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首脑会议。会议总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会议达成的协议和通过的宣言统称为雅尔塔体系。

以美、苏为中心形成的两极对立格局是该体系的特点。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两个德国统一,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宣告瓦解。

该体系虽表现出了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纽伦堡审判(Nuremberg trials)

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首要战争罪犯和犯罪组织进行了审判。法庭对22人作了宣判。美国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城还进行了后续审判。

纽伦堡审判为以后对破坏和平罪的审判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

3.东京审判(Tokyo trials)

又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1946年5月3日-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了审判。东条英机等七人被判处绞刑。

4.五国和约(1947.2)

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盟国对德、日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签订了五国和约。条约的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赔偿条款。

五国和约是战后初期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

5.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乔治·凯南(Kennan,George Frost),曾为美国驻苏代办。

1947年7月,他以X署名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提出了“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文章分析了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理论根据、政策目标,提出必须把苏联看成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并提出了美国应实施的遏制对策。

其理论对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6.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

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计划的总纲。

1947年3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杜鲁门提出,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7.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欧洲复兴计划(方案)》的通称。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年7~9月,英、法、意等16国在巴黎开会,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援助和贷款总报告。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

8.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简称北约组织。

西方国家根据《北大西洋公约》建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葡萄牙、丹麦、挪威和冰岛于签订《北大西洋公约》。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稍后,希、土、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长期以来,西欧国家依靠美国积极建立针对苏联的集体防务。美国则把北约组织作为加强自身的实力地位、控制西欧、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

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二战后欧洲一些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建立的交流情报和经验的组织。

1947年9月日,苏、南、波、罗、保、匈、捷、法、意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一小城成立该组织。据决议规定,成立情报局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各党之间的联系,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使各党配合行动。实际上,情报局成为了苏联从政治上控制东欧的工具。

1956年该组织中止存在。

10.莫洛托夫计划(Molotov Plan)

马歇尔计划出台以后,苏联为了抵制该计划并限制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在1947年7-12月间分别与保加利亚等六个东欧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这些协定被西方称作“莫洛托夫计划”。

通过这些协定,东欧与西方经济联系开始中断,以苏联为中心的经济贸易圈初步形成,这为成立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奠定了基础。

11.经济互助委员会(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ouncil for )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简称经互会。1949 年4月,苏、保、匈、波、罗、捷等6 国正式宣布成立。

经互会是苏联推行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的步骤,由此形成了苏联东欧经济集团。

12.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

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立的、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军事政治组织。简称华约。

1955年5月14日,苏、阿、保、民德、波、罗、捷、匈等8 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华约总部在莫斯科。主要机构有政治协商委员会、国防部长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华约各国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统一战略方针,经常举行军事演习。

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形成的重要标志。

13.赫鲁晓夫与“三和”路线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代。

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3~1964),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1964)。

1956年2月,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在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并将两个社会经济体系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认为世界大战并非绝对不可避免。

其对外政策目标可概括为:缓和、联手、控制、渗透。

14.《奥地利国家条约》(Austrian State Treaty)

1955年5月15日,由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的外交部长在维也纳签订的和平条约。全称《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内容包括:①恢复领土主权;②禁止德奥合并;③成立民主政府;④解散法西斯组织;⑤不得拥有原子武器等32条款。

条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其分割占领的状态,奥地利成为一个独立的并受大国保证的中立国家。条约消除了苏联与西方缓和中的一个障碍,为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铺平了道路。

15.美英苏法日内瓦会议

1955年7月,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艾森豪维尔、艾登、富尔、布尔加宁。这是战后第一次首脑会议。会议主要围绕着德国和欧洲安全问题、裁军问题展开。16.苏联与日本恢复邦交

恢复邦交的前提:朝鲜战争结束、经济交往的需要。1954年北京声明。日方的条件:遣返;领土;捕鱼;加入联合国。苏方的条件:领土问题并不愿松口。焦点:领土与恢复外交关系孰先孰后?双方都有让步。日将领土与复交分开,苏联则答应在签订和约后把齿舞和色丹交还日本。

1956年10月15-19日,签署恢复邦交的协议。(12月12日协议生效)但北方领土问题仍是苏日关系的瓶颈。

17.戴维营会谈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并在9月27-28日与艾森豪威尔总统进行了戴维营会谈。(戴维营David,Camp美国总统的休养地。)

会谈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柏林问题;裁军问题。无果,但美苏关系得到缓和。这种为缓和关系而做出的相互退让与妥协,被赫鲁晓夫称之为“戴维营精神”。

18.U-2飞机事件

指美国U-2飞机侵犯苏联领空的事件。

1960年5月1日,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深入苏联领空1200公里,当飞机飞到斯维尔德洛夫地区上空时,被苏联火箭部队击中。飞行员鲍尔斯跳伞后被俘。

事件恶化了正在得到缓和的美苏关系,计划召开的巴黎四国首脑会议不欢而散,所谓“戴维营精神”随即宣布破产。

19.第二次柏林危机(Berlin crisesⅡ)

1958~1961年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底,苏联照会美、英、法政府,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使西柏林在六个月内成为一座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接受联合国的监督。否则苏联将单独与东德签订

和约。美国当即拒绝。西柏林问题一直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

1961年6月3日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提苏联1958年的建议。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

同年8月13日,在苏联和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月28日,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六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3年多的“柏林危机”。

20.加勒比危机(Caribbean Crisis)

1962年10 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冲突。又叫作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这一情况。

10月22日,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后美苏领导人进行了私下交易:即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美国则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

随后,苏撤走了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21.《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3年8月5日美、苏、英签订。此后,约有100个国家加入该条约。1963年10月10日条约生效。中、法等国没有参加。

条约规定:禁止在大气层和水下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但不禁止地下核试验;禁止将放射性尘埃扩散到试验国领土之外的其他核试验。条约无限期有效,但缔约国如断定条约危及本国利益时可以退出条约。

条约使美苏关系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得到一定缓和。

22.《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

1967年1月27日,美苏等60个国签署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条约》,保证月球和其他天体绝对用于和平目的。

这一条约不仅有利于防止军备竞赛向外空扩展,也为美苏进行战略武器谈判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23.《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

又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苏美英于1968年7月1日签订的国际条约。

条约共11条,主要内容有: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1970年3月5日批准国超过40个。

然而,条约阻止了他国发展核能力,而没有禁止核大国自己继续发展核武器。中国和法国没有参加这一条约。

24.尼克松主义(Nixon Doctrine )

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一套对外战略。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提出,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又希望在没有

某个核大国的威胁下亚洲国家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这一政策声明即被称为关岛主义。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的咨文中将关岛主义运用到世界各盟国,由此形成了新的美国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项原则作为三个支柱。其实质是:收缩战线、以退为进、争取时间,扭转美国外交被动局面。

