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1.1 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糖类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曾经用一个通式来表示:C n(H2O)m;因为在最初发现的糖类都是有C、H、O三种元素组成,并且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个数比恰好是2:1,当时就误认为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现在还一直在沿用这种叫法。

注意:1)通式并不反映结构:H和O 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

2)并不是所有糖都符合此通式,如:鼠李糖C6H12O5 。

3)符合此通式的化合物并不都是糖,如:甲醛(HCHO)、乙酸(CH3COOH)、乳酸等。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aldehyde)或酮类(Ketone)化合物,在水解后能变成以上两者之一的有机化合物。在化学上,由于其由碳、氢、氧元素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又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一、糖的分类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醛或酮,据此可分为醛糖(aldose)和酮糖(ketose)。

糖还可根据碳原子数分为丙糖(triose),丁糖(terose),戊糖(pentose)、己糖(hexose)。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

糖还可根据结构单元数目多少分为

●单糖(monosaccharide):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如:葡萄糖、果糖

●寡糖(disaccharide):2-6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以双糖(即二糖)最为普遍,意义也较大。

◆二糖:能水解生成两个单糖分子的糖类。如:蔗糖、麦芽糖。

●多糖(polysaccharide):水解为多个单糖分子的糖类。

◆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壳多糖)

◆不均一性多糖:糖胺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

●结合糖(复合糖,糖缀合物,glycoconjugate):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核苷酸等。

●糖的衍生物:糖醇、糖酸、糖胺、糖苷eshiwei其化学式为C6H12O6。

★分类标准:据糖类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

★葡萄糖、果糖的化学式都是C6H12O6、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蔗糖、麦芽糖的化学式都是C12H22O11,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淀粉、纤维素的化学式都是(C6H10O5)n,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二、糖的物理性质

1C6H12O6,葡萄糖为己醛糖,果糖为己酮糖

(1)葡萄糖是一种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是最重要、最简单的单糖。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用途:生物培养基。金属还原剂。滴定硼酸的络合物形成剂。微量分析。测定全血葡萄糖。可直接被人体

吸收。

(2)果糖:一种最为常见的己酮糖。纯净的果糖为无色晶体,熔点为103~105℃,它不易结晶,通常为黏稠性液体,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果糖是最甜的单糖。以游离状态大量存在于蜂蜜、水果的浆汁中。

●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果糖CH2OH(CHOH)3(C=O)CH2OH

●果糖和葡萄糖结合构成日常食用的蔗糖。

2、蔗糖和麦芽糖:C12H22O11,

蔗糖是无色晶体,溶于水,是重要的甜味食物。是一种二糖。日常生活中的白糖、红糖、冰糖等都是蔗糖。甘蔗、甜菜中含量最高。由葡萄糖和果糖通过异头体羟基缩合而形成的非还原性二糖。

麦芽糖是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构成的二糖。为淀粉经β淀粉酶作用下得到的产物。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与蔗糖同分异构)

3、淀粉和纤维素:(C6H10O5)n

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

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中,一部分悬浮在水里,长时间或高温可产生糊化。

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它是白色,无色无味的物质,是一

种多糖,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在人体内不可或缺,如:能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食物和废物的排泄……。 三、糖的化学性质 1、葡萄糖化学性质:

(1)葡萄糖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多羟基醛,-C(=O)-H 是醛基,葡萄糖的还原性是其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

葡萄糖和银氨溶液的银镜反应:加热还原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所以也叫银镜反应。 CH 2OH(CHOH)4CHO+2Ag(NH 3)2OH→(水浴加热)CH 2OH(CHOH)4COONH 4(葡萄糖酸铵)+2Ag↓+3NH 3↑+H 2O (2)分子中有多个羟基,能与酸发生酯化反应

(3)葡萄糖在生物体内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C 6H 12O 6(s )+6O 2(g )→6CO 2(g )+6H 2O (l ) (4)葡萄糖能用淀粉在酶或硫酸的催化作用下水解反应制得 (5)植物光合作用:6CO 2+6H 2O=C 6H 12O 6+6O 2 葡萄糖的检验:

CH 2OH(CHOH)4CHO+2Ag(NH 3)2OH→(水浴加热)CH 2OH(CHOH)4COONH 4+2Ag↓+3NH 3↑+H 2O

注意事项:①试管内壁必须洁净;②银氨溶液随用随配不可久置;③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④乙醛用

量不宜太多,一般加3滴;⑤银镜可用稀HNO 3浸泡洗涤除去;

2、果糖的化学性质

果糖无醛基而具活性酮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氧化产物为羟基乙酸和三羟基丁酸。与石灰水可形成果糖钙沉淀,但通入二氧化碳又可复出果糖。 果糖的检验:

原理:果糖是典型的还原性糖,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酮基) 方法:1.果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砖红色沉淀

2.果糖+银氨溶液(碱性环境、水浴加热)→银镜反应

3、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性质

(1)蔗糖和麦芽糖的水解:C 12H 22O 11(蔗糖)+H 2O →(酶)C 6H 12O 6(葡萄糖)+C 6H 12O 6(果糖)

C 12H 22O 11(麦芽糖)+H 2O →(酶)2C 6H 12O 6(葡萄糖)

(2)蔗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因为其无醛基,无还原性。 4、淀粉和纤维素的水解

(1)淀粉的水解:它能水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过程可表示为

(C 6H 10O 5)n (淀粉)→(C 6H 10O 5)m (糊精)→C 12H 22O 11(麦芽糖)→C 6H 12O 6(葡萄糖)

也可以在酸催化作用下逐步水解,最终转化为葡萄糖:

(C 6H 10O 5)n (纤维素)+ nH 2O ????

