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水文地质

填图实习报告

实验类型:水文地质野外实习

院系:地球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水文 08 – 1 学号: 2008300524 学生姓名:王广范

指导教师:黄河

目录

第一章概况 (4)

一、实习任务 (4)

二、实习目的 (5)

三、实习要求 (5)

四、人员组成 (6)

五、实习路线 (6)

六、实习时间 (7)

第二章实习区自然地理 (7)

一、实习区交通位置 (7)

二、实习区自然地理 (7)

三、实习区气象气候条件 (8)

四、实习区地表水系 (9)

第三章实习区地质条件 (9)

一、概述 (9)

二、地层 (9)

三、构造 (18)

四、地质发展史 (24)

五、实习区水文地质条件 (28)

六、工作方法、工作量和质量评述 (33)

第四章结束语 (34)

一、主要收获 (34)

二、意见和建议 (35)

第一章概况

一、实习任务

水文地质填图是认识一个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开始,也是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本次实习通过实习区的野外实地调查,在地形图上填绘基本的地质内容和水文地质信息,并绘制成图件,以说明实习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赋存状态与运动规律等。具体任务如下:

1、掌握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习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地质观察,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材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规律等。

2、通过对地下水天然和人工露头点,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自然地理、地质现象的调查观测,观察地层的空隙及其含水性,确定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结构、厚度、分布、破碎情况及其变化。

3、判断含水层的富水性,主要研究由含水层补给的各种地下水露头的出水量及其动态变化。

4、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分析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5、观察地貌、自然地理、地层构造等对地下水补给、运动、排泄的控制情况及主要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联系。

6、掌握野外原始资料编录方法,学会画路线剖面图(或信手剖

面图)、路线平面地质图和露头地质素描图。

7、掌握实测地层剖面以及绘制实际材料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柱状图、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方法和绘图基本技能。

8、掌握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

二、实习目的

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学会典型水文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图件、实习报告的编制方法,并通过这一实习,要求学生熟悉水文地质填图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态度,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献身祖国地学事业的崇高革命情操。

三、实习要求

通过实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

2、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3、能够对实习区汇水条件进行分区,划分含水岩组及隔水层,

分析实习区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掌握专门水文地质现象(如岩溶、泉点、井点等)及工程地质现象的描述、测量、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编制实际材料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柱状图、综合水文地质图等主要水文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格式和要求。

5、学生要求提交材料:

(1)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份;

(2)实测地质剖面2条(含剖面小结、记录本和记录纸);

(3)1/5万综合水文地质图1幅(含水文地质柱状图和图切剖面图);

(4)实习记录本1本;

(5)各小组提交一套野外实习手图和实际材料图。

四、人员组成

指导老师:黄河老师

小组成员:方俊郝叶芳姜晓雷金晓蔡洪军陶波王广范

五、实习路线

我们的实习路线是根据我们的实习内容而定的,即根据踏勘、实测剖面工作和水文地质填图工作的情况而定。

踏勘路线:凤凰山和309高地——平顶山和马家山等——巢湖、半汤温泉和紫微洞——俞府大村及皖维采石场等等;

实测剖面地点:凤凰山东侧;

水文地质填图路线:俞府大村——皖维采石场——马鞍山——

凤凰山——309高地——长腰山——距峰山等等。

六、实习时间

1、室内准备阶段:1天(2010-11-09);

2、野外工作阶段:10天(2010-11-10 至 2010-11-19);

3、室内处理时间:7天(2010-11-22 至 2010-11-28)。

第二章实习区自然地理

一、实习区交通位置

实习区交

通较便利,淮

南铁路贯穿境

内,高等级公

路四通八达。

以巢湖市为中

心,有干线连

结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江苏省南京市以及邻县庐江、无为、含山等地,乡村都有支线相通。水运以巢湖为中心,水轮、木帆船沿水运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

二、实习区自然地理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之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合肥市约70公

里。实习区位于市

区北部山区,其范

围是东经

117°47′—117°54′,北纬31°36′—31°42′。区内三面环山,南面近邻巢湖。山脉走向为35°-40°,平面图上呈“M”形延伸,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峰大尖山海拔高程350m,一般山区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实习区西南部的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育,系属长江流域。最大的河流为裕溪河,是沟通省会合肥、巢湖与长江的水上通道

