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全解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全解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全解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全解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012

目录

第一章机械运动 (5)

本章综述 (5)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5)

学习目标 (5)

知识详解 (5)

课外拓展 (8)

第2节运动的描述 (9)

学习目标 (9)

知识详解 (9)

课外拓展 (12)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3)

学习目标 (13)

知识详解 (13)

课外拓展 (16)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7)

学习目标 (17)

知识详解 (17)

课外拓展 (21)

本章总结 (21)

单元测试 (22)

第二章声现象 (28)

本章综述 (28)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8)

学习目标 (28)

知识详解 (28)

课外拓展 (31)

第2节声音的特性 (31)

学习目标 (31)

知识详解 (31)

课外拓展 (35)

第3节声的利用 (36)

学习目标 (36)

知识详解 (36)

课外拓展 (39)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39)

学习目标 (39)

知识详解 (39)

课外拓展 (43)

本章总结 (43)

第三章物态变化 (50)

本章综述 (50)

第1节温度 (50)

学习目标 (50)

知识详解 (50)

课外拓展 (55)

第2节熔化和凝固 (55)

学习目标 (55)

知识详解 (56)

课外拓展 (60)

第3节汽化和液化 (60)

学习目标 (60)

知识详解 (60)

课外拓展 (63)

第4节升华和凝华 (63)

学习目标 (63)

知识详解 (63)

课外拓展 (66)

本章总结 (67)

单元测试 (67)

第四章光现象 (72)

本章综述 (72)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73)

学习目标 (73)

知识详解 (73)

课外拓展 (76)

第2节光的反射 (77)

学习目标 (77)

知识详解 (77)

课外拓展 (80)

第3节平面镜成像 (80)

学习目标 (80)

知识详解 (81)

课外拓展 (83)

第4节光的折射 (84)

学习目标 (84)

知识详解 (84)

课外拓展 (88)

第5节光的色散 (89)

学习目标 (89)

知识详解 (89)

课外拓展 (91)

本章总结 (92)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99)

本章综述 (99)

第1节透镜 (99)

学习目标 (99)

知识详解 (99)

课外拓展 (102)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103)

学习目标 (103)

知识详解 (103)

课外拓展 (107)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07)

学习目标 (107)

知识详解 (107)

课外拓展 (110)

第4节眼睛和眼镜 (110)

学习目标 (110)

知识详解 (111)

课外拓展 (113)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114)

学习目标 (114)

知识详解 (114)

课外拓展 (116)

本章总结 (117)

单元测试 (117)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23)

本章综述 (123)

第1节质量 (123)

学习目标 (123)

知识详解 (123)

课外拓展 (126)

第2节密度 (126)

学习目标 (126)

知识详解 (126)

课外拓展 (129)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29)

学习目标 (129)

知识详解 (129)

课外拓展 (132)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33)

学习目标 (133)

知识详解 (133)

课外拓展 (135)

本章总结 (135)

期中测试 (141)

期末测试 (145)

第一章机械运动

本章综述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学习:参照物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学习目标: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法指导: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应该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用法,并会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生活中还常常利用估测的方法测量长度和时间,应通过活动有所了解。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越精确,机械零件加工就会越精密,机器性能就会越好。例如制造出的汽车门的尺寸越精确,关起来就会越省劲儿,封闭也越严实。任何物理量都有单位。长度的单位有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等。

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较大长度用钢卷尺或皮尺。测量的精确程度较高时,可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也叫千分尺)。

使用刻度尺之前,先观察你使用的刻度尺,首先明确:

1. 零刻度线和最大刻度线的位置。

2. 量程与最小刻度各是多少?

在使用过程中,应按照图中B所示进行操作。读数时,视线要正对观测点,并与尺面垂直。

此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已知的长度,可以作为我们估测长度的参考“标准”。

例:粗心的小明在测量中忘了写单位,请你给补完整。

(1)一节1号电池高约0.6______。

(2)人正常步行时,一步长约0.6______。

(3)活动铅笔细笔芯直径约0.6______。

【答案】(1)dm(2)m(3)mm

【解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长度单位应有常识性的了解。

知识点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2.时间的测量:测量时间的基本仪器是钟表。在物理实验中常用停钟、停表来计时,停表与普通表的不同之处在于普通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是在不停地走动,而停表的指针是可走可停的。停表不使用时指针应停在零位。使用时先按一下表上端的柄头,表的指针开始走动,计时结束时再按一下柄头,指针就停止走动,指针指示的读数就是测定的时间(准确到0.1秒),再按一下柄头,指针又回到零位。除了指针式的停表外,还有一种数字式电子停表,它可以直接显示读数(准确到0.01秒)。在古代,人们用沙钟、铜壶滴漏、日晷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测量误差

