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总体规划作业

城乡总体规划作业

城乡总体规划作业
城乡总体规划作业

安宁市温泉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设计理念

“历史风貌,小镇格局”是构建温泉旅游小镇核心旅游吸引力的基础。

“展开两翼,构建中心,打通水路,立体发展”是温泉旅游小镇整体旅游发展思路。

“有机梳理,功能明晰,紧凑发散小镇空间格局”是安宁温泉旅游小镇的发展格局。第二条:规划依据

根据温泉镇地理环境,天然温泉的优势。又以下面这些技术规范及法规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昆明市安宁市总体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年第146号令发布)

《云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2)

《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2004)

《安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安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安宁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2004)

温泉镇己编制的各项规划为依据对温泉镇进行规划。

第三条:规划年限

近期:2006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范围

泉旅游度假中心区板块、凤凰山公园板块、龙山佛教文化旅游板块、秋木园主题公园板块、牧羊村田园生态旅游板块、城镇扩展区板块。

第五条:规划原则

一、观入手,注重区域协调。温泉镇总体规划要在安宁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与周

边城镇统筹协调,合理确定温泉镇承担的职能和角色,达到整体效益优先。

二、究温泉镇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注重产业发展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合理制定城

镇发展战略。

三、理布局人口和产业,以镇区为中心,增强集聚很热辐射功能,促进、带动镇域各村庄

协调发展,推动全镇经济产业发展。

四、造良好人居环境,改善城镇环境质量。重视环境保护,着重处理好城镇发展、经济建

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实生态优先,创造风貌特色。维护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温泉镇作为云南著名休闲

旅游小镇的优势,突出城镇特色和风貌,正确处理好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六、长远发展着手,合理确定温泉镇未来长远发展空间。充分考虑城镇在不同阶段的动态

发展,各项布局结构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兼顾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六条:开发现状

一、温泉资源开发混乱,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二、温泉产品老化,档次较低;

三、温泉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宗教资源、生态资源开发没有形成良好的整合;

四、历史文化挖掘、遗迹开发、保护不足;

五、在开发可利用土地较少的前提下,由于项目开发混乱,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第七条:资源综合评价

一、安宁温泉区位较好,依托昆明大都市圈,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二、安宁温泉地热资源丰富、品质较高,资源本体具有很高开发价值和开发前景;在市场上

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

三、温泉石刻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四、以曹溪寺和云南佛学院宗教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影响力在逐渐形成。

五、区域生态良好,但生态景观资源普通。

六、历史文化遗迹丰富,但名人故居大多保存不好。

第三章旅游小镇游客容量分析

第八条:安宁温泉旅游小镇游客量预测

安宁温泉旅游小镇游客量预测表

注:

①所有计算取值,四舍五入,小数点后都保留两位;

②过夜游客比例:低方案按现所占比例的30.62%计算,根据设施的完善,每年递增约5%;中方案约占35%,每年增约为6%;高方案约占40%,年增为7%;

增长率的数值为近似值;

人均消费按现在人均消费估算,并逐年有所递增。

第九条:安宁温泉旅游小镇客量分析

项目组对旅游目的地环境容量的计算主要用地热资源开发量、旅游区路线法和面积环境容量相结合来计算。

根据以上几种方式测算,综合得出以下结论:

由于地热资源开发所限,在充分保护地热资源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安宁温泉旅游小镇最佳总环境瞬时生态容量为7000人次,环境日生态容量为10000人次,年生态总容量为350万人次。

第四章城镇发展战略

第十条:区域概况

温泉镇隶属云南省安宁市,地处滇中中部,安宁市北部,因境内有天然温泉碧玉泉而得名,是昆明通往滇西八个地州以及缅甸的交通咽喉。距安宁城区7公里,离昆明城区35公里。全镇辖3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30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12个社区居民小组。2006年有农户2933户,有乡村人口9472人,其中农业人口4262人,劳动力596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802人。全镇辖区面积10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38米,最低海拔1820米,年平均气温14.6℃,年降水量8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5411.89亩,人均耕地1.27亩,林地155728.60亩。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802.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14元。安楚高速公路从温泉镇两公里处通过,安楚公路东连昆明,西接大理,克辐射滇西地区,但目前在温泉镇没有设高速路口。从成昆线通过镇区,有四个站台:温泉站、秋木园站、牧羊村站、奶姆庄站。

