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编法学常识

第四编法学常识

第四编法学常识
第四编法学常识

第四编法学常识

第一章宪法

第一节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根本法。在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宪法的特征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三、我国的宪法

(一)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政治纲领》是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一部重要文件。随后,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1975年颁布了第二部宪法;1978年颁布了第三部宪法;1982年颁布了现行宪法。

(二)现行宪法的内容

1.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总的指导思想;

2.规定国家在新时期的根本任务;

3.完善国家机构;

4.规定精神文明建设;

5.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6.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公民权利;7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二节国体、政体及国家机构

一、国体

国家性质即国体。具体地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政体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即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是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国家权力的最高体现者。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有:(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3)组织选举其他国家机关;(4)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5)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组成人员;(6)应行使的其他职权。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与全国人大是隶属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必须服从全国人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权包括:(1)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2)宪法实施的监督权;(3)制定和修改除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4)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权;(5)对其他国家机关人员的人事任免权;(6)对国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决定权;(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权力。

(三)国家主席

国家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范畴。国家主席不是握有一定国家权力的个人,而是一种国家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对外代表国家。

国家主席的主要职权包括:(1)根据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的决定,公布法律,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2)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任免国务院的组成人员和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3)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接待外国使节;(4)颁赐或规定荣誉、荣典,授予荣誉职衔和荣誉称号的权力(即荣典权);(5)根据全国人大及人大常委会授权应行使的其他权力。

(四)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于国务院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产生的,必须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国务院的主要职权有:(1)行政立法权;(2)行政管理权;(3)行政区划管理权;(4)社会管理权;(5)议案权(最重要的是法律议案);(6)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7)行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五)中央军事委员会

(六)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及基本政治制度

一、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按照一定的原则,在其领土范围内划分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

(一)国家结构的分类

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单一制和复合制。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1.民族自治地方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别行政区实行的高度自治制度

3.普通的地方制度

二、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具体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四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国籍与公民

(一)国籍

1.概念: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法律上的身份。

2.国籍的取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因出生而取得的方式,另一种是加入国籍的方式。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3.各国对因出生而取得国籍的方式所采取的原则主要有:血统主义原则、出生地主义原则、混合主义原则。我国采取出生地主义和血统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二)公民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基本权利

1.平等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

主要包含:(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

3.人身自由权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包括:(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住宅不受侵犯;(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5)宗教信仰自由。

4.社会经济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主要包括:(1)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劳动的权利和义务;(3)劳动者的休息权;(4)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5)获得物质帮助权;(6)取得赔偿权。

5.文化教育权

公民享有的文化教育权主要包括:(1)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6.特定主体的权利

这里所谓的特定主体主要包括妇女、老人、儿童以及华侨、归侨、侨眷等群体。

(二)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二章刑法

第一节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和任务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罪刑相适应原则

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三、刑法的效力范围

1.刑法的空间效力。

2.刑法的时间效力。

3.刑法对人的效力。

第二节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犯罪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两种类型。

(一)自然人犯罪主体

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犯罪的人。

(二)单位犯罪主体

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三、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四、犯罪主观方面

(一)犯罪故意

(二)犯罪过失

五、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又称犯罪客观要件、犯罪客观因素,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它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等。方法(手段)也是少数犯罪的必备要件。犯罪客观要件又分为必备要件和选择要件两类。

1.危害行为(必备要件)

2.危害结果(选择要件)

3.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选择要件)

4.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六、排除犯罪的事由

(一)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的含义

正当防卫的必备要件有:(1)正当防卫的前提性条件是存在不法侵害;(2)正当防卫必须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才可进行,否则就是防卫不适时;(3)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4)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防卫过当

符合正当防卫的前四个要件而不具备第五个要件才叫防卫过当。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都并非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在主观上一般是过失。

3.特殊防卫

《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4.正当防卫的排除情形

正当防卫之所以正当,在于具有正当化的意图,即它必须具有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目的。但以下几种情况由于缺乏正当化的意图,不成立正当防卫:

(1)偶然防卫。(2)防卫挑拨。(3)互相斗殴。

(二)紧急避险

1.紧急避险的含义

紧急避险的条件包括:(1)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2)紧急避险的前提条件是有危险存在;(3)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在发生的迫在眉睫的危险。对于尚未到来或者已经过去的危险,都不能够进行紧急避险;(4)紧急避险所保全的利益必须大于所损失的利益。不能小于,也不能相等,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而牺牲他人生命的行为不成立紧急避险。