①什么是误差: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 误差与错误不同: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及进行测量的人有关。测量时误差是不可绝对避免的。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③ 减小误差的方法:对同一长度可以多次测量,把几次测量结果相加再除以测量的次数所得到的值。即为这几次测量的平均值。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例:由甲地开往乙地的火车分“特快、直快、普快”三种形式,假设列车在任意两个车站之间运行时平均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其中直达“特快”列车(即当中一站不停)共耗时8小时,同样在两地间运行的“直快”列车由于要停靠3个大型车站和4个中型车站,将耗时9小时02分,已知列车停靠大型车站的时间比中型车站多2分钟,比小型车站多5分钟,那么在途中比“直快”还要多停靠2个中型车站和7个小型车站的“普快”列车在甲乙两地间的运

行时间为()

A.9小时43分

B.9小时53分

C.10小时13分

D.10小时23分

【答案】B.

【解析】当停靠3个大型车站和4个中型车站时,将多耗时9小时02分-8小时=1小时02分;根据“列车停靠大型车站的时间比中型车站多2分钟,比小型车站多5分钟”,求出列车在各类型的车站停靠的时间即可解决问题.

【教材问题解读】

手通常用来估测长度。

【典型例题】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例:物理教科书一张纸的厚度应该如何测量?

【答案】每张纸的厚度是8.8×10-3cm。

【解析】在教科书中间取N页作测量对象,测出其厚度为D,则每张纸的厚度是:8.8×10-3cm。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小于0.1mm,因此必须取几十张作为测量对象,使其超过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能力提升】

针对训练

1.关于下列估计,比较合理的是()

A.一元硬币的直径约是2cm

B.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m

C.一部手机的质量约是1㎏

D.一台电脑显示器的质量约是10mg

2.关于对考场内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课桌高度约为80cm

B.考场内的气温约为50℃

C.一份理化试卷的质量约为80g

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问约为5s

1.【答案】A

【解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A.一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2cm,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B.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20cm,1m太大了,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一部手机的质量约是50g,1kg太重了,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一台电脑显示器的质量约是1。5kg,10mg太轻了,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要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

A.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符合实际;

B.考场内的气温约为30℃,不符合实际;

C.一份理化试卷的质量约为8g,不符合实际;

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间约为0。4s,不符合实际。

【易错题/易混点】

易错点:时间的单位与长度的单位

下列全是时间单位的是()

A.小时、分钟、秒

B.年、光年、月

C.天、小时、米

D.小时、年、光年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时间单位的认识,结合对时间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天、小时、年和秒都是时间的单位,光年和米是长度的单位.

【答案】A

【教材典型例题】

下列几种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教室的高度大约是3m

B.让人感到舒适的气温大约是55℃

C.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0g

D.学生用的计算器功率大约是50W

【答案】A

【解析】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

A.一层楼高3m左右,教室的高度与一层楼差不多。此估测符合实际;

B.人体正常体温在37℃,55℃比正常体温高很多,使人无法忍受。此估测不符合实际;

C.八个鸡蛋约一斤,一斤是500g,每个鸡蛋质量在60g左右。此估测不符合实际;

D.学生用的计算器功率非常小,在5W以下。此估测不符合实际。

【中考链接】

(2013?河南)为了身体状况,小丽做了一些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A.身高16m

B.质量40kg

C.体温37℃

D.1min心跳75次

【答案】A

【解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0cm=1.6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成年人的质量在60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40kg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符合实际;D、人在平静状态下,心跳一次的时间接近1s,所以1min的心跳次数大约75次.此选项符合实际.

课外拓展

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的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阿凡提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如果这桶有这条渠的十分之一大的话,那这条渠就有十桶水…

为什么同一条渠却不能确定他到底有多少桶水呢?(桶的大小没有确定)阿凡提正是抓住了桶的大小可以人为地任意确定作为测量的标准,从而战胜了国王的刁难。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进行测量时要选定一个统一的、人们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否则,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值是不确定的,这个选定的标准就是测量单位。

