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被子植物的分类及应用结合教案

被子植物的分类及应用结合教案

被子植物的分类及应用结合教案
被子植物的分类及应用结合教案

《园林植物学》学习情境教学实施计划学习情境教学实施计划(一)

咨询单

班级:组号:日期:

检查考核单

班级:组号:组长:日期:

评价单

班级:组号:日期:

最新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课教案

《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课 教案 魁星路中学路清平

《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课 一、复习目标 复习内容:课本P22-41 基础知识: 1、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能够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3、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4、能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知识的灵活运用: 5、通过对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逐渐树立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6、知道花的基本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7、通过对植物的学习,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自觉页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能够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3、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4、能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师:被子植物是生物圈中最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绿色植物。 师:一株被子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生:从受精卵开始(学生很可能答成种子)到死亡. 师:被子植物的一生历程:受精卵→胚(种子)→萌发成幼苗→长成成熟的植株→死亡 [复习过程] (一)受精卵的形成 师:我们首先来复习被子植物生命的开始,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对照 下列的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每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2、什么是传粉?靠什么进行传粉? 3、什么是受精?过程? 4、受精后花的各个部分将发育成什么?见下表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以自学也可以同组讨论.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让学生将这 些问题的答案展示出来.老师进一步总结.并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二)复习种子的萌发(首先出示导学提纲) 1、为什么说种子内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有哪些? 3、怎样设置种子萌发条件探究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4、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针对以上的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或同组讨论.并让学生将学习的成果展 示出来. 出示练习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三)植株的生长(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自主复习) 1、根尖有哪些组成部分?每部分的功能? 2、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哪些部分有关? 3、茎的长高与什么有关? 4、枝条是什么发育的? 5植株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如果缺乏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针对学生的复习,让学生自我展示。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评 价。出示练习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并列出知识框架。(见下列各表) 一、种子的萌发 1、环境条件:适宜的_________、一定的_________和充足的_________。 2、自身条件:胚是完整饱满的、活的且不处于_________期。 3、过程:种子吸收_________,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随后_________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_________。 二、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

教科版《给动物分类》公开课优秀教案 1

《给动物分类》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分类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能运用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等方法。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 二、活动重难点 1.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2.通过分类让学生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初步认识。 三、活动资源 动物卡片(每组1套)、磁力贴、PPT。 四、注意事项 1.建议用动物图片在黑板上呈现分类过程。学生分组活动也要准备各种动物图片,并且图片下方要留有空白,这样便于统一编号。 2.可以先复习第一单元中学习过的分类方法,再进入新课,这样既有衔接又易于固化分类的方法。 3.本单元已详细认识过蜗牛、鱼。可以从这两种动物入手进而找一些较为相近的动物进行补充并第一次分类。在进行第二次分类时,可直接出示十种动物,尽量挑选常见的动物,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为准进行相应调换,但种类不宜太多。 4.本课是第二次进行分类教学。教师可通过板书列序号的形式渗透二歧分类法,不用讲解什么是二歧分类。 五、活动过程 (一)回顾蜗牛和鱼的特点 1.出示蜗牛和鱼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还认识这两种动物吗?

2.它们在身体结构、运动、呼吸和反应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 (1)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蜗牛能对外界的触碰产生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等。它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不同的物体表面爬行。 (2)鱼具有鳞片、鳍、鳃、嘴和眼等身体结构。 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鱼生活在水中,它的身体适应水生环境。 3.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 相同:(1)有眼、口。(2)没有腿。 不同:(1)一个生活在陆地或水边,一个生活在水里。(2)蜗牛用腹足(脚)运动,鱼用鳍运动。(3)蜗牛有壳,鱼没有。 (二)探索给多种动物分类 1.如果增加两种动物(出示图片:)你们能试着给这四种动物进行分类吗? 【预设1】按是否用鳃呼吸分类。 【预设2】按是否完全生活在水里分类。 【预设3】按是否用腹足运动分类。 【预设4】按是否有鳍分类。 2.小结:同学们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动物归为一类,把不具有相同的特点的归为另一类,生物学家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对已知的自然界数百万种生物进行划分的,其中一种划分方式是把生物分为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我们把这种方法就叫做“分类”。 【教学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回忆前面观察过的动物,说说它们的特点。为后续的分类活动分散难点。本环节的小结是向学生介绍科学家观察研究生物的方法——分类。 【提示】(1)第一次分类时给的动物种类不宜太多。可以在先说了特点之后,再进行分类。(2)第一次分类是在全班讨论基础上,请1~2名学生到黑板上以磁力贴形式呈现分类结果。一定要让学生说清楚分类的标准。关于分类标准的讲解在后面会有详细指导。

