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常见考点

中考常见考点

中考常见考点
中考常见考点

中考常见考点

名词:

a few radios

a little advice

a useful book

a report

an old man

an hour

a European city

an empty room

a one-yuan stamp

an 8-yuan ticket

an information board

an honest student

miss an “m” in this word a university

an uncle

a friend of mine

my father’s friend

a friend of my father’s the gate of the school the teachers’ office

the Browns’ house

the Children’s Palace

a number of students

an amount of money

a pair of trousers

a piece of advice

a couple of days

three cups of tea

a group of boys

two loaves of bread

a lot of reporters

lots of information plenty of books

plenty of milk

介词:at night/noon

on a windy morning

on Tuesday evening

in the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in September

in spring

in 2010

in the future

in the beginning

in a minute

in no time

in one’s fifties

on weekdays

on time

on the night of June 17th

in the factory

in the city

in the forest

in the river

in the world

in space

on the farm

on the wall

on the right

on the second floor

on one’s side

on one’s way

over the head

under the tree

above the head

below the hill

between the two

among the students

along the river

around the lake

about the city

on economy

Besides Tim, Mike also like sports.

Except Tim, we all do sports every day.

In addition 此外(还), I like sports very much.

postage for

an entrance to

work out a solution to

Smile is a bridge to friendship. pay a trip to

pay a visit to

on the way to

key to

find (out) the answer to

buy a ticket for

protect sb. by doing sth.

冠词

the sun

the east

the tallest boy

the first day

the Huangpu River

the Great Wall

the girl in red

play the piano

the poor

go to school on foot

walk to school

go to school by bus

take a bus to school

go home by bike

ride a bike home

go to the factory in a hurry hurry to the factory by bus

on the bus

go to school by bus / on the bus take a bus to school

by phone

on the phone

零冠词

this evening

that morning

these days

all day

one morning

one day

last week

next Tuesday

history

Lesson One

Tom, monitor of Class 3

by bus

Beijing

Yangpu Park

play basketball

at school

next week

my other hand

by bus

on a bus

in red

in a red coat

at night

in the night

have lunch

have a rich lunch

in space

in the sky

Ninth Street

the ninth month

数词:

It is ten minutes’ walk.

It is a ten-minute walk.

one and a half hours

two hours and a half

two hundred clerks

hundreds of tomatoes

five hundred of the staff

one-fifth of the work

two-fifths of jobs

an 18-year-old boy

The boy is 18 years old.

He is over thirty years old.

He is in his thirties.

Class Two Grade Three

Page 5

take a No. 18 bus

Room 201

June 1st 1st June

代词:

one ..., the other (one) ...

one ..., another (one) ..., (the other)

some/five ..., the others (ones) ... some ..., others (ones) ...

the rest (of sth./sb.)

Jack teaches English, so does Mike.

She isn’t at home. He isn’t at home, either.

She didn’t go there. Neither did I.

Both of them are here.

Neither of them is here.

Either of them is here. All of them are here.

None of them are (is) here. Both you and he are honest. Neither you nor he is a scientist. Not only you but also he is a worker.

Neither of them is dead.

Both of them are dead.

Either of them is dead.

All of the workers are here. None of the workers are (is) from Shanghai.

Each of them has potatoes for lunch.

Every one of them has a book. either side = both sides either end = both ends

not all = some

not every = some

not both = either

both sides of the road 路的两边

either side of the road 路的两边

each side of the road 路的每一边

形容词和副词:

something important/strange

a little more time

much better than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boy = any of the boys any other boy = any of the other boys

anyone else = any of the others She is a beautiful girl.

The dancer is beautiful.

Let’s do something to make the city more beautiful.

She dances beautifully.

I really agree with him.

Luckily she won the first prize. so good

too bad

very clever

quite important

rather difficult

old enough

as often as

not as/so easy as

bigger than

much better

far more useful

even earlier

still greater

a little longer

better and better

The earlier…, the better…

the fastest in our class

the tallest of the three

the second longest river

one of the longest rivers among the best films

改变句型:

be not tall enough to reach the book on the shelf

be too short to reach the book on the shelf

How far (ten minutes’ walk) How soon (in ten minutes) How long (for ten minutes) How often (twice a week)

How many books did you buy? --None.

