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填空

1.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_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说>>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念.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其中客观基础是世界,主体是作家.

2.巴尔扎克认为”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实.”

3.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的小说时说”诗意的裁判”.

4.马克思认为文学创造要”莎士比亚式”,而不要”席勒式”.

5.王夫之论情与景的关系,在<<姜斋诗话.卷下>>说:”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会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6.王昌龄作<<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7.风格的英文是style,原意是雕刻刀.

8.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文学言语的陌生化.

9.苏轼评论王维的诗画时,说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0.澳大利亚土著人跳了袋鼠舞蹈,反映了艺术起源于游戏发生说.

11.文学活动的发生的最早的契机是艺术发现.

12.作者获取创作材料的途径有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阅读获取.

13.情节是按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14.叙事作品里的时间有两个:故事具体时间和文本时间.

15.王弼在<<周易>>里:”夫家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16.艾瑞克认为诗人写诗不是释放情感,而是逃避情感.

17.韦勒克<<文学理论>>中把文学研究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18.鲁迅的<<伤逝>>用第一人称叙述.

19.文学繁荣的标识是流派风格的多样化.

20.王国维讲意境分为两种: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21.驱使作家创作的内在动力是创作动机.

22.雨果认为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

2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自然说和情感说.

24.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是意象.

25.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

26.德莱顿认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

27.<<尚书.尧典>>里提出诗言志开启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

28.抒情性作品的两个构成要素是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

29.叙事作品的两个构成要素是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叙事动作.

30.文学发生的游戏说最初由康德提出.

31.席勒认为”过剩精力”是文学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32.想象的三种类型: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33.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旁观者和移情者.

34.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标志是共鸣.

35.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6.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37.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将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

38.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对生活的审美反映.

39.<<文赋>>的作者是陆机.

40.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就是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1.作家创造力趋向成熟的标识是风格.

42.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是审美理想.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

3、文学反映论:它是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后被列宁运用于文学领域,认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毛泽东对此观点也作了进一步地表述,认为文艺史一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4、游戏发生说: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系统地继承了康德的游戏说,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微对象的游戏冲动,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5、劳动说: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的主要原因: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通过劳动锻炼了大脑;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为某种需要而设定的,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各民族早期文学形式是诗,诗在当时必须合唱,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达,诗、乐、舞为一体。

6、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7、什么是话语蕴藉?怎么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说明。

话语蕴藉的含义 P69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1.)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例:古典诗歌。篇幅短小:四言、五言、七言。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深刻、广阔。

唐代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虽写失宠于汉成帝的宫妃班婕妤的痛苦生活,却对此未置一词。而是巧借宫妃的一个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她在寒秋清晨仍舞动着一把合欢团扇,使人感到是在期冀君恩再度降临;她感觉自己的美丽容颜尚不及那带东方日影而来的寒鸦的颜色,表明已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如寒鸦。诗人直接写出的很少,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宫妃的无限幽怨之情和深广痛苦。

2.)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杜甫《江汉》诗中有两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虽然其语词和声音是恒定不变的,但却蕴藉着三种意义。不同的语境,带来不同的含义。

小李,这人真不错。

肯定,确实不错,乐于助人。

否定,表面客套,后面嚼舌头。

反讽,真不错,就会向领导打报告。

关于阿Q人物形象的解读。

8、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但是精神生产作为“特殊的生产”,又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主要是:

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在物质生产中,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人们想要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实践对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性的改造。因此,物质生产是在物质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而精神生产则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如对知识、真理、道德、信仰和审美的需要,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它只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体验或思索,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观念世界。一句话,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任何生产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物质生产的手段是工具,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工具和符号都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工具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物质生产的能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必须借助于工具。在精神生产中,人们凭借的工具是符号。符号是标示事物的代码,例如文字、语言等。文字、语言作为建构观念世界的工具,既是人思索世界的手段,又是构造科学著作、塑造文学形象的材料。总之,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程度的限制,不太自由。即使是生产力水平和工具科学化水平较高的阶段,例如大工业时代,由于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方式群体化,作为生产主体的个体因此受到生产群体、生产工具、规范化生产程序等的制约和束缚,同样不太自由,产品的个体风格往往被淹没,较少出现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而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因而马克思称之为“自由的精神生产”。尤其在马克思所说的“真正自由的劳动”的艺术中,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精神生产的上述特征,是理解文学创造特征的一个重要层次。

