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

浅议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

浅议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
浅议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写作区别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写作的区别 目前我们新闻界,包括央视各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媒体区分度把握不足。同样的一篇报道,报纸可以用,广播加上几句采访后也可以用,电视再配上点同期声照样还可以使用。这就说明各媒体没有各司其职,而是统一做成了国家通告和决议的报道。比如我们的广播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报纸文字稿的有声版;而电视,尤其是《新闻联播》,用“听电视”来描述可能会更确切些。从本质上说这都是违背媒体传播规律的,只是因为我们过多强化新闻传递信息的主要功能,只是因为我们过多埋怨声音的断裂性缺点和画面的多释性局限,只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导致我们的广播电视与报纸在写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如果通过阅读广播电视的文稿就可以清楚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几乎全部信息,那么广播和电视的声音和画面的功能体现在哪里?所以虽然我们广播电视的解说词更能如报纸般方便快捷的传递信息,但是如果我们能做的更具有广播和电视的特性,何乐而不为?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广播和电视的区别,这首先要从二者的传播符号说起。广播唯一的传播符号就是声音,而电视的传播符号则是视听一体的,除了声音外,更重要的是画面,所以二者的区别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画面。画面,包括图像、图画、字幕、动画、示意图、图表等等,画面的阐述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这里不多介绍,着重对二者在写作方面的区别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来说,广播要“为听而写”,电视要“为看而写”。 第一,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方式的不同,这是二者最基础的区别,也是区分写作的先决条件。广播是听觉媒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着重发挥的是声音的叙事表意功能,锻炼的是听觉思维能力;而电视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媒体,记者运用的是画面叙事表意的能力,锻炼的是视觉思维。比如邻近2012春节,记者要去各地采访群众的庆祝活动。除了通过正常的采访了解信息之外,对于广播记者来说,他着重要观察和录制的是连续的、震耳的锣鼓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交谈声等;对于电视记者来说,他着重要采录的则是群众表演和观看的阵势、热情等视觉所能传达的信息,要通过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各个景别和不同的拍摄角度去表现场面的整体气势和有特点的个人化的表情和动作,而对于声音的采集往往是在拍摄画面的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章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二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内涵是什么?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的实质,体现新闻评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为当前实际服务的方向;它们虽然各有侧重,却都是新闻性不可或缺的内涵。 三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时效性这一原则? 时效性有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一为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一为时机,即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时效性的这两个侧面,一则注重绝对时间,一则讲究相对时间,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闻评论特别是那些因特定新闻事件而发的评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主动权。忽视时间这一因素,则可能是评论成为“马后炮“,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存在的价值。 四新闻评论的针对性与一般论说文、政论文有什么不同? 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提供切合实际的见解为己任。 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 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内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像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五新闻评论政论性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事物的看法。起作用在于: 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政论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其次,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政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政论性就是它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了。 六新闻评论政论性的特点? (一)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 (二)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三)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政论性的核心) 七简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⑴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本质上属于主观认识 ⑵主要诉诸说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 ⑶强调说服力,要求正确、中肯地分析事物,揭示事物本质 ⑷注重通过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启发 人们作“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联想。 新闻报道:⑴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本质上属于客观的反映 ⑵主要运用叙述、描写手段,要求诸“要素”完备、明白、确切

