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教科书六个版块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教科书六个版块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教科书六个版块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教科书六个版块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教科书六个版块知识框架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王朝体系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前475年前221年 220年 589年 907年 1368年1840年

二、宏观概括:“古代中国”教科书知识框架

1、总体特征:世界文明古国,属于大陆农耕文明(与古希腊海洋工商文明形成对比),传统文明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在东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又存在一定局限——虽有变化,但传统文明的发展呈现很强的延续性,并未自主实现从古代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近代时期,传统文明衰落,现代时期逐渐走向复兴。

2、政治(上层建筑):【君主制】——先秦“王政”时期(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21年后帝制时期(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912年专制帝制结束。但“大一统”成为中国文明的重大遗产并影响至今。必修Ⅰ专题一+汉武帝(三个必修模块)

3、经济(经济基础):传统农业(自然经济)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发展;明清时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两千余年。未能自主产生近代工业文明。必修Ⅱ专题一

4、文化(意识形态):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传承发展两千余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产生重大而复杂的影响,未能形成民主思想体系;传统科技、文学艺术取得突出成就,但未能自主产生近代科技文艺。必修Ⅲ专题一、专题二。

5、相互关系:一方面,作为中华文明基础的农耕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求稳守成、内敛求治的特征,它支撑着漫长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诞生了以求稳守成、强调秩序、家国同构、国家本位为特征的儒学体系;同时,传统科技和文学艺术深受农耕经济、专制主义、儒学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专制主义(重农抑商)和儒学体系(仁、仁政、纲常伦理)十分关注和维护农耕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这既保护了农耕经济,维持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时间的稳定,又阻碍了传统经济和传统社会的革命性变化。

6、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孔子

三、原始时期

(一)经济:

1、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水利-大禹治水

2、手工业:

(1)纺织业:A、纺织技术萌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陶纺轮和多种骨器 B、纺织原料-麻、葛、丝 C、出现人工育蚕-山西夏县+浙江吴兴

(2)冶金业-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小件铜器

(3)陶瓷业-原始时代的彩陶(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3、商业: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二)政治: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司马迁的《史记》第一篇,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传说黄帝奠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政治权力的交接方式“禅让”。

(三)文化: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四、先秦历史的主体-夏商周三代(含春秋战国时期)

(一)经济

1、农业:(1)耕作方式和耕作技术——夏商时期“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铁制农具-典例是秦国“以牛田”

(2)水利——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开发水利

(3)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然经济形态)形成

(4)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专论农业的四篇文献,是先秦时期最系统的农学著作

2、手工业:(1)丝织业-商代“三成就”+西周“妇功”和“国有六职”,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2)冶金业-A、商周-青铜铸造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大都作为礼器。

B、冶铁业-春秋战国

3、商业——(1)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西周交易频繁、货币增加+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2)战国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的原则,帝制时代历朝大都执行(3)《吕氏春秋》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二)政治

1、夏——禹传启-王位世袭制确立-宗族关系(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直至1912年清亡)

2、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通过占卜进行决策,理解天命,主宰国政。

3、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推崇的周礼)——分封制、宗法制、世袭制、世官制臻于完善

4、春秋战国——(1)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彼此间修长城),周天子权威削弱,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从社会形态看是奴隶社会逐渐瓦解),但后世许多朝代仍有分封,而宗法制的核心内涵则一直是中国帝制时代(前221-1912年)分配政治权力的基本原则,并深刻影响中国人的心理构造和日常生活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逐渐出现君主集权的雏形(从社会形态看是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3)秦王嬴政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5、民族关系——周边少数民族内进中原,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袭扰,中原北部的秦、赵、燕三国在北方边境修长城。

(三)文化

1、文字——商代-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及器物上的铭文(金文),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后逐渐演变出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2、文学——《诗经》:西周初-春秋中,约五百年,三百多首,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儒家经典+浪漫主义(楚辞)+先秦散文(诸子百家)

3、科技——战国时出现了最初的指南仪器在《韩非子》中提到,称“司南”

4、思想学术——百家争鸣-春秋:孔子(前551-前479)、老子+战国:孟子、荀子、庄子、

商鞅、韩非子、墨子+百家争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此后至今的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尤其是儒家思想后来更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的人生理想、多方面的历史活动及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中国帝制时代各阶段概况】

