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的可塑性对教育的启示

脑的可塑性对教育的启示

脑的可塑性对教育的启示
脑的可塑性对教育的启示

大脑的可塑性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尽管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认为从脑科学到教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勿庸置疑,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大脑的这种可塑性现象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要充分利用大脑的可塑性,重视早期教育。人脑大约有140亿个脑细胞,而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只占总数的8%左右。因而,从理论上讲,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确实也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大脑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而要充分利用大脑的可塑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大脑的潜能。然而,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可塑性并不一样。在敏感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进行教育或干预的效果更佳;相反,如果在敏感期大脑不能得到足够的开发,其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甚至会造成一些难以估量的后果。同时,有关大脑可塑性的行为研究表明,早期教育的效果不仅仅局限于早期。此外,有关脑损伤患者和盲人的研究也表明,如果在个体发展的早期进行教育和干预的话,那么,大脑皮层会体现出比较强的重组或补偿效应。同时,由于早期造成的脑损伤或其他病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可能恶化或引发其他脑区的病变,因而要重视早期教育。当然,重视早期教育并不意味着其他时段的教育不重要,由于在生命全程大脑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重视早期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时段的教育。

其次,要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促进大脑的整合式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以及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表明,大脑正是因为受经验的影响才产生可塑性的变化,因而经验在大脑可塑性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经验本身而言,其对大脑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则是消极的,因而要大量提供和创设有利于大脑潜能开发的适宜环境,同时要尽量避免诸如经验剥夺以及忽视等对个体发展不利的经验对大脑的消极影响。

大脑的可塑性既是多层面的,也是多通道的。大脑的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以及运动皮层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不同的大脑皮层之间还存在跨模块的可塑性,因而提供和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加强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强度,而且可以诱发神经网络(跨通道)层面的大脑可塑性,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开发大脑的目的。

另外,要全面了解影响大脑可塑性的因素,寻求大脑可塑性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多种因素会影响大脑的可塑性,年龄是影响大脑可塑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塑性是动态变化的;另一方面,就大脑各脑区的发展而言,它们并不是同步的,因而不同脑区在不同的时间其功能活性以及可塑性本身也不一样。

就训练或强化而言,训练或强化与所期望的行为的关联程度,训练或强化的类型、强度、持续时间等都会影响大脑的可塑性。脑损伤患者或其他一些患者其发病的时间、病灶的大小、受损部位及其成熟情况、受损部位周围的脑区以及对侧脑区的完整性等都会影响大脑的可塑性。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制定相关的教育方案或干预措施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影响大脑可塑性的这些因素,才能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脑的研究与应用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在对脑进行多层面研究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并概括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

育质量。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高素质人才的相对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人类对自身脑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对脑与行为关系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掌握脑的活动与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地保护脑、使用脑、开发脑,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现阶段我国教育科学实践与脑科学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大脑可塑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早期教育、终身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都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因此,了解大脑可塑性的影响因素,系统总结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成果,并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急切的任务。

