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1998

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1998

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1998
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1998

第二篇轮机及渔捞机械设备

第1章一般规定

第1节通则

1.1.1 适用范围

1.1.1.1 本篇规定适用于渔船推进装置、辅助机械装置、锅炉、受压容器、泵、管系和渔捞机械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试验。

1.1.1.2 如采用与本规范规定等效的其他措施时,应经验船部门同意。

1.1.2 环境条件

1.1.

2.1 渔船用柴油机和轴系传动装置,以及与渔船安全有关的机械设备,其结构与布置,必须保证其在表1.1.2.1规定的渔船倾斜角度下(横向和纵向倾斜可能同时发生)能正常的连续工作。考虑到渔船的类型、尺度、航区和营运情况,经验船部门同意可偏离下述倾斜角。

表1.1.2.1 渔船倾斜角度

1.1.

2.2 确定无限航区渔船用柴油机的功率时,应采用国际标准功率标定的基准环境条件,即绝对大气压力为0.1MPa,吸入空气温度为45℃,相对湿度为60%和在中冷器进口处的海水温度为32℃。

柴油机制造厂在试验台上不必按本条规定提供模拟的基准环境条件,但应提供基准环境条件下柴油机功率的修正值。

1.1.

2.3 对有限航区渔船用柴油机,确定其使用标定功率所根据的环境条件应符合作业航区的情况并加以说明。

1.1.3 振动

在设计、制造和安装机械装置时,应避免在常用转速范围内因振动而产生过大的应力。

1.1.4 推进装置

1.1.4.1 渔船应设有适合作业要求的推进用离合装置。

1.1.4.2 拖网渔船和钓鱼船的推进装置,宜具有微速前进的性能。围网渔船及其灯光船宜设有横向推进装置。

1.1.5 后退措施

1.1.5.1 推进装置应具有足够的倒车功率,以保证在任何正常情况下能控制船舶。

1.1.5.2 对不配备可调螺距螺旋桨的主机,宜采用齿轮箱或倒顺离合器进行倒车;如受条件限制,亦可

由主机直接倒转。

1.1.5.3 能直接倒转的主机,应能以70%正车标定转速倒车自由航行至少30min。

1.1.6 防污染和防噪音

1.1.6.1 机器处所内应设有防止油类漏入舱底的收集设施。

1.1.6.2 在机器处所内应设有防止油污染水域的有效设施。

1.1.6.3 应采取措施降低或隔离机器处所内的噪音,以减少对人员健康的损害和对正常工作的影响。

1.1.7 材料

1.1.7.1 推进装置和辅助机械装置的主要零部件以及锅炉和受压容器所用的材料,应符合第七篇的有关规定。

1.1.7.2 第七篇未作规定的材料应经验船部门检验或认可,方可使用。

1.1.8 轮机的有效性

无限航区的渔船或有限航区的船长不小于30m的渔船,其轮机的布置应能以船上已有的设备使其从“瘫船”状态投入运转。

“瘫船”状态是指整个动力装置包括主电源,均处于停止工作的状态,且辅助能源如起动空气、起动用蓄电池等均无法使推进装置投入运转和使主电源恢复供电的状态。

为了从“瘫船”状态恢复运转,可利用应急空气压缩机或应急电源起动,但应确保应急空气压缩机或应急电源能随时进行无能源起动。

1.1.9 试验

推进、辅助机械装置及渔捞机械安装完毕后,应根据经验船部门同意的试验大纲进行系泊和航行试验。

每一船厂建造的每种型式的第一艘或第一对渔船,通常应进行捕捞试验。捕捞试验大纲中涉及安全的内容应经验船部门同意。

1.1.10 产品

所有推进装置、辅助机械装置和渔捞机械的重要设备,应经验船部门检验和认可。

第2节布置

1.2.1 出入口和脱险通道

机器处所至少应设有两个通向开敞甲板的出入口,并尽可能相互远离,出入方便。船长小于45m时,可允许只设一个出入口,但其天窗应能成为另一脱险通道。

脱险通道的布置,应符合第五篇第2章的规定。

1.2.2 锅炉的布置

1.2.2.1 水管锅炉的底部与双层底燃油舱的顶板之间应至少相距600mm,外壁与燃油舱壁之间应至少相距450mm。船长小于45m时,经验船部门同意可适当减小。

1.2.2.2 火管锅炉的底部与双层底燃油舱的顶板之间应至少相距450mm,后封头与燃油舱壁之间应至少相距600mm。船长小于45m时,经验船部门同意可适当减小。

1.2.2.3 设置于机器处所平台或中间甲板的燃油锅炉,应设有高度为200mm的油密围板。船长小于45m 时,经验船部门同意可适当减小。

1.2.3 舱棚天窗

舱棚天窗的结构应符合第五篇的有关规定。作为脱险通道用的天窗应从舱棚内外均能启闭。

1.2.4 通信

1.2.4.1 正常控制推进装置的机器处所控制站与驾驶室之间应设置不少于两套独立的通信设施,其中一套应为能在机器处所和驾驶室均可显示指令和回复的双向车钟。船长小于45m时且推进装置由驾驶台直接控制的渔船,可仅设一套不同于上述车钟的其他通信工具。

1.2.4.2 驾驶室与任何其他能控制推进的站室之间应至少设置一套通信设施。

1.2.5 通风和照明

1.2.5.1 机器处所及其控制室内应有足够的通风。

1.2.5.2 所有能积聚可燃、有毒或窒息性气体或蒸汽的部位均应有良好的通风。制冷压缩机所在的位置应有专用的抽风口。

1.2.5.3 机器处所及其控制室应有足够的照明。

1.2.6 防护设施

1.2.6.1 机械设备运转时,凡可能对工作人员构成危险的部位,均应设置防护罩或栏杆等安全设施。机器处所内如设有上格栅平台时,亦应设置适当高度的栏杆。

1.2.6.2 机器处所的地板及平台应妥加固定并采用有效的防滑花钢板,且其边缘封板高度应不低于50mm。

1.2.6.3 所有机械设备和管路的表面温度可能伤人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当其表面温度可能超过220℃时,其表面应设置避免可燃液体触及的有效防护设施。若防护设施的表面是吸油的或可能被油渗透,应采取薄钢板或等效材料妥善包裹。

1.2.6.4 为避免机械设备和系统发生误操作,必要时,应在适当部位设有安全操作标牌。

1.2.6.5 疏放和排泄设施的设计,应能确保安全排放排泄物。

1.2.7 防腐蚀

暴露在腐蚀环境下的零部件,应采用防腐蚀材料制造或提供有效的防腐蚀保护。

1.2.8 易接近性

1.2.8.1 机械设备和锅炉装置的所有部件,应易于接近以便操作和维护保养。

1.2.8.2 机械和器具的安装和布置,应使其仪表组和观察窗均位于随时都能接近和到达的范围内。

1.2.9 维修通道

机器处所应设有便于操纵、维护和检修各种机械设备的通道。

1.2.10 轴系填料箱

轴系通过机器处所水密舱壁处应设有水密填料箱。此填料箱应便于从机器处所方面压紧和更换填料。尾管的前端密封处和中间轴的轴承处,应便于接近和维修。

1.2.11 起重设备和备件的固定

1.2.11.1 在机器处所内应备有适当的起重设备,用于拆装推进装置及辅助机械的零部件,且在航行时亦能正常使用。

1.2.11.2 推进装置、辅助机械装置及其他装置的各种备件,应牢固地固定在适当的处所。

第2章泵和管系的一般规定

第1节通则

2.1.1 设计压力

管系设计压力是管系最高许用工作压力,应符合下述规定:

1) 管路中有安全阀者,其安全阀的最高调整压力应为管路的设计压力,但锅炉的压力燃油管路至少取1.6MPa;

2) 空气压缩机和容积式泵排出端管路的设计压力取安全阀的最高调整压力;离心泵排出端管路的设计压力,取性能曲线上最高压力;

3) 锅炉出口蒸汽管的设计压力,取锅炉的设计压力;给水管和排污管的设计压力取锅炉设计压力的1.25倍,但应不小于锅炉设计压力加0.7MPa。

2.1.2. 设计温度

设计温度应取管内流体的最高温度,但不得低于50℃。

2.1.3 管系等级

为了确定适当的试验要求、连接型式以及热处理和焊接工艺规程,不同用途的压力管系按其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分为三级,如表2.1.3所示。

2.1.4 管路布置和液舱分隔

2.1.4.1 管路应加以固定,其布置应能避免管子因其自重或温度变化或船体变形而承受不正常的弯曲应力。为维修方便,应设有适当数量的法兰连接。

2.1.4.2 管子穿过水密或气密结构处,应采用贯通配件或座板。

2.1.4.3 淡水管不得通过油舱,油管也不得通过淡水舱。如不可避免时,应在油密管隧或套管内通过。其他管子通过燃油舱时,管壁应加厚,且不得有可拆接头。

2.1.4.4 燃油舱应尽可能是船体结构的一部分,并至少有一个垂直面与机器处所的限界舱壁相邻接,其与机器处所的共同限界面积应尽可能保持最小。

2.1.4.5 管路中阀的布置应便于操作和维修。凡装于花钢板以下不便操作的阀,应将阀杆接长或配备便于操作的工具。花钢板根据需要应相应开孔及加盖。

2.1.5 防蚀及涂色

2.1.5.1 钢管应有防止锈蚀的保护措施,并在全部加工(即钢管弯制、成形和焊接)完成以后,施以保护涂层。

2.1.5.2 流通不同介质的管系,应按有关标准涂刷识别漆。

2.1.6 防火

2.1.6.1 应避免燃油舱柜的空气管、溢流管和测量管通过居住舱室。如有困难时,则通过该类舱室的管子不得有可拆接头。

2.1.6.2 蒸汽管、油管、水管、油柜和其他液体容器,应避免设在配电板上方及后面。若不可避免时,则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油管及油柜尚应避免设在锅炉、烟道、蒸汽管、排气管及消声器的上方。如有困难时,则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油类滴落至上述管路和设备的热表面上。上述部位的油管不得有可拆接头。

2.1.7 防护

2.1.7.1 布置在易受碰损处所的管子,应具有可靠的、便于拆装的防护罩。

2.1.7.2 各种管系应根据需要在管子、附件、泵、滤器和其他设备上设有放泄阀或旋塞。

2.1.7.3 使用时压力可能超过设计压力的管路,应在泵的输出端管路上设置安全阀。对于油管路,由安全阀溢出的液体应流回至泵的吸入端或舱柜内。管路中的加热器和空气压缩机的冷却器也应装设安全阀。安全阀的调整压力不得超过管路的设计压力。

