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定义:(P2)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和人。社会指的是社会系统、结构、即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人就是社会中的主体,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社会的人。

三、中国社会学界的主要社会学家及其主要观点(P8)

中国社会学界90多年来大体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代表性观点有:

1.严复在1903年出版的《群学肄言》的序言中,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郑杭生在一系列论著中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如下定义:社会学是研究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3.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代表人物: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陈瀚笙等

4.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由费孝通主持和指导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这样定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台湾的一些学者也有类似观点(如杨懋春)

(二)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1.认为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代表人物:孙本文

2.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代表人物:龙冠海

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代表人物:杨心恒等

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代表人物:庞树奇

(三)第三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为:

1.剩余说

2.学群说

3.调查说

4.问题说

5.未定说

四、社会学的功能(P15)

社会学具有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一)认识和改造社会(科学功能)

1.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意义,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1.“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

2.“减缩社会代价”,就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另一层的意思就是指尽管社会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三)构建和谐社会

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进程中,社会学研究将会提供理论的支撑。

(1)社会运行论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2)社会运行论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也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到改革与和谐的关系

(3)社会运行论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为进一步理解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社会学的学理支撑。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学创立时期的社会学家及其主要观点(P20)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中国学术界一般把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

(一)孔德(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孔德致力于建立庞大的实证哲学体系,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一词,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市政科学。因此,孔德通常被当做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后者强调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知识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他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

(二)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

斯宾塞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所以人们通常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论。他的社会进化思想认为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要经历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过程,所以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体。在一切发达的社会有机实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支持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

二、西方社会学的形成时期的主要社会学家及其观点(P22)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涂尔干、韦伯、芝加哥学派

(一)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

代表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原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涂尔干的方法论特点是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反对还原论。他主张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实证性研究。他的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又从社会团结的视角研究社会反常现象、偏离行为。认为社会危机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危机。

(二)韦伯(德国社会学家)

代表作:《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和道教》、《经济与社会》等

韦伯倾向于个体主义,即主张对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或隐藏的意义加以解释,与实证主义方法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在其社会研究中,作用一种叫"理想型"的逻辑工具目的在于对所研究的现象加以纯逻辑的分类和定性,以便理解和把握现象之间的因果链。韦伯对世界多种宗教的经济伦理的研究是其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构成。

他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1.目标合理的行动

2.价值合理的行动

3.激情的行动

4.传统的行动

(三)芝加哥学派

代表人物:帕克和伯吉斯著《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托马斯等。

主要观点:美国芝加哥学派是以芝加哥大学为社会学系为中心,注重以经验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派。其特点是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主要对城市的外来移民、贫民窟、犯罪、人口以及种族等问题展开研究,目的是诊治社会弊病,改善城市运行。与此同时,他们又提出了城市人文区位安排的模式,提出城市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庞然大物,而是有一定内部结构的统一体。

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社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P24)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

(一)结构功能主义

主要观点:侧重对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的学说

代表人物:帕森斯、默顿

1.帕森斯

代表作:《社会行动结构》、《社会系统》、《现代社会体系》等

帕森斯,美国社会学家,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1945年他首先正式提出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词,著有《社会行动结构》、《社会系统》、《现代社会体系》等。他提出了AGIL 模型,即任何一种社会系统都应具有四种功能:适应功能(A)、目标实现功能(G)、整合功能(I)、模式维持功能(L)。还强调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满足一般功能需求的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系统之间是否存在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

2.默顿(帕森斯的学生)

他进一步发展了结构功能主义,提出了“中层理论”策略,以及新的功能分析范式,诸如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以及功能选择等,心烦人们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客观后果、社会变革的原因进行功能认识,做出功能评价,大大拓宽了功能分析的领域,并将结构功能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

(二)社会冲突论

主要观点:主要关注和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代表人物:科塞、达伦多夫

1.科塞

科塞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他强调冲突的正面功能,提出冲突五项正功能。他还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阀制度。

2.达伦多夫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二重层面,因此既要从社会均衡角度研究社会现象,又要从社会压制角度研究社会现象。

(三)社会交换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主要观点: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