未来教育新趋势“专案学习”正稿

近年来,国内少儿英语培训市场逐渐走向高端化,不断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教材、 教学模式等,同时,一个新兴的教学名词“专案学习”被传播开来,成为教育的一种新趋势。记者有幸就"专案学习”这个话题采访了SK皇家少儿英语珠江校区的校长Sherry。Sherry 是台湾人,毕业后取得了TESOL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在台湾从事儿童英语教学近20年。20年前,Sherry有幸在台湾高端英语机构学习并实践一种新兴的儿童英语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与应试英语和传统教学不一样,它以游戏与活动的形式,让孩子在玩中学习语言,这就是“专案学习”的雏形。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专案学习”也发展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它整合了语言、多媒体、新式的教学法、孩子们的共同合作与沟通技能的开发等等。 【记者】“专案学习”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个新名词,能否请您具体阐述一下“专案学习” 这个概念呢? 【Sherry】“专案学习”强调打破学科藩篱、结合科技、小组合作、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孩子才会更有效、更投入学习。说说我在台湾实施专案学习的一个案例,比如这节课主 题是教地名“台南”,首先我们会在google里搜索,查到台南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图片,让 孩子们了解,然后会提出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比如讨论要去台南的那 儿?孔子庙?赤嵌楼?或者其它什么地方?接下来是讨论怎么去台南?同时还要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点?小组讨论后作一个决定,形成报告。让小组的一个代表上台分享这个报 告,整个过程中,小组各成员间会有分歧,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再经过分工合作,做成报告。 以后,当孩子们要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便知道了用什么工具去收集资料,去的目的是什么?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生与死历来都是人们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生命的本质原来就蕴涵着死亡,有生必有死,无人可以幸免,这是生命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问题是与整个生命及生活息息相关的,而生死教育也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内容。 然而由于国内外文化的不同与生死观的差异,生死教育的现状在国内外有极大的差异。 1.国外生死教育的现状 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徒由耶稣之死来升发对“天堂”,永生的信念,它们认为死亡就是皈依天父。因此国外的思想家们一直以来就不乏对生与死的思考。而生死教育(国外称为死亡教育)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只用了10年时间美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学校、医院、社会服务机构就已经超过2000家。之后许多国家相继效仿,推行以生死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一直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有不少国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生死教育形式。 美国:树立正确生死观念 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死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推广生命教育,美国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并出版了《生死学》等许多科普书籍和杂志。 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该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注重建立健全的共生伙伴关系,以及家校双方的互动沟通,同时借助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科技和交互的教学协助,传达生命教育的意义。 日本:余裕教育

在日本,“余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倡导“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余裕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余裕教育”者认为,热爱生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热爱其他生命。为此,日本的学生经常被鼓励到牧场体验生活。 新西兰:将生命教育精神传送至每所中小学 新西兰的生命教育始于1988年,源自澳洲生命教育的哲学理念,其目标是将生命教育精神传送至每所中小学。新西兰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原则是建立学生自我尊重,教导学生拒绝的技巧和认识健康生活的好处。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就学阶段,能认识人类身体的功能,学会与人交往与排泄不良情绪的技巧。2.国内生死教育的现状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传统的宗教信仰迥然不同,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比外国的人们消极得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甚至不可在言语中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例如有些建筑物没有四楼存在,有些酒店没有带四的房间号码……这一切都是因为“四”与“死”同音。而且一般人忌讳使用死亡一词,而用“他走了”、“他往生了”、“他去苏州卖鸭蛋了”等代替死亡的用词。 正是因为对死亡采取这种态度,正是因为这种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而生死教育的开展在国内也难以进行。 台湾和香港是近代我国与国外接触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再加上人们文化水平较高,是我国较早开始生死教育的地区。在20世纪末,中国台湾地区的教育界就将死亡教育引入教育体系,称之为“生命教育”,在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目前,中国台湾地区小学没有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但是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内容包括两方面:“生命的旋律”和“温馨你我他”。而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并且还编有正规的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21世纪初,香港也开始重视生命教

