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流转模式实证研究_对山东省三个典型案例的评析与建议

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流转模式实证研究_对山东省三个典型案例的评析与建议

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流转模式实证研究_对山东省三个典型案例的评析与建议
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流转模式实证研究_对山东省三个典型案例的评析与建议

2010年1月总156期 第1期

山 东 经 济

SHANDONG ECONOMY Jan .,2010

Gen .156 No .1

3本文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共享数据库与服务平台研究开发”(项目编号:2006BAJ07B05-2)和国家旅游局旅游研究重点项目“乡村旅游土地流转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09T ABG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德刚(1963- ),男,山东蓬莱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国际旅

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与城市规划、乡村旅游等。

【区域经济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流转模式实证研究

3

———对山东省三个典型案例的评析与建议

王德刚1

 田 芸

2

(1.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2.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农业、乡村社区与旅游业交叉渗透的新业态旅游方式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但其深化发展受到了土地制度的制约,体现出农村土地使用的分散性与旅游经营的集中性要求的矛盾。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关于土地流转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在指导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实践的三种土地流转模式的理论探讨,试图总结出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流转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流转;合作社;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1X (2010)01-0131-05

一、研究说明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农业、乡村社区与旅游业交叉渗透的新业态旅游方式,在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土地作为农村的主导性资源,也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性资源,但由于受农村土地制度的影响,使乡村旅游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了农村土地使用的分散性与旅游经营集中性要求的现实矛盾。

在我国实施了近30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所有的农民都拥有了土地并因此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这种分散经营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根本问题。乡村旅游作为近10年来我国乡村经济体系中的新兴成分,在优化乡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

遇到了土地使用权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制约,造成了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对土地使用集中化的要求与土地制度之间的现实矛盾,对乡村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必然涉及到农户分散的土地资源的整合与集中经营问题。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和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多数地方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土地的征用、流转处于自发和实验状态,土地流转主体不明确,权利不清晰,分配机制不公平,甚至弱化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有些地方在乡村集体组织的土地征用、流转中,忽视农户土地收益主体地位,截留、挪用土地收益,损害了农民利益;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强迫农户将土地集中流转,而作为享有土地直接使用权的农民在土地征用、流转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缺乏必要的合同法知识和权利意识,缺少对土地升值的预见性,在整个乡村旅游收益分配中也处于劣势地位。因此,

?

131?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关于土地流转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问题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因土地制度的不同,“土地流转”是一个“很中国化”的实践问题,国外一般没有与此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内容上有联系的主要集中在乡村合作组织、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上,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乡村合作模式的经验,对此,有相关考察性文章进行介绍,如唐仁剑《欧洲农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组织》(《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4期),介绍了欧洲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合作组织的形式和发展历程。近期国内学术领域对乡村旅游合作问题开始有较多的关注,如秦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研究综述》(《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胡敏《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和转型》(《旅游学刊》2009年第2期)等,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本身的法律地位、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历程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上述研究还没有真正涉及到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土地及地上资源的整合利用、规模化经营的本质问题———土地流转的模式,而该问题恰恰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关键性的矛盾———农村土地使用的分散性与旅游经营的集中性要求的矛盾,该矛盾得不到很好解决,我国乡村旅游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将受到根本性制约。

二、当前国家政策、法律确定的土地流传原则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我国正式从法律上确认农村土地流转的合法性,是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起实施)。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2008年12月31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又从政策上确立了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决定》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而《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法,就是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进行;自愿,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应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户流转土地;有偿,就是土地流转的收益归农户所有。

(二)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原则

《决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我国土地政策指向上的重大发展。而《意见》则再次重申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上,新政策强调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比以前提出的“长期而有保障”更进了一步,不仅蕴含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法律,给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且包含了要通过完善土地承包权,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是法律上以实现对物的使用、收益为目的而设立的他物权,如士地承包经营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性质更加充分、更加彻底。

(三)保障土地的性质和农民的利益的原则

《决定》既“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土地流转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又将其限制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范围内。“不得改变土地集体

?

2

3

1

?