第十一条:城镇性质

深度挖掘温泉镇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独具古镇文化魅力、功能复合多样、环境宜人的温泉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小镇。

第十二条:城市目标

安宁市旅游总体规划,安宁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温泉镇旅游社区建设等协调,配套围绕温泉镇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社区建设,利用温泉镇的旅游资源优势,临昆明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旅游资源创新整合,强化现代休闲概念,发展特色旅游,将温泉镇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集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城郊休闲天堂。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合理布局各类功能用地,保障城市协调发展;建设层次多样、网店均衡的现代化商业、文化、旅游设施体系;建成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增强城市交通辐射能力;加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绿化水平,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逐步把温泉镇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小镇。

第十三条:城市发展定位

根据全国、云南省和昆明市旅游发展情况以及温泉镇旅游资源、现状,温泉旅游小镇发展建设定位应为:

一、挖掘温泉小镇内在的温泉文化底蕴和内在景观特色,通过恢复核心区“历史风貌、小镇

格局”,形成温泉小镇的核心旅游吸引力。

二、把温泉镇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是温泉旅游小镇的根和文化背景。

三、以温泉和汤文化为主线,结合当地宗教、历史、自然生态,来创意独特的温泉文化品牌

和旅游产品,这是温泉旅游小镇的主题。

四、走高端旅游路线,建设现代化国际会议度假区、高品质生态休闲度假区。这是迅速提升

温泉镇旅游品牌,引导温泉镇旅游发展走向,恢复小镇活力,唯一可行的路线图。五、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保持并强化对大众旅游市场

的吸引力,这是聚集人气,扩大、优化市场基础,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的可靠基础。第十四条:目标定位

全国著名温泉文化旅游目的地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及生态旅游镇

世界著名内陆度假温泉旅游目的地

全国著名佛教文化圣地

第十五条:功能定位

以温泉资源为核心依托,以温泉文化、古镇文化、养生康体为重要内容,以农家体验为补充,以周边的森林、生态资源为外围支撑,进行温泉旅游的错位开发和经营,实现温

泉旅游的跨越性发展,打造以“温泉产业”为核心的,集休闲度假、森林养生、会议接待于一体的安宁温泉旅游小镇。

第十六条形象定位

形象一:千年温泉镇天下第一汤

说明:人文荟萃的温泉镇,上溯千年以久历史;碧玉泉获“海内第一汤”美誉也已历时500多年;明清以来数百年,螳螂川山水田园溢美之辞不绝于诗文篇章。因此,安宁温泉镇旅游发展的主题定位不能遗失“天赋极品”、“历史名片”:“千年温泉镇,天下第一汤”。

形象二:安宁温泉镇,天下第一汤。

说明:“天下第一汤”为500年历史品牌。公元1485年(明成化年间)大学士杨一清回故乡安宁温泉里,特撰《游温泉记》盛赞曰:“温泉螳川胜景,匪特南国而重,而大小亦驰誉焉,盖泉之微妙,不尽其说。”并赋诗:“天宫一脉凿灵泉,温暖澄清万古鲜;但到池边心洒落,振衣何况荡尘缘。”公元1524年(明嘉靖三年),状元、翰林杨慎(升庵)谪安宁,有《咏温泉诗并序》,总结了安宁温泉的7大优点,亲题:“海内第一汤”、“天下第一汤”,从此名冠全国。后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又盛赞:“余所见温泉,滇南之最,此水实为第一,此处不可不浴。”此定位目的在于将安宁温泉包装为温泉极品。

形象三:历史名镇、养生圣地

形象四:高朋满座,胜有如云,中国最好的旅游温泉会议度假区

形象五:东方汤文化绝韵:汉唐神泉,菩提浴,森林汤,养生泉,禅习仙汤,藏密药浴,明清官塘。

形象五:千年古镇,佛门圣地

第十七条:发展战略

一、通过在温泉中心区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挖掘,利用新区建设搬迁,整

理地块,通过大的新项目的开发,带动现有区域温泉及宾馆开发的调整。

二、温泉资源可以通过各个产权单位按资源拥有量入股的方式,成立温泉资源管委会,对温

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控制,统一定价,统一出售,收益按股权分配给产权单位。资源的统一管理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浪费。

