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华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志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教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 Smith )和拉根(T. 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

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 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 )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 )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的态度渗透到教学测验和评价当中。他们认为,过去的教学设计主要根据五个步骤来安排教学:即设立目标、预先评估、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测验评价。这些步骤虽然也包含了计划教学阶段和实际教学本身,但如何把认知策略的知识渗透到各阶段中并应用设计技术完善其设计,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因为认知策略是由人们操作的心理活动,而在教学设计中,设计者的任务是计划教学,以便学生能够用认知策略来学习材料,积极地从心理上加工学习内容,这才是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2.教学设计研究的范围

从所看到的材料分析,目前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趋向于从多个研究角度,运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系统方法来探索教学设计的问题。其共同特点是把它看作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体,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因此,当今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性质的界定和理论基础。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而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活动,它需要考虑系统与因素、结构与功能、过程与状态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综合设计;教学设计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取向,它需要对引发教学的活动进行估计,而这种估计又是评价的标准;教学设计以学习和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或教学媒体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形成有效率、有成果、引人入胜的教学;教学设计坚持目标、教学和评价的统一;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直觉的冲动,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等。

(2)教学设计如何考虑以需要为出发点,适应学习环境的问题。

(3)教学设计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如共同点与差异性、变化与稳定的特点以及先前学习及训练等)进行构思的问题。

(4)学习任务如何定位的问题。如怎样精确地安排学习的份量,认真地分析并确定必要的学习任务,对学习时间损耗量的估计,学生必须预先具备哪些学习技能和知识。

(5)学习评估的问题。如学习评价怎样以教学系统的目标为指导,运用专门的技术来保证评估的充分性。评估设计通常要权衡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等。

(6)教学策略的问题。主要包括对微观和宏观水平上的学习提供一个框架,怎样更有发展性地、适应性地依据任务、背景和学习者特点采用策略,围绕教学因素或活动来组织教学策略,形成教学策略的体系。

(7)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根据不同学习任务(如陈述性知识、概念、规则、问题解决、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技能发展等课程内容)特点,并以不同类型学习、认知要求选择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设计。

(8)不同教学媒介的特点及情景分析。主要包括不同学生群体所形成的环境,与任务特点、学生特点和学习背景相关的教学管理策略的潜在因素分析。

(9)如何利用教学传输中媒体的变化形成知识发生过程,完成从简要的教学计划向有形的教学材料的转变。

(10)教学评价问题。主要研究形成性评价(即把教学评价作为设计和拓展过程的一部分来进行)和总结性评价(即对完成教学效益情况所做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功能,等等。

3.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

教学设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高质量、低成本、迅速地加以完成。质量高、成本低、效益好往往是评价设计好坏的标准。但在现实情况下,三者难得其全。一般说来,成本低、完成快的设计往往效果不好;完成快、质量高的设计,成本往往不低;而质量高、成本低的设计往往又不能很快完成。因此,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适当性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设计中各种因素怎样组织成最优化的教学系统,设计怎样做到结构与功能的吻合、过程与状态的一致,这一直是教学设计者讨论的焦点。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资源、关键性、责任、期望或要求等要素如何影响设计的过程。所谓资源是指人和物的资源以及时间怎样利用才能促使课堂教学的优化,包括需要评估、学习者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策略、教学传输、形成性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所谓关键性是指对可能影响教学设计实施效果的因素作预期估计,如教学活动中潜在的负面影响、教学结果的同质要求、必须预先具备的主要技能和知识等等;所谓责任是指对教学设计中涉及的学习任务、教学内容、教学传递手段及课堂管理等方面必须达到的标准进行说明;所谓期望或要求是指设计者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教学资源的特点提出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方案。至于教学设计各种因素的权重怎样确定仍无一致的看法。

二、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设计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从科学技术成果中得到启示,思考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技术的形式(我们可称它为过程技术),教学设计必然随着技术形态迅速、显著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设计者必须对该领域的变化和发展有充分的估计。从目前发展的前景看,最能影响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几年前就有专家预测,用于军事、建筑、医疗、交通方面的一些技术成果,如人工智能等,将在教育上特别是教学传递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这种以机器为本的、综合了各种优势的教学(智能教师),在一些研究和发展项目上已有成功的例子。如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和专家系统就是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前者从人工智能的创作与知识基础交叉发展而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减少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后者是更有效地运用机器智能帮助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益。这种系统比过去围绕一系列目标只教一个学习者的状况更有广泛的适应性。

2.适应性教学

适应性教学是一种在师生原有关系的基础上改变其传递途径的教学,它创造了更为互动积极的高质量的教学。这种适应性教学所指的变化,包括了传递速度、所举例子、练习难度等方面的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适应性教学可以向学生学习,其机器老师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与学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其他特点。发生式适应性教学集现代设计手段与电脑技术工具的优势,将远大的抱负与具体的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认知学习原理,对所设计的教学策略进行推测,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3.互动技术