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和底线,必须不折不扣地实行。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流转的只是承包经营权,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侵犯农村集体利益。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的流转自主权、收益权要得到切实保障,转包方和农村基层组织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流转或者压低租金价格,侵犯农民的权益。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土地流转新政,是依据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提出的,为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政策指引和保障。同时,在土地流转方式上,也明确提出了一个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快速发展的生产力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的矛盾”的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1]《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原则:一是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使农民真正成为合作社的主人;二是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对成员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三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四是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五是盈余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

中央政策的出台和《合作社法》的颁布,分别从政策和法律的层面上解决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利益的问题,在政策指引和法律的规范下,各地在具体的土地流转模式上进行了不断的实验和探索。

三、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土地流转模式的三种实验

土地是农村的主导性资源,也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关土地的矛盾却日益突出,如何在土地流转中保障农民利益,山东省旅游部门从2006年(《合作社法》实施之前)即已开始研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指导农民进行了三种不同模式的实验,试图探索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乡村旅游土地流转模式。

(一)清风寨模式:专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旅游开发公司(农民自营公司)①

从2006年开始,山东省青州市旅游局结合干部驻村,指导王坟镇农民进行专业(山楂)生产合作,首先成立了一家初具雏形的旅游合作社———青州市清风寨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青州市旅游局牵头成立,以公司名义与王坟镇几个村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在开发中发动村民出义务工修路、通水、通电,以工入股。因为缺乏开发资金,旅游局帮助几个村子成立了山楂发展专业合作社,靠山楂加工销售积累资金开发旅游。目前,入社农户已由成立时的158户发展到863户,年产山楂1200万公斤,占当地山楂总产量的1/4。2008年,入社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左右,其中一半来自山楂和乡村旅游业。为进一步解决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旅游局又指导山楂合作社的入社农民成立了另一个专业组织———“清风寨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对土地集中经营,进行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目前,已有57户农民自愿入股土地270亩。农民入股土地收益分两部分:一是固定股利,入股土地每年按1元/m2固定分红;二是经营利润分红,即每年土地经营利润的85%按股份进行分红。流转出的土地由旅游开发公司进行统一开发、经营。

(二)葛石模式:村委会/旅游合作社+投资商(引进外来旅游开发商)②

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是我国著名的大红枣基地,全镇有8.8万亩大红枣园,是非常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枣园是分布在25个村庄的几千户农民手中,资源整合利用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2008年宁阳县编制了枣园旅游开发规划,在规划中确定了采用新型的资源整合模式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即以村为单位、以村委会作为牵头人,组织农民旅游合作社,整合土地和枣林资源,并以农民旅游合作社为实体与外来投资商合作,对枣园进行规模化的旅游开发。根据当地政府的工作安排和旅游开发规划,枣园内的乡村旅游合作社为法人组织,是以村庄为单位、以土地和枣树为资源(作价为股本)、以农民自愿为前提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组织,与旅游开发公司形成合作关系;农民以土地、枣树及其他资源、财产作价为股本入股,按年度分红,还具有在旅游公司就业的优先权。

(三)梦泉模式:整体租赁+制度保障③

梦泉村是鲁中地区一个典型的小山村,人口245

?

3

3

1

?

人,年轻人都跑到城里打工,村内空壳,经济状况较差。2003年,该村与淄博市一家企业签订了旅游开发合同,合作开发梦泉村乡村旅游。在淄川区旅游局的指导下,该村与开发商建立了新型的、以合作社形式为基础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即“持久公平”原则下的“整体租赁+制度保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该模式以“持久公平”为基本原则,关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持久公平收益,保障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整体租赁+制度保障”的土地流转模式,是对传统的土地租赁模式的一种改进:企业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政府授权企业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投资和开发,实施独家经营。政府主要通过强化景区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来实施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农户通过获取补偿金、从事庭院服务和在景区打工获得收入。村委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协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另外,为了从制度上保证各利益相关主体获得持久的公平收益权,还成立了由农户代表、村委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的评估团,负责对乡村资源进行评估定价。

四、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模式的评析

上述三种模式中,政府、企业、农民及合作组织等主体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结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但由于各个模式所采取的土地流转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同,在对乡村旅游各个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农民利益的关注程度上,在对土地使用性质的保障上、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有差异的。

