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地层学复习提纲

地震地层学复习提纲

地震地层学复习提纲
地震地层学复习提纲

《地震地层学》复习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补充内容:

1.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解释:指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的形态

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直接为钻探提供井位。)

1)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性本身的意义及其与地质上的内在联系;

2)了解并掌握地质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地震响应;

3)善于识别和区分地震(采集、处理)假象;

4)正确认识和理解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5)如何理解沉积岩沉地区,地震剖面上大多数反射是干涉复合的结果;

6)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往往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地震上的多解性。

2.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资料解释。

3.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回顾: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传播的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旅行时差和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接触关系,断层和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在油气勘探上最终的目的是寻找构造圈闭的油气藏。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地震反射特征,如同相轴的振幅、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从这些地震信息中可以提取非常有用的地层岩性信息,借以确立地震层序并进行地震相的分析。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预测生储油相带的分布,寻找地层、岩性圈闭

油气藏。除此之外,借助于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钻井、测井资料,提取岩性和储层参数,如流体成分,储层厚度,性质,速度,密度,孔隙度等进行地震资料的岩性分析及烃类检测。

注:地震资料解释的三个阶段:

构造解释阶段:由时间、速度获得界面的深度、构造形态,落实构造圈闭。(任务:波的对比,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构造图的绘制)

①波的对比:是指运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分析研究和识别出时间剖面上来自地下各反射界面上的反射波,并且在一条或多条剖面上识别出来自地下同一界面反射波的工作。

②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就是依据位于测线或测线附近的钻井、录井所取得的地质和测井资料,结合地震剖面上各种反射层的特征(如时间深度、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等)推断各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分析地震资料上所反映的各种地质和构造现象,如断层,地层尖灭,不整合,古潜山等;完成二维或三维空间的构造解释,地震地层学(沉积相、沉积环境)和岩性学的解释以及各种可能含油气圈闭的解释。

③绘制构造图:主要依据工区内分布的纵横测线所得到的地震剖面,作出反映地下某一套地层起伏变化的完整图件—地震构造图或作出反映地下某个局部构造的形态图或其他平面图,最后根据石油地质方面的资料,推断构造圈闭的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

解释三步骤:1、连井解释:钻井分层与地震反射层位的对比连接,了解地震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以及各地层的岩性接触关系;地震、

测井资料解释,用以获得较准确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层速度资料;合成地震记录,提高分层的准确性。

2、剖面解释:基干测线对比,区域测线对比,复杂剖面解释

3、平面解释:任务:了解有利地区的地下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情况

主要工作:各种地质异常(断层组合,尖灭线,岩性变化等)的平面连接及等值线的勾绘

主要成果:各种地质、沉积现象的平面分布图(包括主要目的层位的断层组合,构造纲要,尖灭线范围,岩性变化带等);各层位t0等值线图;各层位深度构造图;各层位的地层等厚图等。

地层岩性解释(地震地层学、地震岩性学):由反射特征、接触关系等解释地震层序、沉积相、沉积环境,分析“四史”,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

开发地震: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参数预测;油藏动态监测。

4.地震剖面的特点:

5.剖面对比及实际对比的方法:

剖面对比原则: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或薄层组的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振幅显著增强;波形相似;同相性;时差变化规律

注:实际的地质效应:地震记录上的反射波就不可能与钻井分层界面严格对应;所以,一般用某套地震上的反射层相当于某套地层或岩性来表示。

如果某组(段)地层或岩性横向上在一定地段或地区相对稳定,则来

自该组若干个界面上的地震子波间相互叠加结果(振幅、时间等)表现在地震记录上也应该是相对稳定的。

我国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地层沉积的特点符合地震记录上干涉叠加的特点。

实际对比方法:

①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②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③重点对比标准层。

④相位对比(强相位对比、多相位对比)

⑤波组和波系对比。

⑥研究特殊波。

⑦剖面间的对比、闭合及沿测线闭合圈对比。

⑧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7.地震反射标准层及其地质意义:具有较强振幅和较稳定波形的反射波/组称为标准层或特征层,这些标准层往往在工区内皆可追踪对比。地质意义:通常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分界面,且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是生储油层。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有利于借此研究地震剖面的结构,构造特点。

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地质规律:海相灰质岩地层由于其沉积条件稳定,表现出最好的地震反射标准层。

深水湖相薄层灰质岩地层组合,由于其岩性往往是由相对稳定条件下的泥岩、油页岩、白云岩、泥灰岩及薄层灰岩的互层组成,因而也能

形成良好的地震反射。

不整合面是产生连续反射的又一地质因素。其原因是不整合面两侧岩性性质差别较大,可望形成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得到良好的反射。

浅水湖相泥质岩为主夹砂层及沼泽相煤系地层在一定范围内亦能得到良好的反射。

河流三角洲相的砂泥岩互层组合因沉积稳定性差,岩性变化大,其反射波波形不稳定,反射层较多,范围不大。

氧化条件下的河流相沉积有反射,但其连续性差,且反射干涉较严重,变化大。

盆地边界附近一般均为快速的砂砾岩沉积(扇体),一般无明显的反射同相轴,对比较为困难。

地震地层学研究的基础:

注:含油气盆地的“四史”:构造情况—构造发育史;

沉积情况—盆地沉积充填史;

地层情况—盆地埋藏史;

烃类情况—油气生成聚集史。

目的:建立地震反射特征与地层、沉积相、沉积体系等的联系;利用地震资料(地震剖面及切片)研究沉积相、沉积环境;培养“空间想象力”及学习的兴趣。

任务:划分地震层序,建立区域地层轮廓;地震层序的地震相分析;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分析。

1.沉积学理论、地震学原理及两者的内在联系:

2.地震地层学研究内容:(概念:是根据地震剖面总的地震特征划分沉

积层序,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

简言之,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地学分支学科。

它是地球物理学与地层学概念、地震技术与沉积理论结合的新范畴。)根据地震剖面总的地震特征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简言之,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地学分支学科。它是地球物理学与地层学概念、地震技术与沉积理论结合的新范畴。

3.地震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由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

