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最新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最新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最新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最新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 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

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2.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3.了解世界、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知识链接】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

(1)①________: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

(1)规模较④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

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1.概念: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特点

(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

4.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集区→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

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

2.公元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

4.工业革命以来:?________迅速增多,?________空前增长,?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特点

(1)受?________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________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________色彩。

2.近代社会:城市呈畸形发展

(1)沿海、沿江地区迅速发展。

(2)广大内地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设有租界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________色彩。

3.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城市普遍发展

(1)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小城镇迅速发展,城镇数目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

【学习过程】

一、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

大影响。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

【思维拓展】乡村聚落以自然景观为主,建筑物低矮,构造简单;城市聚落以人文景观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构造复杂。

典例1 读下面甲、乙两幅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甲、乙两图的乡村聚落,完成下面的分析过程。

(2)华北平原的乡村聚落形态多如图________所示,而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谷地的乡村聚落多如图________所示。

(3)根据以上两题,分析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答案(1)甲:团状团耕作地区的中心或附近

乙:带状带居民用水和交通便利且居住区离耕作区较近

(2)甲乙

(3)自然环境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基础。地形、水源、气温等因素,无不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人文环境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乡村聚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列问题。

(1)甲图反映的村落分布在________(地形),丁图反映的村落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从自然条件考虑,早期比较容易形成城市的村落是________,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影响乙图村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其村落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图中村落在未来最难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

(5)如果未来丁形成城市,则其形成城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地平原(2)丁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水源充足,有便利的灌溉和水运条件

(3)交通条件带状(4)甲(5)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辨析及空间想象能力。首先从村

落形态入手,甲、乙、丁三图村落大致都呈带状,丙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其次,分析每图村落附近的地理环境的差异:甲图为山地,地形起伏较大,村落分布于山谷及河流沿岸地形平坦处;乙图呈现出两条交通干道,可知交通对乙村有较大的影响,使其乡村聚落形态为带状,形成路村;丙图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丁图地形平坦且有河流流过,结合“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世界上的城市多分布在大江大河冲积平原上”等知识进一步作出判断。

三、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物质基础);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集市)经济职能城市―→行政职能????? 军事政治

宗教

典例3 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 )

A.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

B.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

C.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

答案 C

解析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小一些。

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城市的发展与分布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共同制约。如图: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很多,以上几个是主要因素。不同的区位因素的作用也在变化,军事、宗教的影响减弱,交通、资源始终有巨大的影响,科技、旅游的影响在增强,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不稳定的。

中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而且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集中,城市也集中。城市集中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发展。

典例4 读“我国百万人口以上部分城市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________部地区城市密度大。其自然地理条件是因为该地区①________地形面积大,属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级阶梯。②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位于____纬度地带,______适度,______适中。③________众多,水量较丰富,便于______和为城市提供________。

(2)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沿长江干流两岸,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自西向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没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省级行政区中,在西南三省一市一区中只有________,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省区中只有________。

答案(1)东平原三中低降水气温河流航运

水源

(2)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福州广州

(3)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4)西藏海南省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位于第三级阶梯上,河流众多,降水丰富,气温适中,生产力水平较高,人口密度相对比较高,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多。

在读图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沿海开放城市自北向南依次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②西南三省一市一区指: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直辖市和西藏自治区。

【基础达标】

读下图,完成1~2题。

1.在①~④四幅图片中,属于聚落环境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图片④与图片①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

3.读下图,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2013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

2013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地壳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沉积岩的矿物成分以硅酸盐为主 B.沉积岩主要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 C.火成岩在地壳岩石组成中分布最广 D.火成岩在地壳岩石组成中比重最高 2.图1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 m是纵波,n是横波 B.莫霍界面位于m波消失处 C.m波比n波传播速度快 D. m波消失处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3.下列四个阶段能正确表示煤的形成顺序的是 ①变质阶段②沉积阶段③煤化阶段④菌解阶段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4.图2为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上正午物体的影子朝南 B.地球的公转位置渐近近日点 C.漠河的白昼一年中最长 D.M点正值早晨6时 图3为两个世界著名的三角洲。读图回答第5、6题。

