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单斗液压挖掘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40-86,264-274.

[2] 金海薇. 液压挖掘机反铲工作装置CAD/CAM研究[D].沈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1

[3] 刘本学.液压挖掘机反铲工作装置的有限元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03,2

[4] 高衡、张全根主编.液压挖掘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8,74 -75

[5] 成大先主编.机械设计手册. 连接与紧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 [6] 胡传鼎

编著. 机械制图画法范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21-227

[7] 杨晓辉主编. 简明机械实用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680-689

[8] 范厚军主编.紧固件手册[M].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2004.1,357-640

[9] 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第一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2-14-2-25

[10] 吴宗泽. 机械设计师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1] 庄宗元. AutoCAD 2000 使用教程.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12] 张树森. 机械制造工程学.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13] 李宜民,王慕龄,宫能平. 理论力学.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14] 单辉祖. 材料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 甘永立.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6] 丁玉兰. 人机工程学.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7] 项占琴,王家平.现代机电产品设计.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18] 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制图教材编写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19] 王洪欣,李木,刘秉忠. 机械设计工程学.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20] 白杰平,伍峰,潘英. 机械工程科技英语.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21] 江耕华等. 机械传动设计手册.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2

[22] 刘鸿文. 材料力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3] 程志红. 机械设计.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4]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机械设计大典(1-5册).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5] 王红彬.国外液压挖掘机新技术发展动向.国外工程机械.1993.19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

学院201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89

[26] 章崇焕.国外大型矿用挖掘机的最新发展.矿山机械.1993

[27] 张建宗.浅谈液压挖掘机的节能技术及发展趋势.矿山机械.2001.8

[28] 陈正利.我国液压挖掘机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前景展望.建筑机械.1999.

[29] 王宗君.加速挖掘机改进创新促进挖掘机生产企业的振兴和发展.建筑机械,1998.5

[30] 张铁.《液压挖掘机结构原理及使用》.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31] 黄宗益.《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概述》.建筑机械化.2003.9

[32] 左健民主编.液压与气压传动(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5

[33] 黄宗益.液压挖掘机分析工况控制.建筑机械,1998

[34] 郭建瑞等.单斗液压挖掘机系列主参数规律的研究.《工程机械》1994

[35] 李建启.负载传感系统压力补偿方案的分析比较.液压气动与密封,1992.3

[36] 赵建.降低液压系统能耗的有效途径.液压与气动,2000.5: 1-3

[37] 范春行.压力补偿及负载传感变量泵.液压与气动,1993.5: 20-22

[38] 陈世教等《川崎KMX15R挖掘机多路阀的功能与结构》建筑机械,1999.6

[39] 叶伟等《挖掘机工作装置液压操纵回路(一)》建筑机械.2003.

[40] 官忠范主编.《液压传动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41] 李福义.《液压技术与液压

伺服系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12

[42] 赫贵成等.负载传感液压系统的设计.液压与气动.1993.1 [43] Li Kuixian, Peng Wuliang,zhou li,Study on Dynamic Load of Lift System of Excavator.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Engineering,1998. [44] Birgina Lantto,Jan-One Paimberg and Petter Krus. Static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of Mobile Load-Sensing Systems with two Different Types of Pressure-Compensated Valves. [45] Foley J,Dam A V.Fundamentals of Interactive Computer Graphics.Addis一Wesley.1982 [46] Linde Hydraulic. Linde一Synchron一Control System, Techn. Beschreibung. Ausgabe. 1987 [47] J. Chiba, T. Takeda, Automatic control in construction machines, Journal of SICE 21 8 1982 40–46. [48] T. Nakano et al., Development of large hydraulic excavator,.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Technical Review 22 2 1985 42–51. [49] T. Morita, Y. Sakawa,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power shovel, Transactions of SICE 22 1 1986 69–75.