浅析广播电视语言表达的艺术化

浅析广播电视语言表达的艺术化 摘要:目前,对于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审美层面的重视远远不够,忽视了语言表达愉悦共鸣的审美功能,应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使语言表达主体获得美感并创造出能给予人们审美愉悦享受的艺术作品,提升语言表达的艺术感和美感。 关键词:广播电视语言表达;艺术化; 广播电视语言是有声语言艺术,是通过大众媒介将有声语言艺术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目前,对于有声语言的艺术审美层面的重视远远不够,口语表达仅以实现信息共享、认识共识功能为主要任务,忽视愉悦共鸣的审美功能。 广播电视语言是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活动,但语言表达实践大多还停留在生存空间和规范空间,没有提升到审美空间,这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审美对于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意义,没有认识到今天人们对于美的强烈需求,没有认清语言表达主体的艺术创作主体地位。 本文以实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价值为目标,以艺术和审美范畴为中心,专注于探讨如何实现语言艺术的纯粹的审美功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指出语言艺术的美感力量对于人的精神的拯救作用,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角度帮助语言表达主体获得美感并创造出能给予人们审美愉悦享受的艺术作品,使接受者得到美感享受,提升语言表达的艺术品格,使语言表达进入审美语域。 一、加倍重视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 随着国家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但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愈发凸显出人们精神生活的空泛和干涸,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让人们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人们强烈地渴望得到心灵的安顿和精神的充实,因为心灵的力量才是人的生命的支撑力量。 人们不断寻求的精神力量包括思想的力量和美的力量两种,它们都来源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但是对于人生而言,思想的力量是功利性的,美的力量是非功利的,所以说:“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美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是我们得以升华的动力,再深刻的思想都会过时或成为常识,唯独美是永远的。”美的力量是把人们从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是一致的①。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审美活动是人们汲取美的力量的主要途径。艺术审美是由于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们获得精神愉悦的主要途径,艺术给予人的是一种审美享受,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审美愉悦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 今昔不同往日,广播电视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追求是重视语言艺术审美价值的体现,必须在深刻意识的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行动实现。 二、广播电视语言表达的美感营造 在充分认识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的基础上,要重视语言的美化。语言的美化,首先是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深刻,其次是通过有声语言表达的艺术化来实现和传达这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艺术审美活动获得的愉悦,是一种美感,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创作方,要力求达到一种层面,即在真与善的基础上,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范围与境界,另一方面,接受方,能

“虚境化”语境下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美学特征

“虚境化”语境下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美学特征 ——时空意义之上的“在场性”和“不在场性” 柴芦径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 摘要:本文强调广播语境的虚境化特征。所谓“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淮南子·原道训》)。“在场性”和“不在场性”的美学特征是在虚境化广播语境要求下,对有声语言时间和空间意义的提升。具体地讲,有声语言表达的“在场性”是声音形式及其引发的观念中的客观世界、想象中的意象世界;“不在场性”是紧密联系“在场性”的、在一定文化模式下有声语言蕴涵的审美意绪和美学价值。它以创新的面目出现,活跃于人们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虚境化;“在场性”;“不在场性”;意象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一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特征的表述有不同的内涵和方式。本文提出的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两个特征——在场性和不在场性紧密依赖广播语境的特点。基于广播媒体传播方式的基本特征,我认为,广播语境的核心特征是虚境化。 语言表达的语境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有些语言学家把广义的语境称作“情景语境”,一般指参与者的主观因素,时空等客观因素;狭义语境指“语流语境”,即显现在语言结构中的上下文。1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还包括“自然环境、具体对象的量和质、有声语言的内容形式、表达的出发点和归宿、前馈和反馈”2等;狭义的语境指的是“上下文”,即表达主体在话筒前对广大听众所说的话。另外,我们认为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语境既有现实的、具体的,也有虚拟的,更有想象的,因此,广播语境是一个虚实相生的、复杂的、综合的“生态环境”。广播语境是现实的,因为广播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言语活动的真实性和当下性传播的基础和前提;广播语境的虚拟特征主要体现在某些节目类型的语言传播是表演性质的,比如情景广播剧、角色化谈话节目等,它们的语境是虚拟的。无论是现实的、具体的广播语境还是虚拟的语境,其中都包含了“实境”和“虚境”。广播语境的“实境”包括上述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现实语境和虚拟语境中的属于客观存在的因素,比如节目播出的时间、节目内容所涉及的环境、时间、事件、人物或话题、听众收听的具体环境等。在广播语境的“实境”中,语言使听众对语言的明证性依赖较强,换句话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属性在“实境”中地位突出。比如传递信息、发表评论,表达主体的语言必须确凿、科学、严谨,必须保证在“实境”中令听众“昭昭”。在广播有声语言的“实境”中,听众对有声语言作为“代码”的依赖性较强,而对“实境”的依赖性较弱,因此在“实境”中,听众对有声语言产生不同理解甚至产生歧义的情况不容易发生。可以这样说,有声语言的实用性、理解性基本上占领了广播语境的“实境”,尽管下这样的结论是冒着被视为机械、割裂和武断的风险的。 广播的传播方式缺乏电视传播所具有的诉诸视觉的、实在的、具体的画面所营造的语言

