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金融术语(资料整理于网络,供需要者参考)

常用金融术语(资料整理于网络,供需要者参考)

常用金融术语(资料整理于网络,供需要者参考)
常用金融术语(资料整理于网络,供需要者参考)

常用金融术语

1.浮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规定的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浮动的利率。有利率上浮和利率下浮两种情况。高于基准利率而低于最高幅度(含最高幅度)为利率上浮,低于基准利率而高于最低幅度(含最低幅度)为利率下浮。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授权某一级行、处或专业银行在法定利率水平上和规定的幅度内根据不同情况上下浮动,以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并与“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原则结合起来考虑。浮动利率已成为中国利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存款货币银行:亦称“存款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接受活期存款并可以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的统称。存款货币银行是唯一被允许开办多种存款业务的银行(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故称“存款银行”。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而创造存款货币,这是区别于其他银行的主要特征。

3.利率:亦称“利息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额的比率。利率是计算利息额的依据,是调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其高低对资金借出者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多少,对资金使用者来说,则意味着成本的高低。利率一般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表现形式。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分”;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厘”;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在中国称为“毫”。利率公式为:利率=利息额/本金额

4.风险投资:对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项目进行投资的行为过程。投资的主要对象包括高科技领域的公司、项目等,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项目等,高风险债券、股票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风险投资,是指各种具有潜在高收益但同时又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可能遭受损失的资本投资,包括高科技项目、高负债企业、严重亏损的公司、高风险证券等等;狭义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于开发高新技术项目的行为,包括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投资、开发投资、项目建设投资、产品生产投资、市场建设投资等等。风险投资主要特征有:①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特点。②风险与收益并重,既可能面临高风险的损失,也可能得到高收益的回报。③投资的长期性。将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新技术产品,要经历研究开发、产品试制、正式生产、扩大生产等阶段,这一过程少则需3耀5年,多则需7耀10年。④组合投资。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不会集中于一个项目上,而是同时投入风险程度不同、收益率不同的多个项目上,以保障高风险投资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5.货币政策: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和。包括宏观经济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等内容。

6.货币政策目标: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一般分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亦称“中介指标”)两个层次。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指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期望货币政策运行的结果,对宏观经济总体目标所能发挥的实际效应。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货币政策要同时满足四项目标的要求,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各国都以其中一项作为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稳健的国家,都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1990年,新西兰率先提出,货币政策应当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唯一目标,其后,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接受了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德国则一贯奉行“保卫马克”的政策。

7.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从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标,再到中介目标,最后到最终目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传导过程的机能。货币政策分为制定和执行两个过程,制定过程从确定最终目标开始,依次确定中介目标、操作目标、政策手段。执行过程则正好相反,首先从操作政策手段开始,通过政策手段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中介目标,从而达到最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目的。

8.广义货币:“狭义货币”的对称。狭义货币(M1)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由于各种定期存款一般可以提前支取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把它算作货币,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货币流通状况,便于分析和控制市场金融活动。依此类推,储蓄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易转手的短期债券等作为具有通货性质的准货币,也可按其流动性状况囊括进来,通常用M2、M3等作代号进行分类统计,依次递增的准货币在流动性上依次递减。各国中央银行对这些分类指标的规定有所不同,广义货币分类指标的多少在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中国中央银行目前采用的分类方法如下: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广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的一项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

9.狭义货币:“广义货币”的对称。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构成狭义货币的现金,是法定通货的存在形式;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人随时可签发支票进行转让或者流通,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是狭义货币中的存款通货。狭义货币一般用字母M1来表示:M1=M0(流通中货币)+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狭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制定及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依据。

10.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因其是一种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具有高能量,故亦称之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11.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的次数。是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货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流通中货币数量的不足。但在确定货币流通速度时,应该是处于流通中不断运动的货币,不包括暂时停止或长期沉淀的部分。因此,现实中,无法确定有多少正处于流通过程中,有多少停滞不动。所以,对货币流通速度测定,主要根据不同层次货币与相应商品的流通,确定各层次货币的流通速度,如以商品零售额与现金余额的比值,测定这时期现金的流通速度;以国民生产总值与M1或M2的比值,测定M1或M2的流通速度。但无论得出的比值如何,与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流通速度会有所差异。

12.货币层次:根据货币的流动性的原则,以存款及其信用工具转换为现金所需时间和成本作为标准,对货币划分的层次。中央银行为了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确定不同的货币供应量。尽管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有自己的货币统计口径,但是,无论存在何等差异,其划分的基本依据却是一致的,即都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具体是: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款(一般不包括官方机构和外国银行在商业银行的存款);M2=M1+准货币+可转让存单。其中“准货币”指活期存款以外的一切公私存款;

M3=M2+CD+长于隔夜的限期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元;M4=M3+定期存款+私人部门持有的建房互助协会的股份,M4是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一个货币口径;L=M3+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至于

各个符号所包括的内容,由于各国银行业务名称不尽相同,同一名称的业务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只有M0和M1两项大体相同。

13.现金:亦称“通货”。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是一国的法偿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主要形式。通货与现金的范畴是相同的。

14.货币乘数: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扩大或缩小一定数量的基础货币之后,能使货币供应总量扩大或缩小的比值。亦称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基本计算公式是:Ms=Bm

15.再贴现: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的形式之一。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以筹措资金的行为。再贴现的利率称为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公布。再贴现原来主要作为商业银行弥补短期资金不足,应付客户提存需要,确保银行安全性的一种措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变更贴现率控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16.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而设置的准备金。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存准备,即库存现金;另一部分是法定准备,即根据银行法,商业银行将其存款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率转存中央银行部分。在西方国家,存款准备金普遍实行“二级准备金制度”,即存款准备金分为第一准备金和第二准备金。所谓第一准备金是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现款随时可以兑现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其流动性较高,一般称为“现金准备”,也称为“主要准备”。所谓第二准备金,是指银行最容易变现而又不致遭受重大损失的资产,如有价证券及其他流动性资产,也叫“保证准备”。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信贷,在必要时除要求商业银行维持第一比率的“第一准备”外,还要维持一定比率的“第二准备”。

17.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在货币当局规定必须缴纳的法定准备金之外,保留的一部分准备金。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主要是解决意外的大额提现、结清存款或更好的投资机会。超额准备金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乘数大小。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它制约着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198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各类存款金融机构,实行了支付准备金制度,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备付金存款和库存现金之和,占其存款比例要保持在5% - 7% 的幅度以内。

18.备付金:亦称“支付准备金”。广义的支付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前者叫现金准备,后者叫存款准备,其中存款准备金是主体。中国统称的支付准备金,即备付金,是狭义上的存款准备,即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国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比例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除了在客户存款下降可以调减退回之外,是不能支取或动用的,实际上不能充当支付准备。从1989年开始,中央银行按照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同情况,分别核定支付准备金占客户存款的比率。除有特殊的情况,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不得低于这个比率。

19.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照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存款准备总额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这项准备金一般是不准动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外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是现代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三大政策工具,而其中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最猛烈的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率变动的直接效果是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通过货币乘数效用对信用活动产生影响。存款准备金的额度是由法定存款准备率和原始存款数额决定的。中央银行调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迫使商业银行降低超额准备或收紧信贷以补足法定准备,从而收紧信用,制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反之,如果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会造成准备金释放,为商业银行提供新增的可用于偿还借入款或进行放款的超额准备,以此扩大信用规模,刺激经济的繁荣。

20.公开市场业务:亦称“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和票据(一般为政府公债),控制货币供应量,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做法。该业务一般在市场上公开操作,对所有交易者一视同仁,而不是直接向发行人购买。根据中央银行的动机,它可分为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和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两种。前者指中央银行为改变银行准备金总水平,而主动买卖有价证券;后者指中央银行为消除它不能控制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进行的业务操作行为。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和票据,将产生三方面的效果:①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当货币乘数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将增加。②有价证券和票据的价格上升,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③向公众传达放松银根的信息,影响心理预期。比如,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有价证券,实际等于向社会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引起信用的扩张;相反当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和票据时,就会减少市场上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达到信用的收缩。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相比,有以下优点:①通过防御性操作,消除不能控制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外部冲击”。②能够连续操作,主动出击,灵活性大。③中央银行能帮助政府稳定债券市场,有利于政府债券发行。同时,它不会因为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而丧失资产流动性。公开市场业务的顺利进行需要具备: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一定规模的证券和票据发行量;独立的交易主体。中国在1996年开始实施此项货币政策。

21.公开市场操作:见“公开市场业务”。

22.再贷款:中国特有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由于它是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贷给普通客户的资金,所以称为“再贷款”。根据中国现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再贷款包括四种:①年度性贷款;②季节性贷款;③日拆性贷款;④再贴现。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实施贷款额度控制,同时运用临时性贷款主动调节基础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贷款的利率,中央银行也可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能力和社会的货币需求。

23.最后贷款人:能作为银行业的坚强后盾、并为其信贷活动提供最后支持的金融机构。美国的最后贷款人是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通过贴现窗口为会员银行提供信贷支持。这种信贷支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向银行提供短期调整信贷以满足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需求,或长期的季节信贷和展期信贷以满足银行长期资金的需求。有时联邦储备银行还要向有困难的银行或储蓄机构提供贷款,以恢复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任,维持银行业的稳定与发展。根据《1980年货币控制法案》,联邦储备银行有权通过贴现窗口向储蓄贷款协会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贷款。但这些机构必须是在无其他借贷渠道的情况下(包括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的预付款),方可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尽管《联邦储备法》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可以向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贷款,但自30年代以来,这种直接贷款从没有发生过。在欧洲国家,最后贷款人一般是财政部而不是中央银行。而欧洲债券市场则无最后贷款人。

24. 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增长情况、物价变动趋势、金融市场的动向和一定时期货币政策的要求,以及前一年度同期贷款的情况等,要求民间金融机构按季度向中央银行申报贷款增加额计划,中央银行可以确认也可以削减所申报的贷款增加额上限,并要求它们遵照执行的一种做法。“窗口指导”产生于50年代的日本。窗口指导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贷款额度的控制,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保持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经济的稳定,有时也指示贷款的使用方向。它虽然只是一种“指导”,而非法律规定,但是实际上具有强制性效力。如果民间金融机构不按指导意见行事,尽管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最终会受到中央银行的经济制裁。

25.道义劝告: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对金融机构进行劝告,影响其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目的的一种做法。道义性劝告是中央银行运用的一种辅助性政策工具,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但中央银行发出的通告、指示,与金融机构负责人的面谈,可以产生规劝效果和警示效果,促使金融机构自动地执行政府政策。一般具备的条件:①中央银行具有较高威望和地位。②中央银行拥有较充分的信息和经济分析能力。③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自律意识。

26.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从制订到实现其全部效力所经过的时间的间隔。它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前者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所产生的时滞;后者指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最终政策目标发生变动的时滞。如果时滞短,货币当局就可以很方便的检验政策效果;如果时滞长,货币当局就难以确定政策的效果。如果时滞分布均匀,货币当局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果分布不均匀,货币当局的政策就会受到时滞影响。影响时滞长短的因素有:中央银行决策程序、货币政策工具运作方式、信息渠道的通畅程度、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人们心理预期的形成方式等。

