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张旭东版)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张旭东版)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张旭东版)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张旭东版)

二名词解释

1、创造能力:指人们根据预定的目的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和产

品的能力。

2、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

程。

3、创造性思维: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4、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

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或说爱善(道德行为)、恨恶(不良行为)的情感。

5、定向反射:从注意的发生来说,它是由于周围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有机体

的一种定向反射。每当周围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

6、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

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7、反射: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

回答及反应。

8、非智力因素:①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

因素组成(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②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③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顽强性、自制性、独立性)。

9、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0. 感觉适应:由于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觉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的现象。

三.单项选择:

1~10 D B B B B A D A B B

四.多项选择:

1ABC 2CD 3BCD 4ABCD 5ABCD

五,简答题:

1. 画图简图说明遗忘的规律。

回溯(回忆)

注意复述

刺激→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遗忘遗忘

2.简述采取决定阶段的主要环节。

决定阶段主要环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动机的斗争,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意志行动的动机也可能有多种复杂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此冲突的动机作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

(2)目的的确定,目的是人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效果,行动的目的确定了,

意识上有了清晰的方向,行动的目的是顽强不屈的意志行动的前提,行动的目的越明确,行动的意志就越坚决。

(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是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实现有时目的一经确立,便立即出现并决定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在更多的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方法不是一种而是多种,这就需要从中选择和权衡。

(4)计划的制定,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在通常的情况下,达到同一目的方法、方式不止一种,因而在制定计划时就需要进行选择和权衡。

(5)决策的作出,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的,人可能采取最优决策,也可能采取满意决策,但两者是不能同时实现的,不论是哪一类决策,当作出决策的时候,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已经基本解决,他便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己的决定。

3.简述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

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在实践活动中,现实生活不断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的要求,当这种要求与个人的创造愿望相结合时,就产生了创造新事物的具体动因,并在其推动下实施创造想象的活动。

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积累和储备,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对表象加工改造,若没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形象是创造不出来的。

3.原型启发,所谓启发,就是从其他事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起了启发作用过得事物就叫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例如,鲁班被丝茅草割破手,受此启发而发明了锯。

4.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想象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任何新形象的创造,都是十分复杂的积极思维活动的结果。创造想象也有赖于人的思维活动,有赖于人脑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的严格的构思过程,它是在思维活动的调节下进行的,一切创造想象的形象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5.灵感的作用,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例如,某人长时间考虑某一问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忽然有一天,一句话,一篇文章或一个情景,是他受到启发,豁然开朗,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灵感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长期奋斗努力地结果。在经过长期紧张的思维之后,暂时放松,如聊天、散步、歌唱、睡觉,在这些运动中有时会出现“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种思维现象的出现,就是人们所谓的“灵感”。

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如果某问题有多种正确答案,思维过程就要指向不同方向,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这种思维是无固定方向和范围,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和途径,而由已知探求未知思维。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第一,流畅性,指思维的量,对刺激迅速而通顺的反应,即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发散项目也多,反应越迅速,流畅性越好。第二,变通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

力,即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发散范围越广,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大。也就是思维活动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寻常的新方案。第三,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对刺激不同寻常的反应,即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发散的项目越是新奇,与众不同,独特性就越强。发散思维往往产生某些新异、奇特的思维或见解,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的功能是求异与创新。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结合搜教师个性的影响等。教师的感染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通过教师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类行为或活动。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对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特别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就易于为他们所接受,成为他们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许多后进生的转变大多开始于教师“动之以情”,也正说明了教师感染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经验

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在教师或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带有情绪的评论,班、组受到的表扬、奖励与批评,竞赛的成功与失败,都会使学生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的经验。这种经验不仅有助于他们借助情绪记忆的映像去推动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地对待交往。

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

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学习一种新的材料的最初阶段,学生若是由于迷惑不解饿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紧张并引起不大的焦虑,往往有助于激发积极探索的热情。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必要地冲突与挫折,而且还要以自己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情绪去启发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摆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教师老是板着面孔,以过分严厉、冷漠地“法官”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它只能制造恐惧与过度紧张的情绪气氛,给学生增添失败感。这是需要避免的一种做法。

六.论述题:

1.如何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既可成为教学的有利因素,也可以成为不利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使其成为有利因素,并设法排除不利的消极影响。(1)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在教室方面,不宜太吵,布置应简单,以免上课时分散学生的注意;在教师方面,其仪表和服饰要朴素大方。除此以外,不要有多余的口头禅和动作。(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必须难易适度、新旧联系。

(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和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和稳定下来,有助于学生从各方面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观察事物,从而提高学习兴

趣和学习效果。

(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

教师应有熟练的语言、板书、使用直观教具的技巧和熟练掌握处理偶然事件的技巧。

(5)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

教师上课时的情绪和自信心会感染学生的精神、注意和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对于学习有重大的影响。

2. 请您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题思路:

