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最大血药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二、分布

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

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

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肌肉注射)、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

扩散

被动扩散: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无特异性;无饱和性;药物分子必须具备合适的脂水分配系数。大部分化学药物是通过被动扩散途径吸收的。

膜孔扩散:分子量小于100的物质。

易化扩散:需转运载体的参加,有饱和性和特异性;但需要一定的浓度梯度。如细胞摄入葡萄糖、甲氨蝶呤、小肠吸收VB12 。

转运

主动转运: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无关;有结构特异性(机体所必需的营养分子如氨基酸,可作为药物转运的载体)、有饱和性;毋须具备一定的脂水分配系数;是耗能过程。

离子对转运:强解离性的化合物如磺酸盐或季铵盐与内源性物质结合成电荷中性的离子对,再以被动扩散的途径通过脂质膜。

胞饮作用:脂肪、油滴、蛋白质等。细胞受体介导。

首过效应:小肠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代谢

肠肝循环:肝脏中的药物随胆汁分泌到胆囊,再由胆囊排到小肠,最后在小肠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1、水溶性

水是药物转运的载体,体内的介质是水。药物在吸收部位必须具有一定的水溶解度,处于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因此,要求药物有一定的水溶性。

极性(引入极性基团可增加水溶性)、晶型(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熔点均影响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影响生物利用度。

2、脂溶性

细胞膜的双脂质层的结构,要求药物有一定的脂溶性才能穿透细胞膜。进得来(一定的脂溶性),出得去(一定的水溶性)。

将易解离的基团如羧基酯化。

通过化学结构的修饰,引进脂溶性的基团或侧链,可提高药物的脂溶性,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3、离解度

药物只能以分子形式通过生物膜。

生物膜本身带有电荷,相吸,进得来,出不去;相斥:进不来。

离子具有水合作用,药物分子体积增大,不能通过生物膜微孔。

因此,离解度越大,吸收越差。

离解度与药物的离解常数和吸收部位的pH有关。同一药物在不同部位的解离度不同,吸收程度不同。弱酸性药物在胃中的解离度小,易被吸收;在肠道,弱碱性药物解离度小,是弱碱性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强酸强碱药物及离子性药物,难以吸收。但是进入细胞后也难以出来。

4、分子量

同系列的化合物中,分子量越小,越易被吸收。

口服有效的药物的分子量一般在500以下。

表面积、药物停留时间、pH影响药物的吸收。

口腔:起效快,直接进入循环。舌下含片、口崩片。接触面积小,适合小剂量药物。

胃:血液循环好、停留时间长,pH偏酸。适合弱酸性药物吸收。胃刺激。

小肠:pH适中,表面积大,停留时间长。首过效应。

大肠:表面积小;可进行药物转化

直肠:血流较丰富,直接进入血液,避免胃肠道刺激和肝脏代谢。

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分布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透过毛细管,离开血液循环;借助血液的流动到达作用部位;借助浓度的差异,经被动扩散,进入组织器官中。

毛细血管由脂质性物质构成,管壁上的孔隙可自由通透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

血脑屏障:特殊的内皮细胞构成,没有间隙。穿越血脑屏障的药物,一般有较高的脂溶性。

亲脂性:向组织分布,必须通过细胞膜。

合适的脂水分配系数。

电荷:带电分子难以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与组织或蛋白的结合,与血浆蛋白结合,不能穿越细胞膜或血管壁,不能扩散入细胞内,也不能被肾小球过滤,影响分布容积、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够维持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因此调整药物分子中的非活性必须结构,可以改变结合与解离的平衡,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由于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结合的可逆性结合,不直接影响疗效,但是影响药代过程,因而间接地影响受体部位的药物有效浓度。

不能被肾小球过滤,影响分布容积、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

亲脂性强的药物与组织蛋白或脂肪组织的亲和力高,结合较强:起长效作用。

烷基、芳环基、卤素等疏水性基团,增加与蛋白的结合亲和力。

可离解性的药物,也可通过电荷相互作用与蛋白结合。

药物的立体结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手性药物的不同光学异构体具有不同血浆蛋白结合作用。