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6给动物分类教案教科版

《给动物分类》 【教材简析】 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分类对学生掌握事物的特征 具有积极意义。本课借助动物的多样性,训练学生的分类能力,让学生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小学中段的教学目标,所以本课的分类练习不是 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题材,依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 行的分类练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 教科书第40页“聚焦”部分首先对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动物的种类这么多,如何更方便地学习呢?教科书告诉学生“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科学 家对动物的分类大多是动物形态学的分类,但这句话所要传达给学生的重点是,分类是一 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因此这节课我们也来分类,用分类的方法进一步观察动物。 本课“探索”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给动物分类,其实就是学生用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在 分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之前观察动物形态时的发现,如有足、有壳、生活在水里等,同时也需要对动物形态进行再一次观察并分析。就像记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观察一样,分类也有促进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作用。 教科书分三步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1.给下面的动物卡片编号。动物不像植物,它会运动,所以这里的动物以卡片的形式给学生。教科书出示了狗、蝴蝶、鸡、蛞蝓、蚂蚁、 金鱼、蜗牛、老虎、喜鹊和蛤等。这些动物都是前面几课出现过的,学生对它们比较熟悉。考虑到动物较多,教科书指导学生给动物卡片编号,这样一年级学生记录起来就方便多了。每个小组的动物要一样,并且编号也一样,便于交流和讨论。2.自己确定一种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这里的分类标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肯定,如根据是不是生活在水里,分 成生活在水里的和生活在陆地上的两类;根据有没有脚,分成有脚的和没脚的两类;根据 有没有毛,分成有毛的和没毛的两类;根据是不是会飞,分成会飞的和不会飞的两类;根 据有没有壳,分成有壳的和没壳的两类等等。学生只需达到以一个标准将动物分成两类这 个程度即可。3.与同学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这里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合作、分享意识的任务,使学生不仅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 最后的研讨环节“我们有哪些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对之前分类标准的一个小结, 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同一种动物因为 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归为不同类别,体现了动物形态特征的不同。 另外,本课还联系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动物和植物单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这其实是在启发学生寻找动物 和植物所共有的生物特征,如都会长大、都需要摄取营养、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等。 【学情分析】

1.4植物的一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

1.4.2 植物的一生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目标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2.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 种子的萌发条件。 教学难点 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那些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一周做课本103页的演示实验(图3-40 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做课本103 页的演示实验(图3-40 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 二、引言:回忆种子的成分,提问:“种子内为什么要贮存这些成分呢?”有“了这些营养物质就能够使种子萌发成幼苗吗?”为“什么?”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三、新课的设计: (一)探讨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讨论,把影响因素一一列出,我们称其为变量。变量分为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我们把关于种子自身的变量(种子的形状、大小、饱满程度等等)称为次要变量,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变量称为主要变量。讨论主要变量有哪些。利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研究一个主要变量(如水)多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其它的变量(如水分、温度等)必须保持不变,只有水这个变量发生变化。 (二)出示演示实验,观察在不同的条件下三组种子萌发的状况。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粒种子可以萌发?而其它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依次让学生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通过填表判断哪组中哪些种子所处的条件最好。 (三)归纳出种子萌发的外因,即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在此要讲明为什么,如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等等。让学生不但了解了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而且还了解了这些条件怎样影响了种子的萌发。 (四)让学生再观察演示实验,从种子本身来发现问题,学生会容易得看出,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若外界条件非常充足,种子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五)讨论:农作物和花卉为什么都要在一定的季节播种,而且要播种在湿润疏松的土壤中? (六)种子萌发的过程。看挂图,学生总结。在适宜的条件下,胚根会发育成根,胚芽会发育成茎和叶。思考:幼苗长成后,豌豆种子中的子叶和小麦种子里的胚乳都会萎缩,直至消失。你知道双子叶植物的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胚乳有什么作用吗? 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实验,可采取下面几种方法实施:1、如教案中所示;2、学生在家人人做实验,组织讨论时才更容易;3、提前一周在课上准备实验,并把材料放在教室中让学生观察,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参与了实验的全过程,并对萌发的过程也有所认识。