5.下列关于甲乙两图比例尺及图示实际面积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甲<乙 B.甲<乙,甲>乙 C.甲>乙,甲>乙 D.甲=乙,甲=乙 6.若甲图比例尺扩大1倍,则新图图幅面积为原图的倍数是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图4为丹霞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第7、8题。 7.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下列名山胜境属于丹霞地貌的是 A.安徽黄山 B.江西庐山 C.云南石林 D.福建武夷山 8.影响丹霞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①流水侵蚀②冰川刨蚀 ③风力堆积④风化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图5中实线为地形等高线,虚线为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均为5米,甲处为一口水井。读图回答第9 - 11题。 9.图中甲处的水井埋藏深度可能是 A. 6.5米 B. 9.5米 C. 14.5米 D. 16.5米 10.从图中可知,河水和潜水的补给关系是 A.潜水补给河水 B.河水补给潜水 C.潜水与河水互补 D.潜水与河水互不补给 11.图示地区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A.盐碱化 B.沙尘暴 C.洪涝灾害 D.石漠化 图6为两种气候类型气温与降水变化示意图。图中各点标号表示月份。读图回答第12、13题。

2020年高中地理老师工作计划模板

2020年高中地理老师工作计划模板2020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 work plan template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2020年高中地理老师工作计划模板 前言: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 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 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 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 编辑修改及打印。 20xx年高中地理老师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 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1班和2班 还有12班是实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年级的优秀学生,但他们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3个班的学生为平行班,计划外的比例大,学生成绩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在11年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学生没有及格。 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年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

根据教研组计划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教学重点之一。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讲课讲稿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书报告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酝酿和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是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来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多种学科的专家学者经过20多年的共同探讨和研究而总结出来的认识成果。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动因,就在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存在。所谓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对经济本身的影响。然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非自今日始,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有了人类经济活动,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古代中国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2000年前的周代,这种思想就已萌芽。“易传”的作者综合庄子的“顺天”思想和荀子的“制天”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即“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既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要注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以符合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 自秦以后,历代思想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例如,扬雄的《太玄经·玄莹》、王充的《论衡》、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这些著作都从不同方面把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观和经济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与此同时在周代,我国开始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且有了这方面的法令。如周文王时期(约公元前1150年)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天赦”。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据《吕氏春秋》记载,周朝还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野禁》和《四时之禁》,如《四时之禁》规定:“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缪;缳纳置罦不敢出于门;罟不敢入于渊”,意思是不在规定的时间,不准砍伐山林;不准割草烧灰;不准滥捕鸟兽;不准下河捕鱼,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到了秦代,则有了形式更为完备、内容更为翔实具体的环境保护法令,如《秦律·田律》就有若干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文,条文规定每年春季2月至夏季7月的这段时间内,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准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兽幼鸟或鸟卵;不准用药物毒杀鱼鳖;不准设置诱鸟兽的网罟和陷阱等;并规定了对违犯禁令者的处罚措施。 二.近代马克思辨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过“可持续发展”这个名词,但对这个问题,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思想。 (1)人和自然密切相关的思想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背诵要点

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背诵要点 1、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 (1)综合性; (2)区域性; (3)空间性; (4)动态性 2、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可持续(基础)、经济可持续(条件)和社会可持续(目的)。 3、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 4、说课包含的要素: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板书设计。 5、韦伯工业区位论是聚集指向论和劳动成本论。 6、马汉提出“海权论”,柯恩提出“多极世界”模型,麦金德提出“心脏地带学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环境决定论”,罗士培提出“适应论”,巴罗斯提出“生态论”。 7、洪堡和李特尔是德国人,是全世界近代地理的奠基人。 简答/材料分析 1、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样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2、简述“高中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课程理念的内涵。 (1)以往的地理课程往往是以教材为核心或者相对忽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不利于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除此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

高中地理教师述职报告

高中地理教师述职报告 光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圆满地完成了教育地理学科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述职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 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地理科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中掌握地理事物事物发展发生和变化规律。 三、致力于地理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自然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地理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地理思想、地理方法,从而达到学习地理、应用地理的最终目的。 1、多教一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地理思想是在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地理中的智慧和灵魂。所以,领悟地理思想,方法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中蕴含的地理思想和方法,通过传授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创立 1、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井田制崩溃 (3)思想: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4)个人因素:孔子对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 2、表现——孔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3、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2)“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3)“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统治长治久安; (4)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 1、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铁器和牛耕); (3)思想: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4)个人因素:孟子、荀子等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表现——孟子、荀子 3、意义(见教材p5) (1)儒学体系更加完整,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厄运——焚书坑儒 1、原因 (1)根本原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直接原因:郡县和分封之争; (3)理论指导:法家思想 2、实质: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专制; 3、影响 (1)对巩固统一,维护封建新政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这种文化高压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先河,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法家思想地位提升,儒家思想遭受重挫。 四、独尊(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政治:西汉政治稳定,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