首先,在对乡村旅游各个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农民利益的关注程度上,三个模式各有不同。清风寨模式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户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除了合作社每年补偿农民固定的资产,合作社的全部收益基本上都返回给社员,土地增值部分占社员所得收益的大头,合作社除必要开支和成本外,其他收益主要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在政府、企业和农民三个利益主体中,政府只是担负引导和服务功能,企业也是农民自营企业,所有收益的分配最终还是落实到农民身上。在葛石模式中,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并由合作社与旅游开发公司形成合作关系,农民以土地、枣树及其他资源、财产作价为股本入股,按年度分红,还具有在旅游公司就业的优先权。这样在收益分配上,农民要与外来的投资商进行分割,其收益主要取决于其股本的多少,但其收益会随着土地以及其他资源价值的增值而增加。而梦泉模式是一种租赁模式,虽然该模式以“持久公平”为基本原则,关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持久公平收益。但实际上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以一定的年限和价格出租给投资商,农民收益中随市场变动的只是地上作物,而土地的增值部分农民却享受不到,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之后,景区获得的更大收益与农户关联性并不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土地贬值了。

其次,在保障土地性质方面,三种模式的作用也有所差别。清风寨模式和葛石模式中,农民是主体,以自己的土地入股,完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形式的积极探索,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问题。而梦泉模式,是将土地租赁给投资商,农民处在了被动的地位,暂时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也就无法保障土地性质不被改变。

最后,三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使土地资源形成规模经营,有利于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不管是哪种模式,土地流转都使得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依托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由当前的小块分割结构聚集起来变成大片结构,资源与生产要素的聚集有利于大资金的投入,使得乡村旅游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而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将有利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

五、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问题的建议

(一)政府引导,有限干预

在遵守国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坚持“农民自主”、政府“有限干预”是最有效的机制。即利用政府的组织、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通过政策引导、社区教育、市场规范、资金支持等手段,去引导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正态发展,而不是进行“强制干预”。现阶段,政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也无法替代。政府应在“均衡利益”的原则下,通过政策、服务和技术支持协调好自

?

4

3

1

?

身与开发商和农民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为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中的土地流转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指导。如前所述,清风寨山楂专业合作社涉及到22个村,旅游合作社涉及到5个村,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指引,在以村为基层单位组织的乡村地区,不同村庄之间的关系就难以处理,尤其是涉及利益分配时难免发生矛盾。政府要做的是赋予农民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坚持交易主体平等自愿的原则,制定明确的交易规则和条件,同时监督制约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侵犯农民利益的各种违约行为。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的这种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即必须是在充分尊重“农民自主”的原则下发挥政府的作用,因为农民谋求发展的愿望和自觉性是根本性的,是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的引导与管理则是一种外在的条件,必须通过这种内力与外力的有机结合[2],才能使乡村旅游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利益追逐中走上正态的发展之途。

(二)农民自主,法律保障

一家一户的农民在流转过程中基本上是弱者,他们缺乏必要的合同法知识,缺少对土地升值的预见性,甚至缺少话语权。因此,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一方面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话语权;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规范,聘用专业的律师进行指导,签订的合同要严格、规范、科学。《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范土地流转的操作过程和合同手续,避免因手续不完备而引起的法律纠纷。保证专业合作社的平稳有序发展,避免急功近利。

(三)利益均衡,分配公平

“合作社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并实行财产共有的组织,经济剩余为全体成员共同所有”[3]。《合作社法》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遵循的“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经营原则,但在合作社的运营过程中,要真正秉承这一原则,还必须完善合作社组织治理机制。根据合作社原则,建立起有效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为社员提供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提升合作组织的竞争力;经营好、有盈余的合作社应兑现对社员实行按交易额返还盈利和按股金分红。如清风寨合作社中,农民流转出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而农民入股土地收益分两部分:一是固定股利,入股土地每年按1元/m2固定分红;二是经营利润分红,即每年土地经营利润的85%按股份进行分红。

