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化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

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化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

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化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
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化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

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化与我国农村金融体

制建设

2013-4-9 8:04:04 来源:

内容提要:全面研究美国1987年《农业信贷法》和1971年《农场信贷法》与其农场信贷体系的法制化、农场合作金融法制的明晰与具体化过程,我们可以发现90年来美国农场信贷体系发展的经验:农场合作金融体制建设必须有明确而连续的政策目标;要不断完善并规范农场合作金融制度,同时保证其合作性质;农场合作金融法律的修订和农场信贷体系运行机制的完善,应突出支持农场金融发展和农场经济发展的思想;强化农场信贷体系的经营稳健性,避免金融风险;强化农场信贷体系和合作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农场信贷体系的支农职能正常发挥,最终推动信贷流向农村。这些对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场合作金融法制化体制演变

作者简介:李超民,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美国农场信贷由商业银行、农场信贷体系(FCS)和农业部农场服务署(FSA)提供。其中,农场信贷体系是由借贷人拥有、提供相关业务的合作金融机构,成立于1916年,分支机构遍及美国50个州和波多黎各,目前总资产约12000亿美元左右。①美国1971年《农场信贷法》规定,农场金融机构主要由农场信贷银行、联邦土地银行协会、农产信贷协会、合作社银行等组成,受农场信贷署管辖,服务对象是农牧民和水产养殖业主,以及为农业从事的加工和营销、农村住房、农场经营、农业水产和公共设施合作社、从事国际贸易的国内外实体。1998年

的农场金融机构中,农场信贷体系贷款占21%,贷款对象主要是退休型农场、大型和超大型农场;商业银行数量占48%,占全部农场贷款的44%-54%;农场服务署贷款主要针对小农场,并为其他借贷机构提供担保,只占6%。大型和超大型农场贷款占农场贷款总量的43%,其中从银行的贷款只有41%,两类农场贷款之和占农场服务署贷款的55%,农场服务署贷款占小农场总借款的52%,而小农场贷款的31%来自农场服务署,35%来自商业银行。②因此,尽管农场信贷体系作用在下降,但是在美国农场金融中其作用仍无法替代,成为美国农业部最主要的金融支农工具之一。

现今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正处在改革的进程中,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问题,如法制不健全、目标定位不明、金融风险大、治理结构不完善、宏观管理错位等在美国农场信贷体系的历史上也曾长期存在,但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和立法的不断修改和完善,逐步得到了解决,因此,美国农场信贷体系的经验和法制化过程,对于建设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一 1987年《农业信贷法》与美国农场信贷体系的法制化

美国现行农场信贷法规主要包括《农场和农村共同发展法》、1971年《农场信贷法》、1936年《农村电气化法》、《农业贷款的妥协、调整和取消(1942年法)》和《取消农村发展规定与2002年农场安全和农村投资法关联》,其中对美国农场信贷体系发展意义最大的是1987年《农业信贷法》和1971年《农场信贷法》,前者规定了美国农业金融的基本职能和组成,后者则对美国农场信贷体系与各机构的运作规则进行了严格规范。

美国农场信贷体系前后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和第二阶段以大萧条时期为界,1912年,美国接受了1908年提出的建立农场合作信贷体系的建议。1916年《联邦农场贷款法》设立了12个土地银行提供农场不动产长期贷款,后来并开始发放农户抵押贷款。1923年,根据《农业信贷法》成立了联邦中介信贷银行,主要对农牧户发放生产经营信贷,经营农户商业银行票据、农业信贷公司和牲畜贷款公司的票据贴现,同时发放农产品储备信贷。1933年《紧急农场抵押法》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帮助土地银行渡过大危机,而1933年《农场信贷法》促成了农产信贷协会和合作社银行的成立,对于解决农户生计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到1933年前后,美国农场信贷体系的各种政策功能不断完善,基本满足了农牧户和合作社的生产急需,使农户有了可靠而充分的信贷来源。在农场信贷体系的管理方面,1933年成立了农场信贷署,③集中加强监督农村危机救助计划,合作社银行也纳入农场信贷署管辖。到1968年,农场信贷体系实现了农户完全所有权、政府资本退出的预定目标。④

1987年《农业信贷法》⑤是一项具有变革意义的立法,标志着农场信贷体系发展进入第三阶段。1987年《农业信贷法》规定,农场信贷体系保证借贷人在退股时可以获得等值退款,还保证被清算银行冻结股份的安全。法律强调了个人和集体的还款义务,规定每家银行在单独承担义务的同时,还要共同分担农场信贷署的金融风险。

1987年《农业信贷法》合并了同一金融区的联邦土地银行和联邦中介信贷银行,各个合作社银行和中央合作社银行也合并为全国合作社银行。目前,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机构只剩下全国合作社银行和圣保罗(St. Paul)区域合作社银行。每个农场信贷区有一个地区合作社银行,和国民合作社银行一起承担把信贷发放

到具体合作社的任务。国民合作社银行直接承担对地区合作社银行的贷款,在地区合作社银行的信贷上限之外联合提供信贷业务。

农场信贷体系保险公司董事会的成员包括农场信贷署董事会,在体系内的银行保险基金用完时,承担归还其本息的义务。1987年《农业信贷法》成立了农场信贷体系保险公司、联邦农业抵押公司、联邦农场信贷体系救济会、融资救济公司和联邦农场信贷银行基金公司,共同发挥金融支农作用。其中联邦农业抵押公司主要开展长期农业信贷管理,只要是合格信贷机构,如农场信贷体系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工商业开发公司、储贷协会、商业融资公司、信托公司、信用社或其他发放农业贷款和为提供农业抵押贷款服务的实体,均可以农业不动产为抵押发放贷款,然后在联邦农业抵押公司二级市场贴现。

成立农场信贷体系救济会的目的,是对本体系及其机构提供救济、保护借贷人股份,恢复金融机构活力,使信贷业务得以延续。依据共同会计准则,当金融机构的股票账面值和权益低于平价面值时,救济会将通过发行优先股维持股票面值,并监督机构的金融状况、经营计划和机构运行,也可通过发行优先股合并金融机构。实际上,优先股促使高成本债务退出信贷市场。而成立融资救济公司是通过发行证券提供资本,解决农场信贷机构的经营困难,融资救济公司承担头5年内利息的支付,融资银行承担第6到第10年利息的一半,从第11年开始的5年,融资银行才承担全部利息,并逐步归还联邦政府利息。而创立联邦农场信贷银行基金公司是通过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并由该公司自行决定发行利率。

