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1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1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1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1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城”是指防御性的构筑物,“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卫民”。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与“市”逐渐合为一体,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开始出现成为古代的城市。因此,“城市”一词被用来表示这种集政治权利和贸易活动于一体的人口集中聚居地,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经济中心。

英文:urban(城市、市镇),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2、城市的定义

相关学科理解:

经济学——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 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社会学——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

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地理学——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

屋的密集结合体”。

城市规划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构成的三要素:

3、城镇设置的标准

(2)设镇标准1984年民政部规定的

?????行政:政府所在地产业:工厂、商业

人口:大量人口聚集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二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二、城市的形成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劳动大分工。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还没有掌握一定的生产能力,只能像其他动物一样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靠采集自然界的果实、捕食猎物来勉强充饥,因此哪里食物资源多到那里去。原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上古穴居野处,圣人易之以宫室”

“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而避之,昼拈嫁粟,幕栖树上,故名已曰有巢氏之民。”

在长期与自然斗争中,人类创造了工具,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但渐渐的,人类掌握和种植周期性收获植物和对野生动物的驯化等,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决定了一旦因生存需要在某一个地方永久性的停留下,最早的定居形式——原始的聚落也就产生了。考古学发现,原始的聚落大约出现在距今15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此后,在距今12000年至10000年前左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人类完成了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到新石器时代,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伴随着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对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家畜驯养技术的掌握使人类获得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意味着不用再依靠移动来获取食物,另外作物的定点种植和剩余粮食的储藏都需要生活地点的相对固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使人类的居所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了最初的原始聚落。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剩余产品使私有制成为可能,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出现的,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发祥地,尽管城市产生的年代有先有后,但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是相同的。

三城市的发展

1、城市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其历史进程如下:

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大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2、从时代发展言城市发展

(1)农业时代的城市:生产力低,自然经济,多采用天然材料构筑城市实体,抵御自然的能力较差。城市大都选在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方。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历史中,尽管出现过一些相当繁华的城市(如唐长安、古罗马、君士坦丁堡等)。但农业社会时期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的根本依赖性,决定了农业社会的城市数量、规模及其职能都是及其有限的,城市的发展也是非常缓慢的。

东西方的古代城市由于社会经济体制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规划建设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自始自终都体现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城市规划与建设始终围绕着宫殿、官府衙署等单一中心展开,普通市民的生活被置于从属地位。因此在城市中基本上不存在广场、公共绿地等可以作为公共活动的场所。例唐长安城。

在城市规模方面。除古罗马以外,欧洲城市的个体规模普遍较小。我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就有7个。唐长安城的用地面积达84km2而几乎同时期的古罗马城的用地规模仅为20km2

(2)工业时代: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及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激烈变动与重组,也促进了大量工业城市的形成。

(3)后工业时代的城市:生产力大大提高,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因此人类的生活方式随之变化,城市的功能有了新的发展。

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将以科技和现代服务职能为主体,以高科技作为生产和生活的支撑,社会生活趋于多元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的适居性、可持续发展等被置为城市发展的中心主题。

四、对城市的认识

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

无论城市进化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的功能,城市过去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今后依然是。明确了城市的这种基本性质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们“以人为本”的看待城市,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

因此,任何规模或等级的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3、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4、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5、聚集的人口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的关系所组成,而是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urbanization)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C、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

D、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章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2、《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定义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一)、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一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

二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

三、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呈S曲线;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建立在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四、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缓慢,较长时间城市化才能达到30%;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到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四、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1、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大

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一五”时期(1953—1957):正常上升时期。

(2)“大跃进”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8—1965):剧烈波动时期。

(3)“文革”时期(1966—1976):基本停滞时期。

(4)“四个现代化”时期(1977年以后):加速发展时期。

2、城市化动力机制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改革开放前,城市化动力机制为国家和政府

80年代开始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资带动

3、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化加速

2002年,我国设立城市660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60个,县

级市437个,设建制镇20601个。

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1)大陆除京津沪三直辖市外,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区多位于东北、华北、西北;

2)中等城市化水平省区主要在沿海和中部地区;

3)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区从西南向中部地区延伸。

五、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3、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农村向城市迁移为主