--How much milk did you eat? --None.

sb. pay money for sth.

sb. spend money on sth.

sth. cost(sb)money

go to school on foot

walk to school

go to school by bus

take a bus to school

it takes sb. time to do sth.

sb. spends time doing sth. What a clever boy he is!

How clever the boy is!

What nice weather it is!

How nice the weather is!

What beautiful flowers (they are)!

How beautiful the flowers are! What important information it is!

What useful advice he gave us! What interesting news it is! What beautiful music he is playing!

What good work he has done! What great fun it is to fly a kite here!

What an interesting news report it is!

What a good time they are having!

What a quick lunch he has had! What a happy life we are living! What a heavy rain we had last night!

动词不定式:

make sb. do sth.

let sb. do sth.

help sb. (to) do sth.

ask sb. to do sth.

tell sb. to do sth.

allow sb. to do sth.

tell sb. to do sth

teach sb.to do th.

invite sb. to do sth.

want sb. to do sth.

wish sb. to do sth.

want to do sth.

learn to do sth.

decide to do sth.

try to do sth.

hope to do sth.

wish to do sth.

would like to do sth.

listen to sth. /sb.

know how to do sth.

tell sb. what to do

be sure to do sth.

动名词:

enjoy doing sth.

practice doing sth.

finish doing sth.

mind doing sth.

suggest doing sth.

spend time (in)doing sth.

be busy doing(in) sth.(be busy with sth.)

go on doing sth.(=go on with sth.)

be used to doing sth.

used to do sth.keep sb. doing sth.

keep doing sth.

give up smoking

hear sb. doing sth.

跟动名词或不定式

stop doing sth.

stop to do sth.

remember doing sth. remember to do sth.

forget doing sth.

forget to do sth. be ready to do sth.

see sb. doing sth.

see sb. do sth.

hear sb. do sth.

start/begin to do sth.

动词:

search a place for sth./sb.

look for sb/sth in/ata place give it up

reach Shanghai

arrive in Shanghai

get to Shanghai

attend the meeting / a concert have great fun

leave Shanghai

leave for Beijing

borrow a book from Mr Li lend a book to Mr Li

had better do sth.

had better not do sth.

play the piano

play football

play with a football

fail to do sth.

be not able to do sth.

fail (in) the exam

not pass the exam

manage to do sth=succeed in doing sth.=be able to do sth.

look angry

look angrily at sth.

feel hard

taste delicious

seem strange

sound great

smell nice

become useful

fall ill

get angry

stay awake

turn red

grow dark

come true

go wrong

keep warm

keep the room tidy

make the city more beautiful

find the man dead/lying on the floor leave the door open

get everything ready

set the man free

容易混淆的词/用法

have gone to HongKong

have been to HongKong several times

have been in Hongkong for many times

have been there twice

have been there for one week

raise your hand (vt)

The river rose two feet. (vi)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put on a pair of glasses wear a red T shirt

have a coat on

dress sb. in a red coat

be dressed in a red coat = wear

look for a book in the room

search the room for the book

find a mistake

find out who broke the window discover a new star

listen to the report

hear the news

look at the blackboard

see a film

read a card/ map

watch a match

visit a friend

look at the picture

look out of the window

look after the child

look like his father

look up a new word in the dictionary look for a pen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you

bring the book when you come here take the book when you go there fetch some coins

send / post/ mail him a letter

carry fifty passengers

carry much water

move into a new flat

say something

say it/ this/ that (in English)

say a word/ a few words

say hello to sb.

say (to sb.) that ...

What did you __say__ at the meeting?

tell the time/ the way/ the difference tell a story/ the truth/ the news

tell sb. about the book/ his work/ life tell sb. to do sth.

tell sb. that ...

can tell wh.