2.避险过当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七、无罪过事件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以往刑法学界把此称为意外事件,但现在多称为无罪过事件。无罪过事件包括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八、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

1.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根据《刑法》第22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3.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

态。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九、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有:(1)犯罪主体2人以上;(2)必须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共同犯罪的故意只需有概括故意即可,不需要是一种非常明确具体的故意);(3)必须有共同犯罪的行为。

第三节刑罚

一、主刑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一个罪行只能适用一个主刑,不能同时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刑,也不能在附加刑独立适用时再适用主刑。我国《刑法》规定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5种主刑。

二、附加刑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其既可以附加于主刑适用(附加适用,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附加刑),又可以单独适用。附加刑主要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4种。

三、量刑

量刑,又称刑罚裁量,是指根据刑法规定,在认定犯罪的基础上,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刑罚的确定与裁量。

1.法定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1)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2)累犯;(3)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4)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5)索贿的,等等。

2.法定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1)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造成危害结果的;(2)未遂犯;(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教唆犯;(4)自首;(5)立功。

第四节金融犯罪

一、金融犯罪的概念

金融犯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破坏金融秩序,侵犯金融财产利益,依照刑法的规定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金融犯罪种类

(一)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1.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

2.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

3.其他票证类犯罪

4.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

5.洗钱罪

(二)金融诈骗罪

1.集资诈骗罪

2.贷款诈骗罪

3.信用卡诈骗罪

4.保险诈骗罪

(三)骗购外汇罪

真题精选

【例题1·判断题】(2010年×省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宪法和普通法律一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正确答案』√

【例题2·判断题】(2009年×省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我国的首长负责制与一般的首长负责制没有大的区别。()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首长负责制不仅不同社会主义民主

原则相违背,而且相反,它是民主集中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在性

质上与一般的首长负责制有本质的区别。

山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法律知识常识题积累一

山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法律知识常识 题积累一 1、售楼广告上的内容,开发商应兑现吗? 售楼广告和宣传资料仅仅是开发商为了吸引买房的人而做的一种宣传。如果广告上的宣传内容没有写入合同中,即使将来这些宣传没有兑现,开发商一般也不会因此而承担责任。如果开发商在这些材料上写得非常明确具体,内容确定,如“送多少钱的精装修”,“绿化面积达到多少平方米”等等,这些内容将对房屋价格以及购房人是否买房产生重大影响,即使这些内容没有写入合同,开发商也要兑现。所以,一些重要的广告一定要保存好,如果将来发生纠纷,可以作为证据。 参考法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2、房地产商承担虚假广告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有什么? (1)房地产商发布了虚假广告。购房者要能够证明广告的内容是虚假的或者部分是虚假的,这种虚假是房地产商主观故意所为。这是房地产商承担责任的前提。(2)购房者是受到欺骗和误导。购房者因为依赖(虚假)广告,对该广告承诺的内容抱有期望才购买房屋的,即受到了欺骗和误导。如果购房者在购房前已知或应知广告内容虚假,或者购房者的购房行为与虚假广告无关,则不能认为是受到了欺骗和误导。(3)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受到实际发生的损害,这种损害包括财产的、金钱的、精神的。(4)损害和虚

假广告之间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是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了购房者,给购房者的权益造成了损害,即虚假广告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参考法条:《广告法》第三十七条 3、《认购书》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认购书》的内容包括:①房号及户型。②房屋的建筑面积。③房屋的价款及计算方式。④签订正式购房的日期。⑤在一方不履行的处理问题。⑥开发商的预售许可证号。⑦当事人双方基本情况。 参考法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一十五条《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条 4、什么是建筑面积? 建筑面积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套内建筑面积,一部分是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它的计算公式是: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参考法规:《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5、什么是套内建筑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包括三个部分: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它的计算公式是: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 6、套内墙体面积包括什么? 套内墙体面积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公用墙体面积,一部分是非公用墙体面积。公用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套内墙体面积;非公用墙体水平投影面积全部计入套内墙体面积。

