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人的惰性心理

论人的惰性心理

论人的惰性心理
论人的惰性心理

论人的惰性心理

摘要:

人的惰性是人的本能,是人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但他去世管理活动的阻碍。人人都会有惰性,主要表现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懒惰与消沉,不求上进的消极倾向,并且的懒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以及轻微的犹豫不决。庄子曰: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对于一个人来说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否有所为,主要看他能否克服惰性。应该承认,人的惰性是强大的,是自然下垂的重力,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人和自然的力量相抗,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惰性难以克服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的伟大处也正在于此。

关键字:

惰性克服成功健康

正文:

所谓惰性是指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人懒惰的本性;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当一个人有惰性心理时,做事就会迟迟不行动,一拖再拖。人的惰性就像惰性气体所起的作用,会成为发生反应的阻碍,成为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当一个人有惰性心理时,常常会有以下的表现:

A.你打算做一件事情,但就是迟迟不行动。与此同时,有更吸引你的事,使你顾“此”失“彼”。

B.有时埋怨自己拖延时间,但总为拖延找借口。

C.你也觉察到拖延时间的害处,可仍在拖延已经决定要做的事。

D.有时勉强干一件事,干了一部分,还需要再努力才能完成时,你却放弃努力。

E.什么事都一拖再拖,无休止地拖下去,结果一事无成。

F.你也为以拖延的“恶果”引以为戒,也决心下不为例,但旧病复发,而使自己陷入又一轮的“感情折磨”中。

当下有一个词变得好流行,叫“周一综合症”,简而言之,就是在经历周末假期之后,无法立即回到工作学习中,特别是在周一的早晨,大部分人不想动,一动就觉得累,不懂又觉得自己是不思进取,就想赶快行动,但一动又觉得,如此循环,身心俱疲惫。

据调查大部分都有惰性心理,都会有“周一综合症”和“星期五综合症”。大学生接受过较高的教育,他们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知道“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了解“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有过远大的理想,并也曾想为它而努力过,但大学生活简直太幸福,太诱人了,每天可以晚睡晚起,可以肆意享受,尽情恋爱……自己的干劲全被消磨了,,自己也知道学习的重要,也知道泡图书室的好处,也知道考证的重要……但到关键的时候就打退堂鼓,宁可到考试的时候再去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也不愿在平时努力点,看到别人学习心中会有不屑,甚至嫉妒。

惰性在人身上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做事拖拖拉拉,爱找借口,虚度时光而

碌碌无为。而人的计划、理想、抱负就在这拖拉与借口中变成了泡影。一个人一旦贪图安逸,并积习成性,就会给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举例说:当羊群出栏的时候,用一根棍子挡在门口。第一只羊就会跳出去,当第二十只羊跳出去后,把棍子拿走,第二十一只羊还是会跳出去,这时明明没有棍子挡着。可是羊还是跳而不是走出去。做事要有上进心不能总是依赖别人。别人怎么做而自己不一定要跟着那么做。要有创新的意识。假如你还是个学生,尤其是个高三学生的话,现在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如果发现自己身上有惰性,那么请下决心,努力去克服,否则一事无成。

其实人人都会有惰性,人的惰性是一个老问题,却始终说不太清楚。人人都有惰性,程度不同罢了。人人都有的东西就一定牵扯到人性。人性的基座是本能,本能其实就是动物性。人的惰性属于本能,本质是一种自我保护,对自身生命能量的节制。

大家看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频道,非洲狮群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和养神,不远处成群的斑马、羚羊、角马在吃草。狮群无动于衷,因为它们暂时不饿。等它们出击时也只是够食即可,并不储存食物。狮子处在动物食物链的高端,在没有人的前提下,不存在安全感的问题。有些动物有存储食物的特性,主要是没有安全感所致。动物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懒惰,而是千万年进化的最佳选择,温饱即可,绝不轻易浪费生命能量。

人由动物而来,必然带有动物属性的残余。人与动物大区别之一就是并不满足温饱。而人几乎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温饱之后的事情。换句话说,人之所以走入今天高度文明的社会,正是持之以恒克服自身本能惰性的结果。人的惰性一直存在,而且和动物混沌的惰性不一样,演化为两种:物质层面的惰性,精神层面的惰性。人按惰性表现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的惰性都被进取心克服到最小状态。第二种,物质层面惰性较大,精神层面惰性较小。第三种,物质层面惰性较小,精神层面惰性较大。第四种,物质、精神层面惰性都较大。

很有意思的是,人把物质层面的惰性称之为淡泊、清高、迂阔,把精神层面的惰性才称之为懒。这也说明人还是很尊重动物的,并不认为动物的养神就是懒惰。也就是说,人的惰性只是指精神层面的懒惰。一个人没有精神上的进取心就可以说他的惰性较大。