六、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城市化总是在那些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兴盛起来,并建立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工业化导致了人口向城市积聚。这已成为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随着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崛起,继续推动城市化。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多,城市生产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对农村的吸引力更强,这种吸引力引导着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

第二章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夏、商、周时代

1)西周——奠定礼制城市规划理念时代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最著名的是《周礼.考工记》记述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代,记载周代官职制度的书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都城九里(3742.2米)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涂)能同时并行九辆马车)。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南面是朝廷宫室,北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和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 开始“废黯百家, 独尊儒术”, 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就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就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 礼制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3000 年左右。

2)东周(春秋和战国时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迅速发展的多样化时代既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管子》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和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成为与《周礼》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体系;

战国时代——多元化思想

2、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1)秦汉时代

秦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其城市规划中的神秘主义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另外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复道和甬道(两边有墙的通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古代城市规划史中有开创性的意义。

汉长安城总体布局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很严谨。

西汉武帝时代以后——礼制思想统治

西汉武帝时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是恢复周代礼制,并加以改造适应封建社会统治需要。

2)三国、两晋、南北朝规划技术的发展

三国时代曹魏邺城:轴线对称、皇宫居中、前朝后寝、功能分明的城市布局,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全面体现礼制思想的都城,在规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两晋和南北朝:佛教盛行,风水学在城市规划上的影响日益广泛。

3、隋唐

隋唐长安城城市布局特征:

唐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

(1)中轴线对称格局;

(2)东西两市;

(3)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

(4)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共有100多个里坊,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坊内的道路呈“十字型”或者“一字型”。

4、宋

1)北宋——东京汴梁

采用较传统的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偏北形式。

废除了里坊制,城市总的布局较灵活,特别是水系穿越,适应了开放式的商业沿街布置的城市形式。

2)南宋——国都临安城

一方面尊重一些礼制规定,将皇宫区规划得对称规正

另一方面,街道布局因地制宜,与山河结合得很好。

5、元、明、清

1)元代

元大都——继隋唐长安城后另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

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礼制思想,同时又结合了当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

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征

2)明代:城市规划更加精细,技术上追求完美

城市规划受功利主义影响很深明。北京城在元的基础上改建:北部收缩、南部扩展;突出8km中轴线;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南(正阳门外)形成商肆封建礼制制度已登峰造极,可以为所欲为。

重视工程技术改进和运用。

3)清代

城市规划和建设,利用了明代基础,进行调整改造。在园林和住宅规划建设方面取得不少成就。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2)城市布局应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壮丽景象;

(3)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以各个朝代的都城最为突出。唐长安城到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达到了完善的境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二、欧洲古代城市规划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

1、奴隶制社会

1)古希腊城邦——城市公共场所,民主共和制思想的反映。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5世纪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在当时的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神庙、市政厅、露天剧场和市场)取代了宫殿,成为市民集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

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地区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公民集体是城邦的核心。

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2)古罗马

城市建设的风格特征:

(1)世俗化.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大量出现

(3)君权化.帝王炫耀功绩的工具,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

(4)军事化.建筑了大量军事功能极强的”罗马营寨城”,修建了大量的道路、桥梁、城墙、输水管等设施.

3)欧洲以外的其他古代文明

公元前2000年,埃及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卡洪城(Kahun)——奴隶制典型城市。城西:贫民居住区;城东路北:贵族居住区;城东路南:中等阶层居住区。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封建时期)

出现了很多封建主的城堡,在城堡外围发展起来城市,代表市民力量的市政厅逐渐取代封建城堡地位,成为城市政治和生活中心;

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完全摆脱封建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如波兰的格丹斯柯和德国的汉堡等,公共建筑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欧洲中世纪城市多为自发成长,很少是按规划建造的。由于中世纪的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的城市形态,以及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如锡耶纳的坎波广场)使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欧洲城市

17世纪后半叶,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国家,宫殿广场为中心,宽广整齐的街道呈放射状。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的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引起了人口的聚集,各类城市都面临同样的人口爆发星的增长问题。这样的人口增长使得原有城市中的居住设施严重不足,旧的居住区不断沦为贫民窟。,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住宅,在房地产投机和城市政府对工人住宅缺乏重视的状况下,人口密度极高,服务设施配套不全,公共厕所、垃圾站等严重短缺,造成粪便和垃圾堆积,在这样的状况下导致了传染疾病的流行。尤其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被认为是这些贫民区和工人住宅区所引发的,引起社会和当局的恐慌,同时也引起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从资本主义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各种社会改良主义者及一些从事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者和学者提出了种种设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源自于英国莫尔(T.More)的“乌托邦”概念。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欧文(R.Owen)和法国的傅立叶(Charleo Fourier),他们在著书立说的同时通过实践来推广理想。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地安那州实践“新协和村”方案;