2.1.7.4 压力管路上如设有减压阀,应在减压阀后装设安全阀和压力表,并应设有旁通管路。

2.1.8 绝热包扎

2.1.8.1 所有蒸汽管、排气管和温度较高的管路均应包扎绝热材料。绝缘层表面温度一般不应超过60℃,可拆接头及阀处的绝热材料应便于拆换。

2.1.8.2 非冷藏装置的管路通过冷藏鱼舱时,应包扎防冻材料,并与钢构件作绝热分隔。

2.1.9 膨胀补偿及热处理

2.1.9.1 承受胀缩或其他应力的管子,应采取管子弯曲或膨胀接头等必要的补偿措施。

2.1.9.2 管路中所使用的膨胀接头应为认可型。与膨胀接头毗连的管子应适当校直和固定。必要时,波纹管型膨胀接头需加以防护,以防机械损伤。

2.1.9.3 Ⅰ级管系的碳钢和碳锰钢钢管,经冷弯后若弯曲半径小于管子外径的三倍时,应进行热处理。

2.1.9.4 由于冷弯而硬化的铜和铜合金管,在制造完工后进行液压试验之前,应根据其材料成份进行适当的热处理,以消除内应力。

2.1.9.5 压力管的焊后热处理还应满足第六篇第7章第4节的有关要求。

2.1.10 无损检查

Ⅰ级和Ⅱ级管系焊接接头的无损探伤,应按照第六篇第7章第3节的规定进行。

第2节碳钢和低合金钢

2.2.1 碳钢和低合金钢钢管

用于Ⅰ级和Ⅱ级管系的钢管,须为无缝钢管或按验船部门认可的焊接工艺制造的焊接管。

2.2.2 管壁厚度的计算

2.2.2.1 受内压的钢管,其最小壁厚δ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之值:

δ=δ0+b +c mm 式中:δ0 基本计算壁厚,mm ,见本节2.2.2.2的规定;

b 弯曲附加余量,mm ,见本节2.2.2.3的规定;

c 腐蚀附加余量,mm ,由表2.2.2.1查得。

表2.2.2.1 钢管附加腐蚀余量c mm

2.2.2.2 钢管基本计算壁厚δ0应按下式计算:

δ0=

pD

p

2[]σe + mm

式中:p 设计压力,MPa ,见本章2.1.1的规定;

D mm ;

[σ] 钢管许用应力,N/mm 2,见本节2.2.2.4的规定;

e 焊接有效系数,对无缝钢管、电阻焊和高频焊钢管应取1,其他方法制造的管子,e 值

另行考虑。

2.2.2.3 弯曲附加余量b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之值:

b =0.4D R

δ0 mm

式中:R 平均弯曲半径,mm ;通常R 应不小于3D ;

D 钢管外径,mm ;

δ0 基本计算壁厚,mm ,见本节2.2.2.2的规定。

2.2.2.4 钢管许用应力[σ],应取下列公式计算值中的最小值:

[].σσ=

b

27 N/mm 2

[].σσ=S T

16 N/mm 2

[].

σσ=D

T 16 N/mm 2

式中: σb 材料在常温下的抗拉强度最低值,N/mm 2;

σS T

材料在设计温度下的最低屈服点或0.2%的规定非比例伸长(σp 02.),N/mm 2; σD T 材料在设计温度下100000小时内产生破断的平均应力,N/mm 2;

σb ,σS T ,σD T

应符合第七篇第7章第2节的有关规定。

2.2.2.5 在2.2.2.1中所述最小壁厚δ未考虑制造负公差。当有制造负公差时,管子的壁厚δ

m

不得小于按下式计算之值:

δ

δ

m a

=

-

1

100

mm

式中:δ最小计算壁厚,mm,见本节2.2.2.1的规定;

a制造负公差与管子公称壁厚之比的百分数。

2.2.2.6 当由本节2.2.2.1至2.2.2.5所述公式计算所得的最小壁厚小于表2.2.2.6所列的数值时,则应采用表列相应的标准管的最小公称壁厚。

螺纹管的壁厚,应量至螺纹根部。

表2.2.2.6 钢管最小公称壁厚,mm

2.2.2.7 甲板排水管和泄水管的最小壁厚应符合第一篇第1章第7节的有关规定。

2.2.2.8 露天甲板以上的空气管的最小壁厚应符合第一篇第1章第7节的有关规定。

2.2.2.9 注入管的壁厚应按受内压的钢管计算,其在露天甲板以上的腐蚀余量一般应不小于2mm。

2.2.3 管段连接

管段的连接可采用下列方式:

1) 螺纹连接法兰;

2) 焊接法兰;

3) 管子之间对接焊;

4) 套管焊接接头;

5) 螺纹套筒接头。

如采用其他方式连接时,应经验船部门同意。

2.2.4 螺纹连接法兰

2.2.4.1 螺纹连接法兰如图2.2.4.1所示,管子和法兰都应有逐渐收尾的螺纹。管子紧固部分的螺纹直径不得明显小于无螺纹部分的管子外径。法兰旋至终点后,管子应与法兰胀紧。

图2.2.4.1 螺纹连接法兰

2.2.4.2 管子上逐渐收尾的螺纹长度不得少于三个螺距,螺纹根部直径应由标准的根部直径均匀增大至螺纹顶部直径,而法兰以同样形式反向逐渐缩小。

2.2.4.3 上述螺纹连接法兰可用于最大设计压力小于1.6MPa和最高设计温度小于250℃的蒸汽以及最大设计压力小于4MPa除油类、制冷剂以外的其他介质管系。

2.2.5 焊接法兰

2.2.5.1 焊接法兰的典型接头如图2.2.5.1所示,图中A型、B型和C型法兰的最高设计温度不受限制。D型可用于最高设计温度不超过250℃除油类以外的Ⅱ级管系。

图2.2.5.1 焊接法兰的典型接头

2.2.5.2 焊接法兰不需与管子紧配。法兰内孔与管子外径之间的最大间隙一般应不超过2mm。

2.2.5.3 管子外径小于32mm的D型或C型焊接法兰,如用于除油类以外的Ⅲ级管系,可允许外部单面焊,但法兰内孔与管子之间的间隙应尽可能减小。

2.2.5.4 使用其他型式的焊接法兰,应经验船部门同意。

2.2.6 管子之间对接焊

2.2.6.1 管子与管子采用对接焊连接时,其相邻管件的孔径应匹配。若管件孔径不同时,可采用冲压扩孔或机械加工等方法,但加工后的管壁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壁厚。如果相邻管件的厚度不同,在对接处应将较厚的壁厚逐渐削减到较薄的壁厚。

2.2.6.2 支管与总管若用焊接连接,则在分支处应用补偿板或其他经验船部门认可的方法加强,或者采用增加总管的管壁厚度的方法加强。

2.2.6.3 对所有等级的管系若采用对接焊,则应采用改善焊缝根部措施的;否则,对接焊只能使用于Ⅱ、Ⅲ级管系。

2.2.7 套管焊接接头

2.2.7.1 套管焊接接头可用于所有Ⅲ级管系。套管材料应与所焊的管子材料一致。这种连接不应用于有可能产生疲劳或严重侵蚀的处所。

2.2.7.2 用于焊接的套管壁厚应符合本节2.2.2.1和2.2.2.2的规定,且不得小于管子最小公称壁厚的1.25

倍。管子外径与套管孔径之间应有适当间隙。

2.2.7.3 管子与套管的角焊缝的喉部厚度应不小于管子的公称厚度。

2.2.8 螺纹套筒接头

螺纹套筒接头可用于管子外径不大于50mm除可燃介质以外的Ⅲ级管系。

第3节铜和铜合金

2.3.1 铜和铜合金管、阀和附件

2.3.1.1 Ⅰ级和Ⅱ级管系中所使用的铜和铜合金管应为无缝管。

2.3.1.2 铜和铜合金管、阀和附件的使用温度一般不得超过下列规定:

1) 铜和铝黄铜: 200℃;

2) 铜镍合金: 300℃;

3) 适合高温用途的特殊青铜: 260℃。

2.3.2 管壁厚度计算

2.3.2.1 受内压的铜和铜合金管,其最小壁厚δ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δ=δ

+b+c mm

式中:δ

基本计算壁厚,mm,见本节2.3.2.2的规定;

b弯曲附加余量,mm,见本节2.3.2.3的规定;

c腐蚀附加余量,对铜、铝黄铜和镍含量低于10%的铜镍合金,c=0.8mm;

对镍含量为10%及以上的铜镍合金,c=0.5mm;

对于介质对管材不产生腐蚀者,c=0。

2.3.2.2 铜和铜合金管的基本计算壁厚δ0应按下式计算:

δ0=

pD

p

2[]

σ+

mm

式中:p设计压力,MPa,见本章2.1.1的规定;

D 管子外径,mm;

[σ] 许用应力,N/mm2,由表2.3.2.2查得,应力的中间值可用内插法求得。

表2.3.2.2 铜和铜合金管许用应力

2.3.2.3 弯曲附加余量b应不小于下式计算之值:

b=0.4D

R

mm

式中:R平均弯曲半径,mm,通常R不得小于3D;

D管子外径,mm;

δ

基本计算壁厚,mm,见本节2.3.2.2的规定。

2.3.2.4 2.3.2.1所述最小壁厚δ并未考虑制造负公差。当考虑制造负公差修正时,管子的壁厚δ

m

不得小于按下式计算之值:

δ

δ

m a

=

-

1

100

mm

式中:δ最小计算壁厚,mm,见本节2.3.2.1的规定;

a制造负公差与管子公称壁厚之比的百分数。

2.3.2.5 当由本节2.3.2.1至2.3.2.4所述公式计算所得的最小壁厚小于表2.3.2.5所列数值时,则应采用表列相应的标准管的最小公称壁厚。螺纹管的壁厚应量至螺纹根部。

表2.3.2.5 铜和铜合金管最小公称壁厚mm

第4节其他材料

2.4.1 灰铸铁管、阀和附件

2.4.1.1 灰铸铁管、阀和附件不得用于Ⅰ级和Ⅱ级管路,但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分别不超过1.3MPa和220℃的Ⅱ级蒸汽管路及经验船部门同意的Ⅱ级管路的阀和附件可以采用灰铸铁材料。

2.4.1.2 灰铸铁管、阀和附件一般可用于Ⅲ级管系,但不得用于下列用途:

1) 遭受压力冲击、过大应力和较大振动的管系;

2) 舷旁阀和海水箱上的阀;

3) 安装在防撞舱壁上的阀;

4) 油舱壁上的阀;

5) 锅炉排污管路;

6) 蒸汽管、消防水管、舱底水管和压载水管路;

7) 介质温度超过220℃的管路。

2.4.2 球墨铸铁管、阀和附件

2.4.2.1 Ⅱ级和Ⅲ级管系中使用的铁素体球墨铸铁管、阀和附件,其材料的最低伸长率在标距为5.65A

时不得小于12%,式中A 为试样的横截面积。当伸长率低于该值时,则应作灰铸铁处理。 2.4.2.2 铁素体球墨铸铁管、阀和附件不得用于温度超过350℃的管系。

2.4.2.3 铁素体球墨铸铁管、阀和附件用于舷旁管和舷旁阀时,其材料性能应符合第七篇第6章的有关规定。 2.4.3 塑料管

2.4.