初中生物_《被子植物的一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课题设定的复习目标,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以下是我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设计 (1)采用题组复习法:以被子植物的一生为线索,精心设计复习教学程序。 通过师生课堂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复习。 (2)习题巩固法 教师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合理的题目,加强练习的应用性, 突出实效性。 (3)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结合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巧妙运用图形和实物,突破重难点,使学生 对知识掌握牢固,理解透彻。 2.学法指导设计 (1)自主解决问题法:通过出示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学生主动复习,使自 学能力得到提高。 (2)讨论法:结合本课内容设置讨论题目,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对被子植物的基础知识有一定认识,但掌握不牢固不系统,部分知识点已经遗忘,不能举一反三。 2.能力定位: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思考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待提高。 效果分析: 由于我在教学中重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将种子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开花结果的知识归纳串联起来,把各种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体系.经过这样的归纳,使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②在复习课中应联系生活学生物,加强练习的应用性,通过应用理论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典例,前沿科学技术及农业生产等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我专门设计了“桃的果实内有一个种子,而西瓜的果实内却有许多粒种子,这是为什么 ","开花时遇上阴雨天,往往造成果树减产,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弥补不足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是描述花生的谜语.其中"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由什么发育而成等等,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可用到生物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效的巩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④将重点知识的相关练习题,设计的环环相扣,积极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课本上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也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的新课标理念。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重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将种子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开花结果的知识归纳串联起来,把各种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体系.经过这样的归纳,使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例如:通过观察真实的“花朵”,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形象生动,印象深刻。用实物“花生果实“,亲自观察花生果实的实物,分析果实的结构,并和子房的结构一一对应。学生掌握非常快,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本章内容较多,时间紧张,个别知识点学生掌握的可能不很到位。可能学生比较紧张,气氛欠活跃。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的角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被子植物又是生物圈中最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绿色植物,因此本章既是本书的重点又是整个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这一章以被子植物生命周期为线索,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嘉善县逸夫小学唐玉珍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 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K12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 1、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4、认识果实和种子。 5、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6、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7、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德育目标: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探讨种子“旅行”的方式。 教学难点: 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教学准备: 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大小一样的透明的瓶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种植一种植物、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谁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 2、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与旧知相联系; 认识种子和果实。 探索调查 、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的

地方?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3、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神奇啊!大家想不想看看神秘的种子? 4、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5、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 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7、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萌发?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8、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 9、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做实验) 0、 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1《给动物分类》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给动物分类单元 1 学科科学年级 4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进一步提问: 你去过动物园吗? 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 区的? 归纳: 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观看视频,回 答 看图回答 交流 从视频和旅游等 方面入手,让学 生知道动物的种 类很多,应该进 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小组内确定标 准给动物分类 给动物分类需要 一定标准。按不 同标准会有不同 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 明确: 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具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 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 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二、摸脊椎活动 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每人体验一次。 提示:首先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 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脊椎摸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 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一)做脊椎模型 1、准备材料:线轴6 个、圆纸片5 张、棉线、胶带、剪刀。 2、制作步骤 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试一试 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 ②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二)研讨 1、脊椎有什么作用? 明确: 脊柱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2、如果脊椎不是一节一节的,而是一整根,那我们的身体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明确: 身体不能自由活动。 四、课堂练习阅读教材 在老师的指导 下,认识脊椎 列举 两人合作,互 摸脊椎,体验 交流 认识材料 制作模型 动手试试 研讨交流 了解并学会生物 学家给动物的分 类。 了解常见的脊椎 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 了解脊椎特点 实验探究脊椎的 作用。

1.4植物的一生1教案

1.4植物的一生(一) 备课时间:执教时间:第周星期 【教学目标】 1、探究种子的结构 2、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3、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4、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 观察种子的结构中,由于种子内胚的体积很小,其各部分的结构不易看清,尤其是单子叶植物内的胚,和胚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易剥离。因此认清胚的结构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言设计:承上启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可引导,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大都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在依次出现其它器官的。 二、新课的设计: (一)在引入本课主题后,分发实验材料,同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老师的讲述,因为种子虽小,尤其是种子内的胚非常娇嫩,一不小心就会损伤,影响观察。 (二)指导学生先了解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出示挂图,简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照教材,认清胚的结构,归纳板书。 (三)指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让学生按照教材所示的方法,解剖认识菜豆种子的结构,归纳板书。 (四)将两类种子进行比较,注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总结。 (五)提出胚是种子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将来植物体的雏形,一旦胚受到损伤,种子就不能萌发,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保护的作用。 (六)种子的分类。1.根据种子内有无胚乳,种子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2.根据胚中的子叶数目,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可举一些实例。 (七)明确两个问题:1.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例如:慈姑。2.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例如:蓖麻。以此问题来说明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打消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不要把两类种子的结构知识绝对化。 (八)种子的成分。种子里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在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中。在无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