广播电视学概论

1920年11月2日,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KDKA。它被认为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广播的优势:受众多、覆盖面广,伴随性收听,移动性收听;声情并茂,引发联想;参与性强,及时反馈;技术简便,成本低廉;广告便宜,相对回报比较实惠。广播的局限性:转瞬即逝,不易保存;容易产生歧义;线性传播的制约性 电视传播特点:现场转播的“共时空效应”;视听兼备多元信息符号;时效性强;家庭式收视;电视媒介传播的明星效应;显著的广告效应。 电视传播的局限: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选性差;不良电视节目给社会的负面影响更为直接。 电视之父:英国人白尔德 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936年11月2日,英国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电视台。 调幅波与调频波的区别:①调幅波抗干扰性能差;调频波抗干扰强,音质逼真②调幅波声音保真度较差;调频波声音保真度较高③调幅波除直线传播外,还能通过地面绕射,电离层反射,所以传播距离远,可达数千公里以上,但容易造成电台互相串音或差拍啸叫。而调频波是直线传播,传播距离较近,一般只达一两百公里,需用微波中继传送才能达到远方。(卫星传播当然就更远了) 无线电波传播的特点:无线电波的传播因波长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反射的情况还与电波本身的频率有关;无线电波的传播与电离层中的带电粒子——电子和离子的密度有关。 .广播电视传播的制度:国营制度型;公共制度型;商业制度型。 .电视传播的制式:NTSC制、塞康制(SECAM)、帕尔制(PAL)。中国PAL制(帕尔)俄罗斯SECAM制(赛康)美国NTSC 美国四大广播电视网:NBC、CBS、ABC、CNN 科学技术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起先导作用;广播电视事业需要先进的管理;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广播电视事业的运行环境。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时也特指精神文化,及所有的价值结构,规范结构,信仰结构等。 文化创业产业含义及特征:文化创业产业是指依靠创意者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 广义文化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本身对原有的文化模式的维护,是广播电视不得不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广播电视传播指向的文化圈的需要;文化传播的优势扩散原理告诉我们,优势文化有利于广播电视的发展;文化的圈层性使广播电视产生“窄播”和非群体化得发展态势。 受众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者及其传播内容的使用者,是使用而非一味被动接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的人。 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迁: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是出不重视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中后期,是忽视和无视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是重新认识、逐步重视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高度重视。新世纪以来,受众的主动性将凸显。 受众的地位及作用:受众是广播电视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广播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最终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务处 2012年03月30日 专业领域: 新闻采编与制作 课程代码 : 0531029 课程名称: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所属系部: 新闻传播系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3)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设计 (4) 1.教学设计 (4)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5) 3.考核方法 (5) 4.教学环境 (5) 5.师资队伍 (5) 6.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5) 表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6) 四、实施建议 (9)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理论知识,熟悉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新闻采访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新闻现象的能力,进行简单的新闻题材的写作。 1.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2.了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如何发现新闻。 4.了解新闻媒采访的基本知识。 5.了解新闻写作的原则与要求。 6.了解各种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有效手段进行采访前的资料准备、查询等工作。 2.能够对人物进行采访活动。 3.能够写出新闻稿件。 3.素质目标 1.具备灵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 2.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 3.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倡导项目教学法,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个人采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过程中关注学生解决实训项目等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其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应对能力。 1. 教学设计 本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训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涉及到基础写作等课程,而学生实际新闻方面的知识甚少。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必须有的放矢的编制教学计划。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在保持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重点放在采写方面。对理论性质的内容尽量进行删减、压缩,突出采写方面的实训。在实训方面则是放在课后学生对项目的采写上,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采访技巧和写作能力。 实训项目设计以若干具体活动为线索进行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校外基地等多种途径,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重点在学生的采写能力方面。