9、文学创造的客体

1)客体即“自然”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我泛指社会生活。在西方,最初确立这种观念的是古希腊人,它集中体现在“艺术模仿自然”的艺术观中。

2)客体即“情感’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其盛行在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之时。他们认为艺术的职责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10、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

11、艺术发现P127 :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12、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或外在刺激所引发的。其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创作动机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

13、艺术构思P130: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方式(举例说明) P139(简答题)

1)综合:是指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其特征是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例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活着,还是死亡?这确实是个问题)《哈姆雷特》中这些句子是由极为通用的单词和句法结构组成的,却表达出让人震惊且常读常新的思想。

2)陌生化:是指在观察描写事物时,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习惯化”,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来展开描写,以此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的一种构思方式。例如,“柱子上挂着一个钟”,就是一种“自动化”的“称谓”写法,不能引起读者注意,可《红楼梦》“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曹雪芹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的挂钟,就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3)突出:是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有两种实现途径:其一,浓涂重抹。例如鲁迅对阿Q及其阿Q头上的瘌疮疤的突出;其二,淡化背景。例如,安娜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但托尔斯泰却让她在小说第一部第18章才姗姗出场。小说开头写奥布浪斯基一家的忙乱,就是为了提供一个类似于客厅的场景。在读者的殷切期待中,让安娜这个“不祥的女人”在“不祥的时刻”一出现,就成为前台现象,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14、想象(Imagination):“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已有心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新结构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类型

1)再现想象:外在事物在主体头脑中的复现。

2)比拟想象:对抽象的东西予以形象化。

3)虚构想象:对已有表象的重构、加工、创造。

15、灵感(inspiration):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16、文学(艺术)真实:是指作家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情实感等表现出来。(反映真实、表现真情、追求真理。)

17、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化的真实,它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认识或反映生活的主观性、内蕴性、假定性与诗艺性。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在假定性情境之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以此作为自己的目标。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而与科学真实相比,科学真实是致力于认知客观性的真实,它排斥主观因素而追求实证性和精确性。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想通的,然而文学反应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18、审美理想: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19、有意味的形式:由英国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因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者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虽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是一种否定艺术与主题思想、现实人生和社会功能相联系的形式主义理论,然而这一理论对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的揭示,对于我们认识形式美的问题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20、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 1、再现性:从作品的内容层面来看,它是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仿。

2、逼真性:从作品的创作手段来看,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以“客观”的态度真实地再现生活原貌。“细节真实”)

现实型文学的典型形态: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型文学——如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这是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特征,把当时的现实环境仔细的描绘在了小说中充当背景,给人一种真实感。

小说主题在社会层面上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祥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文明与人性关系的层面: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把当时的社会矛盾,用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体现出来,揭露了事实,是典型的现实性文学。

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老舍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30年代是很独特的。

并且书中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北京方言在书中的运用,更是现实型文学的表现,一种逼真感油然而生,给予读者亲切感。

另外贾平凹《废都》,《秦腔》;老舍的《四世同堂》;余华的《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也都是现实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21、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有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

22、诗歌: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按内容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3、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24、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2、文学形象层面——是指读者在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所构成的一个艺术世界。3、文学意蕴层面——指文学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

