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药剂学二章

生物药剂学二章

生物药剂学二章
生物药剂学二章

生物药剂学

广东药学院

中药制药系

王芳

第二章口服药物吸收

①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

②掌握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制剂因素

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of drug):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胃肠道吸收---胃肠道上皮细胞---细胞膜

?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膜转运是药物在体内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基础。

(二)生物膜性质

(三)膜转运途径

定义: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大多数有机弱酸弱碱)

?1.单纯扩散服从Fick’s扩散定律:

d C/d t = -DAk(C GI - C)/h

?定律说明:扩散速度与膜表面积A,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K,扩散系数D成正比

?小肠面积大,脂溶性药物易透过

2.膜孔转运(pore transport):

药物通过含水小孔转运的过程。

上皮细胞膜上有约0.4~0.8nm大小的微孔,这些贯穿细胞膜且充满水的微孔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通道。

膜孔内含有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或吸附有阳离子(如钙离子),其正电荷形成的球形静电空间电场能排斥阳离子,阴离子药物容易通过。

被动转运的特点是:

①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②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③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④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竟争抑制现象。

定义:借助生物膜上载体蛋白的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称为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1.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又称为易化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侧向低浓侧扩散的过程(不耗能)。

例:甲氨喋呤进入白细胞

促进扩散的特点:

?对转运物质有专属性要求, 有载体参与,可被结构类似物竞争性抑制

?有饱和现象

?不耗能

?顺浓度梯度

主动转运的特点有:

?(1)逆浓度梯度转运。

?(2)与细胞内代谢有关,故需消耗能量,可被代谢抑制剂阻断,温度下降使代谢受抑制可使转运减少。

?(3)需要载体参与,对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结构类似物可产生竞争抑制。

?(4)有饱和现象。

?(5)有吸收部位特异性。VB2 、VB12

?

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epT1、 PepT2

药物溢出泵

(drug flux pump)

--逆吸收方向的主动过程

§(可能量依赖性的将细胞内药物泵出到细胞外,

致使生物利用度低)

§多药耐药性基因表达

(multi-drugresistance,mdr)

(三)膜动转运

(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一)胃

?胃的表面积较小

?胃内滞留时间短

?但一些弱酸性药物可在胃中吸收。10%~30%

?故吸收较好药物在胃中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

(二)小肠

?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胆管和胰腺管开口于此,排出胆汁和胰液,帮助消化和中和部分胃酸使消化液pH升高。

?小肠黏膜面上分布有许多环状褶壁(kerckring),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villi)。绒毛是小肠黏膜表面的基本组成部分,绒毛内含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以及乳糜淋巴管,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三)大肠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

?大肠无绒毛结构,表面积小,因此对药物的吸收不起主要作用,大部分运行至结肠的药物是缓释制剂,肠溶制剂或溶解度很小的残余部分。

?直肠给药(如栓剂)的良好的吸收部位。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饱饮和吞噬作用

第二节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2.胃排空和胃空速率

-3.肠内运行

-4.食物的影响

-5.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二、循环系统因素

?三、疾病因素

?(一)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消化道中,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吸收.(胃中酸药,

肠中碱药)

-多肽及蛋白质物质口服易失效,含胃蛋白酶、胰酶

-胆酸盐:--表面活性剂,能增加水溶性差药物的吸收速度及程度

食物和药品对胃肠道的pH有影响

?例如(1)制酸药使pH上升。

?(2)抗胆碱药(阿托品,普鲁本辛)和脂肪、脂肪酸,能抑制胃液分泌。

?(3)十二指肠溃疡时胃液pH值也下降。十二指肠以下pH 逐渐上升。

?大多数药物的吸收是属于被动转运,即非离子型的脂溶性药物才容易通过细胞膜,而分子型和离子型的药物比例是由药物的pKa和胃肠道的pH值决定的。

?pH低有利于酸性药物吸收;pH高有利于碱性药物吸收

(二)胃排空和胃空速率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影响药物吸收。

?大多数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故胃排空加快,到达小肠部位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吸收,产生药效时间也加快。

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 P23

?①食物的理化性质

?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组成:糖类>蛋白质>脂肪;