代表人物:乔治·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创始人之一)、彼特·布劳

1. 乔治.霍曼斯

乔治.霍曼斯,美国社会学家,是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人与人之间具有比较普遍的功利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且并非都是有偿的。

2. 彼特.布劳

彼特.布劳,更注重社会中的权力与交换的联系,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的不平等,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异质性。

(四)符号互动论

主要观点: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中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代表人物:赫伯特·布鲁默、欧文·戈夫曼

1.赫伯特·布鲁默

1937年提出了“符号互动”概念,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2.欧文·戈夫曼

提出了拟剧分析框架和印象管理理论,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互动现象与技巧着手,探讨社会互动中的表演是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维持社会生活秩序

(五)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1.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他认为社会是人们凭借自身能动性创造的成果,因此,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语言使用是其成功的本质性因素。(行动者模型---分层模型)

2.德国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流性理论,他的社会学主旨就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

3.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反思理论,他的治学目标是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和揭示社会生活隐秘。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的定义及其使用范围(P44)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基本步骤: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等。

2.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也叫田野工作,是人类学、考古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田野调查法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一些问题: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什么(why)。

在田野调查中,为获得重要信息、材料,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是必要的。参与观察法是指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深度访谈也是田野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的重要途径。

完成田野调查之后,研究者需要撰写田野调查报告,田野报告的写作方式主要有民族志的写作方式。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典型方法,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验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实验法,就是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利用社会情景的自然状态)和实验室实验法(通过设置实验室环境对变量加以控制)

(四)历史比较法

为了探讨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变迁规律,社会学研究经常用历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

历史比较法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种:1.政府文献资料; 2.民间历史资料。

常用的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主要有:类比分析法和理想类型分析法。

历史比较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泛的适用性,表现为:

1.社会运行与社会变迁纵向比较研究

2.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的横向比较研究

3.社会意识和社会事实成因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P64)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本质是指规定和制约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基础和根据。社会的本质不是抽象的、非历史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综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他们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联系或者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

因此,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二)社会的特征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而言,人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和发起者,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过程的推动者。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二、社会的构成要素(P66)

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一)人口要素

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称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人口结构也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社会中的人口要素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体现:

1.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2.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通常称之为德、智、体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可以划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三大类型。

一般来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资源是由人类从自然界或世界中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资源大体分为两大类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因此,合理分配、利用和保护资源尤为重要。

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人文资源可以分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根据资源的表现形态可分为:实物资源与符号资源、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

资源相对于人类社会活动而言的,即可资利用的物质或事物

(三)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社会构成的环境要素为狭义的环境,即指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空间、地域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生产和生活所必需资源的各种自然条件,也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物质基础。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

(四)文化要素

文化是社会的又一重要构成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文化之所以是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因为文化把自然人统合起来构成社会。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个人通过学习文化掌握成为

社会成员所需的规则、技能和知识。社会秩序总是在一定文化提供的互动规则下形成的。

三、社会的功能(P68)

1.整合的功能。整合或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也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

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四、社会转型中的问题

1.社会分化加速

(1)领域分化,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由大统一走向各自独立。

(2)区域分化,社会不同区域的发展不平衡。

(3)阶层分化,社会阶层的各个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4)组织分化,社会组织结构一元向多元方向发展。

(5)观念分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

2.社会流动加快。主要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社区结构、职业结构之间的流动。

3.社会冲突加剧。主要表现为利益性冲突、结构性冲突、规范性冲突等。

4.社会整合力弱化,表现在传统整合力量已经弱化,而新的整合机制尚未建立。

5.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与冲突。

(1)资源分配的市场化程度不平衡

(2)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

五、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P77)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以及获取资料的方式就是一个社会的生存方式,也叫生计模式

主要生存方式有:采集狩猎社会(人类最古老、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

公社社会是指多数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

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家庭、宗族、氏族等亲属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一般来说,地缘关系可大致分为:三级、四级、五级以至于更多级。我国的地缘系统按七级划分就是:国家、省市、县(或大区与小城镇)、乡(或街道)、村(或居民区)、邻里在社团社会,职业及业缘关系是主要社会关系。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的含义(P84)