九十余年来,美国农村金融和农场信贷体系的发展,显示出美国政府通过不断的改革支持手段,恢复农场信贷体系的金融能力和市场主体地位的一贯思路,而且政府管理规范越来越严密,意图最大程度地避免金融风险,同时推动农场信

贷体系与全国金融体系的融合,最终体现支持信贷资金流向农村,支持农场发展的意图。

二 1971年《农场信贷法》与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的明晰与具体化

1971年《农场信贷法》⑥扩大了农场信贷体系的经营范围,体现了使农场信贷署组织结构和功能永久化、权利明晰化的思想,成为美国农场信贷政策发展的里程碑。1980年,1971年《农场信贷法》修正案扩大了农场信贷体系对会员借贷户的服务功能和基金来源,增加了贷款目的规定,提高了贷款限制,对于新开办业务和资本结构变化重新授权,扩大了农村信贷体系融资规划权,还允许联邦土地银行参与商业银行贷款。1985年颁布的1971年《农场信贷法》修正案规定:①农场信贷署是农场信贷体系的管理中枢,职能更独立,管理更全方位;②扩大农村信贷管理署的强制管理权;③创立农场信贷体系资本公司,加强融资功能。

2002年,美国再次修订了1971年《农场信贷法》,⑦明确该法的目的是推动农场信贷体系走向农户所有,使资金充分灵活流向农村地区,以解决当前和未来的农村金融需求,建立为农牧户及其合作社,为农村居民、农会以及其他依靠农作的实体提供信贷的合作社体系。1971年《农场信贷法》立法的政策目标是:①设计农户合作型农场信贷体系,以改善农牧户收入和福利;②继续鼓励农牧户借贷人参与永久农业信贷体系的管理、控制和所有权,实现农场信贷体系的现代化,并强化它作为农村地区农业信贷和住房信贷手段的权威性;③规定农场信贷体系的利率要有竞争力,使农户贷款获得最大收益。

(一)关于农场信贷机构的信贷行为的规定和限制

1971年《农场信贷法》第一篇规定了农场信贷机构的信贷行为。农场信贷银行拥有23项权利,除有权依法经营、设置公司治理结构、依法借贷与发行有价证券并确定利率外,还可以收购无投票权股票,接受本金融区合作社证券和基金储蓄;⑧进行银团贷款、向联邦储备体系等银行存款、进行投资、接受捐助给合作社的资本。关于借贷权利,该法规定可以进行不动产贷款和对合作社进行财政援助、经营中间信贷、与其他金融实体联合借贷等,但同时,也对农场信贷银行分支机构和国民银行的融资业务做出一定限制,如借贷总量等,尤其严格规定了农场信贷银行的中间业务,比如信贷投放应当限制在农业和水产业,贷款人应当是不断需要借贷的农业和水产业从业者、且无法从全国性和区域资本市场获得贷款等,并要求收费合理。⑨法律规定的借贷人有三种,即从事农业、畜牧业的农户、畜牧户和渔民,他们都属于农村家庭者。

在1.10-1.13节,1971年《农场信贷法》对于农场信贷银行的信贷业务做出了严格限制。农场信贷银行房地产贷款单笔最高不得超过不动产评估价值的85%,而农场信贷署也可以要求贷款最多为75%,但是,如果贷款由联邦、州或其他政府机构担保,最多可达不动产评估值的97%以内。私人抵押贷款参加保险,上限可超过85%,多保多贷。该法尤其强调不动产贷款的安全问题。⑩对于中间信贷业务,规定除房地产外,贷款还款期不超过7年-15年。法律尤其对于分支信贷机构的经营做出了严格限定,(11)包括农业和水产业、农村(12)住房金融、农场经营等三个方面,规定农业和水产业贷款一般用于农渔产品的加工和运销,在申请人的个人经营资本不足20%时,信贷比例不得超过银行总贷款的15%。对农村住房金融,贷款主要针对单亲家庭购买中等价格住房及其附属物,但是该类贷款不超过银行总贷款的15%。规定农场信贷银行要对生产信贷协会、信用社和金融机构进行评估,并按照以下水平承担贷款保险费:

项目费率

(1) 不包括政府保证贷款的年平均贷款本金 0.0015

(2) 年平均贷款本金 0.0025

(3)(A)联邦政府担保的年平均贷款本金 0.00015

(3)(B)各州政府担保的年平均贷款本金 0.0003

(4) 政府资助企业(GSE)担保年平均贷款本金 0.0015

对于房地产融资,规定农场信贷银行可以通过联邦土地银行协会或者信托公司、储蓄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而贷款户不通过联邦土地银行协会,应可以通过购买银行发行的股票获得贷款。

在对农场信贷银行的税收方面,1971年《农场信贷法》规定联邦、各州、各市和当地对农场信用银行及其资本、储备、资本与储备的收益和由此产生的收入都不得征税,农场信贷银行的抵押品也不征税。但是,对其拥有的不动产应征收赋税。

(二)关于农场信贷协会金融功能的规定

1971年《农场信贷法》第二篇规定了包括农产信贷协会和联邦土地银行协

会在内的农场信贷协会的法律地位。10个农产品或者畜牧、渔业生产者,由地区农场信贷银行和农场信贷署备案,即可组成农产信贷协会,并获得法律地位。农产信贷协会拥有21项基本权利,(13)其权利受本地区农场信贷银行和农场信贷署约束。除了一般权利,农产信贷协会可以认购和购买银行股票,向银行和其他农产信贷协会捐助资本,经农场信贷银行同意投资协会基金、买卖和约、向农场信贷银行借贷、进行联合贷款、接受提前支付、提供收费性服务、对农村信贷银行的贷款进行支持、与其他农村信贷银行分担贷款和损失等。农产信用合作社的资本金有严格规定,(14)每个农产信用社需有自有资本金,年末盈余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分配,即先平衡资本账户,再建立并维持盈余账户,总量水平由农场信贷银行决定。年末的净盈余可以股份、参股证书或现金形式分配。盈余应当按照交易量向客户分配。