?④药物影响:如抗胆碱药、止痛药、麻醉药等使胃空速率下降;?⑤其他因素:如右侧卧比左侧卧胃排空快、精神因素等也会对胃排空产生影响。

?所以大多数药物空腹服用吸收好。

?(除刺激性大阿司匹林,铁盐等,胃中不稳定青霉素,红霉素等,主动吸收药外一般都尽可能空腹

(三)肠内运行

?小肠的固有运动有节律性分节运动、蠕动运动和黏膜与绒毛的运动三种。

?固有运动有利用难溶性药物的吸收。药物与吸收部位的接触时间与药物吸收成正比。

(四)食物的影响

?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

?食物消耗胃内水分,药物崩解溶出变慢。

?食物增加胃内容物黏度,药物扩散减慢。

?饱腹与空腹产生不同生物利用度

?促进药物的吸收:

?脂肪类食物促进胆汁分泌,增加难溶药物溶解与吸收

?延长在胃内滞留,增加胃吸收,减慢肠吸收。

?部位特异性药物吸收增加如VitB2

(五)、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消化道黏膜内存在着多种消化酶和肠道菌丛产生的酶,发生代谢反应失去活性

?是一种首过效应。

二、循环系统因素

1.胃肠血流速度与血流量

-血流速度与透膜速度,哪个限速?

-高脂溶性药物和膜孔转运药物的吸收属

血流限速,

血流量影响胃吸收,小肠影响不大

2.肝首过作用

吸收的药物随血液首先到达肝脏。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因为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前首先受肝脏代谢称“首过效应”。首过效应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有重要作用。

淋巴系

3.淋巴循环

?消化道向淋巴系统转运,药物吸收的途径之一

?对大分子的药物吸收有重要影响

?脂肪能加速淋巴液流动,使药物的淋巴系统的转运量增加

?淋巴循环不经门静脉循环运行进入肝脏,故(无肝脏首过效应)?癌细胞的转移是通过淋巴途径而存在淋巴结内

?解离度

?脂溶性

?药物溶出速率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pH-分配假说:

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油/水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有机溶媒中的溶解度与水中溶解度的比值。评价脂溶性

?细胞膜的类脂结构决定了非解离型的物质和脂溶性物质吸收比较容易。

?Noyes-Whitney 溶出方程:

?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

?药物在扩散层的溶解度P31

?粒子大小

?多晶型(亚稳定型)

?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制成盐

?固体分散物

第四节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崩解:吊篮法

?素片<15 min; 糖衣片,胶囊<1 h;

?肠溶衣盐酸中>2 h;

?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1 h

?2、溶出:

?转篮法、浆法、小杯法

溶出度参数

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剂型中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情况取决于剂型释放药物的速度与数量。

溶液剂 > 混悬剂 > 颗粒剂 > 胶囊剂 > 片剂 > 包衣片不同剂型给药后药物体内过程

(一)液体制剂

1. 溶液剂

粘度,渗透压,增溶剂,络合物,药物稳定性。

2. 乳剂

油脂促进胆汁分泌,油脂性药物通过淋巴转运。

3. 混悬剂

溶解度,溶出速度,油/水分配系数,分散性。

(二)固体制剂

散剂,胶囊,片剂

生物因素外,处方,工艺,崩解,分散,溶出,颗粒大小,晶型,pka,脂溶性,润湿性,附加剂,贮存条

件(温度,湿度)

三、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辅料的影响

1.粘合剂粘合剂可增加颗粒之间的粘结能力,但过量的粘合剂能延缓片剂的崩解。

2.稀释剂稀释剂对难溶性、小剂量药物具吸附和分散作用:如吸附作用强,则被吸附的药物很难释放出来,其生物利用度会显著降低;

3.崩解剂崩解剂的品种和用量会对药物的溶出产生影响。

4.润滑剂疏水性润滑剂可使药物与溶媒接触不良,影响片剂的崩解与溶出;

亲水性润滑剂能够促进药物与胃肠液的接触,分散集结颗粒,增加药物溶出。

5.增粘剂通常药物的溶出度和扩散速度与粘度呈反比关系。

6.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粒子表面的湿润性,改变上皮细胞渗透性,增加药物的溶出和吸收。

4.固体分散作用可加快药物的溶出,延缓药物的释放,依赖于所用载体材料的性质。

5.包合作用包合后,溶解度,溶出速度得到改善,药物吸收增大。

四、制剂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混合与制粒

?1、混合方法

?溶媒分散法优于直接混合

?2、制粒操作和颗粒

?3、压片时的压力

第五节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一)分类

1.分类依据

BCS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permeability)和溶解度(solubility),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3.分类系统与剂型设计

-Ⅰ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易于制成口服制剂.