教育培训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培训的未来发展趋势 所以谁拥有未来,首先是规模领先,接下去是管理较量,然后是资本制胜,最后走向你这个公司变成TMT化,平台化,你就盈利了,就像可口可乐在软饮料的行业地位,就像麦当劳在快餐行业的地位,否则的话,你都是浮云。 中国教育培训联盟:王明夫:我的题目有所改动,我是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说一下教育培训行业的形势。我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一个是我对这个行业的观察。第二是整个行业是资本投资的热点,蜂拥而入。如果在座各位从事这个行业的同仁,如果你缺钱的话,你就来找我,所以钱不是个问题,钱过剩,真正好的教育培训企业不多,是这样一个问题。 第三,因为投钱不是简单投给你就了了,你这个企业的质地怎么样,民办教育行业,根据我们十多年咨询的经验,总体感觉就是,整个行业非常粗放,行业格局呈现出小、散、乱、弱的格局,十年前我给XX俞校长在做顾问,XX整个战略规划,和他纽约上市整个进程的起动,是十年前我起动的。即便是这样做成了XX的老大,今天这么大,目前也才三十几亿的规模,这是非常非常小的。 大家在座多数人都非常羡慕XX那么大,但XX是个典型的中小企业,他确实太小。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小,非常散,据说今天有八百家企业,但是没别的一家行业大。很小,很散,肯定就很乱,所以你打上教育培训公司加骗子,结果会出来很多很多,所以他就乱。另外就是很落,你又小,又乱,你能不弱吗?所以整个行业格局就呈现出这样的格局。 王明夫谈教育培训之未来大势 未来的大趋势究竟在哪里?最后就是谁会拥有未来。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 享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这个行业的最大特点,目前市场爆炸,高速增长,增长非常快。刚才陈总,和君咨询团队正在给他做组织优化的咨询,他刚才的数据不是太准确,德勤讲的是2009年是6800亿,2010年是一万亿,增长这么快,这个行业增长

情绪的脑机制与“空鼻症”患者的极端情绪

情绪的脑机制与“空鼻症”患者的极端情绪 中科院心理所2014深圳在职博士班杨鑫“温岭杀医案”后,“空鼻症”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空鼻综合征(emptynosesyndrome,ENS)是指由于下鼻甲和/或中鼻甲过分切除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患者有鼻腔烧灼感,疼痛,通气不畅,最终多有极端情绪。空鼻症患者群体,其中多人的独立陈述中1,均提到了精神不济、睡不着觉、抑郁、“性格开始变得易怒”2等症状,有的要自杀,有的则嚷嚷着要杀医生。为什么“空鼻症”多导致极端情绪呢?笔者试图从情绪的脑机制理论和嗅觉神经通路与情绪的脑机制密切相关来解释这一问题。 我们的情绪来自何处?按照现代心理学理论,脑中存在着两条不同情绪唤起通路。其中一条是快速反应系统,这条系统通常是潜意识的,是从感觉器官将刺激信息传到丘脑,对刺激信息进行快速筛选,然后引导到杏仁核,杏仁核则随即启动恐惧和规避反应。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反应速度甚至快于刺激到达意识的速度。3这一系统与内隐记忆系统相连,是我们早期的防御系统。例如半夜听到尖叫的大声,这一系统会自动做出近乎瞬时的恐惧反应,而不需要意识的有意控制。另外一条情绪系统与意识系统处理过程有关。该系统与外显记忆相连,反应速度会慢一些。例如,在你头脑中想象将要演讲的情景,这一系统让你感到害怕。这一通路与大脑皮层有关,感觉刺激通过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对刺激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然后给杏仁核以及其他较低级的脑部结构发送情绪信息。结果造成你在意识中对情景进行感知,并在意识中产生情绪。 在这两个回路中,都要依靠较低级的脑部结构,如边缘系统的作用。边缘系统的结构位于脑干以上的脑部。主要由边缘叶和相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组成,边缘叶主要为胼胝体、海马、海马旁回、钩及距状回;皮质下结构包括杏仁核、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及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边缘系统的特点是:发生上较古老。纤维联系复杂,如海马回路(海马旁回--海马结构—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旁回)、穹隆等。边缘系统有两个神经组织,即杏仁核与海马,前者关系情绪的表现,后者与记忆有关。在进化中,边缘系统无疑成为了控制攻击、防御和撤退行为的反应系统。现代研究表明,部分切割或部分受到电刺激的边缘系统能够大幅度改变情绪反应。4杏仁核就像一条看门狗,不停地对各种威胁保持警觉。确实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杏仁核参与了多种情绪,不仅仅是恐惧。杏仁核(amygdala)位于颞叶的颞极中,正好在中央皮层的下方,由于它的形状而用希腊文“almond”命名为杏仁核。杏仁核是一群核团簇,通常被分为三组:基底外侧核、皮层内侧核和中央核。杏仁核的传入来源广泛,包括新皮层的所有叶、海马回和扣带回。所有感觉系统的信息都传入杏仁核,特别是基底外侧核。每一个感觉系统都有不同方式的杏仁核投射,在杏仁核中相互联系,使不同的感觉系统信息在杏仁核中得到整合。两条主要通路:腹侧杏仁传出通路和终纹连接杏仁核与下丘脑。杏仁核在情绪处理过程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它不但从快速的潜意识情绪处理通路中接收信息,而且也从更慢的意识情绪通路中接收信息。 另一个较古老的系统是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也叫做网状系统,位于脑干内部,两耳之间,一种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是一种手指形状的神经元网络,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28~33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马庆霞郭德俊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100037)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分类号 B842.6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 收稿日期:2002-09-02