(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2.6 给动物分类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2.6《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给动物分类单元 2 学科科学年级 1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 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科学探究 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2、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认识到分类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重点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 难点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活动 动物王国要开运动大会。国王邀请所有的动物参加。 比赛项目有:游泳比赛、飞行比赛、奔跑比赛 ……各比赛项目谁能参加,谁不能参加,你知道吗? 填报运动员参赛表。 2、小结 其实,刚才的活动就是给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是一种 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 物。为了便于研究,有的科学家一生都在对动物进行 分类研究。交流并填表在无形中知道 分类概念,由浅 入深,了解分类 的意义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你还记得这些动物吗?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征? 这些动物该怎样分类? 【方法指导】 第一步:给下面的动物卡片编号。 第二步:自己确定一份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 第三步:与同学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二、研讨 1、我们有哪些给动物分类的方法? 【提示】 水中的和陆地上的 会飞的和不会飞的 有羽毛的和没有羽毛的 …… 2、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从哪些交流回答 给动物分类 讨论交流 掌握分类方法, 正确地给动物分 类

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提示】 ①会运动 ②会长大 ③需要空气 ④需要水 ⑤会繁殖 ⑥会死亡 三、课堂练习:按要求进行分类(只填序号)(1)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 (2)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 (3)会飞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会飞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高 (一)动物,我们的朋友 导盲犬可以帮助盲人安全地走路、乘车和传递物品。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利于植物的生长。 蜣螂以粪便为食,它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鸟吃害虫,是害虫的天敌。 蜜蜂可以传粉利于果实的形成。 奶牛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乳汁。 (二)我们要保护动物 为失去父母的动物幼崽喂食。 给小鸟做个窝,让它有栖息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知道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不同吗?查阅资料,与同学分享。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 认真听,并 参与交流 课后查阅 学会动植物比 较,寻找生命的 共同点 检测课堂学习情 况 增强保护动物意 识 培养探索兴趣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 方法;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 好地认识动物。在科学探究中,能运用观察与描述、 比较与分类等方法,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 与同学讨论、交流。 总结课堂 板书 编号 给动物分类标准 分享 板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下植物的一生单元教案

果实和种子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2、会做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的实验。 3、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设计实验。 4、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 5、能亲自栽种几棵植物,写好观察日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举办果实展览会,找一找哪里有种子 1、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把一些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来,你们带来了吗?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把带来的果实集中在一起,我们来举办一个果实展览会。这些果实你们都认识吗?(小组内同学认一认,老师适时给各个小组送去一些萝卜、土豆、洋葱、毛豆等植物) 2、学生介绍带来的果实名称。 3、质疑:同学们带来的这些都是果实吗?如果说都是果实,为什么?如果不是都是果实,又是为什么? 4、学生交流。 5、提问:什么样的才叫果实? 6、分组观察活动:老师给各组学生提供已经切成两半的菜椒、苹果、猕猴桃、萝卜和已经剥开的土豆、花生、柚子等植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说说发现了什么。 7、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8、讨论:萝卜和其他一些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9、小结:开花植物的种子都在自己的“家”――果实中受到保护。凡上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些植物是不是果实。萝卜内部找不到种子,所以它不是果实,当然,也会有些例外,比如无籽西瓜、无籽葡萄、香蕉等一些果实就没有种子,但它们仍然属于果实。 10、电教资料片各种各样的果实和种子。 11、活动:找种子――找出带来的果实的种子在哪里。 (二)了解植物怎样传播种子 1、谈话:种子成熟后不全部掉落在植物的附近,而是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到比较远的地方。每种果实都有它释放种子的方式,以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2、提问:你知道浆果、刺果、椰子、蒲公英、挪威枫、莲蓬、凤仙等植物的种子是如何“旅行”的吗? 3、交流讨论。 4、阅读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讨论:植物妈妈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 5、边交流边开展实践活动:吹吹蒲公英、碰碰干豆荚、“把苍耳带回家”。 6、小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利用风力、利用动物、利用弹力、利用水力来传播等四类。 7、讨论:利用不同方法传播种子的果实在构造和生长环境方面有什么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导学案(1)

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萌发过程 2、设计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测定种子发芽率 3、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及花的基本结构及其最重要部分,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 系。 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2.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与特点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难点:1.种子萌发的条件设计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学习内容: 任务一:归纳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1、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一定的和充足的; 自身条件:胚是_____ ,______的,且不处于期。 2、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水膨胀→_____或_____中的营养物质转运到胚的各个部分→突破种皮,形成根→___伸长, ___发育成根茎叶 3、实验: ①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中,___号甁是对照组,有___组对照试验 号瓶和号瓶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号瓶和号瓶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号瓶和号瓶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实验现象:只有_____号瓶内的种子萌发了,1号瓶不能发芽的原因是_________, 3号瓶不能发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4号瓶不能发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播种前必须测定种子发芽率,可进行_____检测。 发芽率=()/() * 100 % 任务二: 1、指出根尖结构的四个区域。 2、根生长最快的是_______,根的生长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3、枝条是由______发育而来的。芽中有______组织,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由________、叶和_______组成。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内侧部分叫做)、 、和。 5.木本植物茎木质部总是厚于韧皮部,原因是一形成层由构成,具有 ,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比向外分裂产生新的多的多。

