒那些必定会发芽成长的灵魂,而从此以后,也许你便能够有许多绝妙的发现,但要达到这种境界,你在努力精进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失去了勇气。

特别是在教育上你首要的任务就是点亮你自己的灵魂,因此才能持续有所长进,但首要之处就是点亮你的灵魂,如果有这么一两次,你成功的想出来一种心中的图形影像的教学表达方式,你也见到了孩子们所受的感动,那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深藏的天赋,你会发现你愈来愈容易发明这一类的图像教学方法,你会发现你以前做梦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有创造力,但是你一定要有勇气去忍受刚开始的不尽完美。

因此,教师,教育家一定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一生,因为教育事实上并不是为了老师,而是为了孩子。

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是心与灵魂处于一种能真正与孩子们的心灵接触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了解你班上的孩子们,你会发现就算你的班上有超过50个学生,你也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得到这种能力,你可以了解他们,并且在他们心中有他们每一个人的影像,

你会了解每一个人的脾气、天赋、外观等。

当老师与孩子的内心并不相应时,孩子就会马上开始恶作剧或打架,则课程就很难开始,这种状态很容易发生,于是就演变成这个老师不行,你就得换另外一个老师,结果换的老师这一班竟然在第一天就好像是模范班。

老师一定要逐渐地培养一种可以感知每一个孩子的心识与灵魂的能力,因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立刻看出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你会发现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同种特质的孩子们坐在一起,于是你马上就可以全面的看到哪一群是火相。哪一群是土相,哪一群是风相。当你观察学生安排同类气质的学生坐在一块儿,当你做这件事情时,事实上其意义是帮助你自己维持课堂上你必须有的权威地位,你也许想都没想到,做这种事会得到这样的效果,通常这一类的事情都是如此。因此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做自我内心的修持。

事实上,以我现在所讲的年纪,也就是换牙期到九至十岁,骑著与否完全不重要让孩子们记多少是多少,忘了也没关系,记忆力的训练可用讲故事之外的其他方法来达成。

第五讲教育方法。数字教学的要领:在真实的生命中演绎出数字由整体到部分。

教学及教育中的每一种方法一定要从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中衍生而出。

你要对你所教的每一样主题的真正精髓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此,在教学中,你才不会用于生命本身,疏

远,分离的教材。只有与生命亲密相关的东西,才容易被理解。我甚至可以说,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能真正了解他,必定会发现它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抽象的东西则没有这种特性。

计算数量应该从生命中演绎出来,你要知道你不应该期望孩子了解你所教的每一样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儿童是十分需要接受权威的领导,但是这一定要是以一种自然而实践的方式达成的。用这些方法我们便能在真实的生命中演绎出数字,唯有由真实生命中导出了数字之后才该试着来介绍计数,而且儿童应该在其中扮演一个主动的角色。

这是将儿童数字的自然方法,是以数字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东西的实情来教儿童,一般人想到数字就认为是一个数加到另外一个数上面,这是非常不真实的,因为头脑是事实。并未参与计数这回事。身体能算能认得事实完全没被考虑进去,但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让小孩儿用手指脚趾去算是对的,因为这种方式在唤醒和训练儿童的各种技巧天份上是非常有效的。事实上,这是能让人们在各方面都很有技能的最好方法。这是没有办法由运动这种方式达成的。

所以从各方面你都要尽量试着让孩子学到在计数方面他们必须学到的基础技巧,当你已经实践这种教法有一段日子以后,你就该再进一步,而不是仅仅认为计算就是一样东西加另外一样东西,其实这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算术也一样应该从生命中演绎出来,活的东西必定是一个整体,所以一定要以整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教孩子由零件拼成整体,就

是错误的教法,应该教他们先看到整体,然后再由这个整体分散成零件,让他们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分再拆,这便是带他们走向生动观念的正确途径。

第六讲教育课程。了解儿童从换牙到青春期内在的生命需要交给他们音乐、语言、音语舞。

生命体的独立活动是在换牙时才开始的,在头七年生命体得将它的所有独立活动都放在建立第二套肉体这件工作上,因此,在儿童生命中头七年生命体就是儿童内部的艺术家,他就是雕塑师,模型师。这种由生命体应用于肉体的模型力,在第七年和换牙时便能自行解脱出来,得到自由。此时他便能成为心灵的一项活动。

这便是为什么儿童心中有一种想要造形状和画形状的动力。

因此,你真的应该去试试让孩子由塑造器官来学解剖学,他们不仅能借此学习人类的身体构造,还能学到某些形状,因为在塑造中你会发现孩子有一种希望,塑造与人类的内脏相关的形状的倾向,你也许会在这些课程中得到许多不同寻常的体验。

