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041220111 戴妍

实验一隐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分析

一、实验设定:

基本参数配置: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4。

节点位置配置:本实验用[1] 、[2]、 [3] 、[4]共两对节点验证隐终端问题。节点[1]、[2]距离为200m,节点[3]、[4]距离为200m,节点[2]、[3]距离为370m。

业务流配置: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1]给[2]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

[3]给[4]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

二、实验结果: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2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07438001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99.999922073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739902205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4975616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718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398078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4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3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03058001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99.993058001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003119031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200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100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12

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节点[2]无法收到数据。由于节点[3]是节点[1]的一个隐终端,节点[1]无法通过物理载波检测侦听到节点[3]的发送,且节点[3]在节点[2]的传输范围外,节点[3]无法通过虚拟载波检测延迟发送,所以在节点[1]传输数据的过程中,节点[3]完成退避发送时将引起冲突。

三、课后思考

1、RTS/CTS能完全解决隐终端问题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能。对于隐发送终端问题,[2]和[3]使用控制报文进行握手(RTS-CTS),听到回应握手信号的[3]知道自己是隐终端,便能延迟发送;对于隐接受终端问题,在多信道的情况下,[3]给[4]回送CTS告诉[4]它是隐终端,现在不能发送报文,以避免[4]收不到[3]的应答而超时重发浪费带宽。

2、如何设计仿真场景来验证暴露终端问题?

答:只需更改业务流配置: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2]给[1]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

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观察在[2]给[1]发送数据的同时,[3]给[4]

发送数据会不会被影响。

3、如何设计协议使暴露终端场景下的流实现并发?

答:至少要使用两个信道资源,在数据信道上进行RTS-CTS握手,在数据信道上发送数据报文。在[2]给[1]发送数据报文时,[3]也想向[4]发送数据报文,通过控制信道向[4]发送RTS,[4]也从控制信道向[3]回送CTS,这样[3]就不会因为[2]的数据信号和[4]的回应信号产生碰撞而听不到[4]的回应了。这样就可以实现并发了。

实验二无线局域网DCF协议饱和吞吐量验证

一、实验设定

基本参数配置: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150x150节点数100。

业务流配置:业务类型为CBR,发包大小为512bytes,发包间隔为0.01S,分别测出5、10、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条流的吞吐量。

二、实验结果:

5条: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Server address: 55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Server address: 54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Server address: 53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Server address: 52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51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99.995493030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351972641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02592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966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8219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Client address: 1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06449537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99.998965709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355584451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02592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966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8233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Client address: 1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10001809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99.992000125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358534977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3926016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7668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314112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Client address: 1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13774900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184107930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22016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43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1761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Client address: 1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17127686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777148630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187729553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22016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43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1761

10、15、20、25、30、35、40、45、50条省略

各发送节点发包间隔较大,当网络中发送节点较少时,网络还未饱和。逐渐往网络中增加负载,网络总吞吐量逐渐增大,之后,网络吞吐量逐渐趋向于平稳,此时,网络即达到了饱和状态。

三、课后思考

1 、总结IEEE 802.11DCF协议饱和吞吐量和哪些因素有关。

任选一个时隙,网络中有节点在发送数据的概率当有节点在发送数据包时,数据包发送成功的概率数据包发送成功和发送失败所需的时间

2 、为什么在数据包长度较长时,采用RTS/CTS 模式更合理?

"隐藏终端"多发生在大型单元中(一般在室外环境),这将带来效率损失,并且需要错误恢复机制。当需要传送大容量文件时,尤其需要杜绝"隐藏终端"现象的发生。

3 、本实验中提出的马尔科夫链模型只适用于单跳模型,若应用到多跳网络

中时,需如何改进?

于定长时隙的多跳ad hoc网络DCF协议马尔可夫链模型

实验三动态源路由协议路由选择验证

一、实验设定

基本参数配置: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5。

节点位置配置:用节点[1]-[5]来验证DSR路由协议的路由发现过程。[1]和[2]、[2]和[3]、[3]和[4]、[3]和[5]、[4]和[6]、[5]和[6]之间距离为200m。

设置业务流:[1]给[2]发,发包间隔0.01s,发包大小512Bytes。

设置节点移动性:节点[1]为移动节点,仿真过程中绕网格拓扑转一圈。

二、实验结果:

Time(s): 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6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9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9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9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9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仿真过程中路由表变化:2,4-2,5-4-2,3-2,2。当节点[1]在节点[2]的传输范围内时,节点[1]和[2]之间直接通信,不需要中间节点。随着节点[1]的移动,节点[1]离开节点[2]的传输范围并渐渐远离,最后又逐渐靠近。在节点[1]离开节点[2]的传输范围,节点[1]和[2]需要通过中间节点来通信,而且节点[1]离节点[2]越远,需要的中间节点越多。

三、课后思考

1、由实验中的网络拓扑能够反映出DSR路由协议的路由维护过程吗?如果能,说明怎么验证?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能。因为源节点使用路由维护机制可以检测出因为拓扑变化不能使用的路由,当路由维护指出一条源路由已经中断而不再起作用的时候,为了将随后的数据分组传输到目的节点,源节点能够尽力使用一条偶然获知的到达目的节点的路由,或者重新调用路由寻找机制找到一条新路由。而该实验中随着源节点[1]的移动,源路由不断中断,比如路由信息从4-2转到5-4-2就是因为源节点[1]到节点[4]的链接已经中断,源节点才通过节点[5]来寻找到一条新路由。

2、为什么仿真过程中路由表变化为5-4-2而不是5-3-2?

