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教学背景】

1、内容分析:

“古今汉语词序最大最普遍的差异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杨剑桥)一般说来,汉语里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总是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在某些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外,在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里,宾语也在一定条件下置于介词之前。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通常叫做宾语前置。这种语言现象的古今差异,对我们今天的古文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了解这种语言现象,对于阅读古文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2、学情分析: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本科生,他们在中学和大一的《古代文学》课上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对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在大一的《现代汉语》课上也学习了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了较高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语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

2.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能辨识宾语前置这种语言现象,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汉语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

难点: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环节】

一、了解古今汉语动宾结构的相似之处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通常的语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跟现代汉语是一样的。例如:

[十年春],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

二、学习古今汉语动宾结构的不同之处(一)

但是在某些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外,在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里,宾语也在一定条件下置于介词之前。这种语言现象,通常叫做宾语前置。了解古代汉语的这种语言现象,对于阅读古文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古代汉语常见的宾语前置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前。

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疑问句,二是必须是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充当前置宾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安”“奚”“孰”“焉”“胡”“恶”等。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我欺骗谁呢?我欺骗上天吧?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

注意: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下臣的确没用,又敢怨谁呢?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常见于介词“以”“為”“與”,例如: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为何在这被围的城中这么久还不离开?

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戰國策·齊策)何以为家

如果没有年成,那怎么拥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

三、知识点总结:

1、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疑问句,二是必须是疑问代词充当宾语。

2、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四、课堂练习:

1、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1)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2)於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

(3)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课内阅读: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五、拓展延伸:

1、分析下列成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何去何从?

2、分析下列词语,思考其动宾关系::

“自信”“自救”“自尊”“自爱”“自重”“自杀”“自夸”“自卫”“自问”

今天的“自救”“自尊”“自爱”“自重”“自杀”“自夸”“自卫”“自问”“自信”等中的“自”既是动作的主体,又是动作的对象,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痕迹。

综上所述,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培养古书的阅读能力,更好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需要。

课后练习:

1、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1)君奚為不見孟軻也?(《孟子·梁惠王下》)

(2)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3)梁客辛垣衍安在?(戰國策·趙策)

(4)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又誰敢德?(左傳成公三年)

(5)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6)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7)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8)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韓愈:祭十二郎文)

2、课外阅读:

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面的语段,分析孔子与宰予之间的这场辩论。你认为辩论双方中哪一方更有理有据?为什么?

《論語》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史記》

宰予字子我。利口辯辭。既受業,問:“三年之喪不已久乎?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君子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故弗為也。”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喪,天下之通義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宾语前置

一什么是词序 ①词序定义: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中组合的先后顺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也不同,如(羊吃草、草吃羊)。 ②古今汉语的词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一般而言: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结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结构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即基本次序为: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宾语 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主谓偏正述宾)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主谓述补介宾偏正)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也有语序的颠倒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1)宾语前置定义: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 (2)分类: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1)疑问句的定义: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2)语法条件:A全句是疑问句式或反问句式B宾语是疑问代词(何谁安孰曷奚等) 如①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好的宾语,放在好的前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 (3)分类: A 疑问代词直接做谓语动词的宾语,要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例句 ①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安:那儿。为疑问代词,充当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在的前面】 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法孰】 ③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患何】 ④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谓何;说什么】 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 ⑥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取奚】 【注意】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臣实不才,有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2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要置于动词之前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主 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例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论语》子曰:“未知思也,夫何远之有”翻译: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啊,又谈什么遥远呢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奚”、“安”“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又如:《鸿门宴》:“沛公安在” 这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如果记熟了可以当成固定结构来掌握,比如《论语》中有很多恰当的例子。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分析:这句话有两个特殊句式,一是宾语前置,何有=有何;二是状语后置,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介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固定结构:“是以”就是“以是”,翻译成“因此”。 “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是以”是宾语前置,“是”是代词,是“这、这个原因”等之义;“以”是介词,是“因、由于”等之义,“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构成介宾前置,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例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 宾语前置 基本理论 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 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例如: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 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例如: (2)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3)若胜我,我不若胜。(《庄子?齐物论》) (4)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5)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礼记?礼器》)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例(2)—(5)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故前置,而后一分句“人”是名词,不前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 (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9)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硕鼠》)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