第2节运动的描述

学习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这是一辆玩具小车,我把它课桌的一端推倒另一端,同学们观察小车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你是怎样判断小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说,小车相对于桌子发生了位置的变化。那么,还能否根据其他物体判断小车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人行走、汽车行驶时,人和汽车相对于地面和路面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小鸟飞翔时,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流动的河水相对于岸边也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有意或者无意地判断周围物体的运动。在判断时,我们无意识地就选取了周围的物体作为判断的标准,如:学校的教学楼是静止的,小河里的流水是运动的。这些判断就已经选取了学校里参天的大树、河岸为标准。在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这个物体就叫参照物。同一个物体,如果选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是不一样的。观察无风的雨天同一雨点的运动,静止的人看到是竖直下落,而奔跑的人却看到雨点是倾斜下落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而言的,取决于观察者所选择的参照物。

机械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的情况可能不同,这称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比如,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静止的。

例:(1)将课本平放在课桌面上,墨水瓶、橡皮放在课本上,如图。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橡皮相对于课桌是运动。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静止。若以桌面为参照物,则课本是运动的。

(2)平时我们所说的“水涨船高”这个成语中,水涨是以为参照物的,以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答案】河岸、水面

【解析】“涨”字的意思就说明水面在升高,我们可以选择河岸或相对河岸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果说船也静止,只要选择与船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即可,那就是水面。

【教材问题解读】

人们根据参照物来判断运动的。

【典型例题】

考点一:运动的描述

有关信息的传播与信号的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相对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B.模拟信号比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C.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是紫外线

D.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A

【解析】A.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这类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故本选项正确

B.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相比具有不失真、抗干扰、能加密、易储存等优点,故本选项错误。

C.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故本选项错误。

D.电磁波是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故本选项错误。

【能力提升】

针对训练

1.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回、锁紧四个步骤,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如图所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那么,对接后的“神舟八号”飞船相对下列哪一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A.月球

B.地球

C.太阳

D.“天宫一号”飞行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微观粒子按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原子核、原子、质子

B.电视广播和移动通信都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C.超导体和电磁铁都属于高新技术材料

D.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以船舱为参照物,我们说他是静止的

1.【答案】D

【解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运动方向和快慢都相同的两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以对方为参照物,两者都是静止的。所以选择“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州八号”是静止的。

2.【答案】D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由夸克组成。

(2)信息技术的传递。

(3)超导现象是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电阻为零的现象。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A.微观粒子按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原子、原子核、质子。故A错误。

B.电视广播和移动通信都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故B错误。

C.超导体是高新技术材料,电磁铁不属于高新技术材料。故C错误。

D.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以船舱为参照物,二者之间的距离没有变化,故乘客是静止的。故D正确。

【易错题/易混点】

易错点:参照物的选择

2011年11月9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列那个物体为参照物,“萤火一号”是静止的()

A.地球

B.“火卫一”探测器

C.太阳

D.火星

【解析】“萤火一号”与“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火卫一”探测器为参照物,它们这间的位置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以地球、太阳、火星为参照物,位置都发生变化,是运动的。

【答案】B

【教材典型例题】

小杰乘坐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沿平直的公路行驶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小杰向车窗外看时感觉到路边树木向后退,是以大地为参照物

B.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大于阻力

C.汽车在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汽车里的收音机正在播放的歌曲是通过电磁波传来的

【答案】CD.

【解析】(1)判断物体的动与静就看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处于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

A.小杰向车窗外看时感觉到路边树木向后退,是以他自己或汽车为参照物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汽车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力是平衡力,牵引力等于阻力,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汽车在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汽车里的收音机正在播放的歌曲是通过电磁波传来的,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中考链接】

(2013?兰州)某人乘游艇在黄河上逆流而上,若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A.黄河水

B.岸边的高楼

C.他乘坐的游艇

D.迎面驶来的游艇

【答案】C

【解析】A.人相对于河水是向上运动的.不符合题意;B.人相对于岸边的高楼,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不符合题意;C.人相对于自己乘坐的游艇,位置没有变化.符合题意;D.人相对于迎面驶来的游艇是向前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课外拓展

一次,爱因斯坦的父亲和杰克大叔一起去清扫一家工厂的大烟囱。那个烟囱十分高大,必须踩着烟囱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到顶端。杰克大叔在前,爱因斯坦的父亲在后,二人抓着扶手小心翼翼地向烟囱顶端爬上去。清扫完工厂的大烟囱,二人依原路返回,依原路返回,依旧是杰克大叔在前,爱因斯坦的父亲在后。