答:节点[5]会同时给节点[3]和[4]转发路由请求,但节点[4]路由缓存中可以找到的那条从节点[4]到路由请求目的节点[2]的路由信息(即4-2),节点[4]就直接给发起节点回送路由应答,而不再转发该路由请求。而节点[3]中没有该缓存。

3、设计一个16网格拓扑的仿真场景来验证动态源路由路由发现的过程。

答:

实验四、在局域网中建立个人WEB站点

一、实验设定

1).在电脑中创建新的目录如:e:\Inetpub\wwwroot\MyWeb

2).选择"控制面板\管理工具\ Internet 信息服务",出现"配置服务器"对话框。

3).选择“默认网站”,单击鼠标右键,属性。

4).网站选项里,网站标识,可以更改描述,设置本地地i ip p,其他可以保留默认,注意更改标识需要重起电脑,建议保留默认。

5). 主目录,本地路径指向刚才创建目录,如e:\Inetpub\wwwroot\MyWeb,在主目录下"允许下列权限"提供多种对网站的访问权限,出于对网站安全的考虑,一般选取“读取”,保留默认即可。

6).单击"确定"按钮安装结束。

7)(可选).除主目录外还可以建立新的虚拟目录来建立网站,创建方法,“默认网站”右键-“新建”-“虚拟目录”,然后按照向导创建,第一步虚拟目录别名,用来快速访问,可以输入简短的字母,下一步网站内容目录,指向电脑中一个本地的文件夹,如e:\Inetpub\wwwroot\MyWeb,下一步同样设置访问权限,点击完成结束建立。

二、实验结果

三、实验思考

局域网外的机器能否访问局域网内的服务器?为什么?

所谓局域网就是只有网内机器可以互访,要网外机器能访问服务器,必须将服务器发布到网外。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网络通信实验报告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授课教师:贺刚 完成日期: 2020.5.27

实验一:TCP套接字编程 内容: 1、利用阻塞模型的开发TCP通信客户端程序。 2、在程序中必须处理粘连包和残缺包问题。 3、自定义应用层协议。 4、采用多线程开发技术。 实验代码: 服务器端: #include "iostream.h" #include "initsock.h"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CInitSock initSock; // 初始化Winsock库 DWORD WINAPI ThreadProc(LPVOID lpParam); vector sClientVector; int main() { //1 创建套节字 SOCKET sListen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sListen == INVALID_SOCKET) { cout<<"Failed socket() "<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报告

网络互联实验报告 作者:xx通信工程(1)班第二组 组长:xx 组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011年12月

目录 实验二: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技术 (3) 一、配置交换机设备 (3) 二、配置路由器设备 (5) 实验四:生成树与以太网链路聚合 (8) 配置端口聚合提供冗余备份链路 (8) 实验六:交换机端口安全与访问控制列表 (14) 一、配置标准访问控制网络流量 (14) 二、配置扩展访问列表保护服务器安全 (19) 三、配置命令ACL保护办公网安全 (24) 实验七:无线网络技术 (29) 一、安装无线网卡 (29) 二、组建Ad-Hoc模式无线局域网 (30) 三、组建Infrastructure无线局域网 (37) 四、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无线项目施工 (45)

实验二: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技术 (xxx xxx xxx) 一、路由器的配置 【实验目的】 掌握路由器命令,理解路由器各种不同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技术【实验设备】 路由器设备(1台)、配置主机(1台)、配置线(1条) 【实验拓扑】 【实验步骤】 (1)路由器命令行操作模式的进入 Red-Giant>enable !进入特权模式 Red-Giant# Red-Giant#configure terminal !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Red-Giant(config)# Red-Giant(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1/0 !进入路由器F1/0接口模式Red-Giant(config-if) Red-Giant(config-if)#exit !退回上一级操作模式 Red-Giant(config)# Red-Giant(config-if)#end !直接退回特权模式 Red-Giant#

网络互连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IP子网间的通信 1. 实验的目的: 1.1 掌握用路由器、交换机进行局域网互联配置; 1.2 理解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2.实验的内容: 2.1 利用二层交换机构成一局域网或者说是广播网; 2.2 创建两个IP子网,每台交换机分属一个子网; 2.3 利用路由器连接局域网,并且为连接端口配置两个IP地址作为两个IP子网的网关, 实现子网1和子网2的互联通信。 3.实验的原理: 3.1 通过路由器实现子网间的通信,其原理如下: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式中的第三层,即网络层。路由器利用网络层定义的“逻辑”上的网络地址(即IP地址)来区别不同的网络,实现网络的互联和隔离,保持各个网络的独立。路由器不转发广播消息,而是把广播消息限制在各自的网络内部。发送到其他网络的数据先是被送到路由器,在由路由器转发出去。同一个子网内的主机可以自由通信,不同的子网间的主机不能直接通信,要借助路由器。 3.2 通过交换机可以实现子网内部的通信,它原理如下: 交换机工作在OSI模式中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内部维护着一张连接的启动计算机的网卡地址和端口对应表。它接收到的所有的帧进行检查,读取帧中源MAC地址,基于数据中携带的目标MAC地址转发到对应的端口,实行过滤转发而不是广播方式传送。交换机工作的时候,只有请求端口iuhe目的的端口间相互响应而不会影响到其他端口,因此能有效的隔离冲突和压抑广播风暴的产生。 4. 实验的环境: 华为路由器一台、华为二层交换机一台、Console口线一根、主机四台,标准网线若干 5.实验的步骤: 5.1 连接各个设备,如图所示:

5.2 配置路由器的E0端口的IP地址和它的子网掩码,作为192.168.2.0的子网网关: [Router] interface e0 [Router-Ethernet0] ip address 192.168.2.254 255.255.255.0 5.3 在E0端口增加第二条IP地址和它的子网掩码,作为192.168.3.0的子网网关: [Router] interface e0 [Router-Ethernet0] ip address 192.168.3.254 255.255.255.0 sub 5.3 配置路由器的rip协议,实现两个子网间的通信: [Router] rip [Router-rip] network 192.168.2.0 [Router-rip] network 192.168.3.0 5.4 配置各个PC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实现两个子网间的PC主机能 相互ping通。 PCA主机上的配置如下: IP 地址:192.168.2.1 子网掩码:255.255.255.0 默认网关:192.168.2.254 如图所示: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试题(含答案)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试题 一、判断题 1、WWW使用非线性网型结构来组织信息和浏览。它使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等技术,能将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和视频综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文档,提供多媒体服务。( 正确 ) 2、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正确 ) 3、计算机软件结构设计中划分模块时,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保持模块相对独立性,并以些原则优化初始的软件结构。(正确) 4、双绞线是目前广域网上最常用的传输介质,目前使用的双绞线是五类或超五类线,它由4对线组成,其中每对由两根带绝缘层的导线以螺旋形绞合在一起,这两条线使用时作一条通信线路。( 错误 ) 5、当一台客户机需要另一台主机的IP地址时,一般它首先查询自己所在的DNS服务器,前提是这台服务器列在搜索次序的首位。( 正确) 6、计算机软件是组成计算机系统的两大部分之一,是能够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数据及与程序和数据相关的各种文档的统称。(正确) 7、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机制中加密是提供数据保密的基本方法,用加密方法和认证机制相结合,可提供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正确) 8、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鉴别交换是在通信进程中,以双方互换约定信息方式确认实体身份机制。(正确) 9、在FTP客户连接服务器的整个过程中,数据传输通道是一直保持连接的,而控制信道是临时建立的。( 错误 ) 10、SMTP协议是Internet上基于TCP/IP应用层协议,适用于主机之间电子邮件交换。(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2、一座大楼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 B ) A、PAN B、LAN C、MAN D、WAN 3、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 C) A、硬件、软件、数据、通信信道 B、主机、外设、软件、通信信道 C、硬件、程序、数据、通信信道 D、主机、程序、数据、通信信道 4、网络协议主要要素为( C)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同步 D、编码、控制信息、同步 5、采用专用线路通信时,可以省去的通信阶段是(B ) A、建立通信线路 B、建立数据传输链路 C、传送通信控制信号和数据 D、双方确认通信结束 6、通信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B ) A、终端、电缆、计算机 B、信号发生器、通信线路、信号接收设备 C、信源、通信媒体、信宿 D、终端、通信设施、接收设备 7、以下不正确的是(D )。 A.TCP/IP传输层协议有TCP和UDP B.IP协议位于TCP/IP网际层 C.UDP协议提供的是不可靠传输 D.IP协议提供的是可靠传输 10、当IEEE802.3MAC帧中的目的地址字段为全“1”时,表示( A) A.单个地址 B.组地址 C.广播地址 D.局部地址 11、“截获”是一种网络安全攻击形式,所攻击的目标是信息的(B ) A.可用性 B.保密性 C.完整性 D.安全性 12、ADSL标准允许达到的最大下行数据传输速率为( D) A.1Mbps B.2Mbps C.4Mbps D.8Mbps

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实验报告记录

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实验名称:RJ-45接口与网卡设置 一.题目 二.实验设备仪器(软件环境) ⒈RJ-45压线钳 ⒉双绞线剥线器 ⒊ RJ-45接头 ⒋双绞线 ⒌网线测试仪 ⒍网卡 三.试验目的 1.掌握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网络连接方法,学会制作RJ45接头。 2.学会测线器的使用方法。 3.学会网卡的安装与设置。 四.试验内容及步骤 1.网线制作 (1)按以下步骤制作网线(直通线): ●抽出一小段线,然后先把外皮剥除一段; ●将双绞线反向缠绕开; ●根据标准排线(注意这里非常重要); ●铰齐线头(注意线头长度); ●插入插头; ●用打线钳夹紧; ●用同样方法制作另一端。 (2)网线的检查、测试 可以使用网线测试仪或万用表测试网线连接逻辑是否正确。网线制作好后,将其两端分别插入网卡和交换机的插口内,开机后对应的指示灯应闪亮。 2.网卡的安装与设置 (1)安装网卡驱动程序 一.将网卡插入计算机主板的插槽内,启动计算机; 二.单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命令,打开【控制面板】窗口,双击【添加硬件】 图标; 三.弹出【添加硬件向导】,在设备列表中选择所用的网卡设备,插入带有网卡驱动程序的 光盘(或磁盘),按向导提示逐步安装驱动程序; 四.若安装成功,向导会给出正确的提示。