3.1 船上所用的塑料管应为认可型,并应根据其化学成份、机械性能和耐温极限选取。塑料管的最大允许工作压力应不大于在其使用温度下爆破压力的1/4。 2.

4.3.2 塑料管不得用于下列管系: 1) 消防管系; 2) 舱底水管系; 3) 饮用水管系;

4) 动力管系以及输送油类或其他易燃液体的管系; 5) 当管子泄漏或损坏后能使船舶增加浸水危险的海水管系。 2.4.3.3 塑料管不得穿过水密舱壁。

2.4.

3.4 所有塑料管均应有适当的自由支撑。在管子的每个区段均应有允许塑料管膨胀或收缩的措施。 2.

4.3.5 塑料管一般不得用于介质温度高于60℃或低于0℃的管系。 2.4.4 软管

2.4.4.1 当机器和固定管路之间需要有相对运动时,可采用认可型的软管进行连接。

2.4.4.2 输送可燃性液体或海水的管系中使用的非金属软管,其内部应至少有一层金属丝编织物。 2.4.4.3 软管应具有认可型的管端附件。

2.4.4.4 通常只有在柴油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冷却管路中,当短直软管连接机器两固定点之间两个金属管时,才可使用管夹作为管端固定的方法。

2.4.4.5 新型式的非金属软管,应进行原型压力试验。其爆破压力不得小于最大许可工作压力的四倍。 2.4.4.6 任何情况下,软管均不得产生吸瘪、弯折等影响流体畅流的现象。在舱底和压载管系中使用非金属软管时,应经验船部门同意。

2.4.4.7 每根软管均应经液压试验,试验压力不应小于最大许可工作压力的1.5倍。

第5节 液压试验和密性试验

2.5.1 装船前的试验

2.5.1.1 所有Ⅰ级和Ⅱ级管系用管以及设计压力大于0.35MPa 的蒸汽管、给水管、压缩空气管、液压管和燃油管连同其附件一起,在制造完工后包扎绝热材料或涂上涂层之前,均应经液压试验。其试验压力s P 不得低于设计压力P 的1.5倍;燃油管系的试验压力应不小于设计压力的二倍。

2.5.1.2 当设计温度超过300℃时,所使用的钢管和附件的试验压力P s 应由下式决定,但不必超过2P 。

P P s t

=15100

.

[][]σσ MPa 式中:P 同本节2.5.1.2;

[]σ100

100℃时的许用应力,N/mm 2;

[]σt 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N/mm 2。

为了避免在弯曲处和T型接管处产生过大的应力,经验船部门同意,上述试验压力可以减小到1.5P。

2.5.1.3 当管路的液压试验在船上进行时,该试验可以和装船后的密性试验一起进行。

2.5.1.4 内径小于15mm的管子的液压试验,经验船部门同意后,可予以免除。

2.5.2 装船后的试验

2.5.2.1 所有管系均应在工作情况下检查泄漏情况。

2.5.2.2 燃油管系、油舱加热管系、通过双层底舱或深舱的舱底水管路以及液压管系,应按照表2.5.2.2的要求进行液压试验。

表2.5.2.2 装船后的液压试验

2.5.2.3 当Ⅰ级和Ⅱ级管系在船上安装过程中采用对接焊连接时,如果整个圆周均经超声波或射线检查并取得良好结果,则上述液压试验可以免除。

2.5.3 泵、阀和附件的液压试验

2.5.

3.1 所有泵的受压部件在装配前应在车间进行液压试验,试验压力为1.5倍设计压力,但不必大于设计压力加7MPa。

2.5.

3.2 所有阀和附件的受压部件在装配前应在车间内进行液压试验,其试验压力应为1.5倍设计压力,但不必大于设计压力加7MPa。

2.5.

3.3 舷侧阀及其连接件的试验压力应不小于0.5MPa。

第3章船舶管系和舱室通风系统

第1节通则

3.1.1 材料

除另有说明外,管子、阀和附件应使用钢、铸铁、铜、铜合金或适合于其用途的材料制造。铝、铅和塑料等热敏材料不得用于对船舶安全关系重要的管系以及当泄漏或破损后可能造成火灾或水密舱室浸水的可燃液体或海水管系。

3.1.2 阀件

3.1.2.1 所有阀件的结构,均应能防止当工作时阀盖及压盖发生松出或松动的可能。

3.1.2.2 船用阀件应以手轮顺时针方向转动为关闭,反之为开启。

3.1.2.3 不易辩认的阀件和旋塞应有标明用途的铭牌。

3.1.2.4 所有遥控阀均应设有与遥控操纵机构无关的就地手动操纵装置。使用手动装置进行开闭后,不应影响阀的遥控系统的功能。

3.1.2.5 阀、旋塞、管子或其他附件直接连接于舱柜壁板以及要求水密结构的舱壁、甲板、平台或轴隧壁时,通常此连接处的壁板应焊以适当厚度的座板,并采用螺柱旋入座板但不穿透座板的方法加以固定。

3.1.3 舷旁阀件和附件(甲板排水管和卫生排泄管上的除外)

3.1.3.1 所有海水进口的阀或旋塞,均应直接装设在附连于外板的钢质海水箱箱壁上。

3.1.3.2 所有舷外排出口的阀或旋塞,均应直接装设在外板上或装在焊于舷侧外板的短管上。短管壁厚应不小于外板厚度。

3.1.3.3 当阀或旋塞直接装在外板或海水箱箱壁上时,应连接在焊于外板或箱板的座板上,并以旋入座板的螺柱予以固定,但螺柱不得钻至外板。

3.1.3.4 所有直接固定在外板上的阀或旋塞,均应装有贯通外板的凸肩。如座板或接管在外板上已构成凸肩时,则阀或旋塞的凸肩可以免除。当锅炉排污阀或旋塞的凸肩穿过外板处时,应在外板外侧焊有护环。

3.1.3.5 海底阀、舷外排出阀、锅炉排污阀或旋塞,应装在易于接近处,并通常应有显示开关状态的指示装置。主海底阀的手轮,应位于花钢板以上至少460mm之处。船长小于45m时,经验船部门同意可适当减少。

3.1.3.6 舷侧排水孔应避免开在救生艇及舷梯卸放区域内。如布置有困难,则应有防止水排至救生艇内或舷梯上的有效措施。

3.1.3.7 海底阀箱的船舷开口,应装设可拆卸且妥善固定的格栅。格栅有效通流面积一般应不小于海底阀通流面积的二倍,栅条应沿船体纵向布置,且应有压缩空气吹洗格栅的设施。船长小于30m时,如设置吹洗设备有困难,则可以免设,但应适当增大阀箱的流通面积。

3.1.3.8 钢质舷旁阀和附件以及海水箱等,应有适当的防蚀保护措施。

3.1.3.9 海水箱的设计和布置应避免形成气囊。如在海水箱顶部设透气管时,应在其根部装设截止阀。透气管的出口端应高于舱壁甲板或在舱壁甲板附近通至舷外并装设舷旁截止阀。

3.1.3.10 在机器处所内,与机器运转有关的海水吸入和排出阀,应便于就地控制和检查,并在阀上设有开、关状态的指示标志。

第2节除机器处所外其他舱室的排水

3.2.1 一般要求

3.2.1.1 所有渔船均应设有有效的舱底排水装置,以便抽除或排干除装载液体舱室外任何水密舱室中的水。

3.2.1.2 排水管系的布置应在船舶正浮或横倾不超过5°的情况下,任何舱室或水密区域内的积水,均能通过至少一个吸口予以排出。

3.2.2 鱼舱

3.2.2.1 每一鱼舱一般应设两个舱底水吸口,在任何情况下均应能将鱼舱内部位的水连续疏至舱底水吸口,必要时应设置污水阱。舱底水吸口的布置应根据具体装载情况设在实际有效的部位。

3.2.2.2 船长小于30m的渔船,可允许每一鱼舱只设一个舱底水吸口。

3.2.2.3 鱼舱不得采用本节3.2.3.2的疏水设施。

3.2.2.4 鱼舱应设有舱底水位测量装置。如未设测量装置,则应装设有效的水位报警装置。对船长不小于45m的渔船,一般应两者兼设。

3.2.2.5 鱼舱内的各舱底水吸口,宜通过截止止回阀箱与舱底总管连接。

3.2.3 首、尾尖舱、空隔舱和其他舱室

3.2.3.1 首、尾尖舱如作为干舱,应装设舱底水支管及吸口或采用有效的手动泵排水。手动泵吸口至泵的高度应不大于7m。

3.2.3.2 低于舱壁甲板的防撞舱壁只准穿过一根管子。穿过防撞舱壁的管子,必须设有在工作甲板以上控制的截止阀,此阀应装在首尖舱舱壁的首尖舱一侧,并带有指明阀件开或关的装置。如此阀装在舱壁后边,应在各种运行条件下均易于到达和进行操作。此时,可不设甲板操纵机构。

3.2.3.3 空隔舱应设有通到舱底的泄水管和截止阀或其它排水设施。

3.2.3.4 作为干舱的尾尖舱、舵机舱及其他尾部舱室如网具舱等,除用上述方法进行排水外,也可用内径不小于38mm的疏水管将水泄入轴隧(如设有)或尾机型渔船的机器处所内,并应在易于察看和操作的地点装设自闭式旋塞或截止阀。船长小于30m时,疏水管内径可适当减少但不得小于32mm。

3.2.3.5 锚链舱和首部其他水密舱室,应设置手动泵或通过接至动力舱底泵的吸口或其他设备进行排水。

3.2.3.6 处理或加工渔获物的水密舱室,应在两侧均装设足够的排水装置和水阱以便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将该舱内各部位的积水排出。

3.2.3.7 设有轴隧时,至少应在其后端设置一舱底水支吸口。

第3节机器处所的排水

3.3.1 一般要求

机器处所内舱底水排除装置的布置,应在渔船正浮或横倾不大于5°的情况下,至少能通过两个舱底水吸口进行排水,上述吸口之一应为支吸口,另一个为直通舱底泵吸口。

3.3.2 机器处所内舱底吸口布置

3.3.2.1 机器处所的舱底水支吸口及直通舱底泵吸口,一般应布置在中纵剖面处。如机器处所内底板向两舷升高小于5°,则应在中纵剖面及两舷各设一支吸口,且在中纵剖面处设一个直通舱底泵吸口,当

两舷升高不小于5°时,可免设两舷的支吸口。

3.3.2.2 如机器处所在全长上均为双层底并在两舷形成舭污水沟时,则每舷应各设一舱底水支吸口及一直通舱底泵吸口。如机器处所在全长和全宽范围均为双层底时,应在每舷各设一污水阱,每阱内各设一舱底水支吸口及一直通舱底泵吸口。