等二人都从大烟囱里出来的时候,走在后边的爱因斯坦的父亲忽然有一个新发现:走到前面的杰克大叔的后背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煤灰蹭得黑兮兮的。而爱因斯坦的父亲由于多加小心,其实自己的身上脸上连一点煤灰也没沾上。然而,恰在此时,二人都用错了参照物:爱因斯坦的父亲看见杰克大叔脏得像个小丑就以为自己也一定脏得不行。于是就跑到附近的小河边洗了又洗,才敢踏上回家的路;杰克大叔则看见爱因斯坦的父亲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样子,就以为自己也一样干净,只是在小河边洗了洗双手就大模大样地回家了。路人看见了都忍俊不禁,以为杰克大叔是个疯子。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运动速度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三、速度

1.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2.计算公式:v=s t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

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km·h -1,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s =vt ,t =s v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典型例题】

考点一:运动速度

一辆小汽车在合宁高速公路上行驶,如图所示,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到A 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8点整;当车到B 点时,他又看了一下表,时间是8点48分,则小汽车在AB 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千米/时。

1.

N;第二次直接从M到N。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2.右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

3.2×105m,则()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

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

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

3.“我的考场,我温馨”。有关我进入考场的情景合理的是()

A.步入考场的步伐是10m/s

B.带入考场中的考试用具的质量是500kg

C.看到考场中一盏节能灯的功率为200W

D.能看到黑板上的“温馨提示”,是由于光的漫反射

1.【答案】D

【解析】①人、交通工具走过或驶过的距离叫路程;

②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如果由初位置移到末位置,则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就是位

由图可知,物体第一次通过的路程是MP+PN两段线段,第二次通过的路程是MN,从数学知识知,MN<MP+PN;

但前后两次位置的变化都是线段MN。

2.【答案】D

【解析】从汽车上的速度表可知车的行驶速度为80km/h,由公式t= s/t可求得从玉屏驶向贵阳所需要的时间。

由汽车的速度表可知车的行驶速度为v=80km/h,故A.B.C都不正确。

已知从玉屏到贵阳的路程s=3。2×105m=3。2×102km,

所以从玉屏到贵阳的时间t=s/t =4h,D正确。

3.【答案】D

【解析】(1)2012年课程标准修订全国培训中强调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2)能从各个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漫反射。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1m/s,步入考场的速度也接近此数,故A错误;

B.除了必要的文具,其他物品是不需要带入考场的,这些文具1kg都不到,故B错误;

C.生活中常用的灯泡、灯管等功率在几十瓦左右,节能灯功率更小一些,故C错误;

D.黑板上的字本身不发光,我们不但能看到,而且在各个角度都能看到,这是漫反射的缘故,故D正确。

【易错题/易混点】

易错点:匀速直线运动

下列几个描述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中,表示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由图象可知,物体的速度随时间不断,物体做加速度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B、由图象可知,物体的速度随时间间不断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物体速度不随时间变化,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物体的速度随时间不断,物体做加速度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教材典型例题】

在工程建设中经常要用到爆破技术,在一次爆破中,用了一条96cm长引火线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弹爆炸。引火线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引火线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远的安全地区?

【答案】人可以跑到安全地区。

【解析】研究问题:导火线和人的运动;研究对象:导火线和人;物理过程:(1)导火线的运动:知长度和燃烧速度。(2)人的运动:知速度和需要跑开的距离。

两过程相关的物理量:时间,即人必须在导火线燃烧这段时间内跑到安全区。

解法I:比较距离(求出导火线燃烧所需要的时间内人跑开的距离与安全区距离相比较)。

已知:s1=96cm,v1=0.8cm/s,v2=5m/s,s=500m

求:s2

解:t1=s1/v=96cm/0.8cm/s=120s

s2=v2t=5m/s×120s=600m,

600m>500m

解法Ⅱ:比较速度(求出人在120s内要跑出500m的速度与人实际运动速度相比较)。

V2= 5m/s>4.17m/s

解法Ⅲ:比较时间(求出人以5m/s速度跑500m所用时间与导火线燃烧所用时间相比较)。

t2= 100S<120S)

【中考链接】

(2013?泰州)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A.1.2cm/s

B.1.2m/s

C.12cm/s

D.12m/s

【解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速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速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答案】B

课外拓展

速度是这样降下来的

在英国东部有一个叫斯塔斯顿的小镇,镇上的居民每天都是在悲伤和恐惧中度过的。原来,几年前当地政府修建的一条公路从小镇的旁边经过,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每年有数十人因车祸死亡或致残,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里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率呈上升趋势。