(2)网络协议的添加(此步可略) 一般情况下,安装好网卡的驱动程序以后,最基本的TCP/IP网络协议会自动被添加到系统中。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我们手动添加/删除网络协议: ●单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命令,打开【控制面板】窗口,双击【网 络连接】图标; ●打开【网络连接】窗口,选中【本地连接】图标,点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 【属性】; ●进入【属性】对话框,选【常规】项,单击【安装】按钮; ●弹出【选择网络组件类型】对话框,在【单击要安装的网络组件类型】列表中 选【协议】,单击【安装】; ●弹出【选择网络协议】对话框,在【网络协议】列表中选择所要的协议,单击 【确定】按钮。 (3)网卡的设置 网卡安装成功后,必须对其进行配置,配置前,必须到网络中心申请到合法的IP地址,并得到网络中心提供的域名及其IP地址、网关的IP地址。 (1)打开【网络连接】中“本地连接”的【属性】窗口; (2)选中【Internet协议(TCP/IP)】,单击【属性】按钮; (3)打开【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窗口,分别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 网关”、“DNS服务器”等项。 3.网络连通的测试 常用ping命令来测试网络连接,格式: ping [-t] [-a] [-n count] [-l length]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computer-list] | [-k computer-list]] [-w timeout] destination-list 参数含义 -t 校验与指定计算机的连接,直到用户中断。 -a 将地址解析为计算机名。 -n count 发送由count指定数量的ECHO 报文,默认值为 4。 -l length 发送包含由length 指定数据长度的ECHO报文。 默认值为64字节,最大值为8192 字节。 -f 在包中发送“不分段”标志,该包将不被路由上的 网关分段。 -I ttl 将“生存时间”字段设置为ttl指定的数值。 -v tos 将“服务类型”字段设置为tos指定的数值。 -r count 在“记录路由”字段中记录发出报文和返回报文的 路由。指定的Count值最小可以是1,最大可以是 9 。 -s count 指定由count指定的转发次数的时间邮票。 -j computer-list 经过由computer-list指定的计算机列表的路由报 文。中间网关可能分隔连续的计算机(松散的源路 由)。允许的最大IP地址数目是9。 -k computer-list 经过由computer-list指定的计算机列表的路由报

通信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 ( 2010-- 2011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通信技术综合实验题目:SDH技术综合实验院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2011年 6 月

A C B D S1 P1S1 P1 主用 备用 AC AC 环形保护组网配置实验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2M 业务在环形组网方式时候的配置。 2、实验要求: 在SDH1、SDH2、SDH3配置成环网,开通SDH2到SDH3两个节点间的2M 业务,并提供环网保护机制。 1)掌握二纤单向保护环的保护机理及OptiX 设备的通道保护机理。 2)掌握环形通道保护业务配置方法。采用环形组网方式时,提供3套SDH 设备,要求配置成虚拟单向通道保护环。 3)了解SDH 的原理、命令行有比较深刻,在做实验之前应画出详细的实际网络连接图,提交实验预习报告,要设计出实验实现方案、验证方法及具体的步骤。 4)利用实验平台自行编辑命令行并运行验证实验方案,进行测试实验是否成功。 二、实验正文 1.实验原理 单向通道保护环通常由两根光纤来实现,一根光纤用于传业务信号,称S 光纤;另一根光纤传相同的信号用于保护,称P 光纤。单向通道保护环使用“首端桥接,末端倒换”结构如下图所示: 业务信号和保护信号分别由光纤S1和P1携带。例如,在节点A ,进入环以节点C 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AC )同时馈入发送方向光纤S1和P1。其中,S1光纤按ABC 方向将业务信号送至节点C ,P1光纤按ADC 方向将同样的信号作为保护信号送至分路节点C 。接收端分路节点C 同时收到两个方向支路信号,按照分路通道信号的优劣决定选其中一路作为分路信号,即所谓末端选收。正常情况下,以S1光纤送来信号为主信号。同时,从C 点插入环以节点A 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CA)按上述同样方法送至节点A 。

网络安全技术实验报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专业班级:2014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班 姓名:孙晓阳 / 学号:

( 目录 实验一java 安全机制和数字证书的管理 (5) 一实验名称 (5) 二实验目的 (5) 三实验内容 (5)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 (6) , 命令输入 (6) 分析 (7) 五小结 (8) 实验二对称密码加密算法的实现 (10) 一实验名称 (10) 二实验目的 (10) 三实验内容 (10) ?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 (10) 说明 (10) 实验代码 (10) 实验结果 (13) 五小结 (13) 实验三非对称密钥 (14) 一实验名称 (14) { 二实验目的 (14) 三实验内容 (14)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 (14)

实验代码 (14) 实验结果 (15) 五小结 (16) 实验四数字签名的实现 (17) — 一实验名称 (17) 二实验目的 (17) 三实验内容 (17)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 (17) 实验代码 (17) 实验结果 (19) 五小结 (19) ? 总结 (19)