经济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朱俊生.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j].可再生能源,XX,2:3-8. [2]崔民选.XX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204-236. [3]李艳芳.XX.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133-140. [4]庄幸.XX.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政策设计思路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9): 37-39. [6]朱晓勤,周敏.XX.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激励制度比较研究——以风电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17) :27-28,32. [7]何寅昊,赵媛.XX.国外风电定价方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建议[j].能源研究与利用(5) :48-50. [8]赵珊珊,张东霞,印永华,申洪.XX.风电的电价政策及风险管理策略[j].电网技术,35 (5) :142-145. [9]俞萍萍.XX.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配额制政策初探[j].统计科学与实践(1): 32-33,60. [10]张正敏等.XX.中国风力发电经济激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1]郭祥冰.XX.美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实践——赴美考察调研报道[j].能源与环境(4): 6-9. [12]顾树华,王白羽.XX.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初步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si) :27-33. [13]李俊峰,等.XX.中国风力发电价格政策分析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绿色和平和世界风能协会. [14]李俊峰,等.XX.中国风电发展报告XX[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5]李俊峰,等.XX.中国风电发展报告XX[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6]李俊峰,等.XX.中国风电发展报告XX[m].海口:海南出版社. [17]李其谚,叶逗逗.XX.风电定价两难[j].财经(5) :104-106. [18]施鹏飞.XX.对“可再生能源法”关于“风电上网电价”规定的期望与实际[c/ol]. [XX-09-10]. http ://fd8864. 51. net/0001, htm. [19]王凤君.XX.风电招标定价体制遭质疑大批风电投资商撤离内蒙古[n]. 21世纪经济报道,XX-11-3 (020). [20]焦在强,张宏伟.XX.风电上网电价之我见[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4) :33. [21]施鹏飞.XX.风电装机容量迅猛增长,伴随问题不容忽视[j].中国建设动态

带参考文献

面包的研究前景 专业班级:07级食品质量与安全姓名:陈晓静 200706020056 摘要:通过调查我国面包行业的生产现状,可知我国面包生产行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营养价值较低且营养不够均衡,面包的货架期都较短,市场占有率较低等。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地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指出我国面包行业的发展尚有很广阔的研究发展前景:开发低热量且营养价值高的面包,通过添加某种营养成分或者采取改良添加剂的措施以延长面包的货架期,改善面包的色泽和口感。 关键词:面包,低热量,营养,货架期,改良剂

引言 面包是焙烤食品中历史悠久、消费量大、品种繁多的一类食品。在欧美等许多国家,面包是人们的主食,如同我国的馒头、米饭一样,是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人们并不看重的西方面包业渐渐打开了中国市场,并且其发展越来越快,现在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已经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成为人们喜爱的方便食品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饮食除了饱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健康、营养,而低纤维高能量饮食会带来肥胖、糠尿病等文明疾病的高发。为此,过去那种低纤维高热量的食品不再受到青睐,而高纤维低热量的健康营养面包反而备受关注,成为当今的营养食品。但是,现有粗粮面包在拥有众多益处的同时,却面临着品种单一、长期食用营养不均衡的尴尬境地。因此,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发挥我国特产丰富的优势,开发出可以长期食用而又营养均衡的杂粮面包,是我们针对这一市场空缺的不二选择。另外,面包老化直接影响到面包的货架期,如何延缓面包老化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包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在面包存放过程中会发生面包皮干裂、质地变硬易掉渣、风味损失等。解决面包老化延长面包货架期也是刻不容缓的[1]【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著作者:曾庆孝: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1 面包的生产特点和基本现状 1.1我国面包的行业特点[2]【米面制品加工技术,叶敏: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8-1。.209 】 我国面包行业特点是企业众多但平均规模小。目前,全国大大小小有五六千家焙烤企业,面包、糕点产品发展迅速,并逐步形成独特的中西饮食文化交融的新型行业。从焙烤经营场地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期,饼屋为数甚少,街头闹市难以看到装饰华丽的饼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饮食文化的国际化,合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相继投资经营饼屋,是全国饼屋数量急剧膨胀,西式饼屋、中西风格相结合的饼屋、东方风格饼屋等犹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饼屋

经济论文参考文献(3篇)

经济论文参考文献(3篇) 经济论文参考文献(一) 《笼罩西方经济的不祥之云债务危机》,《辽宁经济》1986年2期。 《渡过石油冲击阶段的西方经济》,《世界经济研究》1986年2期。 《国际通货体制改革的新动向》,《国外社会科学情报》1986年。 《浅析80年代世界直接投资的形势》,《投资研究》1987年2期。 《日美欧对亚洲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发展战略报》1988年1月29日。 《世界经济集团化的原因及三大经济圈的比较》,《财经论坛》1989年3期。 《论亚太经济圈的若干问题》,论文集《亚太经济合作与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 《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合》,《世界经济》1995年6期。 《浅析世界服务贸易》,《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8期。经济论文参考文献(3篇)经济论文参考文献(3篇)。 《90年代前期世界直接投资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1996年8期。 《亚太经济联合的进展及主要成员的战略和态度》,《太平洋学报》1996年2期。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特点》,《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11期。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现状与区域经济圈自由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1997 年11期。 《APEC框架下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日]《亚洲太平洋研究》1998年3月。 《NortheastAsianEcnomicCooperationwithintheAPECFrameworkandChina`sPolicies》,《APCjournaiofAsian-PacificStudies》1998.5。 《APEC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创造了有条件》,《世界经济(英文版)》1998。 《国际间企业收买合并的新高潮》,《外国问题研究》2000年3期。经济论文参考文献(3篇)].海口:海南出版社. [17]李其谚,叶逗逗.2006.风电定价两难[J].财经(5) :104-106.