三、安宁温泉旅游小镇建设成后,要成为一个拥有活力的小镇,体现新乡镇发展中,当地居

民生活、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协调发展。

四、要充分利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级生态镇的品牌,通过文物保护的手段,收回部

分温泉及文化资源。以旅游闲暇化发展模式,中短程内客源市场开拓为主的常规性旅游发展模式,政府主导社会齐上的打旅游业发展模式,地方特色产业旅游发展模式为主要发展模式来进行城市的发展模式。

第五章城镇用地布局结构

第十八条:用地布局

点面结合,各乡镇之间统一安排。把温泉镇作为一个点,而把所在的地区或更大的范围作为一个面,点面结合。这样,镇与乡村、工业与农业才能统一考虑,全面安排。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旅游用地。要合理布置好对城市发展及其方向有重要制约作用的旅游用地。并考虑其与居住生活、交通运输、公共绿地等用地的关系。要处理好旅游区、工业区、居住区、水路交通设施等的关系。

新区与旧区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处理好开发区与中心镇区的关系,使之有利于温泉在镇的布局结构。

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要合理划分功能区,使功能明确,面积适当,避免将不同功能的用地混淆在一起,造成相互干扰,但也要避免划分得过于分散凌乱。构成多层次、多功能道路网,与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衔接。

各阶段协调配合,留有发展余地。

第十九条:布局原则

一、有机疏散的必要性

为了解决温泉镇的现状问题同时应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对温泉镇进行有机疏散,将不适宜在镇区发展的功能调整出去,开发新区集中布置,在原镇区集中发展旅游服务功能,对用地及形体空间加以整合。

二、空间发展模式

规划采取紧凑分散模式,跳出现有镇区,寻找更为开阔的有利空间进行新片区的开发建设,加上国际会务中心片区,形成三个符合生态效应规模,功能相配套的生态组团,各组团依据自然环境及现状条件创建多样的格局与风貌。

三、新区发展方向选择

通过多因素的考虑,选择珍泉村及石甸口村之间用地作为新区发展用地。

第二十条:布局结构

规划总体布局方案为“一轴一环四板块”的结构

一轴——南北走向轴线,沿螳螂川流向发展的轴

一环——旅游小镇环线沟通镇区(不包括乡村田园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三个主要的功能板块

四个板块:

温泉新区板块:在珍泉村、石甸口村谷地兴建新区作为镇政府新行政区;构筑本地居民的新社区。为加强新区中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感,必须为社区公共生活提供足够的内向性的场所,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使得新区能成为真正适合居住生活的社区。

温泉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板块:以现镇中心区及凤山为核心建设温泉旅游小镇的核心旅游区;通过疏散机关单位、搬迁居民,拆除改造低档次旅游接待机构,扩大中心区土地和地热温泉资源利用率,重点构建中心旅游区:包括“天下第一汤”温泉文化旅游区、千年温泉镇、宗教文化旅游区、“龙山别业”家庭温泉旅馆。

现代养生康体会展旅游新区板块:在羊角村至成昆铁路之间的山谷地带开发以会展、高尔夫、康体休闲为主体功能的温泉旅游新区;

乡村田园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以牧羊村为重点,沿螳螂川至青龙峡一带开发乡村田园生态旅游及水上旅游。

第六章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绿地系统

第二十一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保护规划首先是建立在对所有新建设活动进行严格控制的基础上的,但现实存在的发展压力需要有效的疏导,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引导发展,达到控制保护的目的。

规划一方面体现政府管理的目标和力量,体现目标性、明确性和严格性;另一方面,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科学的规划也需要体现一定范围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第二十二条:绿地系统

规划以“一心、一带、三片”构筑城市整体绿色空间网架,同时结合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城市道路两旁绿地、街头广场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园林绿地系统。

