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众所周知,“中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反映了我国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反映了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生态环境安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会更加凸显。口粮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粮食安全是要以耕地资源为基础和保障,口粮安全问题也离不开耕地资源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和粗粮,1974年FAO 将粮食安全(FoodSecurity)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粮食”。现代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的数量、质量、经济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广义的粮食安全还包括食品安全(FoodSafety),后者强调食物中药物残留、病原物超标、添加物超标等质量卫生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根据《2004年中国粮食发展报告》,我国粮食主要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等三类,谷物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口粮指的是稻米和小麦,特指每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最主要粮食,我国口粮呈现“南稻北麦”格局。口粮安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目标:①确保生产足够的粮食;②保证口粮质量健康;

③最大限度地稳定口粮供应;④确保人们都能获得所需要的口粮。在我国,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是保障口粮自给率基本达到100%,谷物自给率达到95%,鉴于耕地资源有限情况下,未来我国应把口粮安全放在重点位置,整合资源支持重点粮食品类的有效供给,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进口油脂、油料、大豆等作物,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耕地资源安全包括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三个方面,其实质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耕地资源存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和耕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耕地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粮食安全、口粮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三者之间密切联系。表面是简单的生产和流通关系,实质上粮食生产受到社会、市场、制度、技术及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必须保有一定规模的耕地资源是实现口粮安全的有效途径。同时,耕地质量、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直接影响到口粮产量、质量的高低。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中的重点和核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2013年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9.12%,只有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我国口粮安全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我国口粮安全的现状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样也是粮食消费大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判断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是否在改善,核心指标有两个: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粮食进口能力。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已连续实现粮食产量十年增,中原等地主产区粮食产量十一年增长。但同时,2012年我国三大主粮净进口达到1900万吨,截至2013年7月,三大主粮进口量达1143.9万吨,这一趋势可能仍将持续。可见,未来我国口粮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二)我国口粮安全值得重视

由于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持续推进的城镇化水平等多重原因,使得未来我国粮食需求更加紧张,尤其是口粮安全隐患突出,目前我国口粮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人均口粮占有量较低。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反映一国粮食生产水平和评价粮食安全最直接的指标。尽管我国粮食总量处于稳定上升趋势,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变化不大。据统计,中国人均拥有粮食产量在1984年之后却没有显著提高:1984年人均拥有粮食产量为390公斤,2009年该值为398公斤。据《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预测,中国人口2030年左右将达到14亿峰值,随着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未来我国粮食保障存在一定的隐患,口粮关乎民生问题,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口粮一定要保证绝对的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2.农民种粮效益较低、农民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数逐渐增多。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截至2012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务工收入也逐年上升,“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扩大再生产动力不足,出现耕地抛荒现象。加之,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小农经济种粮成本较高、效率低下,难以与国际粮价竞争,不少粮食主产区,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粮食生产的物力、人力和技术不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从1995年的7

3.43%下降到2005年的67.07%。

3.土地流转后“非粮化”严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后,受粮食种植比较效益低下,经济作物收益较高等原因,农地流转和耕地利用“非粮化”倾向严重。据农业部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7亿亩,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为2800万亩,一些地区工商企业租地种粮食的只有6%。另外,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在流转土地后,普遍将本来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转变为种植经济作物、油料作物或搞起畜牧水产养殖等,土地“非粮化”趋势凸显。

4.口粮浪费严重,耗粮水平高。

一方面,我国口粮浪费严重,统计数字非常触目惊心,需要避免舌尖上的浪费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存储水平较低,仓房储粮损失,粮食运输损失和加工环节粮食浪费等成为种植大户头疼的问题。

5.口粮进口量增加,存在风险隐患。由于我国耕地资源少、农户分散经营以及农产品需求增加等因素,现有农业生产能力难以满足需求,必须通过增加进口满足需求,但是进口口粮比重过高会带来安全隐患。尽管目前我国进口量只占全球贸易量的