参考文献写作格式要求

4.8 参考文献 学术研究应精确、有据、坦诚、创新和积累。而其中精确、有据和积累需要建立在正确对待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学位论文中包含的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材料,或为获得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或与作者一同工作的指导教师和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应在论文中做出明确的标引和说明。 因此,凡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字、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之处,均应加标注说明列于参考文献中,以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著录及标引按照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和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编写与交换格式。 4.8.1正文中标注 (1)标注格式:引用参考文献标注方式应全文统一,标注的格式为[序号],放在引文或转述观点的最后一个句号之前,所引文献序号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体、以上角标形式置于方括号中,如:“…成果[1]”。 (2)序号:标注的序号可选择如下两中方式之一:根据在正文中被首次引用出现的先后次序递增,或者按第一作者姓的英文字母或拼音字母的英文字母顺序递增。如一篇论著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以第一次出现的序号为准;当某一论述同时引证多篇参考文献时,应采用[1,2,…]的格式,标注方括号中的序号按增序排列。 (3)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 10-14]可知:”。

4.8.2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及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应项目齐全、内容完整、顺序正确、标点无误。具体要求如下: (1)著录格式: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不用加结束符。在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都采用“半角标点符号+空格”形式。 (2)排列顺序:根据正文中首次引用出现的先后次序递增,或者按第一作者姓的英文字母或拼音字母的英文字母顺序递增,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一致。 (3)作者姓名:只有3位及以内作者的,其姓名全部列上,中外作者一律姓前名后,外国人的名可用第一个字母的大写代替,如:William E.(名) Johns (姓)在参考文献中应写为Johns W.E.;有3位以上作者的,只列前3位,其后加“,等”或“,et al”。 (4)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根据GB3469规定,对各类参考文献应在题名后用方括号加单字母方式加以标识。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类型及标识,见表1。 表1 传统文献的类型标识(文献标识符)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一、各章参考文献 第一章导论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Chapter 1 3、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5、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1、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Chapter 2 2、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5、美国商务部,《当今商业概览》,1976年一月号。 第三章经济增长 1、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Mordern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McGraw-Hill Co., New York, 1976 2、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A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i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https://www.doczj.com/doc/6b15970265.html,/Depts/Economics/Growth/ 4、https://www.doczj.com/doc/6b15970265.html,/book/zhengzhi/jjzz/index.html 5、https://www.doczj.com/doc/6b15970265.html,/chinese/mingzhu/jingjizhang/jingjizhang.html 第四章失业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兰荣华,《我国当前失业的原因和再就业的措施》,载《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 4、屠艳萍、毕金华,《论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社会稳定》,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https://www.doczj.com/doc/6b15970265.html,/fsbr/esbr.html 第五章通货膨胀 1、Gordon, “ Milton Friedman’s Monetary Framework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ndon 1982 2、Ritter and Silber, “Principle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5th Ed, Basic Books Publishers, New York, 1986 3、钟儒刚,《通货紧缩的经济实质》,载《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4、于学花,《试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换位的条件》,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篇 《经济法》,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学》,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1999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原理》,王保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学》,漆多俊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潘静成,刘文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教程》,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经济法学理与案例分析》陈大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新编经济法教程》陈大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经济法学》侯怀霞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经济法总论》,史际春,邓峰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 《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1版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王全兴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 《经济法的法学与经济学分析》,吕忠梅,刘大洪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 《经济法基础理论》,漆多俊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及修订各版 《欧共体竞争法》,王晓晔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孔祥俊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 《反垄断法研究》,曹士兵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 《税法原理》,张守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金融监管法论》,张忠军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 《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刘大洪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

