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滨州市在2000年城镇化率是2438%,从2001年以来年均递增1.4个百分点,到2010年底达到了36.97%,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梯次明显的城镇体系。总人口达368.86万,城镇人口13694万,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占58.98%,人均地区年生产总值达到了336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巧96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29平方米。全市乡镇已经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乡镇卫生院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面免除;小城镇成为城乡统筹的关键节点,截至加10年底,全市88个乡镇(办事处)建成区面积达16973公顷,比2007年增加226公顷;乡镇建成区人口达到62万人,同比增加了2.5万人。(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1.52亿元,年均增长1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2100元,超过6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3.99亿元,年均增长26.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166亿元,年均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1.16亿元,年均增长19.0%。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3平方公里,人口70万,碧水绿荫、生态园林型现代化城市框架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启动。

(六)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第一季度,滨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4亿元,同比增长80%。滨州市保障性住房开工2453套,开工率35.4%;棚户区改造开工1557户,开工率27.5%。市城区城中村共拆迁院落928个,拆迁面积32.6万平方米,完成整村拆迁村居1个。滨州市路域范围内的27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已启动23个。

(七)生态环境

随着土地利用规划不断实施,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已经逐步形成全社会的共识,由低密度建设区、城市绿地、水面、农田等共同构成的生态框架,为全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退耕还林,水体保护目标,划定保护界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等高效生态农业和绿色走廊;兴建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厂等措施,至2010年末,全市林地面积16200.9公顷。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

滨州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

用地类型面积(平方公里)

农用地耕地437834.41

625146.23 其它187311.82

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3343.75

146375.45 交通用地7742.43

水利设施用地15289.27

未利用地荒草地60984.5

172942.95 盐碱地35617.36

河流水面16131.6

苇地10241.22

滩涂41990.56

其它6978.27

滨州市土地总面积944464.62 hm2, 区域内土层深厚,土地资源类型丰富, 土地后备资源较为雄厚,在济南都市圈中,具有优越的土地资源优势。截至 2011年10月31日, 滨州市土地总面积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2 3343.75 hm2,交通用地7 742.43 hm 2,水利设施用地15289.27 hm2; 未利用地 172 942.95 hm2, 其中荒草地 60984.5 hm2,盐碱地 3 5617.36 hm2,其他未利用土地 6978. 27hm 2, 河流水面16131.6 hm2,苇地10241.22hm2, 滩涂41990.56hm2。

土地资源特点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适宜农、林、牧、渔多类型开发和多种经营。全市北部为黄河泛滥及尾部摆动形成的冲、洪积沉积平原,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巨大。南部为泰沂山北麓与黄河冲、洪积叠交地带, 兼具山前平原和黄泛平原的特点, 地势平缓, 土质较好, 适宜发展多种种植、养殖、盐及盐化工高新产业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优势为该市乃至济南都市圈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地保障。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一)滨州市农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图及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数据统计,滨州市行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944464.62 hm2,2012年土地利用分类结构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滨州市农用地占了较大比重,2012年农用地土地利用分类结构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滨州市耕地也很多,2012年其他农用地分类结构如图3,结合三个图可以得出,滨州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耕地数量稳中有增, 质量逐年提高。近几年, 滨州市把耕地保

护列入了土地管理的中心工作,建立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管理制度, 并大力实施耕地整理。在近几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 实现耕地面积稳中有增。在耕地质量保护上,近几年,全市加强了对耕地开发整理复垦的质量管理力度, 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 大力实施中低产田开发治理,并进行农田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工程建设, 开发整理复垦的耕地全部达到了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加强。

18%

15%

67%

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图 1 2012年滨州市土地利用分类结构

图2 2012年滨州市农用地土地利用分类结构图

图3 2012年滨州市其他农用地分类结构图

(二)滨州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图及分析

2012年建设用地分类结构如图4:

图4 2012年滨州市建设用地分类结构图

从图4可以看出滨州市城市化程度、工业化程度、交通便利度反映在用地数量上的特征:在居民点用地总量中,城市居民点用地仅占17%,而农村居民点达到34%之多,说明滨州市的城市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工矿用地仅占建设用地总量的18%,说明滨州市是