→酶或浓硫酸

nC 6H 12O 6(葡萄糖) ● 淀粉 稀硫酸 淀粉水解液 新制Cu(OH)2悬浊液 检验淀粉是否水解 ● 淀粉 稀硫酸 淀粉水解液 碘水 检验淀粉是否水解 (2)纤维素的水解:纤维素在酶或浓硫酸催化下发生水解:

(C 6H 10O 5)n (纤维素)+ nH 2O ????→酶或浓硫酸

nC 6H 12O 6(葡萄糖) 有多元醇和醛的性质

1.2 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一、油脂的含义及其成分

1、油脂的含义: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类物质。

●油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脂肪是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都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植物油),呈固态的称为脂肪(动物脂肪),二者合称为油脂。

●油脂均为混合物,无固定的熔沸点。天然油脂为混甘油酯,属于混合物。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结构如右图。R表示饱和烃基或不饱和烃基。

单甘油酯:R1、R2、R3相同的甘油酯,称为单甘油酯。

混甘油酯:R1、R2、R3不同的甘油酯叫混甘油酯。

2、油脂的成分:

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即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

碳链为碳碳单键时(即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程度,直接影响油脂的熔点,油脂分子烃基里所含的不

饱和键越多,熔点越低,反之,饱和键越多,熔点越高(动物油呈固态)

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黏度大,有油腻感。熔点较

低,且随着碳原子个数增多熔点增高;不饱和度加大,熔点降低。

2、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根据结构特点,油脂兼有酯类和不饱和烃类物质的性质。油脂在酸性环境和碱性环境都能水解,在酸性环境中的水解是可逆的(人体内油脂主要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消化过程实质上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在碱性环境中的水解由于生成的高级脂肪酸可以继续和碱反应,故不可逆,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又叫皂化反应:

+ 3NaOH→高级脂肪酸钠(肥皂)+丙三醇(甘油)

3、常见高级脂肪酸: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

4、脂肪酸在人体内的四大主要功能:供给人体热量、储存能量、合成人体所需物质的原料、必需脂肪酸在体内有多种生理功能。油脂是人类的主要营养物质和主要食物之一,也是重要工业原料。

【训练】——判断正误:

1、单甘油酯是纯净物,混甘油酯是混合物。(×)

2、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3、油脂都不能使溴水退色(×)

4、食用油属于酯类,石蜡油属于烃类(√)

5、精制的牛油是纯净物(×)

1、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属于酯类的是()。A.菜籽油 B.胶棉 C.硝化甘油 D.酚醛树脂

2、取少量某有机物分别进行如下实验,结果是①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②与水混合静置后分层;③加入滴

有酚酞试液的强碱共热后酚酞变无色。此有机物是()。A.乙酸钠 B.油酸甘油酯C.乙酸乙酯D.甲苯

3、某种混甘油酯酸性水解后得到硬脂酸、软脂酸、油酸和甘油,此混合甘油酯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4、某天然油脂10g,需1.8gNaOH才能完全皂化,又知该油脂1Kg进行催化氧化加氢,耗氢气12g才能完全硬化。

1.3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存在

1、组成元素:C、H、O、N,少量S、微量P、Fe、Zn等,相对分子量几万~几十万,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存在于动物的肌肉、毛发、蹄角、血液、激素、抗体、乳汁、酶等

2、组成物质: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石,是蛋白质结构的基本单元;多肽。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链构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存在氨基和羧基,具有两性。

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催化作用特点:催化条件的温和性、催化效率的高效性、催化功能的专一性。

二、氨基酸

蛋白质的结构很复杂,在酶或酸、碱作用下,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下图。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氨基具有碱性,羧基具有酸性。因此,氨基酸与酸和碱都能反应生成盐,具有两性。

1、常见的几种氨基酸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甘氨酸(α—氨基乙酸):H2N—CH2—COOH NH2-CH2-COOH

丙氨酸(α—氨基丙酸):CH3CH(NH2)COOH

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

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α—氨基酸。其通式为

2、肽及肽链:

●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羧基之间缩去水分子后生成的产物叫二肽,含有的官能

团叫做肽键。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消去水分子形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为多肽,多肽多呈现链状,称为肽链。

3、多肽和蛋白质的区别:

●多肽与蛋白质没有严格界限(空间结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将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0称为多肽。

●蛋白质水解得到多肽,进一步水解,最后得到氨基酸。

●在一定条件下,α-氨基酸发生缩聚反应,通过肽键形成蛋白质。

“—CO—NH—”叫肽键;

● 氨基酸、二肽、多肽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

缩合缩合缩合水解

水解

水解

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 4、人体必需氨基酸: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部分在人体内可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

丙氨酸、蛋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入,被称为必需氨基酸。记忆口诀:意(异亮氨酸)甲(甲硫氨酸即蛋氨酸)输(苏氨酸),本(苯丙氨酸)赖(赖氨酸)鞋(缬氨酸)色(色氨酸)亮(亮氨酸)。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链构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存在氨基和羧基,具有两性。有的蛋白质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