《新闻写作知识》讲义

《新闻写作知识》讲义 一、新闻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把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从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所著《德国新闻事业》算起,迄今不过一百多年。若以美国新闻教育和研究事业的兴起为标志,也仅为一个世纪左右。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迟于欧美国家,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行。由于该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的研究对象起步较晚,所以,我们在学习新闻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一些著作的提法或者分类并不统一,但它们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我国的新闻理论主要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新闻学理论,但又有所不同。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很多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在西方,对新闻的严肃定义有:“新闻就是变迁的记录”——英国《泰晤时报》,“新闻就是新鲜报道”——英国《牛津字典》等等,在国外对新闻的幽默定义也有许多,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纽约太阳报》博加特等。 我国学者对新闻也有一些定义,比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很重要事实”——范长江;“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我们一般指的新闻,可以理解为: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新闻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第一要素。 凡是新闻文体,不论消息报道,还是通讯、特写,在写作上都应当做到新、快、短、活。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按体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以及新闻边缘体裁。新闻边缘体裁主要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等。 新闻分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上段的分类是按广义的新闻进行分类的,它们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又称电讯(通过电报、电传、电子计算机传输的消息)。它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也是最直接、最简练、最迅速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的报道方式。 (三)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新闻构成的主要因素。交待新闻要素,是把事实报道清楚的起码条件。一般来讲,在传统的新闻学讲义中,我们常提到的是五要素,所谓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在西方新闻学有一个观点,认为新闻学除了五个W外,还应增加一个H(How——怎么样,何果),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 (四)新闻语言 在写新闻时,有的作者常用写散文或者写评论的方式写新闻,其实,它们之间的语言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评论语言是说理性语言,新闻语言则是表述事实的语言。

从细节入手 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从细节入手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发表时间:2010-12-22T13:54:25.94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闫蕊寒 [导读] 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而能否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则是确保语言文字纯洁、健康的关键闫蕊寒(吉林省延边人民广播电台,吉林延吉 133000)?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212-01 摘要: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而能否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则是确保语言文字纯洁、健康的关键。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更是责无旁贷。然而,目前,在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还很普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能不要求我们从细节入手,去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关键词:语言文字;规范;纯洁;文明程度;广播电视;普通话;推广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全面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而能否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则是确保语言文字纯洁、健康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语言的应用空前广泛,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日益突出,这种情形下,加大语言文字工作的规范力度就显得尤为迫切。