3.3.2.3 尾机型渔船的机器处所内,通常应在前端每舷和后端各设一只舱底水支吸口及在前端的一舷和后端各设一只直通舱底泵吸口,船长小于45m 时,可适当减少,但应不影响连续排水。

3.3.2.4 船长小于30m 时,机器处所可仅设两个吸口,其中之一为直通舱底泵吸口,其布置应能保证连续排水。

3.3.3 应急舱底水吸口

船长不小于45m 时,应在机器处所尽可能低的位置设一只应急舱底水吸口。该吸口一般应连接至主机冷却水泵;当主机冷却水泵不适合用来抽输舱底水时,则应急舱底水吸口可接至除舱底泵外的最大一台动力水泵。该吸入管应装设截止止回阀,并标有“应急专用”铭牌,阀的控制手轮应至少高出花钢板以上450mm 。

第4节 舱底泵和舱底水管系

3.4.1 舱底泵数量

3.4.1.1 渔船应至少设两台动力舱底泵,其中至少一台为独立动力泵,其余可为主机带动泵。船长小于24m 时,可允许仅设一台动力泵和一台适当排量的手动泵。手动泵的吸入管内径应不小于38mm 。 3.4.1.2 独立动力的卫生泵、压载泵或总用泵,如其排量足够并与舱底水管系有适当的连接时,均可视为独立动力舱底泵。

3.4.1.3 与高压海水泵相组合的舱底水喷射器,可代替一台本节3.4.1.1所要求的独立动力泵。 3.4.2 舱底泵的型式和排量

3.4.2.1 除连接应急舱底水吸口的冷却水泵外,所有的动力舱底泵均应为自吸式泵。

3.4.2.2 每一动力舱底泵应能使流经计算所需的舱底水总管的水流速度不小于2m/s 。船长小于30m 时,此速度可减少到1.5m/s 。

3.4.2.3 每一舱底泵排量Q 应不小于按下列公式计算所得之值: 1) Q = 5.66d 12310?- m 3/h (船长不小于30m 时) 2) Q = 4.24d 12310?- m 3/h (船长小于30m 时) 式中:d 1 舱底水总管内径,mm ,按本节3.4.3.1所列公式计算。

3.4.2.4 若一台舱底泵的排量小于按3.4.2.3计算所得之值,且此排量差额不大于计算排量的15%时,则可用其它舱底泵补偿。

3.4.3 舱底水管

3.4.3.1 舱底水总管的内径d 1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d 1=25+1.68L B D ()+ mm

式中:L 船长,m ;

B 船宽,m ;

D 至舱壁甲板的型深,m 。

3.4.3.2 任何情况下,舱底水总管的内径不得小于最大舱底水支管的内径。

3.4.3.3 鱼舱和机器处所的舱底水支管内径d

2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d 2= 25 + 2.15l B D

()

mm

式中:l舱室长度,m;

B船宽,m;

D至舱壁甲板的型深,m。

3.4.3.4 舱底水支管的内径一般应不小于50mm。船长小于24m时,应不小于38mm。如设有轴隧时,轴隧舱底水支管内径一般应不小于65mm。船长小于60m时,可适当减小至50mm。

3.4.3.5 直通舱底泵的舱底水管内径,不得小于该船的舱底水总管的内径。

3.4.3.6 连接舱底水总管和分配阀箱的连接管的截面积,应不小于连接该阀箱的两个最大舱底水支管的规定截面积的总和,也不必大于所规定的舱底水总管的截面积。

3.4.4 舱底泵与舱底水管系的连接

3.4.4.1 舱底泵与舱底水管系的连接应确保当其他舱底泵在拆开检修时,至少有一台舱底泵仍能有效地继续工作。

3.4.4.2 抽输油类的泵不得与舱底水系统相连接。

3.4.4.3 泵及管路的布置应使任何泵的工作不受其他泵同时工作的影响。

3.4.4.4 所有舱底水的吸入管路,在吸口与阀箱之间不应与任何其他管路连接。

3.4.5 止回布置

为防止水密舱室间、水密舱室与鱼舱和机器处所间、干舱与海水或舱柜间发生沟通的可能性,下列附件上应装设截止止回阀:

1) 舱底水分配阀箱;

2) 舱底泵或舱底水总管上舱底水吸入软管的接管;

3) 直通舱底泵吸入管和舱底泵与舱底水总管之间的连接管;

3.4.6 通过深舱和双层底舱的舱底水管

3.4.6.1 舱底水管应尽量避免通过双层底舱,在深舱内宜在管隧内通过,否则通过深舱、双层底舱的舱底水管的管壁厚度应符合本篇表2.2.2.6的要求,并采用焊接接头或其他可靠接头,接头数量应保持最少。

3.4.6.2 双层底舱内的管段应装设非滑动式膨胀接头。

3.4.6.3 安装完成后,通过深舱和双层底舱的管路应经压力试验,试验压力应不小于该舱的试验压力。

3.4.7 舱底附件

3.4.7.1 舱底污水阱的容积一般不应小于0.1m3。船长小于45m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0.05m3。鱼舱污水阱应装格栅盖,其通流面积应不小于吸入管通流面积的五倍。

3.4.7.2 船长不小于45m时,机器处所和轴隧内的每根舱底水支吸管及直通舱底泵吸管(应急吸管除外),均应设置泥箱,并自泥箱引一直管至污水阱或污水沟。直管下端或应急舱底水吸口不得装设滤网箱。

船长小于45m时,可在机器处所的舱底水吸入管端装设内有止回活门的滤污器,以取代上述泥箱。滤污器上的滤孔为8mm~10mm的圆孔,滤孔的总通流面积应不小于吸入管内截面积的三倍。滤污器应能在不拆卸吸入管的条件下进行拆装和清洗。滤污器内的止回活门不能取代止回阀。

3.4.7.3 舱底阀件、旋塞和泥箱应尽可能置于花钢板以上易于接近的部位。如装在花钢板之下时,则花钢板应有活门或盖子,以及指明上述附件所在地点的标记。

3.4.8 其他

3.4.8.1 舱底水系统的设置,应遵守有关防止船舶造成水域污染方面的规定。

3.4.8.2 残油舱和油类标准排放接头的设计、构造和布置应符合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

第5节压载及甲板排水管系

3.5.1 压载管系

3.5.1.1 压载管系的布置和压载舱吸口的数量,应使渔船在正常营运条件下的正浮或倾斜位置均能排除和注入各压载舱的压载水。

3.5.1.2 压载管系的布置,必须避免船外的水或压载舱内的水通过压载管系进入其他舱室。

3.5.1.3 压载水管不得通过饮水舱、燃油舱或滑油舱。如确实不可避免,应按本篇表2.2.2.6的规定予以加强,并只允许采用焊接接头。

3.5.1.4 压载管系不得与鱼舱及机器处所的舱底管系接通,但泵与阀箱之间的连接管、泵排出舷外总管除外。

3.5.2 甲板疏水管和卫生排泄孔

甲板疏水管和卫生排泄管的要求应符合第一篇第1章第7节的有关规定。

第6节空气、溢流和测量管

3.6.1 一般要求

3.6.1.1 空气管、溢流管和测量管应以钢或其他认可的等效材料制造。

3.6.1.2 空气管以及所有的测量管的顶端,均应设置铭牌或标记。

3.6.1.3 空气管除满足本篇有关要求外,还应符合第一篇第1章第7节的有关规定。

3.6.2 空气管的布置

3.6.2.1 贮藏液体的舱柜以及空隔舱应装设空气管。必要时,轴隧和管隧也应装设空气管。空气管应从舱柜的高处引出并远离注入管。

3.6.2.2 如果舱柜顶部形状特殊或不规则或尺寸较大时,则空气管的数目和位置应能保证有效的换气。

3.6.2.3 具有阴极保护的舱柜,应在其前、后端设置空气管。

3.6.2.4 所有双层底舱都应设置空气管。延伸至两舷的每一双层底舱应自两舷引出空气管。

3.6.2.5 空气管不得兼作注入管。但对于有一根以上空气管的舱柜,允许其中之一兼作注入管,但舱柜其余空气管的尺寸应符合本节3.6.

4.1的要求。

3.6.3 空气管的终止

3.6.3.1 双层底舱、延伸至外板的深舱和海水可能涌入的舱柜,其空气管应引至舱壁甲板以上。燃油舱柜、加热的滑油舱柜和液压油舱柜及与上述油类舱柜相邻的空隔舱和能用泵灌装的所有舱柜的空气管,均应引至舱壁甲板的开敞处所。所有舱柜的空气管,其可能进水处离甲板的高度通常应符合第一篇第1章第7节的要求。

3.6.3.2 延伸至甲板以上开敞处所的所有空气管管端,应设有有效且适当的关闭装置,以防海水涌入舱柜内。

3.6.3.3 滑油舱柜和液压油储存柜的空气管,一般应引至舱壁甲板以上的开敞处所。如空气管出口端溢油不致于和电气设备及热表面接触,则可以终止于机器处所内适当的高度,并尽可能终止于舱壁甲板以

上的机器处所的舱棚内。非动力注入管的容积小于0.5m3的燃油泄放柜的空气管,如符合上述条件,亦可终止于机器处所内。

3.6.3.4 燃油舱柜空气管的开口端,应位于不致因溢油飞溅或油气挥发而产生危险的处所。

3.6.3.5 燃油舱柜空气管的管端,应装设耐腐蚀和便于更换的金属防火网。

3.6.3.6 空气管管端金属防火网的净通流面积,不得小于对该空气管要求的横截面积。

3.6.3.7 淡水和蒸馏水舱柜的空气管可终止于机器处所的舱棚内高于注入口的适当处所。

3.6.4 空气管尺寸

3.6.

4.1 能用船内泵或岸泵通过注入总管灌装的每一舱柜,其空气管的总横截面积应比各自注入管的有效横截面积至少大25%。任何情况下,上述舱柜空气管的内径不得小于50mm。船长小于30m时,可减少至38mm。对容积不大于0.5m3的舱柜,亦可减少到38mm。

3.6.

4.2 如舱柜设有本节规定的溢流管时,则空气管的横截面积至少应为该舱柜注入管横截面积的20%,但其内径不得小于38mm。当设有本节规定溢流管的几个舱柜共用一根空气管时,则该空气管的横截面积应至少为独立舱柜中两根最大注入管横截面积之和的20%,但其内径不得小于38mm。

3.6.

4.3 轴隧和管隧安装的空气管,其内径一般应不小于75mm。

3.6.

4.4 参与船体结构的舱柜,其空气管壁厚应符合本篇表2.2.2.6的规定。

3.6.5 溢流管的布置

3.6.5.1 燃油沉淀舱柜、燃油日用舱柜以及当相应于空气管高度的液体压头大于该舱柜所能承受的压力或空气管的横截面积小于本节3.6.