不需改善溶解度,可延长药物在胃肠内滞留时间,或减少胃肠道中代谢.进一步提高生物利用度.(胃肠道黏附剂,定位释药制剂,包衣,代谢酶抑制剂)

?为提高Ⅱ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通常采取以下方法:制成可溶性盐类;制成无定型药物;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制成包合物;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

-Ⅲ型药物有较低的渗透性,则生物膜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

-Ⅳ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对于Ⅳ型药物通常考虑采用静脉途径给药。

二、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

(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

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1)制成可溶性盐类

-(2)制成无定型药物

-(3)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

-(4)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

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通常采用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来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

-透过促进剂(permeation enhancer)或吸收促进剂(absorption enhancer)

能特异或非特异性地增强胃肠道透过性的物质

-影响口服药物透膜的主要生理因素有:

黏膜黏液层:延缓药物的扩散

不流动水层:限制药物在绒毛间的扩散

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处:阻碍水溶性药物的通过

生物膜:限制低脂溶性药物的透过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1)

?In vivo 试验

对于处方前研究

初期使用大鼠、豚鼠和小鼠等小动物,后期使用家犬、猴等大型动物

?血药浓度法

?尿药浓度法

In vitro试验

?外翻肠囊法

?外翻环法

?细胞培养模型

?用计算机预测

外翻环法

In situ试验

?

?在体肠灌流

作业:

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与食物同服后生物利用度可提高一倍.试简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哪些?可采用哪些方法改善生物利用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表现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7.静脉注射某药,X0=60ra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6第六章试题

第六章药物相互作用 一、选择题 1.含铝和镁的抗酸制品能影响地高辛和洋地黄毒甙的吸收,其原因是:() A. 吸附作用 B. 形成复合物 C. 改变pH值 D. 增加胃排空 2.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强,因而促进药物代谢的现象称为:() A. 酶抑制 B. 两相作用 C. 合并用药 D. 酶诱导 3.一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引发一定的效应,这些药物称为:() A. 拮抗剂 B. 诱导剂 C. 激动剂 D.抑制剂 4.硫酸鱼精蛋白通过在血流中与肝素钠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中和其抗凝血活性,其作用机制 属于:() A. 理化拮抗作用 B. 酶促作用 C. 肾清除作用 D. 竞争性拮抗作用 5.以下不属于考来烯胺在肠道与药物发挥相互作用的原理的是:() A. 阻断肠肝循环 B. 离子交换 C. 吸附作用 D. 竞争性拮抗作用 6.巴比妥类中毒,如给予乙酰唑胺则能促进巴比妥的排泄,其原理是:() A. 减少肾小球滤过 B. 减少肾小管重吸收 C. 抑制肾小管分泌 D. 降低肾脏血流 7.高岭土和果胶复合物对林可霉素的吸收产生干扰,其机制是:() A. 拮抗作用 B. 形成复合物 C. 吸附作用 D. 酶促作用 8.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影响药物排泄过程中的:() A. 肾脏血流 B. 肾小球滤过 C. 肾小管重吸收 D.肾小管分泌 二、填空题 1. 一种药物的作用受另一种药物影响,称为。 2. 作为一般准则,抗酸药、吸附型的抗腹泻药或树脂型复合药物在复用其它任何口服药品前服用。 3. 在分布过程中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最主要的原因是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的。 4. 药物的药理作用最终取决于药物在细胞或机体内受点的特殊部位或反应位置的吸收, 决定了药效。 5. 一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引发一定的效应,这些药物称为。 6.一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却不产生生理效应,这些药物称为。 7. 若同时服用两种药物,由于它们竞争同一受点而相互拮抗,但仅有一种药物产生生理效应称为。 8. 当激动剂与拮抗剂作用于不同受点时也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称为。 9. 活性炭和高岭土对有毒物质的可称为是一种有用的药物相互作用。