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 王长来 文言文的学习中,除了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外,还应该重点掌握文言句式的基本特点,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的特点,但教科书和一些参考资料对于定语后置句式的特点及规律的介绍过于简略,而这种句式出现的频率很高,学生的理解也较困难。因此,本人对自己使用教材(发达地区版)课文中出现的定语后置形式的句子作一些疏通归类,列于下文,以供复习参考。 1、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祭妹文》)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 2、中心词+定语+者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赤壁之战》)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史记》) 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黄生借书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荆轲刺秦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麾下壮士骑从者。(《垓下之围》) 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梦溪笔谈?透光镜》)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燕策》) 3、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为学》)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冯婉贞》) 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送薛存义序》) 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韩非子?内储说上》) 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新序》)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与妻书》)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中心词+有……者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孟子?离娄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 宾语前置 基本理论 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 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例如: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 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例如: (2)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3)若胜我,我不若胜。(《庄子?齐物论》) (4)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5)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礼记?礼器》)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例(2) —(5)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故前置,而后一分句“人”是名词,不前置,形成鲜明 的对比,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 (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9)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硕鼠》)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 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18、曰:“奚冠?”曰:“冠素。”《孟子》 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 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 答案: 1、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译为: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4、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5、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 “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6、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7、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8、恐怕该责备你吧?”

宾语前置的类型

宾语前置的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胡”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宾语前置。例如: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4、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5、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6、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三、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但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 4、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5、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四、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例如: 1、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3、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4、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5、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贤令》曹操 五、方位词宾语前置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3、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六、介词前面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doc

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如: 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 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 例五: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 例六: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左·僖 15》)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一:肆予冲人,不卬自恤。(《书·大诰》) 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左·定 15》) 例三:臣未之闻也。(《孟子·梁惠王上》) 例四: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前赤壁赋》) ( 3)利用複指性代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 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 例一:唯不祟我(《合》 16969) 例二:兹雨不唯祸我(《合》 12889) 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 例一:未绝之也。(《左·僖 3》) 比较:未之绝也。(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 例二: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吕览·骄恣》) 比较一: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尧问》) 比较一: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新序·杂事》) C.出于修辞目的,如: 例一: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然而于是独为之。(《荀子·君道》)例二:莫击之,或益之。(《易·益卦·上九》)(对称、平衡)

D.叶韵,如: 例一: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诗·小雅·何人斯》) 练习题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 、“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 )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教学背景】 内容分析: “古今汉语词序最大最普遍的差异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杨剑桥)一般说来,汉语里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总是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在某些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外,在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里,宾语也在一定条件下置于介词之前。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通常叫做宾语前置。这种语言现象的古今差异,对我们今天的古文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了解这种语言现象,对于阅读古文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学情分析: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本科生,他们在中学和大一的《古代文学》课上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对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在大一的《现代汉语》课上也学习了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了较高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语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 2.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能辨识宾语前置这种语言现象,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汉语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 难点: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环节】 一、了解古今汉语动宾结构的相似之处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通常的语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跟现代汉语是一样的。例如:[十年春],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 二、学习古今汉语动宾结构的不同之处(一) 但是在某些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外,在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里,宾语也在一定条件下置于介词之前。这种语言现象,通常叫做宾语前置。了解古代汉语的这种语言现象,对于阅读古文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古代汉语常见的宾语前置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前。 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疑问句,二是必须是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充当前置宾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安”“奚”“孰”“焉”“胡”“恶”等。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我欺骗谁呢?我欺骗上天吧?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 注意: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word完整版)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1.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何厌之有”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基本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介】这类句子,介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例子:“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基本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 、“毋”、“无”、“弗”、“莫”、“弗”、“非” 、“否”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转》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基本格式:主+宾+之(是)+动】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何厌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等。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惟”,构成“惟......是......”的格式,可将副词“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第五、“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相” 代“ 你” (焦仲卿)]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如: 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 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 例五: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 例六: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左·僖15》)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一:肆予冲人,不卬自恤。(《书·大诰》) 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左·定15》) 例三:臣未之闻也。(《孟子·梁惠王上》) 例四: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前赤壁赋》) (3)利用複指性代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 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许行》)//吾斯之未能信。(《论语·公冶长6》) 例二:惟余马首是瞻。(《左·襄14》)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左·僖4》)//德音孔