傅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朗吉”为单位建设由1500-2000人组成的社区,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替代。

(1859-1870年间,戈定(J.P.Godin)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按照傅里叶的设想进行了实践。)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而且为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显然比那些把城市和建筑停留在造型艺术的观点要全面一些,也更深刻。空想社会主义是后来“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渊源。

二、近现代欧美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及流派

1、“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中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与“花园”有本质区别。

田园城市的概念: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城市的有利因素在于有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的恶化。

乡村有极好的自然环境,但是乡村中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会生活简朴而单调。

大城市与自然隔离。霍华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他以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具体地阐述其理论: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404.7公顷,城市外围有永久性绿地。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它们的外面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商品展览馆,在外一圈住宅,再外面为宽128米的林荫道,大道当中是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

城市不能无限制的发展,要控制城市的规模。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他强调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城市就象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积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

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研究,设想了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卫星城镇理论

1922年恩维(R.Unwin)提出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1924年国际城市会议定义)

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1)“卧城”阶段:1912-1920

卧城特点:距母城较近,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如巴黎28座居住城市。

2)"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特点:距母城约30公里左右;在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赖性。

实例: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魏林比(V allinby),伦敦的哈罗(Harlow)。

3)“独立的卫星城”阶段:二战后

特点:规模比第一、二代扩大;独立性较强;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城市内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基本解决。

实例:伦敦的卫星城米尔顿.凯恩斯(Milton-Keynes)

3、“有机疏散”和“广亩城市”理论

1)“有机疏散”理论

1934年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Saarinen)在《城市—它的发展、衰退与未来》中提出。

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①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②将城市的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

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

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1960年代以后,也有许多尖锐的质疑。

4、功能主义理论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田园城市”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新建一系列规模较小的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来解决大城市中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明天城市”规划要点

1、是300万人口城市规划;

2、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3、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居民于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中;

4、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5、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重型车道、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6、规划的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4、霍华德与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这两种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同时,这两种规划的思路也显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规划思想和规划体系。

5、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理论中心;这一思想以两个关键因素为基础,一是人的需要,二是环境限度。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这包括当代人、后代人的需要;环境限度是对人活动施加限制,对

满足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在不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度内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城市各项资源和潜力并非可以无限使用,今天的使用要为明天的使用考虑其可能;要积极挖掘潜在资源,为不断发展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原则: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

再利用原则(Reuse)

再循环原则(Recycle

6、雅典宪章

经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30年代近80年的城市改扩建实践,已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发现了很多建设规律。到了20世纪30年代,客观上要求对产业革命时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作一全面的总结。19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

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大纲》认为,居住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敞地及绿化;太近工业区,生活环境不卫生。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作用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大纲》认为,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与居住区距离过远,因为工业在郊区建设,引起城市的无限制扩展,又增加了工作与居住的距离,形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因此《大纲》中建议有计划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

《大纲》认为,游憩的主要问题是,大城市缺乏敞地,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因此建议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郊区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大纲》认为,城市道路完全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局部的放宽、改造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应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

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大纲》中提出的种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论点和建议,很有价值,对于局部的就解决城市中一些矛盾也起过一定的作用。这个《大纲》中一些理论,由于基本想法上是要适应生产及科学技术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变化,而敢于向一些学院派的理论,陈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7、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另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确实,《雅典宪章》后的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是依据功能分区的思想而展开的,尤其在二次大战后的城市重建和快速发展阶段中按规划建设的许多新城和一系列的城市改造中,由于对纯粹功能分区的强调而导致了许多问题,人们发现经过改建的城市社区竟然不如改建前或没有改造的地区充满活力,新建的城市则又相当的冷漠、单调、缺乏生气。。认为功能分区并不是一种组织良好城市的方法,“在今天不应该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且强调“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他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起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8、1970年—1980年的城市规划思想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对社会多元性的重视;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现象背后的制度性思考