系的地层组成,并且其顶底是以不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的沉积层序就称为地震层序。4.地震层序的划分原则:(关键是识别不整合和追踪与之相应的假整合

或整合。)

选择连井基干剖面,进行地震层序的层位标定;

坚持以不整合面来划分层序的顶、底界面;

参考钻井资料划分沉积旋回;

参考大套地层的反射波动力学特征进行层序划分;

利用时频分析技术划分沉积旋回。

?辅助原则:选择品质较好的地震剖面,并以垂直构造走向的剖面为主,辅以平行走向的剖面;

?选择过具有特殊地震反射结构的主要沉积体的地震剖面等。

?目的:建立正确的地震层序并确立有代表性的地层沉积格架;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通过对有利

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注:地震层序的划分类别:

超层序:包括几个层序,往往是区域性的,横向可追踪数百千米,并且是以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的,反映了受两次大的构造运动控制的完整的盆地发育旋回。

层序:是超层序的次一级单元,可以是区域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反映控制盆地发育的主要构造运动幕或水进水退旋回,常以不整合面或可与其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亚层序:是层序中最基本的地层单元,反映盆地的次要构造运动幕或水进水退旋回,通常一个层序可以包括一个或几个亚层序。

注:整合或称整一,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侵蚀作用,是连续沉积的地层。

不整合和假整合,指上下地层之间存在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构造运动造成的侵蚀作用。

5.地震反射的终端类型:上超:是一套水平(或微倾斜)地层逆着原

始倾斜沉积面向上超覆尖灭。代表水域不断扩大逐步超覆的沉积现象。

下超:指一套新沉积地层沿原始沉积面向下超覆。它代表定向水流的前积作用,意味着较年轻地层依次超覆在较老地层的沉积界面上,反映水退或扇进的沉积现象;

(上超和下超是无沉积作用或沉积间断的标志。对应层序的底界。)

顶超:指一个层序中上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它与削蚀同为顶界的

不整合现象,且两者无截然的界限,它是局部基准面太低情况下沉积物的过路作用的结果,表明无沉积作用或水流冲刷作用的沉积间断。削蚀或削截:是侵蚀作用造成的地层侧向中断,代表由于构造运动(区域抬升或褶皱运动)造成的削蚀性间断。

(顶超、削蚀或削截均对应层序的顶界。)

6.地震相概念:指有一定分布空间的三维地震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

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其所包含的地震相参数如反射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与相邻单元不同。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7.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

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是地震地层学的核心,研究地震相的目的在于分析层序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重塑盆地的沉积史,构造史,预测生储油相带及可能的地层、岩性圈闭。

?方法: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并解释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步骤:在确立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前提下,识别并确定地震相单元;绘制地震相平面图;综合地质、钻井、测井资料分析说明产生地震相特征的沉积特征。

?局限性:a.地震分辨率远远低于地质、测井方法的分辨率,地震剖面上不能反映较细微的岩性、岩相变化。

b.地震资料中有非地质因素(采集、处理因素)和非沉积因素(构

造因素)的干扰,其所包含的信息比地质、测井资料少。

c.同一相带内纵、横向上岩性的不均匀性。

d.区域地质背景和沉积条件的差异,同一沉积相在不同地区或盆

地内的不同部位,地震响应也不尽相同。

8.地震相分析的基础:

1)地震相分析的沉积学基础:

?沉积体系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特点

?各种沉积环境模式

?地层组合模式

?沉积发育模式

2)地震相分析的地震基础: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动力学特征)

?各项地震参数所代表的地质意义

在地震相分析中,最常用的地震相参数包括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几何形态;地震反射的物理参数如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等;平面组合关系。

9.地质分层:根据取心的岩性、古生物及其它特征作出的。由于资料

等问题,大量的细节分层是依据测井曲线作出的,在某些地区或地段其穿时现象十分明显,给油气勘探带来影响。

10.地震分层:根据地震剖面中连续的强相位确定的,主要用于构造

解释。有两种情况给解释带来麻烦:一是某些地震波组是层序内部的物理界面;二是出于构造解释的需要采取了一定的采集和处理手段,人为突出了某些同相轴而模糊了具有更重要意义的层序界面。

11.地震地层学分层区别和联系:地震地层学的地震层序分层是为了

满足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的需要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进行的。应适当选择处理程序,尽可能多地显示出地下反射界面,排除干扰,并结合测井、VSP等资料。

12.陆相断陷盆地的特点(地震层序的特点):

①陆相断陷盆地断裂发育,分割性强,沉积凹陷面积小

陆相断陷盆地断裂多,分割为若干次级凹陷和凸起,每个凹陷往往自成体系,面积常只有几百至几千Km2。从岸至深湖一般只有几至十几Km;在边界断层控制的陡岸,在1-2公里范围内就进入深湖区。次级断层又将凹陷分割为更次一级的次凹和次凸,这种复杂的构造格局控制了沉积岩系或地震层序的发育。

②近物源、多物源、沉积厚、相变快

陆相断陷盆地小,周缘山区均可提供物源,在断裂差异升降作用的控制下,沉降快、沉积厚、相带窄、造成盆地内沉积体系多、沉积物厚度及岩性岩相变化大,地震反射层连续性较差,追踪对比往往比较困难。

③多沉积旋回

与外海沟通不畅,蓄水量受降水和气候变化影响大,湖平面频繁升降,在剖面上形成多沉积旋回。如渤海湾盆地,仅渐新统就有三次明显的水进水退沉积旋回。沉积旋回有不同级别,大旋回往往包括若干次级旋回。地震层序也有分级问题。

④构造干扰严重

构造现象比海相盆地复杂得多,不少凹陷存在断裂、挤压、重力滑动、塑性底辟等构造,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始地层产状。断层对地震层序

划分的影响最大,常使两盘层序界面难以对比。

地震相分析的地震条件(沉积学基础和动力学原理)1.地震反射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物理参数及平面组合关系,

与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关系: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物源方向、沉积过程、侵蚀作用、古地理、流体界面等。

2.分类:

?平行与亚平行结构;

?发散结构

?前积结构:S形,斜交,S一斜交复合型,迭瓦状,帚状,杂乱,前积—退积结构

?乱岗状结构

?杂乱状结构;