侵权责任法在我国民法体系中的地位

侵权责任法在我国民法体系中的地位 潘玥影 20150520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中通过,由此可见,全国人大并没有把《侵权责任法》当成是《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这样的宪法意义上的基本法律来对待,反而是像通过《担保法》一样仅由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这样做实在是有失偏颇。在2015年的民事案件统计中,侵权类案件在民事案件中的占比已经达到23.24%,仅次于合同类案件排名第二,可以说,《侵权责任法》在民法实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此先援引王竹先生在《侵权责任法立法程序的合宪性解释》一文中所写的民法典大致结构; 第一编总则(1986年《民法通则》第1~4章、第7章) 第二编人格权法(2002年第一审) 第三编婚姻法(1980年制定,2001年修订《婚姻法》) 第四编收养法(1991年制定,1998年修订《收养法》) 第五编继承法(1985年《继承法》) 第六编物权法(2007年《物权法》) 第七编合同法(1999年《合同法》、1995年《担保法》第2章“保证”) 第八编侵权责任法(2009年《侵权责任法》) 第九编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1986年《民法通则》第8章) 本人对于该结构大致认同,特别是其将《侵权责任法》独立于物权法等其他民事法作为单独一章,可以说是对《侵权责任法》较为恰当安排,为什么要将侵权责任法单列一章并且排在后方?有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侵权责任法》的责任承担方式融合了物权与债权的方式。德国民法典中侵权是债法的一部分,其承担责任的方式仅有损害赔偿一种,因为德国制定侵权条款主要在于维护社会交易安全,因此对应的责任只需要用财产赔偿即可。而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规定了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四)返回财产、(六)赔偿损失……,前两种明显是物权性质的请求权、最后一种却是债权性质的请求权,再由《侵权责任法》第二条可知我国侵权责任法是为了维护社会方方面面的稳定,学习德国法仅仅将其归为债法的一部分是极其不合理的。因此,侵权责任法应该单独成编。 其次,侵权责任法弥补了不要式合同、无合同违“约”的不足。在许多合同违约案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个情况既可以起诉违约又可以起诉侵权,而合同往往因为约定了双方义务与违约后果而成为利益受损一方的当事人起诉时最有利的证据,因此2015年违约案例在民事案例中占了58.66%的比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做什么都会签订一份书面合同,如同买卖小宗商品、熟人间赠与、保管、委托等等,我们会为了方便而简化手续,一旦出现问题,我们无法拿出书面合同这样有力的证据,于是,侵权责任法产生了,我们只需证明自己的权益确实收到了损害,并且加害方实施了侵权行为、其行为与我们的受到的损害具有因果关系,在一些特殊的案件中,甚至不需要加害方有过错,这对于被侵权方是极大的利好,可以说,《侵权责任法》很好地保障了不要式合同与无合同行为受害者的权益,具有存在的意义。

农业法律法规知识试题大全

农业法律法规知识试题大全 一、单项选择题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变更或者终止集体资产所有权,其集体资产较大的,须经其成员会议或者其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在集体资产所有权取得、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 C )日内,向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机构备案。 A、7 B、15 C、30 D、60 2、《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前已经预留机动地的,机动地面积不得超过本集体经济组织耕地面积的( B )。 A、3% B、5% C、7% D、10% 3、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 D )承包,应当事先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A、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 B、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家庭 C、本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的乡镇企业 D、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 4、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的筹资筹劳由( B )讨论决定后,向本村村民筹集。 A、村民委员会会议 B、村民会议 C、村党支部会议 D、村民代表会议 5、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向农民筹集的资金,由( C )负责管理、使用。 A、县农经管理部门 B、乡、镇政府 C、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 D、乡、镇财政部门 6、下列行为不属于农村审计机关权限的是( D ) A、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报表等有关资料 B、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和资产 C、制止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财经法纪、损害集体和农民利益的行为,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D、废止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制定的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财务收支规定 7、邮寄、承运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必须凭( A )收寄、承运。 A、有效的植物检疫证书正本 B、植物检疫证书副本 C、邮寄、承运合同 D、付款收据 8、调运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时( C ) A、本省内不必办理植物检疫手续 B、非疫区办不办植物检疫手续均可 C、应当办理植物检疫手续 D、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的,必须经过检疫,未列入的,不用检疫 9、从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国家禁止进境的除外)实行( A )审批。 A、农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两级 B、农业部 C、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 D、市农业主管部门 10、农业有害生物预报信息和气象信息( A ) A、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气象主管机构共享 B、分别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气象部门独享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3、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2)具有细胞壁(3) 活细胞 4、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5、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了解)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的)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 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细胞融合实验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三、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如分泌蛋白的形成) 利用原理:膜的流动性 两种方式都需要能量,但不需要跨膜,通过囊泡的形式运输。 五、影响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条件 1、自由扩散:内外浓度差 2、协助扩散:内外浓度差、载体数量 3、主动运势:载体数量、A TP量