生物药剂学练习地地题目与答案详解

习题一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里,每空2 分,共20 分)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d )。 A.通常水溶性大的药物较难溶性药物易吸收 B.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C.非解离型药物的比例由吸收部位pH 决定 D.通常酸性药物在pH 低的胃中,碱性药物在pH 高的小肠中的未解离型药物量减少,吸收也减少,反之都增加 2. 反映难溶性固体药物吸收的体外指标主要是(a )。 A.溶出度B.崩解时限C.片重差异D.含量 3. 药物(和其代谢物)最主要的排泄途径为:(d )。 A、汗腺 B、呼吸系统 C、消化道 D、肾 4.在体内,药物的代谢反应均是在药物代谢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其代谢反应速度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即符合:(b) A、Fick 扩散方程 B、Michaelis-menten 方程 C、Ha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 D、Noyes-whitney 方程 5. 在新生儿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都延长,是因为(d )。 A. 较高的蛋白结合率 B. 微粒体酶的诱发 C. 药物吸收完全 D. 酶系统发育不全

6.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最强的是:(c )。 A、牙龈粘膜 B、腭粘膜 C、舌下粘膜 D、内衬粘膜 E、颊粘膜 7. 给药过程中存在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a )。 A. 口服给药 B. 静脉注射 C. 肌肉注射 D. 舌下给药 8.下列叙述错误的( b ) A.植入剂一般植入皮下 B.皮内注射,只用于诊断与过敏实验,注射量在1m l 左右 C.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D.肌肉注射的容量一般为2--5ml.其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9.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以片剂改成注射剂,其剂量应( c ) A.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 B.增加,因为肝肠循环减低 C.减少,因为生物有效性更大 D.减少,因为组织分布更多 10. 如两个受试制剂与一个标准制剂比较时(b ) A、必须进行交叉实验 B、3*3 拉丁方实验设计 C、必须多选择受试对象 D、分别进行交叉实验比较 三、判断对错(共10 分) 1 硝酸甘油舌下片较普通片吸收好。(√) 2 皮肤的通透性低,是由于角质层的高屏障作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①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②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 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6.降低治疗费用 7.避免法律纠纷。 ③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④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⑤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⑥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⑦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⑧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⑨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⑩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 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14 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它的吸收程度用AUC表示,而且吸收速度是以用药后到达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即达峰时间来表示。)评价指标AUC,Tmax,Cmax。 15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16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7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8 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9 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0 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1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单位为min-1或h-1。 22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23 滞后时间:有些口服制剂,服用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滞后时间是指给药开始只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药代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考试试题库