25.美苏首脑互访

70年代上半期,美苏进行了四次首脑会议,先后签订了几十个涉及工业、技术合作、贸易等内容广泛的协议,而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则是历次首脑会谈的重心。

第一阶段:1969.11.17-1972.5.27

1972年尼克松访问苏联。

美苏最后签署了《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反导条约》规定双方可部署两个导弹防御系统;《临时协定》将双方进攻性战略导弹冻结在1972年年中的水平上,即陆基洲际导弹苏方为1618枚,美方为1054枚;潜艇发射导弹苏方为740枚,美方为656枚;协定没有对导弹的质量和核弹头的数量做限制。

第二阶段:1972.11.21-1979.6.18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美,美苏签订《防止核战争协定》等。

1974年6月,美苏签订《部份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双方商定不进行当量在15万吨以上的地下核试验。

同时签订《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议定书》,确定将可建两个导弹系统减为一个。

1974年11月24日,在海参崴福特总统与勃列日涅夫发表《关于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联合声明》,据“同等安全”原则,双方战略武器不超过2400件,其中多弹头导弹运载工具为1320件。

1979年6月18日, 卡特与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签署《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确定双方战略武器总额为2250件,其中多弹头运载工具限额为1320件。

26.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CSCE)

1972年11月举行了“欧安全”筹备会。

经过两个阶段数千次会议,方拟定出“欧安会”的“最后文件”。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举行第三阶段35国首脑会议。会议签署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即《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欧安会”的召开,是70年代东西方关系缓和的一个高潮。

27.波兹南事件﹙Pozna Riots﹚

1956年在波兰波兹南发生的工人骚动。

1956年6 月上旬,波兹南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但遭当局拒绝。6月28日1.6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示威,结果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约有575人伤亡。当晚事件被平息。当局随后也采取了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平息事态。10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八中全会,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新改组的党中央为波兹南事件平反。波兰党中央的举动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赫鲁晓夫突然飞抵华沙。波兰统一工人党对苏联的干涉极为愤慨,双方发生激烈争论。在波兰强烈要求下,苏联终将包围华沙的驻波部队撤回基地。并将担任波兰国防部长的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调回苏联。

波兹南事件促使波兰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在苏联的影响仍然存在。

28.匈牙利事件(Hungarian Event)

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

10月23日10多万学生、市民举行和平示威游行。后发展为暴力冲突。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由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部队参与了平息事态的行动。11月1日,纳吉·伊姆雷宣布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实行中立,呼吁联合国进行干涉。

11月4日,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同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

29.苏联等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针对“布拉格之春”,苏联进行了干预。它联合保、德、匈、波四国党致信捷共中央,声称捷国内反动派“有使捷克斯洛伐克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的危险”。

1968年8 月20日苏联等国突然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将杜布切克和其他领导人押解到莫斯科。“布拉格之春”夭折。之后,胡萨克任第一书记。

1987年12月美苏就中导问题达成协议

1987年12月7-10日,戈尔巴乔夫访问美国。8日,在华盛顿签署了第一个消除整个一类核武器、第一次在核武器的数量上实现“向下平衡”裁减的条约,即《中导条约》(《美苏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的条约》)

30.超越遏制战略

1989年老布什提出了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争取把苏联作为一个建设性伙伴纳入国际体系”。

特点:通过非军事手段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打的是攻心战。

1989年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

1989年12月初美苏最高领导人在马耳他举行了会晤。

会晤的重点是讨论东欧局势。戈尔巴乔夫向布什承诺“不干涉东欧内政”,让东欧以“和平方式”变革。

有学者认为这是冷战结的标志。

31.东欧剧变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波、匈、捷等国发生的推翻共产党政权、取消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运动。波兰是第一个建立非共产党政权的东欧国家。

32.德国重新统一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各州分别加入联邦德国。在柏林帝国议会的大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庆祝集会和升旗仪式,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宣布两个德国正式统一。

33.舒曼计划与煤钢联营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拟将鲁尔的煤钢资源置于法德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

1951年4月18日,法、西德、比、荷、卢和意六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6月,各国议会批准了这个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正式成立。

34.《罗马条约》的签订与生效

1957年3月25日,法、西德、比、荷、卢和意六国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AEC)的《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开始生效和实施。

《罗马条约》规定了建立一个共同市场、进而将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逐步纳入一体化进程的总目标,要求各成员国制定和实施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贸易、农业、运输和竞争的共同政策,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者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EC),简称为欧共体。

35.布鲁塞尔条约(Brussels Treaty Organization)

二战后西欧成立的第一个以美国为靠山,以英法同盟为核心的军事政治联盟组织。

1948年3月17 日,英、法、荷、比和卢五国外长在布鲁塞尔签订为期50年的《布鲁塞尔条约》,1948 年8月25日生效。规定上述国家在遭到武装攻击时,缔约国应提供一切军事和其它援助。设立最高司令部,任命英国元帅B. L.蒙哥马利为总司令。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后该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入北约组织,其它机构则继续存在。

36.西欧联盟(Western European Union-WEN)

1954年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吸收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参加而组成的区域组织。该组织的中心任务是加强成员国的“集体自卫”。

但由于北约在西欧的影响,该组织的作用有限,素有“睡美人”之喻。

37.恢复西德主权的《巴黎协定》

1954年10月20日至23日,美、英、加拿大同法、意、荷、比、卢和西德在巴黎召开了相关会议,最后签署了12个文件,统称《巴黎协定》:西德恢复主权,可以建立50万人的国防军,接纳西德参加北约

美国通过该协定不仅达到了重新武装西德的目的,而且达到了控制其西欧盟国的目的。

38.戴高乐主义

1958年戴高乐(De Gaulle,Charles)再度执政。他所奉行的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建设欧洲人的欧洲的思想和实践,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密切同联邦德国的关系,积极推动西欧联合,利用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本国谋利。他反对美国的控制,在1966年使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与此同时,他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实现了双方首脑的互访;坚持发展法国独立核力量,反对美苏控制,拒绝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计划,抵制美苏签订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4 年1月27日法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1968年因“五月风暴”,法国陷入政策、经济危机。1969年4月戴高乐辞职下台。

39.哈尔斯坦主义

是战后阿登纳政府针对民主德国的一项政策。因这一政策是外交国务秘书瓦尔特·哈尔斯坦(Hallstein,Walter)宣布的,故而得名。

该政策的基本点认为,联邦德国在国际法上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西德、东德分别加入北约、华约后,联邦德国正式发表声明,凡是同联邦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苏联除外﹚,如果与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联邦德国认为这是一种不友好的行动,并与之中断外交关系。据此,联邦德国在1956年、1963年先后中断了与南斯拉夫、古巴的外交关系。