人体并不是只有肉体和生命体,人类还有星芒体和自我意识体。在儿童期至14岁之间,星芒体怎么样了,直到青春期之前他都未全然运作,只有到了青春期,她才会全然活跃,运作于人类的官能组织类内。如果说由出生到换牙生命体就像是由肉体渐渐被释放出来而独立,则由七岁到14岁,我们可以说星芒体就像是渐渐被拉入肉体之内,当她完全被拉入与肉体和生命体不再是松松的连在一起,而是完全弥散于这二者之内时,便是青春期的到来,也就是性功能成熟期的

到来。

由换牙期至青春期这段时期,为了这种内在的生命过程的需要,一开始就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乃是必要的。在最初不要任何理论,尽量让他们习惯于完全体验性的唱一些简单的短歌,但一定要好好唱,然后你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歌让孩子,渐渐学会旋律、韵律、节奏等。首先你一定要让孩子习惯于唱一些歌,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也能弹奏或吹奏一些乐器。

你应该尽早开始提供这些音乐及唱歌课程,你不只要让你的教育艺术化,同时你要开始教这些特定的艺术课程。在孩子九至十岁这段时间你要特别记住在教语言这方面的重点。

基本上在孩子换牙之前给予他们任何方式的学校式教学都是错误的。如果法律规定必须这样做,我们当然得做,但以艺术化的教育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对的,孩子在换牙前是不该入学的,我们在孩子入学时的第一件工作,如果说过的就是要以艺术性的课题开始。

在这段时间以内教语言一定不可以有智识性的内容掺杂其中,也就是说不能讲任何语法。在这种教法之下,儿童应有产生语言的元素学到该种语言,也就是说,从感受的元素学到语言,语言当然包含了声音,这些声音一些事表达灵魂内在的感受,这就是元音,一些事表达外在的东西,这就是辅音。

音语舞也有其法则。在做一般的身体动作时人类可以说是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许多动作是直觉的反应。当我思考某些事情时,我就把手指放在前额上,当我想表示某事不是真的是我摇手摇头,就好像

我要把他擦掉一样,但是音语舞则将外在与内在的体验导入有秩序的动作,就像言语是交内心体验导入声音中,这就是音语舞,所以孩子想学。音语舞让灵魂的生命流放出来,因此是真正表达了一个人,就像语言一样,音语舞是可见的语言。

第七讲教育方法上的细节。从换牙期至青春期,在学物理及矿物界的不同现象时,要以真正的生命为起始,我们不应让孩子做任何不是模仿生命的事情,游戏中亦如此。让孩子了解实际生活,试着让孩子去学到如何做一个实在的工作者。

第一个阶段是孩子开始分别自己与周遭环境分别主体与客体。第二个阶段,我们看到如何经由动植物的教学来进入描述外在世界这个转换期。第三个阶段是由12岁到青春期,只有在此时,我们才可以谈到本质上无生命的事物,因为只有此时孩子才真正开始了解无生命的事。由七岁到大约九岁半,孩子是用心灵和灵魂去感受一些事物的,没有任何事物,孩子不是以心灵的方式去感受。我们在孩子们12岁以前不应该向他们讲任何无生命的东西,只有在此以后才开始讲矿物、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等。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在儿童的换牙期到青春期,其内在活跃的主要是想象力,而非智识力,我们一定要始终想着儿童的想象。因此,就像我常常讲的,我们自己一定要培养想象力。

要学的黄金律就是孩子不应该变累。所以在换牙期至青春期,你一定要用图像来针对儿童的韵律系统进行教学,你所做的,所描述的每一件事与头部关联愈少愈好,要特别注重于心与韵律。任何艺术性

和韵律性的教学都要尽量去做,结果会是怎么样呢?结果就是在这种教法下儿童绝不会累。因为你是与韵律系统做交流,而不是与头部做交流。

这孩子们自己写一些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写作时想象力应该是至高无上的。指导原则你绝对要避免让孩子写任何与尚未和他们谈过的主题,你作为有着权威的教育者,应该先和孩子们讨论作文的主题,然后孩子们在你的影响下,写一篇文章,就像孩子们已接近青春期,你也不要丢掉这项原则,此时孩子们也不应该随意写,他们想到的东西,他们应该是经由与老师讨论某个主题后感受到一种氛围,然后他们所写的文章都深受这种氛围的影响,这里再调强调指导的原则,一定要是生命活力老师的生命活力,一定要传送到儿童的内心。从此处你看到了你所教育的一切,一定要取自真实的生命。

