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

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

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

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提高道德判断和指导道德实践

在学习了“成长中的我”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提高道德判断和指导道德实践对我印象比较深刻。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并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熟悉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法规的判断能力,自觉以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二是初步形成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具体措施:注重实践体验。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实践。开展“勤奋学习、勤快劳动、勤俭爱国”三勤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快乐,在体验中感悟、塑造正确价值观和良好习惯。发掘利用好生命教育实践基地资源,积极研发生命教育实践课程,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入手,寻求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生命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与社区中的有关单位结对子,共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四是开展学雷锋三爱三节活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持续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升华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引导未成年人做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想培养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结合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如张塞红老师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理解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无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注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如赵延丽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

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探讨

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探讨 摘要:课堂是教师工作的舞台,教师的情感投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作者从自己从事多年教学经验出发,对课堂教学中情感投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如何调动教师的情感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提出课堂上应把握好情感投入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恰如其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投入;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3044(2011)22-5522-02 An Approach to Emotional Input in Class Teaching PEI Hong-wen1, LI Xue2 (1. Shengda College of Economics & Trade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1191,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Class is a teacher's stage. A teacher's emotional input will affect his or her teaching. From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mainly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al input in class teaching and its effect

情感体验与阅读

浅谈情感体验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学生们做题时最为头疼的部分。很多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阅读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但是由于在做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深入或不能理解,考虑不够细致等原因,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是由于他缺乏人生的经历,缺少情感的体验,不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思考体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在新课标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情感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有了情感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情感体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

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作为学习目标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在欣赏文学作品后要能把握住主题思想,感受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了解作者通过文章传递出来的信息,比如,社会现象、审美观点、道德情操、意识形态、精神意志等,并能进行辨别,分清善恶或是非,准确作出判断。对以上的认识,我们还要进行评价,能运用流畅正确的语句把它表达出来。对文章中有表现力的优美语言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由此可见,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所在,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真正走进了文本,是否真正的体察了作者的情感及在散文中的感情倾向.这也将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运用到自己在课外更加明朗的阅读及生活中去.而这种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获得则需要靠平时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感悟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开始,从最本真的情感体验入手,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判别的基础上,努力出体会自己的小小感动。每个人似乎都不自觉地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只有触动了自己的身体或心灵的人、事、物、景,才会引起关注,引发思考,这样的感动,才能引发真正的感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虚无的东西,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只是说说而已。前一段时间,高校长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年会,感受颇多,多次与我谈起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高校长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如果谁重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谁就会立于教学改革的潮头。因此,高校长提议要我们认真研究,大胆实验,尽快走出自己的路子。11月7日,我校邀请了市教研室徐大有主任、周新奎科长、孙奎浩老师和刘洪星老师以及县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来校与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通过半天的活动,特别是徐大有主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使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收益匪浅。?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有计划的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体系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数学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搞单打独斗,不能把搞贴标签式的思想

教育当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徐大有老师认为,所谓情感,通俗讲就是学生喜欢学数学;所谓态度,通俗讲就是学生下力学数学;所谓价值观,通俗讲就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从这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喜欢数学,对数学有兴趣,热爱学生,以满强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产生好奇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得以开展的基础。从张敏老师执教的《可能性》我们看出,学生十分喜欢数学活动。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设想,将一些概念、计算等传统课嫁接在数学活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北京的老师就进行了尝试,把《质数、合数》上成了数学活动课,效果很好。 要使学生下力学数学,教师必须经常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活动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成功,对学生关爱、宽容和信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评判学生,学会评判自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的心理倾向。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教师就要将数学有机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

语文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doc

语文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心得体会_ 心得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往往感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热情不高,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学心里。 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除了帮助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之外,还应改革教学方法,将组织教学的着眼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上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带给学生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需求。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卡罗纳》一文。 在讲解课文,学习语文知识前,可先介绍一本书《爱的教育》。这本书曾在19世纪轰动了意大利文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里边的一篇故事《卡罗纳》。进一步诱导学生展开联想,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学生由此及彼,就更能理解课文中“关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带着一种情感需求去学习课文,并在学习过程中去满足这种情感需求。 三、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语文学习的物质外壳,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感情朗读又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而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许多学生不愿张口,或张口就错,这样的朗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样体现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样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数学的评价必须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着意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实践证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暂时的、变化的和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却是持久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样体现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对三个维度进行了这样的整合: 新课开始,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出示预先准备好的几个漂亮钟表,让学生欣赏。同学们这些钟表漂亮吗? 生:漂亮! 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自己亲自制作一个钟表? 生:想! 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制作模型钟表。并要求学生在制作好的钟面上拨出一个自己已经认识的时刻,然后展示。 师:哇!真美呀!真是钟表的世界,钟表的海洋!这些都是小朋友亲自动手制作的钟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1:老师,我发现有错误!6号钟表两根针是一样长的。 师:一样长,不行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 生2:我还发现2号钟面上的数字写成一堆了!