纵深层次。文学意蕴层的不同层次: 1.历史内容层(再现客体层);2.哲学意味;3.审美意蕴层。

25、举例说明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

第一,普通语言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普通语言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环境,因此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必须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譬如,如果你的一个朋友见面时问你:“你住在哪里?”你必须回答说:“我住在北京西长安街甲40号。”之类,你不能回答说“我住在天堂。”文学语言则是具有“内指性”的语言,它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只须与作品艺术世界相衔接就可以了。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和鸟,不是指自然界中的花和鸟,自然界中的花不会“溅泪”,鸟也不会“惊心”,这里的花和鸟属于杜甫的诗的境界,它在这诗的世界中合乎情感逻辑就可以了,不必经过动物学家去检验。

第二,文学语言具有心理蕴含性,这一特征要从语言的功能谈起。一般地说,语言有指称和表现两大功能。例如“海”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即它是对各种各样的海的一种抽象。谁都没有见过“海”,因为这里所说的“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人的感知无关。这就是“海”这个词的指称功能。另一方面,“海”这个词又有“音响形象”,人们一听到“海”这个词,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无边的、辽阔的、碧绿的、波涛汹涌的水的形象,这就是“海”这个词的表现功能。一般地说普通的日常语言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这样一来,文学语言比普通语言就更富有心理蕴含性,即文学语言中蕴含了作为主体的作家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词语——譬如“花”、“鸟”、“春天”、“冬天”、“风”等——可能与普通语言中的词语是一样的,但作家眼中、笔下的“花”、“鸟”、“春天”、“冬天”、“风”等词语则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了。譬如在上面所引的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语句中,“花”、“鸟”被伤感的、悲戚的心理所浸染,从这两个字中,人们仿佛可以拧出情感的液汁来。

第三,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阻拒性”、“陌生化”原理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陌生化指文学语言打破日常的语法规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例如郭沫若的《凤凰涅磐》,这些句子重来复去,颠三倒四,奇怪之极,不通之极,但正是通过这些具有“阻拒性”的语言,我们更强有力地感受到了郭沫若所写的凤凰再生之后的自由感、欢愉感和疯狂感。这样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文学语言。

26、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27、文学典型:Type,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在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中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28、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的两大因素:情、景

29、情景交融的三种创造方式

①景中藏情式:侧重于景的描述,不直接言情,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情中见景式:侧重于情的抒发,直抒胸臆,虽未写景,但景却历历在目。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③情景并茂式:抒情与写景并重,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30、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文学意象(image):是指人类审美理想境界中,以表达某种哲理观念为目的,具有象征性、荒诞性等审美特征的表意之象。

31、传统的叙述内容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32、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33、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34、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对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处理1.顺叙: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序列一致;2.逆时序: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不一致。它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而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倒叙、插叙)

35、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传统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人称来划分,即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但同时应注意到在不同人称的叙述视角中,都存在着内在视角与外在视角的差别。在有些作品中,叙述视角是可变化的。

36、例举三种主要的修辞方式?

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法。比喻又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明喻——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隐喻——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冰心《荷叶母亲》);借喻——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

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象征(狭义)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筝,象征着现实社会中孤独而迷茫、不断寻找真正朋友的人,太阳和月亮对风筝的态度,也象征了某些人对友谊和爱情的态度,而小星星们对待朋友的友好、热情、一视同仁,也反映了作者博爱的理想。

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郭茂倩

37、说明主要的抒情方式。

1)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第一人称的抒情诗作者直接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一种抒情方式,而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又可分为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法是敞开心胸,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手段,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的一种抒情方法。在这类抒情性作品中,“我”就是作者“自我”,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与描写客观事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中国古典山水诗大都属于这种情况,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第二种是代言的抒情方式,作者作为代言人,以他人的口吻来抒情。代言的抒情诗戏曲歌词的基本抒情方式,但在诗词中也不少见。例如李白的《春思》,诗人采用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戍燕地,妻子留居秦中,对着春景抒发相思之苦。

还有一种代言的抒情方式是借他人之口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兵车行》中,诗人借役夫的口来抒发对抽丁拉夫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代言的抒情方式造成了抒情内涵的双重性:抒情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诗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