首先,写出性格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然后,结合你自身的经历,介绍一下自己的性格是怎么样的,是倾向于属于哪种类型,从你对现实事物的一贯态度和恒常行为方式上去说明自己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二

一、填空题

1、个性倾向

2、定向反射、优势兴奋中心

3、选择、维持、调节

4、感知

觉5、短时记忆、长时记忆6、记忆表象、想象表象7、表情动作8、应激、激情、心境9、执行决定10、多血质、黏液质11、巴甫洛夫

二、名词解析

1、感受性—也称为感觉的能力,是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

2、回忆—也叫做再现,是当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能仍能把它重新反映出来的过程。

3、机械识记—是指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行的识记。

4、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5、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记忆表象—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

7、教师的感染力—

8、教师的威信—指教师的地位、思想品德、学识、能力、教育艺术等各方面在

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服从和信赖的感召力量。

9、空间知觉—就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和方位等空间特性及其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10、离差智商—是用统计学中的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表示被试者成绩偏

离他自己这个年龄组平均成绩的数量(单位为标准差),是依据测验分数的常态分布来确定的。它以每个年龄组的IQ的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

三、单项

1—5CBCBD 6—8BCC 10 D

四、多项

1、BCD

2、AC

3、ABD

4、CDE

5、ABCD

五,简答题

(一)、简述能力的个别差异的表现。

1、能力的类型差异

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等方面。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能力发展水平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人智力超常,有的人智力低弱,但多数人处于中常状态。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表现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就多数人来说,能力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有些人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友谊能力。(二)、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三)、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1,生理基础不同2、稳定程度不同3、社会评价不同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1、气质对性格的影响:⑴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⑵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变

化的难易或快慢。

2、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抑制气质的表现。(四)、简述意志行动中心理冲突的种类。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五)、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除个体强烈的需要、浓厚的兴趣、严格的规

章制度要求这些条件外,还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方面。

1、课堂教学情境的组织和控制情况。

2、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二、对学生的要求方面

1、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

2、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的作用。

3、引起期待

4、要求学生要有克制内外干扰的意志努力。

六、论述题:

一、如何根据遗忘规律组织学生复习。

遗忘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

回答要点:(结合一下主要观点在加以适当的描述)

①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A、集中复习 B、分散复习 C、时间分配的条件)

③要合理地安排复习资料。

④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⑤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⑥要合理用脑。

二、试述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因素。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自然基础和人前提,决定发展的可能范围和程度

2、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决定可能范围内能力发展具体程度

3、学校教育的作用

4、社会实践活动

5、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在147页

二、名词解析

1、理智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情感体验,或说是爱真(真理)恨假(谬论)的情感。

2、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及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3、气质:气质是先天的,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的强度、

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4、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同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或定义为,人对

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表现的态度体验。

5、视觉后像: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6、思维: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些专业活动或特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9、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注意力涣散时的主要表现

(1)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能提高知觉的速度,影响知觉的准确度,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知觉得就越迅速、越全、越深。

(2)心理定势,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一是刚刚发生过的感知经验;二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需要、期待等)。

(3)实践活动,在有明确的实践任务的情况下,知觉一般都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人们会根据任务的要求,从背景中选择出要知觉的对象,并对它加以理解,这样他们对对象的知觉就比较深刻和清晰。

2、简述注意力涣散时的主要表现

(1)情绪上的变化

厌烦:教师的无意义的重复或冗长的文词、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拖堂等因素引起学生厌烦,分散了注意。

情绪急剧波动:一上课教师就分发上次测试卷子或宣布考试成绩,会使学生情绪特别兴奋或沮丧;一上课教师就进行测试或较难问题的提问也会使学生心理(情绪)特别紧张。课堂上的这类情绪急剧的波动使学生难以把注意及时转移到教学中来,因为他们的注意还纠结在做错、打错的题目上。

(2)行为反应

一是反抗或淡漠:如果教师处理问题不公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受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可能把不满情绪迁怒到教师讲课上,以不听课或捣乱的方式加以反抗。有的学生或因学业上屡遭失败,或因其他原因屡遭失败,这类挫折一旦超过了该生的忍耐度就可能导致对学业的反抗或淡漠。

二是寻求承认或注意:有些学业成绩不好或品德、能力欠佳的学生,由于受到忽视、鄙视或奚落,他们当中有的人在上课时可能故意搞恶作剧以寻求教师或同学们的注意来寻求存在的感觉。

3、简要说明回忆时发生困难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

答:(1)在回忆时经常发生的干扰是:一种占优势的活动或情绪状态,由于负诱导而引起抑制,妨碍回忆。解决的办法是转移注意,休息或先做其他事情,过一定的时间后,抑制解除时需要的经验还会再现。

(2)由于回忆中有错误,或选错了中介性回想。此时应该尽量多寻找意义的线索或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正确的中介性联想,从各个方面验证回忆的结果,以便改正错误,是回忆的进行。