这是一本纵观儿童教育整体性的书。我虽然没读懂,但我记住了几个关键词:成长的节律、儿童身心灵整体发展、通过感官来学习、想象力和艺术、与真实的世界相关联……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篇一: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摘要: 现代科技在短短的几百年间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然而,在人 们安享它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它也正在威胁着人类,特别是儿童的 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包括电子媒介在内的现代科技,严重侵蚀着儿 童本该单纯的思想和生活。当儿童被成人所主导的电子媒体淹没时,童年也在悄然消逝。 关键词:童年电子媒介娱乐节目 作者其人 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 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 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 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合作者:查尔斯?韦恩加特纳)、《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诚心 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如何看电视》、《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总述 童年存在的意义,不只是在于它作为生命的一个自然生长阶段的意义,而更 1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人的生命完整存在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 童年之所以对 整个人类而言具有极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与自然生理年龄无关, 最主要的在于其纯真烂漫的天性,在于儿童具有无限的想象力。在 儿童的天地中,蕴藏着一种了解、征服世界的原始力量和无畏冲动。但是,当童年的想象力、好奇心和社会情感被电子煤体所左右、遏制、淹没时,人类的进步也很令人担忧。童年概念的出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 记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 灵之旅启程了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 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 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 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 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 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 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

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 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 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 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 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 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 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 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 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 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

天朝的崩溃 茅海建 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关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探索史与斗争史,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封闭自足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打开了国门,开始了近代史的历程。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没落,尽管封建势力在苦苦挣扎,但最终在历史的车轮下被轧得粉碎。 作为文科生,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现在我想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关于这本《天朝的崩溃》,《天朝的崩溃》是作者茅海建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着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可是当今社会更多的是关注鸦片战争的意义,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茅教授在书中专门分析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是犯

错的,并对战争涉及清王朝的种种史实进行考证,对种种陈说予以分析,另外还对这次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加以评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吸取以往的教训,正视以往的错误。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一个民族理应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自我批评。为此,作者从多个方面详实的再现了鸦片战争中的情节,并深入的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且有许多独到而极具颠覆性的学术观点。 鸦片战争的彻底失败告诉中国人这样一个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的潮流。着名史家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曾论及这样的问题:“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茅海建教授正是这一观点的认同者。作者就武器装备、制造工艺、武备管理体制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对比和分析。经过这样的对比之后,就不难发现清军的落后了。在西方的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赖以为生的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知不觉中已经被西方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英方已经使用初步发展的火器时,清军却是冷热兵器混用。清方少有的一些火炮相当一部分还是明朝的遗物,质量差,铸炮工艺落后,弹药少,几近报废的程度,而火枪也不过是极其落后的鸟枪。而作用更大的海军,差距则更大,清方的防御系统——炮台、城,却又相当的落后,以至于根本无法抵御英军强大的火力进攻。另外还有就是英军已经有着近代军事技战术,最好的例子关天培的虎门,一流的的将领,一流的防御体系,在天朝可谓是最好的防御体系之一,

童年读书笔记500字(1)

童年读书笔记500字 《童年》—读书笔记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童年》,它的作者是着名的作家高尔基。这本书是是写了高尔基的童年。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快乐的,想要什么有就会有,但高尔基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快乐的,而是悲惨,凄苦的。在这本书中,主人公阿廖沙的父亲在他的童年去世了,而且死的很悲惨,这给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只的与母亲和外祖母相依为命,后来跟随外祖母来到外祖父的家里。 但在这,阿廖沙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他在这里看到许多丑是,舅父们为争财产而互相反目为仇,愚弄弱者,毒打儿童……但他却受到外祖母的同情,外祖母经常给阿廖沙讲许多好听的故事,阿廖沙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故事的熏陶,健康的成长,不像他的舅父们一样。 阿廖沙从小就喜欢读书,他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精神使人感动,但他也为这吃了不少的苦头,经常为受到的屈辱、欺凌而落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读书。与贫穷的劳动人民接触,深入社会,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养料使他真正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位文学大师。 从这本书中我觉得高尔基小时侯对小市民恶习的痛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才会使他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和高尔基简直是天差地别,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我觉得我们拥有一个比高尔基幸福的童年,我们一定也会有比高尔基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 童年读书笔记500字 文/王雨欣