实验一java 安全机制和数字证书的管理》 一实验名称 java 安全机制和数字证书的管理 二实验目的 了解 java 的安全机制的架构和相关的知识; 利用 java 环境掌握数字证书的管理 三实验内容 java 安全机制(JVM,沙袋,安全验证码)。 & java 的安全机制的架构 加密体系结构(JCA,Java Cryptography Architecture) 构 成 JCA 的类和接口: :定义即插即用服务提供者实现功能扩充的框架与加解密功能调用 API 的核心类和接口组。 一组证书管理类和接口。 一组封装 DSA 与 RSA 的公开和私有密钥的接口。 描述公开和私有密钥算法与参数指定的类和接口。用 JCA 提供的基本加密功能接口可以开发实现含消息摘要、数字签名、密钥生成、密钥转换、密钥库管理、证书管理和使用等功能的应用程序。 加密扩展(JCE,Java Cryptography Extension) 构 成 JCE 的类和接口: :提供对基本的标准加密算法的实现,包括 DEs,三重 DEs(Triple DEs),基于口令(PasswordBasedEncryptionstandard)的 DES,Blowfish。 ( 支持 Diffie 一 Hell-man 密钥。定义密钥规范与算法参数规范。 安全套接扩展(JSSE,Java Secure Socket1 Extension)JSSE 提供了实现 SSL 通信的标准 Java API。 JSSE 结构包括下列包: .包含 JSSE API 的一组核心类和接口。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期末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期末试题(08级电子信息工程120分钟)A卷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下列哪一项最好地描述了模拟信号 A.用图表示像是一个正弦波 B.有两个不同的状态 C.以每秒周期数计量 D. A 和C E. A和C 2.下列哪一种传输方式被用于计算机内部的数据传输 A.串行 B.并行 C.同步 D.异步 3.在串行传输中,所有的数据字符的比特 A.在多根导线上同时传输 B.在同一根导线上同时传输 C.在传输介质上一次传输一位 D. 以一组16位的形式在传输介质上传输 4.波特率等于 A.每秒传输的比特 B.每秒钟可能发生的信号变化的次数 C.每秒传输的周期数 D. 每秒传输的字节数 5.假定一条线路每1/16s采样一次,每个可能的信号变化都运载3bit的信息。问传输速率是每秒多少个比特 s s s D. 48b/s 6.半双工支持哪一种类型的数据流 A.一个方向 B.同时在两个方向上 C.两个方向,但每一时刻仅可以在一个方向上有数据流 7.在下列传输介质中,哪一种错误率最低 A.同轴电缆 B.光缆 C.微波 D. 双绞线 .多路复用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8. A.执行数/模传换 B.减少主机的通信处理负荷 C.结合来自两条或更多条线路的传输

D. 执行串行/并行转换 9.在下列功能中,哪一个最好地描述了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A.保证数据正确的顺序、无错和完整 B.处理信号通过介质的传输 C.提供用户与网络的接口 D. 控制报文通过网络的路由选择 10.OSI模型的物理层负责下列哪一种功能 A.格式化报文 B.为数据选择通过网络的路由 C.定义连接到介质的特征 D.提供远程文件访问能力 11.在不同网络结点的对等层之间的通信需要下列哪一项 A.模块接口 B.对等层协议 C.电信号 D.传输介质 12.下列各网络设备属于通信子网的是()。 A.客户机 B.接口信息处理机 C.终端 D.服务器 13.若对一个最大频率为35 kHz的声音信号进行采样,则最适合的采样频率为()。 kHz kHz kHz kHz )。14.实际上提供虚电路服务的通信子网内部的实际操作( B.既可以用虚电路也可以用数据报 A.只可以是虚电路方式 D.既不是虚电路也不是数据报 C.只可以是数据报方式 )。的传输速率是(ISDN接口标准中,信令信道(D信道)定义的kbps kpbs kbps kpbs 。)的信元头及信元的长度为(字节字节和48 字节和50字节 字节字节和53 字节和52字节 。)17.下列设备属于资源子网的是( D.交换机集中器 C.路由器 A.打印机 B.)。通信双方之间只有一条数据通道,则双方不可以采用的数据传输方式是(18.串行通信 D. C.全双工传输 A.单工传输 B.并行通信 。)如果对某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后,有19.256个量化级别,则( 1个字节来表示结果 B.用 A.用位7 bit来表示结果位二进制数来表示D.用128 位二进制数来表示结果C.用256)1,接受窗口>时,相当于(。20.从滑动窗口的观点看,当窗口尺寸为:发送窗口>1对等重发D. 选择重发C. N -back-RQ 空闲A. 21.局域网的特点不包括()。 A.地理范围分布较小 B.数据传输速率较低 C.误码率较低 D.协议简单 第二大题问答题(每题4分,共40分) 1. 如何实现比特填充 2.为什么TCP连接的建立过程需要三次握手(或三次联络) 3.什么是防火墙什么是内连网两者有何关联 4.服务的四个原语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验 开课实验室软件与通信实验中心 学院国际学院年级2012 专业班(1)班 学生姓名吴双彪学号6312260030115 开课时间2014 至2015 学年第二学期 实验2简单的局域网配置与资源共享 实验目的: 1、掌握将两台PC联网的技能与方法 2、掌握将几台PC连接成LAN的技能与方法 3、掌握局域网内资源共享的技能与方法 实验内容和要求: 1、选用百兆交换机连接PC若干台; 2、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分别为PC配置TCP/IP协议,使他们实现互联和资源共享实验环境:(画出实验网络拓图) 实验步骤: 1、选择两台计算机; 选PC0与PC1. 2、设置两台计算机IP地址为C类内部地址; 两台PC机的IP分别设置为:、202.202.242.47、202.202.243.48; 两台PC机的掩码分别设置为:、255.255.255.0、255.255.255.0; 3、用一台计算机Ping另一台计算机,是否能Ping通?