全脑教育现状和未来

全脑教育现状和未来 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化的现在,民办教育也不例外。就拿深圳、东莞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来说,有些民校在争夺生源这一块,竞争已到白热化状态。公立学校在享受政府拨款的同时取消了学费,实行义务教学,这对民校来说,是种严峻的考验。本人认为民校要想走出一条发展壮大的道路,就要靠特色创新教育来吸引家长的眼球。于是各民校便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教育改革,比如:特色英语、双语教学、武术、舞蹈,还有琴、棋、书、画等特色性教育。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教育,不是一两家在做,而是成百上千所学校都在做,包括公立学校也参与进来。我个人认为这也就失去了部分特色创新教育的竞争力。 教育本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天才。只要教育过程中符合心理学与脑科学理论,便可轻松将孩子们的那种天才能力挖掘出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就这么简单。如果教育过程中违背了心理学与脑科学理论,只会付出多而收功少。反观现今教育,大多数老师与家长都在做同一件事,残害幼苗!本来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天赋,我们没有好好的挖掘出来,以致于让孩子们沦为平凡的人,我们不是在残害是什么。这是校长、老师、家长的错吗,不是的;他们勤勤恳恳、日日夜夜在思索着怎样来教育好孩子们。那么问题在哪呢?问题在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分两块,一是交给孩子什么?二是孩子拿什么来学?就像吃饭一样,让孩子吃什么?孩子用什么来吃?我们想要孩子多吃些食物,首先要把饭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但是如果孩子胃口不好,面对饭菜没有食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一味的把饭菜做香,而不管孩子有没有胃口吃,我们会觉得这种做法不科学、太固执,于是建议说,你应该给孩子开开胃,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教育亦是如此,教给孩子什么?现今的教材;孩子拿什么来学?用孩子的大脑来学。教育改革呼吁这么多年,改革的一直是教材,而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改革不容乐观。一个班上面的学生,总会出现学习好的与学习坏的,他们为何出现这样的差距?脑科学家用脑波仪通过测量,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时用的是右脑,而其他学生在学习时使用的是左脑。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他们学习起来很轻松很自信,并不见得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花费很多时间。而成绩差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在学习上用的时间要远远高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却那么的不公平。是不是付出多就能回报多呢,不是这样的。我前面说过,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这才是关键。比如两个人在同样距离的情况下,同时来北京,一个人坐飞机来的,很快就到了;另一个人步行来的,走来几天几夜才走到。于是这个人说,我千辛万苦,付出了很多体力,为什么还没有他来的快。这也是学生之间的真实写照,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自然被成为天才,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拥有很强的记忆力,他们能快速把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记下来并理解。很多人认为这类学生不可思议,认为这类学生的大脑,天生就和