到60年代末,这种紧随西方的强硬政策越来越使联邦德国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孤立:(1)苏美关系、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2)到1963年已有13个国家与东德建立了外交关系。参见P141

40.勃兰特与“新东方政策"

西德长期执行强硬的外交政策。但到60年代末该政策已受到挑战。

1969年9月,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Brande,Willy)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即在与西方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现状,改善与苏联、东欧

关系;承认两个德国的存在,加强两个德国的联系。

为此,1970 年8月联邦德国与苏联签订条约,其中规定双方放弃使用武力和接受欧洲边界现状。1970 年12月与波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确定奥得河-尼斯河为与波兰的边界,确认现有边界不可侵犯。1971 年9 月参加签订关于柏林地位的四大国协议。1972年12月东西德签订“基础条约”。

1974年5月因间谍丑闻辞职。“新东方政策”搁浅。

41.朝鲜战争(Korean War )

1950 年6月25日~1953 年7月27日,朝鲜与韩国和美国之间爆发的战争。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三八线成接受日本投降的临时军事分界线。8月15日,朝鲜三八线以南成立大韩民国。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北部成立。朝鲜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等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并于仁川登陆。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协定所确定的军事分界线即三八线后成为南北朝鲜的分界线。

朝鲜战争对东北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42.印度支那战争(第一次)(Indochina Wars )

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

法国的侵略战争

1954年5月奠边府战役

日内瓦会议与《日内瓦协议》

法殖民统治结束

43.奠边府战役

越南人民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53 年5月,驻越法军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准备在18个月内歼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战役从1954年3月19日~5月7日,共歼法军1.6万余人,击落、击毁法军飞机62架。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其全部参谋人员被俘。

战役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44.巴以分治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战后,在美、英、苏等大国策划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181号决议),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划归拟议中的犹太人国家,而犹太人仅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1/3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拒绝接受。

1948年5月16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外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的军队参加了对以色列的战争。但由于阿拉伯各国的内部矛盾,致使以军在军事逐渐占据了优势。

在联合国的干预下,1949年以方分别与同埃、黎、外约旦和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以色列占领了“分治”决议划归它额外领土,并导致了大量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

45.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

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关于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法令。

10月29日以色列军大举进攻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11月5日英、法空降部队侵入塞得港和富阿德港。埃及军队以及各阶层人民与侵略军进行了浴血奋战。

由于苏伊士运河被堵塞,油管被切断,严重影响了石油依赖国的生产和生活。在美、苏及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以三国政府被迫于11月7日宣布停火。12月22日英、法军队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加沙地带。

最终苏伊士运河回到了埃及人的手中,英法势力被排挤出中东,美国、苏联开始了在中东的争夺。

46.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

又称“六五战争”或“六日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实施空中打击,埃及300多架飞机在机场被炸毁,空防能力遭严重破坏。以色列地面部队在空军掩护下大举侵入西奈半岛。6月8日以军抵达苏伊士运河东岸,整个西奈半岛落入以军手中。在进攻埃及的同时,以色列还向约旦河西岸约旦军队发起了进攻,6月7日,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都被以军占领。6月9日,以军又侵入叙利亚,占领戈兰高地大片领土和战略要地库奈特拉。

6月10日晚,在联合国安排下实现就地停火。以色列拒不撤出非法占领的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领土。

这次战争使以色列占领的领土从1949年的2.0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0.24万平方公里。战争造成了阿拉伯难民高达180万人。

47.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

又称十月战争。

为收复自己被占领的领土,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军队对运河东岸的以军发起进攻,摧毁了“巴列夫防线”。以军趁机渡过苏伊士运河,占领西岸地带,对埃及军队形成包抄之势。在戈兰高地战场上,以军将戈兰高地占领区又扩大600平方公里,并空袭叙利亚首都和其他城市。

1973年10月22日,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以军撤回到1967年6月停火线。1974年1月8日,埃、以双方签订协议:以色列撤出运河以西并退到运河东岸30公里以外;埃军控制运河以东16公里宽的地带;联合国军驻扎在埃、以控制线之间地带;苏伊士运河向以色列船只开放。5月29日,以色列和叙利亚签订协议,划定双方在戈兰高地军事控制线,中间设联合国军驻扎的缓冲区。以色列撤出戈兰高地部分地区,但仍占领着叙利亚1000平方公里土地。

48.艾森豪威尔主义(Eisenhower Doctrine)

1957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的关于“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

咨文声称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增强了,美国应承担支持中东国家独立的责任,并具体提出在1957-58年中向中东地区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

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目的在于排挤英、法、抵制苏联,以称霸中东。

1958年7月,美国派兵黎巴嫩。

49.巴格达条约组织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美两国为控制中东地区和遏制苏联而筹组的军事集团。成员国包括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英国和伊朗。

1955年2月24日,伊拉克和土耳其在巴格达签订《巴格达条约》。英国、巴基斯坦和伊朗分别在该条约上签字。这一年11月21日,巴格达条约组织正式成立。美国先后参加该组织的经济、反颠覆和军事委员会。

该组织在英、美操纵下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一起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

50.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建立

1951年9月《旧金山和约》与《日美安全条约》、《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1950年10月,美国同泰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

1951年8月,美国与菲律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1年9月,美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澳新条约》;

1953年8月,美国与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9月,美与英法等8国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

1955年2月,《巴格达条约》签订。

美台条约与第一次台海危机

51.《旧金山对日和约》

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美国及部分国家与日本签订的和约。

主要内容有:结束战争状态;承认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日本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在日本驻军;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等。同一天美日两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苏、波、捷未签字,中、朝、越、印等国未出席会议。

52.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Bandung Conference)

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

印尼总统苏加诺做了《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开幕词。会议主要就反对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促进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展开了讨论。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这些主张和思想被称为万隆精神。

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P151

53.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 )

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政策的运动。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1~6日,25 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到1998年不结盟首脑会议召开了12次,成员国已发展到115个。

不结盟运动对于民族独立运动、反对霸权、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P155

54.七十七国集团

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同发达国家谈判中形成的国家集团。

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由此组成一个集团参加贸发会议的谈判,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

该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对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P158

石油输出国组织(Petroleum,Exporting Countries Organization of )

一些石油生产国为协调石油政策,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而建立的国际组织。英

文简称OPEC 。1960年9月10日成立。最早的五个成员国是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该组织成立后,夺回了制定油价和石油生产的权利,将一批石油企业国有化,掌握了石油开采、销售的控制权。1973年的石油斗争,鼓舞了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经济独立的运动。

55.南北对话(North-South Dialogue)

南北对话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围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南北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谈判和斗争的重要形式。

1974年7月,欧共体九国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国举行部长级会议,并于1975年2月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了第一个为期五年的《洛美协定》(Lome Convention)

简答题:

1.雅尔塔会议:这是哪一年三巨头在何处的会晤?会晤的结果和影响怎样?