一个工业特征明显的县市,滨州市的交通用地有公路用地、铁路用地,说明武汉交通多样发达。

(三) 滨州市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图及分析

36%

21%

9%6%

24%4%

荒草地盐碱地河流水面苇地滩涂其它

图5 2012年滨州市未利用地分类结构图

从图1可以看出滨州市的未利用地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比例较

大。结合图5进行具体分析发现,未利用地中数量最大的是荒草地,占了未利用地总量的36%之多,其次是滩涂,占了24%,再其次是盐碱地,占了12%,荒草地占了36%。说明滨州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但是土地的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潜力不大。

四、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由于查找得到的数据有限,这里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分析,选取了

土地利用率一个指标。

公式一、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公式二、农用地利用率=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其

他农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公式三、建设用地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一)未利用土地开发

全市1996—2010年期间开发未利用地46793.06公顷,1996—2003年全市实际开发未利用地17773.16公顷,相当于规划控制指标的38%,土地利用率由85.59%提高到88.26%。全市规划实施期间未利用地开发具体情况见下表。

滨州市规划实施期间未利用土地开发情况表

单位:公顷

1996—2010年规划未利用土地开发控制指标1996—2003年实际开

发未利用土地面积

实际开发未利用土地与

规划控制指标的比率%

46793.06 17773.16 38.0

1066.47 872.17 81.8

3456.99 1823.89 34.5

767 1712.52 223.3 34535.97 7944.48 23.0

5433.3 2677.44 49.3

700 1086.13 155.2

833.33 1656.53 198.8

(二)城镇用地集约度提高

全市1996年末城镇用地面积8046公顷,城镇人口56.23万人,人均用地面积143.1平方米,规划至2010年末,全市城镇人口148.0

万人,城镇用地面积15440.00公顷,人均用地面积104平方米。至2003年末,全市城镇用地面积13004.9公顷,城镇人口103.66万人,人均用地面积125.5平方米,人均城镇用地面积比1996年减少17.6平方米。全市规划实施期间城镇变化情况见下表。

滨州市规划实施期间城镇用地面积变化情况表

单位:公顷、万人、平方米/人

单位名称1996年

人均城

镇用地

面积

2003年末

城镇用地

面积

2003年末

城镇人口

2003年人

均城镇用

地面积

2010年人

均城镇用

地规划指

2003年人均城

镇用地面积与

规划指标比较

2003年人

均城镇用

地面积与

1996年末

指标比较

全市

143.1 13004.9 103.66 125.5 104 21.5 -17.6 滨城区130.0 3021.9 23.75 127.2 102 25.2 -2.8 惠民县165.0 1387.49 11.18 124.0 105 19.0 -41.0 阳信县191.5 1735.59 12.55 138.3 108 30.3 -53.2 无棣县168.4 1709.85 14.01 122.0 109 13.0 -46.4 沾化县144.2 991.0 8.42 117.7 110 7.7 -26.5 博兴县152.1 1122.5 7.92 141.7 102 39.7 -10.3 邹平县140.0 3036.57 25.83 117.6 103 14.6 -22.4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定额

1996年末滨州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219平方米,上轮规划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下降到200平方米,2003年

末,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63623.4公顷,农村人口280.07万人,人均用地面积227.2平方米,比1996年末增加8.2平方米。全市规

划实施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情况见表十一。

表十一滨州市规划实施期间居民点人均用地情况表

单位名称

1996年

人均农村

居民点用

地面积

2003年末

农村居民

点用地面

2003年

末农村

人口

2003年

人均农村

居民点用

地面积

2003年人均

农村居民点

用地面积与

规划指标比

2003年人均

农村居民点

用地面积与

1996年末指

标比较

全市合计219 63623.4 280.07 227.2 27.2 8.2

滨城区215.9 8476.85 35.60 238.1 1.3 22.3

惠民县213.4 11827.8 56.21 210.4 -3.0 -2.9

阳信县259.7 9753 40.93 238.3 6.8 -21.3

无棣县203.9 7237.77 30.98 245.4 45.4 41.5

沾化县247.2 8249.4 34.95 236.0 60.3 -11.2

博兴县198.9 7792.01 37.04 210.4 25.4 11.5

邹平县246.2 10286.6 44.36 231.9 28.9 -14.3

五、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综合分析

(一)上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概况

1996—2003年期间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如下:

1、耕地

1996—2003年期间,全市耕地面积净增加3473.62公顷,平均每年增加耕地496.23公顷。

耕地增加来源主要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为14038.38公顷;耕地减少情况主要是非农业建设,共占用耕地8721.24公顷。

2、园地

1996—2003年期间,园地面积净增加229.5公顷。园地增加原因主要为农业结构调整。

3、林地

1996—2003年期间,林地面积净减少618公顷。林地减少原因主要为农业结构调整。

4、城市用地

1996—2003年期间,城市用地面积净增加2997公顷。城市用地面积增加来源主要为建设占用,规划实施期间共增加城市用地2997公顷。在建设占用中,主要占用农用地和部分农村居民点转入,其中占用耕地尤为突出,其次是部分工矿用地。

5、建制镇用地

1996—2003年期间,建制镇用地面积净增加2517.9公顷,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我市赶超战略的实施,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大量增加。

6、农村居民点用地

1996—2003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不减反增,净增加1804.8公顷,其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纷纷到村外位置较好的地段新建住房,导致农村空心村的出现。

7、独立工矿用地

1996—2003年期间,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大量增加,共增加8277.2公顷。独立工矿用地增加原因是很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建设计入了独立工矿用地中,没有计入城镇用地。

8、交通用地

1996—2003年期间,交通用地面积增加2211.7公顷。交通用地增加原因是滨博高速和滨大高速等几条高速公路以及省道和县

乡级公路的升级改造。

9、水利设施用地

1996—2003年期间,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7364.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增加原因是黄河、小清河、章卫新河、徒骇河、德惠新河、小开河等几条大型防洪排涝河流疏峻加固建设占用。

10、未利用地

1996—2003年期间,未利用地面积减少39125.9公顷。未利用地减少原因是开发为农用地和建设占用。

(二)本次土地利用分析背景

滨州市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在经济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是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以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耕地。根据滨州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全市共有中、低产田330 000 hm2 , 通过整理可增加耕地 37000 hm 2。二是北部沿海大面积的荒草地、盐碱地和海滩涂资源, 能够以发展畜牧、海水养殖、油盐化工、耐盐碱特色农业为突破口, 利用靠近京津冀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大力建设滨州北部工业园区, 参与济南都市圈及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分工, 承接并传递其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功能。滨州市北部的无棣、沾化两县有未利用地171173.31hm2,其中难以开发利用为农用地的大约 5 000 hm2, 滨州市在这里规划建设的滨州港港口工业园区,不仅可以解决全市

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 而且为济南都市圈的建设提供广阔的用地空间。三是滨州市作为济南都市圈内唯一的沿海城市, 通过港口建设, 发展临港经济, 可以构建济南都市圈与渤海湾经济圈及日韩等东北亚国家便捷的运输通道。四是拥有较为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为城市群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供支撑。

(三)本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结果

(1) 积极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济南都市圈发展提供用地保障。按照济南都市圈的发展目标和布局, 结合滨州市经济发展战略,尽快研究、修编滨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中把滨州市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纳入济南都市圈土地资源利用的整体框架。使滨州市土地资源参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 通过对城市功能合理定位, 土地利用结构重新调整, 形成布局合理、梯次分明、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 提高土地资源整体利用水平。

(2) 加快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按照济南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战心城市, 以纺织、服装制品、石油化工 ! 盐化工 ! 生物化工及制品、汽车 ! 飞机 ! 轮船交通设备制造及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等 4 大产业链为内核的发展思路, 在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上, 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 逐步调整不合理用地, 压缩重复性建设用地和低效用地, 集中土地资源,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并保证基础设施用地, 从而保障滨州市经济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