农场信贷协会的中短期贷款主要用于农牧渔业的加工和营销、农村居民的住房融资和农场相关经营项目,当农牧渔业户自有资金不足20%时,农场信贷协会贷款不得超过15%。农村住房融资主要面向单亲家庭的中等价格房屋和附属设施,且每个农场信贷协会和所有地区信贷合作社的住房贷款均不得超过所有信贷的15%。农产信贷协会的经营和资产免征除了附加税、不动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之外的一切税负。

关于联邦土地银行协会的管理,同样规定10名自然人即可组成一个联邦土地银行协会,向农场信贷银行借贷,联邦土地银行协会的组成与经营要经农场信贷署授权。其基本权利共有22项。(15)如包括接受并处理向农场信贷银行提出的贷款申请,经董事会选举产生贷款委员会,行使选择贷款申请并向农场信贷银行推荐的权利,或代替农场信贷银行行使一定权利,经授权的投资权利等。关于联邦土地银行协会的资本金,法律规定,(16)联邦土地银行协会应提供资本金,

可发行、拥有、转让和退出股票,赢利应当分配。联邦土地银行协会的资产和抵押免征一切税负。

(三)关于合作社银行的规定

合作社银行体系是最后一个加入农场信贷体系、得到认可、并为农场信贷署管辖的第三大分支机构,承担着为3000多家农业合作社提供基金的任务。1971年《农场信贷法》第三篇规定了合作社银行的经营原则和相关法律规定。合作社银行的成立应符合1933年《农场信贷法》,除非合作社银行与本金融区其他银行合并,每个金融区应当保有一个区合作社银行,并组成中央合作社银行。合作社银行的权利与前述银行基本相同,还可经营国际业务,如认购农产品销售国际贷款等,但是信贷总量不得超过银行总资本的10%,或者单笔贷款不得超过贷款总额的50%。合作社银行的政府储备基金不得进行投资,法律共对合作社银行的18项权利做出了详细规定。

每个合作社银行,如果不与合作社联合银行或者全国合作社银行合并,其董事会中需有一名独立董事。而合作社银行的股本应当根据贷款需要不断调整,具有投票权的股票只在合作社和合作社银行流通,不具投票权的股票可以经发行同意交换有投票权的股票,而当合作社银行不发行投票权股票时,可发行参股证书。

(17)不具投票权的股票才能参与分红,农场信贷署股份不分红。(18)无投票权股票和参股证书可等值退款,有投票权股票和参股证书也可根据发行先后获得等值退款。(19)这一部分对于合作社银行的借贷规定较为严格,共有6项,(20)合作社银行可以向合作社发放贷款并提供技术和融资服务,也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联合提供贷款,如果合作社银行确定投票股东能够从贷款和服务中得到实质性好处,合作社银行还可向国内外与合作社进行交易、从事农水产品进口、农业和水

产业供给(21)的实体提供贷款或联合贷款,以及技术和金融服务。合作社银行优先向国内外出口商提供或参与提供贷款,但是不向非合作社出口农产品贷款,也不向无保险借贷人提供贷款,贷款最高为银行资产的50%。法律规定,合作社银行不得为期货投机发放外汇贷款。合作社银行可以向在农村地区为安装、扩大、改善用水或排污处理而成立的合作社、公共或半公共机构或实体,以及其他公私机构提供或联合提供贷款。

合作社银行对于贷款者资格的要求极其严格,只有农户合作社、水产品生产或收获者、合作社联合会才具有借贷资格,同时规定,已经获得农村电气化署或农村电话银行贷款或贷款承诺、或者符合《1936年农村电气化法》贷款条件者,或者获得农场信贷署或银行贷款担保的合作社或其他实体,也具有获得信贷的资格。任何拥有合作社50%以上投票权或50%以上其他机构投票权、并符合用于合作社基金的贷款人,同样有资格贷款。贷款用途必须是加工、进行销售准备、搬运、农产品和水产品营销,或者是用于采购、测试、分级、加工、分装或用于农场或水产品供给或相关服务活动。任何具有信用的非盈利私人实体,如果符合服务合作社的条件,且服务合作社的组成目的是为了施惠于农业以及合作社农户的福利,也具有贷款资格。但是以上合格贷款人都有很严格的附加条件。(22)

对于借贷人的股票所有权,1971年《农场信贷法》规定每个拥有投票股的借贷人,当从合作社银行贷款时,应当最少拥有1股投票股,合作社银行应当要求借贷人投资附加投票股或非投票投资股份,每次贷款做法一致,但是,当贷款结束时,股票投资不超过贷款票面值的10%。(23)法律对附加所有权的要求以贷款面值、贷款余额或借贷利率为计算依据,目的是保证合作社银行有充足贷款,并且借贷人的所有权相等。如果从中央合作社银行直接获得贷款,需要借贷人拥有或投资于一家或数家区域银行,同时要求区域银行在中央银行拥有等量的股

份,如果是投资投票股份,该区域银行由农场信贷署指定。

关于合作社银行利率的确定,原则是成本最低条件下不断调整的低利率。出现任何坏账或者借贷户进行清算时,银行应当本着价格公平并不超过面值的原则,退出或取消股份、分配盈余以及储蓄或者归该借贷户所有的银行权益,同时区域合作社银行在其他区域合作社银行的权益也要中止或合理调整。但是,如果中止或调整行为影响到银行的资本结构时,经农场信贷署决定可不再调整。(24)

为了应付农场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法律规定,(25)①每年的净存款应当首先用于补充资本金,满足借贷和谨慎管理的需要。但是,在刨除当年经营费用后,赞助人应当得到合理公平的回报。②地区合作社银行的净存款可以股份和参与证书或现金方式支付股东。③中央合作社银行的净存款在分配后,应以股份、现金或者股份加现金作为赞助退款退还地区合作社银行,如果是地区合作社银行或其他银行贷款,该退款应当退还向借贷人发放股票贷款的地区合作社银行或其他银行,地区合作社银行或其他银行应当向借贷人发放类似的赞助退款书。④如果出现净亏损,亏损应当结转,否则由未分配储备或盈余账户的应付项目承担,或由应急储备分配账户承担,或由盈余分配账户承担,或由其他应急储备或盈余账户承担,或者减少投票股份,或者减少全部股份。⑤对于以前年度的成本和支出,如果无法通过净存款摊销,董事会有权决定由银行储备或盈余承担,或通过监护权分配摊分配销。⑥允许合作社银行以应纳税方式,以现款归还监护权退款,并无须考虑存款用于盈余分配、应急分配储备和监护权退款。