见名词解释1

2.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哪年?谁与谁?有何感想?

3.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合并英、美占领区,并筹划在其成立德意志国家,实行币制改革。苏联因此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并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1948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苏解除对柏林的封锁。然而柏林已成为两个城市,即东柏林和西柏林。

4.1956年匈牙利事件

5.柏林墙:何时构筑?何时崩塌?冷战的表现

6.勃兰特下跪:反思,背景是“新东方政策”,何时?何地?有何评论?

1970年12月7日,也就是苏德条约签字三个月以后,勃兰特访问波兰。他来到华沙犹太区,二战期间波兰有50万犹太人惨遭纳粹杀害,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勃兰特在冰冷的地上下跪志哀。

7.浅沼遇刺与日本右翼势力

8.越战的影响

9.战争奇观

10.裁核问题-中导条约:哪一年?有何意义?

1987年12月美苏就中导问题达成协议。中导条约所涉及的导弹类型在核导弹家庭中只占4%左右,但这是二战后美苏第一次要从它们的核武库中消除全部中导,其影响是巨大的。图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里根。

公共关系复习资料

政府公共关系100%终考复习指导----多选题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长兴学院 第一章 1、公共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手段)。 2、政府公共关系具有(主体的惟一性和权威性,公众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目的的社会性和非赢利性,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等特点。 3、下列选项中,政府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性质不同,两者产生的基础不同,两者的主客体不同,两者的内容和程度不同)。 4、政府公共关系与行政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对象不同,两者的活动范围不同,两者的手段不同)等方面。 5、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主要有(收集信息,决策咨询,协调沟通,宣传引导,树立形象)。 6、政府公共关系与企业公共关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主体不同,两者的目标不同,两者活动的形式和范围不同)。 第二章 1、艾维?李的思想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说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 2、中国特色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特色表现为(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对外开放服务,为精神建设服务)。 3、中国特色政府公共关系的特色除了理论特色之外,还主要表现在(目标特色,职能特色,文化特色,素质特色,传播特色)。 4、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主要面临着(发展不平衡,水平比较低,公众对象分析选择失偏,传播沟通体制运作存在障碍,政府公共关系传播透明度不高)等问题。 5、权威性的公共关系著作《有效公共关系》是由(卡特利普,森特)编著的。 6、在美国,最早的公共关系起始于(独立战争时期,立宪运动时期)。 第三章 1、政府公共关系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公共关系机构,公共关系人员)。 2、政府中承担公共关系职能的机构主要有(办公厅、办公室,调研机构,新闻处,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举报中心)。 3、一般来说,政府公共关系机构主要履行(决策参谋,协调关系,收集情报,宣传教育,专业制作)等职责 4、政府公共关系人员是由(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事务人员)基本构成的。 5、政府公关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丰富的知识素养,完善的个性,精巧熟练的技能)。 6、对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培训途径主要有(高校教育,社会教育,实践锻炼)。 第四章 1、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中,报纸具有(传播面广,传播迅速,阅读率较高,便于保存和查找,传播费用较低)等优点。 2、通常我们所说的户外传播媒介包括(广告牌,霓虹灯)等。 3、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舆论障碍一般是指(传言,小道消息,谣言)所造成的障碍。 4、政府公关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的含义不同,社会层次不同,

石油炼制工程复习资料

石油炼制工程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8分,填空题12分,判断题10分,作图题10分,简答题50分——由刘铉东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学说有哪些? 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学说主要有两大类:无机成因说(由水、二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地球化学反应而生成)和有机成因说(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植物有机体转化而生成)。 第二章石油的化学组成 1、石油的化学组成和元素组成 石油由烃类(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和非烃类化合物组成,包含的的元素主要有:C、H、O、S、N 2、石油的一般性质和我国原油的特点 石油通常是黑色、褐色或黄色的流动或半流动黏稠液体。我国原油主要有4个特点:1)、蜡含量和凝固点偏高,流动性差2)、属于偏重的常规原油3)、低硫高氮4)、低钒高镍,钙含量高 3、氢碳原子比的概念 表征石油中H含量和C含量的比值。其中氢碳比: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4、馏分组成是什么、分类、直馏馏分定义及产品特点 馏分:用分馏的方法,可把石油馏分分成不同温度段,每一个温度段杯称为石油的一个馏分。直馏馏分:用分馏的方法直接得到的馏分称为直馏馏分。特点是基本不含不饱和烃 馏分分为以下4种:1)、200℃以下,汽油2)、200-350℃,煤柴油3)、350-500℃,润滑油4)、大于500℃,减压渣油 5、二次加工产品特点 含有不饱和烃,与直馏馏分差异很大 6、石油馏分的烃类组成 结构族表示法,注意这几个概念

7、非烃化合物种类及危害 非烃化合物即含S 、含O 、含N 化合物和胶状沥青状物质,且随着石油馏分沸程的升高而增加 主要危害有以下5点:1)、腐蚀性2)、环境污染3)、影响产品储存的安定性4)、影响产品的燃烧性能5)、可使催化剂中毒 8、我国原油微量元素特点及分布规律 低钒高镍,钙含量高且随着石油馏分沸程的升高而增加 第三章 石油及油品的物理性质 1、原油及油品蒸发性能衡定指标 三个指标:蒸汽压、沸程和平均沸点 2、蒸汽压、馏程、沸程、初馏点、终馏点、干点和恩氏蒸馏曲线斜率 蒸汽压:某一温度下某物质的液相与其上方的气相呈平衡状态时的压力又称饱和蒸汽压 沸程:因石油不具有恒定的沸点,故用沸点的范围来表征其蒸发及汽化性能 馏程:一般将用某种标准试验方法所得到的沸程数据称为馏程 初馏点:馏程馏出第一滴冷凝液是的气相温度称为初馏点 终馏点:当气相温度达到最高并开始出现下降时的温度称为终馏点 干点:烧瓶中最后一滴液体汽化时的温度 恩氏蒸馏曲线斜率:每馏出1%的物质沸点的平均上升值 3、密度ρ,比重指数API ?大小顺序 密度:我国油品规定20℃时的密度为标准密度20ρ 比重指数API ?与相对密度呈反比,相对密度越大比重指数越小。烷烃>烯烃>环烷烃>芳香烃 4、相对密度的定义及其与化学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相对密度即油品t ℃时的密度与4℃时水的密度比,即t 4d t 4d 对相同C 原子数而言,芳香烃>环烷烃>烯烃>烷烃,随馏程升高t 4d 升高, 一方面由于相对分子质量升高,更重要的是重组分芳烃含量高。不同原油相同馏 程的t 4d 差别大,主要是由于原油基属不同,环烷基原油>中间基原油>石蜡基原