教师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教育投资及在线教育情况分析 2018年上半年一级市场总体表现为教育投资逐渐回暖,行业大趋势向好。截至2018年4月共录得教育一级市场投资1943起;其中2018年前4个月合计录得128起并购,同比增长80%,反映出一级市场教育投资持续回暖的态势。具体来看,资金往中后期项目聚集,复投率提升。从细分赛道来看,在线教育在经过最近几年商业模式试错和市场验证后,领跑企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备受资本青睐,大额融资不断。 从融资数量看,2018年前4月数据同比增80%,呈现逐步回暖趋势。分年度来看,教育行业一级市场投资在2014至2017年保持高热度。2015年达到顶峰523起,随后两年市场逐渐降温,教育投资市场趋于冷静。2017年以来,教育投资大体呈现逐季度上升态势,教育投资逐渐回暖,2018年数据显示出进一步上升趋势,前4个月同比增长80%。

2010-2018年中国教育投资走势分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教育与培训行业市场监测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2017年以来教育投资逐季度回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融资轮次看,前期投资占主导,后期投资占比逐步提升。教育行业投融资中,总体上前期投资占比最高,达到79%。除此之外,在后期投资中,投资者在新三板(3%)、战略投资(3%)等轮次中也会选择投资进入。2017年以来前期投资占比降到70%以下,2018年持续下滑,前期投资占比降到69%。与之对应的2018年后期投资占比为17%,与2017年持平,为近5年最高。教育市场投资进入分化期,存量标的融资能力有所强化,市场更加关注成熟标的。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2009-03-13 20:52:46| 分类:教学系列| 标签:无|字号大中小订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而教育是科技和人才的的孵化器。因此,近年来,国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大力推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力地促进了教育需求的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良好的基础,加之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我 国未来教育将呈现以下五种趋势: 一是中国教师高等教育化。教师教育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延伸而不断提高。从世界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的历史看,各国基本都循着由中等师范学校到师范专科学校再到高等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路径发展,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逐渐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调整,教师教育重心下移、层次上移,以满足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对师资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高等教育为主的教师教育体系。 二是中国的教师来源多样化。虽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以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为主,但是,现在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有条件的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因此,大学与中小学结合共同培养教师的模式已经充分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它已成为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个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过去计划经济下,师范类院校定向式培养中学教师、为国家支

撑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局面已经面临被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所取代,这给我们的师范院校生存空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这对师范类院校来讲既存在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挑战在于,大学对于教师进行职前培养将不再是终结性培养,我们的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模式应如何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机遇在于在新形势下,原有教育机构已经满足不了教师职后培养培训的要求,今后教师职后培养师范类院校大有作为。 四是教师培养目标的学者化。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培养目标经历了由经验型教师到技术型教师再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型,而培养目标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培养人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需求。传统的教师教育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经验,目前世界教师教育除了要求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外,在培养规格定位上更加突出了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能 力和研究能力的要求。 五是教师任用实现证书化。许多发达国家为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普遍实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互不替代。今后在我国谋求教师职业也需要具备两类证书,首先要有符合要求的学历学位证书,其次要有符合要求资格认证证书,具备了这两种条件才有执教资格。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能决定情绪体验。 Lang(1995)[2]的研究表明图片诱发的积极和消极感情之间有自主神经系统差异。许多研究者[2]报告,感情强度的自我报告和自主输出的量之间有关系,尤其是皮肤电指标表现明显。