38、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现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39、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手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体的表现。流派风格的多样化是文学繁荣的标志。

40、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布封说的“风格即人”,也是指的作家的创作个性。他们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的主观方面的因素,找到了探索风格本质的关键,但是忽视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歌德看到了这一点,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

本性上面”。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他也引用布封的“风格即是人”的话,但作了辩证的解释。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作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才是对“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较全面的理解。

41、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p294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19世纪的法国作家和批评家斯达尔夫人就指出存在地域风格的差别和地域文化对地域风格的影响。地域文化除了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外,当然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相关。说明地域风格及其成因,必须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起来考虑。以《诗经》和《楚辞》为例,《诗经》中的大部分诗产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北方文学的代表,在经过儒家学派的整理阐释之后,又成为正统文学的经典。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两湖及长江两岸地区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楚地文化,在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在与北方诸国的频繁交流中,又吸收了中原文化,形成了以楚文化为基础的南北合流的文化形态,这正是《楚辞》产生的文化渊源。还有楚地巫风土俗盛行。类似的例子还有南北朝民歌,现代文学中京派与海派的不同,都鲜明地体现了地域文化所造成的地域风格的差异。当代文学的交流虽然日益频繁,而且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可是文学的地域风格和民族风格在不少作家那里并未因此淡化,这正是当代文学走向成熟的一个表征。

42、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和理想愿望。由于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的多样化。

风格理论必须重视创作个性这一中介。正像现实生活要经过审美活动的升华才能变成文学作品一样,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也要在审美中得到升华之后才能化入作品的风格之中。这就是说,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风格,这种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必须在与作家的审美素质有了内在的适应性,并接受审美素质的改造、转换后,才能成为创作个性的有机构成因素,然后通过创作个性的作用,才能转化为风格。

同时,题材对象方面的特点,体裁类别方面的要求,技巧形式方面的规则等客观因素,也都必须由成熟的作家的独特的审美个性所把握、浸润、渗透、点化和整合,才能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要素。可以说,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事实上,对于成熟的作家而言,创作个性确实已为作家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所渗透,同时又凝结了作家的艺术修养和情趣,因此他就是作为艺术家的个人,而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成熟的创作个性决定了对世界的审美把握,从而自然地而非刻意

地转化为风格。

如李白的飘逸、浪漫的风格特征,首先决定于李白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生活阅历与审美修养;其次,决定于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李白的个性气质就是外向的、开朗的,他不愿意忍受任何拘束,因此,诗歌多展现了他狂放不羁的个性气质,表现在他对诗歌体裁的选用上,多运用无拘无束的歌行体、古体。这两方面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李白的文学风格。

43、日常个性与创作个性的区别

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如心理性格、气质情性、禀赋才能、处世态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人格则是在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等。创作个性并非人尽所有,它是在创作实践中初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般而言,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世俗生活往往为俗世功利所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精神的想象活动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日常个性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另外缘自后天环境中的习得,而创作个性则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

44、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据此来阅读文本;这种心理图式即为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的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45、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

审美动机,即人们寻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的规律、社会的本质,熟悉人类的某种生活状态,了解有关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化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即为了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而接受的动机;借鉴动机,即为了学习借鉴他人,提高自己创作水平而接受的动机。

46、共鸣:是指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际遇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产生的原因:思想观念、情感经验、意志愿望

47、净化:是指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净化作用的主要表现—— 1.某种情绪得到宣泄;2.情感净化、维持心理平衡。

48、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1. 思想标准——它是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尺度

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2. 艺术标准——它是用来评价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的尺度