6.4%,但如果进口口粮所占比重高,可能会导致国内口粮销售困难,市场混乱,尤其是当遭遇自然灾害、减少出口,则引发国内粮食市场波动,引发恐慌。

(三)影响口粮安全的因素分析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很多,传统因素包括人口增长、农业耕地面积、自然灾害、水资源等,非传统因素包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对农业生产力的贡献、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的影响,转基因食品,国际市场的波动等。影响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因素除了制度和政策创新、科技进步、物质和劳动投入外,耕地资源稀缺是基本、长期的制约因素,所谓“地之不存,粮将焉出”,而且其他方面的因素都通过耕地资源利用起作用。也就是说,耕地资源安全是我国口粮安全最基本

的因素,耕地资源对口粮有效供给能力起着最根本的约束作用,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尤为深远。因此,从耕地安全角度审视我国口粮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耕地安全与口粮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耕地资源安全是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整合,只有当这三个方面均处于安全状态,才能保障耕地资源的整体安全,同时,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程度的变化也会对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耕地资源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即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较差、耕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资源约束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威胁国家口粮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是耕地面积减少的现实令人担忧。我国耕地数量逐年减少,2001年-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14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推进以及退耕还林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均耕地减少。造成了口粮不安全的隐患。此外,我国后备耕地资源量少,导致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率的空间有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大豆、玉米等需求量增加,也会导致口粮作物播种面积减少。

二是耕地质量下降问题突出。

我国耕地整体质量较差,质量下降相对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导致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下降,最终导致粮食减产;此外,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虽然采取了耕地占补平衡措施,但是采用“占一补一”的措施往往“补不抵占”,在耕地总量平衡基础上,还存在优质耕地流失和劣质耕地增加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粮食的产量。

三是耕地生态恶化问题严峻。

生态农田环境恶化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具体表现在农用化学品增多,土壤肥力下降等。未被充分吸收的化肥农药使大量土地受到严重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容易引发疾病,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不断上升,“镉大米、毒小麦”等口粮安全问题值得重视。

尽管目前我国口粮能够自给,但口粮安全远期堪忧,在今后二三十年中,中国将会面临“人口增多、耕地减少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三大趋势,并形成两对矛盾:一是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随着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种粮农民减少,口粮需求量刚性增加。二是人们消费食品品质的提高必然会引发新的量的问题。随着人们消费品质的提高,对肉蛋奶需求增加,导致种植经济作物增多,进一步挤压口粮的种植面积,此外,高品质食品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转化和加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单产难以大幅度提高,以及没有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情况下,我国口粮将继续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从中长期看,必须高度重视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始终注重有限耕地的保护,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确保口粮安全。

三、保障口粮安全的路径选择

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和民生问题,也是发展和安全问题,尤其是口粮要保障绝对安全,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后备宜农耕地资源有限、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而言,耕地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具有持久的约束作用,且随时间推移,约束作用愈加显著。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耕地与口粮

安全问题,需要牢固树立“耕地资源安全是口粮安全的基础和根本保障”的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确保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是基础。只有保持耕地面积稳定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生产能力,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先,完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政策手段保证粮食耕种面积,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保证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我国中东部地区一直是粮食生产的重心,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耕地资源流失较为严重,尤其需要加强该地区高产农田的保护。其次,实施“拓荒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现有的1亿亩后备耕地,以补充耕地之不足;最后,进行土地整理,改变原来土地小块经营的方式,使粮食生产获得关于耕地面积的规模效应。

其二,优化耕地资源质量是关键。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施“藏粮于土”工程,增强耕地资源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般来说,耕地质量等级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的高低,为改善耕地质量,需要合理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对高产农田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和耕地生产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技术,构建耕地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持续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加强主粮作物丰产技术的应用,增强耕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三,防止耕地资源生态恶化是重点。当前,我国农田生产环境恶化是耕地资源发展的障碍,在新的口粮安全战略中,需要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农田水土流失治理,改土治水,植树造林种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固农业自然生态资源基础;二是加强控制化肥农药污染,改革农田耕作方式和栽培技术,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要进行集中修复,控肥和控药,改良和培肥土壤;三是重视生态农业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推行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使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达到生态优化和耕地持续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其四,提高粮食产区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国家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持力度,整合资金向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种粮农户倾斜,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完善惠农政策,引导离乡农民把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种粮大户、种田能手或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开发,加大粮食生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促进粮食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步伐,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建立激励粮食生产、保障粮食效益、稳定种粮环境的长效机制,对粮食生产给予合理的补贴,逐步消除或平衡种粮与发展高效农业之间的效益剪刀差。