人的惰性犹如顺水之舟,顺其自然,就会日日下游,最终抵达惰性的死海。而那里就是人群的最低层。要想使自己不流入下游,需要时刻划桨,因为是逆水而上啊。人精神层面的高低取决于划桨的技巧和勤奋度,没有一点捷径可走。

应该承认,人的惰性是强大的,是自然下垂的重力,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人和自然的力量相抗,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惰性难以l克服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的伟大处也正在于此。

有的人的惰性只在某一段时期内存在,表现在一段时间内懒得做事,懒得学习;而有的人一生都很懒惰,表现在生活懒惰,无进取心,得过且过,在学校里懒得学习用功,在工作上懒得竞争上游,在家里懒得做家务。惰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以及轻微的犹豫不决。谁都知道,勤奋的劳动,可以收获丰硕的果实,但相当一部分人,宁可收获少些,也不愿付出更多的劳动。人的惰性是一种可怕的精神腐蚀剂,使人整天无精打彩,生活消极颓废。世界各种文明都有许多鼓励人们上进的警句和格言,如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勤俭持家等等。这些话都是提醒人们不要做惰性的奴隶,不要在生活

中成为一个失败者,这是生活的考验。惰性,使人的才华被埋没,使人的潜能被扼杀,使人的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一个人如果为惰性所左右,那么他除了躺在草坪上,做一些“黄粱美梦”以外,很难再有什么别的作为了。黑格尔说过:“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不努力发展他的才智,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

人的惰性是一种自然规律,就是能量理论,世界万物的运动,都是以耗能最少为原则。比如物体的碰撞,碰撞后的运动,必然是耗能最少的方向;比如物体的振动,傅立叶方程就是以能量最小原则列出来的。此外,势能小的状态为稳定状态,比如,在一个凸起的弧上放一个球体很不稳定,而在一个凹面上放一个球体则是稳定状态。由此,我明白了,人的运动必然也是以耗能最少为原则,并力求处于势能最小的状态。这就很清楚了,所以我们走路的时候会走近路;所以我们总是在让自己的生活更舒服;所以我们说:舒服不如倒着,因为这时候的势能最小呀。

常言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很好理解,在寻求能量最低;而人往高出走好象违背了这个自然规律。其实不然,区别就在于人有了思想。人为什么往高出走呀,不就是因为人知道,往高处走会生活的更舒服嘛。如果不是因为往高处走有了钱有了权,有了更好的生活,问问谁还愿意往高处走呀?以植物为例,要生长,必然要享受阳光,于是努力伸展自己的枝叶——这如同人的努力,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工作,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但是如果没有成功怎么办?——这就是苔藓的来源,无法和高大的乔木竞争,只好自己另寻生存之路。人也一样,付出了努力,却没竞争过别人,怎么办?只好认命,说自己能力不够,以寻求一个心理的平衡——其实和自然界的万物平衡同出一辙。

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尚且以能量最低为原则,何况人乎?

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惰性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

1. 引起思维迟钝人的大脑功能用进废退。惰性的人,大脑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内啡呔及脑内核糖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水平降低。长期如此,则使大脑功能呈渐进性退化,思维及智能会逐渐迟钝,分析判断能力下降。

2. 机体素质下降惰性可使人的机体素质下降。人体的免疫功能动则盛、惰则衰。贪图安逸者,由于活动甚少,四肢懈怠,久而久之,会导致精力和体力走下坡路,抵御疾病的能力也随之下降,许多疾病便会随之而来。

3. 未老先衰前苏联医学博士兹马诺夫说:“中年人的健康有赖于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性。”大量实践也证明:凡是有惰性的人往往易导致自身负性情绪的产生,如忧郁、沮丧、怨恨、烦恼等。这些负性情绪的人为罹患疾病大开方便之门,不仅导致未老先衰,还会诱发癌症。

庄子曰:“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对于一个人来说,惰性是一事无成的重要原因。世上没有哪个人生下来就该贫穷、潦倒。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主要就看你能否克服惰性。那么我们该怎样克服惰性呢?克服惰性,要做到心胸开阔,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及追求,平时要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用积极而紧张的生活方式去刺激人体的适应机能。要经常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达到陶冶情操和心情欢快的目的。为了我们能永保青春,让我们“动”起来吧!

A.要认识惰性的危害。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一件事物的危害,怎么可以去自觉地拒绝呢?