文化一词英文为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指“耕耘”、“耕作”,其最初的含义与

农业文明有直接的联系。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文化是人类代代相传的整个社会生活的结晶,社会的存在不可能离开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文化是人类具有区别于动物界特征的根本标志,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

二、文化的特征(P84)

1.文化具有可习得性

2.文化具有共享性

3.文化具有象征性

4.文化具有全括性

5.文化具有整体性

6.文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文化是普遍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土著社会还是文明社会,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普遍性。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族群、国家和社会,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文化。

三、文化的分类(P86)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物质文化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理念文化是还处在理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

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社会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的类别:

(1)民族亚文化

(2)职业亚文化

(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出的区分)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例如,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社会青年人中兴起的“嬉皮士”运动,就是一种否定当时西方主导价值观的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为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属于这类文化的有:庆典方式、拜访方式、赠礼方式、哀悼方式以及礼仪、禁忌、姿态、发式等

四、文化的构成要素(P88)

文化由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构成

(一)象征符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

象征符号是人类通过意识控制而创造或建构起来的象征体系,用来引导人们的互动、交流、思维、情感、学习和控制。

文化中的象征符号包括:语言、物质象征符号(例如,中国汉人的婚礼习俗中所使用的枣子,宗教里的教堂、佛塔)、姿态和行动

(二)价值观念

文化价值观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关于是非、善恶、好坏、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的观念和倾向。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规范体系

文化的规范体系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文化中的规范体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建构起社会行动规则系统,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俗民德、乡规民约等

正式规范包括:规章制度和法律

法律属于约束范围较广、约束力更强的正式行为规范,因为法律通过国家机器来制定、推行和执行的规范。

法律规范不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某些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四)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文化中的物质具有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人们创造或制造出的物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是自身需要的产物;文化中的物质还具有社会意义,即人们创造和运用某些物质是要把人们联系起来,组成有机的社会。

五、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有: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涵化功能

1.认同功能

2.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材料与蓝图;文化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3.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就被称作文化的整合功能,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4.涵化功能:人需要通过文化涵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一、人的社会化的含义:(P102)

“人的社会化”理论反应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人的个体化的含义、个体化的提出、个体化的机制

(一)个体化含义(P116)

个体化,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活动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二)个体社会化的提出(P98)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当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趋势,这一过程使得早期现代性工业化所确立的社会大生产体系不断动摇,大型集体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影响力逐渐降低,推动了“集体社会化”向“个体社会化”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趋势:

1.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2.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

3.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4.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和女性化。

5.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

6.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三)个体化的机制(P119)

个体化的机制有:个体化的自主机制、个体化的能动机制、个体化的选择机制、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1.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产生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2.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3.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4.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意味着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三、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P100)

1.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

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体化是同一现代性过程的两个侧面、两个维度,他们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持续递进和现代人不断成长的实践经历

2.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的含义

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基础性发展过程。经由社会化,一个人实现了从自然的生物的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个体化意味着,在当代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现代社会所未有的特征,从而提升了个人的发展指向,同时也更新了个人的现代性内涵。因此社会化与个体化有着不同的含义,两者不能彼此取代。

3.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对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个体化不仅内含了自然的生物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向更新的现代人的持续迈进

四、社会化的类型(P102)

社会化的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1.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例如,学生在大学期间大量进行的学习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级社会化而言,并且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例如,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官员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

4.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知识

5.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五、社会化的理论及其代表人物(P103)

(一)“镜中我”理论

代表人物:库利(美国社会学家)(他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主要观点:

1.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库利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实施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库利形象地将这一过程形成的自我概念成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的这面“镜子”的反射。

3.库利注意到“初级群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理论

代表人物:乔治.米德(美国社会学家)

主要观点:

1.他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2.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1)“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2)“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自我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客我”之间的不断互动过程。

3.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从事角色行为。他将社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角色扮演、嬉戏阶段

(三)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3)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的最高部分,遵循完美原则

(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美国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反应。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岁)

(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3岁)

(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5岁)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11岁)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如果个人能够成功地解决每一阶段中面对的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反之,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下一阶段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五)生命历程论

该理论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

它从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来解释个体的生命历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有以下四个要点:

(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2)生命的相关性

(3)生命的时间安排

(4)人的能动性

六、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条件(P106)

1.语言能力

2.思维能力

3.学习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二)社会化的主体(P108)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七、社会化的过程(P110)

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标准来看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可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四个阶段

1.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其内容是初级社会化

青年期上承儿童期,下接成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

2.成人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抛弃原先形成的社会化,形成新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在原先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更加完善。)

3.代沟问题

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生活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代沟:一方面,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对代沟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

4.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

(1)在早期社会化阶段,个人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是劳动和文化知识的学习

(2)社会化的第二项重要内容就是道德社会化,也就是社会成员学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用规则和道德规范指导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团结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八、社会角色的含义及其类型(P112)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具体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

1.角色是社会地位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P113)

1.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来分,社会角色可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获角色。

2.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来分,社会角色可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3.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来分,社会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九、社会角色冲突与协调(P114)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1.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冲突可以分为:

(1)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常常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照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例如,邻里之间、服务员与顾客之间等)和

(2)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或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3.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的现象。

4.角色失败: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

从角色失败的结果上看,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

(1)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学生中途退学、公职人员因失职而被罢免

(2)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角色协调的原则:

(1)在特定情景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

(2)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

(3)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第七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P112)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可能发生社会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也可以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P123)

(一)符号互动论

1.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是符号

2.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

(1)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2)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二)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一个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

角色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三)参照群体理论(田科姆)

1.“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2.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3.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

(四)戏剧理论

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和“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五)社会交换论

代表人物:霍曼斯和布劳

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社会交换论提出了以下几个命题:

(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6)侵犯—赞同命题

社会交换论试图以交换的观点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它强调个人的目标和报酬,认为每个人都在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

(六)本土方法论(又译为民俗方法论)

代表人物:加芬克尔(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

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本土方法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为了证明社会互动中的这类隐含规则或背景假设的重要性,本土方法论者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称为“无背景试验”或“打破常规试验”

三、社会互动的类型(P132)

1.按情感关系可分为:友好互动、敌意的互动及情感无涉的互动。

2.按利益关系可分为:合作、竞争、冲突。

3.按地位关系可分为:强制、服从与平等协商。

4.按互动广度可分为:单一性互动、多重角色性互动。

5.按互动深度可分为:表层互动、深层互动

6.按互动媒介可分为:言语性互动、非言语性互动

7.按互动单位可分为: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8.按互动途径可分为:直接互动、简接互动

按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社会网络的含义及其类型(P142)

(一)社会网络的含义: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之间的关系:

1.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大多数社会互动都发生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中

2.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之中进行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

1.根据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可分为:符号资源网络(如价值、观念、信息、规范、消息等)、物质资源网络(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金钱等可以换区物质事物的符号)、情感资源网络(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

2.按社会网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可分为: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

3.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可分为:人际关系网络、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4.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分为:初级网络、次级网络

5.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可分为: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

6.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闭合性网络、开放性网络

7.按网络的结构模式,可以分为:“团体格局”网络、“差序格局”网络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及其类型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P148)

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社会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P149)

1.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为:初级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家庭、邻里、朋友等)、次级群体(典型的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政府部门)。

2.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可分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3.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可分为:内群体、外群体。

4.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可分为:所属群体、参照群体。

5.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基础及性质可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三、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

2.初级群体可被看成社会的雏形

3.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由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里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

4.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P154)

1.成员有限

2.成员间有直接、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三)初级群体的功能(P155)

初级群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大致将其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种

1.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3)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2.负功能

(1)从微观心里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P156)

1.从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2.初级群体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2)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3)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合理化的表现