一.选择题 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称为( A )。 A.吸收 B.分布 C.排泄 D.生物利用度 E.代谢 2.小肠包括(B)。 A.盲肠 B.空肠 C.直肠 D.结肠 E.胃 3.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 )。 A.25/1 B.1/25 C.1 D.100 E.无法计算 4.下列( ABC )属于剂型因素。 A.药物理化性质 B.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C.制剂处方与工艺 D.均是 E.均不是 5.消化道分泌液的pH一般不影响药物的(B )吸收。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促进扩散 D.胞饮作用 E.膜孔转运 6.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a-pH=( A )。 A.lg (Ci/Cu) B.lg (Ci×Cu) C.lg (Ci-Cu) D.lg (Ci+Cu) E.lg(Cu/Ci) 7.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制是( D )。 A.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逆浓度差进行的不消耗能量过程 C.顺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D.顺浓度差进行的不消耗能量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8.假设双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分布、消除均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则下列哪 项不符合各房室间药物的转运方程(D )。 A.dX a/dt=-k a x a B.dX c/dt= k a x a-(k12+k10)X c+k21x p C.dX p/dt= k12X c-k21x p D.dX p/dt= k12X c+k21x p E.均符合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均是 E.B和C一样 9.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 A.粒子大小 B.多晶型 C.溶媒化物 D.溶解度 E.均是 10.肾清除率的单位是( C )。 A.mg/kg B.mg/min C.ml/min D. ml/kg E.时间的倒数 11.对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E )。 A.与药物剂型有关 B.与给药剂量有关 C.与给药途径有关 D.同一药物的半衰期不因生理、病理情况的不同而改变 E.生物半衰期是药物的特征参数 12.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中哪个是正确的(E )。 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大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B.胃肠道内的pH值从胃到大肠逐渐下降 C.弱酸性药物如水杨酸,在胃中吸收较差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2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药物吸收 一、选择题 1.细胞膜最新的结构模式是:() A. 类脂模式 B. 流动镶嵌模式 C. 双分子层模式 D. 三层蛋白质模式 2.为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常不采用的给药途径:() A. 舌下 B. 直肠 C. 经皮 D. 口服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欲使溶解度很小的碱性药物能从小肠很好地吸收,必须 首先暴露于酸性胃液中使之分散 B. 在服药的同时饮大量的水,可促进胃排空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C. 一般来说,在空腹时服药的胃空速率要比饱腹时慢 D. 对于主动转运的药物,一般在饭后服用比空腹时吸收率高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的厂家生产的同一剂型或者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的产品之间,不可能产生不 同的治疗效果 B. 对难溶性药物进行微粉化或制成固体分散物,可以增加其溶解度或体内吸收 C. 药物的晶型对药物的溶解度有影响,但是对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 D. 只要是同一药物,给药途径和剂型不同时,其产生的血药浓度一定相同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的生物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给药剂型的影响 B. 同一药物相同的给药途径而剂型不同,有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或不同的血药浓度 C. 生物药剂学实验测得的指标是判断某药在临床上有效或无效的最终指标,是唯一的指 标 D.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必须要以药理实验为基础,其研究范畴不能代替其它医药学科 6.以下不属于药物通过细胞膜被吸收的机理的是:() A. 被动扩散 B. 微绒毛吸收 C. 载体转运 D. 离子对转运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较高的pH可以使弱碱性药物呈离子状态,增加其脂溶性 B. 中性和极弱的碱性药物的吸收受pH的影响比酸碱性药物更明显 C.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越大,其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好 D. 某些药物由于溶解速度慢,因此药物的溶出过程就成了吸收的限速过程 8.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脂溶性,影响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药物的理化性质是:() A. pK a B. pH C. 油/水分布系数 D. 晶型 9.以下不属于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的是:() A. 脂肪 B. 多糖 C. 氨基酸 D.蛋白质 10.被动扩散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C. 需要载体 D. 需要消耗能量 11.已知阿司匹林的pK a为3.5,计算其在pH2.5的胃液中的离子化率为:() A. 0.1 B. 0.01 C. 1000 D.100 12.主动转运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快 C. 不需要载体 D. 存在饱和现象

生物药剂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抑制剂:某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中酶的作用而抑制另一些药物的代谢,导致后者的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增强。 2.排泄(excretion):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3.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的现象。 4.药物相互作用:是指某一种药物与其他药物或物质同时或先后使用时,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使药物的药效或药动学情况发生变化,导致药物疗效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改变(增加或减少)。 5.生物半衰期:系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至原来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值。 6.生物利用度:制剂中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的程度和速度。 7.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体内动态行为与量变的规律性,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8.油/水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有机溶媒中的溶解度与在水中溶解度的比值。 9.肾清除率:在单位时间内从肾中排泄掉的药物相当于占表观分布容积的体积数。(通常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通常以ml为单位)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容积(ml)就称为该物质的肾清除率。) 10.代谢:药物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又称为生物转化。 二、填空 1.药物在体内的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及膜孔转运。 2.生物利用度根据定义有两项参数,包括生物利用度的速度和生物利用度的 程度。 3.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为吸收。 4.某种药物究竟以何种机制吸收,这与被吸收药物的性质、各部位细胞膜的特征及各种环境条件有关。 5.眼部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是角膜,由上皮层、基质层和内皮层组成。 6.当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时,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药物中毒。 7.药物的分子量大小影响淋巴管的转运。 8.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为去甲基氯丙嗪,和母核化合物相比,其药理活性降低。

生物药剂学重点

生物药剂学 一、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1)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3)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 (4)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 3.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④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2)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⑥遗传因素。 4.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 (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5)研究新的给药途经与给药方法;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解性和肠壁通透性特征将药物分成4种类型:Ι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Ι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ΙV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6.微透析(MD)技术:P10 二、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3)膜结构的半透性。 3.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章节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章节习题及答案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 章节课程内容建议 学时 学习指导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 课件学习,重点掌握生物药剂学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 4 课件学习,重点理解生物膜的转运机制,掌握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2 课件学习为主,熟悉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 第四章* 药物分布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表观分布容积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第五章* 药物代谢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首过效应定义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第六章* 药物排泄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药物肾排泄的机制及肾清除率和肠肝循环 第七章药动学概述 1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药动学模型和参数 第八章* 单室模型 4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基本理论及药动学参数第九章多室模型 1 学习课件,理解多室模型特点和识别方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特点,机制和识别方法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 1 学习课件,掌握MRT含义及计算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 药学中的应用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给药方法设计方法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 研究中的应用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学习目标 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 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 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 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CE 3.CDE 4.DE