B.检查自己的惰性有什么表现,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C.根据实际能力,科学合理地制订计划并安排时间。如果好高骛远,或者过分苛求自己,就会往往因不能实现计划而使自己的信心受到打击,消磨意志,养成惰性。

D.今日事,今日毕。言必行,行必果。切莫待明朝,万事成蹉跎。

E. 锻炼意志。一个人如果没有与困难作斗争的顽强精神没有坚强的意志,就必然会为惰性找到借口。要经常检查自己,督促自己,克服自身的惰性、动摇性,养成不畏艰险,不向困难低头的坚韧性格。要以彻底的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只有那些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把生活看做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创造的人,才能真正自觉地鞭挞自我,克服惰性。

人的惰性是戕杀意志的软刀子。人往往在进与退的刹那间迷失本真,以至于被怠惰役使,明明只是举手之劳就能自食其力、养家糊口,也不愿以付出换取应得的回报。这样的人,长此以往不思劳有所获,过平常却不失为安稳的日子,而是异想天开有朝一日不劳而获 过上锦衣玉食的富裕日子。

人总该有点廉耻之心。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我们都有一双手,只要身体健康,只要通过辛勤努力,都能自食其力。但若一个人温饱有虞,尚不思勤而致富,俭以持家,宁愿懒散在家,过着靠人养活的日子 就是失去了廉耻之心,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悲哀。

所以为了自己的尊严与生活,请学会拼搏、进取、不抛弃、不放弃,请相信儒家著名的现实主义代表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如果能克服惰性,你就能走向成功了。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姓名:于际都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号:142002010229 对以下四个论述题的回答要作为一个附件,在线发送给我,时间截止 点是本课程第九周上课前。附件名称为:“考试”加上“你的名字”,如:考试张三。另请特别注意,第九周上课必须到课,并且将此考试 答卷打印好,写名字和学号交给我。 1、结合你看视频,对本课程的任意三节课的内容加以详述,说明哪 些地方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大约500字) 在第一节课中,翟学伟老师先提到了过去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 为的方法,是在各个学科中分散地进行研究。而老师则是进行了一次 整合,从精神、文化、伦理、美学等方面研究上述问题。其研究特点为:以社会科学的方式进入,以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接着 又给我们梳理了本门课的十个专题。 随后就展开了第一专题的讲解。提到两大文明形态: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即乡土文明或称为农耕文化,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晚清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文明形态。而 工业文明指向的是现代化,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生产资料极大交换 的市场经济。在现代化历程中,还不能说请当今的中国人具有那些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故而只能寻找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下中国人相对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是:人对自然的亲近;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农业文明下,人所需的物质资料全部从自然中获取,人想控制自然但却能力有限,只能尽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从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中国人正在从一种稳定走向另一种稳定,但目前处于过渡期的不稳定状态。 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有四个方面: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农村空巢化,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等。 这是本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印象尤为深刻。我对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深度尤为赞服。老师不是拿教科书化的知识给我们讲解,而是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本

心理学

苏州科技学院 专业课(社会心理学)论文 课题:大学生惰性心理的调查研究 专业年级: 劳动与社会保障1011 学生姓名:顾琛 学号:1020406101 指导老师:艾振刚 评阅人: 2012年5月30日 江苏苏州

内容摘要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我们从高考大军中脱颖而出,终于步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象牙塔。可是面对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少大学生逐渐产生了惰性,开始逃课、玩游戏、宅在寝室、极少参与学校社会活动等。为此,我经过询问以及搜集调查资料的手段,得出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惰性的初步结论,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逃课经历,不少大学生想好好学习,可就是自制力太差。希望这份报告能够给众位同学以警醒,同时使老师和学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的进行改进。 学习是在校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但是,从最近的研究情况来看,现在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的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甚至挂科的人数也居高不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并且整天都在学校学习的一个群体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为了使这种现象得到及时的缓解,我们小组对造成大学生学习惰性的原因以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得出结论。希望通过反馈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并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改变这样的情况。 关键字:惰性心理现状特征形式原因对策

目录 引言 (4) 惰性心理理论分析 (5) 大学生惰性心理表现现状 (5) (1)做事拖泥带水,敷衍了事 (5) (2)因循守旧,盲目从众 (6) (3)依赖心理 (6) (4)空想心里 (6) 大学生惰性心理产生的原因 (7) (1)教育机制的不完善 (7) (2)个人的因素 (7) (3)学校教育管理存在的缺陷 (7) 大学生惰性心理的解决措施 (8) 1.教育机制方面 (8) 2、个人方面 (8) 3、改善学校管理 (8) 总结 (9)

心理学代表人物

第一节心理学初创时期 冯特(心理学之父) 1、“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正式诞生。 3、《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认为是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是科学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巴甫洛夫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奠基人。 1、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退化、泛化与分化。 1)习得: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连接的过程; 2)退化: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的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3)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对学会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4)分化: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2、信号系统理论 1)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被称之为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2)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条件作用机制。 3、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 艾宾浩斯 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最早对遗忘进行了实验研究。 1、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块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型,并在到了一定程度上便不再遗忘。

2、我们需要进行过度学习。过度学习,也称继续学习,即再达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要达到过度学习的百分之五十,总复习程度的百分之一百五十。 桑代克(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教育心理学之父)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联结—试误”理论 1)学习的实质在于情景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的公式是S—R。他认为刺激与联结之间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错误反映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再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3)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解状态;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效果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3、学习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 一种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两种情景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也就越大。 贾德 美国心理学家,概括化理论的提出者。该理论的实验经典是“水下击靶实验”。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之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之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于后续的学习中。 耶克斯和多德森 美国心理学家,共同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下降趋势。