What did you _tell___ him to _say___ at the party?

talk about sth.

talk with/to sb. about sth.

speak English

speak at the meeting

speak to sb. about sth.

Are you going to __speak___ at the meeting?

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及 答题方法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议论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议论文题目分为论题,论点,寓意型。在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1)位置:论点常在这些位置①题目点明②开头提出(事例引出/名言引出/直接提出/引用提出)③结尾总结④文章中间 (2)句式: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 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如果是论点,回答格式是: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 如果是论题,回答格式是: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虽是个句子,但是个疑问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3、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常见的有:⑴名言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名言后边,答题格式是:①道理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如果名言比较幽默,还要写上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⑵事例开头,而且论点就在事例之后,答题格式是:①事例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⑶比喻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其后,答题格式是:①比喻论证,引出并证明论点,生动形象,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⑷直接提出论点,答题格式是:开门见山,直接亮明了作者的论点。此种情况较少。 ⑸虽然是名言、事例或比喻开头,但后面跟的是论题,答题格式是;①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中考物理公式完整版精编

中考物理公式完整版精 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v s t =t s v =S F 速度公式: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 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F = F 1-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V m = ρ F 浮= G – F ??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水gV 排 ? F 浮=G ? p =

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L 1=F 2L 2: 或写成1 2 21L L F F 滑轮组: F = n 1G 总 s =nh ? 对于定滑轮而言: ∵ n =1 ∴F = G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21 G s =2 h 机械功公式: W =F s ? 功率公式: P = t W

机械效率: 总 有用W W = η ? 热量计算公式: 物体吸热或放热 Q = c m △t ( △t >0) Q 放= mq ? 电流定义式:t Q I = 欧姆定律: R U I = W = U I ? 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 U 2 t 提示:电流等于1s 内通 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 P = W /t ? ? P =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2 1 2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21 2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1 2 2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表达式:1 2 21R R P P = 常数:①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_________km/s

陕西历史中考知识点整理.

历史九年级上下册考纲知识点整理 一、伯利克里改革 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以才选官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 1、时间:14世纪— 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代表人物国别主要作品及其成就但丁意大利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达·芬奇意大利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莎士比亚英国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航海家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 1688 :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 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 取得了最后胜利。 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 1653年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3、 1688年宫廷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 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 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中考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中考议论文阅读常见考点与答题技巧 一、考点归纳: 1.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4.辨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或论证角度。 5.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6.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二、议论文文体知识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②论据分类:事实论据和理论(道理)论据。 ③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④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⑤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A.举例论证(事例论证、例证法): 举出……的事例,具体确凿、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B.道理论证(包括引用论证): 运用科学的道理或引用名言、格言、警句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比喻论证:(喻证法) 以事喻理,(把。。。比成。。。),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E、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用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子: 如“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依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诚、丰富来赢得更多的掌声。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这段话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1)比喻论证。作者把人生比做舞台.论证了诚实是可贵这个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引用傅雷先生的话.有力地论证了诚实的可贵这个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题型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文段中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 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简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⑴a富国——鼓励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b强兵——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d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不告发,则十家连坐。⑵秦的国力骤增,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认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⑴“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改管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⑵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最终催生了大唐开放繁盛的新气象。 中国近代史 3、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简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内容: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英协定关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⑵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爱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掠夺北方领土250多万平方千米,沙俄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5、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简析《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兵费两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6、列举《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简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内容:赔款4.5亿两白银;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拆毁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炮台,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由各国派兵常驻;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7、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简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第一个兵工企业;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军工企业、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 ⑵作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8、简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列举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简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文学革命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