石油炼制工程测验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组成石油的最主要的五种化学元素是:、、、、。 2.天然石油中的烃类主要包括、 和。 3.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按性质可划分为和。4.当分子量相近时,烷烃的粘度芳烃的粘度,密度芳香烃(填大于或小于)。 5.我国采用和相结合的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按此法分类,大庆原油属于 原油,胜利原油属于原油。 6.经过常减压蒸馏,石油可按沸点范围依次切割为馏分(其沸程范围为),馏分(其沸程范围为),馏分(其沸程范围 为)和馏分(其沸程范围 为)。 7.从工作原理上来说,汽油机是式发动机,柴油机是式发动机,汽油机要求汽油的自燃点 应,柴油机要求柴油的自燃点应。8.反映汽油的(氧化)安定性的主要指标有,和。 9.国产汽油以作为其商品牌号,它表示汽油的性

能,国产轻柴油是以作为其商品牌号,它表示柴油的性能。 10.汽油的理想组分是,轻柴油的理想组分是,航空煤油的理想组分是。11.原油的一次加工是指工艺,二次加工工艺包括(请列举出三种):,,,三次加工工艺包括(请列举出三种):,,。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0分): 1.原油的相对密度一般介于。 A.0.50~0.80 B.0.80~0.98 C.0.85~1.2 2.催化重整的主要原料为。 A. 催化汽油 B. 催化柴油 C.直馏汽油 D. 直馏柴油3.下列哪组指标的大小可以反映汽油的蒸发性能。 A.特性因数和苯胺点B.酸度和酸值 C.馏程和蒸汽压 D. 凝点和冷滤点 4.下列哪种指标被作为油品着火危险等级的分级标准。 A. 闪点 B. 燃点 C. 自燃点 D. 爆炸上限5.我国车用汽油质量指标中规定汽油的恩氏蒸馏50%馏出温度不高于120℃是为了保证汽油使用过程中的性能。 A.启动性能B.平均蒸发性能C.蒸发完全程度 6.石油中的环烷酸在馏分中的含量最高。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电大《政府公共关系》复习题

《政府公共关系》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政府公共关系 2、政府公共关系传播 3、政府公共关系调查 4、政府公共关系策划 5、政府内部公共关系 6、行政组织形象 7、策划新闻事件 8、政府公共关系谈判

9、公共关系状态 10、庸俗关系 11、政府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12、政府全员公关 13、新闻发布会 14、政府公共关系广告 15、政府公共关系的人际交往 二、多项选择题 1、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包含() A.收集信息 B.决策咨询 C.协调沟通 D.宣传引导 E.树立形象 2、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结构要求包含以下() A.交际能力 B.沟通能力 C.组织能力 D.思辨能力 E.创新能力 3、政府公共关系公众的特征() A.公众的相关性 B.公众的群体性

C.公众的复杂性 D.公众利益的多维性 E.公众的变动性 4、政府公共关系的公众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照公众对政府的态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A.顺意公众 B.逆意公众 C.独立公众 D.政府追求的公众 E.政府不欢迎的公众 5、政府公共关系的公众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照公众的发展过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A.非公众 B.潜在公众 C.知晓公众 D.行动公众 E.首要公众 6、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包含() A.道德修养 B.职业素质 C.能力结构 D.形象要求 E.专业背景 7、根据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一般将传播分为以下类型() A.自身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E.互联网络传播 8、提高政府公共关系沟通传播的效果,必须正视并认真疏通传播障碍,公共关系沟通传播的主要障碍有() A.机械障碍 B.语言障碍 C.习俗障碍 D.心理障碍 E.组织障碍 9、政府公共关系人员在传播沟通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以保障有效的公共关系传播。 A.真实性原则 B.目的性原则 C.政务公开原则 D.全员公关原则 E.双向沟通原则 10、政府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原则有() A.真实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群众路线原则 D.经济效益原则 E.讲求实效原则 11、政府公共关系基本的活动模式有() A.宣传性政府公共关系 B.交际性政府公共关系模式 C.服务性政府公共关系模式 D.社会性政府公共关系模式 E.征询性政府公共关系模式 12、公众是政府外部公共关系的主要对象,公众舆论具备以下哪些基本功能() A.预警社会状况 B.制约权力行使 C.维护社会稳定 D.促进人民参政议政 E.取代大众传播 13、行政组织形象是政府及其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客观反映,简单而言,行政组织形象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完整word版,《石油炼制工程》练习题-2

《石油炼制工程》练习题-2 一、填空题: 1.石油馏分在高温下主要发生两类反应,即和。 2.从热效应上来看,催化裂化是反应,加氢过程是反应,催化重整是反应。(吸热或放热) 3.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利用和的原理将富气和粗汽油分离成干气、液化气和稳定汽油。 4.正癸烷发生分解反应的速度比正十三烷,而比2,3-二甲基辛烷的分解速度。(快或慢) 5.在所有二次加工工艺中,焦炭能作为产品的工艺是。 6.热加工过程遵循反应机理,催化裂化遵循反应机理,加氢裂化遵循反应机理。 7.提高催化裂化反应温度,提升管反应器中反应的速度提高得较快,将导致催化裂化汽油的安定性,汽油的辛烷值。 8.裂化催化剂的活性主要来源于催化剂表面的。 9.裂化催化剂的再生过程决定着整个催化裂化装置的和。 10.催化裂化中,通常以kg/m3为界限将气-固输送分为密相输送和稀相输送,提升管中处于状态,待生斜管处于状态。 11.催化裂化汽油、直馏汽油和重整汽油辛烷值的大小顺序依次是:。12.现代工业中使用的裂化催化剂主要有和组成。 13.某催化裂化装置为了提高柴油收率,采用较缓和的反应条件,则装置的单程转化率,回炼比,装置的处理量(增大或降低)。 14.含硫、氧、氮的非烃化合物在加氢精制过程中的反应速度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 15.与催化裂化催化剂不同,加氢裂化催化剂是双功能催化剂,由催化剂的功能提供反应活性中心,催化剂的功能提供反应活性中心。