‘高尔基’这个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听朋友说他还出了许多有趣的书呢。我一直很想了解培养高尔基的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他的亲人又是怎样教育他的?打开高尔基的童年一起分享他的酸甜苦辣吧! 高尔基生活在一个艰苦的家庭中。外公自私残暴,为了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他残酷地对待工人,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来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 而外婆善良、慈祥,她心甘情愿把生活的一切压力毫无怨言的都承担下来。她还能和、歌善舞,善于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而且十分伟大,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 与外婆同类的还有小伙子茨网,是一个弃婴,被外婆捡到后一直养着,虽然被当成牛马使唤,但仍然十分善良、乐观。 我最欣赏高尔基书中提到的一句话: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做人们象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量用自己的力量去充实着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 童年读书笔记500字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可连的高尔基3岁就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伊凡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有,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 我们是搭上信息化便车的一代,是享受新兴媒介的一代,更是童年与成年边界模糊的一代。 发达的网络技术,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儿童们接触了一些与年龄段不符的信息,逐渐成人化,也囿于网络游戏,童年生活方式变得单一,童年轨迹因此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 (一)儿童享有的信息种类、质量与数量发生变化 尼尔·波茨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指出,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3G、4G甚至是5G时代的来临,网速日新月异的同时,小孩子们也面临着他们的“信息危机”。

比起父母那一辈儿时不知网络为何物,我们这一代的儿童们,可说是运用网络运用得“得心应手”,“网络冲浪小能手”就是最贴切的比喻。而轻松、便捷地就能接触网络蕴含着潜在危机,或许在好奇心趋势下,点开打擦边球的小广告,或许是在儿童页游上看到留言板页面的不良信息……儿童们接触的信息走向多样化的同时,也走向危险化。理解这些网络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无论是对头脑还是行为,网络都没有复杂的要求。儿童还没来得及树立正确的三观时,网络的负面信息,孩子们难以消化的信息,都让其思想受到侵蚀与迫害。 (二) 网络媒体环境下,儿童走向成人 前不久,《小戏骨》栏目下又推出一部新作——《少年包青天》。该栏目是以6-12岁童星演大人的方式,翻拍往日经典剧作。 虽然新作短短几集广受好评,我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自20xx年《小戏骨》播出以来,收看率不断提升,小童星们的粉丝群体日益庞大,不少观众们与之前剧作进行对比,直呼“这也太像了吧”。直至今年的一部又一部翻拍则正是迎合市场需求,满足观众们的需要。不难看出,人们对儿童形象接受度越来越高,儿童与成人的边界也逐渐模糊。这种儿童反串儿童剧作,要求儿童们不断学习成人的仪态仪容,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久而久之一些特属于儿童的姿态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 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 话题,在前几章(分别是1、the awakening 2、views of humankind 3、our animal heritage 4、on being human)中林语堂讲述了他对于人类的总的看法。接下来的部分都从生活的各个 方面发表林语堂的个人见解。其中触及了大部分人都避开的话题,如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在第八章的第三部分on sex appeal 中林 语堂毫不忌讳地说出了自己对性的观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Confucius reduced the great desire of human beings into two:alim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insimpler terms, food

and drink and woman。这其实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典型中国学生读物相比林语堂的这本著作显得很不“正统”。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思辨的享受,只有接受不同的思想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在阅读学习中学到东西。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颠覆传统的思想观点。比如说书中有一部分说到自古以来不吸烟者往往在烟民面前有某种道德上的优势。针对这一观点林语堂根据自己失败的戒烟经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并反驳了这一观点。(我想也许是林语堂自己是个大烟民的缘故吧)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林语堂在表述自己的观点之时往往是旁征博引,从中西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比如在Americanvices 中林语堂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时间不同见解进行了比较。美国是依靠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的。与之配套的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系统高效率的社会分工。社会中一旦一道工序出现问题时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因此美国人十分强调效率,时间观念强。与之相比中国在这一方面来说随便得多。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做客都要计划的做法简直就想把朋友亲人之间的亲密搞得跟铁板一样死板而毫无生趣。书中在涉及这一方面方面时往往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主。其中有一段写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挖隧道的不同,美国人往往在挖隧道之前要进行一系列勘探,力求两个施工队顺利准确在山体里会合。相比之下中国人说干就干,到最后两个负责一个项目的施工队挖出了两条隧道。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极具趣味性又不凡思想深度的读物,如果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读了本书之后,我感觉作者在以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来将近代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原来鸦片战争幕后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许多我们耳熟能想的故事并不是像我们原来想的那样,以前的历史课本上所塑造的人物如林则徐和关天培等人并非我们想的那么完美,琦善也许并非我们想的那样愚蠢的卖国贼,人们那时候纷纷指责琦善乃是因为不方便直至统治者道光帝,传统儒家思想使人们只能将所有的愤恨发泄到另一个替代品上。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以史鉴今人,即时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今日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困扰前几代人的老问题,作者选举鸦片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专门分析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在这过程中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错误,回答了一些问题。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尽管历史学家有无可排遣的民族情结,但作者选择不对本民族进行袒护,对清王朝的批判,无论是妥协的主张还是抵抗的主张,都是不留情面的。这里面的观点可能会使我感到不舒服,但是仔细想想也是在情在理,当我们以比较理智的思维去读这本书时,就会发现很多被我们忽视的战争中的细节,并且越来越同意作者的观点。 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道光帝给林则徐的训令本就是一个悖论,即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许挑起衅端,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执行的。林则徐封锁商馆,从清朝的法律上来说已经算是宽容大量了,但是他把英政府代表也关起来,这就给英国发动战争以借口了,正中了英国人的下怀。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把鸦片收集起来经由他转交给林则徐,这样一来偷梁换柱,林则徐竟没意识到其