新的互动技术(如CD互动、数字视频互动等)开始用于教学传递方面,他们正与录像、计算机、以及电话系统、印刷系统联姻,大大增加了对视听材料数字信息的密度和加工能力。虽然互动技术与人工智能和适应性教学的关系不是必然的,但教学媒体数量的增加,实际上应归因于支持它们的材料和经验的急剧增长。高度仿真技术也有赖于可供设备的支持。同样,互动技术对教学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

4.教学设计模式

将来,我们用于指导教学设计的模式会变得越来越有力和复杂,并有较大的发展。有些专家(如W. Hannum和C. Hansen,1989)认为,教学设计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会从原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般系统论、视听理论和交流理论进一步扩大到以下几个方面:(1 )由人类学方法形成的前后分析法;(2 )感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所形成的设计和传输方法;(3)由市场研究技术形成的工具;(4)受人类学和社会学影响的评价;(5)由工作设计形成的训练课程设计,等等。此外,教学设计模式的变化也逐渐趋向越来越灵活和系统化。而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向可改变模式发展;第二,向层叠性模式而非线性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可在各阶段之间来回移动,以子目录为基础,重复那些需要的步骤;第三,向“分层堆积”模式发展,该模式中包含设计程序的具体化。

5.实施技术

这种技术借助于工商业的概念。从事这种技术的人喜欢在许多教学选择中挑选一种工具,它可以提供从工作辅助、激励因素到心理上咨询以及其他服务等帮助。该技术的着眼点在工作实施而不是学习的效果,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视其需要才强调学习。其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教学设计中专家系统提出的基础和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6.认知科学的进展

认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原理的提出具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学设计将来从新的科学成果中借鉴什么,人们对影响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如学习、认知、人类信息加工、感知等研究的新发展依然兴趣盎然。关于学习、认知和其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基础的新知识之转换与应用,将大大改变我们教学的现实。按照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者借助于媒介来了解其中包含的意义,并在与信息相互作用当中构建个人独特的含义和解析系统。有些人认为这种含义不是信息所固有的,而是一个分享定义的现象,即把该命题的相关性分开。因此,该领域中一些发生式教学策略就是由结构主义观点建立起来的(当知识结构形成时,学习者就是教学信息的建构者而不仅仅是接收者),并且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来加强和支持这些策略的具体应用,特别是与替代性策略共用时作为监控和精选机制。

所以,认知科学将来在教学设计上的应用可能会更加强调三个方面:辅助式教学策略和发生式教学策略、认知策略或学习策略的教学以及学习的情感领域。回顾过去二十多年走过的历程,我们相信将来科学对教学的贡献比以往会更有效、有趣和更富有吸引力。

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其国外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前景的展望相信会有助于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从概念上说,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技术”,我们通常会把技术与设备或设备的使用联系起来,如计算机技术。但当技术的应用及其方法产生时,往往也包含了过程和思想。从技术发展史来看,在一种新的或令人兴奋的装置或系统运用和发展时,其思想、概念、模式、理论等与它的形态相比要重要的多,所演化和出现的新技术,就是应用这些思想、理论的结晶。因此,新的产品形态的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学习环境,录像、通信和其他媒体的发展和应用确实为教学设计带来许多方便,但过程技术的成熟,对教学设计更为综合化、整体化和及时反馈与调节更有帮助。

1.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4 月版。

2.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4 月版。

3.P.L. Smith & T.J. Ragan, Instructional Design, Maxwell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U.S.A.

4.C.K. West, J.A. Farmer & P. M. Wolff, Instructional Desi-gnImplication from Cognitive Science, Prentice Hall, Inc. 1991,U.S.A.

论文框架结构.

论文框架结构 特别说明:以下的框架只是普遍意义的写作思路,各位同学在写作时,可以按照此框架整理自己的思路,具体拟订写作提纲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和调整,不一定完全按照此框架写。 对于不同类型的选题,论文的框架各有不同,一般而言,电大论文选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研究企业现存问题为主,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选题。重点写存在的问题接解决措施。 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有 300-600字左右的引言,引出所研究的内容, 对于问题型研究主题,主要内容的展开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框架: 一、理论概述 (一 (二 ······ 二、提出问题(研究对象的特点、重要性、必要性 (一 (二 (三 ······· 三、现状描述(现状,现存主要问题

(一 (二 (三 ······· 四、问题分析(原因分析、成因分析 (一 (二 (三 五、解决问题(解决措施、改进建议、应注意的问题 (一 (二 (三 ······· 六、小结(结论 第二种类型:某一种管理方式在某企业中的应用, 如“电子商务在 XX 企业中应用研究” 。重点写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有 300-600字左右的引言,引出所研究的内容, 对于问题型研究主题,主要内容的展开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框架: 一、理论概述

(一 (二 ······ 二、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一 (二 (三 ······· 三、推行的主要措施 (一 (二 (三 ······· 四、推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二 ······· 五、解决措施、保障措施或进一步注意的问题(一