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把握高考脉搏关注地理素养 李剑锋,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中山区骨干教师。十一年工作中,八年担任>班主任。发表论文专著多篇。教育格言: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把握高考脉搏关注地理素养 10月31日、11月1日,大连市地理教师进行了为期2天的学习培训,聆听了大家之言,专家教诲,受益匪浅。对于今后教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把收获总结如下。 一、>地理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 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方法、视角、观念等掌握的多少、熟练程度,以及运用其描述、比较地理事物和现象,阐释地理联系和影响,论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敏感度、科学逻辑性和思维逻辑性。 误区:传统地理素养培养以大量的地理知识为依托,关注对'学过的'内容的再现和运用能力。这种思路导致老师以'掌握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而学生以'学过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地理素养。体现在地理学习过程以从老师处获得多少知识为主要目的,相对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被轻视了。结果,如果都是'好学生',地理素养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老师'讲的多少',而与学生自身的能力差异关系较弱。 二、课标对地理素养的要求 1、在知识与方法之间,课改更强调方法,追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3、在学习目标上,重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不关注知识量和知识系统,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终极目标。 5、不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大量采用案例学习的方式,许多传统被认为是必学的知识,现在成为学习的材料。 6、降低对知识深、广度的要求,强调可以归纳和分析出来的内容。 7、大量删除一些知识(如大气垂直分层、城市区位因素)。 三、教学中地理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过多关注知识而忽视能力和观念培养 2、将教材内容机械化 3、大量超标扩展知识内容 4、对一些自然地理内容无谓加深 5、对一些人文地理内容僵化处理 6、缺乏对逻辑思维的培养 7、答题模板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8、大量做题,学生越做越疑惑 四、新课程地理素养培养的建议 1、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课标为依据,在课标规定的内容范围内重新构建知识结构,形成概念图,课标之外的内容不必加量,程度也不必加深。可将初中和高中(必修)标准综合,逐 '标准'

1105关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特点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特点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对2000-2014年度文献进行检索,以“思想品德”为主题共检索文献19467篇,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为主题检索文献共422篇,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为主题检索文献0篇,以关键词“小学生”检索文献41488篇,以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检索文献82篇,在此基础上,选择文献19篇,包括2篇硕士论文,17篇期刊。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内容与目标 沈建萍(2010)在文中指出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养成良好习惯。①杨小容(2010)指出小学生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培养、文明礼仪养成教育。②韦代均(2010)认为“加强礼仪教育对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③刘赞(2011)指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④刘应君(2012)认为“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⑤。“新时期《小学德育纲要》为小学德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小学德育的方向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四有’新人,同时通过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加强小学生对中国少先队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五爱’的高尚道德情操。” ⑥“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行为培养目标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⑦ 由此可见,我国学者认为小学生思想品德主要内容是养成教育,包括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礼仪、生活习惯等,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定义为道德教育,有的定义为德育,有的直接等同于思想品德教学。 ①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2010,1. ②杨小容,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2),21. ③韦代均,农村中小学礼仪教育之我见[J]. 教育教学论坛,2010,(31),52. ④刘赞,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J]. 学周刊,2011,(35),72. ⑤刘应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几点尝试[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227. ⑥尹海霞,浅谈小学德育中的养成教育[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5)18. ⑦徐志红,赵明伟,《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学生言行习惯的培养[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1),36.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0分,27小题14分,共24分) 26.参考答案 (1)热力环流示意图 (2)教学讲解要点: 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③热力环流的判读技巧: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高压和低压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对比);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同一水平面上);凹凸定律。(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④热力环流的表现: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27.参考答案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地理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否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运用价值。 (2)科学精神与态度 评价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是否精确、严谨,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 评价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观察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8小题16分,29小题16分,30小题20分,共52分) 28.参考答案 (1)从北海市向西边沿海地区扩张;从南宁-贵港向上游河谷地区扩张;由南部地区向北部地区扩张(6分) (2)季风气候显着,雨热同期,适合甘蔗生长;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种植规模大;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量大(4分) (3)问题:甘蔗品种单一、栽培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压力大、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B.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C.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贵州农村有些房顶上盖的不是瓦而是板岩,主要反映了该地区的 A.气候环境B.地质环境C.水文环境D.土壤环境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咸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据上所述完成4~6题。 4.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5.最初的乡村聚落形成于 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 C.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 6.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③城市是由集村逐步演变而成的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图回答7~8题。