4、我的电脑→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去掉“使用简单文件共享(推荐)”前 的勾;设置共享文件夹。 5、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本地策略→安全选项里,把“网络访 问:本地帐户的共享和安全模式”设为“仅来宾-本地用户以来宾的身份验证” (可选,此项设置可去除访问时要求输入密码的对话框,也可视情况设为“经典-本地用户以自己的身份验证”); 6、通过网络邻居或在运行窗口输入“\\对方IP地址”实现资源共享。 1)指定IP地址,连通网络 A.设置IP地址 在保留专用IP地址范围中(192.168.X.X),任选IP地址指定给主机。 注意:同一实验分组的主机IP地址的网络ID应相同 ..。 ..,主机ID应不同 ..,子网掩码需相同B.测试网络连通性 (1)用PING 命令PING 127.0.0.0 –t,检测本机网卡连通性。 解决方法:检查网线是否连接好,或者网卡是否完好 (2)分别“ping”同一实验组的计算机名;“ping”同一实验组的计算机IP地址,并记录结 果。答:能。结果同步骤3 (3)接在同一交换机上的不同实验分组的计算机,从“网上邻居”中能看到吗?能ping通 吗?记录结果。 2) 自动获取IP地址,连通网络 Windows主机能从微软专用B类保留地址(网络ID为169.254)中自动获取IP地址。 A.设置IP地址 把指定IP地址改为“自动获取IP地址”。 B.在DOS命令提示符下键入“ipconfig”,查看本机自动获取的IP地址,并记录结果。 C.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1.在“网上邻居”中察看能找到哪些主机,并记录结果。 2.在命令提示符下试试能“ping”通哪些主机,并记录结果。 答:能ping通的主机有KOREYOSHI ,WSB ,ST ,LBO ,CL 。思考并回答 测试两台PC机连通性时有哪些方法? 实验小结:(要求写出实验中的体会)

2015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A及答案-最终

北京交通大学考试试题(A卷)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学年学期:2015—2016学年第1学期课程编号:90L124Q 开课学院:电气工程出题教师:网络课程组学生姓名:学号:任课教师: 学生学院:班级: 注意:请将所有试题都答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在局域网中,交换机与计算机使用()互联 A.直通线B.反转线C.交叉线D.以上均错 2.一个有n层协议的网络系统,应用层生成长度为x字节的报文,在每一层都加上 长为h字节的报头,那么,网络带宽中因传输各层报头而浪费的比例为()。 A.h/(h+x)B.x/(h+x) C.nh/(nh+x) D.x/(nh+x) 3.某信道如果采用 16元振幅调制则可以获得最高的数据率为16000 bps,根据奈 氏准则的限制,该信道的最高码元速率为()码元/秒。 A.1000 B.2000 C.4000 D.8000 4.下列媒体共享技术中,以太网采用的是() A.静态划分信道 B.随机接入 C.受控接入D.以上均可 5.有ABCD四个站进行码分多址CDMA通信,码片序列如下, A.(-1-1-1+1+1-1+1+1)B.(-1-1+1-1+1+1+1-1) C.(-1+1-1+1+1+1-1-1)D.(-1+1-1-1-1-1+1-1) 现收到码片序列为(-1+3-3+1-1-1-1-1),则发送0的站是:() 6.xDSL宽带接入技术是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 )进行改造。 A.模拟电话用户线 B.有线电视网 C.光纤网络D.以上都不是 7.网络适配器从网络中每收到一个数据帧就会先硬件检查() A.目的MAC地址B.源MAC地址 C.目的IP地址D.源IP地址

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041220111 戴妍 实验一隐终端与暴露终端问题分析 一、实验设定: 基本参数配置: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4。 节点位置配置:本实验用[1]、[2]、[3] 、[4]共两对节点验证隐终端问题。节点[1]、[2]距离为200m,节点[3]、[4]距离为200m,节点[2]、[3]距离为370m。 业务流配置: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1]给[2]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 二、实验结果: Node: 1, Layer:AppCbrClient,(0)Server address:2 Node:1,Layer: AppCbrClient,(0)Firstpacket sent a t[s]:0、000000000 Node: 1,Layer:AppCbrClient,(0)Lastpacket sent at [s]:99、990000000 Node:1,Layer:AppCbrClient,(0) Session status:Not closed Node:1, Layer: AppCbrClient,(0)Totalnumber of bytess ent: 5120000 Node: 1,Layer:AppCbrClient,(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 nt: 10000 Node:1, Layer: AppCbrClient,(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409600 Node:2, Layer:AppCbrServer, (0)Clientaddress: 1 Node: 2, Layer:AppCbrServer,(0) Firstpacket received at [s]:0、007438001 Node:2, Layer:AppCbrServer,(0)Last packetreceiveda t[s]:99、999922073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报告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报告 熟悉常用网络测试指令 班级:B241111 学号:B24111102 姓名:杜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系统网络命令及其所代表的含义,以及所能对网络进行的操作。(2)通过网络命令了解网络状态,并利用网络命令对网络进行简单的操作。二、实验设备 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操作系统是Windows7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1)利用ipconfig命令查看本机的网络配置信息 (2)利用ping 命令检测网络连通性 (3)利用arp 命令检验MAC 地址解析 (4)熟练使用netstat、ftp、tracert、pathping、nbtsat、netsh等网络命令 四、背景知识 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带有多种网络命令,利用这些网络命令可以对网络进行简单的操作。需要注意是这些命令均是在cmd命令行下执行。本次实验学习8个最常用的网络命令。 五、实验准备 1.Ping命令 -t Ping指定的计算机直到中断。 -a 将地址解析为计算机名。 -n count 发送 count 指定的 ECHO 数据包数。默认值为 4 。 -l length 发送包含由 length 指定的数据量的 ECHO 数据包。默认为 32 字节;最大值是 65,527。 -f 在数据包中发送“不要分段”标志。数据包就不会被路由上的网关分段。-i ttl 将“生存时间”字段设置为 ttl 指定的值。