27.货策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为了把货币供应控制在预定目标以内而选择采用的能够达到预定目标的中介性政策变量指标。某一种变量可否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①相关性。对货币政策目标有明显的经济相关和统计相关性质。②可控性。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灵敏。③可得性。能够迅速获得可供操作和分析的资料;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实现,依赖于中央银行所能有效运用的政策工具。④可测性。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计量和测算,而且对政策效果和非政策效果能够作出显著的区分。中介目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两大类。数量指标是可以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各种可以直接控制的数量作为中介指标,如信贷规模、支付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M1、M2)等;价格指标是可以影响货币政策的变量作为中介目标,如长短期利率、公司债利率、汇率等。各国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自己的中介目标,对选定的指标,各国中央银行也有不同的控制目标值。一种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所要达到的计划指标或目标值区间,如美国、英国、德国采取公布中介目标范围的办法,而且控制得比较严格;而日本等国家,则采取发表货币供应量“预测值”的办法,中央银行以预测值为目标去调整经济有一定的灵活性,也可以改变政策和操作手段,使“预测值”朝着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因市场不够成熟,采用数量控制指标的国家比较多;而发达国家目前更多地向价格指标即利率和汇率指标过渡。197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议各成员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提出,该项指标应由货币当局每年预先公布,严格执行

28.货币供应量:一国经济中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存款、商业票据、可流通转让的金融债券、政府债券等,凡是在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外的各经济部门和个人可用于交易的货币都是货币供应量的组成部分。货币供应量的初始供给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这种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无数次的存入和支取,派生出许多可以用于交易的存款货币和支付工具,出现多倍数的货币扩张。货币供应量的多少,与社会最终总需求有正相关的关系,所以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最终可以影响到社会总的经济目标。货币供应量可以按照货币流动性的强弱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即M0、M1、M2、M3、M4……等等。保持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的基本平衡,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本任务。货币供应量作为内生变量,同经济本身的循环是成正比例的,当经济处于活跃时期,银行系统会减少自身的货币储备,扩大信贷,随着经济的扩张而增大货币供应量;当经济处于低潮时期,银行系统会增加货币储备,减缩信贷,引起流通中货币量的减少。所以中央银行能够接收到正确的信号,来坚定地实施货币政策。但是由于政策的和非政策的因素,即外生的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所以中央银行要防止接受非经济信号的误导而错误地调整自己的政策。

29.货币供应量指标: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称谓。随着货币政策目标量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从70年代开始,就把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信贷增长额和自由准备金的控制转为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控制。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极力主张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他们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增加货币供应,在短期内可以减少一些失业,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不能消灭失业。“恒久性的收入”决定人们的消费需求,货币供应同消费需求大体保持稳定的函数关系。如果经济增长率每年为3% 耀4% ,则货币供应指标可以控制在4% 耀5% 以内,保持1耀2个百分点的超速增长,就可以使经济增长同物价稳定这两个宏观经济目标都能同时实现。美国在1970年就开始把货币政策目标从银行信贷转移到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控制,许多西方国家也陆续把货币供应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别和货币功能的强弱,把货币供应量指标划分为不同层次,如M1、M2、M3等依次往下排,货币的流动性就依次减弱。

以哪一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作为控制重点,各国的作法也有所不同。中国在1982年就开始研究货币供应量指标的计算和监控,1995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把货币供应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30.通货膨胀: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颇多歧义的概念。就其定义而言,大致可归结为:①因货币供给过多而导致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②由财政赤字和主动的信用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过多的经济过程。③价格水平持续上涨。

31.通货紧缩:亦称“货币紧缩”。减少流通中货币量以缓解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措施有:①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收缩信贷,减少货币供应。②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减少预算支出、增加税收、冻结工资,减少市场货币购买力。在高通货膨胀时,进行通货紧缩,会促使物价水平止升为跌,甚至持续性下降;当已经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时,它会造成生产萎缩,失业率上升,存货增加。因此,通货紧缩措施一般只有在出现高通货膨胀时采用。一些国家在实施通货紧缩政策时,还会辅以积极的经济结构调整措施,以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32.货币发行:发行银行投放货币的行为。按其性质,分为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它包括货币投放和回笼两个方面。因此,货币发行量等于一定时期内货币投放量和货币回笼量的轧差数。中国公布的货币发行量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与出入库轧差数扣减商业银行业务库库存数。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发行货币,一方面满足社会商品流通和劳务的需要,另一方面筹集资金用于社会主义建设。

33.人民币发行基金:亦称“人民币发行基金”。中国人民银行保管的未进入流通领域的人民币。发行基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掌握,各发行分库、中心支库和支库(包括发行基金代保管库)所保管的发行基金,都是总库的一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动用发行基金。其来源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原封新券,即国家印钞造币厂解缴入库的产品;二是回笼券,即商业银行缴回发行库的回笼货币。发行基金和现金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区别,两者之间联系在于可以互相转化,在按制度规定的手续操作下,发行基金从发行库出库进入业务库后成为现金;现金从业务库缴存到发行库又成为发行基金。发行基金与现金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性质不同。发行基金是国家供货币发行的准备基金,是国家待发行的货币;现金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强制流通的现实货币。②管理的主体不同。发行基金的管理主体是国家授权的,中国掌握货币发行的机关是中国人民银行。现金的管理主体是有现金收入的社会各阶层、各单位和个人。③价值形态不同。发行基金不是流通中货币,不具有价值符号,它的价值体现在印制费用、调运和管理费用上;现金是流通中货币,具有价值符号,其价值体现是一般等价物。④流通形式不同。发行基金是通过上级行签发的调拨命令流动的,没有上级行的调拨命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动用;而现金是根据持有者的需要流通的。

34.人民币流通纪念金属币:中国人民银行为纪念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或重要人物而发行的具有流通性质的货币。它具有几个基本特征:是为纪念而发行的,题材意义重大;属于一次性限量发行;铸造工艺精致,图案精美,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可按面值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等。自1984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一套流通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币以来,到1996年底止,共发行了27套共37枚流通纪念币。这些流通纪念币,题材丰富多彩,铸造工艺精湛,既有普通的流通纪念币,又有特种流通纪念币,在丰富中国灿烂的货币文化的同时,也为钱币收藏家和爱好者增加了珍贵的收藏品种,深得人们的喜爱。

35.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债务人)处获得的报酬。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利息则是借入货币或货币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利息在本源上是剩余价值或利润的一部分。

36.银根:

37.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的一种形式。国家对某些企业的某些项目贷款利息,在一定时期按一定比例给予的补贴。运用财政贴息的好处是:①用较少的财政资金可以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以保证国家重点建设资金的需要。②由于财政贴息首先用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因而有利于调整投资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③有利于降低企业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从而也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④对不同行业实行不同的利率,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利率体系,有利于间接调节生产和消费。

38.贴水:“升水”的对称。①中国旧时银钱业用语。本地不同资金间的调换或两地间汇兑因币值不同或供求关系不同而在比价上的折减。如在上海,以“汇划”调换“划头”时,因划头可当日取现,而汇划次日才能取现,其间相差一天利息,故须付出贴水。又如1931年前后,由上海(申)向重庆(渝)汇出汇款,远远小于由重庆汇入数量,供过于求。因此,当时在上海购买渝票1000元只须付申洋六七百元,贴水达三四成。②在外汇市场上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的差额,亦称贴水。采用间接标价法时,应在即期汇率数字上加上贴水,得出远期汇率的实际价格,而采用直接标价法时,则从即期汇率数字上减去此贴水数字,得出远期汇率的实际价格。

39.直接融资:“升水”的对称。①中国旧时银钱业用语。本地不同资金间的调换或两地间汇兑因币值不同或供求关系不同而在比价上的折减。如在上海,以“汇划”调换“划头”时,因划头可当日取现,而汇划次日才能取现,其间相差一天利息,故须付出贴水。又如1931年前后,由上海(申)向重庆(渝)汇出汇款,远远小于由重庆汇入数量,供过于求。因此,当时在上海购买渝票1000元只须付申洋六七百元,贴水达三四成。②在外汇市场上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的差额,亦称贴水。采用间接标价法时,应在即期汇率数字上加上贴水,得出远期汇率的实际价格,而采用直接标价法时,则从即期汇率数字上减去此贴水数字,得出远期汇率的实际价格。

40.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亦称“间接金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方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下,在一定时期里,资金盈余单位将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或购买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证券,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将集中起来的资金有偿地提供给资金需求单位使用。资金的供求双方不直接见面,他们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由金融机构以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介入其中,实现资金余缺的调剂。间接融资同直接融资比较,其突出特点是比较灵活,分散的小额资金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的集中可以办大事,同时这些中介机构拥有较多的信息和专门人才,对保障资金安全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独特的优势,这对投融资双方都有利。

41.金融发展: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和金融产业的高度化过程带来金融效率的持续提高。体现为金融压制的消除、金融结构的改善,即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其量的方面(规模)可以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比例(金融相关比率)等指标来衡量,质的方面(效率)可以实际利率、金融工具与经济部门的分类组合(金融相关矩阵)、各部门的资金流量表的合并(金融交易矩阵)和融资成本率等指标来衡量。经济主体为追逐潜在收益而进行的金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根本动力。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金融相关比率趋于提高。

42.主币:辅币的对称。亦称“本位货币”、“本位币”。一个国家法定的作为价格标准的主要货币,用于计价、结算的唯一合法的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

43.辅币:主币的对称。“辅助货币”的简称。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顾名思义,它为辅助主币流通而存在,主要用于零星支付和“找零”。辅币通常也有法定单位。在金属货币流通时代,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辅币一般只具有有限法偿能力。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时代,由于货币制度的变化,辅币与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44.法偿货币:亦称法定货币”。国家在法律上赋予强制流通能力的货币,当用它来偿还公、私债务时,债权人不得拒绝。简言之,即法律规定通用的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时,因为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内在价值相符,国家赋予其无

限支付能力,每次支付的数额不受限制,任何人都不能拒绝接受,是无限法偿货币;而辅币却多用贱金属铸造,名义价值高于其内在价值,只能凭其法律效力使用,故国家规定每次的辅币使用量不得超过一定限额,否则允许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货币。在纸币流通时代,本位币和辅币都为价值符号,没有内在价值,或其名义价值不同内在价值相联系,二者都凭国家赋予的权力流通,都是无限法偿货币。

45.信用: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所形成的货币(或商品)借贷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而是货币或商品有条件——偿还和付息——的让渡这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形式繁多,不胜枚举。从信用主体的角度区分,主要有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合作信用、私人信用、国家信用、国际信用等。

46.信贷:可分为互相联系但范围有宽窄的三种:①等同信用,即借贷行为。②银行信用,是银行存贷款等信用业务活动的总称。③银行贷款,即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资金贷放行为。

47.储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储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储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国民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储蓄等于投资,因此在宏观上分析国民收入的来源和使用时,有储蓄=投资的恒等关系。广义的储蓄按其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居民)储蓄三部分。狭义储蓄是指居民个人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

48.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用于消费支出的资金融通方式。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方式:①赊销。工商企业对消费者以延期付款方式提供的短期信用。②分期付款。购买消费品或取得劳务时,消费者只支付一部分货款,然后按合同分期加息支付其余部分。多用于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或房屋、汽车等,属中长期消费融资。③消费贷款。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发放贷款,按规定期限偿还本息。按照接受贷款对象不同,消费贷款可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两种方式。买方信贷是对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直接发放贷款;卖方信贷是以分期付款单作抵押,对销售消费品的工商企业、公司等发放贷款,或由银行同以信用方式出售消费品的企业、公司签订合同,将贷款直接付给企业或公司,再由购买者逐步偿还银行贷款。