农村法规基本知识

农村法规基本知识 一关于农业法 1.农业法的概念 广义的农业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农业经济主体行为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狭义的农业法即农业法典,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对农业领域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2.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统一经营、农民承包经营。 3.农业法的基本原则 1)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 2)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

4)“科教兴农”原则。 5)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4.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概念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决策以及组织这些决策实施的基本组织制度和形式,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生产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 5.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农民或者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二农村土地承包法 1.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 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2.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条件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应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

人力资源四级基础知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doc

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1.( )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 A.认知B.态度C.智慧D.谦虚 2.( )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A.工作成就B.工作绩效c.工作满意度D.工作态度 3.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是( )。 A.科特B梅耶c.阿伦D.贝克尔 4.( )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相关。 A.组织效率B.组织承诺c.工作绩效D.工作分析 5.( )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 A.个体知觉B.社会知觉C.归因D.群体知觉 6.( )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知觉所产生的强烈影响。 A.光环效应B.投射效应C.首因效应D.刻板印象 7.( )是指当对一个人的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A.光环效应B.投射效应c.首因效应D.刻板印象 8.( )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会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的每个成员的特征。 A.首因效应B.光环效应C.投射效应D.刻板印象 9.( )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A.内因B.外因C.归因D.知觉 10.( )是指导致行为或事件的行为者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包括行为者的人格、品质、情绪、心境、能力、需要和努力程度等。 A.归因B.内因c.外因D.知觉 11.( )包括行为者所处的各种环境、机遇、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和难度,以及工作与人的相互作用、他人对行为者的强制或约束、鼓励的作用等。 A.知觉B.内因C.外因D.归因 12.( )是指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品质、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制度和规范等。 A.内因B.外因C.稳因D.非稳因 13.第一个将期望理论运用于工作动机并将其公式化的是( )。 A.赫兹伯格B.亚当斯c.莱文泽尔D.弗洛姆 14_第一个对学习中的强化做出理论分析的是( )。 A.弗洛姆B.莱文泽尔c.爱德华·桑代克D.赫兹伯格 15.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 )。 A.弗洛姆B.爱德华·桑代克C.莱文泽尔D.班杜拉 16.( )是指团队生存、改进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 A.绩效B.成员满意度C.团队学习D.外人的满意度 17.帮助团队成员设定团队议事日程、让团队始终瞄准目标、做出高效决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的是( )。 A.团队任务职能B.团队维护职能c.团队沟通职能D.团队决策18.关注于人际关系,它让团队成员们结合在一起,使大家能够继续相处甚至有某种乐趣的是( )。 A.团队沟通职能B.团队任务职能c.团队维护职能D.团队决策19.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和情感,更愿意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的是( )。

事业单位考试之公基法律知识复习重点

事业单位考试之2017年公基法律知识复习重点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考试多以公共基础知识为主,而公共基础知识中必然会涉及法律知识。那么,2017年的法律知识又会有哪些重点和新的考法呢?不妨结合近来各地的考情以及时政新闻看看今年的重点复习内容。以下,为大家整理了事业单位考试之2017年公基法律知识复习重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传统知识点重者恒重 在各地的考试大纲中,法律知识部分一般都罗列了以下内容: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劳动法律制度以及诉讼法等。甚至有一些地区还会有经济法的相关内容。由于每次考试中法律知识的总体比重不大,因此,对于以上知识点的考察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都是挑出个别考点予以考察。但其中并非没有规律可循,这些内容中考察较多的往往集中在宪法、民法、行政法等知识点上。尤其是宪法,对于各地的事业单位考试都比较青睐。因此,要想复习好法律知识,对于这些传统的知识点应掌握到位。 二、新法新规加以重视 与以往较为不同的是,今年施行的法律法规非常多。而这些法律法规名称本身就可以作为一道时政题进行考察,也可以考察其相关的内容。这就要求考生朋友在复习过程中多读书、多看报、多了解新的法律法规内容。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将于2017年6月1日起实施,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的原则,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