无奈的居民只好在公路两旁增设了许多警示标志,有“限速5英里”、“连续弯道”、

“危险地段请慢行”、“村庄注意安全”等。可是,尽管这里的警示标志比其他路段多一倍以上,但是过往的车辆仍然没有减速的意思,交通事故依然威胁着居民们的人身安全。

居民们就向当时英国最著名的0理专家史蒂文先生求助,史蒂文带着助手在这里认真地考察了两天后,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方案:取消这里所有的警示标志,就连道路中间的隔离带也一并取消。人们有些困惑:史蒂文的做法也太不认真了,简直是在拿生命开玩笑。最后,没办法的人们还是决定试一试史蒂文的建议。就取消了所有的警示标志。然而奇迹就这样产生了,所有经过村镇的汽车都把速度降了下来,这里发生的交通事故也明显减少了。

有好奇的人打电话问史蒂文怎么会这样,史蒂文说:“特别情况要特别对待,公路上的警示标志是常识性的东西,驾驶员见得多了,多设几个效果不大。如果全部取消了就会让驾驶员心中产生疑问:怎么会有这样的道路?这样在行驶中他们就会提高警惕了。还有道路中间的隔离带会让驾驶员像在一个轨道上行驶,能明显看到自己的行车范围,如果取消了,他们也会产生疑问,就会谨慎驾驶,生怕和对面的车相撞,这样汽车的行驶速度就降下来了,也就减少了事故。”

是的,特殊情况下我们就要特别对待。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在对待事物上史蒂文有“认真”和“不认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史蒂文这种克服思维惯性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面对困扰你的难题,当你用常规的方法得不到解决时,可以开阔视野,用一些克服思维惯性的做法或许可以找到解决的途径。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知识详解

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

一、平均速度

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

(3)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

(4) 根据公式: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

撞到金属片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

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

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 ,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

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 t

【典型例题】

考点一:平均速度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同在N 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该车从图示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摄像头开始拍照,以后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 曝光一次。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该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0.8s 到达D 处。填写表格中所缺的数据(不需要估读)。

位置

起点 A B C D 【解析】由图可知第三个0.2s 到达第9格,第四个0.2s 到达16格(16m );

已知:s==16m t=0.8s ,

全程的平均速度:1620/0.8s m v m s t s

=== 直接通过观察图形,运用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即可得到缺少的数据;确定总路程和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6;20

【能力提升】

针对训练

1.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 .航模飞行器以11m/s 的速度飞行

B .汽车以50km/h 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 .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 跑完全程

D .从30m 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

2.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 .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 .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 .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 .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小明去上学,以v 1的速度走过一半路程后,再以v 2的速度跑过后一半路程,则他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122v v + B. 212()v v - C. 12122v v v v + D. 1221

v v v v -

1.【答案】B .

【解析】根据公分别算出各选择项中描述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并使单位统一为国际单位,再进行比较选出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2.【答案】A

【解析】平均速度肯定要范围越大越好,桌面的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尽量取两端,取较长时间可能会有误差,可能超过台子上运动的时间,再说时间到的时候小球在运动中,不能精确定出小球瞬间所在位置,又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肯定A 好,一到点掐秒表,应该还是较准确的,多做几次,再取平均值,因为掐秒表的动作反应也有误差.

3.【答案】C

【解析】假设全程的距离是S , 小明在前半段路程用的时间:111

22s

s t v v == 小明在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222

22s

s t v v == 小明走完全程的时间:2v 12121212

222v v s s t t t s v v v v +=+=+= 小明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21212

2

22vv s s v v v t v v s vv ===++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而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即根据s v t =总总

计算平均速度。

【易错题/易混点】

易错点:平均速度

小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5m/s,小陈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4m/s,这说明()

A.上学时,小李骑车比小陈快

B.小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陈家到学校的距离远

C.小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陈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

D.任何时候小李骑车的速度都比小陈快

【答案】A

【解析】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物体实际运动过程中,有时比这个速度大,有时比这个速度小.

【教材典型例题】

“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答案】D

【中考链接】

(2013?宜宾)2013年4月20清晨,雅安芦山发生强烈地震,距灾区105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出发50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min到达指定地点.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

A.126km/h

B.70km/h

C.52.5km/h

D.30km/h

【答案】D.

【解析】知道经过的路程,算出所用的总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

s

v

t

=就可求出部队从驻地

到指定地点的平均速度.

解:救援部队救援过程经过的总路程S=105km,所用的总时间t=50min+2h+40min=3.5h;

∴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s v

t =

105km 3.5h

=30km/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