一、秦皇汉武与秦汉王朝(公元前221-220年)

1、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开创阶段,在政治制度设置、民族政策、经济政策、思想文化政策等方面对中国文明史产生深远影响,有些直至今天(如“大一统”的观念和统一多民族国家)

2、基本知识点:

(1)秦:A、政治(必修Ⅰ专题一):秦统一中国(兼并六国和经略南北边境)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暴政导致很快灭亡选4+连接秦、赵、燕三国的北部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选修6

B、经济(必修Ⅱ专题一):明码标价,陶制容钱器 P18;统一度量衡和货币选4P6

C、文化(必修Ⅲ专题一):韩非思想的影响 P7;选4P6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小篆(李斯)和隶书产生

(2)汉:A、政治:必修Ⅰ专题一:第二、三课: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地方管理制度(含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中央官僚制度(君相关系-内朝、选官制度)

B、民族关系(选修6第五单元):秦汉之际,匈奴重新占领河套地区,西汉初被迫忍辱退让→经过七十多年休养生息,西汉国力空前强盛。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夺回河套地区,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联系必修ⅡP12)。在反击匈奴的同时,又多次大修长城,向西延伸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汉长城超过一万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选修6P45

C、经济:必修Ⅱ专题一:第一课农业耕作技术和重大水利工程;第二课纺织、冶铁、制瓷业发展;丝绸之路;汉武帝铁业官营;第三、四课:商运活跃,商人奔波;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管控私人工商业,大力发展官营工商业(盐铁官营);对市的管理相当严格,商人地位低下。

D、文化:必修Ⅲ专题一第二课:董仲舒、汉武帝;罢黜百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太学和郡国学校;儒学地位开始提升+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帛竹木纸并行+草书(汉初)

3、一个对比:古希腊文明已经衰落,古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汉代丝绸之路,中国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汉帝国和罗马帝国是同时并存的两大文明中心。

二、魏晋南北朝

1、政:选官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

2、经:冶铁出现“灌钢法”;商业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管理

3、文:(1)道家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统治地位(2)行书在晋代开始盛行,东晋王羲之擅长草书和行书,被尊为“书圣”+中国画(至隋唐时期)逐渐成熟(3)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三、唐宋中国古典文明的全面发展

(一)唐代(618-907年)

1、政治:通过制度调整,完善中央集权(必修Ⅰ专题一第三课)——(1)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权制约;(2)御史台到京都视察执法(监察);(3)发展科举制;(4)地方机构道、州、县。

唐太宗(选4第一单元第二课)“贞观之治”——用人纳谏,休养生息(存百姓,行仁政),慎用刑法,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民族团结政策(战而后和、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唐蕃和亲-红山宫选6P54-55);开放的对外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吸纳外来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历史进程,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

2、经济:(1)农业:曲辕犁;土地兼并;灌溉工具:立井水车和高转筒车。(2)手工业:纺织业: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绒线毯;陶瓷业:美术陶制品“唐三彩”,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瓷路)。(3)商业:商运:“俞大娘航船”(国内长江流域),“海上丝绸之路”,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市: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商业都会:全国性(长安、洛阳、扬州,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的规模远超长安)和区域性经济中心(杭州、湖州)。(4)经济政策: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沿用西汉商人应入市籍制度;市的设立和废止,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官市,交易时间受限制。

3、文化:(1)思想: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2)科技:造纸术为阿拉伯人掌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3)艺术(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狂草怀素、张旭;国画:文人画鼻祖王维;戏曲:杂技歌舞)。(4)文学: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词:白居易、韦庄。

(二)宋代(960—1276年)

1、政治:通过制度调整,加强中央集权(必修Ⅰ专题一第三课)——分散宰相的权力;发展科举制;提点刑狱司(监察);调整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路、州、县)。

2、经济:必修Ⅱ专题一四课

(1)农业:水转翻车P9;土地兼并日益严重P6-7。(2)手工业:纺织业:绒线毯;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提高;冶铁业:明确记载煤作燃料冶铁;制瓷业: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全国有几大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瓷路)。(3)商业:商运:《清明上河图》;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和商业都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饮食服务功能;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汴京(开封)商业荣…………;小说戏曲反映:柳词和话本,反映市民阶层需要。必修Ⅲ专题二第三课影响古代科技的发展: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必修ⅢP27 (4)经济政策:对商业的管理比较宽松P19;对商人的歧视有所改变P23