(3) 强化农村产业化经营,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调整优化农业布局, 着力建设北部沿海水产品养殖区、中北部优质林果及畜牧业养殖区、中部城郊农业区、沿黄优质粮棉和水产畜牧养殖区、南部花卉和林果区等 5 大特色农业经济区,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整体思路, 加快推进农业用地结构调整, 大力开发整理中低产田, 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推进滨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发挥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 努力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制造业基地。按照市委、市政府南融( 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 、北接( 接轨天津滨海新区) 、中建(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的经济战略, 从滨州土地资源优势入手, 利用北部地区面积广大的盐碱地和广阔的海滩涂资源优势, 以发展畜牧、海水养殖、盐及盐化工、耐盐碱特色农业为突破口, 延长产业链, 借助与京津冀经济圈邻近的优势地理位置, 通过在省会城市群内部经济、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方面沾光借力 , 大力建设滨州市北部工业园区, 并积极参与京津冀经济圈产业布局, 变土地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而为济南都市圈发展提供支撑。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MapGIS制作1_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技术与方法

Map GIS制作1∶10000土地利用 现状图的技术与方法 赵新萍 胡敬红 (库尔勒市巴州土地勘测设计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 要:本文通过Map GIS系统的性能特点入手,着重讲述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制图的技术与方法,并对其在项目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较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Map GIS 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 专题要素 1 引 言 Map GIS是通用的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的图形显示、各类地图制图的制作功能。作为各类数字信息的可视化工具,可将数字形式的地理信息以直观的图形形式在屏幕显示,能自动进行线段跟踪、结点平差、线段接点裁载与延伸,多边形拓扑结构的自动生成,图纸形变的非线性校正,还可自动或半自动地消除图幅之间图元的接边误差,以及错误的自动检测,同时它能对图形数据与各种专业数据进行一体化管理和空间分析查询,为多源地学信息的综合分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 2 基于Map GIS的地图制作与方法 在作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时,根据Map GIS 的图形文件对于图形的输入和编辑系统,在技术步骤上可以分为准备、数据输入、地图制作、输出4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及输出阶段的工作内容及技术与一般计算机地图无异,不再叙述。 2.1 数据输入 它是采用扫描仪直接扫描原图或影像图,以栅格形式存贮于图像文件中(如:TIF、MSI),这些栅格式文件将作为屏幕矢量化时提取各类地图要素的依据。然后在Map GIS中经过屏幕矢量化及属性信息的键盘输入,由矢量化转换成矢量数据,存入到线文件(WL)中,再进行编辑、输出。 2.2 分类归纳其在Map GIS中的具体制作方法 (1)标准图框的生成 在Map GIS平台上按投影变换“系列标准图框”菜单,选择“生成1∶10000图框”。输入图框左下角经纬度,再输入图框文件名,点击图框的辅助选项,输入完毕后,系统即自动绘制出所要求的标准图框。 (2)图像的镶嵌配准 在Map GIS中打开栅格数据文件进行图像的投影及配准。在镶嵌配准系统中有3类文件:校正文件、参照文件和控制点文件。先在文件里打开校正图像MSI 图像文件和参照点文件(WT)、参照线文件(WL)、参照区文件(WP);做4个控制点;控制点的作用就是加入了几何控制点信息后,MSI图像具有了地理坐标的概念。具有了地理座标的MSI图像就能完成各种操作。在添加控制点之前,先设置分辨率,参数为5,它表示为1个图形单位,代表5个像素点。控制点做完,将校正后的图像输出,格式为RBM。 ①表示点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 点状要素应采集符号的几何中心点或定位点; (如:行政、地名、水系、道路注记等),图斑号和地类码不作为注记采集,而是作为相应图斑的属性采集并输入到对应的数据库中。在Map GIS中制作这类地图只 (下转45页) 收稿日期:2003-05-07 53赵新萍等.Map GIS制作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技术与方法  第2期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套用国土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进行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 村土地资源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 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一、区域概况 (一)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置及土地总面积 吕梁市位于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属我国黄土高原东部,与本省的晋中市、市、市及省的地区为邻。其东傍汾水,西濒黄河,北起兴县燕子山,南至石楼县风尾山;市境南北长约220公里,东西宽82~133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22.2′~112°19.45′、北纬36°43.87′~ 36°43.9′,土地总面积为21132.71平方公里(计2113271.38公顷,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数)。 2、地形地貌 本市地势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倾斜。境的吕梁山脉纵贯全境、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并构成本市的地貌主干。其中:东部平川区是吕梁山地向汾河谷地的延伸部分,属晋中盆地边缘,地面平坦,耕作精细,土壤肥沃;西部黄土丘陵区是吕梁山地向黄河峡谷的延伸部分,除少数高大山体(如紫金山、汉高山等)外,整个地表均为深厚黄土覆盖,地面切割支离破碎,梁、峁、丘状地相间,沟壑广布,水土流失严重;土石山区是掼以吕梁背斜为中心的吕梁山地区。 3、本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降水稀少,夏季炎热雨量丰沛,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雨雪少。年辐射总量介于130~14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时数达2476~2871小时,年平均气温6.7~10.4℃,无霜期133~178天,年降水464~607毫米(多年平均

