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a12464511.html,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思考

作者:张艳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第19期

语文教学文本(包括语文教材、课文和补充读物)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几乎是一个拥有无数教学可能的信息载体。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的确是一种客观事实。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很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导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局面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混乱。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景,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选取一种或几种教学切入点,作为有限的突破口和横断面,以达成教学过程的实施,并以此为抓手,将课文、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追求。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有同,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与此相联的课堂教学形式决不可能固守模式、千篇一律。它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从教学组织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认知心理看,真正优秀的文本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它记录着作者微妙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凭借着知识、智力、阅历的优势,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话语诠释这种魅力,并以此作为点燃学生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这种心智活动的“切入口”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确立这个切入点有赖于教师所获得的阅读感悟和本身的鉴赏能力,有赖于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和阅读潜能的开发,它与教学参考资料上长篇累牍的解析没有多大关系。有了这种心理支点,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心灵才会在作品所营造的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

一、以发散思维为切入点

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从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设想。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是产生创造性的设想的基础。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他们不敢大胆地去尝试别的想法,也不知道怎么去尝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找准创造思维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乌鸦是把一个一个的石子放进瓶子里,让水升高,才喝到了水。一位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