任务型教学法对中职生英语惰性知识的转化作用分析

当代职业教育/2016年第5期 □郭健 (四川省内江医科学校,四川内江641000) 摘要: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 其是将英语运用于工作和生活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惰性知识的存在及其普遍性 使中职生难以将所学英语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更广泛的问题情境中,扼杀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造能力。结合英语惰性知识的特征、成因与表现,科学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可以实现学生角色、 教师角色、教材功能与教学过程四个方面的转变,从而促进惰性知识向活性知识的转化。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惰性知识;中职英语;惰性知识转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6)05-0086-04 作者简介:郭健(1984-),男,四川内江人,四川省内江医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6-01-29 任务型教学法对中职生英语惰性知识 的转化作用分析 一、惰性知识的内涵及其特征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首次提出 惰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上获得的 知识是僵化的、脱离现实情境的惰性知识,这种知识将 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牢牢地束缚在固着的思维定式 或行为模式当中,使他们无法将所学内容灵活有效地 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随后众多西方学者开始研究惰 性知识,并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领域对其进行 科学的解释: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惰性知识是指教师 对知识提问时学生能够回答,但教师围绕该知识呈现 出某个主题或进行小组讨论时,学生却无法有效运用 的一种知识。①换句话说,惰性知识就是学生无法将其 应用或迁移到其他的学科领域、问题情境、生活实践中 的“死知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惰性知识是 指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没有与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建 立实质性(Substantive)联系,即“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 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有意义的 符号、概念、命题的联系”。②所以,这种原本可以应用 到广泛情境中的知识却只能应用在非常有限的情境 中。综合上述定义、解释与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可 以将惰性知识的特点归结如下:第一,惰性知识的存在 具有孤立性。即学生在学校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在 大脑中孤立存在的,没有同已有的个体经验和认知结构 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当学生面临特定的问题情境时, 这些知识不能被检索出来,不能融入自然的思维和行为 当中。第二,惰性知识具有等值性。这种知识通过学生 课上的被动学习和课后的机械记忆,长久稳定地保存在 他们的长时记忆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 或情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这种稳定的“等值”特性使 知识无法及时更新、升级和完善,长此以往,会导致知 识结构的固化和思维活动的僵化,严重影响创造性思 维的发展。第三,惰性知识具有抽象性。传统教学的 一大弊端就是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知识简约化、程序 化、抽象化和符号化,造成知识学习的过程脱离现实生 活,知识习得的结果是记忆一堆无意义的抽象概念与 符号。第四,惰性知识具有可转化性。作为教育工作 者,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 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 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与课堂上的间接经验有 机融合,可以最终实现惰性知识向活性知识的转化。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内涵及其特征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是一种基于任务的设计和使用,并强调任务在备课和 教学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外语教学法,它属于交际 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派生教教学平台 86

《穷查理宝典》读书笔记3000字

《穷查理宝典》读书笔记3000字 我只想知道我将来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可以永远不去那里啦。 有人说《穷查理宝典》是一本投资圣经,而在我眼里,它是一本“学习圣经”。我用三天的时间,通读了全书。在第一遍阅读中,我重点关注的是本书第四章第十一讲:人类误判心理学。因为,我非常好奇查理是怎样通过自学掌握心理学的,并且我也很想自学心理学。 在此,我想先谈谈我为什么要读《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其实也是一个“选择”,而我做出这个“选择”只添加了一个必要条件:有用。因为,对我而言,向聪明人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查理。芒格是沃伦。巴菲特的合伙人,而巴菲特又是神一般的存在,所以我相信他的合伙人——查理也是非常聪明的人。而且,在我最近阅读的资料里,《穷查理宝典》曾被多次提及,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本书里到底传授了什么样的智慧? 通过阅读,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只有五个关键词:问题、大量阅读、逆向思考、检查清单、经常使用。正所谓,水滴石穿,重复的力量无比巨大,全书都只在不断重复这五个关键词,这就是大道至简。 简单是长期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起点。——弗里德里克。

迈特兰德 爱因斯坦说,“科学理论应该尽可能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我也喜欢追求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所以,我想从三个不同的层次分享我的收获。 第一个层次,我初次看到了跨学科学习的有效路径。 查理说“如果你轻车熟路地走上跨学科的途径,你将永远不想往回走,那就像砍断你的双手”。 查理不厌其烦地重复强调,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事实上,他在自己的“检查清单”中借用并完美地糅合了许多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这些学科包括历史学、心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 查理最喜欢的反面案例就是“铁锤人倾向”。他说,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并试图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查理喜欢把人们的观念和方法比喻为“工具”。如果有了更好的工具,为什么不换呢?大多数人永远舍不得他们那些较为没用的旧工具。有句谚语“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方法。 第二个层次,我切身感受到思维习惯的强大力量。 首先,解决问题是生活的核心。查理有儿童一般的好奇