506毫米、折合降水量106.7亿立方米),且大部集中在6~8三个月降落。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和大风。 4、土壤条件 本市土壤面积为18633.6平方公里,包括耕作土壤和自然土壤(面积分别为8184.2平方公里和10449.4平方公里)。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褐土、栗褐土、山地草甸土、潮土、黄绵土等。其中:褐土面积为5378.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川区和岚县盆地,其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仅1.14%(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则较高,有机质为4.7%);黄绵土面积为7094.1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吕梁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0.66%;栗褐土面积为3218.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吕梁麓,其土层深厚、疏松多孔,易于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 5、水资源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4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8.899亿立方米。本市属黄河流域,吕梁部为汾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岚河、文峪河、磁窑河、双池河和孝河等;吕梁山脊西部为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岚漪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和屈产河等,其中三川河为市境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达4161平方公里;主要水库有文峪河水库、家庄水库、家湾水库、阳坡水库、吴城水库等。 6、矿产资源 吕梁矿产资源丰富。本市域的原煤储藏量在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含煤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3%,涉及到河东、宁武、西山、霍

ARC+map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情境教学设计 的课程资料 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项目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及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

一、项目综述 本项目以某地区的扫描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为载体,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GIS技术在ArcGIS平台下独立完成地图的数字化工作,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专题图的制作能力,在MapInfo软件平台下利用SQL 查询功能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能力。 二、项目教学内容 该项目按照知识准备、配准、矢量化、拓扑处理、属性数据输入、图面布局与整饰等工作过程,分解为6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任务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配准 任务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分层矢量化 任务三拓扑处理 任务四属性数据的输入与连接 任务五图面布局与整饰 任务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统计 知识准备 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用空间方式表达一定区域内的当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专题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果之一,能够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国土整治提供参考数据。 (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流程 ?图件扫描 ?图像配准 ?分层矢量化 ?拓扑处理 ?属性数据的录入 ?地图布局与整饰 1、图件扫描 根据聚脂薄膜图相对于普通纸图变形小、不易伸特点,所以数字化工作的底图采用聚脂薄膜底图。对于已经预处理好的底图,在综合考虑软硬件的承受能力及图件质量之后,选择300dpi?的分辨率、采用灰度扫描方式或黑白二值方式来进行分幅扫描。扫描格式选用的是通用的TIFF格式,在扫描时由于图纸放置的原因会使扫描的图形有些倾斜,所有的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角度纠正,在Photoshop中把每幅图的底边内图廓线旋为水平。 2、栅格图像配准和坐标系转换 扫描成栅格图像没有空间参考信息,为了能够将栅格数据与其他数据集成,进行分析,就必需对其进行处理:用户需要事先将栅格数据校准(配准)到一个指定的地图坐标系。因此在矢量化前,需要对栅格图进行配准,配准栅格图需要准确的空间坐标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可以从底图上读取。当基础图件与要求的坐标系统不一致时,需要进行坐标系统转换(投影变换)。 3、分层矢量化 土地利用图中记录了土地利用的各类数据信息,在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后,为了便于管理及使用方便,应将相同属性的数据放在同一个数据层中。主要数据层: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第g卷第(期测绘工程"W l+g$#W+( (f f f年$月%#~j#%%&j#~’(c\&"%)j#~*#+|*’’j#~,\#+$(f f f 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图概括 李乔刘春奚长元刘妙龙 "同济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测绘中心#"同济大学# 摘要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当前进行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数据之一$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过程中将始终涉及制图概括的问题$本文在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农村地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 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专题图的制图概括理论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图&制图概括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01223456/4/718391:3;4;4:./ <353:18012;=>14?