16.催化重整过程的主要生产目的是和,另外还副产部分。17.以石油气体为原料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主要生产过程有和等。 二、判断题: 1.正碳离子的稳定性为:叔碳>仲碳>伯碳>甲基。( ) 2.加氢精制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后续的加工过程提供原料。( ) 3.在催化裂化反应中,使催化汽油饱和度明显提高的主要化学反应为加氢饱和反应。( ) 4.热裂化的主要生产目的是低粘度燃料油。( ) 5.焦化气体中的C3、C4含量比催化裂化气体低。( ) 6.催化裂化中反应油气在提升管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一般小于1秒。( ) 7.烃类分子中的C-H键能大于C-C键能。( ) 8.催化裂化反应是化学平衡控制。( ) 9.催化重整的主要原料是焦化汽油。( ) 10.辛烷值助剂最常用的活性组分是ZSM-5分子筛。( ) 三、名词解释: 1.回炼比: 2.假反应时间: 四、简答题: 1.对重整原料提出的三个主要质量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满足这些要求? 2.催化裂化是以哪些油品作原料,生产哪些主要石油产品的工艺过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3.列举炼油厂中常见的加氢工艺名称。 4.加氢催化剂和重整催化剂在使用之前预硫化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政府公共关系总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府公共关系P6 所谓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为了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公众中塑造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手段处理和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系列活动。 2、政府公共关系传播P69 政府公共关系传播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和信息交流过程。 3、政府公共关系调查P92 政府公共关系调查是社会调查的一种,它是指社会组织根据某种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为准确地收集有关信息而进行的专项活动。 4、政府公共关系策划P108 就是政府机构和政府公共关系人员为了实现塑造政府形象这一基本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需要解决的政府公共关系问题和宏微观的条件,谋划设计出相应的政府公共关系战略,并制定出最优行动方案的过程。 5、政府内部公共关系P134 从外延上看,我们把围绕政府内部行政关系而形成的公共关系,称为政府内部公共关系。 从内涵上看,是政府为达到特定的目标,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所进行的,重视与行政行为对象在思想、感情等方面达到理解和交流,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的管理方法。 6、行政组织形象P173 所谓行政组织形象,是公众在对政府加以综合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政府的整体印象和基本评价,是政府行为在公众心目中的客观反映。 7、策划新闻事件P190 是指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为了达到宣传该政府机构的良好形象的目的,而精心策划能达到新闻媒介关注并为之传播的真实事件。 8、政府公共关系谈判P211 政府公共关系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了各自特定的利益目标,遵循互利的原则,通过对话、沟通、协调的方式,达成协议(合同)的过程。 9、公共关系状态P4 所谓公共关系状态,就是公共关系主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的总和。 10、庸俗关系P11 庸俗关系是指一个机构为了牟取私利,将行为和传播的范围建立和局限在用金钱、美色等手段来维系与关键人物的私人关系之上的活动,以及在该活动中发生的关系总和,它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而去搞拉关系、走后门等活动的不正之风,是一种损害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以权谋私、以业谋私的腐败思想和行为。 11、政府公共关系传播效果P72 政府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政府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 12、政府全员公关P88 所谓全员公关,就是说要使政府的全体公务员都来关心、重视并自觉地投入到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中去,共同为树立政府良好的声誉和形象而奋发努力。 13、新闻发布会P194 新闻发布会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或者公民为公布有关重大新闻而兴趣办的,邀请电视台、报社、电台、杂志社、新闻网站等媒体的新闻记者和相关人员出席,发布消息、回答提问的一种特殊的会议形式。 14、政府公共关系广告P203 政府公共关系广告是公共关系广告的一种,它是指政府机构靠购买印刷媒介物的篇幅或者购买电子媒介的时间,以语言或者其他形式,不受编辑人员干涉地传播出资人的非个人性宣传。 15、政府公共关系的人际交往

化学工艺学(刘晓勤)复习题4

《化学工艺学》复习题 第五章石油炼制 1、石油炼制: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将原油(液态石油)加工成为各种燃料油、润滑油、溶剂、石蜡、沥青、石油焦等石油产品并提供石油化工所需的基本原料,如炼厂气、石脑油、芳烃等。 2、石油炼制的加工方法: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过程。 3、石油炼制的一次加工:原油经处理后,采用常压蒸馏、减压蒸馏的方法,将原油分成几个不同沸点范围的馏分,其产品分为轻汽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和重油(渣油)。 4、石油炼制的二次加工:利用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热裂化、减黏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等方法将重质馏分油和渣油再加工成轻质油,提高轻油收率及油品质量,增加油品品种。 5、石油炼制的三次加工:利用石油烃烷基化、异构化及烯烃叠合将二次加工生产的各种气体进一步加工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和各种化学品等。 6、根据主要产品的类型,炼油厂可分为四类: (1)燃料型炼油厂;(2)燃料—润滑油型炼油厂;(3)燃料—化工型炼油厂;(4)燃料—润滑油—化工型炼油厂。 7、原油常压蒸馏时,利用不同抽出侧线,可将原油分割成拔顶气馏分(C4及C4以下轻质烃)、直馏汽油、航空煤油、煤油、轻质油(沸点250-300℃)等。 8、原油减压蒸馏时,减压塔顶可分离出柴油或燃料油等。 9、简述原油常减压蒸馏工艺流程。 石油经预热至200~240℃后,入初馏塔。轻汽油和水蒸气由塔顶蒸出,冷却到常温后,入分离器分离掉水和未凝气体,得轻汽油(即石脑油),未凝气体称为“原油拔顶气”,可用作燃料或生产烯烃的裂解原料。 初馏塔底油料,加热炉加热至360~370℃,进入常压塔,塔顶出汽油,第一侧线出煤油,第二侧线出柴油,并冠以“直馏”,以表示它们是由原油直接蒸馏得到的。 将常压塔釜重油在加热炉中加热至380~400℃后,进入减压蒸馏塔。减压塔侧线和常压塔三、四线油,总称为“常减压馏分油”——用作炼油厂的催化裂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复习

请围绕复习指导册及课后自学测试题好好复习。以下内容供同学们参考。 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一章绪论(重点章) 1.公共关系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门管理科学,主要通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协调关系、处理危机、塑造形象,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求得组织自身的发展。 2.公共关系的多层含义: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公共关系学科、公共关系职业。 3.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主体——社会组织:客体——社会公众;中介环节——传播。 4.社会组织的特点。 5.公众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6.公共关系与广告。两者主要的区别:传播目标不同,传播原则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传播周期不同,所处地位不同,效果不同。 7.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两者的联系:共同的产生条件——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共同的指导思想——用户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相似的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市场营销把公共关系作为组成部分。两者的区别:范围不同;目的不同;手段不同。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 揭丑运动、爱德华·伯尼斯、艾维·李、卡特里普、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条件、《有效公共关系》。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职责与功能(重点章)