建立完善的合作社治理机制和以均衡利益为原则的分配机制,健全合作社会员大会制度和投票机制,重大事情由会员大会决定,使会员大会成为会员依法行使监督、决策权力的有效平台。使合作社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助组织[4]。

(四)提高素质,强化组织能力

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欠缺,经营能力差,政府和合作社有义务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和现代经营知识,尤其是有关合作社法、土地流转程序和合同法知识,使农民在增强对自己权利、义务和合作社章程理解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使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与投资商能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合作。

总之,土地流转模式是当前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个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上述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作为一种开创性的探索,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重点要把握好土地性质的保障、利益分配机制和农民权利的保障机制等关键问题,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土地流转能切实给农民带来最大的实惠。

【注】

①作者对青州市清风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和总结。

②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编《宁阳中华圣枣园详细规划》。

③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淄博市淄川区梦泉村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综合调查》。

参考文献:

[1]徐永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100问[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2]王德刚,史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J].旅游科学,2006,(04).

[3][4]宋茂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治理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7,(02).

[5]王德刚,贾衍菊.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研究[J].山东经济,2008,(05).

(责任编辑:周 杰)

?

5

3

1

?

国内外精品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借鉴

国内外精品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借鉴 一、法国普罗旺斯 1、发展现状及发展历程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到此感受普罗旺斯的恬静氛围。在彼得·梅尔的《重返普罗旺斯》一书中介绍道:“普罗旺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已经和香榭丽舍一样成为法国最令人神往的目的地”,几乎是所有人“逃逸都市、享受慵懒”的梦想之地。 2、经验借鉴 ——拥有最丰富元素的乡村度假地 ·特色乡土植物——“薰衣草” 薰衣草几乎已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由于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宜薰衣草的成长,再加上当地居民对薰衣草香气以及疗效的钟爱,因此,在普罗旺斯不仅可以看到遍地薰衣草紫色花海翻腾的迷人画面,而且在住家也常见挂着各式各样薰衣草香包、香袋,商店也摆满由薰衣草制成的各种制品,像薰衣草香精油、香水、香皂、蜡烛等,在药房与市集中贩卖着分袋包装好的薰衣草花草茶。而薰衣草花海同时也赋予了普罗旺斯浪漫的色彩,使其成为世界最令人向往的度假地之一。·特色乡村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 普罗旺斯的特色乡村美食同样享誉世界,由于靠近地中海地区,这里的食品以热辣及丰富的海鲜闻名,本地出产的农作物的香草、橄榄油、大蒜与西红柿代表了普罗旺斯的烹调主要原料。野味有肥嫩山鸡、兔肉。11 月至3 月,还有最鲜美的松露供应。当地出品优质葡萄美酒,其中20%为高级和顶级酒种。由于地中海阳光充足,葡萄含有较多的糖分,这些糖转变为酒精,使普罗旺斯酒的酒精度比北方的酒高出 2 度。略带橙黄色的干桃红酒是最具特色的。特色的乡村美食同样成为使世界游客趋之若骛的主要吸引物之一。 ·恬静乡村氛围 上天的眷顾,永远和煦温暖的阳光,大地的馈赠,连绵起伏的群山,南边蓝得沉甸甸的地中海,时代累积普通而傲人的文化,造就了普罗旺斯人的自信沉稳,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35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项新亮点,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适应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十分强烈,现代的乡村旅游首先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展开。 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是属于自发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双休日到附近的农村旅行,以一日游为主,旅游方式简单,主要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游,自主性强。乡村旅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现在进入了自觉阶段。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一)国际乡村旅游发展形式 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喜欢

到乡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风景优美、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修养身心,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许多旅游者住在当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吃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农场里劳动。例如在美国西部的许多农场,都有为那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设施,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和农场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采集水果、农产品。在劳动中,他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 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种模式下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参与这种旅游的消费者群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来到乡村主要是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没。来到乡村的旅游者是要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比如乡村的民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流传着的乡村戏曲、武术、杂耍等。对于这些旅游者来讲,到乡村去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是获取高层次生活的需要。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更高档次的旅游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很多人已厌倦城市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现代旅游者也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参与和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备受人们宠爱,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乡村旅游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势在必行。