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更是责无旁贷。然而,目前,在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还很普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能不要求我们从细节入手,去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一、要正确使用结构助词 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是表明词语之间结构关系的助词,具体地说,就是用以表示附加成分与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经常使用的结构助词有三个,即“的”、“地”、“得”。它们的读法一样,但是用文字表示,必须写成三个样子。由于读音无差别,书写错误就常常被忽视了。许多稿件、文章、电视屏幕上出现的字幕,几乎清一色地将所有的结构助词写成“的”。这就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直接影响播音员(主持人)的感情表达(尽管三个结构助词发音相同,但由于它们在句中的地位不同,常常影响到语气和逻辑重音);二是在读者和观众中传播错误的东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结构助词的用法。 简言之,“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就是说,定语后面写作“的”,状语后面写作“地”,补语前面写作“得”。这样可以使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也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正确确定逻辑重音并正确表达情感。 另外,结构助词误用,常常导致动词所要求的宾语错误。比如央视一位“名嘴”在与一线记者连线后,总愿意说“感谢××发回的报道”,还有些主持人在节目结束时习惯性地说一句 “感谢您的收看”。这些说法,皆因一个结构助词“的”,将“感谢”的对象搞错了,本应感谢“人”,却成了感谢 “收看”和“报道”。 二、数字的学问 广播电视新闻常常要用数字说话,尤其是在成就报道中常常会大量使用数字,但如何运用数字却是大有学问的。由此反映出的问题也就比较多。具体表现为: (一)倍数概念模糊。央视某频道有一篇报道介绍一个行业今年以来的发展变化,把形势描绘得很好,可是用数字对比时却来了一句“是去年同期的一倍”。“是一倍”表示什么意思?显然是指相等。相等就是维持原有局面,没有发展变化,这有什么值得宣传的?作者的意思很明显:“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或者说“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 (二)误用结构助词。一则广播新闻说“……超过去年全年的34%”。是多还是少?作者的意思显然是说“多”,可是,如果去年全年的效益是100,今年只要达到34.1,就可以说“超过去年全年的34%”。这里的错误源于一个“的”字。如果要表示“比去年全年多34%”,就只能去掉“的”字,改为“超过去年全年34%”。 (三)说法不准确。“近200多人参加活动”。“近200人”是不足200人,“200多人”,是超过200人,那么,“近200多人”,到底是不足200人,还是超过200人呢? 与之相似的,还有“将达到80%多”一类的说法。 三、几个常用词的误用 所谓常用词,顾名思义,是指说话、写文章经常使用的词汇,是人们在语言文字交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然而有些看似十分简单的常用词,在我们的广播、电视、报纸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误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几个: (一)“进行”。在广播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节目)中,常出现一些滥用“进行”一词的句子,听起来很不舒服。总体上说,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多余,二是不当。 先说一下“多余”。“代表们积极进行投票。”“干部职工踊跃进行捐款。”这两个句子中,“进行”都是多余的,将“进行”一词去掉,变为“代表们积极投票”、“干部职工踊跃捐款”,不仅句子完整通顺,而且简洁明了。 如何判断“进行”一词是否多余呢?有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 “进行”用于动词之前,而不用于动宾词组之前,因为动宾词组清楚地表明了动作及其支配的对象,无须再用“进行”。上面两个句子中,“投票”、“捐款”都是动宾词组,如同“吃饭”、“读报”一样,均由动词及其支配的对象组成。没有人会把“我正在吃饭”、“我在读报”说成“我正在进行吃饭”、“我正在进行读报”,同样道理,“投票”、“捐款”也就不需要“进行”了。 再说一下“不当”。“对90多株罂粟进行了铲除。”“对20多台赌博机进行了销毁。”这两个句子听起来就十分别扭。从语法角度讲,“对……铲除”、“对……销毁”都是说不通的。显而易见,其错误在于介词使用不当,须将介词“对”改为“将”,形成“将***铲除”、“将***销毁”的句式。这样一来,另一个错误就显露出来了:“铲除”和“销毁”都是只显动词性的词汇,在句中充当谓语是十分妥切的,可两个例句中硬要让它们充当“进行”的宾语,这就必然造成语病。因此,两个例句均应在更换介词的同时去除“进行”,恢复“铲除”和“销毁”的谓语地位,使句子成为“将90多株罂粟铲除”,“将20多台赌博机销毁”。当然,这种改法不是惟一的,还可以调整词序,将谓语前置,形成直叙式:“铲除90多株罂粟”,“销毁20多台赌博机”,这样,句子不仅通顺,而且易听易懂,更加符合广播电视语言的要求。 (二)“重点”。重点是指同类事物中主要或重要部分。如果将同类或类似事物排列一大堆,那就没有重点了。如“重点查处无牌无证、酒后驾驶、超员超载、乱停乱放、不按规定行车、非法营运、异地营运等交通违法行为”。这里不仅排列了一大堆“同类事物”(均为交通违法行为),而且尚未叙述完毕,又用了一个“等”字,哪里还有重点可言?为什么不使用确切的表述方法,如“着力查处”、“下大力气查