义务等;我国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中医药法》也将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国务院公布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放开所有盐 产品价格,普通食盐价格或下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人民 银行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信用卡违约金取代滞 纳金,每日最多提现1万元;交通运输部公布《航班正常管理规定》中有航班延误新规,三种情况下旅客享受免费食宿服务,等等。 此外,各个地方也有一些自己的新规实施,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往 往也是事业单位考试中的常客,建议考生朋友可以作为时政内容 进行了解。 三、依法治国结合时政 “依法治国”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近几年来这个词被 多次提及,那么在今年的考试中还需要了解这个词的相关内涵, 并结合一些时政热点进行复习。 其实,早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 方略,将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对“法治”的强调。党 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 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 基本内容。当前的事业单位考试也越来越注重时政的考查,因此,也需要将一些时政热点适当的和我们的法治观念中进行结合。 以上便是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中法律知识中需要考生朋 友予以重视的内容,祝各位考生朋友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农民工必备法律知识

农民工法律知识之一----农民外出务工的准备 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制作 当您准备进城务工时,要将外出务工需要的一些证件、材料准备齐全。要弄清楚需要携带什么证件,哪些证件在哪里可以办理,办理有关证件时需要哪些材料,以及外出旅途中注意的事项。 1、农民外出务工时需携带哪些证件、材料? (1)居民身份证。农民外出务工时,一定要携带能证明自己身份的居民身份证。 (2)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该证明是由县(区)计划生育部门制作颁发的,用以记载本人计划生育情况的证明。 (3)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该卡是由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机关制作颁发的,准备外出务工的人员持居民身份证即可前往办理。 此外,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应携带其所取得的职业技能培训证明,以便于进城后增加就业务工的机会和提高工资待遇。 2、农民外出务工在务工地需要办理哪些证件手续? (1)暂住证。暂住证是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市区或者乡、镇在其他地区暂住的证明。 暂住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工地的务工人员,由单位或雇主将暂住人员登记造册,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领暂住证。申领者本人也可以携带本人身份证直接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领暂住证。暂住证为一人一证。除公安机关依照规定可以收缴或者吊销暂住证以外,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扣押公民的暂住证。 随着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有许多地区已在逐步改革暂住证的管理和申领规定。外出务工农民要注意向务工地公安派出所了解有关暂住证的新规定。

(2)外来人员就业证。外来人员到达务工地后,需要持居民身份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及当地的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等,到务工就业所在地的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机关,办理外来人员就业证。用人单位与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将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出示外来人员就业登记证。 3、居民身份证有何用处? 居民身份证是证明我国公民身份的法定证件。凡是年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都应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领居民身份证。公民在办理下列事务、需要证明身份时,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1)选民登记;(2)户口登记;(3)兵役登记;(4)婚姻登记、收养登记;(5)入学、就业;(6)办理公证事务;(7)前往边境管理区;(8)办理申请出境手续;(9)参与诉讼活动;(10)办理机动车、船驾驶证和行驶证,非机动车执照;(11)办理个体营业执照;(12)办理个人信贷事务;(13)参加社会保险,领取社会救济;(14)办理搭乘民航飞机手续;(15)投宿旅店办理登记手续;(16)提取汇款、邮件;(1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的其它情形。 4、公安机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查验公民的居民身份证? 公安机关在下列情况下,有权查验公民的居民身份证,被查验的公民不得拒绝。(1)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需要查明身份的;(2)依法实施现场管制时,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3)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突发事件时,需要查明现场有关人员身份的;(4)法律规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它情形。 公安人员依法执行公务需要查验公民的居民身份证时,应当首先出示自己的执法证件。 除公安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执行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情形,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扣押公民的居民身份证或者作为抵押。 5、居民身份证如果丢失怎么办? 公民遗失居民身份证时,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并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