教育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主要指对适龄儿童、少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 一、互联网教育兴起 千年来 , 教育作为选拔人才的稀缺资源不为大多数人所拥有; 千年后 ,MOOC 开始提供线上免费名校公开课 , 互联网改造传统教育行业序幕拉开 : 1)90 年代末因互联网诞生远程学历教育 : 网络学院 , 开始起步 ; 2)20 世纪初随着传统线下培训机构转战线上, 在线教育逐步进入公众视野; 3)21 世纪 10 年代 , 互联网基本普及 ,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改 造传统行业的序幕也渐渐拉开。 从启蒙教育到定制养成的中国教育金矿。活到老 , 学到老 , 中国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 一生。从天真儿童、懵懂少年 , 到而立青年、知天命的中年 , 我们的教育从 1)学前启蒙教育 ; 被动接受 2)K12 教育 ; 主动选择 3) 高等与职业教育 ; 演化到 4) 定制养成的公益旅行、冥想灵修等。这一过程伴随个人认知能力演进与教育细分需求演进 而展开。 在线教育需求的爆点正在临近 , 主要受益于网络基础的优化、移动设备终端的普及 , 以及政策、行业等因素驱动。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比 PC的普及更能带动互联网教育的应用 , 它将碎片化时间带入移动化学习的潜在市场。目前互联网教育产业规模约为 900 亿元左右 , 按此计算对整个教育产业渗透率约为 2.7%。 需求类型比较 : 体制内是主战场。教育产业可以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类市 场, 两部分相加总的市场空间达到 3.3 万 ; 其中体制内 K12+高等教育体量约占教育产业总 额的 84%。 需求的相对刚性决定应试教育是份额最大的一块市场。未来 3-5 年的时间段 , 考试仍 然将继续担当教育市场需求出口的主角 , 从而驱动应试教育市场容 量 :1)K12 、高等教育的教学能力不足 , 教学资源失衡、优质教学资源稀缺 , 导致考试仍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教学的主要筛选手段。 2) 职业招聘领域的能力识别机制相对欠缺 , 考试证书是为数不多的能力的显示信号。

积极情绪的作用_拓展_建构理论

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 高正亮 童辉杰△ 【摘要】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Fr edrickso n的拓展-建构理论解释了积极情绪体验不但反映个体的幸福,而且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长期的适应价值。即积极情绪具有两大核心功能:瞬时的拓展功能,可以拓展个体即时的思维—行动范畴;长期的建构功能,可建构个体长久的身体、认知、社会等的资源。通过两大功能,积极情绪促使个体产生螺旋式上升并增进个体幸福。 【关键词】 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积极心理学 Rol e of Positive Emotions:The Broaden-and-buil d Theory.Gao Zhengliang,T ong H uij ie.Colleg e of education,Soochow U niv er si-ty,Suz hou215123,P.R.China Selig man曾指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相对于传统临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更为 为,认为反社会者存在低皮层觉醒水平,比正常人活动减退,存在一个“刺激饥渴”的慢性阶段。 “成熟化延迟”由Hill和W atterson提出的攻击行为脑电图慢波异常的假说,并得到纵向研究认同。Dustman等对222位正常男性从其4~90岁进行脑电图频谱变化研究,在中央区和枕区发现儿童时期 波、 波相对活性逐渐减少,成年期相对稳定;在整个生存期限中 波相对活性平均在6~24岁时逐渐增加,接着逐步衰减; 波在4~8岁时相对活性最小,随后稳定增加[16]。L indber g等发现反社会人格障碍杀人犯两侧枕区 、 波相对活性比正常人显著增加; 波全面减少,以枕叶为甚,结果提示反社会人格障碍杀人犯存在脑成熟延迟。 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脑电图研究结果提示攻击行为产生存在脑功能异常的生物学基础。对攻击行为的评估预测有一定指导作用。但脑电慢波增加与攻击行为相互关系的解释还停留在假说阶段。回顾文献,缺少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的脑电图资料。如发病前脑电图存在普遍异常,其暴利行为与患病后的暴力行为有无相关性的研究将是有意义的。笔者推测脑功能损害及异常是暴力攻击行为的病理基础,而精神分裂症与暴力攻击行为可能互为因果。其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6 参考文献 [1]钟志慧,刘剑涛.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分 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6):292-293 [2]沈祥安.67例有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地形图初探[J].临 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5(6):342 [3]姜小琴,谢斌,诸索宇,等.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脑诱发电位对照研 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39-42 [4]Saver J L,Sallow ay S P,Devinsky O,et al.Neuropsych i atry of ag- gression[M].//Fogel BS,Sch iffer R B,Rao S M.Neuropsych iatry. Baltimore:W illiams and w ikins,1996:523-548 [5]Convit A,Czober P,Volavka https://www.doczj.com/doc/687101614.html,teralized abnorm ality in the EEG of persistently violent psychiatric inpatien t[J].BiolPsychiatry,1991, 30(4):363-370 [6]W ong M T,Lumsden J,Fenton G W,et a1.Electmencephal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violence ratings of male patients in amaxi-mum-securitym ental hospital[J].Acta Psych i atry Scand,1994,90 (2):97-101 [7]Raine A,Buchsbaum M,LaCasse L.Brain abnormalities in murder- ers indicated by pos i tron emission tomography[J].BiolPsychiatry, 1997,42(6):495-508 [8]Hoptm an M J,Volavka J,Weiss E M,et a1.Quantitative M RI measures of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patients w 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or sch i z oaffective disorder[J].PsychiatryRes,2005,140(2): 133-145 [9]Volavka J.Aggression,electroencephalograph y,and evoked poten- tials:a critical review[J].Neuropsychiatry,1990,3:249-259 [10]Silverman D.Th e electroencephalogram of cri m inals:Analy-sis of four hun dred and eleven cases[J].Archives of Neurologyand Psy-chiatry,1944,52:38-42 [11]E lli n gson R J.T he incidence of EEG abnormality among patients w ith mental disorders of apparently nonorganic originsa criti cal re-view[J].Am J Psychiatry,1954,11:263-275 [12]Raine A,Venables P H,Williams M.Relationship betw een central and autonomic measures of arousal at age15years and criminality at age24years[J].Arch Gen Psych iatry,1990,47:1003-1007 [13]Convi t A,Czobor P,Volavka https://www.doczj.com/doc/687101614.html,teralized abnormality in the EEG of persistently violent psychiatric inpatients[J].Biol Psychia-try,1991,30:363-370 [14]Gatz ke-Kopp L M,Raine A,Bueh abaum M,et al.T em-poral lobe deficits in m urderers[J].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1,13:486-491 [15]Lisa M,Gatzke-Kopp M A,Adrian R,et al.Temporal lobe deficits murderers[J].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1,13: 486-491 [16]Dustman R E,S hearer D E,Emmerson R Y.Life-span changes in EEG spectral amplitude,amplitude variabil ity and mean frequency [J].Clinical Neurophysiology,1999,110:1399-1409 (收稿时间:2009-09-17) 中国.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江苏) 215123 △通讯作者