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诗·小雅·鹿鸣》)//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僖4》 (4)固定结构。 是以、是用、此以。 例一: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 比较: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庄子·养生主》) 例二: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虢季子白盘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23》) 比较:故谋用是作,兵由此起。(《礼·礼运》) 例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礼·大学》) 比较: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史记·留侯世家》) (5)否定句例外的情况 A.语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 例一:唯不祟我?(《合》16969) 例二:兹雨不唯祸我?(《合》12889) 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 例一:未绝之也。(《左·僖3》) 比较:未之绝也。(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 例二: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吕览·骄恣》) 比较一: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尧问》)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专题复习 ——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与掌握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与用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 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知识讲析: (一)1、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主语——谓语——宾语 古代汉语:主语——宾语——谓语 在文言文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 (1)何有哉?何有——有什么 (2)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3)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4)童子何知?何知——知何 (5)何以伐为?何以——以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宾语“何”“安”是疑问代词。 ?3、这些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小试身手: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其间旦暮闻何物? E、君何患焉? (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宾语“自”“之”“余” 都是代词。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注意如下否定词: 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常见的代词: 之、余、吾、已、自、汝、尔 小试身手: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寂寥而莫我知也。 B、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何陋之有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子的特点: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浅析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摘要: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和使用的特殊句式,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句式,所谓宾语前置是指宾语不在原本应处于谓语之后的位置上, 而置于谓语之前,学好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言句意。本文就从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等几种情况对宾语前置进行分析 关键词:宾语前置;分析;辨析方法; 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 宾语在动词后, 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但是,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宾语在动词之前的句式,这种句式被称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古汉语语序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宾语前置, 即宾语不在原本应处于谓语之后的位置上, 而置于谓语之前, 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序形式, 与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后的句式结构相比,二者在语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类型: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 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 (1)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之”是代词作宾语,应放在动词“有”的后边,译为“这样却不能称王的,没有这样的情况”。这个句子是否定句,“之”在这里做代词讲,所以将宾语“之”置于动词“有”的前面。“未之有”就是“未有之”。 (2)古之人不余欺也。——《游褒禅山记》 “余”是代词作宾语,应放在动词“欺”的后边,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因为这是个否定句,“余”是代词作宾语,符合宾语前置的条件,所以将宾语“余”置于动词“欺”的前面。“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由上面两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要看在否定句中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 (一)介宾前置。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记》)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论贵粟疏》) (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如: 1.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如: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句中“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2)句中“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3)句中“无觅英雄”倒置为“英雄无觅”。这种形式多见于诗词和韵文中。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松柏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 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 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 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 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宾语前置(公开课导前案)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宾语前置句旧知回顾: 1.现代汉语的正确语序: 2.文言句式中什么是倒装句? 3.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课前小练: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文言特殊句式): 1、亚父者,范增也。 2、沛公军霸上。 3、沛公安在?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句式与用法。 2、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特点。(自主合作练习并尝试总结规律)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何以战? 4.忌不自信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古之人不余欺也! 7.何陋之有哉!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9.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10.项王项伯东向坐 11.一言以敝之 一、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 探究宾语前置的第一种类型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何以战? 规律一: 小试身手:(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 、卿欲何言? B 、之二虫又何知? C 、其间旦暮闻何物? D 、君何患焉? 探究宾语前置的第二种类型 (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规律二: 小试身手:(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寂寥而莫我知也。 B、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C、后遂不复至。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翻译下列句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翻译: 探究宾语前置的第三种类型 (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何陋之有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唯利是图。 4、唯才是举。 规律三: 小试身手(4):下列选项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 A、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宋何罪之有? D、何厌之有?("厌"通“餍"yàn”,满足) 探究宾语前置第四种类型 (四)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项王项伯东向坐。 2、一言以敝之。 规律四: 小试身手(5)下面的句子用法不相同的是() A、不然,籍何以至此?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奚以知其然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特殊情况下的宾语前置句 规律五:“相、见、自”特殊用法中的宾语前置 例1: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