4.1的要求的所有能用泵灌装的舱柜均应装设溢流管。

3.6.5.2 燃油和滑油舱柜的溢流管,应引向有足够容积的溢流柜或预留有溢流空间的储存舱柜。其他舱柜的溢流管,可引至开敞处所。

3.6.5.3 油类溢流管上应装有具有良好照明的观察器,观察器应尽可能接近能停止驳运泵的地点。

3.6.5.4 溢流管上不得装设任何截止阀或旋塞。

3.6.6 溢流管尺寸

每一舱柜溢流管的横截面积,应不小于该舱柜注入管截面积的1.25倍。溢流管内径应不小于50mm。船长小于30m时,可减少至38mm。

3.6.7 空气和溢流管串流的预防

3.6.7.1 空气和(或)溢流管路的布置,应在任一舱柜破舱浸水后,不致使海水通过联合空气管或溢流总管进入其他水密舱室内的舱柜。

3.6.7.2 对兼作溢流管的空气管,宜备有防止当空气管关闭时在该舱内出现过压或真空的设施。

3.6.8 测量管及装置

3.6.8.1 所有舱柜、空隔舱、管隧以及不易经常接近的污水沟或污水阱,均应设置测量管。除短测量管外,测量管应引至舱壁甲板以上随时易于接近的地点。对于油类舱柜,其测量管应引至开敞甲板的安全地点。测量管应尽可能靠近抽吸口。

3.6.8.2 认可型的测量装置可用来代替舱柜的测量管。测量装置在装船后应经试验合格。

3.6.8.3 燃油、滑油或其他可燃液体舱柜如采用具有适当保护设施的耐热平板玻璃液位计,则其上下端连接处应装设自闭式阀或旋塞。若其上端连接处高于舱柜的最高液位,则上端的自闭式阀或旋塞可以免设。对于容积不大于0.5m3的小型油柜可允许采用玻璃管液位计,但应设有适当的保护设施,以防止机械损伤;并应装设自闭式阀或旋塞。

3.6.8.4 为使管内外压力平衡,测量管上应适当开设透气孔。

3.6.8.5 为了防止海水通过测量管进入舱柜,所有可能进水的测量管均应装有永久附连的可靠关闭装置。

3.6.8.6 当采用底部封闭的槽缝隙式测量管时,其封闭塞的结构应坚固。

3.6.8.7 测量管下端开口处的底板上,应安装适当厚度和尺寸的防击板。

3.6.9 短测量管

3.6.9.1 在机器处所和轴隧内,当其测量管不可能按本节3.6.8.1的要求延伸时,则双层底舱柜可安装延伸至花钢板以上的短测量管。

3.6.9.2 短测量管应易于接近。燃油和滑油舱柜的短测量管应尽量远离热表面或电气设备。必要时,上述热表面和(或)电气设备应有防护设施。

3.6.9.3 燃油和滑油舱柜的短测量管应安装与手柄永久附连的旋塞,在手柄上有重块,使手柄放开后旋塞能自动关闭;其他舱柜的短测量管应装设旋塞或用链条与管子相连的螺旋帽。

3.6.10 测量管尺寸

测量管的内径不得小于32mm。当测量管通过温度为0℃或0℃以下的舱室时,其内径不得小于65mm。

第7节舱室通风系统

3.7.1 一般要求

3.7.1.1 通风管系的布置不得有损水密舱壁和防火分隔的完整性。通风筒通过舱壁甲板时,应有钢质或其他相当材料的接管,其结构应坚固并与甲板有效连接。

3.7.1.2 机器处所应有足够的通风,以保证在各种气候条件下机器处所的机器或锅炉能按全功率运转同时确保人员的安全与舒适。

3.7.1.3 油漆间、蓄电池间以及其他储存易燃、易爆或可能积聚有毒、易燃、易爆气体的舱室,均应设有安全有效的通风装置。

3.7.1.4 舱室中应设有通过适当保护设施的空气供应开口,使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均能有效的通风。

3.7.1.5 采用自然通风时,一般在每一处所应至少设有两个尽可能远离的风斗。其布置应使其中一个用于吸入新鲜空气,另一个用于排出污浊空气。

3.7.1.6 通风系统还应符合第五篇第2章的规定。

3.7.2 通风筒

通风筒应符合第一篇第1章第7节的有关规定。

3.7.3 通风帽

通风帽应设在开敞甲板上,并尽量远离排气口、天窗和升降口等处。

第4章动力管系

第1节通则

4.1.1 适用范围

4.1.1.1 除另有说明外,本章规定适用于各型渔船的动力管系。

4.1.1.2 除本章的规定外,动力管系尚应符合本篇第2章以及第3章第1节和第6节的有关规定。

第2节燃油管系

4.2.1 一般要求

4.2.1.1 燃油的闪点(闭杯试验)一般应不低于60℃;应急发电机组的原动机所用燃油的闪点应不低于43℃。对于有限航区的渔船,如确属必要且储存及使用燃油的处所的环境温度不致升高到该燃油闪点10℃以上,在采取了预防措施并经验船部门认可,则可允许使用闪点低于60℃但不低于43℃的燃油。4.2.1.2 燃烧重柴油的柴油机,其燃油系统应有能立即换用轻柴油的切换系统。

4.2.1.3 在不构成船体结构部分的油柜、燃油泵、过滤器、锅炉燃烧器以及需经常打开进行清洁和调整的燃油装置下面,均应设置油盘。油盘内的残油应泄至专设的污油柜内。如污油柜设于船体双层底结构内,则其泄油管上应装设截止阀。

4.2.1.4 凡所用燃油必须经分油机分离的渔船,应设有主用及备用燃油分离设备。对备有足够数量轻柴油的渔船,可免设上述备用分离设备。

4.2.1.5 所有独立驱动的燃油驳运泵、锅炉燃油泵、柴油机燃油供给泵及分油机的动力供应,除能就地切断外,尚须能在其所在舱室外面易于到达的地点进行应急切断。

4.2.1.6 燃油舱柜人孔盖及燃油管路法兰接头的垫片,应采用耐油橡胶、石棉板或其他耐油耐热的材料制成。

4.2.2 锅炉燃烧装置

4.2.2.1 每台锅炉的供油总管上,应安装一燃油总切断阀。该阀应位于适当的地点,使在应急情况下能直接操纵,或能在适当地点予以遥控。如为自动控制燃油锅炉,还应符合本篇第12章的有关规定。

4.2.2.2 当采用重力供油时,则向燃烧器供油的管路上应装设双联滤器。

4.2.2.3 燃烧器的布置应使燃烧器的燃油供应未被切断前,燃烧器不能抽出。

4.2.2.4 顶燃式锅炉应有当火焰熄灭时自动切断燃烧器的燃油供应并发出声光报警的设施。小型顶燃式辅助锅炉,经验船部门同意,可以免设上述报警设施。

4.2.2.5 应有可靠的止回装置,以防止在切断燃油器的供油后,燃油从回油系统流至燃烧器。

4.2.2.6 燃油、废气两用的炉膛,其废气进口管应设有隔离和联锁装置,使在切断废气进口后才能供燃油至燃烧器。

4.2.3 燃油泵及滤器

4.2.3.1 当主机必须设有燃油供给泵时,则除一台主用泵外还应设有一台备用泵。备用泵应能即刻可用。当装有两台或多台主机时,则可仅设一台能立即使用的备用泵或备有一台便于安装和连接的完整备品泵。对有限航区的渔船,若备有一台便于安装和连接的完整的备品泵,或有合适的泵接入该系统时,则可免

第二篇_轮机及渔捞机械设备

第二篇轮机及渔捞机械设备 第1章一般规定 第1节通则 1.1.1 适用范围 1.1.1.1 本篇规定适用于渔船推进装置、辅助机械装置、锅炉、受压容器、泵、管系和渔捞机械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试验。 1.1.1.2 如采用与本规范规定等效的其他措施时,应经验船部门同意。 1.1.2 环境条件 1.1. 2.1 渔船用柴油机和轴系传动装置,以及与渔船安全有关的机械设备,其结构与布置,必须保证其在表1.1.2.1规定的渔船倾斜角度下(横向和纵向倾斜可能同时发生)能正常的连续工作。考虑到渔船的类型、尺度、航区和营运情况,经验船部门同意可偏离下述倾斜角。 表1.1.2.1 渔船倾斜角度 1.1. 2.2 确定无限航区渔船用柴油机的功率时,应采用国际标准功率标定的基准环境条件,即绝对大气压力为0.1MPa,吸入空气温度为45℃,相对湿度为60%和在中冷器进口处的海水温度为32℃。 柴油机制造厂在试验台上不必按本条规定提供模拟的基准环境条件,但应提供基准环境条件下柴油机功率的修正值。 1.1. 2.3 对有限航区渔船用柴油机,确定其使用标定功率所根据的环境条件应符合作业航区的情况并加以说明。 1.1.3 振动 在设计、制造和安装机械装置时,应避免在常用转速范围内因振动而产生过大的应力。 1.1.4 推进装置 1.1.4.1 渔船应设有适合作业要求的推进用离合装置。 1.1.4.2 拖网渔船和钓鱼船的推进装置,宜具有微速前进的性能。围网渔船及其灯光船宜设有横向推进装置。 1.1.5 后退措施 1.1.5.1 推进装置应具有足够的倒车功率,以保证在任何正常情况下能控制船舶。 1.1.5.2 对不配备可调螺距螺旋桨的主机,宜采用齿轮箱或倒顺离合器进行倒车;如受条件限制,亦可

海洋牧场建设规范 第5部分:管理与养护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XXXXX—XXXX 海洋牧场建设规范 第5部分:管理与养护 Specification for marine ranching construction Part 5: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送审稿) 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山东省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中心、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洪军、周健、赵文溪、刘玮、刘梦侠、王熙杰、孙伟、张秀梅、杨红生、关长涛、李娇、王波。

海洋牧场建设规范第5部分:管理与养护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牧场管理与养护的术语与定义、总则、人员管理、渔业资源养护、环境管护、设施与安全、信息管理、科普宣传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管辖海域内海洋牧场的管理与养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014.2 良好农业规范第2部分:农场基础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NY 5357 无公害食品海洋水产品捕捞生产管理规范 SC/T 0004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 SC/T 1075 鱼苗、鱼种运输通用技术要求 SC/T 9103 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 SC/T940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休闲海钓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休闲海钓钓场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鲁海渔函[2016] 614号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旅游环境承载力tourism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在旅游环境结构未发生质变和游客满意度不发生恶性转变的条件下,区域内所能承载的各种旅游活动量的最大阈值。 3.2 总允许采捕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 基于可持续的原则,最大程度允许采捕的渔业资源总量。 4 总则