《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吴锦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经济法论丛》,漆多俊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 《经济法学评论》,史际春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经济法研究》,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法论丛》,徐杰主编,法律出版社 《财税法论丛》,刘剑文主编,法律出版社 各类报刊杂志,网站有关经济法的论文 《经济法概论》,(日)金泽良雄著,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经济法》,(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著,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经济法理论》,(苏)B、B、拉普捷夫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民法室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德国经济行政法》,罗尔夫、斯特博著,苏颖霞,陈少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管制与市场》,[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余晖等译,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经济法的挑战》,苏永钦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公平交易法新论》,赖源河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 《日本税法》,[日]金子宏著,战宪斌,郑林银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 《法和经济学》,[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张军等译,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册,[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反托拉斯法》(第二版),[美]波斯纳著,孙秋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文献

前言 1 旋耕机的特点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旋耕机是一种由动力驱动的耕地机械,由拖拉机动力输出带动装有刀片的滚辘旋转而进行工作的。它具有如下作业特点: 碎土性能强,作业后地面平整。 在旱地作业时,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带动旋耕刀转动,对土壤进行切削,被切削出来的土块相互撞击而碎裂。土块碎裂后,覆盖均匀平整,地面不会出现犁沟。纵向结构尺寸及入土行程均较短,地头相应缩小,因而生产率较高。 能充分发挥拖拉机的功率。 耕地作业时,拖拉机驱动轮可能会打滑,致使牵引力减少,而旋耕机刀轴转动时,刀片的切削方向与拖拉机的前进方向相反,因而土壤对刀片的切削反作用力,是与拖拉机前进方向一致的,所以,拖拉机与旋耕机配套作业时,因旋耕机的旋转,本身就会产生一个推动机器前进的力量,这就能充分发挥拖拉机的功率。 能够一次完成耕耙作业,减少了作业的次数,节约了能耗和时间,在夏收种农忙季节里,可以及时完成生产任务,不悟农时。 旋耕机主要用于农田栽植、播种前的耕整地作业。耕后,地表平整、松软、细碎,能够满足精耕细作的农艺要求。在潮湿地或水田上工作时,可减少拖拉机轮子的下陷和打滑丢转的现象,所以,目前在南方水田地区,旋耕机已被广泛使用,并已成为系列产品。在我国南方,旋耕机多用于冬种小麦的耕整地;水稻插秧或抛秧前的水耕水耙;花生播种前的旱耕旱耙,以及城市郊区蔬菜地的耕耙作业、果园的中耕除草等。 2 我国旋耕机械发展趋势浅析 目前,我国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配套的旋耕机保有;量约15万台,与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约200万台。旋耕机在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应用中已占80%的比例,北方的水稻生产、蔬菜种植和旱地灭茬整地也广泛采用了旋耕机械。 近年来,我国北方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改水,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扩大了对旋耕机械的市场需求。如黑龙江垦区原以旱田种植小麦和黄豆为主,并以传统的旱地铧式犁、圆盘耙、和耢地机等作为耕整地机具。1993年该地区拥有旋耕机仅1600多台,而当年水稻种植面积为100万hm2,显然不适应水稻生产的发展。近十年来,黑龙江垦区大量购进手扶拖拉机和上海一50等中型轮式拖拉机及配套的旋耕机。 旋耕机生产企业应把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个机遇,开发新产品。现有旋耕机产品虽然在理论上可以配套58.8~73.5kw的拖拉机,但实际上因受传动系统强度及结构尺寸、机架尺寸、机架结构强度的限制,配套合理范围仅达48kw的拖拉机;耕深亦局限在旱耕12~16cm,水耕14~18cm。因此,现有旋耕机产品在品种上尚有大型和深耕型的缺陷,20实际90年代以来,为适应市场需要,有些企业试图开发大型旋耕机,但因水平有限,仅采用原有产品外延放大和堆砌材料的方法,没有着重结构的改进和参数的优化,因而走了弯路。结合各种因素分析,今后旋耕机应向一下几个方向发展。 第一,随着水稻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水田耕整用宽幅高速型旋耕机成为发展方向。水田土壤含水率高,抗剪切、抗压强度特别 低,附着力、外摩擦力也接近为零,切土部件与土壤之间存在润 滑水膜。因此,大块水田使用大型拖拉机旋耕机组水耕时,为充

经济学论文范文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中国矿业城市转型的现实问题及发 展趋势 学生姓名康丽姣学号 0611154 系(部)经济系 专业年级 06经济学 指导教师宋希 撰写时间 2010.05.15