49.货币购买力:单位货币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能买到的商品或支付劳务费用的能力。它的高低取决于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当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或劳务价值提高,货币购买力下降;反之,货币购买力上升。当商品或劳务的价值量不变,而单位货币价值下降时,货币购买力也下降。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购买力的高低取决于纸币发行量与货币需求量间的差距大小,纸币发行量超过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货币购买力就会降低。

50.货币疲软:反映资金供大于求、市场利率下跌的一种货币现象。实行银本位制,因为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银根疲软一般不会直接转化为物价上涨。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疲软,是货币供给过多的结果,表现为商品供应少,而货币比较多,市场物价有上扬的趋势。有时,因生产和市场不景气,经营者负债经营的收益率不高,也会产生货币疲软的现象,此时,就会立即转化为资金价格(市场利率)下跌。

51.货币坚挺:反映资金求大于供、市场利率上升的一种货币现象。在现代经济中,中央银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政策工具抑制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就会出现货币坚挺的现象,市场上资金需求数量大,可贷资金相对较少,市场利率就会上扬。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经济规模扩大,也会产生货币坚挺的现象。货币坚挺,可以通过发展信用工具和加速周转的办法来缓解或替代。

52.货币政策工具:货币当局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可分为:①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机制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总量和一般利率水平等。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证券交易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它是通过影响资金运用方向和不同信用的利率水平,在保持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某些具体用途的信贷数量产生影响。

53.升水:见“贴水”。

54.货币升值:亦称“货币增值”或“通货升值”。“货币贬值”的对称。有三种类型:①在金本位制下,宣布增加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提高其对黄金或外国货币的比价。②金本位制崩溃后,则直接宣布提高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价,以提高本国货币价值。③因国内存在“通货紧缩”,较少的货币追逐较多的商品,使货币的购买力提高即升值。前两种属货币对外升值。讲货币升值,多数时候就是指的对外升值。

55.货币贬值:亦称“通货贬值”。“货币升值”的对称。①在金本位制条件下,减少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法定比价,以降低本国货币的价值。②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可明显地区分为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对内贬值通常是因为出现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对外贬值是指政府宣布调低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价。前者属自行贬值,后者是法定贬值。货币对外贬值带有较强主观性,旨在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用以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一般来说,货币的对外贬值是由对内贬值造成的,但因对汇率的变动还受国际收支状况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货币的对内的实际贬值与对外汇率的跌落并不一致。

56.银行:经营存款、贷款、汇兑、结算等业务,充当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o,指货币兑换商营业用的长凳。英语转化为Bank,原意为存放钱币的柜子。汉语译作“银行”,是因为中国曾以银为通用货币,经商的店铺称“行”之故。最早的银行是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寺庙和公元前6世纪希腊寺庙经营的货币兑换业。近代银行出现于1580年意大利的威尼斯。现代银行始于1694年创办的英格兰银行。1668年改组而成的瑞典国民银行是最早的中央银行。以中央银行为中心,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并存为特征的现代银行体系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57.本票:出票人向受款人签发,在见票后或一定日期无条件付给受款人一定金额的票据。它只涉及出票人和受款人两方。票据上载明受款人名称、支付金额、签发日期、付款日期、利息或利率(如带息的)、付款地点(如不指定则以出票人所在地点为付款地点)等。由商业企业签发的定期本票亦称“期票”。由银行签发的,称“银行本票”。本票经指定的受款人在其背面签章(背书)后,可以转让给他人。

58 .银行本票: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给其凭以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银行本票是应客户的请求而签发,以代替现金流通,节约现金使用。

59.支票: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即银行的活期存款户对银行签发的,要求银行从其活期存款账户上对指定人或持票人即期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书面命令。支票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付款人限于银行,在发票人和付款人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关系存在。②付款方式只有一种,即见票即付,且支票的付款投票期间,即从发票到付款的期间很短,不允许发行所谓“远期支票”。③支票转让以交付款转让为一般形式,以背书转让为例外。④没有汇票中的承兑制度及本票中的见票制度,但有划线制度、转账制度,对签发空头支票者进行制裁等制度。

60.汇票:出票人签发的命令付款人见票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如汇票由债权人开立,出票人是债权人,收款人是出票人自己或持票人,付款人是债务人。经付款人作出承兑后汇票可以转让或贴现。持票人在汇票未到期前,可经背书后转让,或向银行申请贴现。汇票根据不同的形式、内容及使用的地区范围等情况,具有不同的种类和名称,如商业汇票与银行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与银行承兑汇票、跟单汇票与光票、即期汇票与远期汇票等。所有的汇票均需具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表明其为汇票的文字、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之委托、付款人姓名、付款日期、付款地、受款人姓名、出票年月日及出票地、出票人签章等。

61.商业汇票:在商品交易中,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依商品交易行为而产生,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信用融通工具。商业汇票由商人承兑的称“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的称“银行承兑汇票”。《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规定,出票人不得签发无对价的汇票。

62.银行汇票:汇款人将款项交存当地银行,由银行签发给汇款人持往异地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单位、个体经济户和个人需要支付的各种款项,均可使用银行汇票。银行汇票一律记名,付款期限为一个月。

63.票据交换所:从事银行之间支票清算的服务性机构。商业银行在每天营业中都要收付若干张支票,收进、付出巨额的资金。其中,有大批结算业务的收付双方不在同一商业银行开户,需要通过票据交换所转给有关银行。票据交换所进行清算时,各银行不需要带足全部支票所载的结算资金,只需带上收入不足以弥补支出的差额。这样,既减少了清点、交接货币资金的麻烦,又提高了结算效率,加快了结算速度,还可减少银行的资金占用。

64.背书:亦称“里书”。一种附属票据行为。在票据背面签名或书写文句将票据权利转让给被背书人的行为。其主要形式有:①限定性背书。即背书人写明仅限于转让给某人,不得再行转让。②特别背书。即背书人写明转让给被背书人或其指定人。特别背书可以再背书转让。③空白背书,又称不记名背书。即背书人只签字而不写明被背书人。空白背书的票据凭交付而转让。票据背书后必须经过交付,才能完成背书行为。

65.银行承兑:银行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分银行承兑银行汇票和银行承兑商业汇票两种。

66.信用证:银行结算方式中的一种契约文书。一种银行信用形式。指银行应进口商的请求,向出口商签发承诺出口商开至该行或指定的另一家银行为付款人的汇票,只要出口商交来的汇票和单据符合该书面文件的条款,必定承兑和付款的书面文件。信用证开立后,开证行负第一性付款责任。信用证是一项独立文件,不依附于买卖合同,银行只对信用证负责,单据和汇票与信用证条件完全一致,银行就须付款。

67.信用卡:非现金结算的一种支付工具。由银行发行,专供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支付费用的一种信用凭证。最初由美国银行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50年代后期流行全州,60年代中期流行全美国,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广为盛行。目前国际上流行最广泛的信用卡是美国四大国际信用卡发行公司发行的通用信用卡、万事达信用卡、运用信用卡和大来信用卡。信用卡一般用塑料制成,卡上印有持卡人姓名、签名样式和编号。持卡人外出时不必携带现钞和支票,可以凭卡到指定商店、宾馆、饭店购买商品和支付费用,还可以在特约银行兑换一定金额的现钞。持卡人须在发行银行开立账户,每次凭卡购物或取得服务应支付的金额都记在该账户内。银行向持卡人收款,一般是一月一次。持卡人接到通知后,应按约定的要求一次付清或分次付清,在使用信用卡时,持卡人还可以根据协议从发卡银行取得贷款。由于银行具有联系面广的特点,一种信用卡可以由多家银行、各种商业和服务业实行联营,以满足持卡人多方面的支付需要,因此,银行信用卡广受消费者欢迎。

68.信用卡透支:信用卡发卡机构给予持卡人在持卡购物消费时规定限额内的短期透支。对于贷记信用卡,允许“先消费,后还款”,允许透支是重要的特征。对于借记信用卡,应“先存款,后消费”,但在经审核确定属于善意透支并且还款有保证的前提下,也允许持卡人在急需用款时在较短时限内透支适量金额。透支利息一般比同期银行贷款高得多,发卡机构还有一整套措施防范和追索透支风险损失.

69.信托投资:亦称“投资信托”。委托人将资金交付受托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按委托人的意志进行投资的行为。是受托人受委托人委托,为了受益人的利益,办理各种投资业务的信托。是信托业的传统业务之一。信托投资按投资对象不同分为企业投资与证券投资,前者指受托人直接投资于企业或经营项目;后者则投资于有价证券。按投资收益分配方式不同分为比例分成和固定分成,前者按投资份额取得企业经营收益或承担亏损;后者取得事先确定的收益。按委托条件和受托人的责任不同分为特约信托投资(亦称“甲类信托投资”或“委托投资”)和普通信托投资(亦称“乙类信托投资”),前者,委托人确定信托资金的具体投资对象,受托人不承担投资风险;后者,委托人不确定具体投资对象,只有一般的增值要求,受托人自主选择投资对象并承担投资风险。

70.委托人:提出设定信托并转移信托财产给受托人,授权受托人管理或处分信托财产的人。委托人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必须是信托财产的所有人或具有法定处置权的人。在设定信托时,委托人确定信托目的和信托条件,指定受益人。若某项财产为几个人共有,共同提出设定信托,这几个人为共同委托人。

71.受益人:享受信托利益的人。包括享受信托财产本身的利益和享受信托财产运用而增加的收益。只享受信托财产本身利益的人,称为本金受益人;只享受信托财产增值收益的人,称为收益受益人。对受益人,一般无资格限制,但法律禁止享受某些财产权的人,不能做受益人。同一信托财产的受益人可为多人。在信托关系中,委托人和受益人可同为一人;委托人和受托人可同为一人(宣示信托);受托人可为受益人之一(公益信托),但不能是唯一的受益人。

72.代理业务:代理人接受客户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代为办理其指定的经济事务的业务。信托机构的主要传统业务之一。代理业务和信托业务都以信任为基础,代理人与信托中受托人的地位相似,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①在信托业务中,委托人须将信托财产的财产权转移给受托人,而代理业务中不转移财产权;②在信托业务中,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处理信托事务,而代理业务中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处理受托事务;③信托业务中受托人的权限较大,在遵守信托目的前提下,可自主处理信托事务,而代理人的权限较小,在处理代理事务中一般需要被代理人具体授权;④受托人承担的责任大于代理人;⑤代理业务的范围大于信托业务,主要是代理业务可不受财产的限制,一些不涉及财产的经济事务也可代理,如咨询调查,代理会计事务等,而信托业务必须以信托财产为中心。代理业务的种类十分广泛,如代理收付款项、代清理债权债务、代理资财保管、代理证券发行、代理公司组建、代理会计事务、代理保险等等。代理业务根据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签订的代理合同进行,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所作的意思表示和形成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责任,但超越授权的行为由代理人自己承担责任,由此给被代理人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73.见证:知情人就亲历事件提供证明。信托机构的见证业务,即受托在客户的经济活动中充当见证人的业务。见证的方式包括,见证人直接在交易双方签订的经济合同上签字或另向委托人出具“见证书”或“知情书”。与担保业务不同,信托机构充当见证人并不为委托人承担经济责任,而只是就委托人的资信状况、付款能力、生产经营状况等出具证明。