1、蛋白质水解成为氨基酸

2、盐析:加入某些浓的无机盐溶液,可以使蛋白质凝聚而从蛋白质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称之为盐析。析出的蛋

白质仍然可以溶于水,不影响原来蛋白质的性质。 ● 盐析是一个可逆的物理过程; ● 盐析可以用于分离和提纯蛋白质

3、变性:蛋白质受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凝固,凝固后不能溶于水,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性。

● 变性是化学变化,不可逆过程

●变性后的蛋白质失去了生理活性。

●变性可用于高温消毒灭菌、重金属中毒(使蛋白质凝固)

●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因素:

?物理因素包括:加热、加压、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X射线、超声波等:

?化学因素包括:强酸、强碱;铅、铜、汞等重金属盐;三氯乙酸、乙醇、丙酮等。

4、颜色反应(化学变化):

浓硝酸与蛋白质反应,可以使蛋白质变黄。这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是蛋白质的特征反应之一。

5、蛋白质燃烧:燃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常用作蛋白质的检验

氨基酸

1.4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一、维生素

1、维生素的概念:

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少。

2、维生素的分类:

习惯上按照不同的溶解性,把它们分为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族)脂溶性:VA、VD、VE、VK加油炒熟,排泄率低,摄入过多会中毒。

水溶性:VB、VC 宜生吃,凉拌,排泄率高,多吃也不中毒。

3、维生素的性质(VC):

●维生素C是一种无色晶体,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化学式为C6H8O6,俗名:抗坏血酸。

●维生素C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碳碳双键,维生素C溶液显酸性、有较强的还原性。

●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绿色蔬菜中,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补充。在人体内有重要的功能。

●维生素C的化学特性是容易失去电子,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在水中或受热时很溶液被氧化,在碱性溶液

中更容易被氧化。因此,生吃新鲜蔬菜比熟吃时维生素C损失小。

●缺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

●维C的还原性检验:维C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维C还能使I2、Fe3+、淀粉溶液褪色

人体的必需元素种,常量元素种、微量元素种

二、微量元素

1、动物体内的生命元素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人体微量元素含量极少,质量不到体重的万分之一。

2、常量元素是指含量在0.01%以上的元素,如C、H、O等共11种;

3、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如Fe、I、Se等共16种。

4、碘: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

●碘在人体内的含量仅约为30mg,其中一半集中在甲状腺内,其余则分布在其他组织。

●可多吃海带、海鱼、紫菜来补充;也可吃加碘食盐(含有KIO3),但在食用时要注意:存放时密封、防

潮、防晒,菜出锅时再放以防分解;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智力发育;碘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5、铁:

在人体中的含量约为4-5g,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最多的一种。

●人体内的含铁化合物主要分为两类,即功能性铁和储存性铁,它们一起参与O2的运输。

●缺铁会贫血,可通过铁强化酱油补充,这主要是因为酱油可以促进铁吸收,且具有广泛的群众食用基础,

另外,人们对酱油的日摄入量稳定在相对合理的数值范围内

6、人体所需元素是否越多越好?

、烟酸、烟酰胺、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2.1 合理选择饮食

一、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1、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人体体重的2/3,其主要作用是良好溶剂,反应介质和反应物,调节体温。

二、食物的酸碱性

2、食物酸碱性与化学上的溶液酸碱性不同,是指食物的成酸性或成碱性,按食物在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的性质来

分类。如,由C、N、S、P等元素组成的蛋白质,在体内经消化吸收后,最后氧化成对应的酸:C变成碳酸,N变成尿酸,S变成硫酸,P变成磷酸,这些最终产物是酸,使体液呈弱酸性。又如某些蔬菜、水果多含K、Na、Ca、Mg等盐类,在人体内代谢后生成碱,使体液呈弱碱性。而人体血液的pH总保持碱性环境(7.35-7.45)。

三、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

3、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和味,或补充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失去的营养成分以及防止食物变质等,而

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化学合成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一般可以不是食物,也不一定有营养价值,但必须符合上述定义的概念,即不影响食品的营养

价值,且具有防止食品腐料变质、增强食品感官性状或提高食品质量的作用。

● 食品添加剂一般不能单独作为食品食用,且使用量很少并且有严格的控制。 4、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为着色剂、防腐剂、调味剂、营养添加剂。

● 着色剂主要包括:胡萝卜素、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 ● 早期采用的防腐剂主要是食盐、食醋、糖等,

● 现在常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钠、硝酸盐、亚硝酸盐、二氧化硫。 ● 调味剂主要有:食盐、食醋、味精。 ● 营养强化剂:加碘食盐、铁强化酱油

5、食品中加入营养强化剂是为了补充食品中缺乏的营养成分或微量元素 思考与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食品添加剂就是为增强食品的营养而加入的物质

B .只有不法商贩才使用食品添加剂

C .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纯天然食品最安全

D .在限量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E .味精是食品添加剂,而碘盐中的“碘”不是添加剂

2、在一些建筑工地的食堂中,常发生将工业用盐当作食用盐而引起中毒的现象。该盐的化学式为 A .MgCl 2 B .KCl C .NaNO 2 D .MgSO 4

2O 2.2 正确使用药物

一、人工合成药物

1、人工合成药物主要有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和抗酸药等

2、阿司匹林:

● 是人们熟知的治感冒药,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其化学名是乙酰水杨酸,

或2-(乙酰氧基)苯甲酸 ● 分子式:C 9H 8O 4,

● 是第一个重要的人工合成药物,结构式为右图,或

● 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机酸,白色晶体,难溶于水, ● 具有羧基(-COOH )(有酸的通性)和酯基(-COO )(可以在无机酸或碱的催化并水浴条件下,水解,

生成水杨酸和乙酸,生成的水杨酸结构中有游离的酚羟基,因此可以发生颜色反应)和一个苯环(酚的性质)。

● 以水杨酸为原料,与乙酸酐反应制备阿司匹林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水杨酸 乙酸酐 乙酰水杨酸 乙酸

阿司匹林的结构式

● 阿司匹林与氢氧化钠中和制得的盐,称为可溶性阿司匹林,易溶于水,其疗效更好,制备的化学反应方程

式:

● 阿司匹林水解生成水杨酸和乙酸:

C 9H 8O 4+H 2O=C 7H 6O 3+CH 3COOH

● 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会有不良反应如水杨酸反应(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耳鸣)、胃肠道反应(上

腹不适、恶心、胃粘膜出血),水杨酸反应是中毒的表现,应立即停药并静脉滴注NaHCO 3溶液 ● 水杨酸不能发生的反应有:(C E )

A.加成反应

B.酯化反应

C.消去反应

D.缩聚反应

E.加聚反应

F.氧化反应

G.中和反应

H.颜色反应 J.置换反应

3、青霉素:

● 是重要的抗生素即消炎药,有阻止多种细菌生长的优异功能,适于医治因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引起的血毒

症;在使用之前要进行皮肤敏感性试验(简称“皮试”),以防止过敏反应

的发生。

● 青霉素在体内水解,得到青霉氨基酸,其结构图如右图。

● 青霉素是一类弱酸性物质,用的较多的是青霉素G 的钠盐,俗名盘尼西林,是一种广谱抗生素。 4、抗酸药:

● 作用是中和胃酸(少量盐酸),缓解胃部不适,其主要成分时能中和盐酸的化学物质,如,氢氧化铝、碳

酸氢钠、碳酸镁、氢氧化镁、碳酸钙等。 ● 它们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务必记出

HCl + Na 2CO 3 =NaCl + NaHCO 3 (或2HCl + Na 2CO 3 =2NaCl + CO 2 + H 2O ) HCl + NaHCO 3 =NaCl + CO 2 + H 2O 2HCl + MgCO 3 =MgCl 2 + CO 2 + H 2O Al(OH)3 + 3HCl =AICl 3 + 3H 2O Mg(OH)2 + 2HCl = MgCl 2 + H 2O

二、天然药物

1、天然药物:麻黄碱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但服用麻黄碱有时会出现中枢兴奋所导致的不安、失眠等,晚间服用最好同服镇静催眠药以防止失眠,运动员不能服用麻黄碱。

认识非处方药和处方药:需经过医生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得到、并要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为处方药,符号R 表示,符号OTC 为非处方药,指不需要持有医生处方就可以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物。 思考与练习

1、抗酸药中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得物质是 (B )

A .CaCO 3

B .Al(OH)3

C .Mg(OH)2

D .NaHCO 3 2、对于胃溃疡较重的病人,不适合使用的抑酸剂是 (C )

A .Mg(OH)2

B .Al(OH)3

C .NaHCO 3

D .MgCO 3 E. Na 3C 6H 5O 7?2H 2O (柠檬酸钠)

NaHCO 3和胃液里HCl 反应会生成C 2O ,胃溃疡较重的病人胃壁较薄,生成太多C 2O 会导致胃穿孔。

氧化钠可与酸反应,但由于其活泼性很大,与水就可以反应生成强碱而腐蚀皮肤或消化道系统。所以无法服用。 3、青霉氨基酸的结构简式为:

它不能发生的反应是(D )

有酸和酯的性质:能与碱中和、水解,与醇酯化,不易溶于水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天然药物

治疗支气管哮喘、鼻黏膜充血引起的鼻塞,

会由于中枢神经兴奋会失眠、不安,可作兴奋剂

表示处方药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3.1 合金

一、认识合金

1、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合金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与各成分的金属相比,合金比纯金属硬度更大、更坚固。

(2)多数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都低。(合金是混合物,但与其它的混合物不同,合金有固定的熔、沸点),因为,原子之间吸引力减弱。

(3)一般来说,合金的性质并不是各成分的性质的总和,合金比它的成分金属具有许多良好的物理的、化学的和机械的性能。

(4)合金的性能可以通过所填加的合金元素的种类、合金和生成合金的条件来加以调节。(如生铁的熔点比纯铁的低)

二、使用合金

●常使用的合金有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和新型合金。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的两种铁碳合金。

1、铁合金:根据含碳量的不同,铁的合金分为生铁和钢。

●生铁含碳量在2%~4%,还含有硅、锰及少量硫、磷等杂质,机械性能硬而脆,易断裂,可铸不可锻;