初中物理中考基础必考点总结

1.光速(电磁波速):C=3×108m/s=3×105k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空气中) 3.人耳区分回声:≥0.1s ( ≥ 17m ) 4. 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3×105Pa≈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1.0g/c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手机锂电池电压:3.7V 14.人体安全电压:≤ 36V(不高于36V) 15.动力电路电压:380V 16.家庭电路电压:220V 17.单位换算(1)1m/s=3.6km/h(2)1g/cm3=103kg/m3 (3)1度=1kw·h=3.6×106J (4)1L= 1dm3= 10—3m3 (5)1mL= 1cm3= 10—6m3 (6)1L=1000mL (7)1m= 10dm=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1dm=10—1m=0.1m ; 1cm=10—2m ; 1mm=10—3m ; 1um=10—6m ;1nm=10—9m (8)1m2 = 102dm2 = 104cm2 = 106mm2 1dm2 =10—2m2 ; 1cm2=10—4m2 ; 1mm2=10—6m2 (9)1m3 = 103dm2 = 106cm3 = 109mm3 1dm3 =10—3m3 ; 1cm3=10—6m3 ; 1mm3=10—9m3 (10)1s=(1/3600)h 1min=(1/60)h ①伽利略:伽利略理想实验: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他力的作用,将会继续保持同样的速度沿直线永恒运动下去。最早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最早提出惯性。 ②牛顿:【力的单位:N】,牛顿三大定律,光的色散。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③帕斯卡:【压强的单位:Pa, 1 Pa=1牛/米2=1N/m2 】,帕斯卡裂桶实验。 ④托里拆利:第一次测出大气压强的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3×105Pa。 ⑤阿基米德:一是: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二是:杠杆平衡问题,杠杆原理(F1L1=F2L2)。 ⑥焦耳:热和机械功的当量关系。焦耳定律(Q=I2Rt)。【功和能的单位:J,1J=1牛·米=1N·m】 ⑦瓦特:蒸汽机,【功率的单位:W,1W=1J/S】⑧安培:安培定则,【电流的单位:A】 ⑨伏特:【电压的单位:V】⑩欧姆:欧姆定律(I=U/R)【电阻的单位:Ω】 ⑿奥斯特:奥斯特实验,电流的磁效应(电生磁)⒀法拉第:电磁感应(磁生电) 1.长度:课桌高约0.8m,一层楼高约3m,教室门高约2m,一张纸厚(头发直径)约0.1mm,一枚硬币厚 约2mm,一只新铅笔18cm,成人步幅约75cm ,地球半径6400km,物理课本宽18cm,长约26cm。 2.时间:正常人脉搏跳动1次约1s(一分钟跳70次左右),呼吸一次约2s~3s,我国国歌时长约46秒, 橡皮从课桌落下的时间约0.4秒,中学生百米赛跑约15秒(优秀运动员可达到10秒)。 3.速度:中学生步行速度约1~1.5米/秒,自行车速度约5米/秒,高速公路小轿车可达到33m/s。 地铁运行速度约11~22m/s.中学生百米赛跑约8m/s。 4.声:繁忙的交通区域响度在70~80dB,正常说话40~50 dB。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5.质量:一枚邮票约50mg,一根粉笔(一个乒乓球)的质量约3g,一元硬币(一块橡皮)大约6克,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总结

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t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 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 计算 ] V m =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 F ? ? F 浮= G 排=m 排g F 浮=ρ水gV 排 ?

F浮=G ? p=S F p=ρgh 帕斯卡原理:∵p1=p2 ∴2 2 1 1 S F S F = 或2 1 2 1 S S F F = ? F1L1=F2L2 或写成:1 2 2 1 L L F F = 滑轮组: F = n 1 G总 s =nh ? 对于定滑轮而言: ∵n=1 ∴F = G s = h 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21 G s =2 h 机械功公式: W =F s ? P =t W 机械效率: 总 有用W W = η×100% ? 热量计算公式: 物体吸热或放热Q = c m △ t (保证 △t >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 ? ★电流定义式: t Q I = ?

