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_工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工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工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工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工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条件及特征。

【能力目标】

1.运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促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促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迁移运用能力的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配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 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分布的历史变化, 用鲜活的事例说明我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并掌握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各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相关性。

■【教学策略】

根据地理课标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

方式、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构建一个基础平台,设定两条主线,落实一个主旨.初二学生面临地理结业,基本形成了基础的地理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因而,在基础知识的平台搭建上,以学生阅读相关图文资料、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进行个人展示为手段,加强读图、识图、用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其中穿插各地理要素的联系引导,同时,注重典型要素联系的活动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一步落实自然与人文相关的地理意识,逐步落实地理要素联系性主线,构建整体性地理思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询网络资料,收集相应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准备】

预习课程资源,以已掌握认识区域方法,初步构建工业生产的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学生回答)看来这个问题没有难到大家。观察的很仔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还有哪些工业产品吗?(学生回答)

同学们的答案召之即来,我们生活、学习中处处充满着工业产品,无处不在,到底什么是工业,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分布又具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工业

【讲述】生活中的产品琳琅满目,你能否对这些我们常见的工业产品进行从生产和生活的角度进行分类呢?

(学生回答)

同学们分的很正确,像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我们称之为重工业,而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我们称之为轻工业。

你能完成这个小题吗?(将下列重工业产品圈出)

【承转】这些工业产品是怎么来的呢?什么是工业生产呢?

【ppt】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

汽车的生产和服装的生产过程,

你能否将着是哪个词语填入适当的位置思考回答。

看到周边

的工业产

品,初次感

受工业的

重要性

从生活中

常见工业

产品入手,

跟踪联系

读图分析

回答,注

新课。

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

呢?

你能总结工业生产的定义吗?(对农、矿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过程。)

【承转】刚才同学们环顾教室发现了很多的工业产品,你能找出哪些不是工业产品吗?(学生回答)

由此可见工业以及工业产品对我们的学习升级或很重要,在其他的领域工而已产品有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如果你是农民、司机、军人,如果没有工业产品,你的领域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回答)

【小结】工业不仅仅与人么的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对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都有重要影响。

工业不断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现金的技术设备、为人们提供各类消费品,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还说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社会各部分前进的火车头,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重读图规

律方法的

介绍。

学生活动,

气氛活跃

承上启下。

落实知识平

台的构建,达

成知识目标。

承上启下

【承转】工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我

国工业发展状况又如何呢?

【ppt】增长柱状图

读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呢?(学生回答)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工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工业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从1970年-2013年间,全球制造业产值,中国稳步提升,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made in China成为中国标签

在世界各地,几乎都能看到我们生产的商品。

从原来的“洋火”、“洋油灯”“洋车子”到10月17号让每一个人骄傲和自豪的神舟十一号成功飞天,

中国缔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

【承转】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赢得了更通过中国发展前后的对比,感受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多的发展机遇,很多投资商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

【讲述】有一投资商想建立钢铁厂,他选定

了两个区域,让我们出谋划策,你能帮他决策吗?给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讲述】真是英雄所在略同,在A地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钢铁企业,称为钢铁工业的摇篮

鞍钢所在的地区也是我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你能结合地图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吗?

(学生回答)

【承转】有没有同学选择B处?请说明你的理由

在B处由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上海宝山钢铁厂,宝钢所在的地区也是我国最多是的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请同学观看视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沪宁杭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

(学生回答)小组合作,选择工业分布,理解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观看视频,总结,沪宁

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总结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吗?

(学生回答)

小结: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这些影响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在工业布局的时候也可能是某个或某些因素在主导。【联系】俄罗斯和日本的工业分布

【承转】俄罗斯工业分布在资源丰富的地区,日本的工业则分布在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

老师考考大家,没学过的地区你能分析吗?老师相信难不倒大家。

台湾的工业分布及原因

【承转】结合我们所学的这些知识,你能推测中国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吗?

【提问】你能猜一猜吗(学生回答)通过我们课本中的那幅图可以印证你的答案呢?