?空白或无反射

3.地震相参数的地质意义:

地震参数定义分类地质解释

内部反射结构地震剖面上层序内

反射同相轴本身的

延伸情况及同相轴

间的相互关系

平行与亚平行、

发散、前积、乱

岗、杂乱、无反

层理、沉积过程、古地理、

构造运动、侵蚀作用、物

源方向、流体界面

外部形态具某种反射结构的

地震相单元在三维席状、席状披盖、

楔形、滩状、透

物源、古地理、几何形态、

水动力、沉积环境

空间的分布状况镜状、丘形、充

反射连续性可对比并可追踪的

反射同相轴的延伸

长度标准:长度、丰

三类:好、中、

地层连续性、沉积环境

反射振幅反射波质点离开它

平衡位置的最大位

移标准:强度、丰

三类:强、中、

岩性、厚度、地层结构、

流体性质

反射频率反射波质点在单位

时间内振动的次数高、中、低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岩

性变化

波形排列同相轴排列的形状杂乱、波状、平

行、复合

沉积环境、地层变化

层速度某一地层的地震波

传播速度

岩性、物性、流体成分

一.地震参数:反射波对比追踪的连续性及延伸长度,可对比范围

地质参数:沉积过程及其连续性

关系:反射连续性与地层本身连续性有关,它主要反映了不同沉积条件下地层的连续程度及沉

积条件。一般反射连续性好表明岩层连续性好,反映沉积条件的稳定的较低能环境;反之,连

续性差代表高能的不稳定沉积环境。

二.地震参数:地震波的波形特征。

地质参数:反射界面性质、岩性等变化。

关系:反射标准层的品质主要取决于地层的沉积岩相条件,海相灰质岩在地震剖面上所对应的

地震波形特征最佳;深水湖相的薄层灰质岩地层组合对应了较好的反射波特征;浅水湖相的暗

色泥质岩地层以及沼泽相的煤系地层的地震波形特征也具有一定稳定性;河流三角洲相的砂泥

岩互层组合的沉积稳定性差,表现在地震剖面上为波形不稳定,变化大;氧化条件下以红色砂岩为主的河流相沉积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短反射、断续的性质

三.地震参数:反射波振幅和强度(振幅包络)

地质参数:地层厚度、岩石成分和含饱和液成分

关系: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有关。振幅中包括反射界面上、下岩性,岩层厚度等信息。薄层反射振幅可用于估算薄层厚度,其中砂泥岩薄互层的反射波振幅还可用于估算其中砂泥岩百分含量。利用反射振幅在纵横向上的差异变化进行储层预测及烃类检测。AVO技术,利用振幅随入射角或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

四.地震参数:反射波频率及频谱特征

地质参数:地层厚度、岩性,含流体成分

关系:反射波频率越高,能分辨的地层厚度越薄。频率横向变化快表明岩性变化大;频率稳定,表明低能或稳定沉积环境。当地质体中含流体(如水、油或气)时,会引起地震波的散射和地震能量的衰减,断层、裂缝等的存在也会引起地震波的散射和地震能量的衰减。地震波在聚集了石油、天然气的储层中传播时,对高频成分的吸收能力更强。

五.地震参数:层速度

地质参数:地层年代、岩性,地层压力,孔隙度,含流体成分

关系:深度相同、成分相似的岩石,当地质年代不同时波速不同,古老的岩石一般比年轻的岩石具有更高的速度。火成岩由于性质较为单一,地震波速度变化范围一般比变质岩和沉积岩小,火成岩波速平均值一般要高。当地层压力大,岩石压实作用好,孔隙度小,地震波波速高。岩石孔隙中含油、水或气时,岩石波速会发生变化。一般含气造成速度衰减。

六.地震参数:品质因子Q

地质参数:地层年代、岩性、地层压力、空隙及含流体成分

品质因子Q是用来表征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衰减性质的参数,一般地层年代老、地层压力大的地层,品质因子Q越高,地震波在其中传播时衰减越弱。三大类岩石中,一般火成岩品质因子Q最大,变质岩其后,沉积岩最小。在有裂缝和空隙时,也会对品质因子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地震波的传播衰减过程,空隙中的流体成分、含流体饱和度、粘度等也对品质因子有影响

4.内部结构分析,特征的内部结构与特定的地层沉积之间的内在联系,发育的区域,所对应的沉积特征;

5.沉积层序内特定的沉积环境有其特征的地震反射结构与其对应;

6.外部形态特征,主要分布区域及所对应的沉积特征:

?外部几何形态(外形)指具有某种反射结构的地震相单元在三维空间内的分布状况。

?外形可以提供有关沉积体的几何形态,水动力、物源及古地理背

景等方面的信息。

?外形可分为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状、充填形等

地震相分析的物理参数

1.参数:

反映储层含油气特征的地震属性参数:瞬时真振幅、相位、频率,瞬时频率的斜率,反射强度,分贝表示的反射强度,反射强度的斜率,响应频率、相位等。平均振动能量,最大波峰、波谷振幅,累积绝对振幅,复合绝对振幅,均方根振幅,复合包络差,优势频率比,中心频率比,优势功率谱的集中程度,有限的或特定的带宽能量,特定的与有限的能量比,功率谱对称性及斜率等

反映局部高振幅带的地震属性参数:瞬时真振幅,瞬时真振幅乘瞬时相位的余弦,最大波峰、波谷振幅,复合绝对振幅等。

反映油藏厚度或断层特征变化的地震属性参数:反射强度,复合绝对振幅,均方根振幅,有限的或特定的带宽能量,优势功率谱,优势频率比,复合包络差,地震记录分辨率的评价参数,正负振动比等。

反映储层频率吸收衰减的地震属性参数:瞬时频率,瞬时频率的斜率,响应频率,优势频率比,相邻峰值比等。

研究储层裂缝及其发育带的地震属性参数:有限的或特定的带宽能量,相邻峰值比等

反映储层吸收衰减特性的各种属性参数:复赛谱分析算法求取对数衰减率δc,付立叶谱分析算法求取对数衰减率δf,功率谱分析算法

求取对数衰减率δp,各种相关分析的参数等。

沿层倾角方位检测的有关属性参数:如倾角分析,方位分析,边缘检测等沿层构造属性参数。

2.地震属性参数的总体选择原则:

①不同的研究区域应根据本区的地质特点,并在试验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属性参数;

②需要解决的地质目标(如岩性、地层、含油气性、断裂带等)不同,选择的属性参数应有所不同;

③选择反映异常特征最敏感、物理意义最明确的属性参数参预运算或用作综合研究;

④在众多的地震属性参数中,反映异常特征相似的若干个参数中,只选其中之一即可;

⑤根据实践和经验,参与综合分析或处理的属性参数一般在3至9个为佳。

3.地震相参数的相互联系,地震相图的编制:

地震相图是地震层序中地震相的平面分布图,是中间成果,其所确立的相界即为沉积体的相界。

地震相参数编图——即利用最能代表地震相特征和最能反映沉积特征的主要参数编图。

注: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应遵循的原则:

(1)充分利用已有的钻井、测井和古生物资料,尤其是岩心分析资料,同地质相分析和测井相分析互相配合和印证;

(2)首先解释具有特殊反射结构和外形的地震相,它们往往代表盆地

中的骨架沉积相,如前积相,丘状地震相等;

(3)可先对井区或过井剖面进行分析确立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4)综合考虑各地震相的古地理位置(结合地层等厚图)及各地震相组合关系,以沉积相共生组合和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恢复盆地内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展布

(5)沉积相纵横向上的组合应符合沉积规律。纵向上不同层序之间除非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否则,其沉积环境应是连续和渐变的;横向上同一层序内相邻相带的配置应符合沉积规律。

地层的等厚图:主要反映现今情形下同一层序厚度的横向变化情况。一般情况下,厚度较大的地段应是该套地层的沉积中心,但必须考虑到构造运动等影响,另外,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也不一定吻合。

重点:

4.特定的沉积体有其特征的外部几何形态;

5.陆相断陷盆地的沉积特征分析,地震属性参数分析、古地貌、古水

流分析,陆相单断箕状盆地的地震反射特征:

陆相断陷盆地各演化期地震相模式

1)断陷盆地早期地震相模式

区域背景:边界断层开始活动,箕状湖盆小而浅,气候干热,封闭式水系,众多小物源从四周向湖盆提供沉积物。

陡坡区:楔形杂乱相为主;有时出现楔形空白相。向湖盆延伸不远,走向及斜交剖面呈丘状形态。沉积物为砾岩、砂砾岩混杂堆积,内部缺少层理,一般代表冲积扇或塌积锥。

缓坡区:楔形杂乱相和楔形乱岗状相。前者与陡坡区的楔形杂乱相只是形态上的差别,后者内部的乱岗状反射形似蠕虫,反映了多变而不规则的层面,强水流作用的特征明显。两者都是冲积扇的地震响应。湖心区:一般为低连续,变振幅或弱振幅相,属冲积平原相或滨浅湖相;若出现高连续强振幅席状相,通常反映干盐湖的存在。

2)断陷盆地中期地震相模式

区域背景:边界断层活动剧烈,湖水变深,湖盆扩张,水系由封闭转向开放,长轴方向有较大河流入湖。

陡坡区:楔形杂乱相重要性下降,出现楔形帚状前积、杂乱前积和前积—退积相。内部层理模式的存在反映了在深水环境下泥岩夹层增多,它们都是近岸水下扇的典型地震响应。

缓坡区:边缘为楔形乱岗状和强振幅发散相,前者为冲积平原相或砂泥冲积扇,后者为砾岩冲积扇,坡度平缓处可出现S形前相积或斜交前积相。迭瓦状反映浅水流作用。顺倾向迭瓦状为破坏性三角洲或水退型滩坝沉积;逆倾向迭瓦状可能为水进型滩坝沉积。

长轴入口区:出现三角洲的中型或大型前积结构(斜交或S形―斜交复合型),其走向剖面可显示平缓丘状,与陡坡区地震相相互穿插。

湖心区:大套暗色泥质沉积,出现中(高)连续中振幅席状相(夹油页岩、页岩或钙质页岩)或弱振幅(空白)相(纯净泥岩)。席状相内部或席状相之间常夹丘状相,结构有杂乱或空白丘状相、双向下超丘状相。上倾方向能发现水道充填相。都浊流沉积物。浊流层系有时还反映为S形前积相或斜交前积相。

3)断陷盆地晚期地震相模式

区域背景:边界断层活动逐渐停止,湖水变浅,湖盆进一步扩大,继续保持开放水系,长轴方向和短轴方向大河流同时入湖。

陡坡区:各种楔状相继续存在,但变小变少。在主河流入口处发育大型扇三角洲的S形前积结构,其走向剖面为平缓丘状或与其它相相互穿插。

缓坡区:楔形乱岗状相扩展,代表广阔的冲积平原;在主河流入湖处,可见大型扇三角洲或三角洲的S形前积相或斜交前积相,其走向剖面为平缓丘状。

长轴入口区:与断陷湖盆中期地震相模式相同,但规模更大。

湖心区:以中(低)连续中振幅席状相为主,后期过渡为低连续变振幅席状相。低连续和变振幅反映滨、浅湖相带砂体频繁迁移。

6.各演化期的沉积特征、地震响应:

7.沉积相解释钻井、录井、测井、地质资料的综合应用:

8.地震相的沉积相解释的原则:

?地震相参数能量匹配;

?以岩心相为准;

?沉积体系匹配;

?沉积演化史匹配。

特殊地质体的地震相特征

三角洲:

扇:

浊积体:

河流及其它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包括剖面、平面):识别标志:

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2008-9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和。 2.只有当表层介质的横波速度下层介质的横波速度才能出现勒夫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 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发明了。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0,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1.反射、折射 2.小于、波的频率、频散 3.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5.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层序地层学--考试资料