3、文化:必修Ⅲ专题一、二

(1)主流思想:专题一第三课——北宋五子;程朱理学;朱熹集注《四书》,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思想正统儒学;陆九渊开创“心学”;教育:白鹿洞书院。

(2)传统科技:专题二第一课——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成熟于宋代并由阿拉伯人(印刷术由波斯)传至欧洲,深刻影响了近代欧洲的历史进程 P29资料卡片

(3)文学艺术:专题二第二、三课——书法(宋四家);绘画(文人画:苏轼诗句;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必修ⅡP18图片);戏剧:杂剧和南戏脱颖而出。文学:宋词、话本

4、一个对比:宋代(960—1276年):因同时期西欧正处于古代文明衰退、近代文明尚未形成的过渡期(中世纪),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文明已经衰落,东罗马文明也在经历了繁荣之后开始走向衰落,故宋代文明全面领先于同时期的其他文明。

四、元代:元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进而统一中国的王朝:

1、政:疆域空前辽阔+中书省成为最高中央行政机关+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单列区划“腹里”“宣政院”)+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以行省官员向皇帝述职、省官互迁等加以控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2、经:元明时代的绒锦、织金绒、天鹅绒沿袭汉代,进一步发展;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唐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3、文: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著《农书》;元朝散曲和杂剧兴盛,适应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关汉卿和《窦娥冤》;元末明初产生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昆山人顾坚改进形成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

五、明清(1368-1840年…1912年)社会发展状况:旧传统强化,新因素产生,中国传统文明总体走向衰落。

1、政治(必修Ⅰ专题一第四课+选4第一单元第三课):强化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加强管控边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近代中国版图,提供成功经验。

(1)明代:废丞相、设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制本质不同)+宦官专权,特务统治+明代开始已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做法+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的明长城+始建体现皇权专制的明清故宫

(2)清代:雍正帝设军机处,行密奏制+清王朝加强控制边疆的基本原则和诸多措施——必修Ⅰ、选修4+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外两大领域)+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明清故宫+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

2、经济:(必修Ⅱ专题一四课):

(1)农业:风力水车;经济作物:蚕桑、棉花。(2)手工业:明代纺织业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众多雇工;纺织业发达地区自由劳动力市场;苏州等地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清代(康熙、雍正)粉彩瓷器;清代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棉纺织业、制瓷业、冶铜业、造纸业、制糖业、制烟业、制茶业)

(3)商业:商帮和会馆;都市商业相当繁华;苏州、盛泽、四大名镇。

(4)经济政策:日益保守——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对外交往基本对策(闭关锁国);对外贸易“海禁”(民间)和“朝贡”(官方);加强控制、掠夺民间产业,严重阻碍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文化:(1)思想 A、明朝中期王守仁创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B、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在明朝后期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程朱理学),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C、专制强化、闭关锁国使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与大多数读书人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不能自拔。

D、清代严酷的文字狱。

(2)文学艺术:

A、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征明、董其昌

B、戏曲:明代传奇剧和昆曲;清代形成京剧。 B、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新景象,社会生活复杂丰富,反映社会变化和风俗人情的古典小说创作

进入繁盛时期。

(3)明清时期的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

4、明清时期(1368-1840年)的西方世界

(1)历史主题:由中世纪逐渐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西方国家在世界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

(2)经济发展:A、资本主义萌生,14-18世纪工场手工业(手工工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工业资本主义-工业资产阶级。 B、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殖民扩张掠夺,,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历史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全球贸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世界体系逐渐形成。C、经济政策逐渐由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英国成为国际体系的核心国家。

(3)思想文化:A、人文精神: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复苏了人文精神;启蒙运动使人文精神得到深刻圆满的体现,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批判神权和专制,鼓吹普遍人性,主张个人独立自由、人的自然权利、政治的分权制衡、历史的进步发展、社会的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B、科学革命:以牛顿为代表,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在西欧逐渐形成,物理学、生物学成就突出。

C、文学艺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音乐、绘画,大师辈出。

(4)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代议制民主逐渐在英国、美国确立,1832年以后英国代议制走向完善。(5)结论: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文明的发展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世界,预示着近代中国在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依附地位。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一、三个重要时间节点: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政权更替——