移动学习——未来教育新趋势

移动学习——未来教育新趋势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应用在诸多领域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情境,包括高等院校和中小学,企业学习、以及其他的非正式学习情境之中。相对而言,移动学习最先为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界所接受,更多的实践和研究出现在基础教育校外学习和高等教育领域里,最近几年,企业移动学习实践和研究在整个移动学习中的份额逐年增加。特别是随着技术创新和基于工作学习的重要性日渐为人们所理解与认同,加之人员流动性的增加,企业情景中的移动学习实践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移动学习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应用不仅快速发展,而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便利性。移动学习与固定远程学习相比,具有灵活简便的特点。移动学习的便携设备突破了有线连接所带来的束缚,学生不再被限制在课堂上,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 第二、普及性。由于移动终端的大量出现和普及,为移动学习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 第三、个性化。移动学习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难题、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答疑。 从上面的特点可以看出,移动学习有如下一些优势:使学生在学习上真正实现时空的超越;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员对象进行扩展,能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使学习者真正实现终身学习。 老师在移动课件制作上面,可以说门槛是非常低的,不需要任何的专业知识,只需要按照相应的流程即可完成。对于制作小白而言,最好能够提前将课程制作的素材提前准备好,例如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等这些。接下来就可以正式开始制作的流程,以速课网为例。 1、登入速课网账号,进入课件制作模块 2、根据自身需求,进入选择相应的模板,或者也可以自行制作模板 3、将准备好的素材,结合整个模板上传编辑 4、制作完成后,可生成二维码,或者链接的形式推送到课堂上。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对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有口皆碑的。近年来, 随着无线移动技术、蓝牙和WAP 等技术日趋成熟, 移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融合, 一个全新的概念———移动学习在教育领域应运而生,移动学习是数