欧姆定律: R U I = W = U I ? ? 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Rt 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 U 2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 ? P = W /t ? ? P = I U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 +U 2 分压原理:21 2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2 1 2 1R R P P =

初中物理中考公式

1,速度公式:v = t s 单位换算1m/s=3.6km/h 2,密度公式:V m = ρ 变式求质量:V m ρ= 求体积ρ m V = 单位换算1g/cm 3 =1×103 kg/m 3 3,重力公式:G=mg 4,固体压强:公式:;单位:帕斯卡(Pa )。1Pa=1N/m 2 含义:1Pa 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5,液体压强的大小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2)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p ──压强──Pa ;ρ──密度──kg/m 3;g ──9.8N/kg ;h ──深度──m 。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所研究的那点的垂直距离,而不是从该点到容器底或到封闭的容器上盖面的距离。(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5、浮力 概念: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1)、浮力的计算 1.称重法:F 浮=G -F 拉 2.压差法:F 浮=F 2-F 1 3.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表达式:F 浮=G 排 (3)导出式:F 浮= G 排= m 排g = ρ液 gV 排 4.浮沉条件 状态 漂浮 悬浮 上浮 下沉(沉底)

6、功的计算 1.功的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公式:W=Fs 解题注意事项:①力与物体移动的距在方向上必须是一致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必须对应同一物体且同一段时间; ②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根据二力平衡求解牵引力; ③力的单位一定要用牛顿, 距离的单位一定要用米 解题步骤:①先确定力的大小; ②再确定距离的多少; ③选择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 3.其他公式:W=Gh (①重力计算过程中质量的单位换算; ②看清题目中求的是单个物体的重力还是几个物体的重力) W=fs (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根据二力平衡求解摩擦力) 7、功率的计算 1.功率的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t W P = ( P 、W 、t 必须对应于同一段时间和同一物体;t W P =具有普遍性,不限制物体的运动状态) P=Fv (必须是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 公式:W 有用=Gh (提升重物)=W 总-W 额=ηW 总 斜面:W 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 额= W 总-W 有用=G 动h (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 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 总=W 有用+W 额=Fs= W 有用/η

202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汇总: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一、“第一”类 1.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是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1776年7月4日)。 3.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1807年)。 4.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14年)。 5.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 6.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871年)。 7.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885年)。 8.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成功试飞的飞机(1903年)。 9.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 二、“最大”类 欧洲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标志”类 1.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646

年)。 2.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1689年)。 3.北美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 4.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5.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6.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标志: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出现。 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8.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成熟的标志:《英雄交响曲》。 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 11.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 12.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4.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 15.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1月1日)。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

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 s v ——速度公式:_t 公式变形:求路程 物理量单位 广V ――速度m/s km/h 单位换算: s ――路程m km 2 3 1 m==10dm=10 cm=10 mm -—时间s h t=s s=vt 求时间---- V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物理量单位 G――重力N --- 质量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J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 g=10N/kg 合力公式: F = F1 + F2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F = F i - F2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密度公式: —m V 浮力公式: F 浮=6 — F 物理量 J*—i- 单位G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N F浮-浮力N m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kg F 浮= G 排=m 排g彳P 密度kg/m 3 1 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m F浮=p水gV排g=9.8N/kg,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F浮=6 物理量单位 4F浮——浮力N G——物体的重力N ,提示:[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压强公式: p= S 「物理量单位 P 2 压强Pa; N/m F ——压力N S ——受力面积 2 m 注意:S是受力面积, :指 有受到压力作用的 :那部分面积 面积单位换算: / 2 ,c--4 2 1 cm =10 m 2 --6 2 | 1 mm2 =10 m

液体压强公式: P= P gh 帕斯卡原理: 物理量单位 2 p --- 压强Pa; N/m P ------- 液体密度kg/m3 h --- 深度m 粗略计算时取c g=10N/kg P l = P2 二Sl S2 或F2 S2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 ... 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 〔提示:应用帕斯卡原理解题时,只 杠杆的平衡条件: F i L i=F2L2 或写成:F2 L i 物理量单位 F1 - 动力N