目录 一、基础篇 乡村旅游开发.pdf1 基于乡村特色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 乡村旅游开发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pdf6 乡村旅游开发空间结构及商业业态变化调查.pdf8 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9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研究.pdf11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pdf14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理与管理工具.pdf22乡村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9 二、地方篇 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pdf32 肥西县乡村旅游开发探析.pdf36 关于海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的研究.pdf38 合肥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39 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42 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pdf45 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pdf52 生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广西富川县秀水村为例.pdf54厦门岛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研究.pdf56 厦门同安造水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60

云南省弥渡县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64 三、发展篇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pdf68 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pdf71 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比研究.pdf74 基于顾客期望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pdf77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究古丽扎努尔阿.pdf78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析.pdf79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pdf80 浅析乡村旅游开发对策.pdf81 台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及启示.pdf82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pdf85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df88 乡村旅游开发我国城市反哺农村的理想途径.pdf91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上.pdf93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下.pdf96 新农村建设导入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99

“古徽州、新黄山”乡村旅游策划方案【经典案例参考】

“古徽州、新黄山”乡村旅游策划方案【经典案例参考】 一、古徽州乡村旅游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愈向往走出喧闹的城市投奔自然,以期返朴归真、陶治情操、宁静安神,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奇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黄山市乡野风光迷人,古村落星罗棋布,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一座座青山绿水环抱的村落中,点缀着幢幢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村前田园遍布,到处弥漫着茶香、果香和稻香……“人尚古衣冠”的淳朴民风依然在这里延续,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深深浸润着这方热土,是中外游客回归自然、体验风情的美好家园。 “古徽州、新黄山”将成为我市旅游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打造好古徽州、特别是古徽州乡村旅游品牌,将是我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又一个重点。古徽州乡村迷人的魅力、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谐安详的人文环境,为打造“古徽州”乡村旅游品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要借助第九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期间举办的古徽州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古徽州乡村旅游线路推介、黟县乡村旅游考察、中国乡村旅游论坛举办、中国乡村旅游联盟建立等),进一步烘托出古徽州乡村旅游品牌。 二、黟县在古徽州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中的地位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万众瞩目和心向往之的地方;黟县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让人产生美好的憧憬。黟县理应成为古徽州乡村旅游品牌的核心,要加大以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地为龙头、其它特色各异的古村落和外围乡村景点为辅助,整合包装风景游览、文化考察和休闲度假兼备的古徽州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古徽州乡村旅游品牌,引领徽州乡村旅游走向世界。 三、古徽州乡村旅游的主题定位和口号 主题定位:中国画里乡村——徽州 水墨大徽州,江南挑花源 桃源意境以区别于江浙风情,并突出“水墨”色彩的艺术境界和徽文化底蕴,树立集自然生态美、生活方式美、文化艺术美于一体的大徽州文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宣传口号:我的家园——徽州

乡村旅游农家乐精典案例

乡村旅游规划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山合水易在规划乡村旅游中一贯遵从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就是大力发展城乡结合部和一些乡村的经济建设,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满足城市人接近自然的需求。 案例一: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雁南飞茶田把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融茶叶、水果的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按照“茶田风光、旅游胜地”为发展方向,营造浓厚的茶文化内涵并融客家文化于其中,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农业开发、度假功能。在弘扬茶文化方面,创出了一个新的模式。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青年文明号等二十多荣誉称号。

案例二:广东顺德长鹿休闲度假农庄 长鹿农庄建于2002年,现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长鹿农庄是一个集岭南历史文化、顺德水乡风情、农家生活情趣,以吃、住、玩、赏、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的最佳场所。 主要由“长鹿休闲度假村”、“机动游乐主题公园”、“水世界主题公园”、“农家乐主题公园”和“动物主题公园”五大园区组成,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吃:岭南特色农家美食