(二 (三 ······· 六、小结(结论 第三种类型:以总结企业现有的成功经验为主(相当于一个案例研究 ,该企业的成功经验对类似企业的借鉴意义,如“雅芳直销模式的研究” ,这类企业的一些做法比较成熟、成功,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重点要总结经验, 提出其借鉴意义。 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有 300-600字左右的引言,引出所研究的内容, 对于问题型研究主题,主要内容的展开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框架: 一、理论概述 (一 (二 ······ 二、研究意义、重要性、必要性 (一 (二 (三 ······· 三、主要措施或举措

论文框架结构

论文框架结构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论文框架结构 特别说明:以下的框架只是普遍意义的写作思路,各位同学在写作时,可以按照此框架整理自己的思路,具体拟订写作提纲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和调整,不一定完全按照此框架写。 对于不同类型的选题,论文的框架各有不同,一般而言,电大论文选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研究企业现存问题为主,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选题。重点写存在的问题接解决措施。 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有300-600字左右的引言,引出所研究的内容, 对于问题型研究主题,主要内容的展开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框架: 一、理论概述 (一) (二) ······ 二、提出问题(研究对象的特点、重要性、必要性) (一) (二) (三) ······· 三、现状描述(现状,现存主要问题) (一) (二) (三) ······· 四、问题分析(原因分析、成因分析) (一) (二) (三) ·······

五、解决问题(解决措施、改进建议、应注意的问题) (一) (二) (三) ······· 六、小结(结论) 第二种类型:某一种管理方式在某企业中的应用,如“电子商务在XX企业中应用研究”。重点写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有300-600字左右的引言,引出所研究的内容, 对于问题型研究主题,主要内容的展开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框架: 一、理论概述 (一) (二) ······ 二、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一) (二) (三) ······· 三、推行的主要措施 (一) (二) (三) ······· 四、推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二) (三) ······· 五、解决措施、保障措施或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调查报告的框架结构

调查报告的框架结构 一般说,调查报告包括三部分内容,它们是:第一部分,关于研究报告的“题目与作者的介绍”。包括:(1)题目,(2)作者,(3)作者单位,(4)作者说明。第二部分,研究的“正文”。包括:(1)问题的提出,(2)研究的方法,(3)研究的结果,(4)分析与讨论。第三部分,“附录”。包括:(1)参考文献,(2)调查题目与评定标准。 一、调查报告的题目与作者 调查报告的题目与作者将出现在论文集的目录、图书馆的文献目录卡、计算机信息网络上。读者首先接触的是调查报告的目录和作者,然后根据题目和作者来决定是否需要查找这篇调查报告或调查报告的摘要。 (一)题目。研究报告的题目应用一句话尽可能反映出研究的对象、内容、问题和类型。 (二)作者。 (三)作者单位。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和单位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便于读者对作者的了解并在需要时与作者进行联系。作者单位应用行政单位。 (四)作者说明。需要时用脚注说明:1.该调查报告属哪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2.该课题的级别与归属;3.如作者认为需要,可说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研究工作分工;4.在作者栏没有署名,但作者认为需要说明的对调查研究有贡献的其他人员。 二、研究报告中“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部分应该向读者交待该调查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研究这一问题有何价值。这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一般包括:研究的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课题。即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包括:这一调查要解决的是哪一现象?我们要 解决的问题是“这一现象的现状如何?”是“两种现象之间有无联系?”是“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还是“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是怎样的?”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直接提出、开门见山,不要让别人去推理、体会。问题的表述在语言上必须明确、具体、容易理解。(二)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说明确定这一现象有何现实意义,使读者了解这一课题的重要性。 在撰写时可用这一“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问题的涉及面”、“问题的存在有何影响和会造成何种后果”等加以说明。有时可以谈一下:怎么会去研究这个问题的缘由。 (三)对这一问题别人研究的情况怎么样?说明研究课题所涉及领域的研究情况,用以体现所研究课题的理论价值。可以说明的有:“至今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有的话,“研究过哪些内容”?这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手段”?这些研究“获得过哪些结果”?对一项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课题来说,如果已经有人进行过研究并有了研究结果,而我们又提不出不同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任务是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我们不需要再进行无谓的简单重复的劳动,因为这一课题已经不再有进行研究的价值了。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一项研究课题在开始研究之前,总是需要对这一课题进行分析。而分解出来的子课题就构成了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在调查报告中应该交待清楚,本调查将研究哪几个具体问题? 三、研究报告中“研究的方法” 交待“研究的方法”目的是:让读者了解,我们的调查结果和调查结论是用什么方法、经过怎样的步骤获得的,从而使读者可以据此判断调查结果和结论的可信程度和可适用范围。读