利用某些组织对特定配基的选择性识别和结合作用,将药物分子与这些配基偶联,将药物分子选择性投放于特定的组织,以提高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主动靶向:如抗体导向药物;受体靶向药物

被动靶向:利用组织的屏障作用,将药物包裹于脂质体或微球中,避免药物向非作用部位分布,以免代谢失活或产生毒副作用。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就是生物转化,也就是代谢。

从理化性质上看,药物生物转化的结果,是使其增加极性和水溶性,以利于排泄,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从生物学性质上看,药物的代谢物的可能失去活性,也可能提高活性或产生毒性;特别是代谢的中间体,化学活性较强,可能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

药物的生物转化的过程

第一步,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作用,在分子结构中引入(氧化)或暴露出(还原或水解)极性基团,如:-OH,-COOH,-SH,-NH2等。

氧化作用有可能形成活性产物如环磷酰胺就是通过氧化代谢形成活性代谢物而发挥抗癌作

用的;也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第二步:极性基团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共价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

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这是解毒过程。

药物代谢对药学性质的影响药物代谢的结果是药物的失活、活化或产生新的毒性。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由于代谢酶的个体差异,会引起药效或毒性的个体差异,造成药学性质的不可预测性

由于不同药物共用同一种代谢酶,引起药物的相互作用

由于代谢一般在肝脏进行,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化学活性较高的中间体,从而带来肝脏毒性。

年龄、种属、遗传、性别等的不同,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和数量会有所不同。

药物对代谢酶也有诱导或抑制作用,从而产生耐药性和药物相互作用。

代谢机理相同的药物,合并用药时,药代动力学性质会发生改变,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肝

功能异常,也会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肾小球过滤游离状态的药物及代谢物都能被肾小球过滤;过滤速度取决于游离药物的浓度,没有结构特异性。

肾小管的主动分泌:与分配系数有关,有饱和性。

肾小管的重吸收:不带电荷的药物分子穿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脂质膜,又回到血液。为被

动扩散过程。与极性、电荷、解离度、脂溶性等有关。

药物经胆汁排除

具有极性基团,分子量较大。

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由胆汁排泄。

结合物水解,被小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

影响药物的作用时间。

排泄途径机理相同的药物,合并用药时,药代动力学性质也会发生改变,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肾功能的异常会引起药物蓄积,产生毒副作用。

药代动力学在线作业

1、【第01章】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就是( )。 A 剂型因素就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与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 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 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与毒性 D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就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正确答案:C 多选题 2、【第01章】药物转运就是指( )。 A 吸收 B 渗透 C 分布 D 代谢 E 排泄 正确答案:ACE 多选题 3、【第01章】药物消除就是指( )。 A 吸收 B 渗透 C 分布 D 代谢 E 排泄 正确答案:DE 单选题 4、【第02章】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与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 )。 A 片重差异 B 片剂的崩解度 C 药物颗粒的大小

D 药物的溶出与释放 E 压片的压力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第02章】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 )。 A lg (Ci×Cu) B lg (Cu/Ci) C Ig (Ci-Cu) D lg( Ci+Cu) E lg( Ci/Cu)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6、【第02章】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 7、0)解离型与未解离型的比为( )。 A 1 B 25/1 C 1/25 D 14/1 E 无法计算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第02章】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 )的吸收速度。 A 直肠 B 结肠 C 小肠 D 胃 E 以上都就是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第02章】下列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就是( )。 A 粒子大小 B 溶剂化物 C 多晶型 D 溶解度 E 均就是 正确答案:E 单选题 9、【第02章】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就是( )。 A 小肠单向灌流法 B 肠襻法 C 外翻环法 D 小肠循环灌流法 E Caco-2模型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10、【第02章】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就是( )。 A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 B 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 C 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 E 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1、【第02章】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Ⅱ型药物?( ) A 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 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1176药物毒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 1. E. 广泛性坏死 2.灶状坏死 3.炎症 4.带状坏死 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 1.毒素 2.有毒 3.毒物 4.毒性 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 1.肺栓塞 2.肺癌 3.肺炎 4.肺纤维化 4、氟烷可导致 1.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2.免疫性溶血 3.免疫性肝炎 4.荨麻疹 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 1.贫血