层序地层学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体系域: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体系域的边界可是层序的边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 准层序: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在层序的特定位置,准层序上下边界可与层序边界一致。 首次海泛面: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凝缩层:沉积速率极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Ⅰ型层序:底部以Ⅰ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Ⅰ型或Ⅱ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类型。 陆棚坡折带:陆架向海盆方向坡度陡然增加的地方。 低位体系域:Ⅰ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并进型沉积:常出现于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加保持同步,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极少的海底胶结物。 二、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1)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 (2)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 这四个基本变量是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其中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的变化,气候控制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一般说来,前三者控制沉积盆地的几何形态,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控制沉积物可容空间的变化。 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方向进积,形成向上砂岩厚度增大、泥岩厚度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常为HST和LST的前积楔状体的沉积特征。 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但就整体而言,退积式准层序组显示出向上水体变深、单层砂岩减薄、泥岩加厚、砂泥比值降低的特征。常为TST的特征。 加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降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时形成的,相邻准层序之间未发生明显的侧向移动,自下而上,水体深度、砂泥岩厚度和砂泥比值基本保持不变。常为HST早期和陆架边缘体系域的沉积响应。 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时产生的,它响应于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其上下地层岩性、沉积相和地层产状可以发生很大变化,具有陆上暴露标志和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随着相对海平面下降,河流深切作用不断向盆地中央推进,形成了岩相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特征。 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Ⅰ型层序界面是在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形成的,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为特征。 这两类层序都包含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这三个体系域。 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Ⅰ型层序中,LST的底为Ⅰ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次海泛面,它经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组成。TST的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它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层序组构成,当海泛面达到最大时形成薄层富含古生物化石、以低沉积速率沉积的凝缩层。HST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下部以加积式准层序组的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向下

地震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2章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 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 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 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 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__。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 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 A 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 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 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一、填空题 1、密度,弹性性质 2、一致,垂直 3、逆进椭圆 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 二、选择题 1、C; 2、B; 3、C; 4、A; 5、A 第4章习题答案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

第二章地震层序分析 地震层序分析是区域地震地层学的基础,而地震层序分析的基础(或核心任务)是识别沉积层序这种地层单元,然后进行层序的对比和追踪。 第一节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一、地层的概念 碎屑物沉积成层状,通常称之为地层或层。这种成层性是由水或风等地质营力在相似地质环境时期将相当薄的席状沉积物散布在一较广阔的地区中造成的。 当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同时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在原生沉积地层的顶部继续沉积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2)或含有一段时间没有沉积物的沉积; 3)或者原来的沉积物遭受剥蚀。 二、地层概念的引申 由于沉积环境相同,所以层内的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这很容易理解,但问题往往却很复杂。 (1)虽然层内沉积物比不同层的沉积物更相似,但其横向延续性有一定限度。一个层横向有可能变薄或者尖灭,在尖灭地区会出现这段时间内无地层记录。或者,同一地层内的层状沉积物横向上由一种类型逐渐递变为另一种类型,表明区域沉积环境也已经出现(发生了)渐变的形式。

(2)沉积环境的特定组合导致相似沉积地层明显的不连续。例如,由于反复的水道化作用和多次的河水泛滥,河道砂岩和页岩通常是不连续的,而在其他沉积环境中,可形成较连续的地层,例如深海盆地中心的远洋页岩(纵横比例)。 (3)我们讨论的对象一般是横向延伸大于垂向延伸的沉积物。连续层是这样,交错层也是这样。 三、地层面的概念 定义:地层面是分隔沉积岩层的物理沉积面。 地层面包括:①纹层②岩层及③大型地层单元的界线,并代表了无沉积时期或沉积环境的突然变迁。地层面通常表示一个相当小的时间间隔。假如时间间隙大,则这种层面称为不整合面。 四、地层面概念的引申 1) 地层面所表示的时间间隔长短因地而异,不等时是绝对的,等时是相对的。 2) 但地层面表示在它的全部延伸范围内至少有某些小的时间单元是共同的。 3) 地层面概念完全与地质时代和岩石年龄有关。 4) 只有分隔不同地层时才容易辨认出来。 5) 产生地震反射信号需要速度—密度差,即波阻抗差。111V ρZ = , 222V ρZ =,210?Z =Z -Z ≠。 五、地层面的类型 地层面分三种类型:

地震勘探原理作业习题

地震勘探原理 1.什么是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介质?什么是的均匀介质和非均匀介质?什么是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 2.什么是应力?简述正应力和剪切应力的物理含义。 3.什么是应变?简述正应变和剪切应变的物理含义。 4.试叙述杨氏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及泊松比的物理含义。 5.试叙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6.设流体中的压强为P =Kθ,试证明流体中的纵波满足以下方程 01222=??-?t P V P p , ρK V p = 7.解释名词: (1)波前和波尾; (2)振动图和波剖面;(3)波的球面扩散; (4)同相轴和等相位面;(5)时间场和等时面;(6)频谱分析 8.什么叫视速度定理? 9.从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机制,分析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0.试述面波传播的特点及频散现象? 11.一个三层模型如下图所示, 如果波从第一层顶界面出发振幅为A 0,法线入射波到第二层,试写出波在第三曾底界面上反射波返回至第一层顶界面时的振幅值。模型中R 表示反射系数;h 表示地层厚度;α表示吸收系数。 12.地震波在薄层介质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如何? 13.讨论绕射的产生过程。 14.什么是大地滤波作用? 15.一个以α=300出射的反射波的视周期T *=40ms ,视波长λ*=250m 。试计算其视频率f *和介质中的波速。当视周期不变,出射角变为200时,f *,λ*、、k *、v * 有无变化?若有变化,应当变为多少? 16.若脉冲g 1(t)的谱为G 1(f),而脉冲g 2(t)=g 1(at), a 为常数,试求g 2(t)的谱G 2(f),并分析其结果的物理意义。 试绘出点震源激发的p 波、SH 波和SV 波的振动方向示意图 17.假设声波、面波、直达纵波沿界面传播的视速度分别为350、700、1400(m/s),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时距曲线。 18.水平反射界面以上介质的传播速度为2000m/s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h=500, 1000, 1500, 2000 m 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19.水平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为2000m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v 1=1500, 2000, 3000, 4000m/s 时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20.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射线速度”等的定义及R 1 R 2 R 3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 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 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 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 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 二、宇宙演化 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 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 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 三、太阳系 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 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 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 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 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 灾变说和爆发说 新星云说 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 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 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 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 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 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6、地震的成因:中国——阴阳论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地震地层学》第三章