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的面子观 胡先晋 黄光国译 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在分析强调重点与基本态度迥异于自身文化的另一种文化时,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即使是对于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那些层面,每个社会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 这类观念上的差异经常反映在语汇之中。但是真要深入了解这些观念对其传承者的完整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形成这些观念的情境。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则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 这两组标准可以用两个词来加以区分。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侯自我都必须依赖外在环境。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这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行。“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由于以往未曾有人注意到这两组声誉标准的差异,因而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种观念,同时探讨它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实际应用。 “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间之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年)。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今这两个字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都通用,不过“脸”在长江中部各省的使用不如它在北方的范围广。然

人类误判心理学:认清自己和世界

人类误判心理学:认清自己和世界 比起巴菲特创造的惊人财富与传奇经历,他的生意搭档与终生挚友查理·芒格是个更专注于研究人的心理学家。在他著名的“芒格十一讲”里,我们可以窥探到其智慧之一二。尤其是在最后一讲“人类误判心理学”里,芒格对人类的心理,尤其是人性弱点与认识误区进行了鞭辟入里、追根溯源的剖析,在广度上达到了全人类普遍存在的地步,在深度上挖掘到了遗传基因层面。也正因如此,这一讲不仅是整个演讲系列的全面总结与升华,更被视为芒格思想的集大成者,因为“人类误判心理学”不再满足于为特定人群解决具体问题,而是放眼全人类,关心的是我们这个种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底层问题。我们知道,哲学关注两大关系:“我”与“我”,“我”与“外”(含人类社会的整个世界)。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里所讲的人类二十五种心理倾向,前二十四种可以归纳到这两大类中去:首先是解决“我”与“我”——人该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其次是“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最后一种“lollapalooza倾向”是前二十四种倾向共同作用的“终极倾向”。认清你自己 喜欢/热爱倾向:芒格认为,这种倾向广泛存在于诸多物种的遗传基因之中,比如刚孵出的小鹅会热爱并跟随破壳后见到的第一个物种,将之视为母亲,而不管其是否与自己同类。

在人类社会,同样会有“天生就喜欢和热爱”对自己好的人,比如父母亲人。在情场上,“你爱的你想的牵挂的,都比不过对你好的。”人类的这种倾向,其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会让人只愿意相信自己热爱和倾慕的人而扭曲事实,影响判断。讨厌/憎恶倾向:上一倾向的逆向倾向。其作用相同:造成认知偏差。只不过偏差的方向相反。 避免怀疑倾向:在漫长的进化史与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人类养成了快速做出决定的习惯,并根植于大脑记忆中。芒格认为引发怀疑倾向主要来自于两个:困惑与压力。为了消除这两种因素,大多数人的自然状态就是需要皈依某种宗教信仰。 好奇心倾向:好奇心是哺乳动物的天性,人类最为强烈。好奇心是促进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能够帮助人们防止或者减少其他心理倾向造成的糟糕后果,让人们拥有乐趣和智慧。 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芒格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一位优秀的年轻人在乘坐飞机时遇到空难丧生,他本来头脑正常的母亲一直拒绝相信这一事实。当现状变得超出自己控制范围时,人类就会做出这种“眼不见心不烦”的自我保护反应,甚至不惜借助化学物质依赖,但芒格认为这种依赖会导致道德沦丧。 自视过高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广泛存在与危害相信每个人都

如何看待“面子文化”