第七章旅游体系

第二十三条:八大主题片区

一、温泉核心小镇

对现有温泉进行风貌整治,降低老城区密度,保持小镇整体风貌的统一和协调。

改造传统村落,在村落的主要街道和公共空间打造传统商业街区。

发展以家庭经营的为主的农家乐温泉、小旅馆及特色酒店

二、大型温泉综合度假区

在风山东侧、北侧山谷地,结合两边山脉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集温泉、水上主题乐园、健康城、酒店会务、高尔夫、产权式度假别墅区为一体的大型温泉综合度假区。三、集镇新区

在珍泉村,石甸口村谷地处规划温泉新的生活居住区,安置温泉核心小镇逐步搬迁出来的居民和单位,沿螳螂川建设滨水高尚住宅、大型商业综合体及其配套设施,吸引安宁、昆明及周边地区的居民作为第二居所、养老居所。

四、龙山佛教文化旅游片区

依托龙山良好的生态资源、曹溪寺和云南佛学院良好的宗教文化资源,将龙山景区打造成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现温泉小镇“净”景内涵。

五、牧羊村乡村田园旅游片区

六、秋木园主题公园片区

七、城镇扩展区板块

八、凤凰山公园板块

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镇风貌

第二十四条:各功能地块控制指标

用地汇总表

以上述的各项指标指导建设温泉旅游小镇

第九章基础设施规划

第二十五条: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地对现状道路进行调整并对新区道路进行规划,实现“外畅内达、三种时速(外围机动交通速度、内部机动交通速度、步行速度)、水陆结合”的目标。

在北塔村处设安楚高速公路出入口,直接沟通与昆明的交通联系,为开拓温泉旅游市场提供交通保障。过境交通改线至凤山公路,由凤山穿越而过,避免对镇区的干扰。围绕凤山形成镇区环线,沟通三个功能板块之间的交通联系。各板块内部形成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系统,道路红线主干路20m,次干路15m,支路10m,支路以人行交通为主。严格控制道路红线宽度,禁止建筑物超越红线。全面提升路网建设标准,远期内全部道路实现水泥或柏油路面铺设。打通温泉至牧羊湖、邑尾里、青龙峡水上游线。第二十六条:供水工程规划

日常用水一律采用自来水,严格限制泉水的开采及使用量温泉自来水厂扩容至160万立方米/年,主供温泉镇用水,富余水量向安宁城区输送给水管网成环状布置,以确保供水安全,且便于地块用水从多方位开口接入

第二十七条:排水工程规划

排水制度为雨污分流制

结合地形及道路走向,尽量避免有压管线即抽升泵站,保证管线敷设的经济性

沿螳螂川方向布置截流主干管,各区污水集中汇入主干管,经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排入螳螂川或供农田、绿地灌溉使用

雨水排放原则是顺地形坡向设管道,就近排入螳螂川或农灌沟渠

第二十八条:供电工程规划

规划电源点为草铺变电站及马鞍山变电站,电压等级220千伏,规划容量2*120兆伏安

电力线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埋地敷设,避免对景观造成干扰

第二十九条:电信工程规划

目前,安宁——温泉主干光缆已建成,并形成了连结各关键网点的光缆环网。规划温泉在现有电话交换容量基础上扩展至3万门,作为市话分局。

通信线路全部采用管道埋地敷设,通信管道建设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管网根据通信终期规模一次埋设下地。

第三十条:防洪规划

建立完善的工程和非工程性防洪体系,防御五十年一遇洪水

防洪工程的建设措施要有必要的超前性,使之能抗御百年洪涝,以降低洪水造成的损失加强对螳螂川一线径流区域水土流失保护措施,严禁破坏河流山川,并加强全方位的河道整治管理

以高标准、高起点、超前性为前提,把整治螳螂川与防洪排污、景观美化相结合实施整治河道桥涵,提高泄洪能力

第三十一条:环卫规划

规划温泉环卫队一处,占地0.5公顷,配备5辆垃圾车,负责温泉镇的垃圾清运,道路清扫工作垃圾收集点的设置服务半径200米,垃圾转运站的服务面积为2-3平方公里垃圾分片集中到垃圾转运站后,再由垃圾运输车运送到垃圾场进行科学处理规划公厕服务半径为500米或平均每3000人一座,每座建筑面积40—60平方米