思维导图在国外有哪些应用

思维导图在国外有哪些应用 思维导图可用于不同领域,如文化、教育、科技、商业、金融、工业、行政等;可以在决策分析、沟通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应用,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下面为你整理思维导图在国外的应用,希望能帮到你。 思维导图在国外的应用 文化:家喻户晓的小说《哈里•波特》,其作者罗琳便是用思维导图演绎出小说中丰富多彩的情节和人物。 教育:思维导图帮助师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实现因材施教,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团结合作的教学机制,建立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班级组织。 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普及应用思维导图并作为他们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其中新加坡已经将思维导图作为从幼儿园至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美国学校使用的教案,也大部分应用了思维导图的方法;在英美国家来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的报告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思维导图的应用。

惠普医疗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培训,该公司高级经理Jean Luc Kastner先生认为:我们的课程建立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它帮助我们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高的毕业分数。“思维导图”教学必然是未来的教学工具。 工业:美国波音公司的一份飞行工程手册被压缩成了25英尺长的思维导图,可让100多名高级航空工程师在几个星期内学会以前需要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估计仅此一项即可节约成本1100万美元。 商务应用:全球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日常工作中采用思维导图,如Fluor Daniel公司在内部流程设计、日程安排、会议管理等方面采用思维导图,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该公司副总裁William L. Maxilae 先生认为:博赞大师的“思维导图”在我们办公室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它在帮助我们打开思路上的作用是惊人的。我们使用“思维导图”来安排会议日程,做“头脑风暴”,设计组织结构图,记笔记和写总结报告。“思维导图”是一个通向未来的必备工具。 思维导图的规则 1突出重点 ●一定要用中央图象 ●整个思维导图中都要用图形 ●中央图象上要用三种或更多的颜色 ●图形要有层次感 ●要用通感(人的多种生理感觉共生) ●字体、线条和图象的大小尽量的多样化,丰富的多样性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研究 唐巧玲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研究唐巧玲 发表时间:2019-07-31T10:02:52.9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8期作者:唐巧玲 [导读] 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建造包括工程框架的建造。框架可以使建筑物纵向获得部分承载力,并使施工顺利进行。 广西建工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业的发展必须服从人们的需求,同时也需要与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建筑业的发展总是朝着人们需要的方向前进。建筑工程影响建筑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框架结构工程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研究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工程技术有利于建筑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研究 1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概述 1.1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 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建造包括工程框架的建造。框架可以使建筑物纵向获得部分承载力,并使施工顺利进行。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力是逐层变化的,所以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中,有必要根据楼层的承载力进行设计。只有做好承载力工作,建设工程质量才能达到相关标准。而且可以节省高层建筑地面空间,这也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高层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的研究中,有必要对风力荷载、抗震、防雷等不可抗力进行研究。这些载荷属于非线性垂直分布载荷,需要根据具体施工要求完成施工。 1.2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特点 现如今,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建筑与人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人们对于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质量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随着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的降低,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建筑以中低层的普通建筑结构为主,但在目前看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如今建筑工程框架施工大多以高层、超高层结构居多。而且这种建筑结构的优势也越来越显著。这也给建筑施工工程在技术上面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其结构与一般的建筑结构大有不同,需要根据工程设计来针对重力负荷的参数对建筑构件的尺寸和支撑件的尺寸等进行确定。使建筑结构能够承受住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载荷。高层建筑的层数越高,自身承受的荷载就越大,受到地震、风力等方面的荷载也越强。 普通建筑施工时,一般只需考虑恒定承载值或少量的动载值,不需要对建筑结构方面做过多的要求。现在一些钢结构的建筑框架对其支柱的尺寸和大小也没有特殊的规定,只在一些特殊要求的工程中对模板等有具体的设计要求。因此以往的施工技术与如今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施工难以相匹配。在高层建筑或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变形问题和墙体设计以及使用的材料等,提高建筑整体的载荷能力,这样才能高质量的完成高层建筑工程的框架施工。 2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中,因为施工经验不足以及人员自身技术能力等因素,导致施工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钢筋焊接问题。现代建筑工程的框架大多为钢结构工程,因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中。钢结构的连接和固定一般通过焊接和绑扎来完成。在进行钢结构焊接时,往往会存在一些焊头断裂、焊缝不严、焊缝不齐等焊接缺陷,使建筑工程施工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焊条是以你选哪个焊接质量的重要因素。很多焊接人员没有根据焊接工艺选择正确的焊条型号,导致焊接效果与预期效果出现很大的出入。使焊接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此外,焊接人员对箍筋的尺寸没有正确的进行选择,使焊接技术的难以正确的运用。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其次,钢筋的绑扎和成品保护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一些建筑企业在钢筋及混凝土施工中,由于缺乏质量意识和建设经验,导致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发生位移、钢筋数量和类型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等。这些问题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容易给后期施工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影响最终的交工时间,给建筑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3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分析 3.1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在钢筋建筑工程框架施工中,针对具体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首先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建筑施工中,钢筋是保证建筑坚固性的重要材料。要对钢筋的型号和数量等进行严格的管理,使其符合施工标准要求。同时对置于高空的材料要进行集中管理和分类,按其用途进行归类捆绑、固定。以免发生高空坠物或者影响正常施工。其次,在钢筋工程施工中,要准备好焊接工序的准备工作。焊接工序是确保焊接质量的重要部分。绝对不能忽视。在焊接前要审查施工焊接技术,并进行相应的检验,对不合格的钢筋材料要坚决杜绝。同时做好力学实验工作,对钢筋进行复检,确保钢筋在焊接时能够确保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对于焊接人员的焊接技术也要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焊接人员的施工技术和专业素质,使其能够确保焊接工作的顺利完成。第三,钢筋笼施工。钢筋在焊接、测量和控制、安装和拆卸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在建筑框架的施工初期,需要使用加固框架来制作最初形成的建筑主体,然后通过核心墙等,使整个建筑主体达到稳定的效果。在安装钢筋框架时,主要应用是加入强力钢成型法。需要做好加固环,然后与钢条对准焊接。焊接完成后,它需要储存在干燥凉爽的环境中。当钢筋骨架完成后,上部结构需要连接到下部结构的钢筋笼。因钢笼的重量很大,如果有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孔壁损坏。所以连接时应注意避免其对钢笼造成过大的压力。最后,放样与下料施工。在焊接工作完成后,为了防止工程框架出现收缩变形,需要对放样与下料施工进行严格的控制。施工时要预留一定的空隙,为收缩留出足够的空间。 3.2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多层模板支架体系的工程施工中,由于楼层数较高,多数楼板处于养护期,其承压能力有限。在钢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先由模板定型,放线设置高,这就需要控制模板技术。在安装基础模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控制误差问题,按照国家规定设置,误差应小于3毫米。并检查模板接缝的气密性,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漏浆等现象。在模板灌浆后,需要对灌浆进行振捣,并且在此过程中要控制好振捣的力度和时间,所以建筑模板的强度应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在模板中支撑部分一般使用钢管,然后对模板支架、立柱等部位进行垫板操作,保护模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密封性。最后,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要对模板进行拆除,拆除过程应严格按施工工序进行。此外,为