电视新闻文稿写作的基本原则

第八节电视新闻文稿写作的基本原则 魏俊宝 电视新闻写作是指解说词的写作。 解说词不仅仅是对画面语言起解说、补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画面有着串联、提示、丰富的意义,使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有机结合,并延伸和深化画面内容,从而拓展视觉的深度和广度,以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画面,加强电视新闻的传播力度。 因此,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当重视并提高文稿写作水平,克服电视新闻只要画面摄制好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解说词写作的基本要求 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的结构方式,决定了解说词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新闻文稿。它有自己的特性和写作规则。 它的特性具体在两个方面:⑴解说词和画面是相伴而行的。解说词塑造形象的手段不能仅凭语言自身独立完成,而是要根据电视画面的特点,与画面及其表现手段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对形象的塑造,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不能离开画面而独立存在的,它缺乏独立性。所以,解说词的优劣,不能简单从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好坏来评价,最重要的是在于其他表现元素的配合协调。(2)解说词是用来播讲的。它是有声语言的方式诉诸观众的听觉感官。因此,它应该同广播文稿一样具有有声语言的特点。 45

解说词写作的基本原则 一、为看而写 “为看而写”是指要充分考虑到画面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 表现元素,也就是常说的“本”,要注意解说词与电视新闻其他表现元素尤其是与画面之间的配合关系。“为看而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解说要紧密配合画面,以加强“看”的效果。 解说应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涵义,交 待画面无法而又必须传达的信息,使解说与画面形式一种呼应,一种默契,不仅解说依据画面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而且画面内容也依赖解说得以丰富和延伸,两者紧密交织,互相融通,最终完成对形象的塑造。千万不要造成“声画两张皮”的现象。 其一,解说词直接解说画面,补充画面表现不了的内容。使画面更精确,从而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有价值信息。 其二,解说词根据主要的需要,提炼画面含义,发掘画面内涵,升华画面内容,既加强了画面的力度又深化了主题。 2、解说词要简洁凝练,为观众腾出理解和思考画面的 余地。 电视新闻以简约为审美标准之一,解说词写作更是如此。解说词是和电视画面互相配合使用的语言。画面强烈的现场感和色彩多变的特点,使观众把注意力放在画面上。在对解说词注意力相对下降的情 46

广播新闻稿件的写作

广播新闻稿件的写作 ○翟河贵 (县广播新闻写作培训班〃2013年6月14日) 目次 一、广播稿的概念 二、广播的社会作用和发展 三、广播稿的特点 四、广播新闻的种类 五、广播稿的基本写法 六、写广播稿的基本要求

各位通讯员朋友: 应有关领导之约,现冒昧地在此谈谈“广播稿的写作”。其实,我对广播稿的写作法,仅仅略知皮毛。充其量,是二三十年前给县广播站和云贵两省的广播电台投过稿,后又当过县广播电视台的总编辑;在去年所著的《新闻写作谭》一书中,还漂皮地谈了谈不同媒体稿件的写作,当然也谈了广播稿的写作。 在此,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对,欢迎批评指正。 一、广播稿的概念 1、广播的含义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前者我们通常称为广播电台,后者则就叫广播。 2、广播稿的含义 广义地说,广播稿就是为了广播或广播电台的播出需要,所专门采写的文稿及相关音频资料,它主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访谈和录音报道等。

狭义地说,就是专为广播而采写的各类新闻稿件,特别是针对“新闻联播”节目而采写的消息或小通讯。 现在我们所说的广播稿,就是狭义的广播稿,是特指为我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而采写与制作的稿件和录音材料。 二、广播的社会作用和发展 广播同其他传媒形式一样,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说,如沟通作用、教化作用、动员作用、导向作用、感染作用、批评作用等等。社会越是发展,科技越是进步与发达,我们越是离不开信息传媒。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和互联网,分别是我们在从事各项社会活动时,获取信息的窗口和渠道之一,而且是尤为重要的窗口和渠道。 广播作为重要的传媒形式,它的历史并不长,还不到一百年时间,但是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重要和重大的作用。在交通还不发达的上个世纪上半叶,甚至在八十年代以前,它以报纸不能望其项背的速度,将世界上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迅速传遍每个角落。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就是广播及时将信息传递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歌剧《红岩》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渣滓洞里的江姐她们从广播里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时,那万千感慨汇成欣喜与骄傲,她们一针一线在铁窗里绣五星红旗。一九七六年,我们僻远的玉屏,也同全国同时惊闻毛主席和周总理逝世,肝胆俱裂,

广播电视评论

广播电视评论的定义:广播电视媒体就新闻事件或者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观点性广播电视文体 播电视评论:两种理解 1对于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特点、优劣或者对于广播电视本身功能角色价值的评论语言、评论意见和评论文章(关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评论——媒介批评) 2由广播电视媒体制作和发布的、存在于广播电视平台之上的,以提供意见、分析、讨论为主要内容的评论类节目 (使用广播电视节目来进行评论——评论类节目) 广播电视评论学的研究对象 1.本体论:广播电视评论的定义、特点、地位、作用等。 2.创作主体论:评论主体是谁?个人还是团体?真实的还是抽象的? 3.对象论:哪些领域适用于广播电视评论 4.创作论:选题、立意、结构、论证、语言 5.文体论:哪几种主要存在形态 6.媒体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报刊评论、网络评论的异同 6.接受主体与传播环境论:受众心理、社会思潮与舆情、媒介环境变化 7.历史论:广播电视评论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历史演变轨迹。 广播评论主体地位的确立 早期对于报刊评论的依附关系 80年代的独立与成熟 今日特征:直播式热线评论占主流 广播电视评论的定位和任务 寻找合适的生存空间 寻找合适的心理占位 寻找合适的内容成分 寻找合适的外在形象 寻找合适的资源和优势 广播电视评论的特征 1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结合 2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的结合 3一般性评论与深入解读相结合 4广播电视自身特点的渗透和落实 广电评论的第一要义:平等交流 1.平等:没有训斥,也没有献媚;不拿腔拿调,也不卑躬屈膝 2.平静:犀利的洞察力、流畅的节奏、稳定的情绪控制 3.平视:尊重观众,也尊重你的受访对象、记录对象甚至是揭露和批评对象 4.平实:感情真实、内容厚实、细节详实、手法朴实