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氧化性溶血 4.白血病 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 1.肝癌 2.肝硬化 3.脂肪变性 4.肝炎 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 1.肝细胞 2.库普弗细胞 3.内皮细胞 4.星行细胞 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 1.区带2 2.区带1 3.区带3 4.中央静脉 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 1.豚鼠 2.小鼠 3.家兔

4.大鼠 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 1.免疫性肝炎 2.免疫性溶血 3.荨麻疹 4.类系统性红斑狼疮 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 1.急性肾功能衰竭 2.慢性肾功能衰竭 3.急性肾小球肾炎 4.慢性肾小球肾炎 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 1.红细胞 2.白细胞和血小板 3.红细胞和血小板 4.白细胞 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1.链霉素 2.庆大霉素 3.卡那霉素 4.新霉素 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

1.过敏性肺炎 2.肺纤维化 3.红斑狼疮样肺炎 4.间质性肺炎 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 1.内质网肿胀 2.线粒体形态改变 3.质膜起泡 4.溶酶体增多 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1.增加 2.不变 3.减少 4.增加或不变 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 1.减少 2.不变 3.增加 4.减少或不变 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 1.肺脏 2.肾脏

16秋浙大《药代动力学》在线作业

浙江大学17春16秋浙大《药代动力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5 道试题,共50 分。) 1. 下列关于恒量、定时分次注射给药时血浆药物浓度变化的描述中不对的是() A. 要5个t1/2达到Css B. 峰值(Cmax)与谷值(Cmin)波动之比与间隔时间t有关 C. t越短波动越小 D. 药量不变,t越小可使达到Css时间越短 E. 肌注时Cmax与Cmin的波动比静注时小 正确答案: 2. 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 A. 单胺氧化酶 B.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 辅酶Ⅱ D.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E. 水解酶 正确答案: 3. 在等剂量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 A. 血浆浓度较小 B. 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 组织内药物浓度较小 D. 生物可用度较小 E. 能达到的稳态血药浓度较低 正确答案: 4. 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量给药的间隔时间是() A. 每4h给药一次 B. 每6h给药一次 C. 每8h给药一次 D. 每12h给药一次 E. 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 正确答案: 5. 下列关于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饭后口服给药 B. 用药部位血流量减少 C. 微循环障碍 D. 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吸收少 E. 口服经第一关卡效应后破坏少的药物效应强 正确答案: 6. 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具有的特点为() A.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B. 分子量大 C. 极性大 D. 脂溶度高 E. 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 7. 药物的生物转化是指其在体内发生的() A. 活化 B. 灭活 C. 化学结构的变化 D. 消除 E. 再分布 正确答案: 8.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状态时间的长短决定于() A. 剂量大小 B. 给药次数 C. 半衰期 D. 表观分布容积 E. 生物利用度 正确答案: 9.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药物的作用() A. 起效快 B. 起效慢 C. 维持时间长 D. 维持时间短 E. 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 10. 对药物分布无影响的因素是() A. 药物的理化性质 B. 组织器官血流量 C. 血浆蛋白结合率 D. 组织亲和力 E. 药物剂型 正确答案: 11. 某弱酸性药物在pH=7.0溶液中90%解离,其pKa值约为() A. 6 B. 5 C. 7 D. 8 E. 9 正确答案: 12. 下列关于药物被动转运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A. 药物从浓度高侧向低侧扩散 B. 不消耗能量而需载体

药代动力学在线作业

1.【第01章】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 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 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容 正确答案:C 2.【第01章】药物转运是指()。 A 吸收 B 渗透 C 分布 D 代谢 E 排泄 正确答案:ACE 3.【第01章】药物消除是指()。 A 吸收 B 渗透 C 分布 D 代谢 E 排泄 正确答案:DE 4.【第02章】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 A 片重差异 B 片剂的崩解度

C 药物颗粒的大小 D 药物的溶出与释放 E 压片的压力 正确答案:A 5.【第02章】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 A lg (Ci×Cu) B lg (Cu/Ci) C Ig (Ci-Cu) D lg( Ci+Cu) E lg( Ci/Cu) 正确答案:B 6.【第02章】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 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 1 B 25/1 C 1/25 D 14/1 E 无法计算 正确答案:B 7.【第02章】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的吸收速度。 A 直肠 B 结肠 C 小肠