再认和回忆的关系,在认和回忆是过去经验的恢复,即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再认和回忆不能截然分开。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在回忆发生困难时,就转化为再认。回忆和再认可以作为识记和保持的效果的可靠标准。

4.简要说明鉴定性格的客观依据

答:鉴定性格的客观依据是性格的外部表现:(1)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①说话的多少。②是否真诚。③言语风格。(2)性格在行动中的表现:①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和行动结果是性格的主要表现;②行动表现出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不怎么做:反映出对事物的态度及意志、情绪、理智特征。(3)性格在外貌上的表现:①面部表现。②典型姿态。

5.简要说明情绪情感的动力特征(课本119页下面)

情感的动力性功能指的是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和活动的顺序进行具有推动和阻碍的作用。情感对认识和活动的这种动力作用就好比是电动机的动力源一样,电力机离开了电就无法运转,活动忽视了情感的因素也将难以进行。

情感本身具有动力特征。积极的增进性情感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而消极的减力性情感则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是包含神经生理、表情行为和内心体验三个成分的复杂过程,它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在情绪的激活与调节系统中,遗传—神经内分泌系统为情绪的激活和调节设定了阈限,是情绪过程“自动的”决定者;表情行为与体验有着先天固有的联系,由此所引起的肌肉感觉反馈是情绪激活和调节的重要过程;情感体验是人格系统中动力性的来源,也是情绪激活与调节过程中最为积极的非认知系统之一,认知是情绪激活与调节的重要过程。

六、论述题

一、试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答:识记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在指导学生进行识记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些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识记的效果越好。(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意义识记无论如何是识记的速度、准确

性还是牢固性都比机械识记效果好。另外,识记材料的数量在一定时间

内如果过多,会降低识记的效果、影响主体识记的积极性。还有,识记

直观的形象材料比识记抽象的词语材料效果好;识记有丰富情节的材料

比识记无丰富情节的材料效果好。

(3)识记方法与态度。识记的效果不是简单地由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而是要看我们怎样去组织材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识记这些材

料。

(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安静、舒适、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环境,有利于识记。安静、舒适的环境易使人保持注意,使优势兴奋中心保持不变,

集中精力于所识记的内容。在时间方面,早晨和晚上临睡前是识记效果

最好的时间。

(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保护大脑,便于提高识记效果。合理用脑旨在劳逸结合、消除大

脑疲劳,具体做法:第一,保证充足的睡眠。第二,适当进行一些体育

活动。第三,注意营养的摄入

(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体魄健康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而愉悦的心情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焦虑紧张则影

响实际效果。

二:教师应如何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应如何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忱

教师要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满腔热忱,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若热爱教育工作,其良好的情绪会带来生动活泼和愉快的教学气氛,并充分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良的情绪,会引起学生心里烦躁紧张。妨碍学生轻松地接受知识。

教师对工作满腔热忱体现在,教师在教堂上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如此学生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情而紧张的情绪听课。假如老师走上讲台,没精打采,少气无力,学生也会情绪低落。

2要爱学生

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一旦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热爱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学生。教师要在健康,生活,思想,学业诸方面关心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第二:公平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第三:严格要求学生。第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变化。

3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效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第一:必须以学生和睦相处,做到心理相容。第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第四: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动脑动手。第五要重视教材的处理和知识的难度。

4注重直观教学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会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唤起

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

5教师要讲究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清晰生动,用词丰富准确。教师还要发挥非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节奏,手势表情等情感因素能起到指导和强化学生活动的作用。

总之,教师是有感情的人,教师既要以知识引导人,又要以情感染人。名词解释

1、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

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

2、心理发展: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处在不断发展地变化中,这种不间断的有规律

的心理变化过程称之为心理发展。

3、心理健康:指在身体上、智力上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

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4、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

的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5、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6、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

学习积极性的起点。

8、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所学教材料

或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

9、一般能力:是指在任何活动中都要运用到或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

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

10、意义识记:是指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识记。

简答题

1、简要讲明心境产生的原因

(1)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金榜题名时”之喜

(2)工作顺利或遇到困难——人逢喜事精神爽

(3)人际关系的变化、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和气气相敬如宾精神爽,别别

扭扭互待如敌情绪低

(4)健康状况——身强体壮精神振奋欢悦多,身弱体衰精神萎靡烦恼频

(5)环境状况——春光明媚秋高气爽欢乐无比,阴雨连绵烈日炎炎烦躁莫比心境的两极表现: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活动效率,克服困难;不良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忧郁不安。

2、具有哪些特点的刺激物易引起无意注意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5)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

(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

3、人的表情动作有哪几种?