1.公共关系的职责:收集信息、咨询决策、传播沟通、教育引导。 2.公共关系的功能:塑造形象、协调关系、提高素质、优化环境。 3.产品形象信息、组织形象信息。 4.组织形象的内涵及塑造组织形象的方法。 5.通过公共关系管理,组织可在以下方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公众至上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个人形象意识、与时俱进意识。 第四章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1.公共关系部在组织中的地位及特点。 2.公共关系部的组织类型。 3.公共关系公司的工作内容及工作原则。 4.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及应具备的能力。 5.选拔公共关系人员的原则。 第五章公共关系工作程序(重点章) 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公众调查的内容、组织形象调查、文献调查法、访谈法、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选择公共关系模式、选择传播内容、编制公关预算的方法及内容、传播渠道的种类、传播渠道的选择原则、影响传播质量的因素、注意信息的结构和语言、传播中的障碍、公共关系评估的内容及方法。 第六章分类公共关系(重点章) 1.建立良好员工关系的重要意义。 2.员工关系实务。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炼制工程复习题

《石油炼制工程》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压缩比 气缸总体积与燃烧室体积之比。 2、沥青质 把石油中不溶于低分子正构烷烃,但能溶于热苯的物质称为沥青质。 3、含硫原油 硫含量在0.5~2%之间的原油。 4、加氢裂化双功能催化剂 由金属加氢组分和酸性担体组成的双功能催化剂。 5、剂油比 催化剂循环量与总进料量之比。 6碱性氮化物 在冰醋酸和苯的样品溶液中能够被高氯酸-冰醋酸滴定的含氮化合物。 7、水一氯平衡 在重整催化剂中,为使催化剂保持合适的氯含量而采用注水注氯措施,使水氯处于适宜的含量称为水-氯平衡。 8、催化裂化总转化率 以新鲜原料为基准计算的转化率。总转化率=气体新汽进料焦炭X100%。 新鲜进料 9、汽油的安定性 汽油在常温和液相条件下抵抗氧化的能力。 10、空速 每小时进入反应器的原料量与反应器内催化剂藏量之比称为空间速度(简称空速)。 11、氢油比 氢气与原料的体积比或重量比。 12、自燃点 油品在一定条件下,不需引火能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

13、催化重整 催化重整是一个以汽油(主要是直馏汽油)为原料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及轻芳烃 的炼油过程。 14、辛烷值两种标准燃料混合物中的异辛烷的体积分数值为其辛烷值,其中人为规定标准燃料异辛烷的辛烷值为100,标准燃料正庚烷的辛烷值为0。 15、汽油抗爆性衡量汽油是否易于发生爆震的性质,用辛烷值表示。 16、二级冷凝冷却 二级冷凝冷却是首先将塔顶油气(例如105C)基本上全部冷凝(一般冷却到55? 90C),将回流部分泵送回塔顶,然后将出装置的产品部分进一步冷却到安全温度(例如40C)以下。 17 、加氢裂化在较高压力下,烃分子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进行裂解和加氢反应生成较小分子的转化过程。 18 、催化碳 催化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碳,主要来源于烯烃和芳烃。催化碳= 总炭量-可汽提炭-附加炭。 19、馏程 从馏分初馏点到终馏点的沸点范围。 20、汽化段数 原油经历的加热汽化蒸馏的次数称为汽化段数。 二、填空 1、油品含烷烃越多,则其粘度(越小),特性因数(越大),折光率(越小),粘度指数(越大)。 2、催化裂化反应生成(气体)、(汽油)、(柴油)、(重质油)(焦炭) 3、加氢精制的主要反应有(加氢脱硫)、(脱氮)、(脱 氧)、(脱金属) 4、原油蒸馏塔的分离(精确度)要求不太高, 相邻产品间允许有

2019-2020年中考平房区二模综合试卷

2019-2020年中考平房区二模综合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 Ca-40 Fe-56 Zn-65 Ag-108一、选择题(1—27题,每题2分,共5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松花江特大桥边跨工程提前竣工,预计7月中下旬,松花江特大桥主桥将全部合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建桥使用的钢属于金属材料 B.建桥只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C.在钢铁表面镀铬及制成合金都能起到防锈的作用 D.高炉炼铁的过程中焦炭既是提供热能的原料又是还原剂 2.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量取9.5mL液体 B.取用固体 C.贮存少量氢气 D.过滤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5.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健康人胃液的pH值为1.5~1.9 B.锌是微量元素,缺锌会引贫血。锌的主要食物来源有海产品、瘦肉、奶类等 C.防止汞、铅、镉等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侵害是健康生活的重要保证 D.亚硝酸钠有咸味,替代食盐用于烹调能促进身体健康 6.下列化学家与其做出的贡献对应一致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 D.④⑤ ①氧气用于气割②液氮用于冷冻麻醉手术③活性炭做吸味剂④小苏打用于焙制蛋糕 ③波义尔发现 酸碱指示剂 ⑤道尔顿发现质量 守恒定律 ④侯德榜为烧碱和 氮肥工业做出贡献 ①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 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 ②拉瓦锡揭示水 不是一种元素 A.石油炼制各种产品B.浓盐酸罐车翻倒 产生白雾 C.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 D.探究燃烧的条件

自然辨证法课后重点

自然辨证法的性质、学科地位。 课程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地位:他在哲学认识的层面上,处于马哲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爱因斯坦:它是“全部科学之母”。 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和范围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 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水;阿那克西米尼—气;赫拉克利特—火;恩培多柯勒“四元素说,火土气”;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原子论的基本思想:原子是最小不可分、运动不停息的物质微粒;原子在性质上相同,在大小和形状上是多种多样的;原子在无限虚空中彼此吸引和排斥、分离和结合,构成了自然界的多种对象和万物的运动。 近代:道尔顿化学原子论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恩培多克勒《论自然》,写宇宙 (3)“自然”的含义 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的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关于生命起源的一些猜测:生命起源于泥潭;人是鱼变的;心脏是人体中心;脑室思想和感觉的器官。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自然界的一起东西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对自然界作直观的考察。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具有较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是巨大的进步。 局限性: (1)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界和人。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把一切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力。恩格斯批判:“滥用力的概念。” (2)形而上学性: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密切相关。 (3)不彻底性: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陷入神学目的论。 林耐:动植物物种和人是上帝创造的;牛顿:上帝是“第一推动力。”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科学地主要成就:牛顿,机械自然观;康德 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假说。1796年,法国的

《 公共关系学 》综合复习资料

《公共关系学》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章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公共关系的形成、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关系之父”是() A.爱德华·伯尼斯 B.雷克斯,哈罗 C.艾维·李 D.卡特利普和森特 2、艾维·李的《原则宣言》提出的观点是() A.联络公众感情 B.公众必须被告知 C.一切为了公众 D.需求层次论 3、()是公共关系得以发展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公共关系不可能得以扩大 并向更高层次迈进。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政治民主的发展 C.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 D.民众意识的觉醒 4、世界上第一位把公共关系学带入大学校园的人是() A.艾维·李 B.伯内斯 C.卡特利普 D.哈洛 5、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一门学科,最早产生于() A.法国 B.奥地利 C.英国 D.美国 6、现代公共关系发展史上的第一本公共关系专著是()。 A. 《公共关系学》 B.《舆论明鉴》 C.《有效公共关系》 D. 《公众舆论的形成》 二、多项选择 1、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包括() A.文化心理条件 B.军事条件 C.社会政治条件 D.经济发展条件 E.物质技术条件 三、判断题 1、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2、伯纳斯是第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