7.乔家大院建筑特色与设计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A.院门向东——日落方向B.正房高大——尊卑有序 C.屋檐倾斜——冬季防风D.高墙深院——遮挡阳光 8.在乔家大院众多传统题材的木雕中出现了现代火车(如图),说明 A.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B.传统文化容易被破坏 C.铁路最早出现在山西省D.建造者的想象力丰富 9.下图是我国两地区乡村民居景观图,造成两地民居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A.降水B.光照C.地形D.水源 10.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 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城市与乡村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溇港圩田系统(溇、港指小河,圩即堤)是古代太湖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拕土为溇,垒土成圩”“旱则溉之,水则泄焉”。历史上太湖流域溇港众多。下图示意太湖流域某溇港圩田系统。

中学地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14

中学地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14 2013学年教师自我发展规划 缙云中学地理组周曰志 一(自我分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奋然而求索”~自毕业至今,工作已17年,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思想的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其他教师之长处,也不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课堂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想法、探索。但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推进、深入,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上仍有许多不足,对学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经验层面。在日常的自我学习中欠缺持久性和连续性。还要在自己的今后教学生涯中不断规划,不断提高。 二.个人发展规划 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加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和创新型教师,特制订如下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精心耕耘,无私奉献,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正已育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 2(不断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将学习进行到底,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积极关注地理学科的研究成果,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开发和利用高中地理课程资源,不断提高地理新课程必须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我一定会不断汲取先进的经验,多

听课多交流多参与培训,多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自己。 3(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积极寻求突破口加以改进,积极研究和不断改进高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并掌握教育技术,将地理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有机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拓宽地理课程视野,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多提供给学生说的机会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 我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能力,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多多参与“四 级”(学校、地市、省级、国家))课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地理素养全面提高的地理课程评价,在课程评价中能够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课程评价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做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创新型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才能紧握成功的钥匙、掌握发展的主动;才能不断努力探索、充实自己、超越自我。以上是我的个人发展规划。想达到这个目标,成为无愧于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经受锻炼,经受检验,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和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 主要措施: 1(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狠抓课堂教学。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同。加强教研备课,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工作,向40分钟要质量,有效提升教与学的质量。教研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 (以教育科研为龙头,营造研究氛围,进行研讨活动,促进课堂教学。作2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 区域发展阶段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 业产值比重等)。 2、结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一实例,比较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浏览教材,自学填空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教材P8)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指标有、、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什么规律?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 ……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8) (1)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4、工业化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9) (1)区域产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 业大规模转移。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基地。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 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5、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11) (1)区域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区域空间结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补充拓展一: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踵 1

2020教师资格证大纲《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2020教师资格证大纲《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中)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地理科学的特点。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 3.运用空间思维等地理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理念、设计思路和主 要内容。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 3.会初步运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 (三)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1.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 2.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3.能够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 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 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高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高中 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方法。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 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 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 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和需求。 (2)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完整、规范、具体地表述课时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 (1)确立适切的教学重点。 (2)恰当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3.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2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以珠三角顺德逢简水乡为例 【设计思路和理念】 以典型聚落岭南水乡“顺德逢简”为案例,通过课前的搜索资料、走访、调查、观察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中进行汇报、合作、探究、释疑,探讨“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保护”等问题和规律。本课例以“人地关系”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线索,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乡土案例和主题升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规律”,学会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材主要是通过部分图片和文字呈现主体内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干旱区”、“水稻区”等的乡村聚落),教材“活动”部分,通过两张图片(“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和“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单户型聚落”)设计问题(聚落的分布形态特征?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整体来说,教材缺乏具体的生动的案例一例贯之,使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缺乏从时空角度进行整体、综合思考,使学生体验度、参与度大为降低。本课例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案例一例贯之,来开展教学,既弥补教材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及高二以来的学习,高二学生对重要的地理思想(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等)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具备较好的分析、探究、推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课程目标和素养要求】 1.结合研学小组的汇报及提供的研学资料,探究“早期人类选址在逢简水乡的优越区位条件”、“清末逢简水乡发展壮大成为丝织业市镇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时空,提升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多要素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2.结合顺德逢简新时期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之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构建思维导图”等方式,为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献计献策,渗透和领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前走访、调查、考察以及课后对家乡古村落的研学线路设计、撰写研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行动能力,培养和落地“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和保护;新时期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乡土案例)、合作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分为“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三大部分。