最后,对转基因主粮种植要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口粮是人们日常饮食的必需品,口粮安全关乎人们身体健康,在保障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基础上,更应该提供健康安全的口粮供应。鉴于我国口粮能自给以及转基因食品存在的一定安全隐患,欧洲一些国家杜绝转基因食品,美国的态度是不限制也不鼓励。大量研究和观点表明,现阶段我国不宜推行口粮的转基因商业化。对于我国中长期的粮食供应需求,应继续加大对生物技术的自主研发,高度重视我国的种业及粮食生产链安全,以确保口粮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A耕地间接表现为国家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 B耕地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支撑,为其提供的丰富的资源。 C耕地保护事关社会稳定:。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保护耕地对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非常重要。

D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作用。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土壤盐渍化是现今耕地出现的主要问题。保护耕地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有重要的作用。 E保护耕地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耕地是我国农民的生存之本,如果不能有效保护耕地,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无从谈起。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A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B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 中国只有“手中有粮,心理不慌”,才能在许多世界和我国重大政治问题上显得自信和从容应对。 C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D “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经济建设对粮食需求量在增加,确

白银市平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解读《平川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实施方案》(2019)

白银市平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解读《平川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实施方案》(2019) 一、起草背景及过程 根据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16)112号),《甘肃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为做好轻度、中度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管控农田土壤环境风险,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我区的实际,制定了《白银市平川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实施方案》(平政办发(2020)14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向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直各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汇报区政府分管领导,进行了修改完善,2020年2月3日正式印发。 二、起草的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2. 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2016年5月28日印发) 3. 《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甘政发(2016)112号,2016年12月28日印发) 4. 《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环土壤(2018)143号) 5. 《甘肃省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甘土壤污防领办发(2019)5号,2019年5月30日印发) 6.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农科发(2019)2号,2019年11月8日印发)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分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技术措施、资金预算、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七大部分。 (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平川区农田土壤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充分认识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履责,加大力度,提前部署、总体规划,全面开展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工作。 (二)总体要求。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 新目标】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增加粮食生产能力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而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一靠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二靠提高粮食单产,前者必须有一定的耕地数量为基础,后者必须有良好的耕地质量为保障。韩长赋部长在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时曾指出“要保土增粮,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2021年6月财政部拨付了25.1亿的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其中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含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项目占资金总量的76.7%。耕地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即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基点由过去的“保耕地数量”转变为“保耕地质量”。因此,整合现有项目资源、推进新沃土工程,充分应用已有农业技术成果,做好耕地的用养结合和培肥地力,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实现保土增粮的战略选择(一)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土地资源不断退化,耕地土壤质量退化加剧,作为我国粮仓的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有机质含量已由开垦初期的80克/公斤-100克/公斤下降到30克/公斤左右。据全国农技中心调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含量小于10克/公斤的水田面积增加了3.9个百分点,旱地增加23.4个百分点。因此,实现保土增粮目标就要打破用地不养地的观念,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突破耕地资源约束,保持和提高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安全