74.年金:每隔相同的期间(如每年或每月)收入或支出的一系列相等数额的款项。根据年金的支付特点分为:①普通年金,即于每期末收入或支出一系列相等数额的款项;②即付年金,即在每期初收入或支出等额款项;③递延年金,即于签约后的某一时间开始每隔相同期间收入或支出等额款项;④永续年金,即无限期持续相同期限收入或支出等额款项。信托公司开办的养老金信托,通常以年金的形式向受益人支付养老金,这样可使职工在退休后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故人们把养老金信托亦称为年金信托。根据年金的资金来源的不同和设立制度的不同,年金又分为:个人年金、企业年金和公共性年金。

75. 租赁特征:反映租赁经济行为的标志或特点。租赁作为一种独特的信用形式,既具有信用的一般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①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是租赁和一般的买卖交易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在约定的租赁期内,所租物品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而使用权归承租人。同时,承租人对租用的设备有维修、保养的责任。租期满后,承租人根据合同,可以留购、续租、另订租约或退回租品等。租赁信用与银行信用同样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但是银行信用是资金形态上的分离,而租赁则是资金与实物相结合基础上的分离。租赁的发展丰富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形式。

②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租赁是一种商业活动,它是以“融物”代替融资,并把融资与“融物”结合起来,同时进行。这一特点将金融信贷(借钱)的物资信贷(借物)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融资和融物相结合这个特点,使得租赁机构具有银行和贸易公司双重职能。它们使买卖、提供劳务和融资得以同时进行,环节减少而效率提高。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的融资渠道和交易方式多样化,有助于打破形形色色的、程度不等的垄断,推动各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工作效率。③租金的分期归流。在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前提下,租赁与消费信用一样,采取了分期回流的方式。租赁机构作为出租人其资金是一次投入,分期归流。承租人交付租金的次数和金额由承租人与出租人具体商定。租期结束时租金回流累计额大体接近或超过于租赁物品的购买价款,并有一部分表现为租赁机构有盈利,租金的分期回流使承租人的资本体现了时间效益。这样,可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以较少的投资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④独特的资金运动形式。租赁由于具有融资与融物双重职能,它的运动也就以商业资金运动形式为基础。它包括了购入(G—W)、租出(W—W)、销售(W—G)和偿还(G—G1)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之间是以商业资金的运动为中介的,表现为:G—W—W—G—G1。在这个运动的最初和最后阶段,都只表明资金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转让,资金数量并没有变化。价值的增值是在中间阶段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租金总和高于设备价款的差额,正是对价值增值部分的分割。⑤灵活方便的交易方式。就融资与融物共为一体这一点而言,租赁和分期付款销售的商业信用形式有着相似之处,但就交易方式而言,租赁则更为灵活方便。

76.金融租赁:不同国家对融资租赁的定义、性质有不同的提法和规定。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所制定的国际会计标准17中对融资租赁所作的定义是:“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在实质上将属于资产所有权上的一切风险和报酬转移给承租人的一种租赁。至于所有权的名义,最终时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中国规定的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购买承租人选定的设备,并将它出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期限内有偿使用的一种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的租赁方式。承租人在租期结束后,向出租人支付一定的产权转让费,租赁设备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对租赁物的所有权也可作其他选择。融资租赁是一种以融物代替融资,融物与融资密切相连的信用形式。它以融通资金为直接目的,以技术设备等动产为租赁对象,以经济法人——企业为承租人,具有非常浓厚的金融色彩。融资租赁是现代租赁的一种基本形式,其主要特征是:①融资租赁涉及三方当事人,需签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合同。融资租赁不仅涉及出租方同承租方的租赁关系,还涉及出租方同供货方的供应关系。因此,不仅要求出租方同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还必须由出租方同供货方签订供货合同。特殊情况下,还需签订其他经济合同。②承租人对租赁物和供货商具有选择的权利和责任。融资租赁的设备和生产厂、供货商均由承租方选定。出租方只根据承租方的要求出资购买租赁物。因此,承租人对设备的质量、规格、数量及技术上的检定验收等负责。③租赁设备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租赁合同期间内,租赁物的所

有权属于出租人,承租人在合同期内交付租金只能取得对租赁物的使用权。④融资租赁是融资和融物相结合的交易,融通资金起主要作用。⑤承租人要分期支付租金以偿付本息。融资租赁是一种信用方式,这就要求承租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分期支付租金,以保证出租人在租赁期届满,收回购买设备的价款和该项资金租期内应收的利息及一定的利润。⑥融资租赁合同是不可随意撤销的合同。一般情况下,当事人无权取消合同。⑦租赁期内设备的保养、维修、保险和过时风险均由承租人负责。⑧租赁期满,设备的处理一般有三种选择:续租、留购、退租,选择的方式一般在合同中注明。

77.财务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简称。由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出资组建并为各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宗旨是支持国家重点集团或重点行业的发展。主要业务包括: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对成员单位发放贷款、办理委托贷款及票据承兑和贴现;对成员单位产品的购买者提供买方信贷;办理成员单位产品的融资租赁业务;买卖和代理成员单位买卖国债及成员单位发行的债券;为成员单位办理担保、信用鉴证、资信调查和经济咨询等业务。

78.政策性金融体系: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框架结构、运行机制、业务分工、管理制度、构造方式、发展战略模式、运行环境和总体效应等政策性金融相关要素的有机整体。

79.政策性银行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一种。以银行命名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信贷银行等。此类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不能吸收存款,主要资金来源为资本金、发行债券集资、借款及业务净收益。

80.农村信用合作社:由农民或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创办时主要办理种植业的短期贷款,随着农村结构的调整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发展到综合办理农牧副渔业和农村工商业及社员消费性的短期贷款。由于其以扶持农业生产发展为主要任务,各国都对其实行各种鼓励政策。主要有渔业生产、农牧业生产以及土地信用合作社。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始建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劳动人民集资建立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是合作经济的一种形式,其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其主要业务有:吸收农民和各种合作组织以及农村的机关、团体、学校等的储蓄存款;发放农民为解决临时生活困难所需的贷款,对农民和各种合作组织发放临时性的生产费用贷款;发放长期的生产设施贷款、开发性投资贷款及社员购买耐用消费品、建筑用房的贷款;办理农民、机关、团体等委托的信托业务;接受国家银行委托的代理农贷、公债和其他业务。

81.固定利率:存贷款利率在贷款合同存续期间或存单存期内,执行固定不变的利率。不依市场利率的变化而调整。

82.法定利率:亦称“官定利率”。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规定的利率。市场利率的对称。利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央银行必须对之施以一定的影响,方能较好地贯彻其政策意图。法定利率就是中央银行对利率体系施加影响的重要工具。法定利率通常包括三类: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融资利率,包括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卖出证券的价格;③中央银行直接规定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对金融市场上股息、债息的直接管制所形成的利率(收益率)。法定利率对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利率起导向作用。法定利率的升降直接影响贷款人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并影响他们提供信贷的松紧程度,从而使市场利率随之升降。法定利率的高低还可抑制或刺激国内的投资(与投机)活动,也会影响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向,并对汇率产生影响。同时,法定利率的高低还制约着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对中央银行的货币需求。

83.同业拆借利率: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融通短期资金的利率。是能够灵敏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晴雨表。中央银行通常把拆借市场利率作为判断资金供求形势,决定短期内货币政策走势的重要依据之一。1996年1月,中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开始运行,并于6月1日中央银行宣布全面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形成拆借利率水平。

84.同业拆借:金融机构间短期性相互融资的交易。借贷双方直接进行。

85.金融衍生产品:根据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商品期货价格等金融资产的价格走势的预期而定值,并从这些金融商品的价值中派生出自身价值的金融商品。以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约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的交易合约。金融衍生商品主要有三大特点:①杠杆性。金融衍生商品的交易通常无须支付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而只需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得到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待到交易日所确定的到期日,对已交易的金融衍生商品进行反向交易,并进行差额结算。在实物交割的条件下,金融衍生商品的购买者只要于到期日交付一定数额的现金,即可得到原生商品。②高风险性。对于金融衍生商品来说,至少存在价格风险、运作风险、交割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③虚拟性。当金融衍生商品的原生商品是实物或货币时,投资于金融衍生商品所得的收益并非得自相应的原生商品的增值,而是得自这些商品的价格变化;当原生商品是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时,相应的衍生商品则更具有双重虚拟性。这种特征,使得金融衍生商品的交易有脱离原生商品的趋势,其市场规模则可能大大超过原生市场的规模。金融专家通常按不同的标准对金融衍生商品进行分类。根据原生商品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远期、掉期、期货和期权四类;按市场的组织程度,可分为场内交易衍生商品和场外交易衍生商品;按衍生商品从属的金融商品来分,则有契约型衍生商品和证券型衍生商品之别。

86.原生金融产品:货币、外汇、债务性金融商品和所有权性金融商品等金融资产,以及这些金融资产价格的总称。包括货币、外汇、存单、债券、股票;以及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商品期货价格等。

87.远期:双方约定于未来的结算、交割的日期。

88.转账结算:亦称“非现金结算”、“划拨结算”。“现金结算”的对称。发生经济行为的关系人使用银行规定的结算凭证,通过银行划转资金,以结清债权债务的行为。转账结算必须通过银行来进行,办理转账结算的单位和个人应在银行开立账户,账户内须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支付。没有开立账户的个人向银行交付款项也可以办理转账结算。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单位和个人经济活动中,国家鼓励采用转账方式进行结算。开户单位之间的经济活动,除按《现金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9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2号)规定的范围可以使用现金外,其余应当通过开户银行进行转账结算。实行转账结算,有利于加速社会资金周转,节约现金使用,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合同和经济核算制的推行;同时,也有利于银行集中大量的闲散资金,扩大信贷资金运转,对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89.划拨结算:见“转账结算”。

90.基本存款账户:存款人在选择的银行开立的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的账户。下列存款人可以申请开立基本存款账户:①企业法人;②企业法人内部单独核算的单位;③管理财政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财政部门;④实行财政预算管理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⑤县级(含)以上军队、武警单位;⑥外国驻华机构;⑦社会团体;⑧单位附设的食堂、招待所、幼儿园;⑨外地常设机构;⑩私营企业、个体经济户、承包户和个人。存款人的工资、奖金等现金

的支取,只能通过基本存款账户办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自主选择一家商业银行的营业场所开立一个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的基本存款账户,但不得开立两个以上的基本存款账户。中国人民银行《银行账户管理办法》规定,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实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核发开户许可证制度;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性公司,以及银行所属的房地产部、国际业务部、信用卡部,不得为企业事业单位开立基本存款账户。

91.一般存款账户:存款人在基本存款账户以外的银行借款转存、与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单位开立的账户。存款人可以通过一般存款账户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缴存,但不能办理现金支取;该账户的存款余额不得超过企业事业单位在该开户银行的借款余额,借款清偿后办理销户。

92.联行往来:各家银行对系统内核准开发有联行行号的行处之间各类资金划拨的账务核算。联行往来是银行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联行往来的核算过程,就是国民经济通过银行不同行处划拨清算的过程。中国幅员辽阔,银行分支机构遍布面广,各类汇划资金业务频繁,现代通信手段尚未普及,为了加强监督,强化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各家银行的联行系统,根据机构设置和业务繁简的不同,有的划分为总行、分行和支行三级管理的联行往来体制,有的划分为总行和分行两级管理的联行往来体制。各家银行对跨系统的汇划款项,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联行清算或采取相互委托转汇的方法办理。这样,可以贯彻款项汇划与资金清算同步的原则。