-v tos 将“服务类型”字段设置为 tos 指定的值。 -r count 在“记录路由”字段中记录传出和返回数据包的路由。 count 可以指定最少 1 台,最多 9 台计算机。 -s count 指定 count 指定的跃点数的时间戳。 -j computer-list 利用 computer-list 指定的计算机列表路由数据包。连续计算机可以被中间网关分隔(路由稀疏源) IP 允许的最大数量为 9 。 -k computer-list 利用 computer-list 指定的计算机列表路由数据包。连续计算机不能被中间网关分隔(路由严格源) IP 允许的最大数量为 9 。 -w timeout 指定超时间隔,单位为毫秒。 destination-list 指定要 ping 的远程计算机。 查看ping的相关帮助信息“ping/?” 2.ipconfig命令 ipconfig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用于查看主机的IP配置命令,其显示信息中还包括主机网卡的MAC地址信息。该命令还可释放动态获得的IP地址并启动新一次的动态IP分配请求。 ipconfig /all:显示本机TCP/IP配置的详细信息; ipconfig /release:DHCP客户端手工释放IP地址; ipconfig /renew:DHCP客户端手工向服务器刷新请求; ipconfig /flushdns:清除本地DNS缓存内容; ipconfig /displaydns:显示本地DNS内容; ipconfig /registerdns:DNS客户端手工向服务器进行注册; ipconfig /showclassid:显示网络适配器的DHCP类别信息; ipconfig /setclassid:设置网络适配器的DHCP类别。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域名服务器上存放有internet主机的 ( B )。 A.IP地址 B.域名和IP地址 C.域名 D.E-mail地址2.以太网的MAC地址长度为(A ) A.48位 B.32位 C.64位 D.128位3.用于WWW传输控制的协议是(C)。 A.URL B.SMTP C.HTTP D.HTML 4.以下不正确的是(D)。 A.TCP/IP传输层协议有TCP和UDP B.IP协议位于TCP/IP网际层 C.UDP协议提供的是不可靠传输 D.IP协议提供的是可靠传输 5. 在常用的传输媒体中,带宽最宽、信号传输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传输媒体是(B)。 A. 双绞线 B. 无线信道 C. 同轴电缆 D. 光纤 6.下列哪种交换方法实时性最好?( B ) A. 报文交换 B. 分组交换 C. 电路交换 D. 各种方法都一样 7.某公司申请到一个C类IP地址,需要连接2个分公司,最大的一个分公司有60台主机,如果每个分公司需要使用一个网段,则子网掩码应设置为(D)。 A. B. .255.128 C. D. 8. 下列哪种协议的目的是从已知的IP地址获得相应的MAC地址() A. TELNET B. ARP C. RARP D. ICMP 9. 现在经常提到的TCP/IP,下面不正确的描述是( A )。 A. 指TCP和IP两个具体协议。 B. 指Internet网所使用的体系结构。 C. 指整个TCP/IP协议簇(protocol suite)。 D. 指TCP/IP协议栈,因为几个层次的协议画在一起像一个栈(stack)结构。 10.下列哪个设备可以隔离广播域:() A. hub B. switch C. repeater D. router 11. TCP/IP通信过程中,数据从应用层到网络接口层所经历的变化序列是()数据链路帧>数据报——>IP——PDU运输层>应用层数据—— A. B. 应用层数据——> IP数据报运输层PDU——>运输层PDU——>数据链路帧 C. IP数据报——>应用层数据——>运输层PDU——>数据链路帧 D. IP数据报——>应用层数据——>数据链路帧——>运输层PDU 12. 内部私有IP地址到对外合法IP地址之间的转换是用() A. ICMP B. NAT C. ARP D. RARP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网卡的基本功能() A. 数据转换 B. 路由选择 C. 网路存取控制 D. 数据缓存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报告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 报告 学号:。。。 姓名:。。。 专业:通信工程 指导老师:孙恩昌 完成时间:2015-12-27

目录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内容 (3) 三.实验原理 (3) 四.实现停等式ARQ实验过程及结果: (5) 五.实现返回n-ARQ实验过程及结果: (7) 六.实现选择重发式ARQ过程及结果: (8) 七.心得体会 (10)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数据链路层ARQ协议的基本原理 2.用算法实现四种不同形式的ARQ重传协议:停等式ARQ、返回n-ARQ、选择重发式ARQ和ARPANET ARQ。 3.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程序语言的实现能力 二.实验内容: 1.根据停等式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2.根据返回N-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3.根据选择重传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4.根据并行等待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三.实验原理 1.停等式ARQ:在开始下一帧传送出去之前,必须确保当前帧已被正确接受。假定A到B的传输链路是正向链路,则B到A的链路称为反向链路。在该链路上A要发送数据帧给B,具体的传送过程如下: 发送端发出一个包后,等待ACK,收到ACK,再发下一个包,没有收

到ACK、超时,重发 重发时,如果ACK 不编号,因重复帧而回复的ACK,可能被错认为对其它帧的确认。 2. 返回n-ARQ:发送方和接收方状态示意图 返回n-ARQ方案的特点如下: (1)发送方连续发送信息帧,而不必等待确认帧的返回; (2)在重发表中保存所发送的每个帧的备份; (3)重发表按先进先出(FIFO)队列规则操作; (4)接收方对每一个正确收到的信息帧返回一个确认帧,每一个确认帧包含一个惟一的序号,随相应的确认帧返回; (5)接收方保存一个接收次序表,包含最后正确收到的信息帧的序号。当发送方收到相应信息帧的确认后,从重发表中删除该信息帧的备份;