生物药剂学名词解释大合集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2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6.降低治疗费用7.避免法律纠纷。 3.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4.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5.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6.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7.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8.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9.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10.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

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14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5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5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6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17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第八章 单室模型 例1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 1050 mg ,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试求该药的 k ,t1/2,V ,CL ,AUC 以及 12 h 的血药浓度。 解:(1)作图法 根据 ,以 lg C 对 t 作图,得一条直线 lg 303 .2lg C t k C +- =

(2)线性回归法 采用最小二乘法将有关数据列表计算如下: 计算得回归方程: 其他参数求算与作图法相同 例2 某单室模型药物静注 20 mg ,其消除半衰期为 3.5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50 L ,问消除该药物注射剂量的 95% 需要多少时间?10 h 时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176 .2341355.06223.107111355.034712306223.1034718057.42111121 212111=?--=??? ??-=-=?-??-=??? ??-??? ????? ??-=∑∑∑∑∑∑∑=======)(n i i n i i n i n i i i n i n i i n i i i i t b Y n a t n t Y t n Y t b 176.21355.0lg +-=t C

例3 静注某单室模型药物200 mg,测得血药初浓度为20 mg/ml,6 h 后再次测定血药浓度为12 mg/ml,试求该药的消除半衰期? 解: 例4 某单室模型药物100mg给患者静脉注射后,定时收集尿液,测得累积尿药排泄量X u如下,试求该药的k,t1/2及k e值。 例6 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5 h,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多少时间?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膜的流动性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被动转运 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 ①.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 特点(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 (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单纯扩散速度公式:R=PA(c-c0)/h R为扩散速度;P为扩散常数;A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为生物膜厚度。 若(c-c0) ≈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R=PAc/h=Kc 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 ②、膜孔扩散 (1)定义: 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2)特点: 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③、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①.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 定义: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

生物药剂学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 生物药剂学 2. 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性 B.不对称性 C.饱和性 D.半透性 E.不稳定性 +、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K 2. 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 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 3.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 缓释片 B.肠溶衣 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 4.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 A. P-糖蛋白 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生物药剂学案例分析1答案

案例2-1 处方:雷尼替丁胶囊0.35g。每日2次;枸橼酸铋钾0.3g,每日4次,维生素 B片10mg, 6 每日2次。 分析:枸橼酸铋钾在胃液PH条件下,可在溃疡表面或溃疡基底肉芽组织形成坚固的氯化铋胶体薄膜,从而隔绝胃酸、酶及食物对溃疡粘膜的侵蚀作用。而雷尼替丁为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与枸橼酸铋钾同时服用,将使枸橼酸铋钾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疗效。 合理用药:两药不能同时服用,应在服用枸橼酸铋钾后0.5小时以上再服用雷尼替丁胶囊。案例2-4 硝苯地平(心痛定)是钙拮抗剂中德一种,其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作用最强,抑制血管痉挛效果显著,是治疗变异型心绞痛和高血压首选钙离子拮抗剂,宜于长期使用。目前以研制出胶囊剂、普通片剂、膜剂、气雾剂、缓释片、透皮制剂、栓剂、控释片等。规格:片剂:每片10mg;胶囊剂:每胶囊5mg;喷雾剂:每瓶100mg。用法及用量:口服:1次5~10mg,每日3次,急用时可舌下含服,对慢性心力衰竭,每6小时20mg;咽部喷药:每次1.5~2mg(约喷3~4下)。 问题: 1.试分析硝苯地平各种剂型的吸收特点。 2.如何根据临床需要,选择适宜的硝苯地平剂型? 1.答:胶囊剂的吸收特点:由于胶囊剂制备时不需加压力,服用后在胃中崩解快,囊壳破裂后,药物颗粒可迅速分散,故药物的吸收快,吸收较好。 普通片剂的吸收特点:片剂在胃肠道中经历着崩解、分散和溶出的全过程。片剂充分崩解,分散成包含辅料的细颗粒,细颗粒进一步分散,药物溶解后才能被机体吸收。 膜剂的吸收特点:药物的溶出速度和吸收快。