2005. 11. 21教练部例会培训资第一版 一《如何看待“面子文化”》 我们再来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面子文化”,它是“实事求是”的最大敌人,不是技术上不能“实事求是”,而是人们几千年以来一直都不愿“实事求是”。正是它的顽固存在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在中国社会关系网络中,由于面子不仅牵涉到个人在其关系网中的地位高低,而且涉及他被别人接受的可能性及他可能享受的特殊权力,因此,在中国社会,“顾面子”便成为一件和个人自尊甚至是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情。 1.“面子”侵蚀着组织的执行力 在华人社会里,有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的原则。中国人绝大多数都“好面子”,无论阶层高低,即使在穷苦的农村也“好面子”,因为“有面子”意味着他得到了周围的尊重与认同,拥有独特的价值与地位。掌权者更有资本获得“面子”,通过对资源的掌控,逼迫周边给予其“面子”;而能否获得资源、利益,可能不在于你是否能干、有想法,而在于你能否给足掌握资源的人“面子”。如此一来,是否有“面子”,是否能给别人“面子”,就成了社会评判的重要尺度。“面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内化在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具备强大、持久的延续惯性。即使在今天,面子文化依然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 在中国社会里,不论是上对下还是下对上,一个善于“做人”的人,通常都是善于顾及他人面子的人。为了在公开场合不驳别人的面子,他明明不同意却不提出反对得意见和建议,甚至为了给别人添加面子,还表示赞同这个方案。因此,中国绝大多数组织中的绝大多数议案在“面子”的干扰下,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甚至是应有的争论,就轻松通过了。又由于中国组织没有“法治”习惯,因此,轻松通过的方案也轻松地“不予执行”,因为领导者的面子被照顾了,需要照顾下属、同事的面子,这样一来,“不执行”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此“相互照顾面子”,组织怎么可能有执行力呢?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顾面子”,常常公开提出不同意见,他就会被认为不会“做人”,这在中国社会是吃不开的。无论是领导,还是下属,都需要学会“照顾面子”,这已成为中国人的处世哲学。“面子文化”不仅在组织的高层中普遍存在,更在各个组织的各个层面普遍存在。再组织的基层,有些员工对事不对人,就工作提出问题、异议、建议,涉及的经理或员工常常感到不可接受,觉得不受尊重,往往反弹很大,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面子”在作怪。这种自我保护的态度极大的延缓了问题的解决,导致组织运行的僵化、低效,严重阻碍了组织的成长。 〈一个人事经理眼中的国人劣根性〉一文写到: 我们跟老外打交道,有问题他们会当面指出,不管多难堪,但这并不妨碍他吃饭的时候跟你谈笑风生。所以老外开会,会上可能有10种声音,但会后只有1种声音;但中国人开会,会上没人说话,但会后可能有10种声音。我们老板开会结束时通常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全体沉默。一出会议室,跑到自己办公室门一关就开始开部门小会了。 这确实是太多中国组织状况的真实写照,他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亲身的感受。可见,“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而持久的。“面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儒家主张个人和其他人交往时,都应当从“亲疏”和“尊卑”两个社会认知度来衡量彼此之间的角色关系:前者是指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后者是指双方地位的尊卑上下。某人在考虑要不要给别人面子的时候,其实主要就是在考量彼此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企业员工的自身素养有待提升》 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员工对于“自我的价值观”和“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两个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总体上来讲,要相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浪潮,中国的经理任和员工还没有准备好。“Aer you ready ? NO! 他们还在犯一些基本的错误,他们的职业素养还有待于提高,他们还在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上跟自己较劲。据个例子,职业足球运动员就职业人才的一种,而中国男子足球运动员种种令人失望的表现,突出了他们的极不职业,拿着职业化的高薪水,他们却天天做些很业余的事情,说些很专业的话,踢着很业余的球。 “自己要做”与“上级让做”有着本子上的区别,为自己做何为别人做的感觉也会影响执行的效果,这种心态对执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执行不失为领导而做,而是为企业而做,位自己而做,为企业做最终也是为自己而做。不仅人生如此,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沉迷于索取与回报,那么你最终会一无所获。其实,执行是为自己做与为企业做的统一体。任何强大的企业都是由高素质的员工建设的,企业只有发展员工才能获得真正的长远的利益。虽然不是一一对应,但在趋势上,方向上大体如此。韩国经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还过企业的员工不领取加班费,如此一来,还过企业渡过了最艰难的启动时期,产品在价格上有了竞争力,韩国企业也有利润投资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了。中国企业的经理和员工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技能与素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决定了提升空间。同样“自家要学”与“上级让学”的感受与实际效果也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小富即安与追求卓越的两种心态与风格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化素养,这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与美国人相比,我么在基本的职业素养上海落后了50年以上,也就是好几代人,我们正在解决美国人几代前的问题:与韩国人相比,同样是追赶世界,中国人的狠劲儿,奉献精神差的太远了。因此我们现在这几代人和所后的几代人,都要加油.努力,真的是在别人睡觉是我们还需要努力,因为过去他们也努力过。我们每个人都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够不断发展,企业才能不断的强大,国家才能逐渐富裕。 我们会看到:由于执行者的价值取向和企业的价值观存在差距,因而执行者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决策进行“自我取舍”,经理和员工挑活或者不执行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虽然执行者具有足够的工作经验,但在操作过程中,他会站在一己私利或小团体的立场上来思考处事,违背投资者的利益.违背企业利益,甚至违背社会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尽管执行者已经尽心尽力,但是由于缺乏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最后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晕轮效应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 突出表现。 4、异性效应 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 的言行。 5、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

心理学著名人物简介(时间顺序)..