93.联行汇差资金:各行处在联行间办理资金划拨业务,反映系统内他行代收、代付款项的差额。从一个行处来看,其代收款项大于代付款项为应付汇差资金;代付款项大于代收款项为应收汇差资金。由于系统内联行间代收、代付款项是通过联行往来各有关科目核算的,所以联行汇差资金也就是反映联行往来各科目借、贷方金额的差额。

94.国家金库:简称“国库”。负责办理国家财政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的机构。国家的全部预算收入都由国库收纳入库,一切预算支出都由国库拨付。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出纳制度分为金库制和银行制两种。金库制又分为独立金库制和委托金库制。独立金库制指的是国家特设经管国家财政预算收支机构,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出纳工作;国家不单独设机构,而是委托银行办理国库业务的称委托金库制。银行制是指国家没有金库机构,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户,将国家的预算收入作为存款存入银行进行管理。

95.缴库:国家的一切预算收入及税收,应按照规定,分别由各级财政机关、税务机关、海关等征收机关负责管理,并监督全部缴入国库的业务。任何单位不得截留、坐支或自行保管。国库收纳库款以人民币为限。以金银、外币等缴款,应当向当地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后缴纳。

96.铸币税: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铸造货币的实际成本与货币表面价值之差归铸币者所有的收入。铸币者取得的该项收入被称为“铸币税”。在纸币制度下,货币当局发行货币,取得全部收入。它的价值计算公式是:S=(Mt+1-Mt)/Pt式中,S为铸币税;Mt+1为t+1期的货币发行量;Mt为t期的货币发行量;Pt为t期的价格水平。

97.国债:国家债券或国家公债券。中央政府根据信用原则以承担还本付息责任为前提而发行的债券。它是国家信用方式发展的结果,最初阶段很不规范、流通范围很小,19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规范化,到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利用了这一融资形式。具有信用度高、流通性强、抵押代用率高、发行方式简便、利率低于同期公司债券及金融债券等特点。

98.国库券:中央政府为调节国库收支而发行的一种短期政府债券。其债务人是中央政府,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收入,风险很小。西方国家货币市场上最主要的信用工具之一。英国在1877年通过了《财政部证券法》,把国库券的发行纳入了法律。其后,各国政府也采用了这一融资形式,并建立了国库券发行与流通市场,并成为西方金融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期限,主要有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4种。国库券的面额,各国规定不一,美国有1万美元、10万美元、5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几种。一般采取无记名方式,可在证券市场上自由转让流通。由于其期限短、风险小、流通性强,利率一般比较低。美国的国库券利率,仅比通知放款利率略高一点。西方国家的国库券发行相当频繁,并具有连续性。在美国,3个月和6个月的国库券每周发行一次,1年期的国库券每月发行一次,随时都有到期的,发行的国库券便于投资者选择。

99.国债承销:国债承销商接受中央政府的委托代为发售国债的行为。一般发生在国债的间接发行场合,承销商应具有法定或中央政府认定的资格;由于国债的发行数量巨大,每期的发行时间有限,所以,通常由若干家承销商组成国债承销团来承销国债。

100.信用风险:亦称“违约风险”。银行由于借款人不能或不愿偿还贷款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来自借款人,是在信用关系中产生的,通常与借款人的收入水平、年龄、和家庭状况有关。为避免信用风险,银行在决定贷款时要切实弄清企业的风险状况来确定具体的贷款政策。

101.市场风险:亦称“利率风险。”因市场利率变化引起银行资产和负债利率变动不一致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102.通货膨胀风险:亦称“购买力风险”。因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降低所产生的风险。

103.外汇风险:亦称“汇率风险”。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收付款项、资产与负债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意外损失或丧失所期待的利益的可能性。

104.投资风险:投资者在运用各种形态资本时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105.系统风险:最终无法消除的风险。一般由外部因素变化引起,而无法控制。系统风险对所有企业、所有投资产生相似的影响。系统风险包括下列几种类型: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经济周期风险。

106.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发生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信誉,所以流动性风险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方面。

107.信用危机:货币信用领域的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现象。主要表现是:债务关系因债务人无力清偿而遭到破坏;企业和银行大批破产;普遍追逐支付手段,银行存款大量被提取;借贷资本极端缺乏,市场利率猛烈提高。周期性的货币信用危机主要是生产高涨时期过度膨胀的信用在危机中被强制收缩的结果;特殊发生的信用危机是由战争、政变、灾荒等引起的。

108.挤兑:在银行券流通的条件下,银行券持有者争相到发行银行券的银行要求兑现贵金属货币的现象。当一家银行的信用发生动摇,准备金不足,银行券兑现发生困难,就会发生挤兑。挤兑可能使一家银行倒闭,甚至波及整个银行业。现在一般是指存款户集中地大量地到银行提取现钞。

109.商业银行资产: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商业银行资产有两种划分,一种是按资产负债表构成划分,另一种是按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划分。从资产负债表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由三部分构成,即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其他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在同业的存款、拆出资金、短期贷款、短期投资、一年内到期的投资、其他流动资产等;长期资产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资产,包括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其他长期资产。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划分,商业银行资产,可分为现金资产、贷款资产、证券资产、固定资产、汇差资金五类。现金资产是银行经营保持流动性所必需的;贷款资产和证券资产是银行资产的主要部分,也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固定资产是银行经营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汇差资金是银行经营中无法避免的资金占用。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营管理,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10.商业银行负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尚未偿还的经济义务,必须用自己的资产或提供一定的劳务去偿付。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及其他各种借入资金,是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基础性业务,是银行与社会各界联系的主要渠道,构成社会流通中的货币量。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各方面的闲置资金聚集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资金力量,成为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111.信用扩张:“信用紧缩”的对称。信用规模的扩大。有两种含义:一是经济繁荣时,生产发展,生产规模日渐扩大,投资需求不断增加,相应的,信用规模自然扩大的一种经济现象;二是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发展而实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在价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扩张信用向缺乏货币推动的部门投放货币,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信用规模的扩大,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过度扩大信用规模,会引起通货膨胀。

112.信用紧缩:“信用扩张”的对称。有两种含义:一是经济出现萧条时,生产下降,生产规模缩小,投资需求减少,信贷规模相应缩小的一种经济现象;二是中央银行实行的一种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压缩信用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113.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金融机构突破原有的专业化分工的限制,综合经营多种金融业务。主要表现在:①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领域,逐步向全能银行过渡。②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大大拓宽,不仅在原有资产负债表内业务范围内提供更多的多样化服务,而且在资产负债表外开拓经营领域,扩大各种手续费收入,从而扩大盈利来源。外汇买卖、投资顾问、现金管理、融资委托、信息咨询等项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经营项目。③非银行金融机构运用自身的特殊有利条件,创造了多种适应社会公众需要的金融工具,进行大量的融资活动,成为商业银行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本世纪80年代后期,商业银行约有 1/3的传统业务——工商贷款被非银行金融机构抢走。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差别因此而变得日益模糊,两者间的业务交叉与渗透程度日渐加深。

114.金融技术电子化:电子计算机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中的广泛应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计算机被引入银行,先后经历了单机处理、综合联机处理、同业间电脑网络与各种电脑终端设备的广泛运用等几个阶段。至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几乎遍及金融机构的所有领域,如银行的内部结算、资金调拨、各种零售业务及在批发业务中充当咨询顾问、决策支援、交易服务等角色。金融技术的电子化,使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推进了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促进了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并将继续对金融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115.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成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浪潮。金融工具已从较单一的存款、现金、债券、股票、商业票据等演变为多目的、多变幻、多形式以及系列化的种类构成。仅以美、日两国为主推出的金融工具,就达上百种。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的金融工具大体可划分为三种类别:①为套期保值、减少或转移利率或汇率波动风险而创新的金融工具,如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贷款、利率上下限保险、远期利率协议、金融期货、期权与期权合约交易、股票价格指数交易、利率调换等等。②为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而创新的金融工具,如贷款股权对换交易、股权贷款等。③为扩大投资者进行产业投资的机会而创新的金融工具,如可转换为股票的贷款、可转换为股票的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创新,使金融业内部原有的分工界限进一步模糊,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走向综合化、一体化;同时也导致金融业的竞争全面激化,金融业改组、兼并的过程大大加快,银行资本的集中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工具的创新,迫使金融管理当局放松管制并革新其管理方法,同时各国的货币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16.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金融市场发展超越国界的限制,与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渐趋向全球一体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加速。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跨国化。不仅发达国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设立了大批的跨国银行,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在境外设立了一批离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②金融资产经营国际化。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和全球性股票市场的建立,使人们可在离岸市场上经营世界任何一国的货币金融资产。③货币国际化。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已经蜕化,人们可以通过国际汇兑来转移各国间的货币购买力。不仅美元、德国马克、英镑、日元可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而且还有大批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也逐渐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④现代信息网络全球化。现代信息革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各国间的资金调拨业务可以通过电讯设备在瞬间完成,从而使各国的金融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⑤价格信号趋同化。任何一国的利率和汇率明显背离利率平价关系,都会导致社会游资在各不同国家之间的迅速流动,导致一国或数国外汇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从而使全球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趋向一致。

117.金融资产证券化:资金需求者以发行有价证券的方式从资金供给方取得资金,使金融资产以证券形式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融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间接融资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直接融资为主,出现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趋向。金融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可销售性增强。银行资金的运用形式逐渐从贷款转向可买卖的有价证券;银行日益成为证券的主要发行者与购买者;同时,银行贷款的可转让性提高,出现了贷款出售等各种形式的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②国际证券市场急剧扩张,传统的银行贷款方式受到排挤。1981耀1987年间,国际资本市场新发行的国际债券由528亿美元增至1872亿美元,而同期银行发放贷款却由946亿美元下降到688亿美元。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不仅改变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方式,利于其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进行更有效的竞争,而且也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

118.结算工具:因商品交易、劳务供应、资金调拨等经济往来所引起的货币收付关系进行了结和清算时所使用的债务凭证。主要有期票、汇票和支票。近年兴起的信用卡作为一种特殊信用凭证,也是结算工具之一。

119.掉期:亦称“掉汇”、“换汇”、“掉换”、“换兑”。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同时又卖出或买进同种货币的远期外汇的做法。常用于更动原已确定的收付款日期及调剂不同到期日的头寸余缺。其目的在于套取利益。

120.互换:将不同的债务、不同利率的债务或交割期不同的同种货币的债务,由交易双方按照市场行情签订预约,以事先约定的公式在约定期限内交换现金流的金融交易行为。互换可以被视为一系列的远期合约的组合。第一份互换合约产生于1981年。