●钢中含碳量一般在0.03%~2%之间,其它杂质含量也比生铁少,基本上不含硫和磷。机械性能比生铁优

良,硬而韧,有弹性,延展性好,可铸可锻,易加工。

2、钢:一般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两大类。根据含碳量不同,前者可以分为高碳钢、中碳钢和低碳钢。

●含碳量高,硬度大,韧性差、延展性差,含碳量低,硬度小,韧性好、延展性好。后者最常见的一种是不

锈钢,其合金元素主要是Cr和Ni,它在大气中比较稳定,不容易生锈,具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但不锈钢的不锈是相对的,在海水中会被腐蚀。

3、铝合金

●Al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纯铝硬度和强度较小,不适于制造机器零件,制成铝合金可改善性能。

常见的铝合金有,硬铝

4、常见的铜合金:

●有黄铜(Cu-Zn合金,含Zn20%~36%)和青铜(Cu-Sn合金,含Sn10%~30%)

5、新型合金:钛合金:被誉为“21世纪金属”的钛所形成的合金,具有质量轻、硬度大、耐腐蚀、良好的抗

氧化性,可作为人造骨的材料,又被称为“亲生物金属”。

【资料】目前制得的纯金属只有80多种,但合金已达数千种。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合金,钢(铁合金)是目前生产、使用量最大的合金。K金是指黄金和其它金属混合在一起的合金,K金的量度单位,是将纯金分为24份。根据在首饰中的黄金含量分成不同的K金,所以24K是指纯金,18K含黄金量就是18/24=75.0%。

【练习】在下列物质名称后的括号内填上符合该物质的组成成分和用途的序号。

(1)低碳钢( ) (2)高碳钢( ) (3)不锈钢( ) (4)铸造生铁( )

A.含碳2%~4%

B.含碳低于0.3%

C.含碳高于0.6%

D.含镍、铬

a.铸造铸件

b.机器零件

c.化工设备的耐酸塔

d.刀具

3.2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金属的腐蚀:是指金属或者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金属腐蚀的本质是M-ne-=M n+。

●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一般可以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指金属跟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的过程;例如:铁在高温下

与氧气直接化合而被腐蚀,在工业生产中氯气跟铁或与其他金属化合使金属锈蚀。特点:反应简单、

金属与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腐蚀:指不纯的金属或合金跟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发生的间接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不纯的

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电子被氧化)

?一般情况下,着两种腐蚀同时存在,只是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要普遍得多。

3、以不纯的钢铁为例分析钢铁的腐蚀情况:

①吸氧腐蚀的实质是铁在电解质的存在下被O2氧化,这一腐蚀过程因吸收了氧气而被称为吸氧腐蚀。吸氧

腐蚀的条件是中性或弱酸性环境,正极反应:O2+2H2O+4e-=4OH-;负极反应是:Fe-2e-=Fe2+

②析氢腐蚀条件是强酸性环境,正极反应是H++2e-=H2↑;负极反应是:Fe-2e-=Fe2+

、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包括金属本性和外部介质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金属越活泼,就越容易被腐蚀;后者包括温度、反应物浓度、接触面积、环境湿度等方面

6、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有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外加保护膜、电化学保护法。

思考

1.铁质自来水管为什么要镀锌?自行车车轮钢圈镀铬有什么用?铬是何如镀上去的?

3.汽车车身、轮船外壳喷涂的油漆起什么作用?

4.有些小刀的刀片表面带有蓝黑色的光泽,这是经过“烤蓝”处理形成的。为什么刀片要经过“烤蓝”处理?

5.暂时不使用的刀具等金属器件要擦干并涂上油或是凡士林,为什么?

6.用不锈钢代替碳钢制作铁器件有什么好处?

【练习】

1.解释下列现象并写出有关原电池的电极反应:

(1)马口铁(镀Sn铁皮)做的罐头,打开后为什么极易生锈?

(2)自来水管(镀Zn铁管)和白铁皮做的提桶,为什么不易生锈?

(3)轮船船壳的水线以下部分,为什么要装上一定数量Zn块?

2.桥梁上钢结构接头处须用铆钉连结,以下三种铆钉,选用何种为好?

(1)铝铆钉(2)铜铆钉(3)钢铆钉

3.下列各烧杯中盛有海水,依次插入:

(1)Fe片;(2)Cu、Fe导线相连;(3)Sn、Fe导线相连;(4)Zn、Fe导线相连;(5)Al、Fe导线相连;铁在其中被腐蚀时由快到慢的顺序是:(2)>(3)>(1)>(4)>(5)

金属与周围的接触到物质直接接触而被腐蚀的过程

3.3 玻璃、陶瓷和水泥

1、普通玻璃:是Na2SiO3、Ca2SiO3、SiO2熔化在一起得到的物质,主要成分是SiO2。这种物质称作玻璃态物质,

没有一定的熔点,而是在某个范围内逐渐软化

2

====

3、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调整玻璃的化学组成,可制成具有不同性能和用途的玻璃。

●如:提高SiO2的含量或加入B2O3能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和降低它的热膨胀系数,从而使其更耐高温和

抗化学腐蚀,可用于制造高级的化学器皿;

●加入PbO后制得的光学玻璃折光率;

●加入某些金属氧化物可制成彩色玻璃:

●加入Co2O3玻璃呈蓝色,加入Cu2O玻璃呈红色,加入Fe2+玻璃呈绿色

几种玻璃的特性和用途

玻璃的内应力消失,机械强度增大,不易破碎。一旦破碎,碎块也没有尖锐的棱角,不易伤人,是一种安全玻璃。

4、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主要成分可表示为Al2O3·2SiO2·2H2O)。

●传统上陶器、瓷器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Al2O3·2SiO2·2H2O)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成型、

煅烧等过程制成的各种制品。

●广义上陶瓷是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通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研制出了许多有特殊功能的陶瓷,如超硬陶瓷、高温结构陶瓷、生物陶瓷、超

导陶瓷等,使陶瓷的用途不断扩展

5、水泥:以石灰石和黏土为主要原料,经研磨、混合后在水泥回转窑中煅烧,然后加入适量的石膏,并研成细粉

就得到普通的硅酸盐水泥。

●这种水泥的主要成份是硅酸二钙2CaO·SiO2、硅酸三钙3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 ,加入石膏的目

的是为了延缓水泥的硬化。

●水泥的吸水性很强,能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不能长期存放,即使短期存放也要注

意防潮。一般水泥的保质期是三个月

●水泥、砂子和水的混合物叫水泥砂浆,使建筑用黏合剂,可把砖、石等黏合起来。

●水泥、砂子和碎石的混合物叫做混凝土。

6、光导纤维:SiO2熔融体中,拉出直径约为100μm的细丝,就得到石英玻璃纤维,其传导光的能力

非常强,所以又称光导纤维,简称光纤。多根光纤经技术处理绕在一起就得到光缆。

●利用光缆通信,能同时传输大量信息。

●光缆的抗干扰能力好、通信质量高、能防窃听。

●光缆的质量小而且细,耐腐蚀,铺设也很方便,因此是非常好的通信材料。

玻璃、陶瓷和水泥

光导纤维、高温结构陶瓷、超硬陶瓷、生物陶瓷、超导陶瓷

3.4 塑料、纤维和橡胶

1、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塑料。

2、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除此外还根据需要加入某些特定用途的添加剂,比如能提高塑性的增塑剂,防止

塑料老化的抗老化剂等。

3、热塑性指的是塑料冷却后又变成固体,加热后又熔化,具有线性结构,常见的热塑性塑料有聚乙烯、聚氯乙烯(可

用作视频、药物的包装袋)、聚丙烯。热固性指的是在制造过程中受热能变软,但加工成型后受热不能再软化,具有体型网状结构结构。

4、天然纤维如棉花、麻、蚕丝、羊毛等,人造纤维如腈纶、涤纶、维纶、氯纶、丙纶、锦纶,称为“六大纶”。

5、天然橡胶的化学组成是聚异戊二烯,即异戊二烯(或2-甲基丁二烯)的聚合物。

● 结构式是: [-CH 2-C(CH 3)=CH-CH 2-]n (右图所示)

● 以异戊二烯为原料制备合成橡胶(异戊橡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加聚反应):

6、合成橡胶分为通用橡胶和特种橡胶,常用的通用橡胶有氯丁橡胶、顺丁橡胶、丁苯橡胶等。特种橡胶有耐热和

耐酸碱的氟橡胶,耐高温和耐严寒的硅橡胶等

7、许多橡胶是线性结构,可塑性好,但强度和韧性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工业上常用硫与橡胶分子作用,使橡

胶硫化,形成体型网状结构,使橡胶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良好的弹性、化学稳定性。

8、复合材料指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的材料组合起来的具有优良性能的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

就是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将玻璃熔化并迅速拉成细丝得到异常柔软的玻璃纤维,然后将其加到合成树脂中就得到了玻璃钢。玻璃钢广泛用于汽车车身、火车车厢、船体以及印制电路板等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4.1 改善大气质量

1、大气污染物分类:按着组成成分可分为颗粒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CO、碳氢化物、氟氯代烷(常用作制冷

剂,商品名叫氟利昂)。

2、自然界中臭氧:有90%集中在距离地面15—50km的大气平流层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臭氧层,虽然其中臭

氧含量很少,但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伤害

3、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这是因为大气中的CO2溶于雨水中的缘故。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主

要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而成的。

4、我国是世界上耗煤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为了减少煤燃烧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①改善燃煤质量;②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改进排烟设备等(如调节燃烧时的空燃比和采用新型煤粉燃烧器,使煤燃烧充分,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向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燃烧产物中SO2量);③发展洁净煤技术,开展煤的综合利用。煤的汽化和液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④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5、减少汽车等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是改善大气质量的重要环节,可采取:

①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可减少汽油燃烧,减轻爆震现象。四乙基铅是最常用的抗爆剂,加有四乙基铅的汽油称为含铅汽油,它使铅污染严重,对人体的许多系统都有严重的损害,尤其是神经系统;

②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此举可有效控制废气向大气的排放,通常采用铂等贵金属作催化剂。

●前半部分发生的反应:2CO+2NO→(催化剂)2CO2+N2;

●后半部分发生的反应:2CO+O2→(催化剂)2CO2,C7H16+11O2→(催化剂)7CO2+8H2O

6、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①厨房:燃料燃烧产生的CO、CO2、NO、SO2和尼古丁等造成污染;厨房油烟;②装饰