D 胃 E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8.【第02章】下列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是()。 A 粒子大小 B 溶剂化物 C 多晶型 D 溶解度 E 均是 正确答案:E 9.【第02章】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 A 小肠单向灌流法 B 肠襻法 C 外翻环法 D 小肠循环灌流法 E Caco-2模型 正确答案:B 10.【第02章】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 B 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 C 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

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最大血药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二、分布 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 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 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肌肉注射)、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 扩散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药代动力学》课程作业(必做)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药剂学; 2 ?剂型因素; 3 ?生物因素; 4 ?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二、问答题 1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 ?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名词解释 1.细胞通道转运;2 .被动转运;3.溶出速率;4 .载体媒介转运; 5 .促进扩散; 6 ? ATP驱动泵; 7 .多药耐药; 8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9 ?药物外排转运器;10.多晶型 二、问答题 1 ?简述促进扩散的特点,并与被动转运比较两者的异同。 2 ?简述主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3 ?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4 ?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 提高近一倍。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改善之。 5.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影响其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6 ?影响n型药物口服吸收的理化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该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填空题 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 性药物中分子量________ 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 管,分子量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 ?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 ___________ 或_______ 扩散池。 3 ?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其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一 般为________ . 4 ?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给药的部位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等。 5 .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有_________ 、_______ 等。 6 .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___________ 、_______ 途径吸收。 二、问答题 1 ?采用什么给药途径可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学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 2 .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 3 ?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 一、填空题 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_____________ 运送至_____ 的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最大血药浓度(Cmax) 达峰时间(Tmax) 二、分布 由于体内环境的非均一性(血液、组织),导致药物浓度变化的速度不同。 隔室(compartment):同一隔室药物浓度的变化速度相同,均相。 一室模型:药物进入血液迅速分布全身,并不断被清除。 二室模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首先快速分布于组织中,然后进入较慢的消除过程。 表观分布体积(Vd)(a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征药物在体内被组织摄取的能力。表观容积大的药物体内存留时间较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系统药物暴露(Systemic Exposure) 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分布半衰期(t 1/2(α) 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排出体外的速度。 一方面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产生药效、毒性或副作用,表现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决定于特定的化学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特异性。 另一方面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表现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电荷等药物分子整体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异性不强。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口服给药,口腔、胃、小肠、大肠)、呼吸道(鼻腔给药,肺)、肌肉()、粘膜(栓剂)。 吸收部位不同,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和快慢,有差异(静注、肌注;皮下给药,口服。) 共性:药物是通过生物膜吸收的。 吸收过程 扩散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

药代动力学必做作业 、选择题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 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D) A ?半衰期短B吸收速度常数ka大C.表观分布容积大 D 表观分布容积小 E 半衰期长 3 ?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单室模型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B) A.0.5 L B.5 L C.25 L D.50L E.500L 4.药物的消除速度主要决定(C) A. 最大效应B .不良反应的大小C.作用持续时间 D 起效的快 慢E.剂量大小 5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D) A. 骨架片 B.包合物 C.软胶囊 D.栓剂 6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C ) A .1-2 个半衰期B. 2-3 个半衰期C . 3-5 个半衰期 D.5-8 个半衰期 E.8-10 个半衰期 7 、药物剂型与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 ) A吸收B ?分布 C.代谢 D.排泄 8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 ) A ?生物利用度 B.溶出度 C .崩解度 D .细度 9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 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 B .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D.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