第三章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是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沉积环境背景和岩相。 第一节地震相的概念 一、相和沉积相 1、相的定义 相是一种具有特定特征的岩石体。 2、沉积相的概念 在理想情况下,沉积相是在一定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有特色的岩石,这种沉积条件反映一种特定的沉积作用或沉积环境。简单地讲,沉积相是沉积环境的产物。 3、沉积相的相标志 沉积相类型划分的依据是那些能够反映沉积相特征和类型的相标志。相标志包括八种类型: 1)颜色; 2)岩石类型; 3)自生矿物; 4)颗粒结构(粒度参数曲线,形态,圆度,颗粒定向,颗粒表面结构); 5)原生构造(层理,层面,生物扰动,其它沉积构造); 6)岩性组合; 7)韵律; 8)化石。

二、地震相的定义 地震相是一个可以在区域圈定的,由地震反射层组成的三维单元,共反射结构,外形,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要素,与邻近相单元不同。 实际上,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宏观特征在地震反射资料中的表现;或者说,地震相是岩相的声学响应。 由于地震分辨率的局限,地震资料不可能分辨出很细微的沉积结构和岩性变化,而只反映沉积相的宏观特征。如外形,较大规模的层面(大型交错层)。 三、地震相参数 1、反射结构揭示地下总的层理模式,根据反射结构可以解释沉积过程,侵蚀现象和古地形,另外,流体接触面(如一平点)也可通过反射结构识别出来。 2、几何外形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反映古地形,沉积作用等。 3、反射连续性与地层的连续性密切相关,连续反射表示了分布广泛,均一成层的沉积。 4、反射振幅包含了单个界面的速度,密度差以及它们顶底间隔(距)的信息。它反映侧向的层理变化和烃类的赋存条件。 5、频率与反射层的间距或层速度的变化有关,并且与气体的赋存有关。 6、层速度岩性(砂泥含量),物性(孔隙度),含烃性(流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简述 Tissot 和 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 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210℃馏分的分析数据。Welte 三角图解分为六种类型:芳香—沥青型,芳香—中间型,芳烃— 环烷型,石蜡--环烷型,石蜡型,环烷型。 2、天然气分类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 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3、石油地质学研究进展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无论在基本理论、勘探方法和分析 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新的进展。①生油理论上初步揭示了陆相生油和海相生 油的本质对陆相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丰度演化阶段、转化效率,源对比等方面都有了显著 的进展。②油气田形成方面,建立了陆相盆地中油源区控制油气分布的理论。③板块构造 理论研究含油气盆地类型及演化,指导了油气勘探。④地震地层学(区域地震地层学含层 序地震地层学与储层地震地层学含开发地震学)的应用。⑤储层评价技术的系统研究。⑥ 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⑦数学地质和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促使石油地质学发生深刻的革命。 ⑧石油地质学原理从静态向动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⑨在勘探方法上,采用了 综合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参数井等综合勘探。发展了以前的单纯的构造条件找油。⑩室内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生油理论、油气藏形成理论。特别是有机质的成熟度分析发 展很快。 4、在盆地、区带、圈闭三级评价研究中,盆地分析是础,区带评价是手段,圈闭描 述是目的 (1)盆地分析①内容沉积史:查明各时代层序沉积体系、沉积相,编制沉积环境图,指出有利的生、储、盖相带分布重塑沉积发育史。构造史:编制各层序等厚图,阐明坳陷 隆起发育演化,查明二级构造带类型、特征及分布,为优选区带奠定基础。生烃史:分析 各层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基本参数,确定烃源层,划分生油气区,恢复 盆地生烃史,为早期资源评价提供依据。运聚史:研究各层序烃源岩层油气运移的方向和 时期指出有利的油气运聚方向及部位,预测远景标。②方法:岩石学法:系统进行岩性、 岩相、厚度及岩石类型组合的观察描述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屑、实验分析等预测 可能的生储盖层及组合的纵向分布特征,建立岩性岩相、生储盖组合基干剖面。地球化学法:在剖面上确定有效烃源层,建立地球化学剖面在平面上区分生油、气区。区域地震地 层学,层序地层学法: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划分体系域,确定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在

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2009年秋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反射和折射。 2.只有在介质具有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出现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波的频率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频散。 1.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 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 ,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 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2.反射、折射 3.波的频率、频散 4.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5.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6.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地震地层学》第四章 地震速度-岩性分 析3

第四章地震速度-岩性分析地震波的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同时也是地震地层解释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从实质上讲,各种(大多数)地震技术的核心任务(主要目标),在诞生初期,几乎都是围绕着地层速度的勘测在进行。从另一方面看,地震反射资料无非是地层界面之间波阻抗差的反映。 第一节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一、岩石弹性常数的影响 根据“均匀的完全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波动方程”可以知道,地震纵波与横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弹性常数之间存在下述关系: V==(4-1)p V==(4-2)s 式中λ、μ是拉梅系数;ρ是介质的密度;E是杨氏模量;δ是泊松比。它们都是说明介质的弹性性质的参数。E比ρ相对于密度增加了,增加的级次较高。 二、岩性的影响 表一、

表二、沉积岩的波速 三、密度的影响 除了波动方程导出的严格公式外,已经可以肯定,速度与密度的关系近似为线性关系,随着密度的增加,速度也会增加。另外,国外对大量岩石样品做了物性研究后,提出了下列经验公式: 4V a ρ= (4-3) 140.31V ρ= (4-4) 但是,速度与密度的关系随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在每个地区应该存在一定的关系。 四、与埋深的关系 大量实际资料表明,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地震波的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原因主要是埋深控制地层压实程度的高低。一般地,存在如下公式: 0()CZ V Z V e = (4-5) 五、与地质年代的关系