合作社银行清算时,顺序依次为所有负债、1956年1月1日前发行的股本等值和所有非投票股份等值、1956年1月1日已有盈余和储备,这些均应偿还给该日期以前发行股份的持有人,投票股则按比例分配,任何剩余的已分配盈余

和储备应当分配给实体,其他剩余盈余应当偿还未清偿投票股持有人。(26)另外,除了个人所得税,合作社银行的经营不纳任何税收。(27)

关于合作社联合银行和国民合作社银行,1971年《农场信贷法》规定其组成也同样为合作性质,其权利和义务与地区合作社银行和中央合作社银行相同。创始董事应当包括农场信贷地区董事会董事,这些董事由地区合作社银行的投票股东选举,永久董事会中应有3名来自不同农场信用区银行,最少1名为农民,1名由投票股东选举产生,剩下1名由以上董事指定,董事任期3年。为避免联合银行的信贷组合过于集中,可成立区域服务中心解决这一类问题,联合银行的功能应当最大程度地集中于银行总部。联合银行应当建立单独集合基金,由每个法定农场信贷区(28)合格贷款户的贷款组成,并允许根据权益分配年金、分摊支出、分配净盈余。

为了完成银行的合并而发生的股票互换等不征税,合作社的净分配立即作为联合银行再投资时也不征税。但是,合作社银行合并需向农场信贷署和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提交分析报告,分析合并成效和财务情况。农场信贷署不规定联合银行的借贷限制。

(四)关于农场信贷体系两类以上机构的相互关系的规定

1971年《农场信贷法》第四篇对两类以上农场信贷体系的金融机构进行了规定。在第一部分,规定了农村信贷署和救济会可以根据规定运用周转金。任何一家农场信贷体系银行的权利包括:①向体系内任何银行借贷和放款,向任何商业银行借贷,发行充分担保证券,并决定运用超额资金投资。②经农场信贷署同意,可与其他银行联合借贷或共同发行证券。③经过联邦农场信贷银行基金公司

单独或与其他银行联合发行证券。(29)

农场信贷体系内的机构必须满足最低资本充足要求,否则不能视为经营安全,达不到要求者限期整改,但是农场信贷署无权要求银行合并。(30)对于农场信贷体系所管辖机构的资本,1971年《农场信贷法》规定应制定实施细则,(31)包含本机构股份、股票等值和数量,规定贷款收费、资本充足标准,并规定投票股东应是符合借贷条件的借贷者和合作社,比如中央合作社银行股东中,其他合作社银行是投票股东,如果是非合作社银行,农场信贷体系合作社是投票股东,实施细则的生效要经过多数股东的投票。作为借贷条件,借贷人贷款时,应当购入投票股和参与证不低于1000美元或贷款总额的2%,以二者中较低为准。如果两年内全部还清贷款,借贷人手中的投票股全部转为非投票股。在关于资本金减少的规定中,实施细则应规定,董事会不得使信用社的永久资本低于最低资本充足率。

法律规定,农场信贷体系内各银行为自身的负债承担义务,国家没有负债义务。(32)但是,在该条款生效的最初5年,农场信贷署不要求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率目标。农场信贷体系发行的证券可以作为投资手段,联邦储备体系任何银行可以买卖,农村信贷体系银行可以回购本行或体系内其他行发行的证券。

联邦农场信贷银行基金公司承担发行、推销和管理农场信贷署债务,或银行间或体系间基金流动的义务,经农场信贷署同意,代替农场信贷体系决定各项银行或体系发行证券事宜等。基金公司董事会由9名投票董事和1名非投票董事构成,4名投票董事是基金公司股东挑选的农场信贷体系内银行董事,3名投票董事是基金公司挑选的现体系内银行的CEO和董事长,另外2名投票董事由以上7名董事指定,并经财政部长和联储董事会认可,为不代表各方利益、具有业务知

识的独立董事。公司董事长为非投票董事。基金公司为执行业务发生的资产的递延、或有债务、债务转移,以及其他手段在各州均不征税。

为了保护借贷人,1971年《农场信贷法》规定退股时应当等值退款,如果银行不能等值退款,接管方负有等值退款义务,由金融救济会指示金融救济公司提供充足基金加以归还,或者由农场信贷体系保险公司提供农场信贷保险基金归还。(33)

法律规定,任何农场信贷机构不得自行解散,解散须经农场信贷署授权,并符合相关规定,该部分(34)体现了对股东利益的充分保护,清算后的合作社银行的继承者是农场信贷体系保险公司,如果是非自愿清算,农场信贷署规定监管银行应采取措施,使损失降到最低。

对借贷人的权利和贷款重构,(35)法律规定了利率、相关文件、贷款申请、不予贷款等事宜,并要求书面提前通知贷款农户。银行应当成立信贷审查委员会审查贷款行为,独立进行信用评估。在借贷申请人提出评估申请30天以内,信贷评估委员会开出由3名评估人组成的最终信用评估人名单,供借贷人挑选决定评估人。

对于不良贷款,(36)合作社银行可以停贷,而如果借贷银行认为贷款重构成本不高于停贷,银行可以根据重构政策对贷款进行重构。应当按照成本最低方案计算重构成本:实施重构计划由银行承担的本息收入现值、合理的管理费用、隐匿成本等。银行的重构程序包括:递交申请、信贷审查委员会审查、向农场信贷署提交政策等。

借款人股份重构后,(37)如果农场信贷银行豁免了欠款人的本金,联邦土地银行协会应当取消借款人同量美元的股份,最高可为全部股份,联邦土地银行协会也要从银行退出等量的股份。如果农产信贷协会豁免了借贷人的本金,联邦土地银行协会应当取消借款人同量美元的股份,最高可为全部股份。但是,借贷人应当至少保有1股股票,以维持在协会的会员资格和投票利益。

在对借款人保障方面,1971年《农场信贷法》规定如果借贷农户承担了贷款义务,贷款行不得对因增加附加条款造成借贷人损失而停贷,也不得要求借款人减少本金余额,除非借款人把贷款售与他人,或者各方有言在先。贷款机构也不得要求借款农户加速还款或延期还款。又规定任何金融机构不得以借贷农户的农业资产做抵押而使借贷农户放弃各州的调解权。(38)