印证答案:东多西少

具体来看没刚才提到的辽中南、沪宁杭工业基地分布在东部地区,还有京津唐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几点,此外还有一些工业中杭工业基地的条件

区域对比,加深理解

心,观察这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都沿海分布

在观察,这些工业中心沿长江分布

还有一些沿铁路线分布

总体来讲,我国工业分布东多西少

【承转】在工业分布上东西差异很大,其实东西部还存在更大的差异

通过读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学生回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部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古代诗人王焕之在《凉州词》中这样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出了西部地区的雄伟壮观但又荒凉森然的景象,贫穷和

落后似乎成了西部的代名词,崇山峻岭,交通闭塞,严重阻碍了西部的发展。

【承转】根据老师给你的图文材料,你能说说西部地区的发展优势吗?你能为西部的发展出谋划策吗?

(学生回答)了解西部的发展

同学们的计谋还真多,在2000年的时候国家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策略,

西部地区的问发展初见成效

【图片】经济指标翻了一番,青藏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在发生着变化,西部复苏梦定将圆梦今朝。

【承转】同时国家多策并举,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促进协调发展。

【视频】西部大开发

我国工业分布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扩散,我们均衡发展也初见成效。

西部复苏梦,梦圆今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中国梦,梦圆今朝。

【小结】

每一个时代,总有一群人,立于命运潮头,宠辱不惊

每一个时代,总有一种精神,姿态昂扬,相信未来增强民族自豪感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是属于中国的时代,

在世界发展潮流中中国显示了她独特的包

容性和创造力,在和世界接轨的同时,保持

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我们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

情感升华创造,

我们有这样的自信,我们的自信源于我国

GDP的增长,我们的自信更源于亿万努力的

投入,我们的自信源于我国千年文明的底

气,我们骄傲于这个时代,我们自豪于这个

国家。

【图片】

《工业》学情分析

本课程教授对象为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学生面临地理结业,基本形成了基础的地理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方法,因而,在基础知识的平台搭建上,以学生阅读相关图文资料、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进行个人展示为手段,加强读图、识图、用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为结业考试奠基。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穿插各地理要素的联系引导,注重典型要素联系的活动设计,构建整体性地理思维,形成一定的地理基础素养。

学生层次有差别,因材施教当在课堂中有所体现。主题过程当以AB层学生理解学习状态为主,在基础知识问题和浅显的地理要素分析中,侧重关注C层学生,逐步完善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而在逻辑关系更强、需求分析更细致的方面,注重对AB层同学的方法规律的引导,形成较好的地理基础素养,继而应用于平时的生活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

《工业》效果分析

从宏观角度来看,本节课程分四大达成目标。

一是认识并构建台湾基本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平台。最基础知识是地理学习的生存土壤,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亦即了解基础的自然与人文特点。这一点看课堂反应和学生课后检测反馈效果明显。

二是地理自然与人文要素逻辑联系性分析。地理学习过程实际上

是一种理念或素养的逐渐形成过程。那么从专业的地理角度来看,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它们内在和外在的联系性是学习地理、养成朴素唯物主义地理观的主旋律。这一个角度是本节的侧重点,学生对各要素的相关性有了初步了解和运用,但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尚需更多的学习和锻炼过程。

三是认识区域一般方法的意识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能够初步形成认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台湾课程的学习,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大都能够落实这个目标。

四是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情感培养。初中学生是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阶段,犹如一张白纸,结合实际现状,其价值观的培养实际上是非常容易的,关键还是将这种理念能够形成一种行为准则而去坚守。所以,可以说从本节课来说,其目标达成度较高,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情感熏陶应该是长期坚持培养落实的。

在微观角度,针对课程环节,其效果当有起伏差异。

初始的导入,学生状态尚未全身心的投入,个别同学观看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视频时竟出现嬉笑状况。但从总体看来,若对其评价,或可以为B。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为地理环境的知识框架构建较好,如宏观目标一所言,两次的知识总结与复述,二人小组的互助落实,基础知识点的达标率评A。

两次小组合作,学生合作秩序紊乱。组长的组织能力差,组员参与度低,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低,而从教师角度来看,缺少有效的评价制度。两次活动仅为C。

地理学习基础能力的中规中矩。读图、析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等,其形成和熟练掌握是一个长期的效果,单从本节课来说,基本完成阶段性能力目标,若评价,当为B。