事业单位法律常识

1. 法的特征是:(1)意志性,法体现的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2)国家性,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国家权力的体现;(3)规范性,法以权利和义务确定人们的行为规则,以确立、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4)强制性,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违反义务的行为予以国家名义的制裁。 2. 成文法是指国家立法机构按照既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发布和实施的法律,一般都以法典和单行法规文件形式出现。 3. 不成文法是指不经过正式的立法机构的立法程序而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人民法院加以确认、因而不具有法典和单行法规文件的存在形式的法律,主要由习惯法和判例构成。 4. 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法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作相应的变化,否则就不能达到为自己经济基础服务的目的。 5. 法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并且通过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6. 法与政治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可以归纳为政治主导法律,法律规制政治。 7. 法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生成方式上的建构性与非建构性;行为标准上的确定性与模糊性;存在形态上的一元性与多元性;调整方式上的外在侧重与内在关注;运作机制上的程序性与非程序性;强制方式上的外在强制与内在约束;解决方式上的可诉性与不可诉性等方面。 8. 以引起责任的行为性质为标准,将法律责任划分为:(1)刑事责任;(2)民事责任;(3)行政责任;(4)违宪责任;(5)国家赔偿责任。 9. 法律制裁可依不同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与法律责任的种类相对应,可以将法律制裁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违宪制裁。 10.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11. 实现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强化民主政治;(2)维护法律的权威性;(3)保障司法公正;(4)坚持依法行政;(5)搞好法律监督。 12. 法的制定必须要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即要依法制法。 13. 在我国,国家立法权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统一行使。 1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1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1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还有权就有关问题作出规范性决议或决定,这些决议或决定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17.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8.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依法报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19.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即部门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20.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即地方政府规章。 21. 法的实施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法的适用;一种是法的遵守;还有一种是法的执行。 22. 宪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有关国家基本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受到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即为宪法关系,宪法关系属于法律关系。 23.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权力制约原则;(4)法治原则。 24. 1954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 25. 1975 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对1954年《宪法》的修改,形成了我国的第二部《宪法》。 26. 1978 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对1975年《宪法》的修改,形成了我国的第三部《宪法》。 27. 1982 年12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我国第四部《宪法》,也就是我国的现行《宪法》。第四部《宪法》由序言和四章正文构成,共138 条,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第四部《宪法》施行以来,曾先后进行了4 次修改,共通过《宪法》修正案31 条。 28. 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9.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0.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属于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程啸《侵权责任法》知识点梳理

一、侵权责任法的概念与特征 狭义:仅指以“侵权责任法”或“侵权法”为名的某部法律。大陆法系不存在。 大陆法系的民法中,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皆属于 概念债的发生原因。民法对侵权行为的规定分为两部分: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 构成要件规定在债编分则中,责任承担规定在债编总则中。 广义:实质意义上的侵权责任法,即所有规范侵权责任之构成要件与法律后果的规范的总称。在我国,除了《侵》,广义的还包括《民法通则》?《产品质量 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用航空法》等。 私法: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关系 特征 强行法:与合同法、物权法相比,具有更多的强行法色彩。对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的规定属于强行性规范,不能任由当事人协商改变。 二、侵权责任基本法与侵权责任特别法 基本法:《侵权责任法》。第6条确立的过错责任。凡是《侵》或者其他单行立法没概念有特别规定时,均适用该规则。第2、3章的基本规定同样。 特别法:《侵》第5条: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规定。不得随意规定各类侵权行为。只有当某些侵权行为不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应适 用无过错责任或过错推定责任时,才有必要由特别法单独加以规范。 适用关系:《侵》第5条的关系。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其他法律”指的就是侵权责任特别法。即,优先适用特别法。 《侵》生效后,凡是明确修改了旧的立法规定的地方,一律应当适用《侵》。 对于某些侵权责任,原来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侵》对其 未置明文。对此,不可做出硬性规定:《侵》取消了原规定,或不方便作出。 三、侵权责任法在民法中的地位 独立成编:不同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将侵放入债法中,而是单独成编。 一是有利于侵权责任法的发展;二是我国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并不局限与损 害赔偿。八种之多。侵权行为并非单纯的债的发生方式。 与债法总:损害赔偿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侵权损害赔偿之债与因则的关系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很多共性,可以适用共同的规则。这些规则应当由债法总则规定。我国目前没有债法总则。 与人格权:我国《民法通则》主要以“对侵害人格权的侵权行为的规定”来规定人法的关系格权,仍未脱离侵权法的窠臼。是否单独制定人格权法,争论激烈。 与物权法:侵权责任的承担为物权提供了保护方式。并且物权是侵权法保护的核心的关系物权法中的规定补充了侵权责任法,例如:对占有的保护、相邻关系。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专题一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法的本质、特点 (1)法的本质: 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统治阶级所承认的公平、正义。法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A、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所以,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归根到底要符合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不可能永恒不变。 B、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对法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还要联系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去理解。 C、我国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的体现。在我国,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公平、正义,是真正体现社会进步的公平、正义。 (2)法的特点: A、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B、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①“有法可依”要求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律可遵循。立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活动。形成符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比较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②“有法必依”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③“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公正地执法和司法,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尽职尽责地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 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核心考点1) 1、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民事主体既可以是公民(自然人),也可以是依法成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因具体的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比如:年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等价有偿和对待互利的。 2、人身权