高中地理学科工作站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新版)

( 工作计划)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JH-XK-0261 高中地理学科工作站教师个人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 f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subject

高中地理学科工作站教师个人发展 计划(新版) 作为一名教师,在发挥自己专业所学的同时,应不断完善个人业务水平。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但面对高考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对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继续学习和提高将会被社会所淘汰。针对这一要求,我对自己本学年工作、学习制订以下计划: 1、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在言行举止方面作好学生的表率。 2、我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加强课外阅读,关心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动态;努力提高对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3、作好教学后记反思 在一节或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及时记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一堂课或一天教学后,通过对教学设计执行情况的回顾,对教学原则、目的、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语言、教态和板书等诸要素、诸环节进行检查反思,特别是要抓住教学片断、实例分析得失,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教改、教研中的主要问题,抓住教学活动中的“精彩一刻”,捕捉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等,分析、解剖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总结概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行为的重塑。 4、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每学期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5、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工作,总结、归纳和提升教学经验。深入学习贯彻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经验出发寻求相匹配的教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方法,并切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科学安排学生一日活动,合理制订计划,活动中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结合学校教育特色,对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加强教育。 6、认真参加参与教研活动,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调整。及时进行教后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7、在本学期5月份《畅游重庆滨江路》课题展示,6月份完成资料归档。 甘露 20XX年5月20日 XXX工作计划设计 YuWen Work Plan Design.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导言: 在中央党校的门口一块石头上刻着中央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当年为党校亲笔题写的,勉励所有共产党人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实事求是也是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那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有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确立 ㈠相关概念 1、思想路线: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是认识路线的具体化。 2、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3、实事求是词源: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汉有个河间王刘德热爱古代文化,立志恢复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年年征战而损失的古代典籍和礼仪,他主张用事实作证据,去伪存真,舍非求是。所以班固修称赞河间献王刘德“求学好古,实事求是” 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1、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思想路线”的概念是毛泽东。毛泽东当时提出思想路线问题是有着强烈的针对性的。针对的革命战

争年代照搬教条,对马列理论不消化、对中国国情不了解、不研究的现象而提出的。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当时有一个同志刚到陕北洛川就提出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毛泽东后来问题,一切苛捐杂税你都取消了,究竟哪几种苛捐哪几种杂税?毛泽东批评这种作风是闭着眼睛在抓麻雀,瞎子摸鱼。1937年11月底,王明从苏联回国抵达延安,(“九一八”事变后,王明到了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并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他顶着共产国际执委的头衔到处发表演讲,并大段大段背诵马列主义原话。说起外国的事来头头是道,却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把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作为中央党校校训,在延安开展了端正党的学风,,党风、文风的整风运动。 2、提出 ①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在写给林彪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提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 ②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从斗争中”,是说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创造新局面”,是说不能照搬照抄,而应该有创造性。 ③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中最先使用了“实事

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我们老师上课讲了一堆东西..她声音每到重点就变小了,而且每次都讲一大堆我听不懂的东西.现在地理都快退步了.. 我是高三文科生 经验之谈: 1地理有理科的成分,所以你做题一定要有逻辑思维,尤其是时间计算 2区域地理题和时间计算题,一定要图题结合。 方法:先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按经线纬线,大致轮廓,地形区(如山地,高原,盆地,河流)画一遍。——在往上填详细信息(重要城市,气候类型,植被,工业,农作物) 3以上是基本的。能力培养——首先书上的知识一定得懂,必要时要背,最好能理解.做题从基础起,在自己总结大体规律,如(问气温降水,就要考虑地形,气候,海陆位置,是迎风还是背风呢?!,洋流性质;所以一定要积累和联想。再做能力题,开放题。一道题想出不同的解释。 4读图,看地图,分析。很重要 5听课不懂,一定要先思考。想不明白再问。——这样你才能印象深刻! 落实学习常规 就地理科的学习而言,学习常规应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等六个方面: 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预习要做到: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并做好记载,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上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上课要做到: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对于地理笔记,我认为有些最好是记在地图册上,以便在看地图时复习。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作业必须做到: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作业经老师批改后,要仔细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要知道,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弱点的地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作业要规范,书写要工整,切忌写了又改,改了又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