1971年《农场信贷法》本篇第四部分对于金融机构行为做出了界定。各农产信贷协会和联邦土地银行协会均需由股东在年会上投票选举下年度提名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的分布在地区和农户类型上应有代表性。关于利率,由金融机构自行制定,不受各州法律约束。共同贷款各方分别受本法不同银行所属类别的相应法律管辖。

法律规定,农场信贷银行和直接信贷人协会,除以下情形,可根据授权共同向“相似实体”(39)提供贷款分散风险,即:①单笔信贷风险超过农场信贷银行和协会总资产的10%。②农场信贷银行以及协会与农场信贷体系银行的贷款比例之和超过贷款总量的50%。③贷款超过农场信贷银行和协会资产的15%。联邦土地银行协会和农产信贷协会要制定支持本信贷区年轻农牧户、新农牧户和小农牧户的专门信贷计划,计划接受监督银行年度审核,并向农场信贷银行提交执行报告。(40)此外,法律规定,所有涉及选举和合并的投票均为无记名投票。

(五)其他相关规定

1971年《农场信贷法》第五部分规定,所有银行和协会均应经农场信贷署授权成立业务机构,并成为农场信贷体系的下属机构,同时受各州法律管辖。

在1971年《农场信贷法》第六部分关于保险的销售中规定,农场信贷体系银行和协会可以办理保险业务,但是不得强制借贷人参加向农户提供的保险产品,包括信贷保险和多重风险作物保险等。银行应当提供两个以上、在本信贷区开展保险业务的私营保险公司的成本和质量信息,方便借款农户购买,尽管保险可能是申请银行贷款的条件,农牧户不必一定在本区银行购买。(41)

三讨论

各国农村金融的发展都直接关系到本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宋代王安石“青苗法”开始,我国各地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制度建设一直就没有中断过,但是,直到目前农村金融问题依旧十分突出。(42)虽然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等已把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提高到相当高度加以认识,(43)但是,真正将其解决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而九十余年来美国农场金融立法和体制建设思想的演变,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第一,农场金融体制建设必须有明确而连续的政策目标,并要通过法制建设去实现。美国农场经济长期既定的政策目标,就是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不断提高农民收入,1987年《农业信贷法》和1971年《农场信贷法》正是突出了以上目标。具体来说,1971年《农场信贷法》的目的,就是通过建设合作型农场信贷体系,

规定合理利率,改善农场收入和福利,使农户贷款收益最大,同时,实现农场借贷人参与农场信贷体系管理、控制和所有,并强化它在农场信贷和住房信贷方面的权威性和手段意义。其规定贷款户不通过联邦土地银行协会而通过购买银行股票也能获得贷款,更加体现出合作金融体系对农场经济的全面覆盖。同样,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美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保证了任何农户均可从商业银行、农场信贷体系或农场服务署获得金融支持,作为农户的最后贷款人、代表联邦政府的农场服务署的信贷,凸显出政府支持农场经济发展的政策价值取向。

第二,不断完善并规范农场金融制度,充分发挥农场金融体系的支农功能,同时保证农场信贷体系的合作性质。1987年《农业信贷法》不但合并了职能相似的同类银行,而且成立了农场信贷体系保险公司、联邦农业抵押公司、联邦农场信贷体系救济会、融资救济公司和联邦农场信贷银行基金公司,保证了农村信贷体系的正常运作,共同发挥金融支农作用。

为了保证农村信贷体系的合作性质,从借贷农户直到中央合作银行,各种金融机构均通过购买股份等方式,自下而上层层加入农场信贷体系的金融机构,并且依法保障合作社成员可获得等值退款,不因银行的经营风险而蒙受损失。比如,法律规定,借贷人借贷时应当购入不低于一定金额的投票股作为基本借贷条件;又比如,每个拥有投票股的借贷人,当从合作社银行得到贷款时应最少拥有1

股投票股;再如,如果农场信贷银行对借款人股权进行重构并豁免借贷本金,那么联邦土地银行协会也取消借款人等量股份,联邦土地银行协会也要从银行退出等量股份。如果农产信贷协会豁免了借贷人本金,联邦土地银行协会也取消借款人等量股份。但是,如果借贷人要维持会员资格和投票利益,至少保留1个股份。

农场信贷体系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健性很大程度上来

自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所以,1971年《农场信贷法》规定,农场信贷体系中任何银行为自身的负债承担义务,国家没有负债义务。但是,为了保护借贷人,规定借贷人退股时应当等值退款,否则,清算后的接管方负有等值退款义务,由金融救济会指示金融救济公司提供充足基金加以归还,或者由农场信贷体系保险公司提供农场信贷保险基金归还。还规定农产信用合作社需有自有资本金,盈余应先平衡资本账户,再建立并维持盈余账户,具有净盈余才可分配。

第三,法律的修订和农场信贷体系运行机制的完善,突出支持农场金融和农场经济发展的功能,最终推动信贷流向农村。法律规定,农场信贷银行承担贷款保险费,而且农场金融机构可不受各州法律约束自行制定利率,根本上保证了政策目标的实现。农村金融与商业金融的竞争无论如何都处于劣势,而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可自行决定利率,同时又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和税收减免,就保证了农场信贷体系金融产品的竞争力,实际上惠及所有农村借贷户。同样,法律规定,农村住房金融主要针对单亲家庭,这不同于法律中多处规定的,如房地产贷款额每笔不得超过不动产评估价值的85%,又比如,信贷合作社和所有地区信贷合作社的住房贷款均不得超过信贷总额的15%等一般的农村住房需求,这就体现了对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除了对农场信贷体系金融机构和合作社的支持,对于体系之外机构的金融支持标准,也以是否有利于股东从该类机构得到好处而定,如果合作社银行股东能从贷款和服务中得到实质性好处,合作社银行才会向其他实体提供贷款、技术和金融服务。农场信贷体系的信贷还体现了一些农村财政支持功能,比如,规定联邦土地银行协会和农产信贷协会要制定支持本信贷区年轻农牧户、新农牧户和小农牧户的专门信贷计划;合作社银行可以向在农村地区为安装、扩大、改善用水或排污处理而成立的合作社提供或联合提供贷款等。