师:你认为应该怎样写? 生3:每个数隔开的位置要一样。 生4:我发现8号的9点钟拨得不是很准确,我来给他拨正。 师:你最喜欢哪一号钟面? 生1:我最喜欢3号钟面,因为它的数字写得特别端正清楚,也很平均! 师:也很平均,是吧!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他的意思? 生2:他是说,一个数和一个数隔开的位置都是一样长的。 生3:我喜欢4号钟面,因为它用了两根不一样的针,一根是短针,一根是长针。 师:短针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长针呢? 生4:时针,分针。 生5:我最喜欢5号钟面,因为它刚好是六点整。我喜欢六点整。 师:还有哪几号也是几点整?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 我通过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亲自动手制作钟表,充分暴露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让学生体验到真正参与活动的乐趣,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拨出时刻,面对自己的作品,自主展开质疑、辨析,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让学生的思维在一轮又一轮的找错、辩论、解析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让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二、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挑战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对某些数学问题作一些变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提问发生在教学的全过程,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提问,直接受教学任务的影响,为了掌握知识,提问成为一种检测手段。 1、灵活性: 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他们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的灵活性。 2、应变性: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知识范畴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有更多的知识知识储备才能驾驭新课程中的许多变化。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增加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与学生平

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因此营造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课堂上,当你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时候,你的话语就自然会变得亲切温馨,你的目光就自然会变得充满信任。孩子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的体会是最深刻的,他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友善、鼓励、信任;也能从你的眼神中读出讨厌、憎恨、不开心。他们的情感会紧随老师不断起伏变化,并带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关爱就是注意发现学生的变化、老师的眼神、老师的声音、老师的动作、老师的微笑都应该向每一个孩子传递来自老师的关爱信息,这些关爱的因子会伴随知识奔向每一个孩子求知的心灵深处,课程教学的质量也会因此提高。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在课堂上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平日里逐渐培养起来的,平时里,教师应该言行得体,平易近人,关心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教学声誉,这样,教师在学生中享有了威信,使学生觉得可敬、可亲、可信。教师平时不经意地对学生的一句问候,或许会使这位学生对你亲近。我在教学中,对自己所带两个班的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从他们的资料上了解到各个学生的生日,每逢某个同学生日时,我会给这位同学买一点好吃的或学习用品,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亲近感,就为营造一种良好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条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普通心理学》: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普通心理学》: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度只是重视知识的本体价值和实用价值,教学目标就只限定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再加上高考的竞争压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而忽略了教学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前几年,语文课教学在教育界颇受争议,大家都感叹一门颇具美感、充满情趣的学科被弄成一门单纯的工具学科,到最后学生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从教材编制到教学设计,降低甚至忽略了知识中的情感因素应是原因之一。近两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呼唤,情形已经有了很大好转。 要调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就需要教育者在强调教学中的认知目标之外,还要强调知识背后的价值准则。当学生不但认识到知识的含义,而且意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身的意义之后,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如何确定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以及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有不同的针对性。 卢家楣等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包含在情感教学目标体系之中: (1)让学生处于愉悦--兴奋、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

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2)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 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从心理规律上讲,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但情感过程反过来又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并能对认识过程加以调控。日常经验也说明:当一个人情绪处于满意、愉快和兴奋之中,对所从事的活动由衷地喜爱时,常常感知敏锐,思维开阔,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当一个人悲伤、抑郁,对学习或工作产生厌倦时,就会反应迟钝,思维狭隘,毫无创造性可言。有人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发现愉快组在操作时间、直接抓取和注视不动这三项指标上都比痛苦组效果好,而且愉快组更倾向于去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过程对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人们一般会认为,松弛的情绪状态会提高学习效率,紧张的情绪状态会降低学习效率。但实际情况不是这么简单,在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情绪过于放松,动机水平过低,使得问题解决的效率反而偏低;适度的焦虑和紧张,达到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将达到水平;而情绪过于高涨,动机水平过高,带来的反而是较低的学习效