气雾剂的吸收特点:鼻腔给药。①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 ②可避开肝首过作用、消化道内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③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缓、控释片的吸收特点:①释药徐缓,时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②某些缓、控制剂可以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更加适合疾病的治疗。 透皮制剂的吸收特点:皮肤给药,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吸收慢。①避免肝脏首过作用和肠胃道的酶降解;②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性;③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具缓释长效作用;④使用方便、安全,如有副作用,随时可中断给药。 栓剂的吸收特点:①药物可以避免胃肠PH和酶的影响和破坏;②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可采用直肠给药;③作用时间一般比口服片剂长;④可作为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部位。 2.答:急用时,可选择吸收快的给药途径,如舌下含服片剂。而对于慢性疾病,可用其他相对吸收比较慢的剂型,如胶囊剂、换控释片等。 案例2-7 某医院自行研制的医院制剂品种消食口服液,是消化科特别是小儿科的常用药,处方由大黄、厚朴、茯苓、陈皮、鸡内金、术香等十余味中药组成。功能与主治:消食健胃,行气通便,页卧不宁之实证。在临床应用一段时间后,反应平平,使用量无法提高。经过对饮片来源、质量、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研究后,决定将煎煮提取工艺进行改进,原工艺:本处方中的所有各味药,加水煎煮3次,时间分别为2h、1.5h、1h;将三次煎液混合,静置沉淀18h,取上清液,滤过,浓缩至适量,离心,取澄清液加入适量单糖浆搅匀,滤过,调整浓度。再行灌装,封口,灭菌即得。新工艺是将大黄单独煎煮二次,合并,静置28h,取上清液与中方余药提取煎煮液(按原制法所得)混合。加入适量单糖浆,过滤、调整浓度、灌装、

生物药剂学

第六章生物药剂学学习要点: 一、药物体内过程 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三、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四、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体内过程 1.几个名词 2.药物的跨膜转运 ①生物膜的结构 类脂质(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载体 糖类 ②生物膜的性质 ——液晶镶嵌模型(流体膜) 分布不对称

流动性:膜动转运 半透性:脂溶性药物易通过(简单扩散),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经含水性小孔吸收(滤过) ——与物质转运、细胞融合、细胞识别、细胞表面受体功能调节密切相关。 A.药物的吸收 B.药物的分布 C.药物的代谢 D.药物的排泄 E.药物的消除 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 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是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药物的吸收是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药物的分布是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A:关于易化扩散的错误表述是 A.又称中介转运 B.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C.有饱和现象 D.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E.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易化扩散属于载体转运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A:关于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特点的正确表述是 A.被动转运的物质可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解离度小,脂溶性大的药物可通过简单扩散吸收

B.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化合物都能通过被动扩散吸收 C.单糖、氨基酸、嘧啶及某些维生素主要通过膜动转运吸收,具有结构特异性,都有本身独立的转运特性 D.易化扩散的转运速率低于被动扩散 E.胞饮作用对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不重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BC选项都是通过主动转运吸收,D选项易化扩散的转运速率高于被动扩散,E选项膜动转运是蛋白质和多肽的重要吸收方式。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膜动转运 E.滤过 1.药物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消耗机体能量,从膜的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药物转运方式是 2.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不消耗能量的药物转运方式是 3.药物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药物在膜内扩散速度的药物转运方式是 『正确答案』A、C、B 『答案解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逆浓度转运应该是主动转运,顺浓度转运应该是易化扩散,简单扩散不需要借助载体,顺浓度转运。 A.滤过 B.简单扩散 C.主动转运 D.易化扩散 E.膜动转运 1.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部位吸收的方式 2.微粒给药系统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的过程属于 『正确答案』C、E 『答案解析』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部位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转运,吞噬属于膜动转运。 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生理因素 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肠道的运动(蠕动、排空)、循环系统转运、食物、胃肠道酶代谢、疾病、特殊人群 药物因素 脂溶性和解离度、溶出速度、胃肠道内稳定性 剂型因素 剂型因素、制剂处方、制剂工艺 1.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大多数药物吸收部位:十二指肠或小肠上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