@A B/C D:E183:F G H I H J K!G H LM N L O!P H M N J O Q R L J O S G H LTH J K U K O Q! "!V W X Y Z[\X[]^_‘[a b$c d e X Y d e[$(f f f g(& S c h i d W hj X k h‘a_[e l’e_mc h_]^b[X Yn a k+$c h i d W h$(,*f(,# C o B:71D:V d^k[Y[a e l p e qW r 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W X^m[X kW r a d^u e‘[t k e a ea d e a[‘ q_W][k^k r W_q_^‘^X al e X k s h‘^‘a h k b+V d^q_W u l^p W rp e q q[X Y Y^X^_e l[i e a[W X[‘ e l v e b‘^w[‘a[X Y[Xa d^q_W t^‘‘W r k_e v[X Y a d^p e qW r 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x e‘^k W Xa d^ [X]^‘a[Y e a[W X W rt W h X a_b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X c h i d W h j X k h‘a_[e l’e_m$a d[‘a d^‘[‘k[‘t h‘‘^‘a d^p e q q[X YY^X^_e l[i e a[W Xa d^W_be X ka^t d X[y h^[Xk_e v[X Ya d^a d^p e a[t p e qW r l e X k s h‘^e t a h e l[a b+ z/F{;7?B V d^p e qW r l e X kh‘^e t a h e l[a b&|e q q[X YY^X^_e l[i e a[W X f概述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开展土地资源调查是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格局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主要成果$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利用的合理程度$为改良土地利用方式和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提供科学依据%而传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大多采用基于航空像片或卫星影像的遥感制图方式$成图质量不仅取决于影像的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制图区复杂程度的认识和遥感解译的深度$所以对人员}技术各方面要求较高$制图周期长$成本也较高% 随着~j c技术应用的普及$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已不能满足建立土信息系统的需要$所以编制数字土地利用现状图势在必行%目前在许多地区已经进行了地形图的数字化$而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地图资料$既可以加快制图速度又能降低成本%因此$直接采用,!,f f f 数字地形图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是一种新的尝试%如何按照制图的目的和要求$更好地对原有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实验一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是整个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重点,其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订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按行政范围分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县(自治州,自治县) 3级。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影像地图,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上,勾绘出土地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界线,并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同时,将土地面积量算的成果,以乡(或村)为单位,由下而上逐级汇总出各级行政管辖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 二、背景分析 (一)地理位置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仅39公里。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二)自然生态环境 芷江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61.7%,丘陵次之,占28.6%,岗地占4.4%,平原占3%。芷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间形成凹陷的山间盆地。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中低山区,地势高竣,山峦叠嶂,是林木主产区;东部和东南部波状起伏的高丘,是经济林果主产区;中部为低丘岗地,地势开阔平缓,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是粮食主产区。 芷江境内山脉分南、北两支:北干脉由西向东绕贵州省及麻阳县边境经米公山、撑架坡、阳雀坳、西晃山、通坳山、齐天界、上青坡入中方县境,平均海拔900m以上;南干支由新晃天雷山发脉入境,沿朝阳坳、千公牛、燕子岩、巽公坡、桅子顶入洪江市境,平均海拔7 00m左右。全县1000m以上的高峰24座。 芷江县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但受盆地周围高山影响,地域热量差异大,四季降水不均,垂直气候和小气候明显,旱、涝、冷、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17年版)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17 代替GB/T21010-2007 2017年11月1日发布、实施 一级类 二级类 含 义 类别编码 类别名称 类别编码 类别 名称 0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 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01 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02 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含蔬菜)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03 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家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枝、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01 果园*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02 茶园*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03 橡胶园* 指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0204 其他园地* 指种植桑树、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城镇、村庄范围内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01 乔木林地* 指乔木郁闭度≥0.2的林地,不包括森林沼泽 0302 竹林地* 指生长竹类植物,郁闭度≥0.2的林地 0303 红树林地* 指沿海生长红树植物的林地 0304 森林沼泽* 以乔木森林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0305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不包括灌丛沼泽 0306 灌丛沼泽* 以灌丛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0307 其他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圊等林地 04 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实施禁牧措施的草地,不包括沼泽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牧草的草地 043 其他草地** 指树林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放牧的草地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如下图表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