在相同埋深条件下,地质年代增加时,塑性介质的蠕变,造成压实程度增高,进而速度降低。 六、与孔隙度和流体成分的关系 1、时间平均方程 11f m V V V Φ-Φ=+ (4-6) 2、油、气、水等流体的速度很小,尤其是气。 5000/m V m s =,(1600/f V m s =盐水) , (1300/f V m s =油),(300~400/f V m s =气) 。 七、温度压力的影响 温度升高,速度减小;压力增大,速度减小。 八、控制地层速度的四种主要因素 1.颗粒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岩屑等) 2.孔隙度 3.孔隙流体成分 4.孔隙充填胶结物成分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复习整理

地震概论复习材料 1、课件 2、笔记 3、计算题和时间 4、往年样题 5、讨论报告ppt 震级、体波、地震延迟线、LOVE面波、球对称介质的射线参数和垂向变化介质中的射线参数、秒差距求法、圣安德烈斯到洛杉矶的距离(纬度差)、计算内核半径Rcos(θ1/2)、各种震相、反射波直达波首波的走时方程和曲线、春季试题最后几道论述题、走滑断层、 ?绪论 1、秒差距(pc):恒星间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天文单位(AU):日地平均距离。1天文单位=1.495亿公里。 2、太阳系的轨道特性: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决定地球演化的能量来自引力势能和放射性衰变能。 4、金星是启明星。 木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形成了小行星带。 陨石撞击地球的几率小:地球有大气层的保护。 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 5、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是它不具备行星的性质,而并不是因为它周围无小行星物质. 6、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一、地震学研究范围和历史 1、气象灾害是频度最高的,而地震灾害(突发性、毁灭性)是损失最大的。 2、唐山地震或汶川地震与日本福岛地震的比较,结合09考题与台湾差别。 二、地震波 1、控制地震波传播的最基本定理是牛顿定律。 2、地震学中的费尔马定理(高频近似解)。 3、地震射线:能量束的宽度反比于频率,f→ +∞,d→0. 4、弹性波基本的有纵波和横波(在无界弹性介质中):纵波的速度一般是横波的根号3 倍。 5、面波类型:Love波(像抖毯子一样前进),Rayleigh波(回旋前进)。 6、自由震荡:环形震荡(上下两半球不同向转)、球型震荡(像瘪了的皮球、不规则)。 影响自由震荡周期的因素:自转、横向非均匀性。 7、地震波的波序:纵波→横波→面波。 三、地震仪和基本参数的设定 1、现代地震仪 2、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3、地震定位:震源、震中(震源之上,确定震中十分重要)、

地震概论习题

地震学: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如右图。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序的一种量度。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用字母M表示。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塌陷地震(3%);碰撞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深度小于60千米);中源(深度为60~300

千米);深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按观测台站到震中距离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近震(震中距100-1000千米);远震(震中距1000千米以上)。 按震级大小分类:弱震(M<3);有感地震(3=

周四班地概地震概论考题回忆版 byzjf

周四班地震概论2017秋季回忆版——光华张俊锋 2*26 = 52: 选择题 1.预计21世纪因地震死亡人数: 1500万 2.地震差两级,振幅差别多少: 100(注意和能量区分开) 3.世界地震多发的个国家:智利、秘鲁、意大利、土耳其、日本 4.容易发生海啸的地方:深海、浅源、逆断层 5.最古老的海洋板块大概是 2亿年 6.地震裂痕东西向,面朝东方,左手边是上盘,那么地震断层走向方向是 270° 7.哪一个不能用于测量深源地震? MS 8.《大地震》里没有发生的次生灾害是:瘟疫 9.地震深度为400km的地震是:深源地震 10.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精髓:以柔克刚 11.九寨沟地震是什么断层:走滑断层 判断题: 1.地幔被视作固体 2.大风一定会引发大风暴;地震不一定引发海啸 3.大地震所有的能量比小地震所有能量少 4.四川地区人们需要抵抗七级地震进行抗震措施 5.地震台在天文台附近是为了获得准确时间 6.板块构造学说经过了科学理论的检验 7.九寨沟地震和汶川地震属于同一断裂带 填空题: 1.1522年麦哲伦环游地球,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1915年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浮假说 3.环太平洋有全球80%的地震,其中日本占环太平洋60% 4.单点P波速度8km/s,S波4km/s,到达间距15s,则相距120km 5.基本烈度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 6.震中距测的偏差10km;震深为20km 7.汶川地震相当于1100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 8.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km 简答题:2*4 1.海啸预警的机制科学性 2.简述发现地壳的原理 简答题: 1*12 请简述P波和S波的差异 论述题: 1*10 一个地区发生地震之前发生了两年大旱,一年大涝,另一个地方则是两年大涝,一年大旱。你认为大旱和大涝与地震发生有没有关系? 计算题:6+12 = 18 1.地球直径为d,假定地球为均匀的各向同性的物体,其中P波在地幔中运行速度为V,请求出震相为PPP的波的走时。 2.上课讲过的题目,第九章课后第三题。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一 绪论 1.基本概念 ①含油气盆地 ②地层 ③地震及反射层④地震地层学???储层地震地层学 区域地震地层学 2.研究内容 ① 地震反射层地球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连续性﹑分辨率等油藏地质参数? ② 地震层速度?岩性分布、储层参数(Φ、ρ、So ) ③地震反射层几何形态关系 地震反射层接触关系地层单元划分对比? 地震相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 ④综合研究 3.历史及现状 ① 提出阶段(75—80) ② P.R Vaill 等1997,第26届AAPG 年会 Brown 等1979,地震地层学 ③ 发展成熟阶段(80—90) 徐大等译 地震地层学续集 物探局 袁柄衡 胜利局 杨云岭 ④ 多学科发展(90—至今) 层序地层学 储层地震地层学 定量地震地层学 二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一)基本概念 1.地震层序:定义,界面,实体 2.地震反射界面类型 ① 地层界面类型 ② 地震反射层终止关系 ③ 地震反射层几何形态及规模(穆申1992) 3.地震层序实体类型