情绪的心理机制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情绪产生于生命的一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种:快悦的和不快的。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并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一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和原因。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情绪是一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一切行为原因的渊源。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与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还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快感”、“痛感”等等一些感觉之中并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与“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绪一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与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一、制约性情绪反应 情绪的一个主要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虽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习包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但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而情绪的信号反应恰恰是认识情绪现象的关键,我们一直对复杂些的社会性情绪的不解,原因就在于对此的忽视。情绪反应按其反应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套用现成的词汇可称为“自然情绪反应”和“制约情绪反应”。由信号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它占据着我们人类情绪表现的绝大部分。 “自然性情绪反应”很直观易识,它是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对生理刺激的直接反应。例如我们在夏天口渴时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生理上的适宜和满足自会通过对网状系统的激活而引起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并由其和相关感官信息向皮层的上传形成我们对此快悦情绪和相关感官特征的意识,这种情绪反应的形式表现为它是由刺激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所产生的。 “制约性情绪反应”与情绪的“学习”有关。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有“非制约刺激(自然刺激)”和“制约刺激”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和“制约反应”。而在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现象中,制约性

全脑教育与魏书生教育革新的研究

《全脑教育与魏书生教育革新的研究》子课题《利用“长跑日记”对小学生进行全人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二小学 2010.12 《全脑教育与魏书生教育革新的研究》子课题《利用“长跑日记”对小学生进行全人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二小学地处临河区北部,学生大多来源于第三产业家庭和农村家庭,这些孩子缺少家长对其思想状况的关注,普遍存在着“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学生心理发展误区而未得到重视予以矫正,为他们的成长留下了隐患和遗憾。过去学校的德育较多地停留在“管”,“压”“堵”等层面,较多地是采取“禁止什么”、“不许什么”来进行管理,这样较多地压抑了学生个性;老师、家长仍认为学生还是孩子,不懂事,因此批评多于表扬,简单多于细心;常常将学生行为过分夸大,学生犯一点错误就大加责罚……因此造成学生较为普遍甚而严重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对批评司空见惯,对校纪校规置若罔闻,对处分满不在乎,有的甚至觉得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奈何不得他,学校德育也自然陷入了“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之境。教育工作中,最头疼的事莫过于“无效教育”,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教育,结果学生非但不接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教育结果成了“零效应”甚至“负效应”。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用简单强制的方法干预学生,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凡事把学生禁锢在一个固有模式里,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我不主张采取压服的方法,使学生变成顺从、守教条的人。而是像大禹治水那样靠疏导的方法让学生能独立的、批判的思考问题,正确的运用自己的情感品质,来获得教育的实效。因此,我们觉得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学习、智力上主动的精神方法才是实施教育最好的方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急待解决的课题。针对以上德育工作存在的困惑,我校2008年11月开始实验《利用“长跑日记”对小学生进行“全人”教育的实验研究》,尝试“每日十律自我教育长跑日记”,具体做法如下: 二、理论依据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全脑教育与魏书生教育革新”课题,是中国教育学会2006年4月24日正式批准的“十一五”规划课题。 全脑教育与魏书生教育革新是以基础教育的实验学校、实验地区或高等教育的实验学校(专业)为单位,以脑科学发展教育科学,实施全人教育,在全人教育中开发全脑功能,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发展全脑,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发展观为依据,基本点是教书育人,即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和方法教书育人、发展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全脑教育理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大综合,是现代科学理论大融合的结晶,其成果就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形成全脑教育、全人教育理念,这是21世纪全世界“脑的世纪”的教育,是地球村的教育模式,顺乎这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