(4)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00034《社会学概论》历年试题第04章答案版

一、单项选择题 [201304单选]12.“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被称为(B)4-95 A.正向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201304单选]13.库利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B)4-97 A.两个阶段 B.三个阶段C.四个阶段 D.五个阶段[201307单选]12.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B)4-104 A.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B.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C.目的性角色与过程性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01404单选]11.再社会化也称(D)4-96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201404单选]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B)4-97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201404单选]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C)4-105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二、多项选择题 [201307多选]3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ABCDE)4-95 A.生活技能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价值观念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E.角色社会化三、名词解释题 [201307名词解释]37.社会化4-94 答: 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四、简答题 [201304简答]42.简述实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4-102 答: (1)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1分)(2)社会实践通常包括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等形式。(1分) (3)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观察学习;(1分)二是角色扮演;(1分)三是知识积累。(1分) 五、论述题 [201307论述]46.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4-108 答: (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1分)(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1分)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1分)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1分)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分) (3)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1分)具体阐述。(2分) (4)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1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分)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网络版部分) 专业:行政管理本 科目:【社会学概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题干】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 (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 37.【题干】简述中国人口问题 【答案】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考点】社会的基本要素 38.【题干】简述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答案】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2)社会冲突论: 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冲突论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的获益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也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这一视角指出了家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而不是血缘关系如何有益于社会。冲突论者批判了父系继嗣制、男权制。 【考点】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39.【题干】简述社区的功能

【答案】 (1)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2)社会化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3)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如社会救济。 【考点】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40.【题干】简述社会控制的特点 【答案】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 1.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 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 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4.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7.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 9.“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 10.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1.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2.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 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 13.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 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 14.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 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 15.结构式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 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 18.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 19.按照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0.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21.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2.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23.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24.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 25.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 分析的方法。 26.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8.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9.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30.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31.垂直流动: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 32.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33.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 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的过程。 34.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古斯特.孔德、卡尔.马克思、赫伯特.斯宾塞。 2.1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孔德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被称为“社会学之父”。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孔德曾认为,社会现象有着自然的客观规律,但他没有将这一观点坚持到底,特别是在后期更多地从思想原则出发说明社会演变的根源,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2.2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1)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2)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他的《法兰西内战》、《资本论》等著作都是依据直接观察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与统计资料写成的。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学科的重要构成,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许多西方的社会学者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被可作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2.3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斯宾塞的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前者是社会结构的原理,后者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原理。(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思.韦伯。 3.1 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代表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如下:(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理论。涂尔干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从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的社会;(3)失范理论。涂尔干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社会失范的出现,一是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二是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三是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4)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涂尔干提出五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一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二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三是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四是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五是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既要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5)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3.2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社会学概论 ( 第2次 )

第2次作业 <社会学概论> 2016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滕尼斯的()。 A. 类型学研究 B. 区位学理论 C. 社区全貌研究 D. 系统研究 2. 对于结构性社会问题和偏差性社会问题,是()。 A. 可治不可防的 B. 可防不可治的 C. 可治可防的 D. 不可治不可防的 3. 那些以“关系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利益群体,大都属于()。 A. 经济利益群体 B. 机构性利益群体 C. 社团性利益群体 D. 自组性利益群体 4. 中国现代化变迁在改革开放以来就充满生机活力的最直接的制度根源是()。 A. 一国两制 B. 全国人大制度 C. 全国政协制度 D. 市场经济体制 5. 年青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以下哪一个社会化 ()。 A. 基本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 C. 反向社会化 D. 正向社会化6. 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 A. 社会关系 B. 社会行为 C. 社会制度 D. 人 7.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是()。 A. 经济制度 B. 家庭制度 C. 政治制度 D. 教育制度 8. 工会、学生联合会、妇联等属于() A. 经济利益群体 B. 政治与社会权益利益群体 C. 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D. 以上都不对 9.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泰罗和法约尔 B. 梅奥和西蒙 C. 摩尔斯和洛斯奇 D. 韦伯和麦克雷戈 10. 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是( ) A. 夫妻离异 B. 子女离家出走 C. 家庭解组 D. 家庭暴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 1. 根据组织获得资源的方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哪几大部门()。 A. 公共部门 B. 私人部门 C. 集体部门 D. 第三部门 E. 特殊部门 2. 二战后欧洲社会学显著发展的国家是()。 A. 法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意大利 E. 苏联 3. 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包括()。 A. 行为导向功能 B. 行为协调功能 C. 文化创新功能 D. 宣传引导功能 E. 社会化促进功能 4. 谢尔顿通过对不良少年的观察研究,把人的体态分为三种,分别是 ()。 A. 圆胖型 B. 瘦长型 C. 健壮型 D. 粗壮型 E. 矮小型 5. 邓肯提出的“人文区位结丛”模式中,强调了哪些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 A. 人口 B. 权力 C. 环境 D. 组织 E. 技术 6. 下列命题中哪些属于人文区位学理论创始人派克的观点?()。 A. 社区的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传统、重感情、相互全面了解 B. 竞争是社区生活的主导过程,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C. 社区体现了人类生物竞争的本性 D. 社区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E. 技术、文化和社会组织是当地人口适应环境的关键机制 7. 就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 A. 萌芽阶段 B. 开始阶段 C. 起飞阶段 D. 增强阶段 E. 巩固阶段 8. 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 A.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B.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C. 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D.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E.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自考真题】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 【选项】 A.两个方面B.三个方面C.四个方面D.五个方面 【答案】C 【解析】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四个方面。即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2.【题干】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选项】 A.吉登斯B.布鲁默C.默顿D.布劳 【答案】B 【解析】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默顿是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布劳是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3.【题干】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 【选项】 A.六门基础课程B.六个学会组织 C.六种出版物D.六种学说 【答案】A 【解析】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