辽宁省公安招警考试《公安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执法依据-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二模块章节题库 第一部分法律基础知识及执法依据 第1章宪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宪法”特指根本法 B.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泛指典章法度,是“法律的法律” C.古代意义上的“宪法”与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没有本质区别 D.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不仅是法的表现形式,而且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 【答案】D 【解析】A项,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宪法”通常泛指典章、法度,而不是特指根本法;B项,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指的是“法律的法律”,不是“泛指典章和法度;C项,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的宪法概念和理论,即古代意义上的宪法和近代意义的宪法存在着根本的本质区别;D项,近代的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核心,是法律体系的核心。 2.根据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下列关于宪法本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B.宪法是全民意志和利益的反映 C.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D.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答案】B 【解析】宪法的本质属性是:①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②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③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3.根据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可以把宪法分为()。 A.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B.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C.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 D.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 【答案】A 【解析】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是从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进行的分类;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是从宪法的效力和修改程序的简繁而作的分类;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是从制定机关的不同而作的分类;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是根据宪法所反映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利益不同而作的分类。 4.世界上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A

第四编侵权责任法练习题.doc(2)..

第四编侵权责任法练习题与答案(2015年12月修订) 第十五章侵权行为概述(第三十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责任构成原则不包括(D)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推定过错原则 D.过失责任原则 2.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合并使用的是(B) A.停止侵害、排出妨害 B.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C.消除危险、恢复原状 D.停止侵害、返还财产 3.下列法律关系中,由侵权责任法调整的是(B ) A、劳动法律关系 B、婚姻法律关系 C、经济管理关系 D、税收关系 4.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这 说明侵权责任的(A) A、独立性 B、无形性 C、专有性 D、法律确认性 5.下列各项权利中,不由侵权责任法调整的是(D) A、健康权 B、监护权 C、用益物权 D、选举权 6.《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首次把(C )作为独立的权利加以保护,这也是侵权 责任法的一大亮点。 A生命权 B健康权 C隐私权 D用益物权 二、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从2009年12月 26日起施行。(错) 2.侵权行为的对象包括民事权利和民事利益。(对) 3.侵权行为与合同都是债的发生依据。(对) 4.精神损害赔偿属于财产损害的一种。(错) 5.侵权民事责任的形式是行为人所实施行为应承担的具体的民事责任方式。(错) 6.有过错就一定要承担责任,没有过错就一定不会承担责任。(错)

7.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对) 8.人身权是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法人是组织体,谈不上什么人身,故其没有人身权。 (错) 9.李某家苹果树枝伸至田家,大风吹落苹果至田家院中,田子食之,构成不当得利。 (错) 10.侵权行为既可能是违反法定义务也可能是违反约定义务的行为。(错) 三、简述题 1. 简述侵权责任法律特征 (一)行为具有违法性。它是民事主体因违反了法定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承责方式多样性。侵权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但损害人身权的责任不仅包括财产责任,还包括非财产的责任。 (三)责任实施的强制性。侵权责任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法律责任。 (四)责任的主体的广泛性 2. 简述精神损害的概念和发生情况 (1)精神损害的概念;精神损害是指受害人在受到侵害后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 (2)精神损害的发生情况:包括,侵害姓名权、肖像权;在身体伤害的诉讼中以及非法拘禁、医疗事故等;因使用具有不合理危险的缺陷产品或者接受质量。 第十六章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第三十八章) 一、判断题: 1.侵权归责原则是关于侵权责任“归责”的基本规则,即行为人因何种事由被要求承担责任。(对) 2.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都是限于法律直接规定的特殊情况。 (错) 3.过错责任广泛适用于一般的侵权责任形态。(对) 4.过错责任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主张权利方要求对方须有证据”(错)