建工程框架结构施工策略研究探讨

建工程框架结构施工策略研究探讨 摘要:框架结构因具有稳定性好、防震功能优良和安全性好等众多优点,而被 广泛的运用到土建工程建设中。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虽已有规范的 详细规定,但仍有若干问题没有明确具体作法,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本文针对 梁柱节点施工,详细分析了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框架结构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 这些问题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土建工程;框架结构;施工;策略 引言 框架结构作为最常见的建造结构,被广泛应用到土建工程项目中。本文对土 建工程中框架结构的施工策略进行探索研究,希望能对项目相关设计人员和施工 建设人员有所帮助。 1 框架结构常见问题概述 1.1 梁、柱的钢筋保护层厚度问题 钢筋保护层厚度通常是指主筋的保护层厚度,有些施工人员按字面将其误解 为构件最外侧钢筋到模板(即箍筋外侧),甚至是拉筋外侧到模板的距离。钢筋 保护层的作用一是确保混凝土握裹钢筋,使两者共同工作;二是考虑耐久性即钢 筋的保护,防止因混凝土开裂后钢筋被氧化锈蚀,且满足耐火极限的需要。但保 护层太厚会导致构件有效截面削弱过多,而太薄则降低上述两个作用。当建筑物 的防火等级要求较高时,可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适当增大钢筋保护层厚度,但应 与设计方共同协商,确定是减小有效截面值,还是保持该两值不变而增大构件截 面尺寸。对一类环境的C25混凝土梁,其主筋保护层厚度为25mm,箍筋均应包 含在其内,实际箍筋外侧保护层厚度为17mm。当构件截面尺寸较大时,如结构 转换层梁、梁式筏形基础、条形基础、箱形基础的梁、板等,可通过减小的方法 来增大保护层厚度,因此时该两值的缩减量的比例较小,对构件截面尺寸及承载 力影响很小。施工人员可在保证安全或设计认可的原则下根据具体工程、构件及 部位灵活运用。当箍筋在10以上或有其外拉筋时,主筋保护层取25mm就未免 偏小,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将原构件增大10―20mm,同时增大保护层厚度,使有效截面保持不变。 1.2 核心区箍筋施工的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构造复杂,特别是处于结构中间部位 的柱子,梁柱钢筋纵横交错,梁的纵向受力钢筋要放在柱纵向钢筋内部,呈井子 形交叉,这样柱子的箍筋绑扎就很不方便。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施工单位普遍采 取先安装梁板模板,再绑扎安装梁钢筋,待梁钢筋安装结束,然后整体沉梁,那 么节点区箍筋就无法绑扎,致使梁柱节点区出现不放、少放或者即使放也是杂乱 的挤在一起,这样就会给节点区质量留下安全隐患。由于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工程 质量的影响,有些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就采取用两个开口箍筋对向拼合的方法,然 而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规范规定的。根据规范的规定,为保证箍筋对混凝土核 心区起到约束作用,箍筋要封闭、末端要有弯钩。还有的做法就是在沉梁之前就 把柱箍筋绑扎好,然后和梁一起下落,由于箍筋与柱纵筋摩擦且下落不平衡,使 得箍筋不能下落出现施工人员强力往下打的现象,不但把箍筋打得变形,而且也 不能使得箍筋到位。这样做的结果是箍筋没有得到封闭绑扎且杂乱变形,间距更 不会满足规范要求。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节点核心区箍筋施工的问题。 1.3 混凝土开裂问题