童年读书笔记三篇

童年读书笔记三篇 导读:在高尔基的童年里,让我受益匪浅。我整理的童年的初中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前来查阅! 篇一:童年的初中读书笔记 我那数不尽的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童年》这本书了,这本书是着名的高尔基自传,这本书让产我看到了高尔基在艰苦的环境下如何成长的。 这本书讲述了阿廖沙岁三岁到十岁的成长经历,四岁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阿谬沙和他外祖母到他外祖父家,后来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因劳累而发烧去世………… 比起主人公阿廖沙,我们不知道幸福到哪里去了,白天能做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回家有大鱼大肉,有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心爱的玩具等等。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不耍小孩子气的人,他在家里小心翼翼地干活但是他总是受到二个舅舅的冷眼相对,他没有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有沉重的压力,他也没有在母亲离家出走的那段时间害怕过,他没有因为外婆去世而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在阿廖沙的童年里,他认清了各种各样的人,如慈祥的外祖母,善良的瓦尼亚,两个贪财而又小气的舅舅等等。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深受启发,而对困难,我们不要放弃,要永往直前。 篇二:童年的初中读书笔记 童年这本书由若干个故事组成,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童年。这些故事有悲伤的、可怕的、有趣的。其中,我最喜欢“遭受毒打”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我”因为把桌布染了而被外祖父打了一顿,还生了一场大病。外祖父去看我,还给我拿了一大堆好吃的,非常慈祥,还给我讲故事。外祖母也来了,还和我一起睡。不过,给“我”印象最深是小伙子茨冈。它不仅用胳膊替我挡了鞭子,还教给我挨打时减轻疼痛的窍门。 读这篇故事时,我的心总是忐忑不安。当我读到“外祖父在一边摆弄着在水里浸湿了的树条,时不时地舞起一条来,”嗖嗖“地响。”时,我感到很害怕,同时也为小主人公即将挨鞭子感到同情。当我读到“外祖母一下子扑过来,抱住了我,;”不行,魔鬼,我不让你打阿廖沙!“”时,我觉得外祖母很可敬,不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5篇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5篇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范文1 这几天,我读了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它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一个叫阿廖沙的孩子的童年故事。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了解了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家庭。这本书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了黑暗统治下的孩子从觉醒到长大的苦难历程。 阿廖沙是一个悲惨、可怜的小孩,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他的生活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幸福,充满阳光和爱。他的外祖父性情暴躁,贪婪、自私;两个舅舅也很自私、粗暴,这些都在年幼的阿廖沙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的好孩子,能辨别是非,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虽然他生活在一个不太好的生活环境里,但这反而让他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勇敢、自信的人。 阿廖沙还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它很同情穷人,经常帮助他们。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当时沙皇统治时期的困苦生活,让我知道了现在的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范文2 “书籍是人类的阶梯”是高尔基的名句,而《童年》本书也是由高尔基写的。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高尔基从小就没有父亲,母亲不久也去世了,我真为小时侯的高尔基而感到可怜。 我读了《童年》作者很认真,他的两个舅舅也很会发脾气,外公则

是一家之主,他做事谁也拦不住他。有谁违背他的意思他就会发大火,其实他有那么大的火气是为了教育高尔基:我是一名会长,我是指点人家的头头,我的孙子长大后也要很能干,是管人家的头头。高尔基果然没有辜负外公的愿望,成了一位世界闻名的人物。我想,外公的教育肯定还时刻回荡在高尔基耳边吧。 在《童年》这本书里,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我们不听话的时候爸爸妈妈会说我,严重一点可能会打我,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确定爸爸妈妈这样做是对的。 《童年》这本书谁看了谁都会受益非浅的。我觉得这本书里有特别多的做人的道理,这本书里做人的道理远远高出了我读过的其他的书。书里的好词’好句。好段,说明高尔基的写作能力很好,他的写作能力是从他读过的书中获得的,也难怪高尔基会说出”书籍是人类的阶梯”这样的名句。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范文3 童年,人人都有童年,我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他的童年却保尝人世间的辛酸,通过一个渐渐成熟的孩子的眼光去描写他周围的世界,虽然他对自己总是谦逊地不肯多着笔墨,但却给我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阿廖沙形象。《童年》里的这些故事在住者优荚的文笔下,个个都显得深刻细腻,引人入胜,像一颗颗珍珠,而全书则有如着这些珍珠组成的一串项链。 在这本书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个当然是小阿廖沙了,当看到他的外祖父第1次打他时,他极力反抗,我不由得心升同情,恨不得上去帮他一把,让他免遭皮肉之苦.当看到他交到了知心朋友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话题。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