目录(格式要准确)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4) Key words (4) 引言 (5) 一、矿业城市的含义及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历史 (5) (一)、矿业城市的含义 (5) (二)、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历程 (5) 二、我国矿业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6) (一)我国矿业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二)矿业城市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9) (三)矿业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9) 三、矿业城市转型的途径及发展趋势 (10) (一)国外矿业城市转型实例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10) (二)我国矿业城市转型的对策及发展趋势 (10) (三)实例研究 (12) 四、结语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中国矿业城市转型的现实问题及发展趋势 摘要 矿业城市的转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其兴起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任何城市的矿产资源都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所组成的生命周期,因此矿业城市必然面临着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的产业转型。本文对我国矿业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具体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几个角度系统分析了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通过对矿业城市面临的问题的研究,结合国外矿业城市转型的经验,提出我国矿业城市的转型的最佳途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矿业城市;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论文参考文献

[1]祈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竞争力报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金泓.应用发展经济学通论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张冉燃.中央力推文化体制改革 [J].瞭望新闻周刊,2006(17) [5]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6]孙慧英.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 [M].新闻界,2009 [7]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0)[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8]孙林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M].社会科学家,2009(9) [9]张志勇.我国文化产业30年发展情况及对策思考 [M].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5) [10]谭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M].大连海事大学,2008 [11]龚佳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基于迪斯尼公司个案的启示 [M].上海师范大学,2009 [1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3]马萱.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 [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5]林日葵.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与典型案例分析 [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16]唐晋,谈火生.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7]张今.中国文化产业合同案例精选与评析 [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8]胡惠林,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3卷)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9]蒋晓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 [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0]钟晓毅.三十年突破和谐广东的文化品牌建设 [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1]谢名家,刘景泉.文化经济论:兼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 [M].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沈本贤、程丽华等,石油炼制工艺学[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292~293 [2]Topse H, Clausen B S,Massoth F E. Hydrotreating Catalysis. Springer: Berlin,1996 [3]Gates B C, Katzer J R,Schuit G C A. Chemistry of Catalytic Processes. New York [4]D L. Sullivan, John G. Ekerdt. Mecha nisms of Thiophene Hydrodesulfurization on Model Molybdenum Catalysts [J]. Journal of Catalysis. 1998, 178(1):226~233 [5] 刘大壮,孙培勤.催化工艺开发[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5. [6]Daage M ,Chianelli R R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 in molyrbdenum sulfide satalysts:The“rim-edg e”model[J].CataL,1994,149:414~427. [7] Absi—Halabi M,StanislausA,A1-Mughn T,et a1.Hydroprocessing of vacuum residues:Relationbetween catalystactivity,deactivationan dpore sizedistribution[J].Fuel,1995,74:1211~1215. [8] 朱华元,何鸣元,宋家庆等.催化剂的大分子裂化性能与渣油裂化[J].炼油设计,2000,30(8):47~50. [9] Kresge C T, Leonowice M E, Roth W J, et a1. Ordered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s synthesized by a liquid-crystaltemplate mechanism[J]. Nature, 1992, 359: 710~711. [10] Mobil, Zhin C H, et al. Hydrothermal stability of a disordered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J].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1998, 106: 45~48. [11] Cui J, Yue Y H, Sun Y,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reactivity of Ni, Mo-supported MCM-41 catalysts for hydrodesulfurization [J].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 1997, 105: 69~78. [12] Ryoo R, Kim J M, Shin C H, et al. Synthesis and hydrothermal stability of a disordered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J].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1997, 105: 42~45. [13] Angelici R J.Theoretical study of ethanethiol adsorption on HZSM-5 zeolite[J].Polyhedron,1997,16(18):3073~3088. [14] 安高军,柳云骐,柴永明等.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制备技术[J].化学进展, 2007,19(2/3):243~249. [15] Oyama S. T, Clark P, Teixeira da Silva V. L. S, Lede E. J, and Requejo F G..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包昌火,赵刚,李艳. 竞争情报的崛起——为纪念中国竞争情报专业组织成立10 周年 而作.情报学报,2005(1):1-17. [2]吴晓伟,陶仁泉,谢春讯. 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商业研究,2004 (17):16-18. [3]https://www.doczj.com/doc/6b15970265.html,. [4]包昌火,谢新洲编著.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丛书,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 B.Ettore. Managing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nagement Review, 1995(10):15-19 [6]王知津编著.竞争情报.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7]缪其浩编著. 市场竞争与竞争情报.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6. [8]包昌火,谢新洲,吴淑燕等. 竞争情报战略——评美国企业的竞争情报活动.情报学报, 2003(6):735-748. [9]包昌火,李艳王,秀玲.人际情报网络.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129-141. [10]Coleman, J.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Burt R 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2]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73 ,(6): 1360~1380. [13]Nan L. Social Capital :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1. [14]Watts D J , Strogatz S. Collective Dynamics of“Small world”Networks. Nature , 1998 , 393 (6684) : 440~442 [15]罗家德. 社会网分析讲义.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6]普赖斯科特J E. 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 见: 竞争情报丛书.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1~18 [17]包昌火. 加强竞争情报工作, 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 中国信息导报, 1998 (11) : 33~36 [18]胡星光等. 竞争情报解决方案———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和竞争情报技能. 北京: 兵器工 业出版社, 2002 [19]包昌火等.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见: 竞争情报丛书.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0]包昌火,谢新洲,申宁. 人际网络分析. 情报学报,2003,3:365-374 [21]吴晓伟,徐福缘.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工程论. 情报学报,2006,4:407-419. [22]吴晓伟,徐福缘. 人际网络结构特征对竞争情报工作的启示.情报学报,2005,6:754-760. [23]胡蓉, 邓小昭.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个人人际网络分析系统研究. 情报学报, 24 (4) : 485-489 [24]包昌火,李艳. 情报缺失的中国情报学. 情报学报,2007,1:29-34 [25]Robert A. Hannem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Network Methods. https://www.doczj.com/doc/6b15970265.html,/ [26]Scott, J. .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Sage Publication, 2000. [27]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8]Freeman L C. Centrality in Networks : I. Conceptual Classification Social Networks , 1979 :