开题报告结构框架

---------------------------------------------------------------范文最新推荐------------------------------------------------------ 开题报告结构框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与之相关的框架结构又该怎样去设计呢? 1、选题意义和背景。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其平面布置灵活、自重相对较轻等优点在我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办公楼、医院、学校校舍及工业厂房等。然而,框架结构也有其缺点,比如,抗侧刚度小、节点区域应力集中显着、并在强烈多维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容易产生过大的非线性水平位移等。在实际震害中,框架梁往往先于框架柱产生破坏,并不能很好地保证强柱弱梁的抗震设防要求。一般来说,各类建筑物在地震动作用下产生的破坏甚至倒塌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首要原因。据统计,各类结构物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地震中伤亡总数的95%.实际震害调查结果显示,倒塌比例较高的建筑类型主要有砖混结构、底框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倒塌主要以整体倒塌模式为主,外围围护结构及填充墙的破坏也比较显着。倒塌是由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丧失承担重力荷载的能力而引起的。而整体倒塌通常由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引起,同时受到P-4效应放大和构件强度刚度承载力退化的影响,结构逐渐失稳直至侧向倾覆。震害调查报告显示在框架结构破坏的案例中存在大量外围围护结构以及填充 1 / 17

墙破坏的情况,这不仅造成了人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还对震后建筑修复带来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轴压比、框架填充墙等因素对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不仅可以预测框架结构在未来地震作用中的地震反应,对可能遭受的结构破坏甚至整体倒塌进行预防,还可以对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水平进行更准确地分析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完善结构设计方案以及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加固。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2.1增量动力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地震作为一种随机往复载荷,对于结构的破坏是一个损伤累积的过程,用强度准则和变形准则很难描述这一现象。IDA方法可以对框架结构进行从弹性状态到弹塑性状态直至倒塌的全过程分析。对于这方面内容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 1977年,Bertero将同一条地震动作用下的多次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放在一起,以试图了解逐级放大的地震作用对结构非线性发展的影响规律以及结构从弘性、非弹性直至发生整体倒塌的全过程中结构的性能。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IDA丈法。 清华大学叶列平、陆新征等通过汉川地震极震区框架结构抗倒塌的研究得出增强结构整体性及冗余度可明显提高结构抗倒塌储备系数的结论。冯世平等人研究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倒塌反应。对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下降段)时的动力反应进行了讨论,还探讨了极限曲率延性比和强度降低率在结构地震倒塌反应中的

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同历史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的储存,同时也便于未来快速的复习。下面精心整理了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欣赏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2课苏联的崛起 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

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必备知识★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论文框架结构

论文框架结构 硬件设计类型 第 1 章绪论 1.1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相关技术基本理论 描述与论文题目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 第 3 章系统的方案设计 系统设计的总体思想、系统设计的原则等。 第4章系统硬件设计 单片机或者主控制芯片的选型。 各个分系统的电路设计。 第5章系统软件设计 总系统的软件流程、各个主要功能块的软件设计流程等 第 6 章系统软硬件调试与测试 详细介绍实验的环境、实验系统结构、实验过程,以及记录实验结果。 结论 分析实验的结果,总结整个毕业设计的内容,归纳毕业设计

的特点,并展望后续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注:其中第3章的内容如果太少,可以并入第2章 软件或算法研究类型 第 1 章绪论 1.4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5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6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相关理论基本知识 描述与论文题目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 第 3 章所研究的算法详细设计 通过比较现有的一些算法的优缺点,提出拟采取的算法; 算法提出的理由,或者目的; 算法的详细原理 第4章算法软件设计 用MATLAB等软件仿真算法,可以简要描述仿真环境、仿真的条件,系统背景等,设计软件流程以实现所研究的算法。 第 6 章仿真结果分析

详细记录仿真过程与仿真结果,以图、表等方式详细描述。可以通过此章反映第3章中讲述的各种算法的优缺点的对比,从而体现本文所采取的算法的优点。 结论 分析实验的结果,总结整个毕业设计的内容,归纳毕业设计的特点,并展望后续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文献综述(朱攀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0810131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朱攀峰 专业班级土木1041 学号201010810131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赵红垒讲师 完成时间 2014 年 2 月 25 日