人的表情动作一般分为三种:

(1)面部表情.这是指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

(2)姿势表情。这是指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

(3)言语表情。这是指在语言的音调、节奏、速度方面的变化。

4、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的目的性

(3)是是是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4)教师的希望与评价

(5)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

5、试述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如

(2)提倡发散思维并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3)激励直觉思维和培育逻辑思维

(4)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

(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6)改革应试教育机制,大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论述题

一、试述运用感知规律进行教学的方法。

1.首因律。构成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包括一个人的外表和言语,其中尤以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风度最为重要,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衣着,行为举止,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

2.经验律。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上述规律,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新事物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正确识知理解新事物

3..强度律。一般说来,强刺激容易被感知,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如果感知的对象过于细小,刺激强度过于微弱,就会影响感知的效果。根据上述规律,在教学中为了保证感知的对象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教师讲课的声音不能太低,板书的字迹不能太小,使用的图片,模型等教具要大些,鲜明些。还应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有关的对象,不仅要求用眼睛看一看,用耳听一听,还应要求学生用嘴尝一尝,用手摸一摸,从而感知得深刻,更全面,更准确

4 .差异律。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人们要获得良好的感知,就必须把所要感知的对象与背景区别开,去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感知的对象与背景之间差别越大就越易于被感知,差别越小越难于被感知。根据上述规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感知有关对象,就必须扩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5. 组合律。感知对象各部分的合理组合,是从背景中分化出来对象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要注意感知对象的各部分的合理组合。运用一些活动卡片,活动模型以及录像,多媒体来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手势及适当的走动也有助于学生的感知

另外,我们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教学时,还得注意一个倾向:就是既要提供合乎学生经验的具体事物(或事例),又要适时引导学生逐渐脱离具体事物(或事例)。切不可让学生的思维老是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因而对我们教师也提出更高要求:对于一些已经为学生直接感知过的教学内容,就不再需要使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免得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举例说明意志行动的过程。

1、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体现于意志行动中,是意志的主观方面;反过来,意志行动受意志的支配,即意志行动必须包含意志,没有一直就没有意志行动。

2、我们通常把复杂的意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和执行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即准备阶段,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动机的斗争(动机是鼓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目的的确立(行动目的是顽强不屈的意志行动的前提),方法的选择(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计划的制定(这是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最后是决策的作出。

(2)执行决定阶段,即行动阶段,就是按照行动的计划去实现预定的目的的过程,把已经采取的决定付诸实践,这可能要经受长期、尖锐的矛盾冲突的内心紧张,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这些困难来自于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的有其他动机的干扰,其他目的的诱惑,行动方法不周密或有错误以及自身条件问题;外部的困难如他人的阻挠、破坏和打击,或缺乏必要的条件,偶发不测事件等都会影响决定的执行或使人无法完成自己的计划。

3、总之,意志行动的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不是孤立的,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行动前的准备阶段,对行动的方法和目的缺乏自觉的认识,就成为盲目的或者不自觉的行动;如果没有执行决定的阶段与行动,那么行动前的计划和决定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空想。

二、名词解释

1、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

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应激:是人们为应付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4、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

5、再认:是当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认出来的过程。

6、再造能力:也称模仿能力,是指人们根据提供的式样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7、知觉:是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好解释的过程。

8、智商:找不到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自我意识:找不到

五、简答题

1、性格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再认是否迅速而准确的条件是什么。

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怎样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课堂注意力。

5、制约遗忘的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2、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性格。

二、名词解释

知觉: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创造想象: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心境:一种平静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意志:人自觉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五、简答题

1、简要说明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即探讨“人为什么是他自己这个样子”的真正原因。现对其作简要说明:

①描述心理现象的事实作为心理学最基本的一项任务,其是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②、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科学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心理事实的描述上,描述事实表面现象的目的还在于揭示其规律。③、探讨心理现象的机制对心理机制的探讨离不开对与之对应的生理机制的探讨,揭示心理现象的机制是指要了解心理的内在工作方式,发现影响心理活动的深层

次的原因,④、阐明心理现象的本性对心理现象本性的阐明就是指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心理的实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2、教师应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

3.简析性格的结构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八、论述题

1、遗忘的规律是什么?如何根据遗忘规律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

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的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

①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应及时和经常的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使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加强。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应进行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③合理安排复习材料性质相类似的材料、困难的材料要间隔复习;变换复习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以提高复习效果。④适当进行超额学习。一般来说,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⑤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⑥合理用脑。劳逸结合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和抑制,有效保持头脑清晰,消除脑细胞疲劳。

2、健康情绪的标准是什么?保持良好情绪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健康情绪的重要标志是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健康情绪的标准有:能正确地放映一定环境或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该乐就乐,该忧就忧;能使反映的强度与引起情绪的刺激程度相适应,情绪的过度程度和过度抑制都是不正常的;情绪反映时间应随着引起情绪的客观情境的转移而有所变化;情绪反映的特点应与年龄阶段相适应;心情愉快,舒适。

保持良好情绪的主要方法有:

(1)、积极做人,乐欢开朗。生活之道的最佳境界就是喜欢学习和工作,积极参与人类的共同努力,完善自我,造福人类。要培养自己对日常简单事情的欣赏能力和乐趣,如当烦恼、苦闷时看小说,学自己喜欢的科目,做自己喜欢的事。(2)、悦纳自己,实现价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老关注自己的短处,而应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事情上去,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强化自己的自信,实现自己的价值。

(3)、学会宽容,助人为乐。生活和学习中最明智的选择是宽容。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平等和与人为善的观念,要克服嫉妒的心理,谦虚谨慎,关心他人。(4)、学会倾诉,合理宣泄。心情郁闷就应该找朋友倾诉,这就要先学会如何向别人倾诉。当心情郁闷时可以找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向他倾诉心中的烦恼,使郁闷的心情得到宣泄,使心境得到平和。

(5)、解除烦恼,讲究方法。解除烦恼也要讲究方法:第一,首先要分析自己的烦恼是什么。第二,问自己能接受的最坏情况是什么。第三,摆脱因上下级和同学间关系带来的烦恼。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

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P1)

2、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P71)

3、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P100)

4、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

5、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

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P158)

6、智力指的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就是指在任何活动都要运用到或表现出来的

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创造力和实践技能。

有七种不同的类型:言语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很确定)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P29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和内容,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应不是死板的、机械的;

(2)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差异性,所以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和不同的状态下,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有所区别。

(3)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产生的主观映像,其内容和发生方式都是客观的,但形成的映像是主观的。因此,心理反应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2、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有哪些?P55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主观映像,包括个人的职业意识、知识经验、当时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需要和情绪状态等。

3、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P178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

(1)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等方面。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能力发展水平方面,我们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表现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八、论述题:

1、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遗忘规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主要内容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我认为有效复习方法有:

(1)及时复习: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我们必须做到每天及时复习学习过的内容,最好做到晚上识记,第二天早上复习,这样效果较好。此外我们应坚持进行单元复习、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以及期末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最初复习时,各次复习分布应该密一些,以后各次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简单而无需思考的材料采用分散练习;复杂又需要思考的材料要投入大量时间;材料容易、兴趣浓厚、动机强烈的采用集中复习;材料难、缺乏兴趣,容易疲劳的则应以分散复习为宜。

(3)合理安排复习材料:为了避免材料的互相干扰,要把材料进行分类,性质相似困难相等的材料要间隔复习,突出重难点并对材料进行比较和分化,适当变换复习内容。

(4)尝试回忆与复习阅读相结合:在复习时,不要单纯地一遍遍阅读,应该在材料还没完全记住前就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看书,这样容易记,保持时间长,错误也少。

(5)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使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把需要的知识加以组合,变成活动的或有规律排列的对象以便加强复习效果。

(6)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对必须记牢的知识我们要进行多次记忆,要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度的次数,以此来加强学习效果。

(7)合理用脑:坚持“劳逸结合”的用脑原则,不要过度使用大脑,要使我们的大脑保持清醒状态。

(注:方法较多,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建议在前面4点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后面的5、6、7点建议,如有不同意见请随时提出。)

2、何谓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教师应如何发挥情绪情感地教学中的作用?(1)情绪的感染性功能指情感一定情境下互相感染和影响。情感的感染性功能主要是通过人的表情动作的变化来达到的。

(2)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它集中反映在师生间的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交往上。这种情感的感染和影响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①教师的感染力能使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②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

验;③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

(3)教师要发挥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做到:

①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忱。教师要热爱教育工作,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其良好的情绪会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要爱学生。教师要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关于善于捕捉学生表情的变化和他们思维所处的状态。

③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与学生和谐相处,做到心理相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直观教学,重视教材的处理与知识的难度。

④要讲究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生动,用词丰富准确,声调抑扬顿挫。注意教学节奏、手势、表情等情感因素的作用。

期末考试模拟套题二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

1、遗忘:(第71页)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也就是说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2、创造想象(第89页)

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发散思维(第99页)

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4、意志(第130页)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性格(第161页)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6、再造能力(第171页)

再造能力也称模仿能力,是指人们根据提供的式样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四、简答题

1、简要说明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第36页)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两大类:

第一,刺激物的特点。属于刺激物的本身性质,这主要包括:(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5)刺激作用的开始于终止;(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一些带有理智的、美学的和道德的情感色彩的对象,对产生无意注意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人的主观状态。属于人本身状态的原因,主要包括:(1)人们的需要、兴趣和态度;凡是能够满足人们在机体、物质和精神方面需要的事物,容易成为

无意注意的对象。(2)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

2、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第68页)

识记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意义识记无论是识记的速度、准确性还是牢固性都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3)识记方法与态度;

(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

(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

(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

3、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哪几个环节?(第133页)

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括以下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此冲突的动机作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

(2)目的的确立;目的是人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结果。

(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4)计划的制定;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以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5)决策的作出。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的。