1、政权更替(联系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清(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1-3→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2、重要历史人物:孙中山、毛泽东

三、社会性质(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五、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实现国家独立自主和近代化。↓

六、革命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七、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

↓→参考必修ⅢP70“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革命)

八、四条发展线索

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

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实现国家独立自主);必修Ⅰ专题二

3、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必修Ⅰ专题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Ⅲ专题三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专题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成熟

4、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上以工业化努力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生活方式的近代化,中西文明的碰

撞与交流、融合)。这两个领域的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共同性。必修Ⅱ专题二、专题四

四条线索图示——

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战争抗日战争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1894 1895 1900 1901 1931 → 1937 →1945 抗

争三元里人民左宗棠黄海反割台义和团抗日全民族抗英斗争收复新疆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救亡抗战

探林、魏→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民主派(资-社)↓

索中共探索中革命道路

经晚清(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初步发展)→民国(四阶段:发展和济困境)

5、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近代中国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走向近代化或现代化(经济、政治、思想价值、生活方式)。

九、近代中国的两大时代主题:救亡与近代化:上面从“三——八”,换个角度即可用这两大主题概括

1、内容:

(1)核心内容:“救亡”指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近代化”指努力使中国社会实现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构成一个“社会”或“文明”的基本要素。

(2)具体内容:均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各领域。

(3)侧重:前者主对外抗争,后者主对内改造。从长远的历史进程看,后者显然更为根本。

2、前提:

列强侵略使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中国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全面落后于西方世界,而这正是中国在国际体系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根因,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刺激-反应型”。

3、两大主题的相互关系:

(1)互为因果——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而近代化的实现是民族独立的根本保障。

(2)“实际轻重”:由于近代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使救亡主题变得更为紧迫,牵涉了中国社会最多的注意力,加上传统儒学价值观如积极入世、“华夷之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的影响,“救亡”主题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国人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化努力和成果,近代中国近代化的努力时常被尖锐的中外矛盾所打断,如新文化运动试图通过启蒙(抓到了中国社会的要害与根本)提高国民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中国社会真正走向近代,却因巴黎和会所反映的列强侵略、中外矛盾所打断;再如1927-1936年,中国在经济近代化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同时在对外关系领域也通过和平方式逐渐废除一些了不平等规定,却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暂时中断。故学术界有个说法“救亡压倒近代化”。最终实现国家命运根本改变的是1949年10月新中国的诞生。

4、实践效果(历史结果):近代一百多年,实现了救亡,而近代化的成果并不特别显著。

十、同时期的世界历史特征说明:1840年-1949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密切互动、外部世界深刻影响中国发展、中国发展又影响外部世界的历史时期。

1、基本特征:从近代发展到现代;从工业革命到美苏两极格局;从一统天下的资本主义主义世界体系到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世界连接为一体,但又冲突频频

2、经济: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同时伴随着经济危机和生产关系大调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断裂、重建。

3、政治:英美代议制逐渐成熟,出现对代议制民主的反动(法西斯政权),最终代议制得到推广;同时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阵营,两种制度对立共存。

4、文化:自然科学得到巨大发展;文化打破隔离坚冰,共同发展。

5、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1)走向:从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到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社会。(2)列强凭借其优势发动侵略战争,攫取特权,剥削压迫中国,同时又产生一定的客观作用。(3)中国社会发展深受外部世界正负兼有的影响,中国人民持续抗争、探索,最终自上自己的发展道路,深刻影响世界格局(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4)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自主。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10月至今)】

一、本质属性: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核心主题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内外)、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建设)或称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个主题来自必修Ⅰ专题四和必修Ⅱ专题三标题。

三、两大历史时期、四个历史阶段:

1、两大历史时期:(1)1949年10月—1956年底: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探索的准备时期(提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前提条件)。说明:按照教科书的陈述——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最早见于1917年列宁《四月提纲》必修ⅠP147;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最低和最高革命纲领也包含这个逻辑;也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一项重要内容必修ⅢP70;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过渡”必修ⅠP64

(2)1956年底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修ⅠP70“课前提示”)

2、四个阶段:

(1)1949年10月—1956年: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内容重心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也涉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的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1956年—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为重心,同时涉及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两个十年)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标题(3)1976年10月至1978年底: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必修ⅠP72