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框架结构在当代建筑中得到普遍应用。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本文描述了框架结构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并从设计中的要点问题、技术问题和施工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内容;要点问题;技术问题;施工问题。 前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在结构设计工作中,逐步实现了与世界先进理念的接轨与融合,建筑结构的体系与模式也呈现出了多项发展的新形势。建筑平面布置与竖向体形也越来越复杂,给结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文献[1]认为: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一、框架结构设计 1.1 框架结构注意问题 1.1.1 框架结构方案的构思 (1)简明的结构受力和传力。框架结构关系越简单,传力结构清晰,文献[2]中认为: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合理组织与综合解决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在荷载作用下,结构通过板→梁→柱流程传力,传力结构清晰有利于经济利用建筑材料。 (2)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柱网平面布局中,柱网应尽量按等距(纵、横)布置,尽量减少边跨柱距,并充分利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减少结构中的弯距。 (3)结构方案应结合建筑功能、工程地质情况等要求综合考虑。 1.1.2 概念设计上着重注意的问题 (1)强柱弱梁措施。文献[3]中认为:强柱即使框架柱的抗弯和抗剪能力比梁的抗弯和抗剪能力强,柱子的破坏大多是因剪压复合受力所致,多发生脆性破坏,脆性破坏大多是突然发生的,而强柱弱梁,可以延缓破坏时间,给人们以躲避和加固的时间。 (2)强剪弱弯措施。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应注意抗剪验算和构造,使其满足相关

初一年级历史思维导图

初一年级历史思维导图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把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形成分支,使知识成网状结构,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所学内容。下面精心整理了7年级历史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初一年级历史思维导图欣赏中学生必背且必懂的历史答题规律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 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 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 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

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 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 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 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 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 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 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

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框架结构设计研究 院(系、部)名称: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框架结构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框架结构在当代建筑中得到普遍应用。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本文描述了框架结构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并从设计中的要点问题、技术问题和施工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内容;要点问题;技术问题;施工问题。 Abstract:Then the ever-chan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the framework of universal application. Framework by floor, beams, columns and formed the basis of several load-bearing elements, the main beams, columns and constitute the basis of plane frame, the plane frame beam connected by the continuous form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ramework for structural design related content, and the main points from the design issues, technical problems and practical construction issues, related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words:frame structure ,design elements of the technical ,key problem,content ofproblem ,construction problem。 0前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在结构设计工作中,逐步实现了与世界先进理念的接轨与融合,建筑结构的体系与模式也呈现出了多项发展的新形势。建筑平面布置与竖向体形也越来越复杂,给结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1框架结构设计 1.1 框架结构注意问题 1.1.1 框架结构方案的构思 (1)简明的结构受力和传力。框架结构关系越简单,传力结构清晰。在荷载作用下,结构通过板→梁→柱流程传力,传力结构清晰有利于经济利用建筑材料。(2)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柱网平面布局中,柱网应尽量按等距(纵、横)布置,尽量减少边跨柱距,并充分利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减少结构中的弯距。(3)结构方案应结合建筑功能、工程地质情况等要求综合考虑。