教学语言与课件处理等细节处亟待完善。如美丽富饶的宝岛后不应仅添加物产图片,在这儿感觉应将台湾自然与人文以图片的形式做精确的汇总。整体看来,语言过度也显得琐碎,课堂学生主体身份不明确。综合评价中下,为B。

得失之间的权衡,即为个人的进步阶梯。游弋与教学研究的海洋,其乐无穷。

《工业》教材分析

《工业》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四《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三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从编写体系上看, 工业是学生在学完交通运输业和农业之后, 接触的又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 所以在结构方面,本节教材与前两节相互呼应,既有一致的介绍思路,又巧妙地将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从内容上看, 为了达成标要求, 本节教材先是在第一个黑字标题“ 工业及其重要性” 中讲述了什么是工业,工业有什么作用。虽然

标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 但学生如果不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就无法正确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利于后面的工业分布的学习和分析工业基地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学生很少接触工业生产,要求学生对工业下定义有一定难度,教材没有给出工业特别复杂的概念,而是用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目,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浅显易懂。目的是让学生对工业生产和工业部门有一个基本认识,而且图片材料多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学习概念的枯燥乏味。

教材第二个黑字标题是“ 我国工业的分布” , 是以“ 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 的分析为核心完成。初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归纳能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活动提供的两条线索, 归纳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工业分布在时间上的变化, 教材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字,配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 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分布的历史变化, 用鲜活的事例说明我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于此,依据课标,结合初二学生大体学情,界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条件及特征。

【能力目标】

1.运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促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促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迁移运用能力的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配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 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分布的历史变化, 用鲜活的事例说明我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并掌握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各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相关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工业》评测练习

1.关于我国工业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工业分布均衡

②总体上是东密西疏

③新中国成立后,工业重心由沿海转向中西部

④沿长江分布着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工业中心城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读我国工业基地分布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B.③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④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D.四大工业基地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3.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

A.辽中南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

B.京津唐工业基地是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毗邻港澳,吸引大量外资

D.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发展经济的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读环渤海经济圈示意图,完成4、5题。

4.下列工业基地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的是( )

A.京津唐和辽中南

B.辽中南和长江三角洲

C.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

5.本区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是( )

A.水陆交通不便

B.淡水资源短缺

C.科技力量薄弱

D.矿产资源贫乏

练习评价:总体看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好。在通过地理要素逻辑推理关系中落实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基本达标。相对较差的地方出现在读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相对较差,诸如2题、5题的读图上,不能完整精确地提取信息,在原因分析上选取角度不当,运用地理语言总结能力较差。在之后的常规学习中,应该侧重这些地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工业》教学反思

提到教学反思,在效果分析模块我大体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做了详

细的课程实施评价。而为了不显重复,同时落实优课要求、完成教学反思任务,结合备课、听评课、录课过程,大体上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一、备一节成功的课,必须首先明确主旨与中心。

所谓有内涵才有外延,有主干才有枝节,而一堂课中,作为授课教师必须明确了解自己本节课程的主旨。在本节课的备课模式中,一开始就感觉这里的点、那里的点都有很多,但是如何将每个点连串贯通且令其主次分明却是很难,老是感觉无从下手。参阅了很多资料,围绕这些中心骨架,之后的工作就是填充雕琢,最终达成本节课程的实施。不说本节课程效果如何,但这种备课过程对我个人的锻炼是弥足珍贵的。

二、一堂成功的课程首先需要实施者入戏,投入积极的热情。

本节课程是一节颇具情感教育意义的代表,落实本节情感态度的目标的达成是很难的,大多数直接的表现皆为形式化的内容,而缺乏心灵上的共鸣。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教师都把自己当做超然于外的戏外人,而没有倾情投入其中。试想一节课程若教师连自己都不能去感动,去领略教育的成功,又怎么能够很好的引导其他人的心理共鸣呢?所以,课堂中教师应先是一个全身心的参与者,其次才是一个放眼全局的引导者。