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读书笔记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读书笔记 因为比较爱好历史的关系,这学期又看了一本历史书,书名是历史学家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虽然并没有完全把这本六百页的大书啃完,但还是多少有所感悟和体会的。由于是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搜罗并阅读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中的书籍、史料、书信、档案资料等。作者在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鸦片战争的种种问题、现象,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向我们展示一个全面的鸦片战争,并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参与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历史人物。 对于鸦片战争,我们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大致包括禁烟运动、琦善等的卖国活动、关天培等的以身殉国、三元里抗英运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标题。《天朝的崩溃》通过详细的考据,把过去这些标签还原为一个个分明的细节,使我们有机会跳开所谓的“盖棺定论”对事件进行重新的审视。 这本书切入点是何谓奸臣和忠臣,相对应的是鸦片战争时的琦善和林则徐,历史褒林贬琦已是定律,但如果细致剖析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我们却发现将失败的责任归之于琦善等奸臣是错误的,甚至什么是奸臣和忠臣都要打一个问号。林则徐并未高明到哪,琦善、耆英、牛鉴等一干大臣并无卖国之实,三元里不过是个神话,《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很大程度上是清朝主动奉上等等。所谓奸臣之说可能只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如此一来朝廷便无责任,失败只因奸臣当道。这是一种很低劣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作为替罪羊的奸臣在中国的历史书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这本书对细节的分析值得称道,书中很翔实分析了当时清朝和英国军队火力以及当时经济力量的对比。看了后,会明白我们是多么不了解当时历史真实图景,如果还是用现在的思维,一往情深的幻想林则徐领导爱国军民能拒英军于千里之外,那只能说明我们是如何的不切实际与一厢情愿。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主和派和主战派并不象我们今天理解的那样是抗争和投降的争议,其实更多是政策上的分歧。当时的“剿”“抚”之争更多是道德层面的考量,至于双方实力的评估、情报的收集、技术方面的准备却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打开史籍,善恶忠奸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但实际上历史的阴差阳错不仅造就了“卖国贼”和“民族英雄”,也造就了太多的误会和故事。作

童年读书笔记600字

童年读书笔记600字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读书笔记6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最近读到的是美国媒介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在书中,尼尔全方位地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他指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品读着美国作家的作品,我情不自禁地回想着我们的电视文化,试图找寻能够与作者所论不尽相同的地方,但遗憾的是,无论我如何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始终无法找到与之相悖的实例。而且,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电视文化中诸多因素不但与作者所论极为吻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如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言:“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两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然而,他们并未预料到的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童年的消逝无疑又将更为迅速和势不可挡。 “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

现象?”“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这是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最后的呐喊和叩问。是啊,童年正在消逝,尼尔的悲伤正蔓延整个世界,但作为师者的我们除了悲哀之外,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呢? 我想,我们既为人师,就是被赋予了“崇高使命”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成为“坚持记住童年的人”,我们要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 尼尔说:“学校是所剩的唯一一个承认儿童和成人有重要的不同的社会公共机构。”“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无论是校长、主任还是普通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义不容辞。我们应时刻记住“孩子需要童年”,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文化氛围、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都要关注童年,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们学校新盖了教学楼,到处焕然一新。有的老师马上提出建议:要严格规范学生在学校中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整个校园才能井井有条。领导采纳了该老师的建议,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便开始了。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果然有了大变化,原来的农村“土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秩序井然、整齐划一的“标准好孩子”。 可不知何时起,大家都发现我们的校园也慢慢变得沉寂了:孩子都不会“跑”了,走路时也都紧闭着嘴巴,不敢说也不敢笑;即便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童年读书笔记500字