政府对于农场信贷体系的政策支持还反映在税收减免上,如法律规定,农场

信用银行及其资本、储备、资本与储备的收益和由此产生的收入不征税;除了附加税、不动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之外,农产信贷协会的经营和资产免征一切税负;联邦土地银行协会的资产和抵押免征一切税负;除了个人所得税,合作社银行经营不纳税;银行因合并而发生的股票互换等不征税,合作社的净分配作为联合银行立即再投资也不征税;基金公司的资产递延、或有债务、债务转移等在各州均不征税。而作为政府出资人的农场信贷署的股份不参与分红。

第四,强化农场信贷体系的经营稳健性,避免金融风险。1987年《农业信贷法》成立了数个金融管理机构,它们的职能多和避免金融风险相关,而1971年《农场信贷法》对于合作金融体系的房地产贷款、期货投机和国际业务贷款的比例规定,是这一思想的最好体现。同样,经营的稳健性还反映在农场信贷体系强制金融机构对借贷人的保护上,法律不断强调,合作社会员退股必须获得等值退款,要求金融救济公司提供充足基金,或由农场信贷体系保险公司的农场信贷保险基金归还;任何农场信贷机构不得自行解散,合作社银行清算后,直接继承者是农场信贷体系保险公司,避免金融机构的逃废债行为。

第五,强化农场信贷体系和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监管,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农场信贷体系的支农职能正常发挥。1971年《农场信贷法》规定,农场信贷机构的贷款投放严格限制在农业和水产业,在借贷农户资格方面,要求贷款人应是需要不断借贷的农业和水产业从业者、且无法从资本市场获得贷款等,符合规定的借贷人只有从事农牧业的农牧户和渔民,以及属于农村家庭者。董事会结构也反映了股权结构,董事会成员的选举应具有行业、地区的代表性,资本金减少也反映投票权的变动。甚至,农产信贷协会和联邦土地银行协会提名委员会,均需由股东在年会上投票选举,并要求提名委员会的分布在地区和农户类型上有代表性。但同时法律也限制农场信贷署的权力,比如,农场信贷署对于体系金融

机构无权要求其合并,农场信贷体系救济公司董事长为非投票董事等制度安排都体现了这一点。在农场信贷体系的监管方面,法律授权农场信贷署统一、依法行使管理权力,但是,为了体现政府支持,农场信贷署在金融机构的股份不参与分红。而且,作为农场金融的组成部分,作物保险制度的完善也通过参加作物保险的限制条款得到保证。

50多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历次改革始终摆脱不了外力主导的行政推动模式,根本原因是缺乏群众基础。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面临着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中,(44)主要问题显然来自体制方面,如信用社性质不明确,为社员服务没有体制保证;多数信用社中社员股金比重小,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类似国有金融机构,不少信用社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抓紧制定相关立法,保证合作金融体制能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注释:

①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The Farm Credit System Should be Included in GSE Regulatory Restructuring Legislation,April 2005,4.

②这些数据参见Robert A.Hoppe ed.,Structural and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U.S.Farms:2001,Family Farm Report,Agriculture Information Bulletin No.768,May 2001,55。美国农场按照年销售收入分成四类,即小型家庭农场、大型家庭农场、超大型家庭农场和非家庭农场,其中小型家庭农场又进一步细分为有限资源型、退休型、居民或生活型、农耕职业/低销售型、农耕职业/高销售型等几种。参见USDA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ERS Farm Typology for a Diverse Agricultural Sector,Agriculture Information Bulletin No.759,September 2000。农场类别的规定参见7CFR Parts 761-769,而农场类别的变化往往对不同信贷机构的业

中国金融机构体制改革

第08期2011年4月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No.08APR.2011 【金融保险】 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从时间流程上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到200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工业部门的现代企业制度,与之相适应,金融部门的改革旨在建立独立于财政的市场取向的金融体系,目的在于创造与企业改革相适应的外部环境。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的建立,我国金融体系改变了之前有机构无市场的窘境。尽管金融体制改革初见成效,顺利完成了第一项基本任务,建立了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但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金融机构在当时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面对加入WTO 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威胁,为了建立更完善的中国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微观主体并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宏观层次相配合,我国开始对金融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力图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由此,金融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金融体制改 革从2003年开始, 进入金融结构市场化取向的企业化改造,目的在于除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需要外,更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金融是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出发点1.以人为本的金融是金融业内在的本质要求,也是满足客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出发点是人,归宿点也是人”、“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 “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 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以人为本的金融应该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开辟多种投融资渠道、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商业性金融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它们无疑需要充分的利润诱 因,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同时, 出于风险的防范,金融业在所开展的业务中需要规定硬性的进入门槛,“持有资产是获得金融服务的前提”。所有这些,对金融业生存与发展来说似乎是无可厚非的。 3.以人为本的金融应该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金融性财 产收入,并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投资利益和合法收入的金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财产主体拥有的财产增值的结果。如何使群众手中的金融资产增值,是以人为本给我国金融业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4.以人为本的金融应该是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全体职工全面、自由发展的金融。 三、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未来改革的思路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 金融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健全金融调控机制,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取得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1.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强化资本市场功能。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清晰、 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和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3.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从保护存款人、投资人和投保人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出发,强化市场约束,加强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与协调,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与宏观调控部门共同组成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中央银行加强对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的监测和管理,防止各类金融市场、各种金融风险的发生与蔓延。 4.健全金融调控机制。综合应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快实现以数量调节为主要特征的货币信贷调控向价格调节方式的转变,在加强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数量型间接调控的同时,引入利率调控机制。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 参考文献 [1]隋玉明,白帆,王雪玲。上市国家控股银行中公允价值体现的重要性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04) [2]隋玉明.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减值相关理论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张洪滨(1976-),男,黑龙江省克山县人,黑龙江省克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卫生经济,邮编:161600。 中国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张洪滨 (克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克山161600) 摘 要:金融体制又称金融体系,它是关于金融的制度规定,是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之一,金融体制有五个基本构成要 素;制度、结构、工具、市场和调控机制。中国的改革历经30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走出了一条与前苏联东欧国家完全不同的改革道路。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其重要地位决定了金融体制改革在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特殊性。然而,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必须放在实际国情和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来进行。关键词:金融机构;以人为本;体制改革 97··