五、简要分析下列各事例

1.教师都用红笔批改作业,书中的一些重要词句用黑体字,加重号印刷,这样就容易感知,这是什么道理

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考,从注意的角度说,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十分短暂的,年龄越少,注意时间就越短,要让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课本的学习,老师的讲课中,学生是难以忍受的。但如果利用无意注意,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就会不由自主地立刻把自己的感受器朝向这些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老师用红笔批改作业,书中的一些重要词句用黑体字,加重号印刷,利用了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记忆与学习的效率。

2.刘信勇老师经常说:“在教学中既要以知引人,又要以情感人”。这是为什么?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同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由于人们的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的不同,情绪、情感的倾向性也有所不同。教师以情感人,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在教学中以情感人,教师的要求轻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成为他们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

3.陈博雅老师经常讲:教育中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陈老师的依据是什么?

答: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陈老师说这句话的依据是: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性。不同的个人学生具有不同的气质、性格与能力。这些方面的差异使在接受教育的时,往往有所不同,每个人所乐于接受或对其而言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例如从气质与教育来说:不同气质型的学生,其学习风格有很大的差

别。胆汁质的学生,他们不善自制,好斗,所以在教学中要多锻炼他们的自制力,不要激怒他们;多血质的学生,他们好交往、头脑灵活,老师就应该给他们提供较多自我表现的机会;粘液质的学生比较安静、反应比较慢,很容易被老师忽视,所以老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这类学生的身上,对他们要有耐心;抑郁质的学生比较敏感,不爱交往,老师要尽量鼓励、肯定他们,维护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不同的学生,其性格和能力与有很大的差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能力,因材施教。

六:论述题

1.请结合实例,请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一,对问题解决的策略

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以下几种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原型启示。其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一次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

(2)尝试性动作。在很多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方法,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往往要做一些尝试性的动作。如毕业生设计求职信,常常要用模型和图形来安排,直到满意为止。

二,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知识经验

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概括,就越容易被应用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知识的表征方式

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

三,定势,功能固着的作用。

定势的作用

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的这种倾向性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

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事物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亦即一个人只能看到某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如盒子是装东西的,笔是写字的等等。这种功能的固定性影响到灵活运用物品,为解决问题设置了障碍。

四,动机,情绪的作用

动机的作用

动机是影响人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大大小也不同。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

情绪的作用

情绪对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考生考试时不同的情绪直接会影响到考试的效果。

五,人际关系,个性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如团体的相互协作,是问题解决的积极因素。

(2) 个性的影响

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的总和,它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个性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如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总是与他的灵活性,创造性,意志等个性心理相联系的。

总之,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同程度的受到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明确了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会促进对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2.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解剖生理学。遗传素质是人的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发展相应的能力。如生来失明的人难以发展绘画能力。

环境和早期经验

产前环境的影响

现代科学的研究证明,重视产前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如我国早期就有“胎教”的主张。

早起经验的作用

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个人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关键年龄”,如果在关键时期对相应的能力给予适时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取得最佳效果。

另外,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为孩子的出生和发展所做的准备对儿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通过系统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的,被动地为人所接受,而是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途径,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非智力因素

勤奋是一切活动中取得成就的一个根本的因素。如果没有主观的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就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勤奋,才能使素质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B卷

一、名词解释

1、知觉(第2页或第48页)

知觉是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或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就是知觉。)

2、再造想象(第89页)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集中思维(第99页)

集中思维也叫辐合思维或求同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心理学-复习题及复习资料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因素有哪些? 答: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过程有哪些? 答: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答: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3.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制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9.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图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简述: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学概论模拟题及答案

心理学概论模拟题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30题。) 1.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2.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3. 个案研究法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4.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5. 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6.只有一定强度的刺激才可引起感受器的反应。() 7.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要比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效率高得多。() 8.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9. 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10.伦理道德、科学真理等可以成为信念的内容,但对美的评价不能。() 11. 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12. 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13.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14. 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15. 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16. 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受年龄与内容局限。() 17. “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18. 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19. 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20.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21. 准备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22.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而是一种迅速完成的过程。() 23. 父母对子女婚姻干涉的程度,与他们之间的相爱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24. 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25. 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26. 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27.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是指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看不能认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 28.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29.自我发展的问题更多的可以通过团体为形式的辅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课程来给学生提供帮助。() 30.自杀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出现谣言等失真信息的传播,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想有关学生及时公布详细的事实真相,尤其对于中学生。() 二、单选题(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每题1.5分,40题,共60分) 1. 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A.社会心理学B.实验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 3.()是依靠对自己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研究方法。