(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修ⅠP73、必修ⅡP53

四、内容结构(纵横结构)

1、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角度看(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主要在必修Ⅱ专题三,兼涉必修Ⅰ专题九第2课、必修Ⅱ专题四以及选修4第五单元第4、5课)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模仿苏联经验,以重工业建设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同时确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请联系“近代以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这一讲关于苏联经济制度的的重难点解析Ⅱ专题三第一课;必修Ⅰ专题九第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五课

(2)1958—197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通过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等方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

(3)1978年至今: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方式,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代化建设新时期。必修Ⅱ专题三第二、三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五课

高中数学知识点体系框架超全超完美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整合 函数与方程区间建立函数模型 抽象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求根法、二分法、图象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单调性:同增异减赋值法,典型的函数 零点函数的应用 A 中元素在 B 中都有唯一的象;可一对一(一一映射),也可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函数的基本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对称性 最值 1.求单调区间:定义法、导数法、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单调性:同增异减。 1.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看f (-x )=f (x )还是-f (x ). 2.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x =0有意义,则f (0)=0. 3.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f (x +T)=f (x );周期为T 的奇函数有:f (T)=f (T/2)= f (0)=0.二次函数、基本不等式,对勾函数、三角函数有界性、线性规划、导数、利用单调性、数形结合等。 函数的概念 定义 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 表示三要素使解析式有意义及实际意义 常用换元法求解析式 观察法、判别式法、分离常数法、单调性法、最值法、重要不等式、三角法、图象法、线性规划等 定义域 对应关系值域 函数常见的几种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伸缩变换 基本初等函数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幂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定义、图象、性质和应用 函数 映 射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退出 上一页 第二部分映射、函数、导数、定积分与微积分 导数 导数概念函数的平均变化率运动的平均速度曲线的割线的斜率 函数的瞬时变化率运动的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的斜率 ()()的区别 与0x f x f ' '0 t t t v a S v ==,() 0' x f k =导数概念 基本初等函数求导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ln 1ln ln 1 log sin cos cos sin 0''' ' 1' 'x x x x a n n e e a a a x x a x x x x x x nx x c c ==== -====-;;;;;;; 为常数()()()()[]()() ()()[]()()()()()()()()()()()[]2)3()2()1(x g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 ? ????+=?±=±是可导的,则有:,设()()[]()() x u u f x g f ' ' ' ?=1.极值点的导数为0,但导数为0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2.闭区间一定有最值,开区间不一定有最值。导数应用函数的单调性研究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曲线的切线变速运动的速度生活中最优化问题 ()()()(). 00''在该区间递减在该区间递增,x f x f x f x f ?1.曲线上某点处切线,只有一条;2.过某点的曲线的切线不一定只一条,要设切点坐标。 一般步骤:1.建模,列关系式;2.求导数,解导数方程;3.比较区间端点函数值与极值,找到最大(最小)值。 定 积分与微积分 定积分概念 定理应用 性质定理含意微积分基本 定理 曲边梯形的面积变力所做的功 ()的极限 和式i n i i x f ?∑-=1 1 ξ定义及几何意义 1.用定义求: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2.用公式。 ()()()()[]()()()()()()()() c b a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f dx x g dx x f dx x g x f dx x f k dx x kf c b b a c a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 莱布尼兹公式牛顿则若--==?a F b F dx x f x f x F b a ,'1.求平面图形面积;2.在物理中的应用(1)求变速运动的路程: (2)求变力所作的功; ()?=b a dx x F W ()dt t v s a b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高中数学知识点完整结构图

高中数学知识点1 集合 123412n x A x B A B A B A n A ∈???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则,即是的子集。、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有个, 注关系集合集合与集合{}00(2-1)23,,,,.4/n A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A B x B x A A B A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B B A A B ?????????? ????????????≠∈?????=???=∈∈?=??=??=???真子集有个。、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是的真子集。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交集性质:,,,运算{}{},/()()()-()/()()()()()()U U U U U U U U A A B B A B A B A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A B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B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 A x x U x A A C A A C A A U C C A A C A B C A C B ????????=????=∈∈???=??=?=????????=???=+?=∈?=?=??==?=?,定义:或并集性质:,,,,, 定义:且补集性质:,,,, ()()()U U U C A B C A C B ????? ?? ?? ?? ?? ?????????? ????????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高一历史知识框架(完整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 2、夏商的统治 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 2、分封物:土地和人口 3、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评价: 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另一方面: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 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 1、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 2、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 3、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 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

