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陆佛教应该向台湾佛教学什么?

大陆佛教应该向台湾佛教学什么?

大陆佛教应该向台湾佛教学什么?

------黄连忠:台湾佛教学者佛教文化评论家

两岸佛教虽然在1949年后分隔海峡的两岸而各自发展,但是同根同源与血脉相连,都是中国佛教慧命的相续。近日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以为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笔者以为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将是慧炬高悬与法鼓重振的历史契机,更如同大唐盛世的气象而再创高峰。

然而,两岸佛教由于历史等复杂因素,在过去65年来,各自有一段筚路蓝缕后大放异彩的过程。台湾佛教过去曾受日本统治的影响,戒律仪规皆有所不彰,但在1949年后由大陆移居台湾弘法的和尚,如前后的慈航、智光、南亭、白圣、东初、印顺、忏云等高僧,乃至圣严、惟觉与星云等法师,将中国佛教的法脉与精神延续在宝岛台湾,更由于充分实践了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理念,展现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积极入世的精神,并在佛教的教育、文化、慈善与制度上,得到具体的成效与丰实的成果。相对地,大陆佛教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虽然如雨后春笋般的恢复迅速,但是相对在寺庙硬件方面的宏大之下,在未来具体的发展走向与目标的选取中,笔者以为可以借鉴台湾佛教在六十余年来成功的经验,要点有三:

其一,在管理制度方面。应重视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对于佛教适应现代经济商业化的社会型态中,如何保有佛教素朴、典雅、优美与神圣的宗教风格。对于僧材的培养与寺院的管理,现代佛教更应在

良善戒律与生活仪规中,制定出一套符合佛教精神、社会典范、积极入世及运作合宜的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寺院管理有序而财务人事等运作合乎佛制,僧众重视戒律而生活威仪细行具足令人钦敬。更重要的是恢复佛教素朴的本质,寺院道场以精勤修持为本务,以弘法利生为目标,摒除商业化、庸俗化与山头化的弊端。佛教寺院应学习大陆各地的博物馆全面对社会开放,周全各项管理制度,互相观摩与学习良善的典范,不仅能够符合国家法令与社会道德的要求,更能树立佛在存在世间的价值与尊严。

其二,在教育文化方面。台湾佛教在面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佛学院的教育与弘法于民间是不遗余力,特别是培植与鼓励优秀的青年学习佛法,日后皆成为佛教的栋梁与弘法的骨干。大陆佛教在积极恢复寺院之后,若能在僧众教育上全面提升,并且逐渐发展出完善的教育制度,让现代僧众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宗教情怀,将会对佛教的弘扬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同时面向社会,广伸教育与文化的触角,将信仰的层次拉高到文化的层面,全面提升佛教僧众与信徒的素质。具体而言,将过去以经忏为主的活动形式,转变成具有丰厚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现代佛教。例如奖励佛教文化艺术出版事业,定期举行佛教的学术研讨会,长期资助学术研讨与各项佛学专题的研究,筹建佛教主题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积极与研究单位或大学等教育团体合作各项教育课程,举行佛学夏令营与研习会等各种活动,开发更多网络影音弘法与手机应用的软件与配套,宣扬纯正佛教的正信,提升僧俗二众的教育素质与文化涵养。

其三,在公益慈善方面。台湾慈济功德会的慈善形象与法鼓山的心灵环保事业,一直以来深入台湾社会的民心,也是民众在生活中精神的指引。若是寺院积累巨富而未能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情怀,容易滋生腐败,做出违背国家法律与佛教戒规的情事。具体而言,佛教若能将十方捐献的善款还助十方的贫困,并且积极扶助在贫病医疗、弱势家庭与各方面亟待救援的社会大众,不仅可以塑建佛教良好的形象,符合佛教慈悲入世的精神,更能提升民众对社会公益慈善的重视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如此,将心灵环保、生活俭朴与热心公益等精神,积极在社会慈善活动中推扬,提供更多的冬令救济与急难救助。规模宏大的寺院可以成立公益幼儿园与养老院,乃至于医疗机构的设置。佛教可以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能给予实质的救助,让佛教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人民生活和乐幸福重要的一环。

笔者在近三十年来密切往返两岸寺院道场,诚愿两岸佛教如同一轮圆镜,互相借鉴,磨砺发光,光明印照法轮常转而无尽无穷,展现大乘佛教的气魄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光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