2 7CO 4.2 爱护水资源

1、水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

①重金属污染:水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Cr 、Hg 、Cd 、Pb……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工、冶金、电子、电镀等行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它们能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体外,危害很大;

②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经常包括含N 、P 的化合物,它们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养料,称为植物营养素。含N 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和工业废水,含P 的物质主要是洗涤剂和不合理使用化肥。

2、污水处理的方法:有混凝法(如明矾的净水)、中和法(如用Ca(OH)2中和酸性废水,用H 2SO 4中和碱性废水)、沉

2+4.3 垃圾资源化(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1、处理垃圾要遵循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3-R 原则)

2、我国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

3、所谓“白色污染”指的是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引起的污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危害:

① 大部分塑料在自然环境中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埋在土里经久不烂,长此下去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

肥效、污染地下水;

② 焚烧废弃塑料产生有害气体,对大气产生污染; ③ 制备发泡塑料时,常加入氟氯代烷作发泡剂; ④ 废弃塑料会危害动物。

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

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推荐文档

抄记背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1.基础知识 1.1果胶是植物细胞壁和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1.2在果汁加工中,果胶的存在易导致果汁出汁率低,果汁浑浊。 1.3果胶酶分解果胶的作用是:①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更容易, ②把果胶分解为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因此可以解决果汁加工 中出现的问题。 1.4果胶酶是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 酯酶。在植物细胞工程中果胶酶的作用是与纤维素酶一起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1.5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1.6酶的活性高低可用一定条件下的酶促反应速度来表示,即单位时间、单位体积 内反应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 1.7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 PH 、激活剂和抑制剂等。 1.8食品工业生产中最常用的果胶酶是通过霉菌发酵产生。 1.9根据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在实际生产中通过确定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等条件 获得果胶酶的最高活性。 2.实验设计 2.1实验目的:定量测定温度或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该实验与必修I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有何不同? 前者属于是定量分析实验,后者属于定性分析实验。 2.2实验原理:果胶酶瓦解细胞壁和胞间层增大果汁产量;果胶酶催化分解果胶增大果 汁澄清度。 2.3变量设计与控制: ①你确定的温度梯度(或pH梯度)为 10℃或5℃(或0.5、1.0)。 ②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或pH),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是利用恒温水浴锅(或滴加酸 碱等)。 ③实验的因变量是酶的活性,检测因变量的方法是测定果汁的产出量或澄清度。果汁与果胶酶在混合之前,分装在不同试管中用同一恒温处理的目的是保证果汁与 果胶酶混合前后的温度相同,避免因混合导致温度变化而影响果胶酶活性。 该实验中不同的温度设置之间相互对照。控制PH和其他因素相同,保证只有温度一个 变量对果胶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3.操作提示 3.1制备果泥:用榨汁机榨制果泥。在榨制橙子汁时不必去橙皮 3.2在探究不同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时,可以用 0.1%的NaOH溶液和盐酸调节pH。 3.3在果胶酶处理果泥时,为了果胶酶能充分地催化反应,用玻璃棒不时搅拌。 4.结果分析与评价 将以下某同学实验数据转换成曲线图。 将实验数据转换成曲线图的方法 ①以自变量为横坐标、以因变量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 ②注明坐标轴名的名称、单位、坐标原点以及曲线名称。 ③每个坐标轴上的取值单位要相等。 ④将实验数据标在坐标系中,并用各种线型连接起来。 温度℃101520253035404550果汁量/ml124654321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作者:————————————————————————————————日期:

备战高中:梳理选修五知识点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3CH2CH3和(CH3)4C,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3CH2Br和 CH3CH2CH2Cl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选修1·化学与生活》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1、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也叫碳水化合物(通式为C n(H20)m),但其实此名称并不能真实反应糖类的组成和特征,如鼠李糖C6H12O5是糖却不符合此通式,而符合此通式的,如甲醛HCHO、乙酸CH3COOH却不是糖类。 2、葡萄糖分子式C6H12O6,是一种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3、葡萄糖的还原性: 和银氨溶液反应: ; 和新制Cu(OH)2反应: 。 4、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源 ①葡萄糖提供能量的方程式:; ②粮食中的糖类在人体中转化成葡萄糖而被吸收,在体内有三条途径,即:a、直接氧化供能;b、转化成糖元被肝脏和肌肉储存,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的质量分数比正常值低时,糖元就释放出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c、转变为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里。 5、蔗糖和麦芽糖是二糖,它们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6、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分子式(C6H10O5)n,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中,一部分悬浮在水里,长时间或高温可产生糊化。它能水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过程可表示 为,也可在酸的 催化下逐步水解,其方程式。淀粉的特性:I2能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这是实验室检验淀粉或I2存在的重要原理。 7、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它是白色,无色无味的物质,是一种多糖,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在酶或浓硫酸催化下发生 水解,其化学方程式为。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在人体内不可或缺,如:能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失误和废物的排泄……。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汇总

生物选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补充知识】发酵 1.概念:利用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细胞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繁殖或积累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2.类型: (1)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分为:需氧发酵和厌氧发酵。 (2)根据产生的产物可分为: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醋酸发酵等。 一.基础知识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 大量繁殖,反应式为:C 6H 12O 6+6H 2O+6O 2 →6CO 2+12H 2O+能量;无氧时, 能进行酒精发酵,反应式为:C 6H 12O 6→2C 2H 5OH+2CO 2+能量。 酶 酶