三、关注每位同学,落实小组合作应做好细化,落到实处。

本节课中,小组合作的落实亟待改进。在合作学习中,无序,参与度与参与意愿较低,合作效率低下。实际上,相关小组合作及其捆

绑式评价在学校、班级及教师个人中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更多的时候,更应致力于研究成果或案例的实施。毕竟学生、小组以及教师的流动性为小组合作及其评价创设了障碍。所有很多时候,我们有了更好的办法却得不到更好的实施。再详细地分析,其原因最终还是反映在教师思想上没有积极应对,畏难情绪过于明显。下一步课程落实中,感觉更应落实好小组合作,知行合一,在取得教学成功的同时亦能推动个人能力的进步。

四、从小处着手,注重对教学细节的推敲琢磨。

正所谓不谋一隅者不足谋全局,成功的课程在小细节处更应精心雕琢。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这是过于侧重细节而冲淡了主旨中心。但反过来想,若没有“木实”,“木实”过于孤立,或者是“歪瓜裂枣”式的“木实”,整节课必然是干巴巴且无趣生硬的课堂,其效果可想而知!本节课中,从一开始也在本着这种原则,每个教学环节服务于中心主旨,同时对其精心包装,PPT图片、模板的选择,文字材料字号和颜色的确定,课件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互衔接,乃至承转语言的精确和高效等等,基本都对其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构思。或许是个人水平问题,在落实课程中个别环节和细节不如人意,但在个人看来,更加欣喜与明显的进步。

五、每一个课程环节的落实方法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每个人在课程理解上以及实际落实上都有个人的认识,单轮方法或有优劣,但最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从一部电影上听到了一句话印象很深刻,略作修改就成了我所认可的真理: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应该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但他更应倾听自己的心声。追求成功的人必能很好的认识自己。听从个人的心声,在课程准备与实施过程中,许多同事给了我无私的帮助,他们给的许多建议的选择使本节课程更显完整和高效。同时,亦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被我舍弃,原因即为感觉不适合自己风格。在这种交互的共勉中,改变和坚持的磨合就催化了最终的成功。

录课基本接近尾声,重新回顾,漏洞繁多。曾子曰“三省吾身”,而在这种回顾中的反思与总结,则必成为我们赢得个人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进步的阶梯。

《工业》课标分析

《工业》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四《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三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从编写体系上看, 工业是学生在学完交通运输业和农业之后, 接触的又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 所以在结构方面,本节教材与前两节相互呼应,既有一致的介绍思路,又巧妙地将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从内容上看, 为了达成标要求, 本节教材先是在第一个黑字标题“ 工业及其重要性” 中讲述了什么是工业,工业有什么作用。虽然标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 但学生如果不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就无法正确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利于后面的工业分布的学习和分析工业基地形成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4.通过学习七、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 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 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反思 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反思。 一、经验总结 1.重视并且加强集体备课,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自己。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大家共同进步、发展才能从整体提高年级教学质量。集体备课就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有时会出现一些知识错误,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可以互相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是体合作、探究、创新的一种好模式。集体备课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最终高考取得成绩的一个有力保证。 2.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活跃的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探索。 3.欣赏学生、适时的赞扬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尤其要注意赞赏

八年级地理下册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1.教学分析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诗词导入 教师出示《沁园春·雪》的诗句及相应景观: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我们班哪个同学朗诵最好、最有感情,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意境壮丽的诗词? 学生朗诵 教师引导:这首诗词、这些景观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反映了这个地区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引出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课节密切相关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快速进入课堂,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二、探究深入,走近北方地区

情景一:认识北方地区自然特征 教师引导设问: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中国地理时,认识了中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在哪,都包括哪些范围,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今天我们将从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认识北方地区。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地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完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 问题: 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_________以东、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东临_____海和_____海。 2.地形:以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东部有广阔的_______平原和_______平原;西部有__________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温度带),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大部分属于___________(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称为“_______”。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________”。 全班交流展示,找代表指图讲述,教师点拔提升: 完成活动: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气温石家庄高于齐齐哈尔,石家庄寒冷时间短,这是纬度位置的影响,齐齐哈尔纬度比石家庄高;降水石家庄冬夏季都多于齐齐哈尔,这是海陆位置的影响,石家庄距海比齐齐哈尔近。 3.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温石家庄比延安高,原因是延安比石家庄地势高;降水石家庄比延安多,原因是石家庄比延安距海近。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一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进步。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责任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三、顺应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并用之于课堂。 面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