如何让学生在音乐鉴赏课中进行情感体验

如何让学生在音乐鉴赏课中进行情感体验 发表时间:2011-03-14T13:11:49.84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张兴会[导读] 情感体验是音乐艺术的本质要求,是审美心理的要求。张兴会(兖州市高级实验中学,山东济宁272100)音乐欣赏作为美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重共同感受而轻情感体验和个人感受的疏漏。新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中分别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对于从人本出发,通过音乐欣赏的审美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必要性 情感体验是音乐艺术的本质要求,是审美心理的要求。要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能够养成感知美的耳朵,就必须了解音乐对现实的反映和对感情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情感形态的丰富多变,纷繁复杂,使作为情感艺术表现的音乐作品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音乐以形象的感性方式抒发着作者曾经体验过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以肯定和否定的态度表达了人类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要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能够养成感知美的耳朵,既要了解和掌握作品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还要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加以认识。音乐家通过声音的节奏、旋律、和声及乐曲的变幻和低回咏叹进行表情和描绘,进而塑造艺术形象。音乐的描绘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对自然音调作逼真的模拟,如我国民乐中的《百鸟朝凤》以及欧洲古典歌剧中的喧叙调等。另一种是间接地由统觉和通感所构成的非定象描绘,它能够引起千万个不确定的联想,从而在欣赏者脑中形成许许多多变幻不定的视觉场面。要感知这种描绘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内容,其主要方式就是主体的情感体验。要训练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就必须了解审美心理的养成规律。 就音乐欣赏而言,认识是音乐欣赏和审美的基础,情感体验是审美知识内化的动力,意志品质是音乐审美力进步的扶梯,行则是审美力养成后所表现出的创造力。音乐作为美的艺术,欣赏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过程,是学生曲情感体验和作品表现的交融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被优秀作品的表现力所提升、拉高的过程。由此可见,情感体验是作家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桥梁。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理解力,并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创造力,就必须重视和强化其情感体验。 二、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的由表及里的过程。教师作为审美活动的主导,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再现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听、唱、想、说是引导学生参与进行体验的主要手段。 1.听是音乐艺术的关键 “提问法”是调动学生体验的基础:在听前教师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在个体体验中掌握听的技巧。“对比法”是体验的深入,倾听中关于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也可以在不同作品间进行,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 节奏练习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再创造,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不同使情绪有很大的差异,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压抑,节奏鲜明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节奏的快慢甚至使生理产生变化。节奏快心跳加快,动感增强。在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节奏练习,使学生体会这些变化对人的情感的影响,进而初步掌握节奏在表达情感上的运用。 2.静思遐想 在欣赏中调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通过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蓝色多瑙河》等,让学生通过静思遐想的方式,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充分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想象,进而实现欣赏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交流。 如古曲《长恨歌》中的男生四部合唱《渔阳鼙鼓动地来》,歌词的描绘起伏叠荡,内心蕴含的激愤等因素都应该进行说明。 同时还可以调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刺激调动他们的审美体验。如在《京剧欣赏》中运用京歌《唱脸谱》,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静思聆听,进而遐想。遐想之后把自己所体验到的,作品中所表达的,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加以表达,实现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理性升华。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的心理过程,而且与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是交替进行,相辅相成的。在螺旋式上升的审美实践中,不仅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掌握和提高,而且音乐美的形式和内涵滋润了心田,陶冶了情操,促使了审美教育效果的增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是过程、是方法,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手段,情感体验虽具有情感教育的性质,但最终还需升华为理性的觉悟。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体验是个高频用词,是教学中的重要理念。成功学研究表明,促使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有智商的因素,而且还有情商的因素。如果用一个公式可以表示为:20%的智商+80%的情商=成功。而情商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情感体验来培养。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课堂氛围。 建设开放性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一点是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正是说明和谐的作用,有了其乐融融的氛围也就有了“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如果课堂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又哪里来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 二、注重多元化解读。 品味文本。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有时候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怪异。甚至有时我们老师说,开放了让学生干什么他不干什么,说的都是没用的,其实这一点我们按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是学生放开了,二是学生的认识不一定到位,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能泼冷水,应该尊重他们对课文的独特性感悟,然后平等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在互相交流中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这一点是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也是让学生逐步学习交流的一个过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的引导,出现了窘事也正是锻炼我们机智的时候,也正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时候。 三、注重情景调动。 这一点可从音乐调动和氛围调动等方面来说。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用关于乡愁的音乐入手,调动学生的感观,又如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有一大段关于圆明圆美丽的描写,我就运用轻音乐《情人的眼泪》配合,让学生闭目细听朗读,这样会引发学生对圆明园的无限依恋之情。其实对于情境教学还有很多的方式,一个故事,一句幽默,生动的讲解都是我们调动学生思维的技巧方式。。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教师也要敢于下水,比如通过我们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内心世界,也许我们朗诵的不够好,但至少是我们在学生面前的一种情感表露,让学生相信自己也行,我们走近了文本,学生也就走近了文本。领会的也就更深了。比如我对《黄河颂》《雷电颂》等文章的朗读,我们不一定要找朗诵带,我们配上音乐同样会让学生兴奋,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教学体验,一种换位。 四、重视换位体验,贴近文本。 这一点是最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和解读文本的方式。比如我鼓励学生充当文中的角色,要么进行角色朗读,如《皇帝的新装》;要么通过换位后,感受人物心情,比如有一课《猫》,我们就可以通过学生养小宠物的感受,让他们谈出自己的心情,这其实也就是让他们的生活溶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这样的情况往往会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独具的匠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要想别人做到,先要自己做到。只有我们努力了,学生才会更加的努力。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的教学,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直成为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并努力探讨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个人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几点体会及看法。 一、建立融洽师生关系,以情育情:教师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全体学生。教师要注重以自己的情绪、态度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缩短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形成一种凝聚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具体做法: ⑴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课堂上教师、要用微笑的面容、关注的眼神、激励的话语让学生获得尊重、信任、宽松和鼓励的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相互尊重。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奠定基础。教师要善于欣赏自己的学生,发现并肯定他们求知与探索的行为,唤起他们的胜利感和成就感,使他们乐学和善学;引导、鼓励学生间的相互欣赏及评价,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境界。 ⑵关爱每位学生的成长:学生都期待鼓励和表扬,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表扬学生。把爱的雨露公平的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教师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每位学生都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教师对学生关注的一声,信任的一点头,爱抚的一摸、轻声的询问都是师爱情感的流露。