长城村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长城村:打造北部山区乡村旅游新亮点 长城村位于开州北部山区,与四川省宣汉县漆树乡接壤, 境内主干道(原开州至城口省道)已油化,村内人口居住 密集区支路已全部硬化,农户住家通车率达90%以上,80% 以上田、地可通车直达。平坝水田周边的河提、田埂、便道已全部硬化,境内平坝地区有主河道“漆树 河沟”穿村而过,数十条小河沟分布在平坝两边的坡地、梯田及树林之间。洞子湾、石膏湾、避匪洞、将 军山、一线天、石笋峰、圆潭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乡村旅游有待开发。 长城村尽管已经摘掉贫困村帽,但是贫困户的持续稳 定增收仍然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整村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 走不出、长不大、起不来的困境。脱贫攻坚战略实

施以来,乡村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开花结果。长城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便利交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点。长城村村支两委为此召开多次会议,主要研究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在大进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长城村决定建立开州区圆潭.乡土印象生态农业观光园,由开州东松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负责实施。 生态农业观光园总投资280万元,开县东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筹资金100万元,申请产业项目专项资金180万元, 7户建卡贫困户以土地、人工、现金入股的方式采取合作社经营模式经营。计划建设砖混结构综合楼1幢;具有农村特色的房屋11间;小木屋5栋;休闲便道5000米(宽1米,数条);停车场1个;多功能运动场1个;公共厕所1间;露营烧烤基地1个;自助野炊基地1个;游泳池1个;农耕文化展示体验区1个;整修及美化河堤2000米,预计总投入280万元。同时将基地已建成的50亩标准化流水鱼养殖场扩大规模,实现乡村旅游与渔业一体化发展,实现贫困户致富增收,预计投资20万

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标题: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0910304111 姓名:金晓萍 指导教师:孟英伟 2012年6月11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苏州市乡村旅 游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分析)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尽 本人所知,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 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作者签名:金晓萍 2012年06月 11 日 (学号):0910304111

摘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产业,在不断地迅速发展,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其作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使其走向更规范,可持续的道路,将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本文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结合相关旅游产业的理论,以苏州市为例,对苏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所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关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的策略,为苏州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做好铺垫。 关键词: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a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ndustry is in developing rapidly. It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competitive nature, and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Bu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ourism, how to make it to more standardized, sustainable way,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irection and spe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opic,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of tourism industry. To S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Suzhou rural tourism existing problems in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uts forward releva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uzhou rural tourism blackboard. Keywords: Suzhou 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status;Question;Countermeasures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国内主要模式研究 1.【"农户+农户"模式】 乡村旅游初级阶段,原真性强,发展水平低下 1.1内容: 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也称自主经营模式,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依然存在,具有和理性。 1.2意义: 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农户善于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极具个性化服务。 投资收益: 该模式主要由农户自负盈亏,最终的受益者为农户。 1.3优势: 1.3.1文化保留最真实 1.3.2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1.3.3较适合以“农家乐”为主的小规模乡村旅游 1.4劣势: 1.4.1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 1.4.2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差 1.4.3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1.5解决方案: 可以让政府或者企业介入,加大对资金和管理的投入力度,规模化发展。采用合作社方式,对现有农户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分配。 1.6案例:成都的农科村、浙江安吉的天荒坪村

2.【个体农庄模式】 自主经营,相对独立,管理水平不够高 2.1内容: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个体经营者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了附近大量闲散劳动力,他们通过手工艺制作、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2.2意义: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 2.3投资收益: 农庄吸纳大量的农户闲散劳动力和资本,集体获利,农户增收。 2.4优势: 2.4.1农庄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 2.4.2农户可获取大量利益、土地增值、解决就业压力。 2.4.3个体经营者更好的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2.5劣势: 2.5.1由于农庄自主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底下,影响整个景区运营。 2.5.2农户会承担一定量的资金风险。 2.5.3规模小,竞争优势差。 2.6解决方案: 转变落后的经营生产方式,积极与政府、企业、旅行社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现代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增强农户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培训。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纳相关人才。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篇一: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研究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一)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需强调以下原则: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突出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背景 乡村旅游的出现,是中国居民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的标志。从以前的知名景点旅游,名胜古迹旅游到城镇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反映出中国人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品质化的时代。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是形势所在,是时代所趋。 自从中国实行了5+2的工作休息制度后,城镇居民的短期短途旅游消费发展非常迅速,这就直接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以下一些数据能够说明现在乡村旅游的规模和前景: 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 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1/3 预计2020年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 可以说,在未来的中国居民境内游市场上最有发展空间的细分市场就是乡村游,这个市场的开发现在也只是开始,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的模式是建立在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富余劳动力、基础设施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或企业的组织协调,经过专业开发设计和建设,形成的以乡村特色