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 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3、北宋的“强干弱枝” 表现: 军事上:收兵权; 行政上:文官主政地方,相互牵制;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树状图分布)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网络 集合 123412n x A x B A B A B A n A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则,即是的子集。、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有个, 注关系集合集合与集合{}00(2-1)23,,,,.4/n A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A B x B x A A B A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B B A A B ??????????????????????≠∈?????=???=∈∈?=??=??=???真子集有个。、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是的真子集。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交集性质:,,,运算{}{},/()()()-()/()()()()()()U U U U U U U U A A B B A B A B A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A B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B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 A x x U x A A C A A C A A U C C A A C A B C A C B ????????=????=∈∈???=??=?=????????=???=+?=∈?=?=??==?=?,定义:或并集性质:,,,,, 定义:且补集性质:,,,, ()()()U U U C A B C A C B ???????????????????????????????????????????????????????????????????????????=??????? 函数 ,,,A B A x B y f B A B x y x f y y x y →映射定义:设,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一个元素, 在集合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为从集合到集合的一个映射传统定义:如果在某变化中有两个变量并且对于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定义 按照某个对应关系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是的函数。记作函数及其表示函数{ [][][][][]().,,()()(),,1212()()(),,12f x a b a x x b f x f x f x a b a b f x f x f x a b a b a =≤<≤<>???????????????近代定义:函数是从一个数集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定义域函数的三要素值域对应法则解析法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单调性函数的基本性质传统定义:在区间上,若如,则在上递增,是 递增区间;如,则在上递减,是的递减区间。导数定义:在区间[][][][][]()1()2()()00,()0(),,()0(),,y f x I M x I f x M x I f x M M y f x b f x f x a b a b f x f x a b a b =∈≤∈==????><<=?=><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详解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 中国历史 (一)古代史(距今170万年前——1840年前) 一、原始社会时期 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分:旧石器时期(打制)新石器时期(磨制) 2、按社会组织形式来分:原始人群、氏族公社(血缘) (1)原始人群阶段:(距今170万年—前2070年)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左右 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前左右 (2)氏族公社时期: 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000年----5000年左右: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 ②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4000年----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蚩尤部落时期、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间阳城 2、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间殷奴隶制度确立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间镐京(今西安附近) (1)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夏)、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西周)确立 (2)经济上:井田制形成,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出现瓷器,商人出现,商业官控(工商食官)。 4、东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洛邑(今洛阳) 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瓦解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制确立 (1)经济上:春秋时: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出现,鲁国税制改革,垄作法。 战国时: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土地私有确立 (2)政治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商鞅变法、李悝、吴起)——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3)文化上: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核心是“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法治。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法家——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没落的奴隶主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追求“逍遥”贵族的利益(消极)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代表平民的利益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1、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初步发展 (1)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A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的反对外来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1912年 《临时约法》 制定的机构: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着的里程碑 ①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①条件: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近(2)中共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代②中共一大 中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国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的时间:1922年 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图(理科)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图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集合集合的性质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解析法 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列表法 图像法 定义域 函数的三要素对应关系 值域 单调性 奇偶性 函数的性质周期性 极值 最值一次、二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像、性质和应用函数函数的分类幂函数 复合函数三角函数 分段函数 函数图像及其变换平移、对称、翻折和伸缩变换 概念 反函数存在条件 与原函数的关系 函数与方程函数的零点对应方程的解 函数的应用建立函数模型 任意角弧度制与三角函数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中的公式和角、差角公式 二倍角公式与半角公式 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 正弦函数三要素 三角函数余弦函数性质 正切函数图像及其变换 正弦定理 解三角形余弦定理 三角形面积