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考点】中国社会学百年 4.【题干】社会学研究中实验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选项】 A.实验过程的自然性B.实验对象的重复性 C.实验结果的广泛性D.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答案】D 【解析】实验法的缺点包括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题干】社会学研究中文献法的优点之一是()。 【选项】 A.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B.文献法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C.文献均有标准化的资料D.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 【答案】D 【解析】文献法的优点包括文献法的资料信息恒存不变;文献法的费用较低,文献法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所以D正确。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6.【题干】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选项】 A.散进主义理论B.社会批判理论 C.后现代主义理论D.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

社会学概论部分答案

思考题(可选5;每题5分×5=25分) 1.全球化是否将导向一种全球文化? 我认为目前来看,说全球化导向一种全球文化还为时尚早。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虽然从目前来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作为孤岛而存在是越来越不可能了。人际网络跨越国家边界甚至跨越洲界,构筑了各自出生地和移居国之间的文化关联。这个星球上曾经有数千种语言在流通,而今只有十几种语言居于主导地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完全取而代之。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传统文化将被涤荡,而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将取而代之。有证据表明,代表着文化全球化强有力武器的互联网正以多种方式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谐共处,甚至成为增强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比如课本上所举到的例子,惠勒对于互联网影响科威特文化的研究指出,科威特有很多年轻人参与了全球聊天室,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威特文化正在采纳美国的性观念,哪怕只是采纳西方社会男女之间日常关系形态,反而网吧里仍然有男女分区。 从上面可以看出,每一国文化都有其数百甚至数千年的历史,不太容易仅仅接触了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就轻易转变。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中最终兴起的文化不会是与发达国家如出一辙的,它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跨国公司真的比政府强大吗? 3.如果社会成员之间没有共享的背景假设,社会生活是否可能? 4.电子沟通能够取代面对面互动吗? 我认为电子沟通不能取代面对面互动。 电子沟通又称E-沟通,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组合而产生的信息交流技术为基础的沟通。它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而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包括传真、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等。它具有很多固有的优势。电子沟通除了具备书面沟通的某些优点外,还具有传递快捷、信息容量大、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点。因此电子沟通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电子沟通也蕴含着面对面社会互动中不曾发现的大量问题。总的来说,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沟通技术过于局限,不能防止使用者隐藏在虚假的身份背后。这也滋长了欺骗、纵欲、操纵、玩弄感情之类的行径。 从另一方面讲,个体有一种在大家共同在场或者面对面互动情境下与别人相见的需要,即所谓的接近的冲动。人们主动出来参加会面,是因为关于别人如何思考,如何感受,是否真诚,共同在场的情景所能提供的信息比任何电子沟通形式都要丰富的多。只有通过实实在在地站在那些其决策对我们有重大影响的人面前,我们才有可能知道到底在发生些什么,才有把握用我们的观点和真诚打动他们。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我认为电子沟通不能取代面对面互动。面对面互动仍是人类所珍视的。 5.自我认同和我们的社会认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思性,人们由此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根据米德的理论,“主我”指的是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2018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