2.酵母菌繁殖的最适温度20℃左右,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18~25℃。 3.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也可以在 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变酸的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2.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 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为C 2H 5OH+O 2→CH 3COOH+H 2O 。 3.醋酸菌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0~35℃。 4.菌种来源:到生产食醋的工厂或菌种保藏中心购买,或从食醋中分离醋酸菌。二.实验设计 1.流程图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 果酒 果醋 2.制作实例 (1)实验材料葡萄、榨汁机、纱布、醋酸菌(或醋曲)、发酵瓶(如右图)、气泵、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等。 (2)实验步骤 酶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详细总结(很全面)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上海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概念辨析 1.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吗? 原核细胞中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无细胞壁。 2.真核生物一定有细胞核、染色体吗?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等没有细胞核,也无染色体。 3.“霉菌”一定是真核生物吗? 链霉菌是一种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 4.糖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 糖类元素组成只有C、H、O。 5.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吗? 蛔虫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6.只有有线粒体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需氧型的细菌等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膜内表面上。 7.只有有叶绿体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蓝藻等含有光合色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8.绿色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吗? 植物的根尖细胞等就没有叶绿体。 9.细胞液是细胞内液吗? 细胞液是指液泡内的液体,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及细胞核中的液体。 10.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一样吗? 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括细胞核与细胞液。原生质是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包括膜、质、核。 11.生物膜是指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吗? 生物膜是指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巩膜、虹膜等生物体内的膜就不是生物膜。 12.主动运输一定是逆浓度梯度吗? 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但有时候也表现为顺浓度梯度,比如刚吃完饭后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 13.ATP是生物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吗?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体内有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功能,还可以利用其他三磷酸核苷。 14.呼吸作用是呼吸吗?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的有机物经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过程。呼吸是指生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5.丙酮酸和丙酮是一回事吗? 丙酮酸(C3H4O3)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C3H6O)常作为一种有机溶剂用于有机物的提取。 16.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物一定是酒精和CO2吗?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的胚等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17.酵母菌只进行出芽生殖吗? 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时进行出芽生殖,营养贫乏时进行有性生殖。 18.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都生成了ATP了吗?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只有一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去了。 19.光合作用过程只消耗水吗?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最全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化学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杂,对于高一的新生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精编版

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1、发酵:利用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细胞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繁殖或积累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类型:(1)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分为:需氧发酵和厌氧发酵。 (2)根据产生的产物可分为: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醋酸发酵等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C 6H 12O 6→2C 2H 5OH +2CO 2 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产生能量多,可大量繁殖;无氧呼吸时,产生能量少,仅能满足自身代谢,基本不繁殖;所以利用酵母菌进行工业生产时先进行通气再密封。 2、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3、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4、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 2H 5OH +O 2→CH 3COOH +H 2O 5、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6、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7、装置各部位的作用 充气口: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 排气口:排出酒精发酵时产生的CO 2。 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 与瓶身相连的长而弯曲的胶管:加水后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该装置的使用方法: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留1/3的空间的目的是防止发酵时汁液益出。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 入氧气(无菌空气) 8、过程: 9、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 10、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11、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乳酸杆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12、亚硝酸盐检测: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 -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专题二 挑选新鲜的水果(如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果酒 果醋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物理选修1-1+知识点小结

知识点小结 一、物理学史及物理学家 1、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2、伏打于1800年春发明了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电堆”——最早的直流电源。他的发明为科学家们由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揭开了电力应用的新篇章。 3、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英国化学家斯旺为代表的一批发明家,发明和改进了电灯,改变了人类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习惯。 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用实验展示了电与磁的联系,说明了电与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对电与磁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预示了电力应用的可能性。 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奏响了电气化时代的序曲。 6、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他的理论,足以与牛顿力学理论相媲美,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 7、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被誉为无线电通信的先驱。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频率的单位。 二、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1、避雷针利用_尖端放电_原理来避雷: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避雷针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会通过针尖放电,逐渐中和云中的电荷,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2、各种各样的电热器如电饭锅、电热水器、电熨斗、电热毯等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_来工作的。 3、在磁场中,通电导线要受到安培力的作用,我们使用的电动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

人教部编版高中生物选修三必考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生物选修三必考知识点总结 专题1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 重组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 “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 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 “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 连接酶)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只能将双

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DNA聚合酶 不同点连接的 DNA 双链单链 模板不要模板要模板 连接的 对象 2个DNA片 段 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 已存在的单链DNA 片段上 相同点作用实 质 形成磷酸二酯键化学本 质 蛋白质 3. “分子运输车”——载体(1)载体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

选修3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 重组技术。 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1.突破物种界限 2.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因此具有专一性。 (3)作用的化学键:切割磷酸二酯键 (4)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将两个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 (2)连接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 (3)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不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情况下采用) 2.人工合成。常用方法有:(1)反转录法(已经获得mRNA的情况下采用) (2)化学合成法(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基因比较小的情况下采用) 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知道目的基因两端的核苷酸序列、基因比较大的情况下采用) (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第一步:变性,加热至90~95℃DNA解链为单链;(高温解旋) 第二步:复性,冷却到55~60℃,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第三步:延伸,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 (5)特点:指数(2n)形式扩增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 1.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