船体建造原则工艺规范汇总

船体建造原则工艺规范 汇总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船体建造原则工艺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船体建造过程中船体建造的工艺要求及过程。 本规范适用于散货船及油轮的船体建造,其他船舶也可参考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Q/SWS42-027-2003 船舶焊接原则工艺规范 Q/SWS60-001.2-2003 船舶建造质量标准建造精度 3 基本要求 3.1 要求 3.1.1 船体理论线:船体构件安装基准线。 3.1.2 船体检验线:以分段为基本单位设计全船统一的肋骨检验线、中心线、直剖线、水线对合线等。 3.2 船体建造精度原则 3.2.1 从设计、放样开始,零件加工应为无余量、少余量。 3.2.2 以加放补偿量逐步取代各组立阶段零部件的余量。 3.2.3 线形复杂涉及冷热加工的零件,加工时必须加放余量。加工结束后按要求进行二次划线、切割工作。 3.2.4 施工单位需对精度造船中的余量、补偿量实施结果、板材收缩值等及时向精度管理小组反馈。 3.3 分段作业图具备的主要资料与文件的信息:常规信息、纵、横、平、侧视图、节点详图、主要结构型值、胎架图、组立图、装焊工艺顺序、焊接工艺、吊环加强图、重心重量坐标、完工测量图表(包括补偿量、收缩原始测量记录表)、零件明细表、零件流程编码等等。 3.4 分段建造实施密性舱室角焊缝气密检测试验。 3.5 船体焊接工艺按Q/SWS42-027-2003《船舶焊接原则工艺规范》,分段完工主尺度应符合Q/SWS 60-001.2-2003《船舶建造质量标准建造精度》。

3.6 尾轴管等的制作需经内场加工、装焊、再机加工等多道工序,设计部对该零件单独绘制加工、装焊、机加工图。 3.7 对大型铸件,设计部按计划按时出图、编制工艺文件。 3.8 切割要求 3.8.1 钢材材质的控制 3.8.1.1 钢材进入喷丸流水线前,须按设计要求核对供货钢材所标签的材料信息表。 3.8.1.2 切割中心将有关钢材信息:材质、规格、船级社钢级、数量、以及检验合格编号、生产炉批号等输入计算机系统以备跟踪、抽查。 3.8.1.3 钢材的质量标准按Q/SWS60-001.2-2003《船舶建造质量标准建造精度》,生产中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钢材不得流入下道工序。 3.8.1.4 预处理喷丸质量、涂膜厚度必须符合质量标准和有关技术要求,未经预处理的材料不得流入工位。 3.8.2 材质的跟踪与传递以分段为单元(具体情况参见全船结构验收项目表)。 3.8.2.1 切割中心负责炉批号汇总(品质保证部负责炉批号传递和提交)。 3.8.2.2 切割中心须将有关材质、规格移植到钢板余料上。 3.8.3 零件切割下料 3.8.3.1 零件流程编码必须齐全,对合线、矫正线、构架线数控划线必须清晰,零件的坡口形式、企口上下、首尾、正反、左右等零件加工符号、尺寸、标注必须正确无误。 3.8.3.2 下料后零件的减轻孔、人孔、透气孔、漏水孔、切口、面板的自由边都必须打磨。 3.8.3.3 切割下料零件,严格按分段小组立、中组立、大组立、散装件、标准件等,分阶段配套、堆放,确保分段零件配套完整及零件分流正确。 3.8.3.4 切割材料严格按下料工艺单要求,材料规格材质不准擅自替代。 3.8.4 型材加工必须控制其直线度、水平度、角尺度及焊接质量。 3.8.5 拼板切割零件其直线度精度、对角线精度达到质量标准。 3.8.6 数控切割、门式切割、光电跟踪切割等设备的操作人员须每天上下班做好起始点检测保养,从而确保零件切割精度。 3.8.7 板材的吊装严禁直接用钢丝绳捆扎。 3.8.8 操作人员应根据设计要求做好切割下料实动工时的原始记录。

IACS47A新船建造及修理质量标准2010

47号建议案 (1996) (Rev.1 1999) (Rev.2 2004.12) (Rev.3 2006.11) (Rev.4, 2008.8) 船舶建造及修理质量标准 国际船级社协会

船舶建造及修理质量标准 A 部分新船建造及修整质量标准 B 部分现有船舶修理质量标准 A 部分新船建造及修整质量标准 1. 适用范围 2. 新造船一般要求 3. 人员资格及焊接工艺认可 3.1 焊工资格 3.2 焊接工艺认可 3.3 无损探伤人员资格 4. 材料 4.1 结构用材料 4.2 表面状态 5. 气割 6. 构件制作及平整度 6.1 折边纵骨和折边肘板 6.2 组合型材 6.3 槽型舱壁 6.4 支柱、肘板和扶强材 6.5 表面线加热的最高温度 6.6 分段装配 6.7 特殊初装配 6.8 船体外形 6.9 骨架间板的平整度 6.10带骨架的板的平整度 6.11 低温下船体钢焊接的预热 7. 结构对位 8. 焊接接头细节 8.1 典型的对接焊缝边缘准备(手工焊和半自动焊) 8.2 典型的角接焊缝边缘准备(手工焊和半自动焊) 8.3对接和角接焊缝成形(手工焊和半自动焊) 8.4典型的对接焊缝边缘准备(自动焊) 8.5 焊缝间距 9. 修整 9.1 典型不对位的修整 9.2 典型对接焊缝边缘准备的修整(手工焊和半自动焊) 9.3 典型角接焊缝边缘准备的修整(手工焊和半自动焊) 9.4 典型角接和对接焊缝成形的修整(手工焊和半自动焊) 9.5焊缝间距的修整 9.6 误开孔的修整

9.7 以嵌入板方式修整 9.8 焊缝表面的修整 9.9 以焊接方式修整(短焊道) 参考文献: 1. IACS“散货船船体结构检验、评估和修理指南” 2. TSCF“双壳油船结构检查和维护指南” 3. TSCF“油船结构检查和状况评估指导手册” 4. IACS UR W7“船体和机械用锻钢件” 5. IACS UR W8“船体和机械用铸钢件” 6. IACS UR W11“普通强度和高强度船体结构钢” 7. IACS UR W13“钢板和宽扁钢的厚度负偏差许用值” 8. IACS UR W14“具有改进全厚度性能的钢板和宽扁钢” 9. IACS UR W l 7“普通强度和高强度船体结构钢焊接材料的认可” 10. IACS UR W28 “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钢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11. IACS UR Z10.1“油船船体检验”和Z10.2“散货船船体检验”附则I 12. IACS UR Z23 “新造船船体检验” 13. IACS No.12建议案“热轧制钢板和宽扁钢表面光洁度指南” 14. IACS No.20建议案“船体钢结构焊接无损检测”

十二五渔业标准化工作规划

“十二五”渔业标准化工作规划 渔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渔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推进渔业标准化,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增强渔业市场竞争力,提升渔业依法行政水平,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中的作用,实现“十二五”渔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渔业标准化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间,渔业标准化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增强,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以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重点,组织制定了352项渔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布实施了324项。截至2010年底,现行渔业国家、行业标准达827项,其中国家标准143项、行业标准684项。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现行地方标准达1100多项。标准内容覆盖了养殖、加工、渔船、渔机、渔具、资源、环境、工程、观赏鱼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衔接、相配套的渔业标准体系。 (二)标准化研究得到加强。渔业标准化研究工作受到重视,先后开展了主要贸易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水产品风险评估、水产

品有毒有害物质与药物残留检测技术、质量可追溯方法等基础性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技术标准,以及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等药物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其中一些标准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获得2009年中国标准创新二等奖。 (三)标准实施应用步伐加快。随着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池塘标准化改造、科技入户、水产养殖执法等工作的开展,以及国家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标准的实施与应用。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品种不断增加,示范范围不断扩大,促进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示范面积累计达到1100万亩,形成了政府引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和渔民积极参与的渔业标准化实施模式。 (四)标准化队伍日益壮大。根据工作需要,新组建了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渔业资源、观赏鱼、珍珠分技术委员会和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生生物湿地保护管理分技术委员会。目前,全国性渔业标准化组织共有2个,分别是全国水产和渔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9个专业分技术委员会、1个技术工作组,委员达到335名。地方标委会建设步伐加快,浙江、广东、山东、河北、上海、安徽、江西、黑龙江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从事渔业标准化相关工作

船舶建造流程

船舶建造流程 一、船体放样 1.线形放样:分手工放样和机器(计算机)放样,手工放样一般为1:1比例,样台需占用极大面积,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目前较少采用;机器放样又称数学放样,依靠先进技术软件对船体进行放 样,数学放样精确性较高,且不占用场地和人力,目前较为广泛的采用机器放样。 2.结构放样、展开:对各结构进行放样、展开,绘制相应的加工样板、样棒。 3.下料草图:绘制相应的下料草图。 二、船体钢材预处理:对钢材表面进行预处理,消除应力。 1.钢材矫正:一般为机械方法,即采用多辊矫夹机、液压机、型钢矫直机等。 2.表面清理:a.机械除锈法,如抛丸除锈法喷丸除锈法等,目前较为广泛采用;b.酸洗除锈法,也叫化学除锈,利用化学反应;c.手工除锈法,用鎯头等工具敲击除锈 三、构件加工 1.边缘加工:剪切、切割等; 2.冷热加工:消除应力、变形等; 3.成型加工:油压床、肋骨冷弯机等。 四、船体装配:船体(部件)装配,把各种构件组合拼接成为各种我们所需的空间形状。 五、船体焊接:把装配后的空间形状通过焊接使之成为永久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六、密性试验:各类密性试验,如着色试验、超声波、X光等。 七、船舶下水:基本成形后下水,设计流水线以下的所有体积均为浸水体积。

1.重力下水:一般方式为船台下水,靠船舶自重及滑动速度下水; 2.浮力下水:一般形式为船坞; 3.机器下水:适用于中小型船舶,通过机器设备拖拉或吊下水。 八、船舶舾装:全面开展舾装系统、系泊系统、机装、电装、管装等方面的工作。 九、船舶试验:系泊试验、倾斜试验,试航(全面测试船舶各项性能)。 十、交船验收。 ~~~~~~~~~~~~~~~~~~~~~~~~~~~~~~~~~~~~~~~~~~~~~~~~~~~~~~~~~~~~~~~~~~~~~~ 船舶建造工艺流程简要介绍 本讲座从管理者的角度,按照“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现代造船管理模式的要求,结合我国船厂的探索实践,介绍船舶建造在各工艺阶段的组织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提供 对施工状态的评价标准。 一、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演变由焊接代替铆接建造钢质船,造船生产经历了从传统造船向现代造船的演变,主要推动力是造船技术的发展。传统造船分两个阶段: 1、常规的船体建造和舾装阶段。在固定的造船设施按照先安装龙骨系统、再安装肋骨框、最后装配外板系统等。 2.由于焊接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段建造;舾装分为两个阶段: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予舾装。 现代造船又历经以下阶段: 3、由于成组技术的引进,船体实行分道建造;舾装分为三个阶段: 单元舾装、分段舾装和船上舾装,即开展区域舾装。 4、由于船体建造和舾装、涂装相互结合组织,实现“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 5、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将成为船厂的努力方向。目前国内主要船厂一般处于三级向四级过渡阶段;国内先进船厂已达到四级水平;外高桥船厂、建设中的江南长兴岛造船基地明确提出将精益造船、标准造船、数字造船、绿色造船作为发展目标。