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就如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议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调整农村金融组织职能 首先,调整商业银行农村分支机构的网点及职能,设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应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为防止各机构成为“吸储点”,人民银行有必要为农村金融机构设定一个合理的存贷比,不符合经营要求的机构可要求其从市场退出。 其次要继续深化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之向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制股份银行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已不再是合作经营的模式,通过改革使之向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发展是大势所趋。改革应分步进行,逐步推进二级社向一级社过渡。通过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健全风险抵御功能、增强服务功能,有效提高信用社管理水平,继续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 第三,继续调整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范围,推进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的根本问题。对农业的支持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以农业为主的政策性

银行,其功能定位应围绕财政投入、政策引导、低息扶持的原则进行,紧紧把握住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终走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之路这个方向,拓展业务范围,找准业务领域和支持重点,增强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 二、支持民间融资机构的建立,加快立法,规范市场运作 探索设立一种合适的民间融资组织框架,成立诸如民间借贷服务社、互助合作会等融资机构。民间借贷服务社以盈利为目的,采取合作制形式,以合作人出资为资金来源,从事借贷活动。互助合作会,以合作经营方式设立,采取会员制方式经营,可以设定某会员的入会份额及返贷份额,以互助使用为目的,实行低息借款。可以考虑成立地方性的农村合作协会,该组织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政府出资,以政府出资为主,实行保息经营政策,重点支持农户和农村种植、养殖户。 改革必须要有法律的保证,农村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没有法律作保证的改革,往往会导致难以承受的改革成本。目前金融行业除了有《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外,农村金融领域立法还是个空白。这种法律滞后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国家必须把农村金融立法提上日程,抓紧制定各种有关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合作金融方面,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法律能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内部治理结构、日常运营机制进行明确界定。这使得我国农村信用社往往在“合作金融”与“商业银行”这两种模式之间摇摆,十分不利于信用社的规范发展。各国的合作金融都有明确立法,对信用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试点工作。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通过批发或转贷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村信用社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加强财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有关原文如下:“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抓紧出台对涉农贷款定

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从风险性指标来看,在金融业发展的初期,分业经营相对于混业经营具有很大优势。从效率性的指标来看,混业经营相对于分业经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整个金融行业而言,混业经营模式能够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由于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完全放开,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地参与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而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效率。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性指标和效率性指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要发挥混业经营在效率方面的优势,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经营模式是由该国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决定的。 我国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负责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格局。 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履行如下职责: ①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 ②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④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⑤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⑥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⑦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履行如下职责: ①研究和拟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证券、期货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并依法行使审批权或核准权。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 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钱水土 东亚论文 第 61 期 ISSN 0219-1415 ISBN 978-981-08-0856-3 版权所有 ? 未经同意 ? 不得转载出版日期:2008年5月21日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钱水土* 一、引言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历届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而诸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一直奉行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二、三产业和优先发展城市) ,其直接后果是“三农”问题日趋成了一个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社会稳定的隐患。由于金融在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变迁中无可比拟的作用,对农村金融的研究自然成了研究“三农”问题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回顾和总结三十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经验,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的研究,如谢平(2001)、温铁军(2001)、曾康霖(2001)、郑良芳(2002)等人的研究,上述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信用社的合作制、商业化或政策性之争上;二是对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主要有张杰(2003; 2004)、王芳(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主要以历史演进的视角探讨中国农村金融制度(主要是农贷制度)和金融结构;三是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探讨,主要有成思危(2005)、周小川(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分别给出了农村金融问题要一揽子解决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系统推进的观点。本文将总结回顾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历程,分析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特 *钱水土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2007.6-2008.6),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作者感谢东亚研究所所长杨大利教授和学术所长黄朝翰教授的支持和指导,感谢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沐博士的指导,也感谢东亚研究所的各位同仁的帮助。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前言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金融动力,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为“三农”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有效地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提供机会,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落到了农村信用社肩上;进一步拓展了农村信用筹资空间,增强了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银行机构432家,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有2,609家法人机构,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59家,75,840个分支机构和网点,总资产为132,466.85亿元,同比增长24.46%,其中贷款余额为67,107.08亿元,同比增长16.70%;总负债为124,969.07亿元,同比增长24.18%,其中存款余额为102,076.20亿元,同比增长20.03%。全年中间业务收入为153.51亿元,同比增长20.88%。年末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1.90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为2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2.6万亿元的78%,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不断稳固。 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 5.7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贷款总额的11.1%,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达到3.9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涉农贷款总额的33.3%,农户贷款2.1万亿元,占银行业农户贷款余额的79.3%。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必要进行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有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本质特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合作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制度,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力量的农信社,发展60多年以来,几起几落,体制几经更迭: 第1页(共11页)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标 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颁布单位】国务院 【文 号】国发﹝1996﹞33号 【发文日期】1996-08-22 【实施时间】1996-08-22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其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 和2010年远景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3]91号),现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广大农村形成了多层次贸、工、农综合经营的格局。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层次,要求既要有以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也要有主要为农户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还要有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形成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农村金融体制还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当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失去了合作性质,背离了主要为农民服务的发展方向;现行中国农业银行领导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与其自身改革为商业银行在诸多关系上难以理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营业机构设置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支持农村经济开发的能力较弱。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九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

各国中央银行体制比较

各国中央银行体制比较 一、各国中央银行的建立 1、初步形成 2、快速发展 (1)1920年布鲁塞尔国际经济会议提出,没有建立央行的国家要尽快建立,已经建立了的要加强央行独立性,共同维护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2)“二战”后,为了恢复经济、稳定金融秩序,各国在对中央银行加强控制的同时,也强化了央行的权力与责任; (3)这一时期成立的央行大多借助政府力量,借鉴他国以往的经验,从而使其全面、直接地具有央行的特征,亚洲和非洲国家央行的普通设立,标志着中央银行制度在全球的普及。 3、最新发展 (1)各国央行更加重视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 (2)出现了中央银行监督与货币政策相分离的趋势; (3)区域性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趋势; (4)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潮流中,伴随着各国金融市场不断融合,各国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正日益趋同; (5)在国际经济协调中,各国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对外关系的代表。 二、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结构比较 1、组织形式比较 (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设立一家中央银行,全面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一般采取总分行制,逐级垂直隶属。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由若干家银行机构共同组成中央银行体系。 (3)准中央银行制度:国家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部分商业银行执行央行的职能。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由地域相邻的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央行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2、机构设置比较 (1)内部机构设置:是根据其担负的任务,包括货币政策的制定、业务往来、金融监督等,

证券金融农村金融研究论文: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证券金融农村金融研究论文: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 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还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现状,从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分析出发,提出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等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未来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