18亿亩红线——安全的只是数字(2012-03-02) 2006年春,《十一五纲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国务院强调,18亿亩耕地的红线坚决不能突破,不仅要管到2010年,而且要管到2020年甚至更长时间。然而,从近十年的各项数据看,这条“18亿亩红线”,保住的仅仅是数字,而不是耕地的实质安全。 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耕地总面积看,自2001年的19.14亿亩,到2008年的18.257亿亩(2009年至今的数据未公布),全国耕地保有量尽管仍在18亿亩红线之上,但仍呈减少趋势,且逼近18亿亩红线。尽管每年仍有新增耕地,但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的耕地减少数量大于新增耕地量。以2008年为例,建设占用287.4.万亩,灾毁耕地37.2万亩,生态退耕11.4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7.4 万亩,总计减少耕地373.3万亩,而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仅为344.4万亩,全国耕地净减少29万亩。 媒体曾广泛报道,高尔夫球场的兴建热潮侵占了大量耕地,但按以公布的全国327个高尔夫球场算,其占据的640176.655亩土地,不到2010 年全年国有建设用地实际供应总量642.3万亩的10%。高尔夫球场用地其实是建筑用地,真正占用农业耕地的少之又少,即使按所有高尔夫球场占用的都是耕地算,也仅相当于2010全国基本耕地面积的0.04%。 耕地面积减少的真正原因,在于城市化的扩张。2001年城市化率仅为30.8%,十年之后,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增加势所难免,这构成了对耕地保有量的巨大冲击。2010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48.45万公顷,其中农用地33.77万公顷,耕地21.19万公顷,批准建设用地中耕地占比43.7%。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赵烨专门核查过1997年到2010年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2746.5万亩,相当于半个海南省版图。 18亿亩红线的国策,地方政府用地时不可逾越,但保数字的手段,可以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媒体报道的地方官修编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把良田变成建设用地,再到偏远之处画出一块新耕地,不管能否更重,耕地总面积是不变的。2002年4月,浙江省实施的“山海协作工程”,其内容之一即由丽水、衢州等欠发达的多地地区为杭州、宁波等市完成新增耕地指标,“双方各取所需。耕地指标的交易中,欠发达地区获得收入,发达地区获得建设用地指标,耕地质量则不在“18亿亩红线”的考量范围之内。 即使勉强保住了耕地红线的数字,耕地总体质量仍然堪忧。 一方面,耕地的生产能力正在下降,优质耕地的比例变低。调查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全国

厦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厦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委、局、行)《关于开展2016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农业部《关于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和《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等要求,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实现“藏粮于地”的重大战略,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以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技术物质补助等方式,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户,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促进土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奠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量质并重、科学管理。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耕地质量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管理机制,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质量红线”。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考虑我市岛外各区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经济状况,针对不同的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组装治理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取得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正确处理保护、提升与利用的关系,将耕地质量建设与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将耕地质量建设与农业生态建设相结合,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财政支持、区镇负责。耕地质量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市、区财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对耕地质量建设负总责,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管理。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区(镇)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格局。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形成矿产资源现状的原因及管理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尤其是中国这样疆土广阔的国家,更应该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结合各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避免浪费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资产管理现状 1、产权管理混乱,部门之间条块分割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规定:境内所有矿产资源均为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主权,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在实际生活中,矿产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或矿业权包括探矿权、采矿权)、行政权三者混淆,以行政权、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矿产资源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产权虚臵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缺乏协调,造成了权益纠纷迭起。 2、矿产资源资产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1)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利用率普遍偏低、浪费严重、消耗剧增、存量锐减。煤矿只有23%,铁矿只有45。4%,十大有色金属矿分别只有23%-72%。在综合

利用方面,采矿回收率只有30%-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在1953-1986年的33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6.8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期能源消耗增长14.1倍,生铁消耗增长23.4倍,4种有色金属消耗增长3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的巨大消耗之上的。(2)资源不合理及无序开发带来环境污染严重。 3、产权转让市场和法制不健全 矿产资源资产产权转让的市场机制不健全。这是由于矿产资源资产产权不明确,资源无偿使用制度所派生出来的问题。在存在矿产资源资产产权市场的情况下,要根据谁能提供更多的租金,也即谁能更有效地使用矿产资源这一经济学的效用原则来决定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在不存在矿产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条件下,使用矿产资源的效用原则难以体现,一方面由于现行的矿产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的产权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矿产资源谁就垄断资源的使用权状况,影响资源的优化配臵;另一方面,各种隐形的、变相的、非法矿业权交易和转让普遍存在,致使国家的大量矿产资源资产流失,流入企业或个人的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统一制定矿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4、缺少统一合理的资产价格体系 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矿产资源资产价格体系,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