柱体结构 椎体 空间几何体台体三视图和直观图 球体 简单组合体表面积与体积 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点、直线、平面的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性质和判定 直线、平面垂直的性质和判定立体几何点到点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空间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异面直线形成的角 空间的角直线与平面形成的角 倾斜角、斜率和截距 点斜式 斜截式 直线直线与方程两点式 截距式 一般式 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的条件 圆与方程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 几何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解析几何 圆锥曲线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 双曲线性质 离心率 点到点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面距离点到圆的距离 两平行线的距离 直线到圆的距离 相离圆的距离 对称问题中心对称关于点对称 轴对称关于直线对称 平面向量概念 向量加减法 向量运算向量的数乘 向量的数量积 空间向量几何意义及应用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框图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框图必修一:第一章集合 集合含义与表示 基本关系 基本运算 列举法{a,b,c,…} 描述法{x|p(x)} 图象法 包含关系 相等关系 交集:A∩B={x|x∈A且x∈B} 并集:A∪B={x|x∈A或x∈B} 补集:{|} U C A x x U x A =∈? 且 韦恩图; 数轴 子集; 真子集 函数概念 定义域 对应关系 值域 表示 解析法 图象法 列表法 性质 单调性 定义 图象特征 最值 奇偶性 定义 图象特征:对称性 映射映射的概念上升或下降 第二章函数

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基本初等函数(Ⅰ) 指 数 与 指 数 函 数 指 数 根式n a 分数指数幂(0,,*,1) m n m n a a a m n N n =>∈> 无理数指数幂 运算性质 指 数 函 数 定义(0,1) x y a a a =>≠ 图象: “一撇或一捺”,过点(0,1).见教材P91 性质: 位于x轴上方,以x轴为渐近线 对 数 与 对 数 函 数 对 数 定义:x a N x a N = 若则叫以为底的对数 运算性质 对 数 函 数 定义:log(0,1) a y x a a =>≠ 图象:位于y轴右侧,以y轴为渐近线.见教材P103 性质:过点(1,0) log()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a a a a a a n a a M N M N M M N N M n M ?=+ =- = () () r s r s r s rs r r r a a a a a ab a b + = = = 幂 函 数 定义:y xα = 具体的五 个幂函数 2 3 1 2 1 y x y x y x y x y x- = = = = = 特征:过点(1,1), 当0 α>时在(0,) +∞ 上递增;当0 α<时, 在(0,) +∞上递减。 换底公式: log log(0,1,0,1,0) log c a c b b a a c c b a =>≠>≠> 图象:P109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清:科举制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归纳框架图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归纳框架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归纳框架图》的内容,具体内容:学习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因为历史学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时间、地点、人物、时间,都要记得一清二楚,很多学生备受困扰,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望大家喜欢。欣赏12... 学习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因为历史学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时间、地点、人物、时间,都要记得一清二楚,很多学生备受困扰,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望大家喜欢。 欣赏 1 2 3 4 5 高中历史知识点一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二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框架图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框架图

{1.11.2 1.32.12.22.33.1?????????????????????????集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函数及其表示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对数函数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与方程1.11.21.32.12.22.33.13.23.3???????????????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章: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必修二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第四章:圆与方程 4.14.24.3?????????????????????????? 圆的方程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空间之间坐标系1.11.21.32.12.22.33.13.23.3???????????????????????????????? 算法与程序框图第一章:算法初步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随机抽样必修三第二章:统计 用样本估计总体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三章:概率 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

1.11.21.31.41.5)1.6 2.12.22.32.42.5x ω?????????+????????????任意角和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一章: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函数y=Asin(的图像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必修四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第二章:平面向量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 3.13.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1.11.22.12.22.3n 2.42.5n 3.13.23.33.42a b ab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一章: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第二章:数列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必修五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三章:不等式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目的: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意义: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三公名称及职权、特点(配合、牵制;朝议)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代①汉朝: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世袭制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高中数学必修1-2知识框架

高一数学知识框架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必修二立体几何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知识结构如下 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 (3)画侧棱(4)成图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结构如下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从代数表示到几何直观(通过方程研究几何性质和度量) 直线的倾斜角概念: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 取x 轴作为基准, 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特别地, 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 规定 α= 0 °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 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 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 个平面。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 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 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 没有公共点 平面平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平面互相垂直: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斜率公式: 点到线距离: 平行线距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25256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结构框图

高中数学(必修5) 知识结构框图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 sin 221sin S ab ca = =