《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 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知识传授者,B、团体领导者,C、模范公民 ,D、纪律维护者 ,E、家长代理人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本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A、热情与同情心,B、激励与想像.等。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A、问卷调查,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A、课前,B、课中,C、课后 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A、掌握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B、对教学经验的反思,C、外部支持.。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 =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 A、新手水平,B、高级新手水平,C、胜任水平,D、熟练水平,E、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 低成就感非人性化情绪衰竭情绪衰竭 12 情境认知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B、心理过程与认知能力;C、认知能力与人格特征;D、认知能力与教学风格。 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角色。A.、家长代理人;B、知识传授者;C、纪律维护者;D.模范公民。 3、A 4、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对这一发现最合理解释是: A.、测量方法不可靠;B、.教师的知识与智力不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C、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D、研究取样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5、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A.他总是十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B.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能及时帮助学生;C.他总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仔细记录学生的每一处错误; D.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6、下面哪些做法是与“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差异”的研究相符合的:A.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B.给新教师压担子、多教课;C.让新教师脱产进修,多学习,只有自己“装满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D.组织新教师与老教师一道说课、听课、评课。 7、如果要使心理学课程成为教师职业训练的重要课程,根据当代知识分类理论,高师心理学的改革:A.应加强趣味性,增加大学生心理内容;B.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大学生自身的事迹;C.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更注意使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应用技能;D.改革心理学理论体系,增加理论的严密性。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设计艺术心理学》 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练习题集: 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2.距离说 3.实验心理美学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5.感性工学 6.有限理性 二、问题与讨论 1.简要论述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及发生转变的原因。 2.目前国内外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现状如何?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1)心理美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辨。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中国古代老子、庄子提出的“虚静说”、“天人合一说”,以及之后出现的“顿悟说”、“意境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许多重要的美学论断仍是由哲学及所提出来的,他们的美学理论主要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通过抽象思辨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等问题; (2)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相比,较重视探索情绪、情感及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将心理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从他开始,心理美学进入实验心理美学的

阶段; (4)20世纪初与实验心理美学同时兴起的重要理论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 (5)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美学影响最大,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6)其后,心理美学主要沿着科学心理美学和实验心理美学的路线前进,并且将新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7)此外,与西方的心理美学流派相比较,俄国心理美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且对我国影响较大,如“社会历史文化美学”。P20-25 2.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无法引起美感。P22 3.实验心理美学: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P22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师格雷夫斯,1951年出版了《为人民设计》(并开始有意识地将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到工业设计中。书中介绍了设计流程、材料、制造、分销以及科学中的艺术等。对于他而言,设计师不仅是将美学原则运用于产品的表面,“诚实的设计工作应从内至外,而非从外至内"。书中的第2章主要介绍了人体测量和人机工程学研究,提出人与人的体形和尺度存在差异;在第4章(测试的重要性)中他提出一种可用性测试以了解设计的产品表现如何。格雷夫斯的测试不同于一般人机工程师的测试,虽然组织严格,但没有严格的测试流程,他只是想看看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设计,如何理解其工作模式;或者设计的哪些方面难以理解以便修正。他认为过于正式的测试使人感觉紧张而不可能得到与真实场景类似的结果,而通过询问(焦点小组)可能会获得被误导的答案,因为被试可能会说出你希望的答案,因此测试应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 举例:(他还在书中列举了如何设计测试环境,比如他模拟了一一个客机内部舱位,让“乘客”呆10多个小时(这个时间是那时一个远洋飞机通常航行的时间)以检验人在这一空间中的活 动。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他利用实例介绍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提高产品使用性,例如针对老年人设计电话时应该考虑到他们难以阅读细小的数字;或者设计飞机场座椅时,应适应不同人身形的需要。除了可用性以外,他还提出设计师应考虑时尚对于设计的影响,一个最有趣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残余造型,即设计师应将“旧”与“新”混合起来,所谓的“新”应是“新的和改进的"。) 虽然格雷夫斯没有在书中明确提出所谓的“设计心理学”,可是书中的许多内容都紧密

(完整版)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13.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 14.正常行为和超常行为 15.异常行为 二、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三、多选题 1. A.B.C.D 2. A.B.D 3.B.D 4.A.C.D 5.A.B.C 6.A.C 7. ABCD 8.B.C.D 9.C.D 10.A.D 11.A.B.C.D 12.A.B.C.D 13.B.C 14.B.C.D 四、匹配题 1.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几个研究领域与所需解决的主要相关问题连在一起。 发展运动心理学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随年龄和运动技能变化而发生的心理变化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体育社会心理学运动员思考的内容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心理生理学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2.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年份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连在一起。 1898年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67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成立 198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25年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1969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出来 1985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五、判断题 1.√2.×3.√4.√5.√6.×7.× 8.×9.√10.×11.√12.√13.×14.√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表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 1. 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2.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次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即S→R),强化物是同刺激物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发生在强化刺激物之前(即R→S),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主动操作而得到强化的。 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得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可控制的、随意的。 3.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分别说明了什么? (1)“望梅止渴”是指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一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谈梅生津”是指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二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名词术语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 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 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 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 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 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 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 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 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 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 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前教育过程和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理解; 2)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学前教育教育教学与活动经验; 4)为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研究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指导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 5、学前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测查),实验法,临床个案法,其他研究法