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手册【模板】

XX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手册 (试行) XX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0年3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2 (一)背景情况 (2) (二)《技术手册》适用范围 (2) (三)《技术手册》应用要求 (3) 第二章安全利用主推技术简述 4 (一)农艺调控类技术 (4) (二)土壤调理类技术 (8) (三)综合调控技术 (12) 第三章几种主要农作物安全生产技术14 (一)水稻控镉安全生产技术 (14) (二)玉米安全利用类耕地生产技术 (21) (三)甘薯污染耕地种植农艺调控栽培技术 (25) (四)马铃薯污染耕地种植农艺调控栽培技术 (28) (五)蔬菜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技术 (31) 附表1:重庆主要粮油作物施肥推荐配方(2020年度)35 附表2:重庆主要蔬菜施肥推荐配方(2020年度)37 附表3:重庆柑橘施肥推荐配方(2020年度)40 附件主要编写及技术指导人员42

第一章概述 (一)背景情况 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XX 市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市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为科学推进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市农业农村委组织专家编写了《XX市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手册(2020年版)》(以下简称《技术手册》),以期为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各区县农业农村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技术手册》中的安全利用技术措施,组织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确保我市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技术手册》适用范围 《技术手册》中安全利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农艺调控类技术、土壤调理类技术和“VIP+n”综合调控技术等,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所划定的安全利用类耕地,不适用于严格管控类耕地。 农艺调控类技术包括品种调整、优化施肥、水分调控、叶面调控、深翻耕等。 土壤调理类技术包括石灰调节、土壤调理剂、原位钝化剂等。 “VIP+n”综合调控技术是指将品种调整、水肥和酸碱调节以及土壤调理类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技术。 (三)《技术手册》应用要求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任务单

地理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单

三、自主检测 习题训练: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完成下列1~2题。 1.甲是() A. 新疆 B. 上海 C. 浙江 D. 陕西 2.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人口密度差异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③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的有效措施。农业部表示:耕地轮作休耕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参与轮作休耕。近年来,在严重干旱缺水的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连续多年实施季节性休耕,这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理念的重大改变。据此回答3~4题。 3.河北黑龙港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该地区因休耕而使产量明显减少的农作物是() A. 玉米 B. 棉花 C. 冬小麦 D. 花生 4.一般而言,在推行休耕的过程中,对农户休耕意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土壤肥沃程度 B. 地表起伏状况 C. 政府经济补贴 D. 人均耕地面积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兹别克斯坦深居亚洲腹地,号称“中亚之中”,是世界少有的双重内陆国(被内陆国包国的国家)。该国国土虽多荒漠,但却有着发达的农耕历史,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3%,人均耕地0.14公顷,远高于我国。该国粮食生产完全自给自足,不仅是世界重要的棉花出口国,还是中亚最大的瓜果种植基地,果蔬出口至8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1)分析该国耕地资源相对富足的自然原因。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物资采购招投标书范本

千里马招标网https://www.doczj.com/doc/69713646.html, 政府采购 竞争性谈判文件 项目编号:A 项目名称:万盛经开区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物资采购 采购人:万盛经开区农林局 采购代理机构:万盛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年月