《童年》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欢乐的笑声,开心的游戏,纯洁的友谊,父母的关爱……而高 尔基的童年却与我们的截然相反……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阿廖沙在三岁时就是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了外祖父家,在 那里,外祖父的残暴,舅舅们的无情,继父的恶毒……都对阿廖沙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最终在阿廖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产了他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读者 作者高尔基的悲惨的童年生活,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有爸爸妈妈的疼爱,与玩伴的欢笑 声,那百玩不厌的游戏……都让我无比怀念,虽然高尔基没有幸福的生活,但他又外祖母的 疼爱和关切,让高尔基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外祖母勤劳,善良,他是全家的 精神支柱,常常给给阿廖沙将好听的故事,也潜移默化的叫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读了《童年》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自己的童年非常幸福,不用干苦活,没有遭到亲人的打 骂,我们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不愁吃不愁穿,而高尔基要 忍受着寒风暴雨度过自己的童年,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但是,在我们享受 幸福同时也让我们少了一些付出,一些执着,一些积极,一些努力…… 高尔基用他的童年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在阴冷黑暗的地方我们不必害怕,或许我们再 跌倒的地方站起来,努力摸索着,终会从这条阴冷的小巷走到光明的大道!篇二:高尔基童 年读后感500字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500字(一) 《童年》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新家庭中,却有 脾气暴躁的外祖父,自私自利的舅舅。疼爱他的,就只有外祖母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 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正是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阿廖沙所处的那个时代,与现在相比,实在是困苦。 今天,我们这些小孩大都被父母宠着。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回家还有大鱼大肉等着 你品尝。如果有人欺负你,爸爸妈妈会毫不犹豫地为你打抱不平。阿廖沙却没有人为他打抱 不平,因为欺负他的是他的长辈;他没有大鱼大肉,它们都在沙俄达官贵人的肚子里。 然而,他却顽强地走了过来。并且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充满的心。最终,他成为了伟 大的文学家。 现在我们美满的生活,比阿廖沙那个时代不知好多少。但就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却屡屡 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有的孩子因不满父母批评就离家出走;有的孩子因家中禁网,就偷钱上 网吧;有的孩子为了显摆“身份”,在校园里持强凌弱?? 看到这些,我真想把他们放到黑暗的沙俄时代,让他们体验体验什么叫做“生活”。 在黑暗时代,高尔基挺了过来。而我们这个“光明时代”,有些人却没有挺过来。污水中 的心,竟然比净水中的心还要干净?这值得深思。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500字(二) 在阴冷的冬天的绵绵细雨中,读了高尔基的《童年》。那充满阳光气息的阿列克谢一下子 跳进了我的心里,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告诉我春天的迎春花正在发芽。 阿列克谢的调皮,阿列克谢的可爱,阿列克谢的懂事;外婆的故事,外婆的上帝,外婆 的茶饮,外婆的祷告,无一例外地令我神往。 《童年》是一本好书,但吸引我的,似乎不是书评上说的“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俄国人民 的黑暗生活”。一本小说,讲了一个孩子的故事,带着孩子的眼光和孩子的懵懂与郁闷,翻开 每一页,都能让我喜悦地潜进去,和书中人物一起流泪,一起欢笑。 读《童年》就像走进了高尔基的世界。一片铅灰色,像空气中大团大团的恐怖和寂寞, 那是外公。有一片橙色,像阳光下肆意盛开的向日葵,那是外婆。恍惚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的 灰色和橙色。那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心灵的旧痕。

《罪与罚》读后感3000字范文

《罪与罚》读后感3000字范文 导读:读书笔记《罪与罚》读后感3000字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罪与罚》读后感3000字范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大概知道了情节内容,大大影响了阅读体验。所一对于一些没看过的名著,最好不要去看简介解析之类的,那样会影响自己对于一些东西的思考。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种,主角算不上是好人的书吧。甚至是坏人,但也并不是那么的坏。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或传记之类时,会下意识地喜欢主人公,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合理。这是好是坏呢? 情节非常紧凑,似乎是陀氏的特点。让人看上了瘾,只花了一周不到就看完了。也确实没有什么环境描写之类的。陀氏一直在描写人,而且不着重于外貌,而是心理。对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甚至让人觉得陀氏真的杀过人。 我不太懂得这种书该怎么写书评。只能简要地写写我对小说中的人物的理解。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罗佳),本书的主人公。于痛苦中思考出关于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的区别:平凡的人循规蹈矩、受人支配、犯法需要受到严厉的制裁;伟大的人则不受一切法律的约束,他们是权力的拥有者,是支配者,为了某一伟大的目的,可以牺牲那些平凡的人。