(最后一页为顺序排列) 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德国 Gustav Theodor Fechner 1801---1887 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费希纳借用物理学的方式,创立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次对感觉能力进行了划分,并发现了韦伯—费希纳定律。费希纳的研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著有《心理物理学纲要》、《论心理物理学》等。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德国 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 德国生理学家、物理学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是19世纪大科学家之一。赫尔姆霍兹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上,首创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提出三色色觉理论形成了著名的杨 - 赫三色论和听觉共鸣说。他在生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著有《生理光学手册》、《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等。

威廉·冯特德国 Wilhelm Wundt 1832---1920 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冯特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个体的直接经验,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并且提出了感情三度说。他一生培养了众多的著名心理学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巨擘。著有《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等。

赫尔曼·艾宾浩斯德国 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虽然没有建立正式的理论体系,但他在心理学上却拥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和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他对记忆的研究突破了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障碍,开创了一个新领域。著有《记忆》、《心理学原理》等。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完整笔记

教学设计原理 R.M.加涅 相关书籍: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R.M.加涅 《学习心理学:一种面向教学的观点》P.M.德里斯科尔 《学习与教学》R.E.梅耶 《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 《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修订》布卢姆 《系统化教学设计》W.迪克 《教学设计》P.L.史密斯 一教学系统导论 1 教学设计导论 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教师用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如: ?如何将学生进行分组,以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交流 ?什么时候练习与反馈最有效 ?技能知识学习的前置知识有哪些 掌握教学设计原理的目的: 按照一定的理论,对教学设计过程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事件和活动中去,使教学更有效。 1.1 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 没有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是最佳的,基本假设: ?教学设计是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目的是达到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毅力、时间、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原有知识、学习能力等) ?教学设计模型可运用到多种教学场景下(学生个体、小组、大组),原理保持不变 ?利用学习者对教学设计进行检验,反复设计与验证,使教学趋于完善 ?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过程,包含相关子过程(原子过程是: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中的预习、评价、 反馈等) ?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 1.2 学习原理 学习情境 人在清醒的时刻,都在观察和处理信息,一些信息被记忆,一些被摒弃。 是什么让人记忆: ?学习者内部(来源于学习者,想获知) ?学习者外部(提供一个事件,包括学习内容、目的、方法等环境) ?学习者、学习发生的情境、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等存在着相互作用 教学原则 从学习原理中,指导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 ?接近:教学环境与学习目的相接近 教学情境的设计接近学习的目的,或学习预期。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纲,而不应以方便学习或教学为目的。如,学习目的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装配一支枪”,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给学生图纸。 ?重复: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的反应需要重复,以使学习得到进步 重复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者反应,只是一种练习形式,而非基本条件,也不是必须的。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记得晚清的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明恩溥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本书通过一位来自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生动详实的讲述了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此书的第一章就讲到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① “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现象,而是全社会的一种共同习性。我认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基于一种集体体制下渴望被认同的心理状态。她强烈地表现为: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说到底,这种面子并非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的内心满足。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于乌江自刎,一代霸王自刎的原因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试想如果那时的项羽能够知耻而后勇,休养生息,从头来过,那么中国的历史不知道要怎么改写了!!然而,后人竟大加称赞这种只顾面子的愚蠢行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清照的:“生当 ①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

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行为我认为大家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失败,从中汲取教训,反而却一再地颂扬这种面对困境而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呢? 在历史上看,中国历来是一个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声誉和名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背后连着一家人的命运。试想,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做了错事的话,那会使得整个家族蒙羞。另外,中国历来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下生活,就要讲究。一个他人的认同感。因此,面子问题也许就是这么产生的。 给别人留足面子是一种礼貌。在公众场合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不能直接指出,凡事讲究个迂回,先要肯定此人的长处和优点,继而委婉地指出缺点,这在我们的语境习惯中叫做“求同存异”。说话办事时一定要注意到他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一定要懂得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子问题同样需要掌握个度。当今网络时代上的红人毫无廉耻之心,一味地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这种行为真是让人汗颜!过度的讲究面子问题同样危害不浅,官员过度地讲求面子往往会伴随着带来权力寻租,滋生腐败,贪污受贿等丑陋现象,而个人之见如果也是过度的讲究面子,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淡漠和虚假。 其实,面子问题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

心理学浅论重点试题解析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 )。 A.态度B.情感C.情绪D.认知 3.( )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A.动机B.兴趣C.意志D.认知 4.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 )。 A.意志过程B.行动过程C.认知过程D.情绪过程 6.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笛卡尔B.冯特C.洛克D.华生 7.(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A.经验论B.构造主义C.行为主义D.机能主义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B.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C.经验论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 D.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9.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是由于人有( )。 A.意识B.理智C.感觉D.思维 10.在个体心理系统中,最具有稳定性的是( )。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 )、( )、( )、( )、( )。 4.( )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三、简答题 1.请简要阐述个体心理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3.心理学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四、论述题 试论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因此,答案为A。 2.C 解析: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对事物产生的一定的态度所引起的,属于情绪。因此,答案为C。 3.B 解析:兴趣属于心理动力系统,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因此,答案为B。 4.A