万盛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竞争性谈判文件 目录 第一篇竞争性谈判邀请书 ....................................................................... - 4 - 一、竞争性谈判内容 ........................................................................... - 4 - 二、资金来源........................................................................................ - 4 - 三、谈判资格........................................................................................ - 4 - 四、谈判有关说明................................................................................ - 4 - 五、谈判保证金.................................................................................... - 5 - 六、采购项目需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 ............................................... - 6 - 七、其它有关规定................................................................................ - 6 - 八、联系方式........................................................................................ - 6 - 第二篇供应商须知.................................................................................... - 7 - 一、谈判费用........................................................................................ - 7 - 二、竞争性谈判文件 ........................................................................... - 7 - 三、谈判要求........................................................................................ - 7 - 四、谈判程序........................................................................................ - 9 - 五、评审依据...................................................................................... - 11 - 六、成交原则...................................................................................... - 11 - 七、成交通知...................................................................................... - 12 - 八、关于质疑和投诉 ......................................................................... - 12 - 九、签订合同...................................................................................... - 14 - 十、履约保证金.................................................................................. - 14 - 十一、政府采购信用融资 ................................................................. - 14 -第三篇谈判项目技术需求 ..................................................................... - 15 - 一、项目一览表.................................................................................. - 15 - 二、技术规格及质量要求 ................................................................. - 15 - 三、特别说明...................................................................................... - 15 - 第四篇谈判项目服务需求 ..................................................................... - 17 - 一、交货时间、地点及验收方式 ..................................................... - 17 - 二、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 ................................................................. - 17 - 三、报价要求...................................................................................... - 18 - 四、付款方式...................................................................................... - 18 - 五、知识产权...................................................................................... - 18 - 六、培训.............................................................................................. - 18 - 七、其他.............................................................................................. - 18 - 第五篇合同草案条款.............................................................................. - 19 - 一、合同草案条款.............................................................................. - 19 - 二、附页:合同格式 ......................................................................... - 22 -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最新)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X 发〔X〕3X号)和《X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X政发〔X〕5X 号)精神,推进我县X年度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任务的落实,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完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分解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夯实土壤环境管理责任;推动我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基础数据库;落实土壤环境保护措施,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推进土地安全利用。 主要指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78%。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量以X年为基数继续削减3%。 二、重点任务 (一)开展土壤污染监测和调查。 1.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按照省市监测点位设置要求,完善我县土壤环境监测网络,补充设置土壤环境质量省控监测点位。(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局、县经贸局、县国土局、县农业局、

县林业局等参与,各镇办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镇办负责落实,除特别说明不再列出) 2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按照省、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方案要求,完成我县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启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完成基础信息调查和风险筛查。(县环保局牵头,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卫计局等参与) 3.提高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能力。利用环保、国土、住建、农业、林业、经贸等部门相关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建设我县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局、县科教体局、县经贸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卫计局等参与) (二)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4.组织农用地类别划定。参照全省开展四大粮食功能区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试点工作要求,开展我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县农业局牵头,县国土局、县林业局等参与)加强X水库等集中式水源地周边区域土壤环境保护,建立优先保护区域地块名册。(县环保局牵头,县国土局、县林业局等参与)

《3.2 有限的耕地资源》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3.2 有限的耕地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在地图上指出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 3.知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观念 2.我们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 1.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如何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土地资源的水、光、热、土配合状况。 疑点:如何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如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导入:这是一首来自艺术家彭丽媛的中国民歌,她用自己纯朴、美丽的歌声描述着中国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在她歌声中的“田野”指的是? (板书)一、土地资源 什么是土地资源?学们看一组图片然后再回答。(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图片) (学生回答)土地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资源。 (教师提问)按照利用状况不同,我国土地资源分为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土地资源按利用状况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型。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等。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指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板书)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我国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人口多,每人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1/3。“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安全利用技术方案编制大纲

附录A安全利用技术方案编制大纲A.1 总论 A.1.1 任务由来 A.1.2编制依据 A.1.3 编制内容 A.2 安全利用技术实施范围与目标 A.2.1安全利用范围 A.2.2安全利用目标 A.3 安全利用技术工程实施前期准备 A.3.1 资料收集 A.3.2 现场踏勘 A.3.3 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重金属有效态分析A.3.4 作物污染特性分析 A.3.5 治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A.3.6 确认安全利用目标 A.3.6.1确定目标重金属 A.3.6.2 确定安全利用范围 A.3.6.3 确定安全利用目标 A.4 安全利用技术筛选和安全技术模式选择 A.4.1 安全利用技术初步筛选 A.4.1.1低累积作物替代种植 A.4.1.2 生理阻隔 A.4.1.3 土壤钝化调理 A.4.1.4 农艺措施 A.4.2 技术模式选择 A.4.2.1 技术选择与组合原则 A.4.2.2 Ⅱ级风险耕地安全利用 A.4.2.3 Ⅲ级风险耕地安全利用 A.4.3 安全利用技术可达性分析 A.4.4 安全利用技术组合优化 A.5 安全利用工程实施 A.5.1技术路线 A.5.2工艺参数 A.5.3工程量和经费概算 A.5.4安全利用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安全应急预案 A.6 安全利用工程实施 A.6.1 前期准备 A.6.2 工程实施 A.6.3 监理 A.6.4 采样检测 A.6.3.1 布点与采样