中考议论文题型大全

中考议论文题型全覆盖 一、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文体知识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②论据分类:事实论据和理论(道理)论据。 ③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④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⑤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①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A、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的事例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证明了的观点。 B、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C、比喻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D、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比较,突出强调 了的观点。 E、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用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就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证明了的论点。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③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方法: A、看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B、看文章开头:多数文章在文章开头(第一段)便提出中心论点。 C、看文章结尾:有些文章在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D、看文章中间:文章中间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 E、自己归纳: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④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⑤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手法角度: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总结完整版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 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t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 计算 ] F 浮=G – F F 浮= G 排=m 排F 浮=ρ水gV 排 F 浮=G

p =S F p =ρgh 帕斯卡原理: ∵p 1=p 2 ∴2 211 S S = 或 1 2 1 F = F 1L 1=F 2L 2 或写成:1 2 21 L L F F = 滑轮组: F = n 1G 总 s =nh G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21 G s =2 h W =F s P =t W 机械效率: 总 有用W W = η×100%

热量计算公式: 物体吸热或放热 Q = c m △t (保证 △t >0)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W = U I W = U I 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 U 2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P = W /t P = I U 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21 21R R U U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一、大国崛起 1. 常考设问:对大国发展/崛起的认识 2. 答案模板 (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3)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和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二、中日关系 1. 常考设问:中日双方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为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答案模板 (1)总体做法(建议、启示、看法) ① 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② 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③ 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2)日本方面:应正视历史问题,积极、主动、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不要做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事,努力发展中日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邻关系。(3)中国方面: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加强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三、中美关系 1. 常考设问: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看法、建议 2. 答案模板 (1)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 (2)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 四、三次科技革命 1. 常考设问: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和认识 2. 答案模板 (1)积极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利用科技,减少消极影响。 五、对外交往 1. 常考设问: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2. 答案模板 (1)开放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2)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 (3)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 (4)维护国家安定和统一是外交发展的保障; (5)外交政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六、民族复兴 1. 常考设问: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答案模板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3)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为发展贡献力量。 七、战争与和平 1. 常考设问: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战争 2. 答案模板 (1)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防止军国主义和极右势力抬头; (4)力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八、民族团结 1. 常考设问:如何维护民族统一 2. 答案模板 (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3)实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归纳

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归 纳 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证明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

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明确论据类型;、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初三物理公式总结

物理公式汇总 一、密度(ρ):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m 为物体质量,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 v 为物体体积,主单位cm 3 m 3 3、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 kg/m 3 常用单位g/cm 3 单位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 1kg/m 3=10-3g/cm 3水的密度为1.0×103kg/m 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 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二、速度(v ): 1、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 变形 , S 为物体所走的路程,常用单位为km m ;t 为物体所用的时间,常用单位为s h 3、单位:国际单位制: m/s 常用单位 km/h 换算:1m/s=3.6km/h 。 三、重力(G ):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2、计算公式: G=mg m 为物理的质量;g 为重力系数, g=9.8N/kg ,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 3、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四、杠杆原理 1、定义: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 1l 1=F 2l 2 也可写成:F 1 / F 2=l 2 / l 1 其中F 1为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l 1为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F 2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l 2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 五、压强(P ):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 P=F/S F 为压力,常用单位牛顿(N );S 为受力面积,常用单位米2(m 2 ) 3、单位是:帕斯卡(Pa ) 六、液体压强(P ): 1、计算公式:p =ρgh 其中ρ为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 3 g/cm 3 ;g 为重力系数,g=9.8N/kg ; h 为深度,常用单位m cm 2、单位是:帕斯卡(Pa ) ρ m V = V m ρ = V m ρ = v s t = t s v = v t s =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考点中国近代史基本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考点中国近代史基本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即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探索史。 西方列强的侵略史: 1、鸦片战争(1840—1842) 英国侵略中国,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重大改变。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攻占中国首都北京(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占领中国首都),并且火烧了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了实现霸占亚洲的计划,于1894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化成的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英美法德日恶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于1900年在天津大沽登陆,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

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5、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炮击我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6、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1、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 2、1860年太平军打败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3、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边境危机严重,左宗棠收复新疆。 4、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以身殉国。 5、义和团和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取得廊坊大捷和杨村大捷。 6、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抗日义勇军,英勇抗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