《播音与主持语音基础知识与播音发声教程》

《播音与主持语音基础知识与播音发声教程》第一部分 语音基础知识 概论 播音员,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进行着传播信息的创造性劳动。 而普通话则是这种创造性劳动的最基本的手段。 那么,什么是普通话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怎样理解普通话定义? 1、为什么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不以其他地方的语音为标准音? 答: 任何方言都可以作为标准语音,张太炎曾建议用武汉话作为语音标准,古往今来民族共同语都是以政治文化中心的语音做为标准。由此可见,今天我们把北京话定为普通话的标准是历史的必然。 日本广播协会NHK声称代表了日本标准语音, 英国广播公司BBC号称代表着最标准的英语. 他们的语言能以代表自己国家最标准的语言为荣. 我们也不能降低对语言的要求. 2、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为什么不说以北方话为标准音? 答:

北方话是地区方言,北京话是地点方言。点比区更具体更精确。(地区方言差别很大,地点方言则很精确。) 3、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为什么不说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呢? 答: 北京话是地点方言,北方话是地区方言。主要是为了解决词汇问题,因为北京话是地点方言,词汇受限;而北方话是地区方言,词汇丰富。 例如: 普通话里的妻子,以北方方言来说: 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的词汇: 比如: 老婆、媳妇、婆姨等。 又如: 普通话里的“跑”以xx化来说: 有“颠儿“ ”撒鸭子”,而其就不能做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所以要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而不能以北京话做为基础方言。 4、语音、词汇、语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基础,是词语句子的物质外壳,靠着语音的帮助,人们的思想才能固定在词和句子之中。 现代汉语的一般词汇几乎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迅速的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 下放、上山下乡,下海,下岗。这些词汇都具有时代的基本特征。

广播电视台创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汇报修订版

广播电视台创建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汇报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金乡县广播电视台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估组专家: 首先我代表金乡县广播电视台全体干部职工向各位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 金乡县广播电视台由设立于1958年的金乡广播站发展而来。目前设新闻、生活、影视三个频道及办公室、财务室等6个职能科室,现有干部职工105名。开办有《金乡新闻》、《蒜乡播报》、《今日聚焦》、《蒜乡农事》等19个自办电视栏目,每天自办节目播出时间为120分钟。另有一个广播频率,一个广电专业网站。 作为媒体单位,近年来县广播电视台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按照县语委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我台的语言文字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组织健全,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县广播电视台始终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作为广播电视宣传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由台长任组长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今年根据

迎评工作要求,我们又专门成立了迎评领导小组,对迎评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出台了迎评实施方案。 二、突出重点,建章立制,努力体现广播电视语言文字工作特色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一个单位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新闻媒体发挥“喉舌”作用、做好宣传工作的保证。在抓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建章立制,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各项考核奖励制度,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列入全体干部职工的基本行为规范,列入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保证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纳入全台日常工作管理 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要求》、《建立普及普通话工作责任制》等10多项制度。对语言文字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与广播电视台整体节目质量考核接轨,与节目采编制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对提高全台工作人员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增强工作责任心,优化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节目制作和办公环境用字,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关规定,我台自办的广播、电视栏目全部使用普通话播音;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重点