三、实习区气象气候条件

在中国气候区划中,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特定的地理位置使我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即兼有南北气候之长:水热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但也兼有南北气候之短:降水时空变化大,旱涝灾害较频繁,有些年份少雨干旱,有些年份多雨成涝,表现出气候的明显变异性。同时,

本市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区,常有连阴雨、暴雨(雪)、霜冻、高温、大风、冰雹等灾害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四、实习区地表水系

实习地区位于巢湖水系中下游,直接与巢湖相通的河流有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姥下河、石跋河等;另有平行于长江的西河。裕溪河是巢湖洪水的主要入江通道;牛屯河为巢湖(裕溪河)的分洪道;兆河是位于巢湖中游的一条洪水通道,巢湖的洪水可通过兆河入西河,经凤凰颈排灌站和凤凰颈闸机排和自排进入长江,西河的洪水也可以通过兆河进入巢湖。

第三章实习区地质条件

一、概述

巢湖市北部郊山区的地层,以发育古生界为特点。其中尤以中、晚古生代地层(延入中、下三叠统)研究较详。虽然与巢湖市城南一带同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之内,但在地层发育上尚有某些差异。

二、地层

实习区地层主要见下表:

巢湖地区综合地层简表

三、构造

本区位于扬子模块的东北部、郯庐断裂带的东侧、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南缘以桥堍集—东关断层为界,西缘以夏阁—圣桥断层(滁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为界。

区内位于特提斯机关与太平洋机关的交汇处,中生代以来的机关活动强烈,并奠基了区内的机关格架,尤其是印支运动在本区表现最为明显,以NNE—SSW向褶皱为主,伴随有一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一)、褶皱

本区位于半汤复式背斜西翼,以三个二级褶皱为主要机关形式,自东向西主要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坟的方向斜组成。出露地层有志留系(S)、泥盆系(D)、二叠系(P)、三叠系(T)。其中二叠系龙潭组(P2l)为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地层,而三叠系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南陵湖组(T1n)和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则构成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凤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S)组成。三个褶皱两翼的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局部倒转。轴迹方向为20゜—30゜,枢纽均向SSW倾伏,倾伏角15゜—26゜不等。因为多期机关运动的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甚至铰纽。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加之褶皱枢纽倾伏,在平面上表现为“M”形展布的低山地貌,南端则被EW 向桥堍集—东关断层横切而终止。多期机关运动的叠加,使区内形成的褶皱大都斜歪,局部倒转,次级小褶皱颇为发育,特别在两个向斜核部尤为明显。褶皱多被断裂粉碎,并有岩浆进入境内。

1、向斜

(1)俞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区东北部,分布于猫耳洞—大理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机关线的方向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P2d)、龙潭组(P2l)、栖霞组(P1q)、孤峰组(P1g)的地层组成,两翼分别由石炭系船山组(C3h)、和州组(C2h)、高骊山组(C1j)、金陵组(C1j)、泥盆系五通组(D3w)、志留系坟头组(S2f)、高家边组(S1g)的地层组成。因为受机关多期运动的影响,该向斜

大部分直立并且局部倒转,甚至铰纽,特别在其核部栖霞组(P1q)、龙潭组(P2l)、大隆组(P2d)地层发生强烈揉皱,枢纽升沉,向SSW 倾伏,轴面倾向NW,倾角变化很大。该向斜NNW端在本区石刀山北部迁移转变,并且扬起,其SSW端被本区南部近EW向的桥堍集—东关断层切断而倾伏终止。该向斜被许多断裂错切,并有岩浆进入境内。

因为俞府大村向斜在空间的展布形态复杂多变,因此,根据其在不同部位的表现特征,可将其分为六个部分举行分段研究、描述。

(2)平顶坟的方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白灰山)一带,出露规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机关线方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1n)中部地层;两翼为南陵湖组(T1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90゜∠51゜,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

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平顶山西南坡)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迁移转变端清楚,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北坡迁移转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