为核心的旅游业态。 中国的乡村旅游从最初的瓜果采摘、远足垂钓等简单的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固定模式的几种特色模式:现代农业型、乡村休闲度假型、乡村生活体验型。这几种模式在国内比较普及,也比较受城镇旅游者的欢迎。 乡村游的本质是以农村土地和合理流转和整合为基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服务为载体,以政府化或者公司化运营的核心推动力的农村生产模式的创新。 从乡村农户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资源整合模式: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

策划项 书

一.活动策划的背景及现状: 近年来,万州区结合全区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景区/“农家乐”和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城区周边10余个镇乡初具规模,形成特色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乡村旅游推动旅游经济快速。甘宁镇:距万州主城28公里,因三国东吴大将甘宁故里而得名,2013年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授予的第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甘宁镇以万州大瀑布群旅游区为中心,东有白云洞,西有何其芳故居(筹备复建),贯峰书院、玫瑰香橙园、桑葚园,南有油菜花基地、万亩绿色大棚蔬菜基地,北有观赏水产养殖基地、古民居群等。近年来,甘宁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开展了饶有情趣的“黑马油菜花节”、“桑葚采摘节”、“甘宁鼓乐文化节”等旅游活动,吸引远郊众多游客积极参与。 //现状分析:甘宁镇依托自身生态农业优势,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但单一活动缺乏强有力的主体支撑,影响范围有限,仅限万州及较近周边区县客源,没有进一步延伸和扩大乡村品牌效力。万州大瀑布群旅游区:位于甘宁镇境内,原名青龙瀑布景区,万州金牌旅游名片。2009年浙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斥巨资重新定位重点打造,力争创建“一链多珠的国家AAAAA级瀑布类标杆旅游区”,已于2012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目前正进行国家AAAAA级景区的升级改造。核心景区万州大瀑布宽115米,高64.5米,面积7417.5平方米,是亚洲已知面积最大的单挂瀑布,被誉为“亚洲第一瀑”,聚焦

国内外众多游客的目光,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状分析:万州大瀑布群旅游区注重对外品牌形象塑立及宣传,客源地遍布全国,在成渝两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在万州本土及周边区县缺乏沟通形象,大多市民局限过去认知,“瀑布无水/放水”,“基础设施落后”等等,没有体验大瀑布升级后的品质享受。 二.活动策划目的及意义: 1.策划目的: 1.1提档升级,品牌促销:甘宁镇打造万州乡村第一品牌游,有高品质的万州大瀑布景区作为品牌支撑主体,使得原本普通的生态农业观光活动提档升级,变成更具商业推广价值的品牌乡村旅游;同时,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也使得万州大瀑布景区更具民俗文化价值,可以在万州本地大打“乡村亲民牌”,让更多人体验瀑布升级后的各种惊喜。 1.2提高知名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甘宁镇联合万州大瀑布景区,开展整体系列乡村旅游季活动,可以丰富自身内涵,增加亮点,提高在公众知名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3服务旅游,带动经济:真正为市民提供更新更优更快的旅游服务,推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策划意义:策划品牌乡村游,打造多彩甘宁镇。通过开展整体系列乡村旅游季活动,使得甘宁镇成为万州乡村旅游的龙头镇。三.活动策划的宗旨及宣传口号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分析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各地围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优化区域布局、创新工作机制、促进资源整合、拓展功能内涵、培育产业品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于拓展农业多功能、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北京、江苏、浙江、重庆、天津的做法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1、北京:开展营销活动,实现乡村旅游有效供给 (1)整合资源、节庆营销 2013年,北京市农委整合郊区特色农产品资源,推出了“休闲农业季”系列活动(包括北京草莓季、樱桃季、花季、香草季、瓜季、鲜桃季等),并编写了《香草天空》、《北京瓜顶呱呱》、《京郊如此多娇》等主题宣传册,策划设计了《北京樱桃地图》等系列特色农产品地图,制作了《北京休闲农业季》2013笔记本,推出了约l000张精美图片,深受游客欢迎。这些活动以季为周期,以京郊特色、优质农产品为旅游吸物物,贯穿全年,带动市民到郊区采摘、休闲,把农村产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郊区各区(县)还结合各自特点,举办了农耕节、美食节、采摘节、登山节、赏花节、滑雪节等宣传推介活动,累计有150多项。 (2)虚拟社区、网络营销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针对青少年等特定消费群体,通过手机