第三十二条:消防设施规划

规划消防栓的间距应小于或等于120m

第十章近期建设

第三十三条:“天下第一汤”温泉文化旅游区

一、项目选址

从云涛寺旧址开始沿螳川东岸向北,一直到天下第一汤。范围包括环云崖石刻群、凤山森林浴场、云涛酒店、温泉宾馆、天下第一汤、螳川东岸道路等。

二、主题定位

天下第一汤·安宁碧玉泉——中华古代汤文化养生休闲与体验的典范。

三、规划思路

①以天下第一汤为核心设计理念,再现古代碧玉泉的神奇意境,重点打造周边文化与自

然景观,再现安宁温泉八景的自然美景。

②依托温泉镇的文底蕴与历历史遗迹,深度挖掘石刻及周边资源的文化内涵,赋予产品

文化个性,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

③突出温泉的历史与现代时尚性,在做好文化观光的基础上,温泉的设计中导入现代休

闲理念和现代时尚元素,以中国古代温泉疗养为核心,进行温泉养生、温泉娱乐的设计。

④以温泉泉眼开发及自然汤池的建设与水循环为重点,体现高档的温泉泡汤设施。四、市场定位

国际、国内主题型温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及商务旅游者

五、收入模式

此区为温泉旅游小镇核心项目,通过进行较大规模改造,恢复原有风貌后,将成为收费观光区,除了门票收入以外,高端特色温泉泡汤、休闲产品也是重要收入来源,另外水饮、特色商品也是收入点。

六、项目建设要点

①建设旅游区周边以温泉为核心的景观景点,恢复安宁温泉八景——“冰壶濯玉”、“龙窟

乘凉”、“春圃桃霞”、“晴江晚棹”、“烟堤听莺”、“山楼看雨”、“云岩御风”、“溪亭醉月”。

②复建云涛寺、“天下第一汤”温泉胜景建筑群、惠风亭、露暖楼、“石淙渡”、杨一

清“石淙精舍”等古迹古建筑,并恢复“石淙流韵”景观。

③恢复明清官塘。

④云涛寺至温泉宾馆、天下第一汤,休憩步道沿螳螂川东岸设置撰写镌刻明清以来歌咏

温泉美景诗歌的灯柱以及马援、苏文达和阿树罗郡主、杨一清、杨慎、徐霞客、袁嘉谷、李根源和蔡锷等温泉历史名人的情景铜塑像。

⑤设计“可以看剧的汤”。

第三十四条:千年温泉镇

一、项目选址

项目位于水钢和第一大酒店,中心广场、镇政府片区及温泉小村

二、主题定位

千年温泉镇商街通过核心镇区风格控制,仿古风貌建设,在体现温泉镇千年温泉文化历史及汤文化休闲的理念,融入昆明民居风格的设计理念,体现休闲小镇、游憩小镇、步行街区的概念;