121.换汇套利:预期未来利率水平将会变动,以换汇赚取利润的做法。

122.利率互换:亦称“利率调换”、“利率掉期”。交易双方在两笔同种货币,金额相同,期限一样,但付息方法不同的资产或债务之间进行的相互交换利率的活动。它以交易双方协商的本金为计算利息的基础,在同种货币之间进行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固定利率与固定利率、或者浮动利率与浮动利率的互换。在交易中,双方只结清其互换的利率差额,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均不发生资金的实际转移。最早的利率互换发生于1982年。当时,德意志银行与另外三家银行之间成功地进行了欧洲债券固定利率与伦敦同业拆借利率的互换。从那以后,利率互换的种类日益增多,规模也逐渐增大,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散风险的理财工具。利率互换是在交易双方相互有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使交易者在不改变其资产和负债基本结构的条件下,实现分散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123.货币互换:亦称“货币掉期”、“货币调换”。交易双方根据互补的需要,以商定的筹资本金和利率为基础,进行债务或投资的本金交换并结清利息。互换交易不仅可以降低互换双方的筹资成本,而且使有关企业、政府机构等得以利用外国资本市场,获得本来不易获得的某类币种的资金。另外,它还有助于规避外汇风险。传统的货币互换形式主要是平行贷款、背对背贷款和信用互换等,它们一般不涉及本金的转移。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货币互换则既进行利息的互换,也进行本金的互换。1981年,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安排下,世界银行和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进行了世界上第一笔货币互换。世界银行用美元支付 IBM 公司所发行的联邦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债券的全部未来本金和利息;而 IBM公司则同意用联邦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支付世界银行所发行的美元债券的全部本金和利息。通过互换,世界银行用其新发行的美元债券,以理想的筹资成本,筹集了价值2.9亿美元的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IBM公司则也因美元坚挺而得到了汇兑收益,同时也确定了筹资成本。此后,国际货币互换市场不断发展,现在已成为国际金融衍生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4.期货: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交割的某种商品或标的物。在期货交易中的期货按规定条件买入或卖出某种商品的标准合同。一般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两种。

125.期权:亦称“选择权”。交易的一方给予另一方在期权合约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的有效期限内,按协定价格选择是否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或商品的权利。期权的买卖双方各有其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期权的买方有权利选择在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的有效期间的任何一天买入或卖出某种金融资产或商品,也有权利转让或放弃期权。期权的卖方在买方期权有效期内都必须履行合约的规定,不论行情怎样变化,均得卖给买方或从买方购进约定的金融资产或商品。买方的义务是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卖方则有权利接受买方付给的期权费。不论买方是否行使期权,期权费不能退还。交易双方这种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关系一直要延续到合约有效期满之日后才告终止。期权最大的特点是:它买卖的对象不是实质性的金融资产或商品,而是一种权利。根据行使权利期限的不同,期权可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根据期权买卖行为的不同,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或称买方期权)和看跌期权(或称卖方期权);根据期权交易对象不同,期权可分为股票期权、货币期权、利率期权和股票价格指数期权等。

126.期权费:亦称“期权保险费”。期权合约买方为取得期权合约所赋予的某种金融资产或商品的买卖选择权而付给期权合约卖方的费用。它是期权的价格。一般,签订的期权合约的平均期权费为合约交易的金融资产或商品价格的

10% 左右。该笔费用通常在交易后两个营业日交付,它代表了买方最大的损失额,从而也代表了卖方最大的利润额。期权费在交易所内由交易双方委托经纪人通过公开竞价来确定,其大小主要取决于:①期权合约的有效期。有效期限越长,买主选择的余地越大,市场价格向买主所期望的方向变动的可能性越高,期权费越高;反之,有效期限越短,买主选择的余地越小,市场价格向买主期望的方向变动的可能性越低,期权费越低。②协定价格的高低。分购买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两种情况。购买看涨期权的期权费随协定价格上升而减少;购买看跌期权的期权费随协定价格上升而增加。③期货市场价格变动的趋势。当期货价格趋于上升时,购买看涨期权的期权费就增加;当期货价格趋于下跌时,购买看涨期权的期权费下降。④期权交易商品的价格波动程度。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波动越大,做期权意义越大,期权费也越高;反之,期权费越低。

127.外汇:“国际汇兑”的简称。有动态和静态之分,静态外汇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是指人们以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用于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静态意义上的外汇有三个特点:①国际性。即必须是在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外汇资产。②可偿性。即这种外币债权保证可以得到偿付。③可兑换性。即可以自由兑换为其他外币资产。广义的静态外汇,泛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各国管理法令中所沿用的外汇,多是这种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释“外汇是货币当局以银行存款、国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持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也是从这个角度说的。狭义的静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中国1996年1月颁行的《外汇管理条例》第三条对外汇的解释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①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②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的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③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④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⑤其他外币计值的资产。外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国际流通手段和购买手段,它大大方便了国际间的商品流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它可以调剂国际资金的余缺,加速国际资本的流动,扩大国际经济的合作。外汇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表明它有强大的国际购买潜力和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因而有利于保持这个国家的资信。

128.国际硬通货:汇价坚挺的货币。如一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顺差、外汇储备充足、该国货币对外信用较好,其他国家愿意较多地持有,其汇价就趋于坚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信贷活动中,人们常将美元、英镑、日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等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规定的能够自由兑换的货币称为硬通货。

129.货币篮子:亦称“组合货币”。人为创设的一种货币记账单位。每一记账单位的价值由若干种货币价值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典型的合成货币是特别提款权和欧洲货币单位。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本币汇价的制定也经常采用一篮子“货币定值”的方法。

130.特别提款权:(SD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69年9月创设的一种记账单位。原与美元等值,含金量为0.888671克。后由于美元贬值及浮动汇率制的实行,IMF规定自1974年7月1日起,特别提款权定值与黄金脱钩,改用一篮子16种货币作为定值标准;1980年9月18日起又改用美元、联邦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和英镑来定值,1991年1月起,它们的比重分别为:美元40% 、日元17% 、英镑11% 、德国马克21% 、法国法郎11% 。特别提款权作为使用资金的权利,与其他国际储备资产相比,有着显著特点:①它不具有内在价值,是 IMF 人为创造的纯账面资产。②特别提款权不像黄金和外汇那样通过贸易或非贸易取得。③特别提款权只能在 IMF及各国政府之间发挥作用,任何私人企业不得持有和运用,不能直接用于或非贸易的支付,具有严格限定的用途。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会员国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金融学单选题期末考试资料已整理

金融学单选题数字 1.1694年,英国商人们建立( A ) [英格兰银行] 标志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和高利贷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2. 1996年以后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属于 ( A )。 [ 市场利率 ] 3. 1998年以前我国负责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监管及有关法规制定的机构是 ( C )。[中国人民银行] 4. 1999年4月20日,我国成立的首家金融资产公司是( D )[ 信达 ] 5. 2001年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最主要的资产项目为(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 6. 2001年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最主要的资产项目为(国外资产)。 7. 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是(双顺差)。 A ] [多元监管1.按机构的设立划分,由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职责的是(A) 2. 按照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凡引起资产增加的项目应反映为(借方增加) B )。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小于(8%1.保险公司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依据(经营目的)保险公司分为商业性保2. 险公司和。。。。 ] 实物货币( C )。[ 3.贝币和谷帛是我国历史上的本质上说,回购协议是一种(质押贷款)协议。4. )不是通过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变动实现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D5.] 间接信用指导[ C 元的贴现金额,则19002000元的票据,到银行得到1.差半年到期的面额为)。年贴现率为(10% 2.场内交易遵循的竞价原则是(价格优先、时间优先) )。3.成本推动说解释通货膨胀时的前提是(总需求给定 4.成本推动说解释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原因侧重于(供给与成本)。买方信[ 。5.出口方银行向外国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贷款是 ( B ) ] 贷储备资产减少应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6. ] 质押贷款)协议。 [ 7.从本质上说,回购协议是一种( D )。答案:利大从总体上看,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是(8.D 于弊 B)。答案:内生性9.从总体上看,金融创新增强了货币供给的(。C. 资本市场)10.长期金融市场又称( D 高收益低成当代金融创新的(1.A)特点大大刺激了创新的供给热情。答案:本) 货币供应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2. 3.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行为称为(承兑) 4.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强调的是(恒久收入的影响)。 5.典型的外生变量是(税率)。 6.短期金融市场又称为 (B )。[ 货币市场 ] 7.对浮动汇率制下现实汇率超调现象进行了全面理论概括的汇率理论是( D )。[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 8.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理想值的确定是指规定一个(区值)。 F 1.非金融性公司发行融资性票据主要采取的方式是( B ) [ 间接销售 ] 2.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强调的是(恒久收入的影响)。 3.费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4.费雪在其方程式(MV=PT)中认为,最重要的关系是(M与P的关系)。 5.负责协调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并有“央行中的央行”之称的机构是D 国际清算银行

金融学知识点归纳

金融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起源 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1)货币产生于交换(P2)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学说,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要说清楚货币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必须追溯到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分工与私有制。(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P3)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及其特征(P 3) 2)扩大的价值形式(P3-P4) 3)一般价值形式(P4) 4)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的形态及其演变 1)货币的理想条件及各种形态(P6) (1)货币的理想条件(P5) (2)货币形态:指货币的存在形式,指货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6 ①实物货币——货币最古老的形态 特征: 作为货币和作为商品的价值相等。 ②金属货币 特征:普遍可接受、价值稳定、价大量小,携带方便、耐久性、均质可分 ③信用货币(P6) 一般而言,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 目前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采用信用货币的形态。 ④电子货币——最新的货币形态(P8) 是信用货币与电脑、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最新货币形态,它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用电子信号对信用货币实施储存、转账、购买和支付。 ⑤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参加到流通领域中。其特点是可与所代替的贵金属自由兑换。 代用货币,其本身价值低于其代表的货币的价值;通常是政府或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可自由兑换金条、银条或金币、银币。 (3)货币形态的演变 从黄金到黄金为基础的代用币再到完全的信用货币,这是货币进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电子货币的出现,是货币形态的第二次飞跃。 货币形式演变历程中的这两次飞跃体现了货币从有形到无形、从国家信用到社会信用的发展。 二、货币的本质与职能(P10)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金融学的复习资料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与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企业信用: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指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货币乘数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间接标价法(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因此也被称应付标价法。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票据贴现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之前,以一定的价格将票据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的行为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是重要的融资形式 泡沫经济是伴随信用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依靠信用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动了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当信用扩张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汇率:又称汇价,或称外汇行市,是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者说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1、同业拆借市场有哪些特点? (1)对进入市场的主体即进行资金融通的双方都有严格的限制,即必须都是金融机构或中央银行指定的某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包括工商企业、政府部门等。(2)融资期限较短。最初多为一日或几日的资金临时调剂,是为了解决头寸临时不足或头寸临时多余所进行的资金融通。(3)交易额较大,而且一般不需要担保或抵押,完全是一种信用资金借贷式交易。双方都以自己的信用担保,都严格遵守交易协议。 (4)利率由供求双方议定,可以随行就市。同业拆借市场上的利率可由双方协商,讨价还价,最后议价成交。同业拆借市场上的利率,是一种市场利率,或者说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利率,能够充分灵敏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状况及变化。 2、什么是通货膨胀?判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币数量增速大于实物数量增速,普遍物价水平上涨,于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主要指标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还有其他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平均变化 程度的指标。