第二章数列

第三章不等式

¤知识要点: 结 构 特 征 图例 棱柱 (1)两底面相互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2)侧棱平行且相等. 圆 柱 (1)两底面相互平行;(2)侧面的母线平行于圆柱的轴; (3)是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棱锥 (1)底面是多边形,各侧面均是三角形; (2)各侧面有一个公共 顶点. 圆锥 (1)底面是圆;(2)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 体. 棱台 (1)两底面相互平行; (2)是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 圆 台 (1)两底面相互平行; (2)是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 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 球 (1)球心到球面上各点的距离相等;(2)是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例题精讲:【例1】在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中,直角三角形最多可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选D. 【例2】已知球的外切圆台上、下底面的半径分别为,r R ,求球的半径. 解:圆台轴截面为等腰梯形,与球的大圆相切,由此得梯形腰长为R +r ,梯形的高即球的直径为 22()()2r R R r rR +--= rR . 第4讲 §1.2.3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知识要点:“直观图”最常用的画法是斜二测画法,由其规则能画出水平放置的直观图,其实质就是在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 基本步骤如下:(1) 建系: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 轴和y 轴,得到直角坐标系xoy ,直观图中画成斜坐标系'''x o y ,两轴夹角为45?.(2)平行不变: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或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 ’或y ’轴的线段.(3)长度规则: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长度不变;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第5讲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 ¤学习目标:了解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能运用柱、锥、台的表面积进¤知识要点: 表面积相关公式 表面积相关公式 棱柱 2S S S S l c =+=侧全底侧侧棱长直截面周长 ,其中 圆柱 222S r rh ππ=+全 (r :底面半径,h :高) 棱锥 S S S =+侧全底 圆锥 2S r rl ππ=+全 (r :底面半径,l :母线长) 棱台 S S S S =++侧全上底下底 圆台 22('')S r r r l rl π=+++全 (r :下底半径,r ’:上底半径,l :母线长) ¤知识要点:1. 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 体积公式 棱柱 V S h =底高 圆柱 2V r h π=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君主专制 高三复习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上位世袭制 中央:相、卿士 地方:侯、伯 分壬寸制宗法制 夏朝商朝西周 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中央村L枸汝岂冊輕 1<<皇权且梅机曲才睛) 权” 化 r崇土三乞、/匕躺I制匹叙=中外#j制应m =三 省六部;1刑采二二府三司三衙w:摩丞相” 设内陶 I请=牟机处 西仅: 右机枸诳冴沿卒 < 屮央隼权与地右旳才丹、 公 抑 三 九 制 中外朝、 扩大尚 书台权力 秦朗两色 早 期 政 治 制 度 4彤阿并行丽J “ m飜毎吁川匕冋 之舌L” 4 "粧曲令仁舸史兀=幵窃制 明=他右邊三司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逐步加强口口 六部 制 二府制、 参知政出 和三司使宣政院 元钢 废中书省 和丞相设 内阁 明朝 封建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口 眾始社会夏朝商钢叫周仝元前却恥年公元師1颂年督元fiintwi年 禅让制夏商政治制度 设军. *机处 消诩 封 建 专 制 主 文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逐 步 加 强 A 战国秦缰聲禅汉东汉 ?■ ■ ■■ ■■ ■■ ■ ■ ■.■■■ ■■■ I■■一■ ■ ■ ■■■■■ ■ ■■ ■■ ■■■ ■■ ■ ■ ■ 公元和Tl年公元師4恥年公元前4巧年舍无蘭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苗年220年春秋 宗社制 分封制 皇帝制度中外朝制度 鹫2卿制度豔器

勉年 刑年 112睥 1ZM 1彌年 1⑷年 ISM- "Il 年I 乳眸 二府制 行省制度内阁制度鞫L 处设立鸦片辛袤能壯咖尉束 战争 第1页 第二单兀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三国前晋 Mm 『北来 南宋 元朝 m 懈统治前期淋缆治晚期 九品脚年 屮正制 眈年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爲T 应 S 3OQO 牟11和年 1100年 歳芥士「士r 爱琴文明 公元前 800年 雅典城 邦萌芽 公元前 巧0年 磐马 城粗立 企元舸 506年 克利斯 提尼改革 公元前 449年 公元前 430年 400年 < + :帽我迭} 产生 公元前 公兀前 13(*年 100 年 耳苴顿土国 征BR 聆 腊" 希腊城邦制 度开 始莊蒂 公元舸 200年 万民袪出现 龙鬲一孟ji 年 27年 頊耳帝 別4年 棱伦改革 罗马共 利国建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