《特定航线江海通航船舶建造规范》(2017)

中国船级社 特定航线江海通航船舶建造规范 (2017) 2017年3月1日生效 北京

简要说明 《特定航线江海通航船舶建造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以《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和《国内航行海船建造规范》为基础编写,在研究分析长江口至宁波舟山水域多年实测环境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江(河)海直达船舶,完成了实际航行水域风浪条件分析、结构强度、设备配备优化等研究工作,最终编制了“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 a、航行于长江至特定航线1-1和特定航线1-2。 特定航线1-1:长江口经嵊泗港、洋山港、马岙港、镇海港、北仑港、金塘港、岑港、大榭港、穿山港、梅山港、六横港、虾峙门(条帚门)航线。 特定航线1-2:长江口经嵊泗港、衢山港、岱山港、白泉港、虾峙门(条帚门)航线。 b、船长范围:大于等于65m小于150m。 c、主尺度比范围:L/B≥4.5;B/D≤3.0;Cb≥0.6。 d、散货船和集装箱船。 (2)船体章节以《国内航行海船建造规范》为基础编写,基于特定航线江海通航船舶的风浪条件,对船舶总纵强度、扭转强度、船体货舱区外板、强力甲板、舷侧骨架等提出相关要求。 (3)轮机章节在满足《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轮机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敞口集装箱船货舱舱底排水系统的要求、轴系校中、轴系纵向振动的相关要求和起锚机工作负荷的要求。 (4)电气章节根据江海通航船舶航行水域的特殊性,提出船舶电气设备配备及性能要求,尤其是针对内河船舶急流航段操纵性的需求提出了应急电源的配备要求。

目录 第1章通则 (1) 第1节一般规定 (1) 第2节定义 (1) 第3节材料与焊接 (4) 第2章船体 (5) 第1节一般规定 (5) 第2节总纵强度 (5) 第3节扭转强度 (7) 第4节外板 (9) 第5节甲板及骨架 (12) 第6节双层底 (13) 第7节舷侧骨架 (14) 第8节舾装 (16) 第3章轮机 (17) 第1节一般规定 (17) 第2节泵与管系 (17) 第3节船舶管系 (17) 第4节动力管系 (19) 第5节柴油机 (20) 第6节齿轮传动装置 (21) 第7节轴系与螺旋桨 (21) 第8节轴系振动与校中 (22) 第9节甲板机械 (24) 第4章电气装置 (25) 第1节一般规定 (25) 第5章控制、监测、报警和安全系统 (28) 第1节一般规定 (28)

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申报及编制要求

附件1 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可研报告) 申报及编制要求 一、项目实施方案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 项目建设单位一般应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或企业,养护型海洋牧场项目建设单位可以是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2.申报材料 项目实施方案文本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说明书、工程投资估算和设计图纸三项内容。 二、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1.编制单位资质 项目编制单位应选择熟悉海洋牧场建设相关工作,具有海洋牧场相关研究工作基础的企事业单位,工程投资估算部分应由专业财务人员完成。 2.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规定 (1)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符合人工鱼礁建设相关规范、规定和有关技术标准等,编制依据的基础资料真实、准确、齐全。 (2)工程建设方案应进行多方案比选,并从技术、经

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论证,有明确的结论和意见。工程建设方案的设计、工程投资估算的编制和相关设计图纸的内容及深度应达到基本建设可研阶段的要求。 (3)对于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人工鱼礁项目,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专题论证,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涉及水生生物保护区的人工鱼礁项目,应对工程建设对保护区及保护物种的影响进行专题论证。 (4)项目建设海域本底调查数据应是近三年内最新资料。 (5)建设方案需明确拟建海洋牧场类型,以及增殖或养护的主要生物对象(精确到具体种类,如黑鲷、点带石斑鱼、海参等)。 (6)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均应将水下实时监测系统建设纳入项目建设内容,以提高海洋牧场建设现代化水平。 (7)人工鱼礁建设项目一般应将海藻场(海草床)移植栽培纳入建设内容。未开展海藻场(海草床)建设的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应提供不适宜开展海藻场(海草床)建设的专家论证意见。 (8)工程投资估算编制须符合计划财务和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规定,各单项费用预算需控制在合理的比例范围内。 3.项目实施方案文本组成

船舶轮机管系及其建造阶段的监督管理措施

船舶轮机管系及其建造阶段的监督管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8-05-22T16:04:07.13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作者:刘锬[导读] 从而正常地工作。所以对船舶轮机管系的建造、监督、管理,是及时发现管系问题,保证船舶轮机正常运转的关键。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浙江省舟山市 316131 摘要:船舶的建造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并难以操控的工程,且需要操作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灵活面对困难的头脑。在工程进行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来建造,从而不会产生质量事故。船舶轮机管系的主要作用是确保船舶的机械设备正常运行,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日常的生活需要,从而大大降低船舶的损坏率,延长船舶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船舶轮机管系;建造;监督;管理引言 船舶管系是对用来输送和排除船舶轮机液体、气体的管路、机械、器具和检测仪表等设备的统称。如果将船舶轮机比作成一个人,那管系便是这个人的血管及主要器官,只有管系正常工作,整个船舶轮机才能够完成必要的新陈代谢,从而正常地工作。所以对船舶轮机管系的建造、监督、管理,是及时发现管系问题,保证船舶轮机正常运转的关键。1船舶轮机管系及其建造阶段的监督管理概述1.1船舶轮机管系概述 船舶轮机管系是整船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船舶轮机管系制造包括以下部分。首先应用到计算机辅助系统,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机械制造系统都会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改进。其次是包括船舶管路系统原理,必须指导系统原理,才能够进行图纸设计和方案制定。然后包括船用管材和管路附件等材料,提供船舶轮机管系制作所需的材料等。最后要对船舶轮机管系进行调试和运行,检查制造完成后的船舶轮机管系存在的运行问题。 1.2建造阶段概述 船舶轮机管系建造阶段,包括材料的选用和安装工艺的控制等。根据船舶系统原理设计好安装图纸,选择所需要的材料。一般的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大多会出现一些问题,降低船舶轮机管系的质量。对于材料的选择,不能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购买,对于一些材料的弯曲度和材质都有特殊的要求,在进行安装时,并不能将特殊工艺考虑进来,导致船舶轮机管系出现质量问题。在进行原料购买时,没有科学合理的购买预算,一般会出现材料购买过多,提高制作安装成本;或是材料购买不足,造成安装时材料不充足引发质量问题。 1.3船舶管系内容 内容包括:船舶管路系统原理,船用管材与管路附件,自制附件的制作与安装,船舶管系放样;管系加工工艺,管路安装及系统运行调试,计算机辅助管系设计。(1)船舶管路系统原理。船舶管路系统的原理设计:是在船舶产品的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在初步设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已明确了船舶产品总体性能和动力装置的综合特性的基础上,根据主机和相关附件的各项指标和参数等来进行动力系统和船舶系统诸管系的原理设计。同时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施工的可行性、系统使用和维修养护的方便性、经济性等。(2)船用管材与管路附件。在船用管材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管子的材料、规格与特性,同时在选取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检测,例如弯曲试验、扩口试验等,以便选出最适合的加以应用。至于管路附件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控制工作介质的流量、压力、温度、流向等参数,要准确选择接头与连接的方式。(3)自制附件的制作与安装。自制附件主要包括通舱管件、座板、管子支架、马鞍以及虾壳管,在这其中要重点掌握通舱管件和座板的用途、种类以及制作工艺过程,了解管子支架的作用和安装形式,以及马鞍与虾壳管的制作过程。(4)船舶管系放样。现代管系放样是在详细设计完成后,根据相关原始资料按一定的比例,在预先放好的船体型线——结构图上布置各种机械设备,再根据管系原理图布置整个管路以及其他管道。(5)管系加工工艺。管子加工工艺具体包括:管子切割、管子焊接、管子弯曲、管子弯制的工艺过程、管子画线与校管的操作过程、强度试验的操作步骤、管子清理与表面处理方法和工艺过程。除此之外,对于自制附件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只有布置管子以及相关附件的工艺和操作,才能够真正保证船舶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6)管路安装及系统运行调试。管路的安装还是要根据制造船舶之初的管系原理图进行相关的布置,至于之后的船舶管路系统的运行与调试,具体是指在管系安装结束后,必须要配合机械设备一起进行的运行试验,从系统的制造、安装的质量两个方面来具体的调整各种参数,使其技术性能和建造规范都达到标准,保证船舶的正常航行。在试验中主要考查的是船舶管系的完整性、封闭性以及系泊和航行的相关试验。 (7)计算机辅助管系设计。计算机辅助管系设计主要利用系统的图形功能和交互设计,实现三维的管路布置。并且基于系统的数据库技术,在管路布置完成后,相关的管路设计数据都会被存放在数据库中,便于直接进行管路的生产设计以及报表的自动编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 1.4安装过程现状 安装过程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船舶轮机管系质量下降。在船舶轮机管系的制造时,需要考虑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使用出现程序问题,会引起轮船使用过程的不稳定现象。不能根据轮船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机辅助系统的使用。在安装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出现尺寸偏差,导致实际安装效果不符合图纸设计,降低船舶轮机管系的使用质量。安装管子时不能按照管子的使用功能进行加工处理,有些管子的弯度有一定要求,不同弯度处理方法,管子的性能会有所差异。对于安装焊接的缝隙,没有按照标准的缝隙进行设计,导致管径和焊接缝隙不符合制造标砖。安装之后需要进行调试,但有些调试只会进行一次。根据调试结果改进之后不会进行二次调试,这样不利于设备稳定性的评估和轮船质量的保证。不能按照计划进行设备的检测,对于船舶轮机管系潜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造成轮船质量隐患。2船舶轮机管系的分类情况

《船舶行业要求规范条件》

《船舶行业要求规范条件》 一、总则 (一)为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引导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制定本规范条件。 (二)国家鼓励企业做优做强,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水平,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淘汰落后产能。 (三)国家对符合本规范条件的船舶建造企业实行公告管理,企业按自愿原则进行申请。 (四)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符合CB/T3000《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以下简称CB/T3000标准)定义的钢质一般船舶生产企业。 二、基本要求 (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范围包括船舶建造的有效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禁止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材料和生产工艺。