(完整版)国际金融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外汇 外汇 概念:动: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以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的金融活动 静:广:一切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 狭: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之间结算的支付手段特征:可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偿还性 汇率 概念:外汇买卖的价格、汇价、外汇牌价、外汇行是 基础货币/ 标价货币 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外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付多 少本国货币 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本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收多少外 国货币 报价方式: 双向报价法:卖出:银行向客户卖出外汇 买入:银行从客户买入外汇 前小后大 种类: 基本汇率:选定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货币,称之为关键货币,制定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间汇率 套算汇率:两国货币通过对各自关键货币的汇率套算出来的汇率 1$=0.8852欧 1$=1.2484瑞 则欧兑瑞的交叉汇率为:1欧 = 1.2484/0.8852 =1.4103瑞买入汇率、卖出汇率 中间汇率:买入+卖出/2 钞价:银行购买外币的价格,最低 电信汇率、信汇汇率、票汇汇率 即期汇率:现汇汇率,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 远期汇率:远期差价:升水:某外汇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官方汇率、市场汇率 单一汇率、复汇率 固定汇率:选择黄金、外币为标准,规定本币与他国货币间 固定比价,比价波动受限 浮动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发决定的汇率 影响汇率因素: 经常账户差额、通货膨胀率、经济实力、利率水平、各国政 策和对市场干预、投机活动与市场心理预期、政治因素 汇率决定理论: 金本位:铸币平价、黄金输送点 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法定平价、政府 纸币:布雷顿森林体系 购买力平价理论: 源于货币数量学说,正常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比率, 而货币购买力又取决于货币数量,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 中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 通胀>物价涨>汇率跌 一价定律:绝对购买力平价 国内:两个完全相同的商品只能卖同价,适用于可贸易品 开放经济:Pa = R(汇率)*Pb 绝对购买力平价:本币与外币交换等于本国外国购买力交换, 汇率由两国货币购买力决定。货币购买力是一般物价水平倒数 一般物价水平商决定汇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R1正常汇率、R2通胀汇率、Paa国购买力 变化率、Pbb国购买力变化率,以b国货币表示a国货币新 汇率 R2=(Pa/Pb)*R1 汇率升贬由通胀差异决定 评价:1.强调物价对汇率的作用,但并不绝对 2.以货币数量为前提,两国纸币交换决定于纸币购买 力,因为各国居民根据纸币购买力平价币值,本末倒置 3.说明长期,对短期中期没用 4.静态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机制进行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 凯恩斯古典利率评价理论: 汇率是两国货币资产的相对价格。资金可投国内、国外 1.国内外投资收入比较 2.本币外币即期远期价格预期 3.升贴水率 远期决定于利差 艾因齐格动态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受套利活动影响 现代利率平价公式 S即期汇率、F远期汇率、S、F直接标价,Ia本国利率、Ib 外国利率,F3个月远期,IaIb三个月利率 (F-S)/S ≈ Ia-Ib 远期汇率的升贴水率大约定于本外国利率差 利率低的国家货币,远期利率升水,利率低的国家货币, 远期汇率贴水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 1.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制度 2. 采用直接标价法 3. 实行外汇买卖双价制 4. 所涉及的体贴币都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第二章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 概念:国家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本币稳定为目的,集中分配 有限的外汇资金 方法:直接外汇管制:国家直接干预 间接外汇管制:外汇机构控制交易价格 主要内容:外汇资金收入与运用、货币兑换、黄金、现钞输出 入、汇率 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时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特点:一固定,二挂钩,上下限,政府控制,允许调整 浮动汇率制:1.防止外汇储备大量流出2.节省国际储备3.自

金融学双语考试复习资料

Chapter 1 经济学关注的3个问题: ?How scarce resources are allocat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mong competing uses. ?How income generated in the production and sale of goods and services is distributed among members of society. ?How people allocate their income through spending, saving, borrowing and lending decisions. Default(违约)- When a borrower fails to repay a financial claim. 借方未能偿还金融债务 Liquidity(流动性)- The ease with which a financial claim can be converted to cash without loss of value. 金融索取权可以比较容易地且不损失价值地转化成现金的特性。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储蓄机构)–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such as commercial banks, 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s, credit unions, and mutual savings banks, that issue checkable deposits. 发放支票存款的金融中介,如商业银行、存储贷款、信用联盟、互助储蓄银行。 5. Why do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exist? What services do they provide to the public? Are al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exist to link up net lenders and net borrowers and to help minimize the transaction costs associated with borrowing and lending. Financial services provided by financial

金融学整理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第一节什么是货币? 第二节货币制度 本章重点: ●什么是货币(包括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态演变、货币的本质、货币的 职能、货币的层次等) ●货币制度 ●简要介绍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什么是货币? 一、货币(money)的经济学定义: 1、定义: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战俘营里的货币 2、本质特征:作为交易媒介的普遍接受性。 强调对货币的信任、信心对于维系货币功能的决定性意义。 3、马克思是如何认识货币的?------价值货币说!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首先是商品; 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 货币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过程中,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二、区分通货、货币、财富和收入( currency, money, wealth and income) ●通货通常指硬币(coin)和现钞(paper money),较货币范围小。

●财富即个人拥有的、包括所有资产在内的总资源。 ●货币和财富是存量概念,(在某一个时点上发生的量值)。相对于个人 或国家来讲财富的含义比货币宽。 ●收入是单位时间内的收益的流入,是流量概念。 三、货币的职能 (一)交易媒介(Media of Exchange): 1、货币为交换或交易提供了媒介,是一般等价物,减少交易费用,促进社会分工。 “光脚的理发师寻找长发的鞋匠” 2、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不仅可以直接用来支付货款,而且可以用来进行借贷和其他的资金支付。 交易媒介内含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流通速度:指同一枚货币在一定时期内作为交易媒介(即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次数。 (二)价值尺度(measure of Value): 就是利用货币给不同交易对象以价格。 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论,把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定名为价值尺度. 意义:可减少相对价格的数目:N(N—1)/2减少到N-1种,降低交易费用。

金融学考试复习资料

1、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或者通过银行及第三方推出的快捷支付服务,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途径将银行中的余额转移,从而能够进行交易。严格意义是消费者向电子货币的发行者使用银行的网络银行服务进行储值和快捷支付,通过媒介(二维码或硬件设备),以电子形式使消费者进行交易的货币。 ●概念:是一种表示现金的加密序列数,它可以用来表示现实中各种 金额的币值。随着基于纸张的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电子现金将成为主流。 ●种类:(主要有两种)电子钱包与电子现金。 ●特点:匿名性、节省交易费用、节省传输费用、持有风险小、支付 灵活方便、防伪造及防重复性、不可跟踪性。 ●功能: (1)转账结算功能:直接消费结算,代替现金转账; (2)储蓄功能:使用电子货币存款和取款; (3)兑现功能:异地使用货币时,进行货币汇兑; (4)消费贷款功能:先向银行贷款,提前使用货币。 ●电子货币对金融机构和社会影响有哪些? 简单的一方面是:电子货币不是传统的现金,是数据与数据的交易,无论你怎么转账怎么交易,现金都在银行,银行的钱都拿去投资了,对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也是未来货币的主导方向。但是也有缺点,电子货币对金融而言,极容易造成经济泡沫,同等的资金,发生的金融效果确实双倍的,也就是说,资金在数字上有流通的作用,但在银行方面,他们掌握的现金,又发生了另外的作

用,对社会而言,电子货币的流通,必然会减少市场上现金人民币的流通,容易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2、银行卡 ●概念:消费者向电子货币的发行者支付传统货币,而发行者把与传统货币的相等价值,以电子形式存储在消费者持有的电子设备中。 ●种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使用的且将代表货币价值的二进制数据保管在微机终端硬盘内的电子现金;一种是将货币价值保存在IC卡内并可脱离银行支付系统流通的电子钱包。 ●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 (2)可广泛应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 (3)集金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4)电子货币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 (5)现阶段电子货币的使用通常以银行卡(磁卡、智能卡)为媒体。 ●优点: (1)方便 (2)安全 (3)通用 (4)增加社会效益 3、非现金交易

国际金融知识点整理资料

国际金融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1.具体内容: 经常账户: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经常转移 资本和金融账户:记录居民与非居民间的资本或金融资产的转移的账户。包括:资本账户、金融账户 净误差和遗漏账户:人为设置的抵消账户,使国际收支平衡表达到平衡。 2编制原则: (1)、所有权变更原则(即经济交易记录日期以所有权变更日期为标准。指交易当事方在账目上放弃(获得)实际资产并获得(放弃)金融资产。) (2)、作价原则(在可以得到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按市场价格对交易定值;债务工具大多按面值定值;货物进出口都按离岸价格(FOB)定值) (3)、复式记账原则(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记为“ +” ;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项目,记入借方,记为 第二章外汇和汇率 汇率制度的种类:固定汇率适度(本币与外币比价基本固定,并且把两国货币比价的波动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浮动汇率制度(对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不加固定,也不规定汇率波动的界限,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本币对外币的汇率) 第三章国际收支失衡及调节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 1.国际收支逆差:该国货币贬值该国外汇储备减少该国国内货币紧缩、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 2 ?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抗风险能力增强 拉动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本国货币升值加剧国家间磨擦、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经济周期: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叫做周期性不平衡。

2、货币价值变动: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我们把它叫做货币性不平衡。 3、经济结构:当国际分工的结构(或世界市场)发生变化时,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叫做结构性不平衡 4、过度外债 5、资本投机 6、偶然事件:临时性不平衡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理论: 1、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黄金的输出入自动恢复平衡。 2、弹性分析理论:假设条件:国际收支就等于贸易收支、贸易商品的供给有弹性,而且弹性是无穷大、各国充分就业,国民总收入是不变的、只考虑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3、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之后,只有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会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Em|+|Ex|>1 4、吸收分析理论(1、支出增减型政策,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2、支出转换型政策,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 5、货币分析理论:假设条件:1)一国处于充分就业条件下,货币需求长期稳定, 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2)国际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购买力平价理论长期内成立该理论政策主张:R- E= Md-D、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需要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的政策: 1、市场自动调节 2、汇率政策:通过调整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3、财政政策:采取缩减或扩大财政开支和调整税率的方式,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 4、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的目的。 5、外汇缓冲政策: 指一国用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主要是黄金和外汇,作为外汇稳定或平准基金,来抵消市场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从而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 6、直接管制政策: (1)外汇管制:通过对外汇的买卖直接加以管制以控制外汇市场的供求,维持本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稳定。 (2)贸易管制:奖出限入 7、国际借贷: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间贷款的方式,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 8政策配合:

金融学期末复习资料

论述题: 1、从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出发,论述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些信用形式。 1、(1)信用的经济含义。现代信用的形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2)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方式为赊销。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有限制。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可以用来调节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上述各种信用形式所涉及的经济主体不同,具体的形式也不同,但都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3)我国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各种信用形式有重点、有管理地加以引导和运用:规范商业信用,发展直接融资;加强对银行信用的风险管理,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适度发展消费信用,配合住房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合理需求,注意防范盲目消费和信用膨胀;安排好国家信用的规模和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 总之,在发展各种信用形式的前提下,针对其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有所侧重、协调并举地对各种信用形式加以运用。 2、试比较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你认为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两种方式。 2、(1)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资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二者各具优点,也各具局限。 (2)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①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②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 ③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加强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④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但直接融资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②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 ③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 (3)与直接融资比较,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 ①灵活便利;②安全性高;③规模经济。 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 ①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减少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②金融机构要从经营者的利润中收取一定的利息,从而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 (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行发展,相互促进。它们在充分发挥自身优点的同时,也互相弥补了各自的局限。因此,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必须给予同样的关注和重视。 (5)市场化融资不等于直接融资,而是按市场原则进行的融资。从各国的经验看,经过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始终是市场化融资的主体。我国在现阶段尤其需要充分发挥银行间接融资的优越性,除了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国的共性外,很大原因是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建立、完善尚需时日,短期内难以成为市场化融资的主渠道,故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以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将是我国市场化融资的主体。

金融学资料(简答题)