填充墙框架结构国内外试验研究现状

填充墙框架结构国内外试验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9-09-11T13:36:50.8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高健洲[导读] 摘要:填充墙作为一种承担围护作用的非结构构件,广泛应用于框架结构体系中。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摘要:填充墙作为一种承担围护作用的非结构构件,广泛应用于框架结构体系中。在实际框架结构设计中,通常将填充墙视为非结构构件进行处理,不考虑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仅考虑填充墙的附加刚度效应,对结构周期进行折减。从填充墙结构在国内外的实验方面进行论述,这方面的研究均表明填充墙的存在可很大程度地增加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但对结构抗震性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 响,对框架柱形成明显约束效应,可能会使框结构发生短柱剪切破坏、形成薄弱层、扭转破坏等。关键词:填充墙;框架结构;约束效应、附加刚度引言 填充墙和框架结构是一个共同受力的体系。由于填充墙的存在可较大地增加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因此也有不少学者建议将填充墙的这些有利作用作为结构抗震的安全储备,把填充墙看作抗震的第一道防线。但往往在地震中,填充墙会遭受十分严重的破坏,甚至发生倒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仅如此,填充墙的门窗开洞位置、非连续布置、布置的空间位置等因素对结构抗震性能也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可能会使框结构发生短柱剪切破坏、形成薄弱层、扭转破坏等国内外试验研究现状 1956年,Polyakov为研究填充墙与框架之间的作用、以及填充墙面内刚度和强度进行了静力试验,并首次提出了等效斜撑的力学模型。 1967年Bryan Stafford Smith通过对不同梁和柱截面的带填充墙多层框架施加侧向荷载,研究了其受力性能。试验中框架采用刚接框架,而填充墙与框架之间无粘结,填充墙材料采用均质各向同性材料。在试验的基础上根据等效撑杆的概念,提出了近似的理论方法来预测结构的侧向刚度及承载力。通过四组试验对这种方法进行验证和修正。结果表明,结构抗侧刚度以及极限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框架柱和填充墙的相对刚度,而与梁的刚度无关。 1976年,Klingner通过拟静力试验对一个三分之一缩尺的11层框架的下三层和一个三层填充墙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研究。 1980年吴绮云等对9榀填充墙框架(无孔洞)结构进行拟静力试验,提出了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极限强度和从弹性到破坏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刚度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填充墙框架模型的恢复力模型和弹塑性特征参数。 1982年童岳生等通过对填充墙框架结构进行拟静力试验试验,确定了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层间相对位移限值,提出了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层间剪切模型的恢复力特性曲线, 可供填充墙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时采用。 1995曹万林等通过对4个三层轻质填充墙框架结构进行拟静力分析,对轻质填充墙异形柱框架的弹性阶段层刚度、结构的弹塑性形状以及轻质填充墙层刚度衰减过程进行分析。 1996年关国雄对一个1/3比例的四层填充墙框架模型进行地震振动台试验,提出了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层间刚度和抗力的简化估计方法和计算公式。 1999年Chaker对空框架和填充墙框架结构进行振动台试验,主要研究了两种模型的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填充墙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是空框架的7倍。 2002年PB-shing对于内填砖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等做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框架与填充构件的相互作用会导致钢筋混凝土柱的脆性剪切破坏和短柱破坏现象。基于试验现象,填充框架主要有五种破坏模式模式,框架和填充构件共同作用,成为一个整体的弯曲构件模式,填充构件在半高处出现贯穿裂缝,可能导致短柱行为模式,对角裂缝使填充构件逐渐表现为单压杆,最终,填充构件角部压碎,框架出现塑性铰模式,各层砌块间发生相对滑移模式,两组斜裂缝,明显的单压杆现象。 2009年Kakaletsis 和 Karayannis对八个1/3比例的填充墙框架结构进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填充墙的开洞形状和大小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形式的墙体开洞都会对结构的刚度、强度和耗能能力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针对有开口的砌体填充墙,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支撑的连续力变形模型。 2010年Hashemi , Mosalam 对五层的空框架和五层的填充墙框架进行振动台试验,对比了两种模型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填充墙对结构的强度以及延性影响很大,填充墙的作用应在分析和设计中均要予以考虑;由于填充墙的存在,填充墙框架的刚度是空框架的3.8倍;阻尼增加4%-12%,使结构周期降低50%,同时填充墙会影响结构的传力路径和内力分布。 2011年Tasnimi和Mohebkhah对大比例的单层开洞填充墙框架结构和无开洞填充墙框架结构进行拟静力试验,以研究墙体开洞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是研究结果表明填充墙有无开洞都能都改善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与一些文献相悖的是开洞的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延性并不比无开洞填充墙框结构好,这主要取决于填充墙的失效模式。 2012年侯和涛等人为了研究带节能复合墙板钢框架结构的滞回性能,考虑墙板厚度、墙板类型、墙板位置、钢框架柱的强弱轴方向、钢框架的节点形式以及墙板与钢框架的连接方法,设计了8 榀单层单跨试件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中使连接墙板的钢板的孔径大于螺杆直径来实现墙板的柔性连接。试验结果表明墙板与钢框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墙板厚度是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墙板越厚,连接钢板越多,结构的抗侧刚度越大。 2014年陈晓对3榀带柔性连接的叠合填充墙板框架试件和1榀纯框架试件进行试验,对框架试件的承载能力、滞回性能、延性以及刚度等方面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合理地使用柔性连接,叠合填充墙板框架试件与纯框架试件的的滞回曲线发展趋势相似,两者的刚度退化水平相当,叠合填充墙板可有效地减弱对框架的约束作用。结论 传统的填充墙对框架结构产生很明显的附加刚度效应和约束效应,这些效应在某些情况下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而在常规的结构设计中,往往把填充墙作为非受力构件去考虑,在填充墙未来发展趋势应该着重于填充墙的柔性连接,这种墙体,能够较大地减少填充墙对框架的附加刚度和约束效应,以达到保护结构和保护填充墙的目的。参考文献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笔记

中外教育简史 课程的性质地位 性质 ——是一门史实性、理论性、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专业课程 地位 ——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居于专业理论课地位 课程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初步了解教育发展史实、掌握教育发展规律、理解教育发展理论 情感目标 ——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的情感、端正工作态度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运用教育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教育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教学方法 指导思想 ——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注重自学能力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基本方法 ——“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 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前 ——提出问题-提供线索-搜集资料-撰写提纲 课堂 ——回答问题-质疑问难-分析讨论-教师总结 课后 ——下一课题—重复课前环节 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产劳动经验 社会生活经验 (2)教育的基本职能 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物质) 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精神) 实现人的再生产(社会人) (3)教育的基本特征 历史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阶段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 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问题2: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1)学校产生的条件 专门的教师和学生 文字的出现

基本条件:剩余产品-私有制-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阶级 (2)原始形态学校的雏形 “成均”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 《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 “庠”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 古书记载“庠”为古代养老与教育之场所 (成均、辟雍、庠序、瞽宗、泮宫等) 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孔子 孔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伟大的思想。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字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问题1:孔孟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作用:国家-“庶”、“富”、“教” 个人-“性相近、习相远” 对象:“有教无类”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培养“士”,其标准为“君子” 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关于教学的思想 因材施教(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