地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资料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大小 2.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其空间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自学“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材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⑴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历程中,属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的是哪几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⑵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是(),说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⑶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⑷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 ⑸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同一条经线上太阳直射点和非直射点物体的影子长短)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结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ree selected reflections 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教学反思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以下是3篇关于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一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

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进步。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

七年级下册地理 自然环境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节自然环境 枫岭头中心小学张海泉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 2.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歌诀速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学生准备】亚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书记员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共篇

篇一: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学科内综合 泉州七中陈文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综合的可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 键是广大师生要有综合的思想和意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现举例如下: 一、通过比较进行综合 比较法是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许多相似的或不同的知识都可以列项比较。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更为比较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我国南、北方比较: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重要地理分界线,其南、北方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通过详细列项比较,既可界定两地区间差异,也可使学生对南、北方各自的地理特征有个明确、综合的认识。 二、从某个知识点向外发散进行综合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努力引申外延,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拉到一起。如:新亚欧大陆桥 这种思维的发散是没有限度的,只需将最直接相关的、重要的东西拉过来即可。防止太深太滥。教师也不必每个知识点均如此,只需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带学生一起发散,教会学生方法是关键。 三、以中心问题进行综合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如:风将与风相关 的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 关的各类问题。 再如黄赤交角、温室效应、天气变化、洋流、工业区位、城市化、交通等都是重要的地理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宜小不宜大,大则变成专题。 四、通过专题进行综合(含热点专题) 如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气候、旅游、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人口问题、科技创新、航天技术等等。专题可大可小,但必须突出学科主干,反映社会现实、把握高考脉搏。如等值线专题 知识网: 五、通过地图进行综合 如等值线图、地球日照图、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方法。地图清晰明了,信息容量极大,其中可直接或间接研究的问题极其 广泛。如等值线图,该图看似寥寥几笔,但其内涵极丰富,它可以是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或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等。如果是等高线,可以研究地形、坡度、坡向、河流、气温、降水、气压、太阳辐射、植被、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地质作用等等。同样,可以通过其它类 型的等值线研究各自相关问题。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自从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在学校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在其他同事的热心帮助下,在师父的教导下,我收获良多。本学期我从事的是高一地理教学,所教班级是高一1、2、3、4班,无论怎么样,现在对四个班的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这和班主任的热情合作是分不开的。回顾本学期的教学,感触颇多,收获颇多,现将我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这一学期,我思想上已逐渐成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接力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负的责任和应具备的素质。首先,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为此我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踏实肯干,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这样才能培育出更优秀的学生。其次,教师也是学生的楷模,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我们跟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所以我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以身作则,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学生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传送一些良好的品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二、教学方面 这一学期,由于本身的经验不足,迫使我一方面加紧学习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多听一些老教师的课,比如我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地理学科的课,只要我有时间就去听,特别是师父的课,基本上能做到每次必听,听完之后还和老师交流经验,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另外老师也常听我的课,对我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很尖锐的指出来,及时纠正了,在其他班上就没有了类似的情况。此外我还积极去

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如政治、历史等科目,因为,我已经能感受到虽然不是同一科,但是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也可以给我很多的知识,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教学经验。听课,似乎已经成了我的一大乐事,本学期共用了两本听课笔记来记录我的听课。听课还能及时让我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使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听课得到的教学经验,还有平时和老教师的经验交流,我也逐渐的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同时又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从而启迪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一堂课假如问题设计的好,即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落实好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日界线知识点时,可举例有一对双胎胎姐妹,班级里有最好,也许气氛会更热烈一些,假如没有就徦设,这个问题我用了两年,每次也都有较好的效果,乐此不疲。妹妹比姐姐晚出生一小时,所以屈居老二,大家能想办法让这位姐姐管她的妹妹叫“姐姐”吗?这一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探索讨论不断,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中。最后大家轻松地理解了日界线两侧加一天与减一天的内容。一年来我总感觉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采用另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现在的学生动手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在课堂互动方面,特别不愿意参加,所以,我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并且高频率的以设问的方式来提问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不笼统的针对学生,也不单一针对,而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告诉学生,只