三、规划思路

①文化就是竞争力,主题就是吸引力。以小镇文化为温泉小镇的主题,通过新建古商业

街区,再现千年温泉镇历史风貌。

②温泉带动商业地产开发,将古街区的开发同商业开发有机结合,将温泉宾馆的改造与

提升建设、市井休闲商业地产的开发、商街建设实现商业最大化,体现“温泉+旅游+商业+地产”的结合休闲模式。

③资源整合,占据资源,实施统一开发,以带动周边的开发。

第三十五条:宗教文化旅游区

一、项目选址

以曹溪寺、云南佛学院为重点,包括龙山东坡山林、曹溪寺、云南佛学院、珍珠泉、三潮圣水、饮料厂等。

二、主题定位

宗教养生圣地

将曹溪寺佛教禅宗、佛学院汉传、藏传、南传三部一体的宗教文化与温泉养生相结合,开发宗教主题型温泉休闲养生项目。

三、规划思路

①利用宗教文化,

②温泉带动商业地产开发,将古街区的开发同商业开发有机结合,将温泉宾馆的改造与

提升建设、市井休闲商业地产的开发、商街建设实现商业最大化,体现“温泉+旅游+商业+地产”的结合休闲模式。

③资源整合,占据资源,实施统一开发,以带动周边的开发。

第三十六条:金色螳川乡村田园风光区

一、项目选址

自牧羊村至邑尾里、瀓江村,以牧羊湖为中心。

二、金色螳川

继续“金色螳川”主题活动,恢复更具田园风光的景观。

三、荷塘月色

①利用牧羊湖的池塘种植莲藕、菱角等。

②池内可养殖各种鱼类和养殖虾,蟹、甲鱼、鸭、鹅等,形成一派农庄的景象。

③池塘水定期进行净化处理,同时也做到水池内水的良性循环,从而才会形成一处美丽

的常年荷塘美景。

四、生态谷山野运动基地

场地自然起伏,层次分明,临水环山,周边山峦连绵不断,山上悬崖绝壁林立,形成了理想的天然户外运动领地。建立小型或中型山野运动营地,根据地形和地势特征,开展山野户外活动。

第三十七条:游线设计

一、内部游线:安楚高速及安温公路是温泉小镇的主要入口,由此游客进入温泉小镇,部分

游客直接分流国际会议及现代康体旅游区,大部分游客将进入温泉小镇核心旅游板块,游览“天下第一汤”温泉文化旅游区及千年温泉镇商业街区,由此顺螳螂川而下,从水上前往金色螳川及牧羊湖荷塘乡村生态及山野运动片区旅游。

二、外部游线:温泉镇与太平镇、青龙镇游线连接,形成安宁旅游的生态及文化旅游带。第二十三条演艺活动和民俗文化策划

一、大型主题演艺表演

二、“祭杨”仪式

三、云南民族歌舞、民族服装表演。

四、滇剧及民俗文化表演。

五、游客参与的灯光喷泉晚会。

六、各功能板块控制指标及环境艺术设计意象

附则

第三十八条:温泉镇的各项建设活动必须依据《安宁市温泉镇总体规划》执行,任何违反《安宁市温泉镇总体规划》的行为都要受到制裁。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 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 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 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

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 “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在扩展程度上表现出周期性规律,在扩展方向上表现出轴向规律,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均衡结构。 12 成都市人民政府XXXX年计划期间,成都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国家定点建设了一批以机械加工和精密仪器为主的大、中型工业企业。1953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经国务院批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精编版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一、前言(一)物流的含义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的有效流动,存储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世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我国入世以后,将面临不断加剧的国际市场竞争,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立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物流体系已成为众多城市所追寻的目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提高流通效率,使客户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和数量获得产品,才能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生产商和经营者才能更加集中时间和精力在其核心业务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从国内主要城市来看,深圳已经将物流与金融、高科技一起列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并规划发展六大物流园区;上海准备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

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天津将规划开发区工业物流园、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区、交通局物流货运中心五大物流形象工程;在广州现代物流发展实施纲要中,现代物流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南沙、新沙、花都等三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 图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实现天津长远目标的战略选择。天津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确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就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以物流带动国内外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与人才流,成为物流集聚与辐射中心。发展天津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金融业、信息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而且还能够优化产业内部的结构。 天津市现代物流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但不少部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其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提出了以落实天津定位、提高天津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战略目标,依托天津口岸、综合运输网、信息网及其辐射力为总体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高起点构建开放式现代物流体系。争取在三年内形成天津现代物流体系雏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化目标 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 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 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布局 第二节对外交通 第三节道路交通 第四节公共设施 第五节居住用地 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 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节绿地系统 第九节景观系统 第十节岸线利用 第十一节旅游发展 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给水工程 第三节排水工程 第四节电力工程 第五节通信工程 第六节燃气工程 第七节环境保护 第八节环境卫生 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 第十节防洪工程 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 第十二节人防工程 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一节目标与规模 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 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 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1.市域资源的控制 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 4.主城区道路交通 5.主城区公共设施 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7.主城区园林绿地 8.主城区给水工程 9.主城区电力工程 10.主城区通信工程 11.主城区燃气工程 12.主城区环境保护 13.主城区环卫工程 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 15.主城区防洪工程 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 17.主城区近期建设 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 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 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 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 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 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二条规划修编背景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 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的发展将成为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贺胜桥作为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和的交接地带,同时也处于“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委已将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至、、、黄冈4条城际铁路宣布动工,一个以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此时机,贺胜桥成为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载体能够很好地把和城市圈部的二线城市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发挥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城市圈通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 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