3、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4、公共关系与商品经济存在着天然联系。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共关系活 动也就越重要。 5、公共关系概念首次出现是在1905年。 6、纵观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见公共关系的学科化和职业化是同步的。 7、我国古代就有原始公共关系观念与活动。 四、简答题 1、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目前存在那些主要问题? 六、论述策划题 1、结合你身边的案例故事,说明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什么要搞公共关系? 2、在公共关系的发展史上,几个划时代的代表人物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结合你个人的认识,谈谈中国当前的公共关系发展现状。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有着共同的活动对象是()。 A、媒介公众 B、顾客公众 C、政府公众 D、社团公众 2、评价社会组织好坏的指标是() A、知名度 B、美誉度 C、产品质量 D、服务质量 3、()是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机构的全部看法和评价,它通过公众的态度得以表现。 A.组织形象 B.组织信誉 C.公众态度 D.企业美誉 4、公共关系的实质是() A.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 B.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行政关系 C.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经济关系 D.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人际关系 5、大众传播媒介中,公众接受时有参与感的是( )

化工导论试题

1.?解释中文“化工”的含义,它包括哪些内容?在现代汉语中,化学工业、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总称或其单一部分都可称为化工,这是中国人创造的词。化工在汉语中常常是多义的,化工可以分别指化学工业、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也可指其综合。 2.2.?解释中文“化工”的含义。说明“工程”与“工艺”的关系,并举例说明。(1)?化工在汉语中常常是多义的,化工可以分别指化学工业、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也可指其综合。(2)应该说明的是化学工程为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等学科提供了解决工程问题的基础。 3.3.?化学工业按原料、产品吨位、和化学特性各如何分类?(1)按原料分:石油化学工业、煤化学工业、生物化学工业、农林化学工业(2)按产品吨位分:大吨位产品和精细化学品(3)按化学特性分:无机化学工业、有机化学工业 4.?简述化工的特点是什么?(1)品种多(2)原料、生产方法和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化学工业是耗能大户(4)化工生产过程条件变化大(5)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6)实验与计算并重(7)使用外语多 5.?指出按现行学科的分类,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下分哪些二级学科?它们的关系如何?在我国当前的学科划分中,以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概括化工学科,并又分为以下五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化学工程为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等学科提供了解决工程问题的基础。 6.?简述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各自的学科定义与研究内容?化学工程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过程工业中有关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共性规律,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其研究内容与方向包括:化工热力学、传质过程原理、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过程系统工程及其他学科分支。化学工艺即化工技术或化学生产技术。它是指将原料物质主要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过程和方法,包括实现这一转变的所有措施。应该说明的是化学工程为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等学科提供了解决工程问题的基础。 7.?如何理解化工过程,它包括哪些内容?请举例说明。一般概括为三个主要步骤:①原料处理,使原料符合进行化学反应所要求的状态和规格;②化学反应,使其获得目的产物或其混合物;③产品精制,将由化学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除去副产物或杂质,以获得符合组成规格的产品 8.?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什么作用?概括而言,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工业革命的助手,发展农业的支持,战胜疾病的武器,改善生活的手段,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9.?化学工业中的基本原料包括哪些?(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有机:?三烯、三苯。重要?基本有机化学品:?上百种,?如甲醇、乙醇、萘、苯酐、?苯酚、醋酸、丙酮、丁醇、辛醇等。 10.重要的能源重要的能源有几种?其中有哪些是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石油、煤、天然气等。其中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的。?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定义?各包括哪些种类?一次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得且可直接加以利用的热源和动力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油田气等,林木秸秆等植物燃料,沼气,核燃料,还有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二次能源:指从一次能源加工得到的便于利用的能量形式,除火电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2014秋季公共关系学机考复习题

新为平台公共关系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2、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3、服务型模式以提供各种优惠的服务工作为主,目的是以实际行动获得社会公众的好评,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4、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得对,10%靠宣传。√ 5、在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公众的消费主要是由消费心理支配的。√ 6、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内部公众,良好的员工关系,可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7、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相比,大众传播的信息不再具有保密性。√ 8、公关广告和商品广告都属于付费的宣传活动。√ 9、人际传播的情感影响力往往要超过大众传播,主要得力于说话人的表情和目光。√ 10、组织的任何一次对外开放活动都应确定一个主题,即通过这次活动让对象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取得了什么效果,达到什么目的。√ 11、公共关系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企业名牌战略的定位及其传播上。√ 12、公共关系状态是一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 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组织信誉已成为公共关系的重要任务之一。√ 14、公共关系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从内部做起。√ 15、组织的自我期待形象,是一个组织自我希望具有的社会形象。√ 16、公关宣传要尽量选用中性的词语,显得平易近人,慎用最高级的赞语。√ 17、公共关系不是人际关系,但它可以运用人际关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18、CI是一种信息传达的象征和符号,而非企业形象和个性本身。√ 19、具像符码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外延扩充受到明显的局限,所包含的意义有限。√ 20、在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公众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由消费心理支配的。√ 21、公关广告和商品广告都属于付费的宣传活动。√ 22、政府在国内开展公关工作,一般不需要提高知名度。√ 23、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24、态度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加工作用”。√ 25、协议区是谈判双方争夺的利益范围,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 26、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 27、一般来说,公众心理变化产生的原因仅一个,即客观原因。√ 28、出资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有助于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社会大环境,所以赞助活动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要目的的。√ 29、CI设计一经导入,就不可改变。× 30、整合营销传播就是要优化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资源。× 31、知名度是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赞许的程度,是反映组织社会名气大小的客观指标。× 32、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施加影响的对象是组织的所有公众。× 33、经营策略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时所遵循的最高指导原则,它为企业指出了前进的大方向。× 34、全面评价公关礼仪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作用是“通行证”和“奠基石”。× 35、社会交往过程中,不必考虑参加人员的身份、人数、接待规格等方面的对待原则。× 36、名门战略就是利用一些产品形象,来提升企业整体的形象。× 37、与企业相比,事业团体的突出特点就是非营利性,所以完全不具有经济功能。× 38、公共关系是一门专业性的理论科学。× 39、引进西方的经验就可以推动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 40、界点是谈判者制定价格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全部谈判的价值基础。× 41、出资赞助公益事业,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社会大环境,所以赞助活动是以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