1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2广播电视新闻学: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是广播电视学与新闻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3录音通讯:对最突出,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报道性与描述性相结合的广播形式,由记者叙述,人物谈话或对话,现场音响剪辑组合而成。包括录音人物通讯,录音事件通讯,录音工作通讯,录音概貌通讯。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5纪录片: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6广播电视报纸的优势? 广播:首先,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其次,多语种广播,针对性强。第三,成本低。第四,接收方便。 电视: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纪实性强、有现场感,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多种功能、娱乐性强。报纸:1、传播面广。报纸发行量大,触及面广2、传播迅速。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网和发行对象,因而投递迅速准确。 3、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报纸能较充分地处理信息资料,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入细致。4、文字表现力强。报纸版面由文字构成,文字表现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可多可简,图文并茂,又可套色,引人注目。5、便于保存和查找。报纸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6、传播费用较低。 7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的发明,电子媒介的产生,计算机的发明。 8新闻规律的涵义 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 9新闻双重价值律的标准 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10新闻双重价值的判断 11新闻宣传价值的几点要素 第一新闻报道与党中央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前提)第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构思,要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人民利益负责是一致的,需要有长远观念与全局观念。(过程)第三新闻报道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提倡还是反对,都要考虑报道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效果)第四宣传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表面性与绝对化,防止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与方法的侵蚀(方式)第五注意保密 12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殊规律那三个? 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 13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党性原则。二真实性原则。三思想性原则。四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五为受众服务原则 14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共性? 一传播对象的广泛性(直接,费用低,文化程度要求)二传播顺序的制约性(线性,与报纸网络相比)三传播信息的多元性(全方位信息——主信息之外的现场音响,画面)四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和亲身介入——人际交流的画面)

从细节入手 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从细节入手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摘要: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而能否规范 地使用语言文字则是确保语言文字纯洁、健康的关键。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推广普 通话的重要阵地,更是责无旁贷。然而,目前,在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 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还很普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能不要求我们 从细节入手,去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关键词:语言文字;规范;纯洁;文明程度;广播电视;普通话;推广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标志 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全面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而能否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则是确保语言文 字纯洁、健康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语言的应用空前广泛,语言文字作为 交际工具的作用日益突出,这种情形下,加大语言文字工作的规范力度就显得尤 为迫切。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更是责无旁贷。然而,目前,在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还很普遍,这不能不引起我 们的高度重视,不能不要求我们从细节入手,去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一、要正确使用结构助词 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是表明词语之间结构关系的助词,具体地说,就是用以 表示附加成分与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经常使用的结构助词有三个,即“的”、“地”、“得”。它们的读法一样,但是用文字表示,必须写成三个样子。由于读音 无差别,书写错误就常常被忽视了。许多稿件、文章、电视屏幕上出现的字幕, 几乎清一色地将所有的结构助词写成“的”。这就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直接影响播 音员(主持人)的感情表达(尽管三个结构助词发音相同,但由于它们在句中的 地位不同,常常影响到语气和逻辑重音);二是在读者和观众中传播错误的东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结构助词的用法。 简言之,“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就是说,定语后面写作“的”,状语后面写作“地”,补语前面写作“得”。这样可以使语言的 结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也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正确确定逻辑重音并正确表 达情感。 另外,结构助词误用,常常导致动词所要求的宾语错误。比如央视一位“名嘴”在与一线记者连线后,总愿意说“感谢××发回的报道”,还有些主持人在节目结束 时习惯性地说一句“感谢您的收看”。这些说法,皆因一个结构助词“的”,将“感谢”的对象搞错了,本应感谢“人”,却成了感谢“收看”和“报道”。 二、数字的学问 广播电视新闻常常要用数字说话,尤其是在成就报道中常常会大量使用数字,但如何运用数字却是大有学问的。由此反映出的问题也就比较多。具体表现为: (一)倍数概念模糊。央视某频道有一篇报道介绍一个行业今年以来的发展变化,把形势描绘得很好,可是用数字对比时却来了一句“是去年同期的一倍”。“是 一倍”表示什么意思?显然是指相等。相等就是维持原有局面,没有发展变化,这有什么值得宣传的?作者的意思很明显:“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或者说“比去年同 期增加一倍”。 (二)误用结构助词。一则广播新闻说“……超过去年全年的34%”。是多还是少?作者的意思显然是说“多”,可是,如果去年全年的效益是100,今年只要达 到34.1,就可以说“超过去年全年的34%”。这里的错误源于一个“的”字。如果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