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2012—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2012—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2012—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1.(2019·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考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B项错误;70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8年题组

1.(2018·江苏高考·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相符,故A项正确;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

除矛盾,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与材料中“1984年10月,邓小平”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8.4·浙江高考·14)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

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②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考点】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表中数据反映出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都呈上升趋势,故①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世界银行的作用,故②错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建立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彰显活力,故③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017年题组

1.(2017·上海高考·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

A.日内瓦会议召开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上海公报》发表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考点】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上海公报》发表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C

2016年题组

1.(2016·上海高考·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

答案A

2015年题组

1.(2015·安徽高考·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

“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

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考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在是

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新中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海南高考·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解析】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 项正确。

【答案】D

2014年题组

1.(2014·福建高考·17)图8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从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可以看出,中美贸易1972—1978年出现波折,这与两国关

易并没有始终保持增长,而是有波折,故B项错误;中美贸易在1972年~1974年属于发展阶段,文革结束以后是在1976年后,虽然也是出于发展阶段,但不是“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故C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与材料显示时间“1972—1978年”信息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3年题组

1.(2013·安徽高考·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结合材料有分歧还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排除B;中美两国不是战略同盟,排除D。

【答案】C

2.(2013·江苏高考·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考点】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A表述与题干材料信息明显不符;

B发生在50年代;C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2012年题组

1.(2012·北京高考卷·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新中国50年代初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故只有

①正确。

【答案】A

2.(2012·天津高考·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能力。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8年签署建交公报,再次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扫除台湾问题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1979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此时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已经达成共识。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2019.4·浙江高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5分)【考点】(2)外交关系的突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实现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第二小问格局,根据

所学,我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并于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使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答案】(2)表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2.(2017.4·浙江高考·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非各国人民“在现代世

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势头有了迅猛发展。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1996年,在各成员提交的计划中,澳大利亚承诺到2000年关税总水平分阶段降低到0~5%,2004年,该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降至4.25%;中国承诺到2000年以前简单平均关税率降到大致15%,到2004年,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10.4%。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助推了亚洲国家的经济活力。

——据《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等整理(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太经合组织运行方式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有益经验。(5分)

【考点】(2)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得出特点是渐进性和自主自愿;第二小问经验,结合材料一二得出亚洲合作发展的经验有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国家要坚持独立自主,要维护国家主权,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要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由于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要相互尊重国家之间的差异,共同发展。

【答案】(2)特点:灵活性或渐进性;自主自愿。(2分)

经验: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原则;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尊重国家差异循序渐进发展;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同发展。(3分)

3.(2015·福建高考·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

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10分)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

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10分)

【考点】(1)中美关系正常化;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中美关系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

(4)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1)根据材料一“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可以归纳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材料一“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理解,根据材料二“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可以归纳为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

(3)第一小问反应,根据材料三“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是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可以归纳为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归纳为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可以归纳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角度作答。

(4)注意题干要求“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本方面,根据材料四“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作答;从中国方面,应该吸取教训,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等等,只要言之有

【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4点即可,8分)

(2)问题:台湾问题。(2分)

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3点即可,6分)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分)

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8分)

(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6分)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分)

4.(2015·广东高考·39)(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9分)

【考点】(3)中美关系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解析】(3)第一小问原因,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和国际史实概括背景即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西方“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为史学研究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历程研究的深入等。第二小问注意,综合三则材料进行归纳,比如材料中“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看出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持借鉴态度等。

【答案】(3)原因: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解放。(6分)

注意: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3分)5.(2013·四川高考·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4)题,应结合现行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野和角度分析。

【答案】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

步加强。(8分,每点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