A.6.3.2 样品分析 A.6.5 技术优化 A.7 安全利用效果评估 A.7.1 评价范围 A.7.2 治理单元 A.7.3 评价指标与标准 A.7.3.1 评价目标 A.7.3.2 评价指标 A.7.3.3 评价标准 A.7.3.4 评价时段与周期 A.7.4 效果评价 A.7.4.1目标重金属安全利用效果评价 A.7.4.2 农产品产量影响评价 A.7.4.3 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影响评价(如有) A.7.4.4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土壤肥力影响评价(如有)A.7.4.5 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如有) A.7.4.6技术经济合理性评价(如有) A.8 保障与应急措施 A.8.1 保障措施 A.8.2 应急事件处理 A.9 结论与建议

【2018年三农问题调研报告】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01)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践 行保土增粮新目标 增加粮食生产能力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而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一靠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二靠提高粮食单产,前者必须有一定的耕地数量为基础,后者必须有良好的耕地质量为保障。韩长赋部长在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时曾指出“要保土增粮,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2014年6月财政部拨付了25.1亿的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其中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含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项目占资金总量的76.7%。耕地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即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基点由过去的“保耕地数量”转变为“保耕地质量”。因此,整合现有项目资源、推进新沃土工程,充分应用已有农业技术成果,做好耕地的用养结合和培肥地力,大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践行保土增粮新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实现保土增粮的战略选择 (一)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土地资源不断退化,耕地土壤质量退化加剧,作为我国粮仓的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有机质含量已由开垦初期的80克/公斤-100克/公斤下降到30克/公斤左右。据全国农技中心调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含量小于10克/公斤的水田面积增加了3.9个百分点,旱地增加23.4个百分点。因此,实现保土增粮目标就要打破用地不养地的观念,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突破耕地资源约束,保持和提高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核心是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和土壤生产力。据统计,美国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克/公斤,大部分欧洲国家和澳洲国家超过30克/公斤,我国则在22克/公斤左右。据中国农科院专家研究,我国粮食主产区常年平均粮食单产水平与耕地土壤有机质水平密切相 关。北方旱作区,1克/公斤的土壤有机质相当于0.6吨/公顷粮

《重庆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手册(试行)》

重庆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手册 (试行)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0年3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2) (一)背景情况 (2) (二)《技术手册》适用范围 (2) (三)《技术手册》应用要求 (3) 第二章安全利用主推技术简述 (4) (一)农艺调控类技术 (4) (二)土壤调理类技术 (8) (三)综合调控技术 (11) 第三章几种主要农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13) (一)水稻控镉安全生产技术 (13) (二)玉米安全利用类耕地生产技术 (20) (三)甘薯污染耕地种植农艺调控栽培技术 (24) (四)马铃薯污染耕地种植农艺调控栽培技术 (27) (五)蔬菜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技术 (30) 附表1:重庆主要粮油作物施肥推荐配方(2020年度).. 34 附表2:重庆主要蔬菜施肥推荐配方(2020年度) (36) 附表3:重庆柑橘施肥推荐配方(2020年度) (39) 附件主要编写及技术指导人员 (41)