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

我国银行的体制

我国银行的体制

我国的银行体制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兴起了我国经济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大潮。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的对外开放则是这一潮流中的一支重要的支流。对这一支流的剖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潮流的认识,更是我们籍以判断其未来走向的必要依据。 所谓金融体制实际上就是所有金融活动的运作方式、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要素的总和。具体而言,金融体制由金融机构体制、金融调控监管体制和金融市场体制组成。本文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分析将分别从这3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我国的金融机构改革 (一)我国中央银行的形成及其发展 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间,我国的金融体制在本质上表现为“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在这一时期,中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一家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1]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显然与改革开放的市场化目标相抵牾。因此,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只能以建立完整的中央银行制度为发端。 1979年,先是中国农业银行,继而是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这两

家被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兼并的银行终于又恢复了独立地位。随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后改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独立出来,纳入银行体系。1982年9月,国务院下达的文件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各专业银行按照指定的5个方面受中国人民银行领导。1983年9月,国务院再次下达文件,决定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成为承接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城镇工商企业存贷款及城镇居民储蓄业务的专业银行。同年我国又批准设立了众多的城市信用社,并在全国普遍发展了农村信用社。至此一个完整的专业银行体系最终在我国确立。所谓专业银行体系是指业务划块作严格的分割,专门从事某一方面业务的银行分工格局。如中国农业银行主要办理农村地区的业务;中国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则限于外汇业务及与此相关的人民币业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基本建设贷款为主要业务。 随着专业银行体系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方得以从一般的银行业务中摆脱出来,成为以金融管理为职责的中央银行。国家外管局也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在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上的界定由此正式完成。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的金融体制向市场化方向的根本转变。但是,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分设仅仅是一个开端,由于我国传统体制的积弊相当深厚,金融体制市场化的最终完成必然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对中央银行的职能的规定仍然带有浓重的传统体制色彩。例如,只规定中国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权力,缺少相应的约束条款;赋予中国人民银行以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等相互冲突的多重政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尽管在理论上成为中央银行,但在实际上仍然办理某些经营性业务,如以“支持地方经济”的名义对非金融部门发放贷款,但贷款质量欠佳,本息回收率较低,损害了其中央银行的形象;中国人民银行还自办证券公司、城市信用社、融资中心和咨询公司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作为一个拥有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进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农业主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农业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思考这个问题。农民在实践过程中不经意地创造了历史: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土地包产到户,为此还写下了“生死协定”,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党和国家对小岗村这种做法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允许进行试验。随后,中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进行了试点,并对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而上升为国家政策。198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随后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国广泛地推行,并逐渐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本、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05亿吨增加为3.79亿吨,畜牧业、水产业快速发展,粮食和副食供应能力大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农业劳动力开始大量向非农业领域转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体制彻底改变了农村的分配形式,多劳多得取代了平均分配,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长期以来被僵化体制压抑束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出来,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迅速改变。 完善农业市场化发展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浅析中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发展与选择

浅析中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发展与选择 我国经历了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经历了“混业—分业—业务融合”的发展阶段,对于是否进行金融业经营体制改革实行混业经营模式,争议还比较大。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各自有其利弊,分别侧重安全与效率的价值取向。我国目前监管体制及金融机构内部的体制看仍然不适合完全实行混业经营,仍需实行分业经营,在政策上适度放宽,逐渐实行混业经营。 标签:金融体制改革;分业经营体制;混业经营体制 一、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历史进程 (一)美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发展进程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在银行立法方面没有明确限制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1929年10月由于美国股市暴跌,经济危机搏击全世界。为此,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的通过正式确立了美国金融业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的分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与工商业部门业务分离的分业经营体制。是美国银行业经营体制的重大转折点。后来,由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为了经济的发展,银行试图冲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创立银行持股公司,以躲避《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限制,扩大业务范围。后来美国要求废除该法案的呼声越来越高。1980年通过了《银行持股公司法修正案》,规定美联储可以单独授权一部分银行从事证券业务。根据该法律,美国先后批准花旗银行等五家商业银行直接包销企业债券,摩根公司及子公司经营证券业务。1982年《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的通过,消除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附带性限制,使金融业务交叉合法。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允许银行持股公司从事证券承销和保险承保业务,允许银行持股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联合,并从事任何金融业务及其附带业务。该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分业经营体制的终结和新的混业经营模式的开始[1]131。 (二)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发展进程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经历了“混业—分业—业务融合”的发展阶段,即从低效率的混业经营模式到安全的分业经营的转变,再到分业监管下的金融业务间相互交叉和融合。1979年以前,我国采用“大一统”的金融经营体制,中国人民银行包揽一切金融业务,实行的是专业银行体制,银行可以设立证券业务部,可以从事证券业务,可以开办信托业务[2]。1992年金融秩序混乱,房地产过热和证券投资过热致使大量银行资金涌入过热行业,加大经济泡沫程度。199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证券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管理”的方案。同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分业经营做出进一步规定。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我国金融实行分业经营的体制。同年5月通过了《商业银行法》正式确立了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1999年颁布的《证券法》进一步明确

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代荣军 摘要: 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离开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一句空话,需要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基本评价,强调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供需总量、结构、种类不平衡,今后的改革的重点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率;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组织,规范民间借贷;扩大贷款总量,加大支农力度;完善贷款担保体系,扩大农村贷款范围;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以及与上述诸多问题相关联的理论系统做了阐述。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金融需求、农村经济发展、金融结构 Abstract: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lates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hether can smoothly. Leave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healthy oper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ill become a non-existent, like, become empty words, need pay serious atten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valuation, emphasis on current's main problem i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demand and supply of money supply, structure, type imbalance, future the emphasis of the reform i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rational division of pluralistic investment, perfect function, service efficiency of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ural coverag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organizations, regulating the non-government loan, Expand loan amount, strengthen the support strength. Keywords: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financial dem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ncial structure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现状 经过近30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我国迄今为止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民间资金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

浅析中国金融的监管体制

浅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浅析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内?容简介: ?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我又为朋友编辑?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概?述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我又为朋友编?辑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概述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由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金融?监管是指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金融?业的经营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目前?,世界各国及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摸索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即所?谓的“一行三会”?)为主的金融业分?立监管体制,并建?立了银、证、保三?方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国务院?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它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发挥?着核心作用。20?1X年10月,经?修订的《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