9、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

新国际环境;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全球化与全球城市体系重组;对生态、文化的空前重视。

8、1970年—1980年的城市规划思想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对社会多元性的重视;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现象背后的制度性思考

9、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

新国际环境;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全球化与全球城市体系重组;对生态、文化的空前重视。

第3章城乡规划体制

第1节城乡规划体制概述

一、规划法规系统

1、主干法

规划法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

2、专项法

城市规划中的专项法是针对规划中的某些特定议题的立法

3、相关法

由于城市物质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包含多个方面,涉及多个行政部门

二、规划行政系统

规划行政系统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

各国和各地区的规划行政体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体制: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

三、规划技术系统

规划技术系统指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城市规划技术系统可分为两个层面: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性的开发控制

第2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系统

一、我国的法规系统构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二、主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施行。

规划法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主要内容是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的法律条款

对比上版《城市规划法》,最大的不同是强调城乡统筹,

最显著的进展是强化监督职能,最明确的要求是落实政府责任。

乡村规划入法眼

村庄规划——改变村庄建设的无序状态

规划公开——今后规划越来越透明

违章建筑——地方政府有权查封并可强拆

保护遗产——文化遗产纳入强制保护视野

规划修改——随意修改将违法,须经法定程序且不受干扰

发挥人大的作用——监督

《城乡规划法》共七章、七十条

对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的重要原则和全过程的主要环节作出了基本的法律规定,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工作的法律依据,也是人们在城乡发展建设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从属法规与专项法规

城乡规划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部门规章

地方规划规章

城乡规划技术标准(规范)

四、相关法

第3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行政系统

一、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一条规定: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职权

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

在管理活动中所审核的是城市规划图纸和建设工程图纸

第5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体制

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

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3篇城乡空间规划

第10章城市规划的类型及编制内容

一、概念

1、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相关概念

城市规划区(urban planning area):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urban built-up area):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任务

各国共同和基本的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三、作用——指导和控制城市发展

通过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实现。

四、城市规划的目标

(1)合理安排城市的居住、商业、工业等各部分的布局、用地

和设施,使之各自实现其功能,互不干扰,并节约投资;

(2)有一个高效率的城市对外、对内交通系统,使所有的交通方式

都获得最大的便利;

(3)使城市各个部分居住区的用地大小、日照、绿地以及商业区的停车场和建筑间隔,都能达到最适宜的标准。

(4)提供多种类型的、能满足所有家庭需要的安全、卫生和舒适的住宅。

(5)提供在规模、位置和质量上都属于高标准的文体、教育、娱乐和其他服务设施。

(6)提供足够而经济的供水、排水、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1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一、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

2、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3、城市规划具有地方性;

4、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5、实践性。

第2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一、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研究是城市规划必要的前期工作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

1、现场踏勘

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分析研究

二、基础资料

?城市勘察资料;

?城市测量资料;

?气象资料;

?水文资料;

?城市历史资料;

?城市人口资料;

?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

?市域自然资源资料;

?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

?交通运输资料;

?仓储资料;

?城市行政、经济、社会、商业、金融、涉外机构、科教文卫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

?建筑物现状资料;

?工程设施资料;

?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

?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资料;

?城市环境资料等。

第3节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详细规划)。

两个层面的关系: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详细规划可以通过反馈,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

一、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主要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2、主要内容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2)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的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

(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3、成果要求: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二、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任务

1)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

(2)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

(3)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与发展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期限

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且应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3、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2、主要内容(建制镇的规划内容可适当简化)

(1)设市城市和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规模,确定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编制专项规划,如道路系统和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防灾规划等。

(5)划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6)确定旧城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7)市区与近郊区协调规划;

(8)综合技术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9)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4、规划成果

(1)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2)图纸

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

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万

小城市为1/5000-1/10000

建制镇为1/5000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比例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三、分区规划

1、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2、主要内容

(1)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和居住人口分布。

(2)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限和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3)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

(4)确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位置、管径,进行管线综合。

(5)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公交站场、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确定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及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停车场规模与布局。

3、成果要求

(1)文件:

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

(2)图件

规划分区位置图、分区现状图、分区土地利用以及建筑容量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

图纸比例:1/5000

四、详细规划

(一)主要任务: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

1、作用和地位

1)承上启下;

