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明代中枢机构的权力制衡

浅析明代中枢机构的权力制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d11478941.html,

浅析明代中枢机构的权力制衡

作者:李琳

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12期

摘要:在明代中央管理系统的权力制衡体系中,以司礼监为代表的内府宦官系统,与以内阁、六部为代表的外廷文官及武官系统,以及都察院无所不在的监督系统,构成了明代中枢机构的权力制衡体系。十三道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所构成的“言官”系统,也在这一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皇权;内阁;司礼监;权力制衡;监察系统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5-0114-02

作者简介:李琳(1988-),女,贵州普定人,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2014级民商法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明代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

(一)外廷:内阁制度在国家权力中的地位与“六部九卿”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与此同时,撤销了中书省,废相制,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此后,朱元璋独揽朝政,日理万机。但在同年,他又设春、夏、秋、冬四辅官。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取消四辅官,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但大学士的品秩很低,为正五品,此外,这些大学士的正式身份仍是翰林院官员,而且大学士仅是一种身份而并非官衔。显然,这实质仅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内阁实际上始建于永乐时期,1402年,刚从建文帝手中夺取政权的明成主朱棣,为巩固

权力,作了两个重大的决定,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建立内阁。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明成主通过内阁的形式把自己信任的一些低级官员如解缙、胡广、杨荣等置于身旁,为其建言献策,此时的内阁大学士实质上仍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因此,内阁的设立未从根本上打破旧有格局。

然而,永乐时期内阁的公开地位与其实际作用的反差,反应了政治统治的迫切需要与中枢权力的严重缺失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促使洪熙、宣德以后内阁地位的迅速提升与内阁制度的迅速形成,经过嘉靖、庆隆的发展,到万历早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内阁权力达到鼎盛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