形态结构、艺术形象、意蕴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 (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中国文学理论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史》2006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 ?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 (3) ?问答题复习指导 (8)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命题阐述题、问答题。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命题阐述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3)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情况。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容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类题型实际上也是判断题,只有经过判断才能将正确的、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而能否选择正确,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儒家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仁人”、“仁政”;儒家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思想及诗论;道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淮南子》;《周易》对“文”的观念的理解。 第二章:南北朝的“文笔之辨”及作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诗论观点。 第三章:诗文革新运动;司空图文论及意义;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严羽《沧浪诗话》的三大理论要点。 第四章:李东阳的“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李梦阳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李渔的戏曲观;王夫之的诗论观点;叶燮《原诗》中的诗歌理论;桐城派姚鼐的文论;朱彝尊的词学理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1、填空题大家自己网上找些看看就好了,仅列出部分,其他自己网上查找。 2、名词解释也仅是根据老师平时讲课时提到的列出,并不可能完全都是。5篇文献必有一 篇名称是名词解释。 3、老师明确回复5篇文献只会出在简答题上,不会出在论述题上。 4、论述题一题是《文学理论》或《批评意识》整本书的概述,另一题可能是艾布拉姆斯的 文学四要素。 一、填空题 1.文艺学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个分支。 2.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通常文学本体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等五个方面。 3.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普遍问题的理性思考,具有自己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科学性。(2开放性。(3实践性。(4)中介性。 4.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其中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5.关于艺术分类,最具有普遍性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其所使用材料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同,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6.着眼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区分意象的类型,可以将意象分为兴象、喻象、抽象。 7.“落红万点愁如海”,诗句中的意象类型属于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 8.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精神愉悦性、2. 具体功利的超越性、3. 心灵的自由性。 9.文学媒介大体可以分语音媒介、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电脑媒介。其中,电子媒介又可以分为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电视媒介。 10.真正的文学语言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两个不同取向:其一,文学语言的具体性。其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抒情文本的现象层,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片段,如人物、事件、场景、景物等。 12.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面,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是历史意蕴层次、第二是审美意蕴层次、第三是哲理意蕴层次。 13.网络文学的特点如下:第一,结构开放性、第二,传播便捷性、第三,技艺综合性、第四,语言解构性、网络游戏性。 14.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言语传达阶段。 15.创作准备阶段一般包括: 1.素材积累、2,情感体验、 3.创作动因生成、 16.艺术构思的主要方法一般包括:(1)整合法、(2)简化法、(3)漫画法、(4)倒错法、(5)变异法等。 17.文学风格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在表现形态上,文学风格体现为作家的个性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 18.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很多,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语言论、游戏论和文化论。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

第七章文学接受 一、基本概念 1.文学接受,【百度: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 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读者,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被动式角色。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主动式读者角色。当前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产业理论,读者成为商品消费者或顾客。读者的消费者角色。 读者的作用——构成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作品空白点,填空:英迦登提出,文学作品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或“骨架”, 其中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需要读者填补。 【自补对话:伽达默尔提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产。 召唤结构:由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接受者在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由斯提出。当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兴趣。但是,当读者阅读的作品超出或校正了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往往会兴高采烈,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了其审美经验,拓展了其的期待视野,为自己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 4.(阅读前的)素养储备,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文学艺术修养 5.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驱力。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审美动机; 娱乐、消遣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评动机

文学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练习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________”说。 2、____________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4、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____________、社会效果和____________效果。 5、“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____________》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6、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____________、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态。 7、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典型 2、文学史眼光 3、文学情境 4、审美感受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将判断结果填在题干的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 2.叙事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描写和议论。( ) 3.发生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 4.一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而且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 ) 5.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 ( )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文学概论练习题2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是文本的基本层面。 2、____________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3、塞万提斯的《____________》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4、叙事性散文包括____________、传记文学、游记等。 5、学习文学理论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一,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论;三,____________;四,思考问题。 6、高雅文化文本具有三种特征:语言形式创新、____________、个性化趣味。6、诗按其中抒情和叙事元素比重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叙事诗;按其是否遵守格律规范,可以分为格律诗和____________。 7、文学写作过程大致划分为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成文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剧本 2、原理批评 3、叙事诗 4、作品批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