2)是管理的依据和建设的指导;

3)是城市政策的载体。

2、主要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a)或以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即总建筑面积毛密度。

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限,又称建筑控制线。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图纸比例1/1000-1/2000。]

(三)修建性详细规划

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1、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类型

居住区详细规划;城市中心区详细规划城市工业仓储区详细规划;城市公园绿地详细规划:、地段规划

2、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8)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3、成果

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五、城乡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1、调整

对已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该决定由城市人民政府作出,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2、修改

对已批准的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作出重大变更。

修改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需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 伯汉姆(D ? Burnham) B. 西谛(Sitte) C. 奥姆斯特(F ? L ? Olmsted) D. 豪斯曼(George E ? Haassman) A. 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 策 B. 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 C. 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D. 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 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3、 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 绿化 4、 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 ( ) 。 B. 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D. 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 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 A. 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7、 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 求。 方面的法律条款。 B. 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 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 但不包括( ) ° 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 答案

宁波工程学院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建筑08—1、2班 开卷考试 一、选择题(20分)每题一分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 D.15%;10% 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 A.以教堂为城市中心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4.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5.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6.城市机场的选址应(C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7.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城市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B.城市设计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多学科的综合、 C.城市设计方法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详细规划层次,并随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入深,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0年度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城市规划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 A.空间要素集聚的差异 B.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C.社会职能的差异 D.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 答案:D,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6点:集聚规模的差异(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的差异、物资形态的差异、文化观念的差异。 2. 关于我国城乡差异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B.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C.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D.随着“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针政策的落实,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将很快得以根本消除 答案:D,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4个现象:城乡结构“二元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3. 关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表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 A.在农业社会中,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中心 B.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

C.在工业社会中,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D.在后工业社会,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将逐步得以强化 答案:A,城市发展的3个阶段特征为:1、农业社会,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2、工业城市,工业化导致了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3、后工业社会,城市的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向“生态时代”迈进。 4. 下列哪项不是城镇化的表现?( ) A.城镇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 B.城市生活方式向周边乡村区域的扩散 C.村镇环境整治 D.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答案:C,城镇化包括有形的城镇化和无形的城镇化,有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人口的集中(城镇密度的加大与规模的扩大)、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无形的城镇化包括3个方面: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5. 关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 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B.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C.城市腹地的大小与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并无直接的关联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二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5分,共30分) 1、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 A.经济 B.速度 C.规范 D.秩序 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示意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A.1/20000---1/5000 B.1/10000---1/5000 C.1/10000---1/2000 D.1/30000---1/2000 3、()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居住区内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基本都是用这种方式。 A.人车交通分行 B.人车共存 C.人车混行 D.人车部分分行 4、广场四周的建筑高度、体量应与()相协调。 A.广场尺度 B.广场布局 C.广场规模 D.广场功能 5、大连市是一个有名的城市,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便利,并且商贸也十分便利,那么大连市从城市类型来看属于什么城市() A.工业城市 B.商贸城市 C.交通港口城市 D.综合性城市 6、( )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A.城市建设 B.城市发展 C.城市规划 D.城市管理 7、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生态绿化的功能表现在为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创造条件,提供休闲观光场所 B.无锡市的山水城市布局方案使城市结合自然环境,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应 C.莫斯科的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居民休息需要,二是为了美化环境(保持自然环境的再生能力) D.波兰华沙郊区的休息区规划将华沙的休闲活动场所构成从居住到整个城市地域的多级结构 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矿业城市的特点() A.矿区工业生产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形式 B.矿区城市的规划布局要很好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C.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D.矿藏的分布对矿区城市影响并不重要 9、中国古代从那个朝代开始在都城内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 A.周 B.商 C. 唐 D.宋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 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 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城市规划原理论文资料