浅谈高中语文学习中的惰性知识

浅谈高中语文学习中的惰性知识 发表时间:2011-12-22T14:01:07.097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陈玉静[导读] 这些知识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在何种条件下来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却很少为人重视和强调。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陈玉静 语文学习中,教师通常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况,一是已有知识对学习新的知识起促进作用,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整合,促进学习中正迁移的产生。二是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学生所具有的不太精确的旧知识,影响新知识的掌握,容易对新知识产生误解,甚至使新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困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中的负迁移。这两种现象都是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是教师都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但是在学习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已有的知识有时并不促进或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而是保持一种不活动的惰性状态,还没有引起教师们的足够关注。 所谓惰性知识是指人们获得某种知识并贮存于头脑中后,处于一种不活动的稳定状态,它很难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但它可以潜在地起作用。比如我国古代有些食古不化的书呆子,虽然能诵读许多诗文,但却不能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今天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倾囊相授,学生竭诚而学,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在何种条件下来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却很少为人重视和强调。有时在许多条件下能够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学习者却难以激活这些惰性知识,以至于造成一些学生成绩下降,甚至掉队。实质上,惰性知识虽不能明显干扰新知识的掌握,但它无疑是一种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被慢慢遗忘。这种现象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学习亟待解决的问题。 惰性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记住新知识、新信息,而没有能给学生提供理解所学知识内在意义的必要信息,也没注重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和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结果使得所学的知识信息是孤立的、片面的、零碎的,不能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整合,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处于惰性状态,被激活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其适用范围太小,变式太少,在解决问题时找不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原有的知识就处于惰性状态。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做完一份试题后,过几天,把原试题按照原次序排列,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则高;如果打乱次序重新排列,答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有的学生不知所措。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多方举例,要善于举一反三,增加知识的适用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 三是学生缺乏应有的认知策略。如果缺乏用多种方式去思考所学的新内容,缺乏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精心加工的策略,那么所学的知识彼此是孤立的,容易成为惰性知识。在解决问题时,如果不能用恰当的策略去回忆、提取有关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仍然是惰性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认知策略,使所学的知识处在有意义的联系状态中,才能容易被激活,提取并加以运用。根据上述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注重惰性知识的激活。如何才能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呢?第一,在教学中为学生记忆新知识提供良好的知识背景。在新知识学习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背景知识的数量、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桥梁,使所学的新知识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激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教给学生主动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的方法、策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如中学语文课本涉及鲁迅先生的八篇小说,如何记住这些小说发表的先后顺序,我在复习教学中编了顺口溜:“狂人”去找“孔乙己”,托他买“药”办“小事”,“故乡”的“阿Q”先有约,“祝福”之前看“社戏”。口诀综合运用了牵扯法,按《狂人日记》(1918.4)、《孔乙己》(1919.3)、《药》(1919.4)、《一件小事》(1920.7)、《故乡》(1921.1)、《阿Q正传》(1921.12)、《社戏》(1922.10)、《祝福》(1924.7)的顺序来说的,学生只要记住这个有趣的口诀,很快就记牢了,面临实际问题时,就容易被激活出来。 第二,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使之形成一个概括的知识框架,并教给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在有用的信息上,记忆所学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讲,要学的知识是一些不熟悉的新信息。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新信息的意义,促进他们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加工,教师必须出示丰富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对所学材料精心加工的机会,使得抽象的、无联系的信息具体化、意义化,便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意义得多。由此,学生理解的信息在以后的学习中是很容易被提取出来并加以运用和迁移的,同时也就减少了惰性知识产生的可能性。转当然丰富的事例能给学生提供感性基础,但是并非越多越好,还要注意事例的典型性。事例过多容易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阻碍抽象思维的发展,难以形成一个概括的知识结构。如教师告诉学生在论述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时,其开阖关键的地方需要过渡,并举例加以说明,这个例子就要典型,像《反对自由注意》一文,开始由总述转为分述时,文章过渡说:“自由注意有多种表现。”之后讲了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讲完后又转到总述其危害,又过渡说:“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这样学生能形成一个概括的知识框架。如果缺乏抽象思维,那么面临新问题时学生仍然束手无策。所以教学中应当将抽象的、概括的知识的掌握置于核心地位,让学生力求理解这类抽象的知识,以求为将来激活这一抽象知识提供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控制、管理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知如何去学习,学生常常不能理解、记忆所学的内容,所以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如何去组织精心加工所学信息的方法,即如何记笔记,列提纲,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克服急躁情绪等问题,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第三,改善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学生以提示。学生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虽然有解决问题的必要的知识,但是实质上这是学生缺乏一些思维和学习技能的表现。因此语文教学设计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新知识与巩固旧知识相联系,复习旧知与学习新知、提高相联系,安排语文能力训练地步子前进与必要地反复相联系,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以促进知识地应用。 提示作为一个辅助手段,在避免惰性知识地产生方面具有一定地作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以达到意开词达,恍然大悟的目的,教学能把学生导入“山重水复疑无路”,又能把握火候激发思考,给予提示,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上面我们谈了怎样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惰性知识产生后怎样激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