第四章基础法律知识

1.(单选题)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委员会及行政机关的关系是()。 A.受行政机关监督 B.及行政机关地位平等 C.独立于行政机关 D.受行政机关领导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 2.(单选题)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对登记立案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不立案裁定可以上诉 B.当事人提交的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 C.人民法院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D.人民法院作出不立案裁定的,裁定书可以不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正确答案:D用户选择: 3.(单选题)下列关于自诉案件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反诉的案件只能是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B.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上诉 C.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可以提起反诉 D.原自诉人撤诉的,反诉案件不得继续审理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

4.(单选题)下列关于行政诉讼的被告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B.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被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C.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D.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E.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 5.(单选题)行政诉讼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按照规定(),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A.向有关组织调查,搜集证据 B.向有关公民调查,搜集证据 C.查阅、复制本案庭审材料 D.要求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提供材料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 6.(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刑事诉讼法》有关庭审方式的规定?() A.由公诉人、辩护人向法院出示证据,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互相质证、辩论 B.人民法院受理公诉案件,对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开庭审判。至于证据是否确实,在法庭上由双方质证,进行核实,不需要在开庭前全面调查 C.凡是公诉案件,检察机关都必须派人出庭支持公诉

2014山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法律常识积累

2014山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法律常识积累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里,法律部分属于专业型的内容,且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需要考生平时不断的积累和练习。中公教育专家结合多年考试经验,为大家进行事业单位考试法律常识积累,助考生一臂之力! 1.法律上保护人身权有以下方式:( )。 A.民事制裁 B.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批评教育 参考答案: ABC 2.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 )。 A.主体 B.法律事实 C.内容 D.客体 参考答案: ACD 3.在确认经济合同无效后,( )。 A.合同未履行的,不行履行 B.合同已履行的,继续履行完毕 C.合同未履行完毕的,应停止履行 D.合同可以变更后履行的,予以变更 参考答案: AC 4.下列原则中,( )属于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A.自动保护原则 B.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 C.养老育幼、互济互助原则 D.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 参考答案: BCD 5.债发生的根据即产生债的法律事实主要有( )。 A.合同 B.不当得利 C.无因管理 D.侵权行为 参考答案: ABCD 【更多相关考试备考资料和最新公告等请点击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网查看!】(https://www.doczj.com/doc/629225530.html,/shanxisheng/) 6.公民被宣告死亡后,其权利能力应该( )。

A.终止 B.中止 C.继续存在 D.继续存在十年 参考答案:A 7.债可因下列事实而发生( )。 A.拾得遗物 B.借贷 C.未受委托管理他人事物 D.某人死亡且留有遗产 参考答案:ABC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 )。 A.3年 B.5年 C.2年 D.4年 参考答案:B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 )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会议。 A.一半 B.三分之一 C.三分之二 D.五分之一 参考答案:D 10.犯罪的目的和动机是指行为人( )。 A.意图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 B.通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C.实现其内心愿望的起因 D.行为追求的最终结果 参考答案:B 相关推荐:山西事业单位近期考试汇总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与现行《侵权责任法》实质修改对比表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与现行《侵权责任法》实质修改对比表

第二章损害赔偿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十六条【侵害人身的财产损害赔偿范围】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赔偿;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以及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协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条【侵害人身权益的财产损失赔偿额的确定方法】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难以确定,侵权人因此获得利益的,按照其获得的利益赔偿;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被侵权人和侵权人就赔偿数额协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二条【精神损害赔偿】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农村法律法规知识问答

农村法律法规知识问答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农村法律法规知识问答(二) 11.村民会议有哪些职权? 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村民会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权:(1)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权。(2)建章立制权。(3)监督权。(4)其他权利。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12.村民代表会议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答: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向村民会议负责,在村民会议闭会期间,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之前,村民委员会应将所讨论的事项在村内公告。村民代表要在所代表的村民当中,广泛征求意见。开会时,村民代表要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客观真实地加以反映,从而达到直接民主的目的。 13.村务公开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公开的事项,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应坚持公开。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所有收支必须逐项逐笔公布明细账目,让群众了解、监督村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情况。当前,要将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村集体债权债务、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政策、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农民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也应公开。 14.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是怎样的? 答:各地农村应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同时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民主听证会等其他有效形式公开。一般的村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一次。村务公开的基本程序是: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依照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要求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确定;村民委员会通过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公布。 15.哪些事项应实行民主决策? 答: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等,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级人民政府提出意见后,必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集体经济已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要按照改革后的有关要求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村级民主决策的事项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有侵犯村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