简答题 1. 我们平时提到的“信用缺失”、“消费信用”,所指的“信用”含义是否相同?若不同,如何理解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 二者所指的“信用”含义不同。“信用缺失”中的“信用”指的是道德范畴,即诚信,是经济主体通过诚实履行自己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消费信用”中的“信用”指的是经济范畴,即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两个范畴的信用密切相关。诚信是交易、支付和借贷活动进行的基础。如果没有当事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会发生借贷活动。诚信是借贷活动的基础。 2. 银行信用是如何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的?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属于间接信用。它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广泛存在于各个经济领域。(1)银行通过存款活动,把社会上闲散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汇集成大额货币资金,能够满足小额资金、大额信用资金的需要,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上的局限性。是一种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现代信用形式;(2)银行信用是用货币资金的形式而非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使社会资金得到灵活使用;(3)银行吸收的资金有长期闲置,也有短期闲置的,在调剂资金期限上具有灵活性,可以满足存贷款人各种不同的需求。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期限上的局限性。 3.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消费信用的发展。为何我国要大力发展消费信用形式?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消费信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一方面,企业通过以赊销等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可以扩大即期需求,促进商品销售,提高总供求均衡水平。同时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消费信用通过“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总效用水平。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消费信用形式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但是,若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繁荣等消极影响。因此,消费信贷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4.出口信贷有何特征? 出口信贷是出口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出口信贷的特点是:(1)附有采购限制,只有用于购买贷款国的产品.而且都同具体的出口项目相联系; (2)贷款利率低于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利差由贷款国政府补贴;(3)属于中长期信贷,期限一般为5~8.5年,最长不超过10年 5.要充分发挥利率作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须具备以下条件:(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即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以真实灵敏的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即在利率体系中,一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随之上升或下降,进而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动;(3)适当的利率水平,即利率真实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并使资金借贷双方都有利可图;(4)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期限结构、行业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等,以体现经济发展的时期、区域、产业及风险差别。6.为什么说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影响程度与一般企业不同? 答: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机构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与一般经济单位相比,其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有相当的特殊性。通常可理解为,一般经济单位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商品生产、流通过程,集中表现为商品是否产销对路。这种风险所带来的至多是因商品滞销、资不抵债而宣布破产。单个企业破产造成的损失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冲击力不大,一般属小范围、个体的。而金融机构因其业务大多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货币信用业务,故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这一系列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金融机构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导致的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而且一旦发生系统风险,导致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危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引发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会爆发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 7.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什么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1)盈利性。

《金融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是()。 A.实物货币 B.信用货币 C.表征货币 D.电子货币 2.货币的本质特征是充当()。 A.普通商品 B.特殊商品 C.一般等价物 D.特殊等物价 3.典型的银行券属于()类型的货币。 A.实物货币 B.信用货币 C.表征货币 D.电子货币 4.货币在()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A.商品买卖 B.交纳税款 C.支付工资 D.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5.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某一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时,价值表现形式为()。 A.货币价值形式 B.一般价值形式 C.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是()。 A.货币价值形式 B.一般价值形式 C.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7.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8.货币在充当商品流通媒介时发挥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9.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值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发挥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10.“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生的货币制度背景是()。 A.银本位 B.平行本位 C.双本位 D.金本位 11.人民币是()。 A.实物货币 B.代用货币 C.金属货币 D.信用货币 12.观念货币可以发挥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13.张某从商业银行贷款30万元购买住房属于货币()职能。 A.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 C.贮藏手段 D.价值尺度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E.商品价值形式 2.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3.货币基本的职能是()。

金融经济学整理

金融经济学 名词解释 自然状态:特定的会影响个体行为的所有外部环境因素。 自然状态的信念:个体会对每一种状态的出现赋予一个主观的判断,即某一特定状态s出现的概率P。 期望效用原则:人们在投资决策时不是用“钱的数学期望”来作为决策准则,而是用“道德期望”来行动的。而道德期望并不与得利多少成正比,而与初始财富有关。即人们关心的是最终财富的效用,而不是财富的价值量,而且,财富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效用函数的定义:不确定性下的选择问题是其效用最大化的决定不仅对自己行动的选择,也取决于自然状态本身的选择或随机变化。 公平博彩:指不改变个体当前期望收益的赌局,如一个博彩的随机收益为ε,期望收益为E(ε)=0,我们就称其为公平博彩。 效用函数的凸凹性的局部性质:经济行为主体效用函数的凸凹性实际上是一种局部性质。即一个经济主体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是风险厌恶者,在另一种情况下是风险偏好者。效用函数是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在人们财富较少时,部分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随着财富的增加,投资者对风险有些漠不关心;而在较高财富水平阶段,投资者则显示出风险偏好。 确定性等价值: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对于某一博彩行为的支付意愿。即与某一博彩行为的期望效用所对应的数学期望值(财富价值)。 风险溢价:是指风险厌恶者为避免承担风险而愿意放弃的投资收益。或让一个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参与一项博彩所必需获得的风险补偿。 阿罗-普拉特定理:对于递减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随着初始财富的增加,其对风险资产的投资逐渐增加,即他视风险资产为正常品;对于递增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随着初始财富的增加,他对风险资产的投资减少,即他视风险资产为劣等品;对于常数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他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与其初始财富的变化无关。 相对风险厌恶的性质定理:对于递增相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其风险资产的财富需求弹性小于1(即随着财富的增加,投资于风险资产的财富相对于总财富增加的比例下降);对于递减相对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风险资产的财富需求弹性大于1;对于常数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风险资产的需求弹性等于1。 (均值-方差)无差异曲线:对一个特定的投资者而言,任意给定一个证券组合,根据他对期望收益率和风险的偏好态度,按照期望收益率对风险补偿的要求,可以得到一系列满意程度相同的(无差异)证券组合。所有这些组合在均值方差(或标准差)坐标系中形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称为该投资者的均值-方差无差异曲线。 有效集,有效前沿(边界):同时满足在各种风险水平下,提供最大预期收益和在各种预期收益下能提供最小风险这两个条件就称为有效边界。 分离定理:在存在无风险资产与多个风险资产的情况下,投资者在有关多个风险资产构成的资产组合的决策(投资决策)与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构成的资产组合比例的决策(金融决策)是分离的。 有效组合前沿:期望收益率严格高于最小方差组合期望收益率的前沿边界称为有效组合前沿。 两基金分离定理:在所有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组合边界上,任意两个分离的点都代表两个分离的有效投资组合,而有效组合边界上任意其它的点所代表的有效投资组合,都可以由这两个分离的点所代表的有效组合的线性组合生成。

国际金融课本目录整理

国际金融 导论——为什么研究国际金融? 理解外汇 外汇基础 外汇与国际收支 汇率基础 汇率决定 汇率变动 汇率风险及其管理 政府的外汇市场政策 一、理解外汇之一:外汇基础 1、了解外汇实质,区分狭义外汇与广义外汇 1.1外汇含义 1.2外汇特征 1.3外汇的种类 2、理解国际货币与可兑换货币的条件与内涵 3、分析货币选择可兑换或国际货币的依据 二、理解外汇之二:国际收支 1、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特征,区分狭义国际收支与广义国际收支 2、把握国际收支的主要内容 3、弄懂国际收支失衡的判断方式、口径及其依据,能够分析理解外汇与国际经济交易的关系 3.1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编制原则 3.2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3.3国际收支差额的衡量方法:国际收支帐户分析 3.4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用途:国际收支帐户基本关系 三、汇率基础 1、了解汇率的实质 1.1本质 2、掌握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 3、把握现实金融运行中的汇率形式 (1)根据制定方式不同划分 (2)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划分:如何区分买入价和卖出价? (3)按外汇交易或字符工具不同划分 (4)按汇率管理方式划分 (5)实行复汇率制的国家,按汇率的用途分 (6)按外汇买卖的交割时间不同划分 (7)按汇率在经贸往来中的重要性划分 4、熟悉汇率变动的含义和衡量方法 四、汇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践1、了解汇率决定的实践基础,掌握铸币平价、黄金输送点、购买力评价等概念 1.1国际金本位制下决定汇率的基础:铸币平价 1.2纸币本位制下决定汇率的基础:购买力平价学说 2、理解并能够区分预测和分析汇率的长期与短期因素,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现实的汇率情况进行解释。 2.1汇率风险识别 2.1.1外汇风险及其构成要素 2.1.2外汇风险的类型 3、掌握汇率风险及其构成,结合实践讨论分析汇率风险及其管理策略与方法 3.1确定汇率预测的经济运行两——基础因素分析 3.2汇率预测其他变量 3.3汇率风险管理的方法 五、汇率变动 1、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1.1宏观上 1.2微观上 判断汇率贬值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还需注意的问题。 2、汇率变动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2.1汇率贬值对经常项目中的旅游和其他劳务的收支状况可以其他改善作用 2.2汇率贬值对一国的单方面转移收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3、汇率变动对国际投资的影响 4、汇率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4.1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 4.2汇率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影响 4.3贬值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5、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6、外汇倾销 六、政府的外汇市场政策 6.1汇率的弹性和限制 6.1.1汇率制度的类型 6.1.2固定汇率制下的政府角色 (1)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不足 (2)what is the brettonwoods system:不足 6.1.3浮动汇率制度 (1)特征 (2)类型 (3)优劣 6.2汇率制度的选择 (!)货币局制 (2)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金融学作业(复习资料)非常有用~~

金融学作业 一、单选题 1.当货币执行(C )职能时,只需有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 A、支付手段 B、世界货币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2、最早出现的货币形式是(B ) A、金属货币 B、实物货币 C、电子货币 D、纸币 3、在货币执行(B)职能时,持有者并不十分关心它的本身价值。 A、贮藏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支付手段 4、偿还赊销款项时,货币执行(C )。 A价值尺度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D货币贮藏职能 5、利息率高低与(B)与反方向变化 A、平均利润率 B、资金供求状况 C、通货膨胀 D、国际利率水平 6、单利与复利计算的主要区别是(B) A、本金是否计息 B、利息是否计息 C、利息率的高低 D、本息归还方式 7、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在(B )下出现的现象。 A平行本位制B双本位制C跛行本位制D金汇兑本位制 8、按( B )不同,商业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A、出票人 B、承兑人 C、付款人 D、背书人 9、商品交换规模越大,则信用规模(B) A、越小 B、越大 C、商业信用规模越大,银行信用规模不变 D、两者之间无影响 19、以政府为借款人的信用形式是(C ) A、银行信用 B、商业信用 C、国家信用 D、国际信用 11、由政府或政府金融机构确定并强令执行的利率是( C )。 A公定利率B一般利率C官定利率D固定利率 12、唯一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是(A )。 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政策性银行D投资银行 13、商业银行同业拆借资金只能用于(C )。 A固定资产投资B弥补信贷缺口 C解决头寸调度中的困难D证券交易 14、我国目前实行的中央银行制度是( A )。 A一元式B二元式C复合式D跨国式 15、最早实现金本位制的国家是( C )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意大利 16、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源头是( D )。 A居民储蓄存款B企业存款C虚拟货币D基础货币 17、直接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物价指数是( A )。 A消费物价指数B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 C批发物价指数D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18、观念形态的货币只能发挥(D ) A 支付手段职能 B 流通手段职能 C 货币贮藏职能 D 价值尺度职能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

金融学名词解释 2017.1.7 一 1、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收入(income):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进帐和现金收入。所有收入的总和是国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 3、财富(wealth):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资产的货币净值。 4、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狭义的金融是指资金融通;广义的金融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 5、金融深化:是指放松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能够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 二 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2、表征货币: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3、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4、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5、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 6、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