初中地理教案【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天气与天气预报】教 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

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高中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近两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2.课堂中要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3.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4.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传统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中,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值得重视。定量的评价往往用“分数”来体现,但“分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干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分数的假象会掩盖一些容易忽视的倾向。而定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用恰当的语词对学生的学习作描述性的评定。相比之下,这种评价比打个分数的评价难度要大得多。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定性评价,除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

高一地理期末段考试成绩分析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期末段考试成绩分析教学反 思 高一地理期末段考试成绩分析教学反思 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中地理符妹 随着段考的结束,自己正式步入教师这一职业也有将近3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科组老师帮助下,我收获良多。本学期我从事的初一和高一两个年级的地理教学,所教班级是初一5、6、7班和高一14、15、16班。下面就针对高一的3个班级的成绩,回顾这半个学期以来的教学,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工作情况。 这三个班级都是普通班,但是成绩也太差了,都是倒数,倒数第一、倒数第 五、倒数第六,最差的与其他老师所教的成绩最好的普通班有9分之差,自己真是没脸见人!他们都说新老师比较缺乏经验,考试的重难点把握得不是很准,这样子很正常。但不能一味地以此作为挡箭牌,因为“新教师”这个挡箭牌的有效期也就那么一两年,自己要好好反思,早点成长,早点积

累够经验! 与初一的教学相比,高一的教学难度要大很多,自然地压力也要大很多。因为初一的内容比较简单,每次备课时,都是先备好初一的课程,再备高一的课程。虽然这学期初一内容和高一内容的关联性很大,先备初一后备高一,有助于把握好高中的度,但还是感觉自己把心思主要偏移于初中压力小的那一侧,有些逃离高中压力大的那一侧。就像学生做题时,老是挑简单的题来做,表面上看他的做题量很大,但实际上他会做的还是那简单的几道题,一遇难题就露馅了!“挑肥拣瘦”的这种心态不好,自己要拾起学生时代的那喜欢攻破难题的劲头,重振“啃硬骨头”的精神。 刚开始备课时,不知道怎么备课,因为实习时都是用多媒体上课,没了多媒体有些措手不及。第一周的课就不知道怎么上,很是紧张,所以开学第一天一大早就去听了吴婷婷老师和程范松老师的课,听完课后,心里才有了底。所以,足以见得听课是有多么地重要!你可以借鉴老教师的一些经验和方法,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在哪,用什么方式去讲什么知识点学生接受的效果较好,在这节课里哪里讲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教学反思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以下是3篇关于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一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

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进步。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一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

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七年级地理下册 位置和范围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1 教学分析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学习亚洲位置、范围的方法分析其他大洲的位置和范围特点 教学难点:用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学会分析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东宫白庶子,南

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二、讲授新知 1.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在教室中的位置。 师引导提问:你在教室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左半部分还是右半部分? 你在XX同学的什么方位?在XXX同学的什么方位? 你在教室的第几排、第几列? 小结:对于一个区域,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它——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2.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观察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复习南北半球和东西球的划分。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雄踞东方的大洲,这是它的半球位置。 3.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1)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 (2)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海陆位置。 4.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

初中地理教案及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与反思:滔滔黄河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播放录像):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滔滔黄河板书: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活动二(分组讨论):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由于有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三篇_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范文三篇 篇一: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这一学期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内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既有许多深奥难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许多看起来繁杂冗长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彻的理解,又需要花气力去记忆。因此,许多学生在刚开始的复习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纷乱,甚至有点无章可循,无从下手,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复习效果并不理想。 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这门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各种地理事象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为了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迁移组合,并在完成这些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1 / 13

清晰、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备好课是基础 (1)在高一的时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初高中教材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认真钻研教材,对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初高中知识的逻辑关系,能运用自如。对于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局限于教材上的资料。尤其注意收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料。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学习“湿地”之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资料;上“板块运动”前提前让学生复习初中课本,让学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关位置关系。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比如:在复习经线纬线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以板图为主,以教具——经纬仪为辅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引导学生自己画图并相互纠错。 2.上好课是关键 2 / 13

最新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名师资料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他说: “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 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 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 ?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展示: “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 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