第一章概述 (一)背景情况 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重庆市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市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为科学推进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市农业农村委组织专家编写了《重庆市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手册(2020年版)》(以下简称《技术手册》),以期为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各区县农业农村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技术手册》中的安全利用技术措施,组织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确保我市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技术手册》适用范围 《技术手册》中安全利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农艺调控类技术、土壤调理类技术和“VIP+n”综合调控技术等,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所划定的安全利用类耕地,不适用于严格管控类耕地。 农艺调控类技术包括品种调整、优化施肥、水分调控、叶面调控、深翻耕等。 土壤调理类技术包括石灰调节、土壤调理剂、原位钝化剂等。 “VIP+n”综合调控技术是指将品种调整、水肥和酸碱调节以及土壤调理类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技术。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方案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方案 一、耕地质量保护大数据平台建设背景: 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关于5年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的有关要求,全面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服务guo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鼓励农户改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升级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功能。提升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黑土地合理持续利用。 建设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开发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平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黑土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黑土地农业生产提供灾变预警、远程诊断、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二、耕地质量保护大数据平台系统构架: 1、测土配方 测土配方系统将各地的数据汇总到系统里,系统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自定义报表,再上报给政府。通过分析的数据,邀请专家提出建议,指定施肥策略。测土配方管理系统,做到协调作物生长与营养生长的平衡促进农产品营养品质的形成,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抗逆能力,减轻农作物病害,减少农药的作用,从而节省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

系统由测土配方查询服务平台、测土配方查询终端APP、微信公众号组成,用户可通过三个渠道获取测土配方施肥信息。 2、墒情系统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提高农牧业抗旱管理水平,快速掌握土地旱情动态,避免或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通信网络、远程监测设备和土壤墒情检测设备四部分构成。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接收墒情预警信息推送,查看实时墒情、历史数据,实现远程管理。 3、植保系统 该系统由虫情、墒情、灾情、苗情四大系统组成。

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9713646.html, 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作者:李德矫日洲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08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高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鹤岗市耕地面积逐年萎缩,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耕地资源是工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有限资源,只有珍惜耕地资源。时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保证,才能保证高效节能。经济合理和永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耕地资源。鹤岗市必须加强土地法制管理和农田环境保护、科学實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关键词:耕地资源;现状;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57-02 人们生存要以食物为基础,而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食物又必须从耕地中获取。耕地是具有肥力,能生长农作物的土地,它提供着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原料。可以说,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粮食”。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农业兼营化和副业化等因素的影响,鹤岗市耕地面积逐年萎缩,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将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鹤岗市耕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一)耕地利用现状 2007年末全市耕地面积为43279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48%,其中水田面积约41 901.1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68%;旱地面积约387 768.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9.6%;菜地面积3 210.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72%。 (二)耕地利用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鹤岗市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也相应不断提高。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鹤岗市耕地复种指数高达236%,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51万千瓦,机耕面积扩大为19 464.2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9.53%,耕地保灌率达到98%以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通过建立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秸秆还田等轻简、高效、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在资金使用上采取物化补助和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主体上注重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技术模式和实施方式上强调发挥地方自主性,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关于5年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的有关要求,全面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服务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鼓励农户改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升级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功能。提升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黑土地合理持续利用。 建设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开发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平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黑土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黑土地农业生产提供灾变预警、远程诊断、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二、目标任务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开展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工作,面积76万亩以上。实施区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用量增长趋势逐年递

减,力争2020年零增长;绿肥鲜草力争达到1500公斤/亩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秸秆还田率力争达到95%以上,秸秆焚烧现象基本杜绝,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二)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治理土壤酸化,施用石灰,配套开展增施有机肥措施,面积20万亩以上。实施区pH值小于5.0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5以上,土壤pH值大于5.0且小于5.5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2以上,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遏制耕地质量退化趋势。 三、实施区域、资金额度、技术模式及补助方式 湖北省2016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资金2400万元,全部用于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的物化补助和购买相关技术服务。按照“农民主动实施为主、补贴政策引导为辅”的原则,根据各地生产条件和土地经营承包方式,确定重点补贴对象,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任务,补助物资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倾斜。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 1.增施有机肥模式。在谷城县、钟祥市、麻城市实施增施有机肥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及相关技术服务,补助标准为30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2.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模式。在通城县、松滋市实施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两种技术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和绿肥种子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增施有机肥模式资金额度100万元,种植绿肥模式资金额度100万元,补助标准均为30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3.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腐熟模式。在洪湖市、天门市、龙感湖管理区、东宝区实施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腐熟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增施有机肥技术模式资金额度1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