(七)应具有生产场所用地长期的合法土地使用权,生产用地面积应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适应。 三、生产设施、设备和计量检测要求(八)应具备与所建造船舶相适应的岸线、船台或船坞、舾装码头、起重设施、涂装设施、厂房和仓库,并应具有良好的交通环境及供电、供水、供气能力。 (九)应具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船体加工设备、机加工设备、喷涂设备等主要生产设备, 其性能和精度应能满足船舶建造的要求。 ()应具备满足船舶建造要求的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包括密性试验用设备、倾斜试验用设备、无损检测设备、测厚仪、理化实验设备等检测设备及各类计量器具。 四、建造技术能力要求(一)企业的造船生产应满足现代总装造船的要求,具备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基本特征的总装造船体系和作业流程。造船生产管理体制和生产组织形式应与作业流程、工程分解方式相适应。 (二)应按照精细化管理和准时化生产的要求建立工程计划管理体系,能够进行生产能力测算、生产资源与生产任务的量化平衡分析,具有企业标准作业周期和作业指导书。 (三)应设有专门的生产设计部门,具有现代造船生产设计能力,建立区域生产设计模式,船、机、电等专业能够按区域配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分析獐子岛事件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分析獐子岛事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獐子岛集团在会计信息质量上的不足之处来尝试解答獐子岛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以期提出预防措施来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獐子岛集团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具体内容及其重要性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利用根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披露的财务报告进行业务判断和决策。 可靠性包含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它要求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可理解性(清晰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和使用。可比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可比;二是同一会计期间不同企业可比。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会计事项应当按照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以其法律形式为依据。重要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谨慎性要求企业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及时性要求企业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从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第一年起,中国证监会一直把对信息披露监管作为中心环节来抓。监管部门希望通过严格规范公司会计行为来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断增强,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不断提高,还投资者一个真实、可信的上市公司。例如,2016年6月6日,深交所发布的年报审核重点关注六大问题中,其中三个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它们分别是业绩真实性,会计处理合规性,信息批露的及时、准确、完整,这也说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好不好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

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及检验规则

第一篇总则 1.1 法令 1.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09号)第三十条的规定,渔业船舶的检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1.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监督检验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2号)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是实施渔业船舶检验的主管机关。 1.2 宗旨 1.2.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批准、接受、承认或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议定书及规则,保证渔业船舶具备安全航行、作业、防止污染环境的技术条件,保障人命财产安全,制定《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以下简称本规则)。 1.2.2 对符合本规则要求的渔业船舶,应按第二篇的规定签发相应的法定检验证书。以证明其符合主管机关颁布的规则或认可的相应标准并满足预定航区的安全航行和作业的技术条件。 1.3 适用范围 1.3.1 除另有明文规定外,本规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或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的渔业船舶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修理并按本规则申请检验的外国籍及港、澳、台渔业船舶。 1.3.2 本规则未作规定者,主管机关将另行规定或给予特殊考虑。 1.4 定义 1.4.1 本规则各篇章所涉及的特别定义,在各篇章中规定。 1.4.2 除另有明文规定外,下列定义适用于本规则的全部。 1)主管机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 2)验船部门:系指主管机关及经主管机关认可授权的渔业船舶检验机构。 3)验船师:系指持有主管机关核发的资格证书的从事渔业船舶及船用产品检验的人员。 4)渔船:系指从事捕捞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资源的船舶。 5)渔业辅助船:系指为渔业生产、科研、教学、监督、渔港工程服务的船舶。如水产运销船、冷藏加工船、油船、供应船、渔业指导船、科研调查船、教学实习船、渔港工程船、拖轮、交通船、驳船、养殖船、渔政船和渔监船等。 6)渔业船舶:系指上述渔船和渔业辅助船的统称。 7)法定检验:系指本规则规定的各种检验(包括验船部门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及政府批准、接受、承认或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议定书、规则等对渔业船舶及其船用产品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检验)。 8)检验:除另有明文规定外,系指法定检验。 9)认可:系指主管机关的认可。 10)中国水域: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水域。 11)国际渔业船舶:系指在中国水域以外从事捕捞作业的渔船、渔政船、渔业指导船、科研调研船、实习船及非营业性水产运销船。 12)非国际渔业船舶:系指在中国水域以内作业、航行的渔业船舶。 13)休闲渔船:系指在休渔期或捕捞淡季从事观光、垂钓的渔业船舶及类似用途的船舶。 14)国际航行:系指由一国港口驶向另一国港口或与此相反的航行。 15)新船:除另有明文规定外,系指本规则或有关篇章所涉及的国际公约、议定书等生效之日或以后安放龙骨或处于相似建造阶段的渔业船舶。 16)现有船:系指非新船。 17)船龄:系指船舶从其建造完工的年份算起迄今所过去的年限。 18)船用产品:系指建造或修理渔业船舶所使用的涉及到船舶及人命安全和防污染方面的设备和材料。 .1.

《船舶行业规范条件》

附件 船舶行业规范条件 一、总则 (一)为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管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引导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制定本规范条件。 (二)国家鼓励企业做优做强,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水平,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淘汰落后产能。 (三)国家对符合本规范条件的船舶建造企业实行公告管理,企业按自愿原则进行申请。 (四)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符合CB/T 3000 《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以下简称CB/T 3000 标准)定义的钢质一般船舶生产企业。 二、基本要求 (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范围包括船舶建造的有效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禁止生产国家明令淘汰

的产品,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材料和生产工艺。 (七)应具有生产场所用地长期的合法土地使用权,生产用地面积应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适应。 三、生产设施、设备和计量检测要求 (八)应具备与所建造船舶相适应的岸线、船台或船坞、舾装码头、起重设施、涂装设施、厂房和仓库,并应具有良好的交通环境及供电、供水、供气能力。 (九)应具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船体加工设备、机加工设备、喷涂设备等主要生产设备, 其性能和精度应能满足船舶建造的要求。 (十)应具备满足船舶建造要求的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包括密性试验用设备、倾斜试验用设备、无损检测设备、测厚仪、理化实验设备等检测设备及各类计量器具。 四、建造技术能力要求 (十一)企业的造船生产应满足现代总装造船的要求,具备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基本特征的总装造船体系和作业流程。造船生产管理体制和生产组织形式应与作业流程、工程分解方式相适应。 (十二)应按照精细化管理和准时化生产的要求建立工程计划管 理体系,能够进行生产能力测算、生产资源与生产 任务的量化平衡分析,具有企业标准作业周期和作业指导书。 (十三)应设有专门的生产设计部门,具有现代造船生产设计能力,建立区域生产设计模式,船、机、电等专业能够按区域配套出图,为区域造船提供完整、准确、可靠的工艺信息、生产信息、物量

船体建造原则工艺规范汇总

船体建造原则工艺规范 刖言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船体建造过程中船体建造的工艺要求及过程。 本规范适用于散货船及油轮的船体建造,其他船舶也可参考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Q/SWS42-027-2003 船舶焊接原则工艺规范 Q/SWS60-001.2-2003 船舶建造质量标准建造精度 基本要求 3.1要求 3.1.1船体理论线:船体构件安装基准线。 3.1.2船体检验线:以分段为基本单位设计全船统一的肋骨检验线、中心线、直剖线、水线对合线等。 3.2船体建造精度原则 3.2.1从设计、放样开始,零件加工应为无余量、少余量。 3.2.2以加放补偿量逐步取代各组立阶段零部件的余量。 3.2.3线形复杂涉及冷热加工的零件,加工时必须加放余量。加工结束后按要求进行二次划线、切割工作。 3.2.4施工单位需对精度造船中的余量、补偿量实施结果、板材收缩值等及时向精度管理小组反馈。 3.3分段作业图具备的主要资料与文件的信息:常规信息、纵、横、平、侧视图、节点详图、主要结构型值、胎架图、组立图、装焊工艺顺序、焊接工艺、吊环加强图、重心重量坐标、完工测量图表(包括补偿量、收缩原始测量记录表)零件明细表、零件流程编码等等。 3.4分段建造实施密性舱室角焊缝气密检测试验。 3.5船体焊接工艺按Q/SWS42-027-200《船舶焊接原则工艺规范》,分段完工主尺度应符合 Q/SWS 60-001.2-2003《船舶建造质量标准建造精度》。 3.6尾轴管等的制作需经内场加工、装焊、再机加工等多道工序,设计部对该零件单独绘制加工、装焊、机加工图。 3.7 对大型铸件,设计部按计划按时出图、编制工艺文件。 3.8 切割要求 3.8.1 钢材材质的控制 3.8.1.1钢材进入喷丸流水线前,须按设计要求核对供货钢材所标签的材料信息表。 3.8.1.2切割中心将有关钢材信息:材质、规格、船级社钢级、数量、以及检验合格编号、生产炉批号等输入计算机系统以备跟踪、抽查。

海洋牧场建设规范 第4部分 监测与评价

ICS65.150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B 5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XXXXX—2016 海洋牧场建设规范 第4部分:监测与评价 Specification for marine ranching construction Part 4: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报批稿) 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中心、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秀梅、张沛东、李文涛、张涛、杨红生、张焕君、李娇、王波、杨宝清、刘洪军。

海洋牧场建设规范第4部分:监测与评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牧场监测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监测站位布设及监测周期、评价监测、日常监测、自动网络监测方法及内容、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管辖海域内海洋牧场的监测与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500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3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 12763.4 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12763.8 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 12763.9 海洋调查规范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GB/T 12763.10 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GB 17378.4 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 17378.5 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GB 17378.6 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GB 17378.7 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 18668 海洋沉积物质量 GB/T 21316 动物源性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GB/T 28058 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 HY/T 128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 NY 5073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SC/T 9417 人工鱼礁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牧场生物承载力marine ranching bio-capacity

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

第二篇检验与发证 第1章通则 第1节一般规定 1.1.1 渔业船舶的所有人、经营者或代理人(以下简称船舶所有人)须按本篇的规定申报检验。 1.1.2 所有渔业船舶在首次投入营运之前须申报初次检验。 1.1.3 营运渔业船舶须按本篇规定申报营运船舶检验。 1.1.4 船舶所有人须按本篇规定申报吨位丈量、核定载重线。 1.1.5 渔业船舶的主要船用产品,须按本篇的规定申报产品检验。 1.1.6 验船部门受理检验的范围,须按主管机关的规定执行。 1.1.7 检验依据 1.1.7.1 本规则是执行渔业船舶法定检验的依据。

1.1.7.2 主管机关颁布的其他规定是本规则的组成部分。 1.1.7.3 除另有明文规定外,主管机关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均属于非强制性的。 1.1.7.4 渔业船舶结构除须符合本规则的相应规定外,其船舶强度、结构、布置、材料、构件尺寸、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冷藏装置、防火结构、焊接、锅炉和其他受压容器及其附件等,其设计与安装应适用于预定的用途,且应符合主管机关颁布或承认的建造规范、标准的有关规定。 1.1.7.5 本规则各篇的规定已涵盖了下列有关国际公约、议定书(包括修正案)、规则等对渔业船舶的要求: 1) 1969年国际船舶吨位丈量公约(简称69吨位公约); 2) 1966年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及1988年议定书(简称66载重线公约); 3)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及其议定书和修正案(简称SOLAS 公约1974); 4)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及其修正案(简称72避碰规则); 5)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78年议定书及1988年议定书(简称MARPOL 73/78公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