目录 摘要 (1) 一、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特征及影响因素 (1) 二、近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背景 (2) 2.1.近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 2.2.规划理论的来源和历史 (2) 三、规划理论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及划分办法 (2) 3.1.阶段划分办法 (2) 3.2.规划理论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2) 3.2.1.三个阶段的划分 (2) 3.2.2.七个阶段的划分 (2) 3.2.3.吴志强的六阶段划分 (3) 四、近代西方城市规划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 4.1.1890--1910年霍华德(E. Howard )的“田园城市” (4) 4.2.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 (4) 五、城市模式探索 (5) 5.1.欧文的“新协和村” (5) 5.2.戈涅的“工业城市” (5) 5.3.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6) 六、近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的历史意义和我的观点及对主要思想理论的理解 (6) 6.1.近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的历史意义 (6) 6.2.我的观点及对主要思想理论的理解 (6) 七、结语 (6) 参考文献 (7)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进与历史意义 摘要: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而斗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如何改善自我的生存环境,使之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及生产需要。对于生存环境的选址以及规划,中国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但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本文通过分析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进,研究近代西方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进一步提出近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生背景发展历史思想流派历史意义 Abstract:Human beings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how to improve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survival, safety and production during the long battle for existence. In term of the city layout, China has a clear guiding ideology from the beginning, whil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urban planning ha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pluralism and historic. 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urban planning and the main theories, schools and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modern western urban planning are analyzed and explored, accordingly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west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will be realized and defined. Key words:city layout、developing background、develop history、schools a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一、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特征及影响因素 欧洲的古代文明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都是不同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第章城市与城镇化 1.居民点形成与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从事农业和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2.城市形成与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居民点发生变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3.“城市”二字的文字字义 “城”: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一种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4.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 2)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 心,具有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3)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4)其他:具有特有的城镇景观 5.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的要求。从原始居民点外围设深沟到城市外围设置城墙与壕沟,早期城市的发展首先从防御的要求出发。如:西亚的巴比伦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罗马的营寨城等。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城市布局充分放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如:商都殷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埃及的卡洪城、罗马庞贝城、德 国的吕贝克等。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君权统治国家,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中心;欧洲封建社会是神权统治国家,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即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因而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因而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点、河流的交汇点的等形成了众多的商业都会;沿海城市曾一度繁荣但未被作为发展重点。古代欧洲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重要渡口和交汇点的城市也成为商业都会,沿海一些港口城市成为他们所统治的商业中心,城市发展往往由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商市的逐渐固定与扩大、商业街的形成给城市的结构布局带来了巨大变化(宋)。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资料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城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 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 2.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3.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 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 地区。 5.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新的一个城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是基于市郊不断 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6.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一定 间距为日照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寒冷地区可以考虑太阳能照射到住宅的墙脚。 7.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 8.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9.新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 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10.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 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城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正式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 答案)

2017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得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城市形成得表述,正确得就是() A.城市最早就是军事防御与宗教活动得产物 B.城市就是由社会剩余物资得交换与争夺而产生得,也就是社会分工与产业分工得产物 C.城市就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得产物 D.“城市”就是在“城”与“市”功能叠加得基础上,以贸易活动为基础职能形成复杂 化、多样化得客观实体 2.下列关于全球城市区域得表述,准确得就是() A.全球城市区域由全球城市与具有密切经济联系得二级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 B.全球城市区域就是多核心得城市区域 C.全球城市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相互合作,与外部城市相互竞争 D.全球城市区域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尚未出现 3.下列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得表述,错误得就是() A.1949-1957年就是我国城镇化得启动阶段 B.1958-1965年就是我国城镇化得倒退阶段 C.1966-1978年就是我国城镇化得停滞阶段 D.1979年以来就是我国城镇化得快速发展阶段 4.下列关于古罗马时期城市状况得表述,错误得就是() A.古罗马城市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B.古罗马城市以广场、凯旋门与纪功柱等作为城市空间得核心与焦点 C.古罗马城市中散布着大量得公共浴池与斗兽场 D.罗马帝国时建设得营寨城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十字形街道 5.下列关于“有机疏散”理论得表述,正确得就是() A.在中心城市外围建设一系列得小镇,将中心城市得人口疏解到这些小镇中 B.中心城市进行结构性得重组,形成若干个小镇,彼此间以绿地进行隔离 C.中心城市之外得小镇应当强化与中心城市得有机联系,并承担中心城市得某方面功能 D.整个城市地区应当保持低密度,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应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6.下列关于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得表述,错误得就是() A.现代城市规划应当提供充足得绿地、空间与阳光,建设“垂直得花园城市” B.城市得平面应该就是严格得几何形构图,矩形与对角线得道路交织在一起 C.高密度得城市才就是有活力得,大多数居民应当居住在高层住宅内 D.中心区应当至少由三层交通干道组成:地下走重型车,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 于快速交通 7.下列关于城市发展得表述,不准确得就是() A.农业劳动生产率得提高有助于推动城市化得发展 B.城市中心作用强大,有助于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得均衡发展 C.交通通讯技术得发展有助于城市中心效应得发挥 D.城市群内各城市间得互相合作,有助于提高城市群得竞争能力 8.下列关于城市空间布局得表述,正确得就是() A.城市轨道交通线、地面公交干线应当与城市主干路组合,形成城市交通走廊 B.城市街区内应当有多种不同功能,保证居民能够就近就业 C.城市居住地得布局应充分考虑小学得服务范围,避免学生穿越城市主干路 D.城市中心区土地价格昂贵,应该鼓励各地块进行高强度开发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伯汉姆(D·Burnham) B.西谛(Sitte) C.奥姆斯特(F·L·Olmsted) D.豪斯曼(George E·Haassman) 2、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B.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C.交通及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D.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3、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绿化 D.居住区 4、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及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方面的法律条款。 A.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B.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 )。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 8、以下(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