① 地震旋回体类型 ② 地震相 (二)地震层序单元划分原则及方案 1.划分原则:① 界面最大 ② 等时性 ③ 统一性 2.层序单元类型 ① 经典地层单元?????年代地层单元 )生物地层单元) 岩石地层单元).3.2.1 ② 层序地层单元???沙基等人俄)等人 西方..2.).1Vail ③ 国内常用地层单元及层序单元对应关系 (三)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类型 1.层序界面类型 ① 具剥蚀时间间断界面 1)构造抬升机制——剥蚀角度不整合 2)基准面不稳定——剥蚀不整合面 ② 无剥蚀间断界面 1)欠补偿面 2)补偿面 3)超补偿面 ③ 沉积界面 1)初始湖(海)泛面 2)最大湖(海)泛面 3)一般湖(海)泛面 4)岩相差异面—?? ???冲刷岩相粒度气候 2. 层序实体类型及形成机制 ① 实体类型 1)沉积韵律 2)沉积组合 ② 变量要素及变量方程 3.层序体形成机制要素 ① 构造沉降 ② 海平面上升 ③ 沉积物供给(数量、速度)?? ???规模实体界面 ④ 气候

地震概论课后客观题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 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 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 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 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__。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 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 A 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 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 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第3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密度,弹性性质 2、一致,垂直 3、逆进椭圆 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 二、选择题 1、C; 2、B; 3、C; 4、A; 5、A

西南石油大学 地震地层学考试复习题

地震地层学复习题 (PS:蓝色加粗的题目为资勘一班老师所勾划的考试重点,请大家侧重复习!) 1 绪论 1、地震地层学概念: 2、地震地层学研究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 3、地震地层学的特点是什么? 4、构造解释与地震地层学解释分别采用了地震资料上的那些信息?分别主要解决那些问题? 2 地震层序划分 1、地震反射界面代表那种地层单位间的界面?为什么? 2、一般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就代表了地质界面--层面和不整合面。但是,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什么? 3、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关系: 4、地震反射界面为什么具有年代地层意义? 5、地震层序的概念 6、沉积层序的界线与地震层序的界线有何不同? 7、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是什么? 8、削蚀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 9、顶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 10、顶超和削蚀在地震剖面上有何区别? 11、上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 12、下超的概念是什么? 13、划分地震层序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14、如何制作年代地层剖面图? 15、垂直分辨力的概念、极限,影响垂直分辨力的因素是什么? 16、水平分辨力的概念、影响水平分辨力的因素是什么? 17、何谓层位标定? 18、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为什么要采用时变褶积算法? 3 海(湖)平面相对变化分析 1、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概念? 2、海岸相沉积的含意? 3、海岸加积量、海岸进侵量的含意? 4、陆棚边角的含意? 5、海平面相对上升的定义、识别标志及成因是什么? 6、海平面相对上升期间,陆源碎屑供应速度为低速、高速、平衡供应时其相应的沉积旋回、海进与海退有何特征? 7、海平面相对静止的定义、识别标志、成因、旋回特征及海岸线运动方向是什么?

地震概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地震:是复杂的地质现象,根据引起地震的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人为地震和天然地震。 2、震中距离: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离、 3、地震波走时:地震波从震源到观测点所需的时间 4、地震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 成果综合地震前兆监测信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预测的现代减灾科学。故称其为地震综合预测。 5、地震预警: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 震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6、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7、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 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8、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构造应力作用使地壳地质构造产生运动,从而导致地下岩石断裂错 动引起的地震。 9、断层:地壳岩石因受力超过岩石的抗控或拉剪程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 移动的构造或强线性流变带称为断层。 10、弹性回跳理论:由里德提出,此学说认为地震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整体的 弹性回跳而发生的,来源于断层面。 11、零级地震:伍德—安德森标准地震仪在震中距等于100km处,如果记录的两水平分 向最大振幅的算术平均值是1μm,那么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零级。 论述题 1、为什么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 ?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 ?第二,地震孕育规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 ?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2、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和程序是如何规定的? ?1998年12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发布地震预报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⑴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⑵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3、防震减灾,到底怎么防震,怎么减灾?(不准确) 一、工程性措施 1. 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的工程性措施 2. 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3. 开展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 二、非工程性措施 1. 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

地震地层学复习提纲

《地震地层学》复习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补充内容: 1.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解释:指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的形态 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直接为钻探提供井位。) 1)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性本身的意义及其与地质上的内在联系; 2)了解并掌握地质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地震响应; 3)善于识别和区分地震(采集、处理)假象; 4)正确认识和理解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5)如何理解沉积岩沉地区,地震剖面上大多数反射是干涉复合的结果; 6)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往往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地震上的多解性。 2.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资料解释。 3.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回顾: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传播的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旅行时差和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接触关系,断层和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在油气勘探上最终的目的是寻找构造圈闭的油气藏。 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地震反射特征,如同相轴的振幅、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从这些地震信息中可以提取非常有用的地层岩性信息,借以确立地震层序并进行地震相的分析。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预测生储油相带的分布,寻找地层、岩性圈闭

油气藏。除此之外,借助于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钻井、测井资料,提取岩性和储层参数,如流体成分,储层厚度,性质,速度,密度,孔隙度等进行地震资料的岩性分析及烃类检测。 注:地震资料解释的三个阶段: 构造解释阶段:由时间、速度获得界面的深度、构造形态,落实构造圈闭。(任务:波的对比,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构造图的绘制) ①波的对比:是指运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分析研究和识别出时间剖面上来自地下各反射界面上的反射波,并且在一条或多条剖面上识别出来自地下同一界面反射波的工作。 ②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就是依据位于测线或测线附近的钻井、录井所取得的地质和测井资料,结合地震剖面上各种反射层的特征(如时间深度、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等)推断各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分析地震资料上所反映的各种地质和构造现象,如断层,地层尖灭,不整合,古潜山等;完成二维或三维空间的构造解释,地震地层学(沉积相、沉积环境)和岩性学的解释以及各种可能含油气圈闭的解释。 ③绘制构造图:主要依据工区内分布的纵横测线所得到的地震剖面,作出反映地下某一套地层起伏变化的完整图件—地震构造图或作出反映地下某个局部构造的形态图或其他平面图,最后根据石油地质方面的资料,推断构造圈闭的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 解释三步骤:1、连井解释:钻井分层与地震反射层位的对比连接,了解地震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以及各地层的岩性接触关系;地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