【1】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学概论

【1】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学概论 【单项选择题】 1.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W?詹姆斯 B. H?艾宾浩斯 C. W?冯特 D. S?弗洛伊德【答案】C 2.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查明S和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构造主义心理学 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答案】D 3. 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格式塔心理学 C. 行为主义心理学 D. 精神分析学说【答案】C 4. 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它们的心理发展到的阶段是 A. 知觉 B. 思维萌芽 C. 思维 D. 意识【答案】B 5.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动物的 A. 感受器 B. 神经系统 C. 反射弧 D. 神经细胞【答案】B 6. 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 A. 小脑 B. 脑干网状结构 C. 丘脑 D. 下丘脑【答案】B 7. 调节内脏系统活动的皮层下中枢位于 A. 下丘脑 B. 脑干 C. 上丘脑 D. 小脑【答案】A 8. 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 额叶 B. 颞叶 C. 枕叶 D. 顶叶【答案】D 9. 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 额叶 B. 颞叶 C. 枕叶 D. 顶叶【答案】B 10. 脑的最古老部位是 A. 小脑 B. 间脑 C. 大脑 D. 脑干【答案】D 11. 在下列感觉中,未经丘脑中转抵达大脑皮质进行信息处理的是

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味觉【答案】C 12. 支配内脏器官的是 A. 植物神经系统 B. 运动神经系统 C. 中间神经系统 D. 感觉神经系统【答案】A 13. 感觉适应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 A. 降低 B. 提高 C. 不变 D. 发生变化【答案】D 14. 音色主要由声音[声波]的()决定的。 A. 频率 B. 波形 C. 强度 D. 音调【答案】B 15. 白纸在橙色灯照条件下,看起来依然是白色的,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 选择性 B. 恒常性 C. 理解性 D. 整体性【答案】B 16. 红色让人感到温暖,这是一种 A. 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 感觉后像 D. 联觉【答案】D 17. 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的声波是频率 A. 200~20000赫兹 B. 1000~4000赫兹 C. 16~20000赫兹 D. 1000~5000赫兹【答案】C 18.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称为知觉的 A. 恒常性 B. 整体性 C. 选择性 D. 理解性【答案】B 19. 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灯影,这是 A. 正后像 B. 互补现象 C. 负后像 D. 彩色对比【答案】C 20. 人脑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 A. 运动知觉 B. 时间知觉 C. 似动知觉 D. 方位知觉【答案】B 21. 位于中央窝上的视神经细胞主要是 A. 双极细胞 B. 边缘细胞 C. 杆体细胞 D. 锥体细胞【答案】D 22. 人们在知觉外部事物的时候,会把一部分物体当做对象, 其他部分当做背景,这表明知觉具有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张旭东版)

心理学综合复习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蓝色字体部分是同学们问得较多的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 一、填空题 1.心理现象 2.心理现象 3.指向;集中 4.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5.客观事物;需要 6.客观规律 7.内心冲突 8.扩散;集中;相互诱导 9.气质/性格 10.道德感 11.全体学生 12.学生观 二、名词解释 1.创造能力:是指人们根据预定的目的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P171) 2.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P89) 3.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P100) 4.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P118) 5.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网上) 6.发散思维: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P99) 7.反射: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回答及反应。(P22) 8.非智力因素: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

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顽强性、自制性、独立性)。(P143) 9.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47) 10.感觉适应:由于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P53) 三、单项选择题1—5 DBB C B 6—10 ADABB 四、多项选择题1.ABD 2.CD 3.BCD 4.ABCD 5.ABCD 五、简答题1.画简图说明遗忘的规律. 答: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 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 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P73) 2.简述采取决定阶段的主要环节。 答: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 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 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 此冲突的动机作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行动目 的是顽强不屈的意志行动的前提,行动的目的越明确,行动的意 志就越坚决。(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4)计划的制定。计划 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 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 标。(P133) 3.简述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 答:(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在实践活动中,现实生活不断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的要求,当这种要求与个人的创造愿望相结合时,就产生了创造新事物的具体动因,并在其推动下实施创造想象的活动。 (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积累和储备,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若没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事物是创造不出来的。 (3)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失去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 (4)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想象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 (5)灵感的作用。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P90) 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答: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它的特点:(1)流畅性,指思维的量,对刺激迅速而通顺的反应,即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发散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即发散醒目的范围和维度。发散范围越广,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大。也就是思维活动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寻常的新方案。(3)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对刺激不同寻常的反应,即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发散的项目越是新奇,与众不同,独特性就越强。发散思维往往产生某些新异、奇特的思维或间接,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的功能是求异与创新。(P99)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答: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等。教师的感染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师情绪的感染,是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类行为或活动。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对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 (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必要的冲突与挫折,而且还要以自己的自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