考研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参考模板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罗马帝国盛时的为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魏邺称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Pomoeii)城。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法郎吉”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 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我国1989年通过《城市规划法》1991年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设施开发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 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 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 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 体。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 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 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 想。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 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试卷A 一、名词解释(5分*5个= 25)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3.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4.城市环境容量:在城市特定区域内,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某种生态环境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5..户室比 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二、单项选择题(4*8=32) 1.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3.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指( b )。 A.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B.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c.居住区外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D.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小步行距离 4.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交运城轨方向资料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交运城轨方向资料整理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1定居与原始聚落:1)城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定居,人与动物有着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生存本性;不同点:人类的精神需求,早期对神灵的崇拜 2)原始社会,人类尚未掌握自觉的生产意识和生产手段,像动物一样居无定所,采集自然事物、捕食猎物冲击,还要躲避自然界风险 3)人类的生存技能逐步提高,生活逐渐稳定。掌握一些食物储藏方法、发现并种植可周期性收获植物、对野生动物的驯化。 4)对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家畜驯化技术的掌握,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人类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分工,这使得人类居所趋于稳定 5)社会性的人类族群活动以聚落形式从事各种维持生存活动,逐渐从追逐猎物的临时聚落过渡到农耕文化下的村落 6)村落的产生就是最初的定居形式:人类以群体为单位、因生存需要在某一个地方永久性地停留 2城市的形成过程:1)人类生产方式的改进、产生力提高,产品有了剩余,这具备了交换的基本条件。早期的交换形式是物物交换。 2)交换量增加、交换次数频繁,出现专业交换的商人,交换场所也逐渐由临时过渡到固定的“市”。3)生产水平继续提高,生活需求多样化,交换物品种类增多,劳动分工加强,逐渐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者。 4)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人类完成第二次劳动分工,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5)居民点的变化:以农业为主的部分是农村,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 6)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密度。

3近代城市发展:1)城市工业发展与人口集聚2)城市布局变化3)城市与环境变化4)科学技术发展提升城市生活质量5)工业化产生的城市问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1)发展概况:经济恢复,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规模扩,20世纪90年代,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2)城市发展提升物质水平,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引发生态问题,例如沙尘暴、热岛效应等3)城市对外交通变化4)城市中心区的衰落与复苏5)城市群延绵发展6)应对城市住房、生态、交通等负面问题措施 5城市规划的社会作用:1城市规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之一2城市规划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之一3城市规划作为未来空间结构的演变主体 6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7城市的主要特征:1具有非农业的职能2高密度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9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1合理安排城市的居住、商业、工业等各部分布局、用地和设施,使之各自实现其功能,互不干扰,并节约投资。 2有一个高效率的城市对内、对外交通系统,使所有的交通方式获得最大便利。 3使城市各个部分居住区的用地大小、日照、绿地及商业的停车场和建筑间隔,都能达到最适宜的标准。 4提供多种类型的、能满足所有家里需要的安全、卫生和舒适的住宅。 5提供规模、位置和质量上都具有较高标准的文体、教育、娱乐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 6提供足够而经济的供水、排水、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