拉斯科尔尼科夫眼中,拿破仑就是伟大的人的典范,为了达成目的,拿破仑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罗佳有一次这么想到:如果是拿破仑处于他的境地--想要通往伟大事业,眼前却有障碍,会不会杀了那个老太婆?他的答案是:会的!甚至连工具都不需要用,毫不犹豫地直接掐死她,即便面对鲜血,也能毫不犹豫地跨过去。 罗佳的理论基本成立,但是有一个问题,他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即如何区分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并且他为此感到困扰。他慢慢地开始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人,可以理智并且冷漠地面对鲜血。 所以他要去杀人,用结果去判断,这就是他杀人的全部理由。所谓的贫穷、为母亲妹妹着想,都不过是假的。但是有一点我感到奇怪,既然要判断,为什么不选择普通人,而要去选择那个邪恶的老太婆呢?是希望通过老太婆的卑鄙来减轻自己杀人的痛苦吗?亦或者是以最小的、在他眼中甚至微乎其微的代价来证明自己的判断?这一点似乎有点道理,毕竟罗佳并不是一个凶残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理论,他选择去杀人。在下定决心之前,不对,他可以说根本没有真正地下定决心。第一章中一次次的巧合催使着他去实施这一切。他在门外纠结时,敲门时想溜走时。即便是面对老太婆时,他也无数次地想要逃跑,想要到此结束,一切都没发生。但是当绝无仅有的机会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动手了。他的理智被吞噬,门都没有关,就去翻找财物,结果丽莎维塔进了门。 有声音?不,我听错了吧。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2011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 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

童年读书笔记200字

童年读书笔记200字 《童年》描绘的生活,是非常残酷的。 童年读书笔记200字 我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写的《童年》。文中的我在小时候失去了爸爸。文中的我和姥姥、 姥爷、妈妈、米哈伊尔舅舅和雅科夫舅舅他们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如:舅舅一起捉 弄格里高里、小弟弟的死、舅舅们要求分家产、姥爷打姥姥,我还有其他人?? 阿廖沙的童年充满了打架、斗殴、鞭笞、施虐??几乎不可理喻。我是一名四年级的小 学生,我有时吃大餐、开同学party、生日有大蛋糕、还收生日礼物、每天有父母的拥抱、 有大大小小的旅游??我的童年里洋溢着芬芳的气息,我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童年读书笔记200字 文/陈家璇 我知道,这本书“童年”写的是高尔基的童年,他小的时候爸爸就去是了!他的姐姐为 死去的爸爸梳头发。而且,这本书让我的感受最深!这本书很感动,我的感受是:“最后一篇, 他的母亲死了!但不过他在文章里这样说到就这样,我走进了人间,过上了另一种生活。”还 有一句话:冷静一点吧!人 早晚都要死的。人其实是小鸟一样!逃不了这一关!这句话让我感动。“这本书最后一章 非常感人!” 童年读书笔记200字 这本书概括了高尔基的童年,他的童年并不是美好的。 他的童年是恶略的,大人们动不动就吵架,有时兄弟都在争吵,有的人动不动就打人, 有的人为了钱什么都肯放弃······ 这本书的主人公阿廖沙本来是个小孩,但是他见过了太多事情,他已经熟悉了这种环境, 在他生气时难免会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虽然这样,可这不是真实的他。 一个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但是学会忍耐还是一件事,对于一些人我们要忍耐他, 可当你觉得他做得太过分,千万不要和他吵太久不然受影响的不只是两个人。 童年读书笔记200字 高尔基的童年十分困难,因为那时候的小孩做错一点事就要被暴打,有的人兄弟之间因 为一点小事而打起来,那里的人一但失去劳动力就要被赶到街上靠乞讨为生。 高尔基的童年很悲惨,可他可以成为这么伟大得人,我们环境比他好,如果我们比他差, 不是滥费资源吗? 童年读书笔记200字 我看完了《童年》这本书,这本书讲了马克西姆·高尔基小时候的悲惨经历。 他的姥爷非常凶,动不动就骂人,动不动就打人,相反,他的姥姥非常仁慈,非常痛爱 阿廖沙。有一次,姥爷用竹竿打阿廖沙,姥姥都保护他,自己却被打到了,我觉得他姥姥真 伟大。篇二:童年读书笔记200字 童年读书笔记200字 童年读书笔记200字(一) 在我们的童年里,是多么快乐,无忧无虑,可我暑假阅读《童年》这本书,才知道名人 高尔基的童年和我们的差别。 他经常被外公打·骂,而他母亲也远走他乡,在他最无依无靠的时候,外婆伸出双手, 像天使一样保护他,所以他最喜欢外婆。他住在外公外婆家,他们家不富有,也不奢华。可 高尔基不辞辛苦,捡点垃圾,卖点钱。学校证书也卖。他坚持不懈,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高尔基是个坚毅的人。努力读书,考试考得好。只要不放弃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我们生活中也有一些坚强的孩子,比如一些流浪汉。可他们心里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