网络配置实验报告

实验一:磁盘管理和文件系统管理 一、实验目的:掌握Windows Server 2008系统中的磁盘管理和文件系统管理,包括基本磁盘中分区的创建,动态磁盘中各种动态卷的创建。 二、实验属性:验证型 三、实验环境 Pentium 550Hz以上的CPU;建议至少512MB的内存; 建议硬盘至少2GB,并有1GB空闲空间。 四、实验内容 磁盘的管理 文件系统的管理五、实验步骤 (一)、磁盘管理 1、在虚拟机中再添加两块磁盘(问题1:在虚拟机中如何添加新的磁盘?)。 答:在虚拟机界面打开VM中点击Settings然后点击ADD,选择Hard Disk,然后继续按next到完成为止。

1、使用磁盘管理控制台,在基本磁盘中新建主磁盘分区、扩展磁盘分区和逻辑驱动器,并对已经创建好的分区做格式化、更改磁盘驱动器号及路径等几个操作。(问题2:在一台基本磁盘中,最多可以创建几个主磁盘分区?问题3:将FAT32格式的分区转换为NTFS格式的完整命令是什么?) 答:最多可有四个主磁盘分区; 将FAT32格式的分区转换为NTFS格式的完整命令是 Convert F:/FS:NTFS 对已经创建好的分区格式化 更改磁盘驱动器号及路径

3、将三块基本磁盘转换为动态磁盘。(问题4:如何将基本磁盘转换为动态磁盘?问题5:什么样的磁盘由基本磁盘转换为动态磁盘后系统需要重新启动?) 答:若升级的基本磁盘中包含有系统磁盘分区或引导磁盘分区,则转换为动态磁盘后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 4、在动态磁盘中创建简单卷、扩展简单卷、创建跨区卷、扩展跨区卷、创建带区卷、镜像卷和RAID5卷,并对具有容错能力的卷尝试数据恢复操作,掌握各个卷的特点和工作原理。(问题6:哪些卷可以扩展?问题7:哪些卷具有容错功能?问题8:哪个卷可以包含系统卷?问题9:哪些卷需要跨越多个磁盘?问题10:哪个卷至少需要3块磁盘?) 答:简单卷、跨区卷可以扩展,镜像卷和RAID5卷具有容错功能,镜像卷可以包含系统卷。跨区卷、带区卷、镜像卷和RAID5卷都需要跨越多个磁盘。AID5卷至少需要3块磁盘。 对于卷的扩展,对于NTFS格式的简单卷,其容量可以扩展,可以将其他未指派的空间合并到简单卷中,但这些未指派空间局限于本磁盘上,若选用了其他磁盘上的空间,则扩展之后就变成了跨区卷。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复习提纲及试题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网络(如Ethernet、Internet)会进行基本的配置和使用。 二、课程教学组织 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基本遵循分层模型,但不拘泥于分层结构模型;以Internet技术与高速网络技术为主线,加入网络发展的最新内容。 三、课程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新名词、术语及设计思路和方法技巧,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处理计算机网络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一种网络的安装、使用和简单维护,且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技术,具有跟踪、继续学习的基础与能力。 1. 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解答与网络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复习要求 第 1 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定义、协议、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应用。 复习要求: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协议;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体系结构。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及计算。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方法。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的基本概念。 ?掌握:计算机网络拓扑构型的定义、分类与特点。 ?了解:典型的计算机网络。 ?掌握:协议、层次、接口与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2017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实验报告要求

一、实验信息 2017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实验报告要求 学号:15291202 姓名:杨有为班级:电气1511 IP:192.168.0.27 子网掩码:255.255.255.0 二、报告内容 1. 实验一,任务一 1) 画出实验室的网络拓扑图,将每个网络用CIDR记法进行表示,并注明你用的电脑处在哪一个网络。 2) 在你的电脑上打开cmd窗口,ping一下192.168.0.0网络的任何一台在线的主机,将实际运行结果进行图片保存,粘贴到实验报告上。 3) 在ping的过程中,利用wireshark捕捉包含对应ICMP报文的MAC帧,将此MAC帧的各个控制字段,以及此MAC帧中包含的IP数据报的各个控制字段,进行标注或者用文字列出。

IP报文 数据报的数据部分为48个字节 协议字段值为01代表IP数据报携带的是ICMP协议 下面对数据部分进行分析: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ICMP的首部+ICMP的数据部分 2. 实验一,任务二 1) 请写出T568B标准的线序,请将你做好的网线的图片粘贴到报告上。

T568B标准线序:白橙、橙色、白绿、蓝色、白蓝、绿色、白褐、褐色 2) 如果用校线器测出你做的网线只有1、2、3、6能通,那么在实验室网络环境下这根网线能否使用,为什么?10M、1000M、10G的以太网,哪个必须用到全部8根双绞线,请查阅资料后回答。 答:能用,因为在这8根双绞线中1、2用于发送,3、6用于接收,4、5、7、8是双向线,在100M以下的以太网中只需要其中四根,也就是1、2、3、6两对双绞线 就可以进行数据的传送。而1000M的以太网,必须用到全部的8根双绞线 3) 实验中你的网线做成功了吗?请总结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 答:成功了,要细心。 3. 实验二,任务一 1) 请把你做的网站的静态和动态网页显示效果,冻结图片之后粘贴到报告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