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开展营销,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出了“农田观光使者”招募、农田观光使者采风、农田观光博客大赛等活动,吸引了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一批博主参加,发表大量农田观光主题博文,经过多次转发、评论,吸引了市民的眼球。从2011年开始,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举办了多期“凤凰乡村游、大美体验客”活动,大量网友在到京郊旅游观光、品尝京郊美食、体验农事活动时进行编辑、制作,并通过网络新媒体实时发布图文信息和游记,让潜在的旅游者获得了直观、即时、有用的信息。 2、江苏:加强功能拓展,延伸特色产业链 在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规模畜禽养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外向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注重农业功能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延伸产业链条,把高效设施园艺业、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生产功能拓展成集生产、加工、科普、采摘、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二是挖掘产业内涵,将科技、文化、民间技艺、园林艺术等元素植入休闲农业,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如江苏如皋的花木盆景产业,融入了“两弯半”蟠扎技艺,创新出花木盆景休闲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推动了花木之乡顾庄村特色产业发展。 3、浙江:注重机制创新,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1)创新完善投入机制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

乡村旅游规划十一大经典案例分析

乡村旅游规划十一大经典案例分析案例一: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雁南飞茶田把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融茶叶、水果的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按照“茶田风光、旅游胜地”为发展方向,营造浓厚的茶文化内涵并融客家文化于其中,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农业开发、度假功能。在弘扬茶文化方面,创出了一个新的模式。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青年文明号等二十多荣誉称号。 案例二:广东顺德长鹿休闲度假农庄

长鹿农庄建于2002年,现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长鹿农庄是一个集岭南历史文化、顺德水乡风情、农家生活情趣,以吃、住、玩、赏、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的最佳场所。 主要由“长鹿休闲度假村”、“机动游乐主题公园”、“水世界主题公园”、“农家乐主题公园”和“动物主题公园”五大园区组成,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吃:岭南特色农家美食 住:超五星级湖景别墅 玩: 游乐城、欢乐岛主题乐园 赏: 农家五绝表演 娱: 度假村KTV、原始部落、瀑布游泳池、药浴温泉 购:特色购物一条街,汇聚东西南北地区各种驰名特产 案例三:湛江炭疗理休闲山庄 位于湛江市东海岸的破头区龙头莫村,结合滨海垂钓、美食的炭理疗美容保健休闲度假的旅游景点。分炭乐区、旅业区、旅游餐饮区、炭烧烤区、垂钓区和炭文化展示区等6个功能区。湛江炭疗理休闲山庄主要是以高温度烧炭过程炭窑余留的远红外线、负离子、纯氧热能对人体有益的物理作用,刺激皮肤出汗,促进人体和细胞新陈代谢,打通人体经络,

乡村旅游开发成功案例:乡村再造不仅是乡愁

乡村旅游开发成功案例:乡村再造不仅是乡愁 近些年,乡村旅游增长强劲,发展迅猛,成为夺目亮点。很多只重政绩不重运营的乡村模式面临着更加“空心化”的局面,但是也有很多实现转型,体质升级,实现旅游乡村、产业乡村,带动了乡村人口的回流和收入的大幅增加。其背后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意愈来愈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成功案例一 乡村再造不仅是乡愁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莫干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GrantHorsfield)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乡间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但档次偏低的农家乐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高天成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改造成「洋家乐」。 高天成认为莫干山的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就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之后,他又相继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乡」等一干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乡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 高天成的试验,为莫干山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近年来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则让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莫干山。 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而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做起了服务员。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

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