10、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 ) A. 胃 B.小肠C .结肠D .直肠 11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C )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 A ?口服给药 B.肌肉注射 C .静脉注射 D .直肠给药 12 、体内药物主要经(A)排泄 A .肾 B .小肠 C .大肠 D .肝 13 、体内药物主要经(D)代谢 A .胃 B .小肠 C .大肠 D .肝 14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C ) A ?片剂B.散剂C ?溶液剂D ?混悬剂 15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D ) A .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 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6 、下面的转运方式当中,逆浓度梯度的是(A );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 ( B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D) A .主动转运 B .促进扩散 C .吞噬 D .膜孔转运 E.被动转运 17、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为(B) A.主动转运 B.被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经离子通道 E.滤过 18、关于药物的转运,正确的是(D) A. 被动转运速度与膜两侧浓度差无关 B.简单扩散有饱和现象 C. 易化扩散不需要载体 D.主动转运需要载体 E.滤过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19、下列关于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 A. 药物的消除方式主要靠体内生物转化 B.药物体内主要代谢酶是细胞色素 C. 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 D.有些药可抑制肝药酶活性 E.巴比妥类能诱导 肝药酶活性 20. 以下选项叙述正确的是(C )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 数包括那些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1).表观分布容积 表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列常数。即体内药量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总容积。其数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假设的容积,是假定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情况下求得的药物分布容积,其意义在于: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2).血浆药物浓度 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同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也随时间变化。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指给药后,以血浆(或尿液)药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如图:

(4).血浆药物峰度浓度 简称峰浓度,指药—时曲线上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常以符号C max表示,单位以 ug/mL或者mg/L来表示。药物血浆浓度与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浓度越高效果越强,但超出安全范围则可出现毒性反应。另外,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5).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 简称达峰时间,指在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度(峰浓度)所需时间,常以符号t max表示,单位一小时或分钟表示。达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达峰时间长,则表示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达峰时间是应用药物和研究自己的一个重要指标。(6).血浆生物半衰期

(完整版)药代动力学完整版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 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 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 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 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 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药代动力学计算公式

Harvard-MIT 卫生科学与技术部 HST.151: 药理学原理 授课教师: Carl Rosow 博士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 下列公式来自Steven Shafer博士的药理学讲义,对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和描述。 1.一室模型注射用药时体内药量变化(降低)的速率(公式为一级消除动力学) 2.瞬时药物浓度C(t),其中C0为0时刻时的药物浓度 3.半衰期t?,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4.根据半衰期可以得到速率常数K 5.药物浓度定义为药物剂量与体积的比值,其中X为剂量,V为体积 6.一次静脉注射给药中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X0/V为起始药物浓度 7.如果一室模型中药物总清除率以Cl T表示,则药物清除速率可以下式计算 8.将第7项和第8项的公式合并为 将半衰期的公式带入,可得到更为有意义的公式 从公式中可以得到。当清除率(Cl T)增加,k值增加,半衰期降低;容积(V)增大,k值降低,半衰期增加。

9.如果药物以k0的速率滴注,则达到平衡是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Css表示稳态 浓度 10.稳态浓度Css可以通过滴注速率和清除率计算 11.半衰期为给药后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同样也可理解为静脉滴注达到稳态浓度的 50%时的时间。一次用药,药物浓度降至起始浓度的25%、13%、6%和3%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45%、88%、94%和97%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 应用这些公式有何意义? 1.如果知道注射剂量和药物浓度,则可以计算药物分布体积 2.如果知道注射剂量X0、药物分布体积V和速率常数k,则可以计算出任意时刻的药物浓 度 3.如果知道两个时间点t1和t2,以及相应的浓度C1和C2,则可以计算出速率常数k 4.如欲求清除率(一室模型),可以根据速率常数k和分布体积V求得,但若是多室模型, 即速率常数k值有多个,或者k和V不知,则可按照以下公式,其中AUC为药时曲线下的面积 5.根据欲达到的靶浓度(C target)可以求得出负荷剂量(X loading) 6.欲维持靶浓度(C target)恒定,则需要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滴注的速度与药物消除的速 度相同。如果首次给药为C target (V),消除的药物为C target (Cl T),则药物的维持剂量X maintenance为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参数包括那些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1).表观分布容积 表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列常数。即体内药量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总容积。其数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假设的容积,是假定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情况下求得的药物分布容积,其意义在于: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2).血浆药物浓度 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同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也随时间变化。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指给药后,以血浆(或尿液)药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如图:

(4).血浆药物峰度浓度 简称峰浓度,指药—时曲线上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常以符号Cmax表示,单位以ug/mL或者mg/L来表示。药物血浆浓度与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浓度越高效果越强,但超出安全范围则可出现毒性反应。另外,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5).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 简称达峰时间,指在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度(峰浓度)所需时间,常以符号tmax表示,单位一小时或分钟表示。达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达峰时间长,则表示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达峰时间是应用药物和研究自己的一个重要指标。 (6).血浆生物半衰期

吉大18春学期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 关于药物一级速度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 半衰期与剂量无关 B: AUC与剂量成正比 C: 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 D: 单位时间消除的药物的绝对量恒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关于药物零级速度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 药物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 B: 药物的转运速度与药物量或浓度无关 C: 半衰期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D: 药物消除时间与剂量有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A: 被动转运 B: 主动转运 C: 易化扩散 D: 胞饮与吞噬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没有 A: 给药途径 B: 给药剂量 C: 酶的作用 D: 生理因素 E: 剂型因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多室模型中的α的意义是() A: 消除速率常数 B: 吸收速率常数 C: 分布速率常数 D: 代谢常数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对药物动力学含义描述错误的是 A: 用动力学和数学方法进行描述 B: 最终提出一些数学关系式 C: 定性地探讨药物结构与体内过程之间的关系 D: 可知道药物结构改造、设计新药 E: 制订最佳给药方案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生物体内进行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是() A: 肝微粒体代谢酶 B: 乙酰胆碱酯酶 C: 琥珀胆碱酯酶 D: 单胺氧化酶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关于药物的分布叙述错误的是 A: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B: 药效强度取决于分布的影响 C: 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速度 D: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E: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与肝脏的代谢无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一般最快的是 A: 舌下给药 B: 静脉注射 C: 吸入给药 D: 肌内注射 E: 皮下注射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药物的排泄途径有() A: 肾 B: 胆汁 C: 唾液 D: 以上都有可能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A: 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B: 未解离型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C: 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取决于吸收部位的PH D: 弱酸型药物在PH低的胃液中吸收增加 E: 药物分子型比例是由吸收部位的PH和药物本身决定的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 我国药典收载的溶出度法定测定方法为 A: 转篮法 B: 桨法 C: 小杯法 D: 循环法 E: 扩散池法 正确答案: (多选题) 3: 促进难溶性固体药物制剂吸收的方法有 A: 减小药物粒径 B: 制成盐类 C: 多晶型药物的晶型转换 D: 固体分散技术 E: 以上答案均正确 正确答案: (多选题) 4: 药物吸收的方式有 A: 被动扩散 B: 主动转运

药代主要参数

药代主要参数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主要参数 根据时间-药物浓度曲线,采用相应的药代动力学计算机程序包进行数学处理,可估算 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等相关的若干药代动力学参数(pharmacokineticparameters),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规律和特点。常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 (一)药峰时间(Tmax)和药峰浓度(Cmax) 药峰时间(Tmax)是指用药以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药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药峰时间长,则表明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但作用持续时间也往往较长(图3-7)。药峰时间是研究药物制剂的一个重要指标。 药峰浓度(Cmax)又称峰值(peakvalue),是指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见图3-9)。药峰浓度与药物的临床应用密切相关,药峰浓度要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但若高出安全范围则可表现为毒性反应。 (二)时量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timeconcentrationcurve,AUC) 又称曲线下面积,是指由坐标横轴与时间-药物浓度曲线围成的面积。它代表一段时间 内,血液中的药物的相对累积量,也是研究药物制剂的一个重要指标(图3-11)。其单位为μg/ml·h,通常采用梯形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三)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afractionofdose,F) 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生物利用度也是 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通常用吸收百分率表示,即给药量与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的比值(见式①): 相对F是评价厂家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制剂质量不合格,生物利用度低, 临床疗效肯定差。一般药典上都规定药厂生产的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差距不应超过 ±10%。生物利用度的意义在于:①从制剂方面而言,剂量和剂型相同的药物,如果厂家的制剂工艺不同,甚至同一药厂生产的同一制剂的药物,仅因批号不同,都可以使药物的晶型、颗粒大小或其他物理特性,以及药物的生产质量控制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崩解和溶解度,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发生明显的改变,导致时间-药物浓度曲线的改变(见图3-12)。②从机体方面而言,剂量、剂型甚至制剂都完全相同的药物,因为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应用,也可引起生物利用度的改变,使时间-药物浓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