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 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师要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习题的趣味美。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现实材料、数学史料等,丰富学习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同时不断迸发民族自豪感与为祖国努力学习的豪情。请学生设想20年后自己将会做什么,把对时间单位的体会与自己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教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每个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由此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内在的动机。使学生深切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激发、强化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需要,对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极为有效的。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享受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交流,使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用分数表示图意,并观察分数中的分子与分母各表示的是图中的哪一部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以培养,笔者结合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教师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 (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于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 (三)教师要言传身教。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情感的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演示,随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正确恰切的价值评判等来感染、影响学生逐渐形成正确而深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要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1)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既有显著的内隐性和缄默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彻底地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2)创设全面、准确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而教师在运用文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时,必须考虑在具体时间、特定环境当中事物的客观进程,尽可能给学生创设充分、准确的情景。(3)进行及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特征,遵循积极的情感发展规律,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多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一、为情感体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这是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要用真诚和爱心去感染学生。“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观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教师要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例如教师用带有明显的情感体验进行朗读和泛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学生就会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受到感染。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二、创设情景,进行情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活动。要让学生自觉参与阅读训练,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阅读情景,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的感情相吻合。那么,怎样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发展学生情感呢? 1、发掘库存。阅读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新的学习提供支撑。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利用学生原有积累创设情景,接通学生的感情与课文作者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草原》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课上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对草原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的情况有所了解,辽阔的草原,热情的牧民,迷人的勒勒车对孩子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孩子们来读老舍笔下的《草原》,读起文章来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下水”读文。教师“下水”读文,能融合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加快学生进入文章意境。教师“下水”读文时,学生能视其人,闻其声,亲其情,思想感情随着教师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教学《刘胡兰》一文时,刘胡兰在敌人的引诱、毒打和威胁面前表现出了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老师用充满感情、声韵铿锵的语气,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