开花和结果说课稿(课后稿)

开花和结果说课稿(课后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个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自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体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水平。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 3、课前准备:花若干(最好每组有一到两朵)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教学过程: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我给学生准备了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但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持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实行探究。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

一年级科学下册2.6《给动物分类》教案教科版

2.6 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教学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组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 字。 2.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 行了分类。(板书:给动物分类)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 要说说该动物有什么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①号,蝴蝶卡片上标上②号,鸡卡片上标上③号,蛞蝓 卡片上标上④号,蚂蚁卡片上标上⑤号,金鱼卡片上标上⑥号,蜗牛卡片上标上⑦号, 老虎卡片上标上⑧号,喜鹊卡片上标上⑨号,蛤卡片上标上⑩号 (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 有一个标准。 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 有脚。将有脚的狗、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 将这些动物卡片摆放到一起),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一生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内容: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

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案-被子植物的一生

全方位教学辅导教案

首先吸收水分,同时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4、实验 Ⅰ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实验步骤及结果 1号瓶2号瓶3号瓶4号瓶 处理方法拧紧瓶盖 洒入少量清水,使 餐纸巾湿润,然后 拧紧瓶盖 洒入少量清水,使 餐巾纸湿润,然后 拧紧瓶盖 倒入较多的清水,使 种子完全浸没在水 中,然后拧紧瓶盖 置于室温 环境中 置于室温环境中 放在低温处(如冰 箱内) 置于室温环境中 实验结果未萌发种子长成幼苗未萌发未萌发 (2)实验结论: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Ⅱ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实验步骤 ①在培养皿中铺2~4层滤纸,加入适量清水,使滤纸湿润。 ②随机抽取100粒种子均匀地摆在培养皿中。 ③每天观察一次,记录萌发的种子数,连续观察七天左右。 (2)发芽率的计算公式: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 【注意】 为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的真实情况,抽样时应尽量避免主观因素影响;选取100粒种子,重复测定取各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例题解析】下列哪项不是菜豆种子萌发所必需的条件() A.适宜的温度B.适宜的阳光 C.充足的空气D.一定的水分 二、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 (1)根尖(图P97) 概念: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为根尖 根尖各部分的特点 名称细胞特点功能 根冠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太整齐保护作用 分生区细胞很小,排列紧密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通过分裂产 生新细胞,不断补充伸长区的细胞数量伸长区下部细胞较小,越往上细胞越大伸长区细胞的体积能增大,最后成为成 熟区细胞的一部分 成熟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 根毛,内部细胞开始分化形成导管 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根的生长 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2、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 (1)植株的芽的种类 顶芽:着生在主干顶端或侧枝顶端的芽 侧芽:着生在主干侧面或侧枝侧面的芽 【拓展】 有的芽只能发育成花,叫做花芽;有的芽既能发育成枝条,也能发育成花,叫做混合芽;只能发育成枝条的芽叫做叶芽。一般来说,叶芽比较瘦小,混合芽、花芽比较肥大。 (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图P98)

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教案2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复习目标: 1、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和过程。 2、掌握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描述茎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3、掌握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 程;认识人工授粉的重要性 4、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复习重点 1、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加粗的原因。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复习难点:受精过程。 学法指导: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并注意图与知识的紧密结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本节难点。 复习过程: 复习任务一:种子的萌发: 阅读课本,重点梳理以下知识点,并勾出简单的知识网络。 _________ 环境条件_________ 一、种子的萌发_________ _________ 自身条件_________ _________ 二、小组讨论交流: 1、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要点是_________。如课本中的1号和3号瓶能够作一组对照实验吗?为什么? 2、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取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3、种子萌发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反馈练习: 1、将颗粒完整的活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约25 ℃的条件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A.甲先萌发; B.乙先萌发; C.同时萌发; D.都不萌发。 2、选200粒小麦种子来测定发芽率,结果有180粒发了芽,该种子的发芽率是() A 10% B15% C90% D 95% 3、玉米种子萌发出幼苗后,种子空瘪的原因是胚乳里的营养物质() A、被胚根吸收掉 B、被胚吸收发育成幼苗 4、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各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