药代动力学必做作业 一、选择题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D) A.半衰期短B吸收速度常数ka大C.表观分布容积大 D表观分布容积小E半衰期长 3.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单室模型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B) A.0.5 L B.5 L C.25 L D.50L E.500L 4.药物的消除速度主要决定(C) A.最大效应B.不良反应的大小C.作用持续时间 D 起效的快慢E.剂量大小 5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D) A.骨架片 B.包合物 C.软胶囊 D.栓剂 6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C ) A .1-2 个半衰期 B. 2-3 个半衰期 C . 3-5 个半衰期 D.5-8 个半衰期 E.8-10 个半衰期 7 、药物剂型与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 ) A .吸收 B .分布 C.代谢 D.排泄 8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 ) A .生物利用度 B.溶出度 C .崩解度 D .细度 9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 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 B .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D.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

10、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 A.胃 B.小肠 C .结肠 D .直肠 11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C)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 A .口服给药 B.肌肉注射 C .静脉注射 D .直肠给药 12 、体内药物主要经(A)排泄 A .肾 B .小肠 C .大肠 D .肝 13 、体内药物主要经(D)代谢 A .胃 B .小肠 C .大肠 D .肝 14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C ) A .片剂 B.散剂 C .溶液剂 D .混悬剂 15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D ) A .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 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6 、下面的转运方式当中,逆浓度梯度的是(A );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B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D) A .主动转运 B .促进扩散 C .吞噬 D .膜孔转运 E.被动转运 17、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为(B) A.主动转运 B.被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经离子通道 E.滤过 18、关于药物的转运,正确的是(D) A.被动转运速度与膜两侧浓度差无关 B.简单扩散有饱和现象 C.易化扩散不需要载体 D.主动转运需要载体 E.滤过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19、下列关于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 A.药物的消除方式主要靠体内生物转化 B.药物体内主要代谢酶是细胞色素 C.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 D.有些药可抑制肝药酶活性 E.巴比妥类能诱导肝药酶活性 20.以下选项叙述正确的是(C ) A.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内 B.弱碱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 C.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 D.细胞外液pH值小 E.细胞内液pH值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1. 药代动力学性质(DMPK) 1.1 对药代动力学性质的要求 给药方便:口服有效,一次或两次/日(消炎镇痛药、抗高血压药物、抗菌药常用药) 靶向分布或靶向活化:抗肿瘤药物 起效快:抗过敏药物、镇痛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少:有利于联合用药,如降脂药与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用 长期使用不产生耐药性:如抗菌药、抗癌药、抗病毒药。 无蓄积:如果药物或其代谢物不能通过有效途径排出体外,会在体内蓄积,产生毒性. 1.2 药代动力学性质的重要性 随着药物化学的发展及人类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判断一个药物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市场前景,不单纯是疗效强,毒副作用小;更要具备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肽类药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般来说,体内的许多生物活性肽如内啡肽等均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但是,体内不稳定,口服无效。 2. 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代动力学 2.1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药物口服后,进入消化道,在不同部位,如口腔、胃、肠吸收,进入血液。 分布:进入血液的药物进入作用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或毒副作用。 代谢转化:药物在肝脏或胃肠道通过酶催化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生物转化。 排泄:药物或代谢物经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 为了表述的方便,常把体内过程分为三个时相: 药剂相:片剂或胶囊崩解、溶出,成为可被吸收的形式。(药剂学研究内容。) 药代动力相: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 药效相:药物与作用靶点相互作用,通过刺激和放大,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变化,导致宏观上可以观察到的活性或毒性。(药理学或毒理学研究内容。) 三个时相依次发生,但是可能同时存在:如缓释药物,一部分药物已完成分布、发挥药理作用,但是另一部分还在释放和吸收的过程中。特别是药代动力相和药效相一般同时存在。 2.2 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吸收 溶出度:药物分子在消化道中溶解的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