制度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6b15970265.html, 制度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制度经济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企业供应链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制度探析——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 《社会科学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张华平. [2].创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与树立中国制度变革的理论自信.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程启智. [3].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家庭农场构建的制度经济学探究. 《生产力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2期.蒲文彬. [4].早期制度经济学对劳动关系的理论探索及其当代启示. 《现代经济探讨》.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5期.陈微波. [5].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方向探讨. 《学术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4期.耿海清. [6].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宋代官员、士人经商探因. 《学术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王朝阳. [7].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的制度经济学解析. 《中国土地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4期.朱新华.柴涛修.陈利根. [8].制度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制度何以可能. 《理论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期.韦倩. [9].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村财乡管”模式改进探析. 《生产力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2期.权丽华.崔治龙.

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会计论文参考文献【1】 [1] 王棣华. 我国管理会计的前瞻与反思[J]. 中国农业会计 , 1997,(10) [2] 吴福林. 让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灿烂”[J]. 辽宁财税 , 2003,(12) [3] 林琤. 浅议我国推行管理会计的途径[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4,(04) [4] 贺德文. 企业需要管理会计[J]. 交通财会 , 1988,(06) [5] 张宗强, 杨素华. 对管理会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用的思考[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4,(04) [6] 陈巧媚. 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04) [7] 陈春红, 冯民修, 王剑青. 管理会计发展的策略[J]. 林业财务与会 计 , 2000,(03) [8] 郑玉革. 管理会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04,(10) [9] 罗魏冰. 管理会计路在何方[J]. 广东审计 , 2002,(10) [10] 李寿文, 徐光华. 对发展我国管理会计的建议[J]. 商业会计 , 1998,(07) 会计论文参考文献【2】 1 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邓红平华中科技大学2010-10-01 博士 2 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崔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05-01 硕士 3 论网络会计的影响和应用周述梅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01 硕士 4 网络经济时代会计问题研究常辉山西财经大学 2010-05-30 硕士 5 网络技术对会计发展影响的研究李秀丽东北农业大学 2003-06-01 硕士

参考文献检索大全

毕业论文撰写与文献资源利用 前言 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针对某一问题,综合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探讨和研究后写出的阐述解决某一问题、发表自己学术见解的文章。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 本次讲座的中心内容: 毕业论文的内容和格式 可以利用哪些文献资源撰写毕业论文 文献资源的类型及其分布 如何利用文献资源撰写毕业论文 如何获得和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步骤 一.选题: ●指导老师命题:在指导教师公布的命题范围内可根据自已的兴趣或工作单位的实际 情况选取其中的一个题目。 ●自选题目:根据自已的工作性质或工作单位要求,自选题目,经过指导教师认可, 认为可作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则可作这方面题目。 ●选题原则上每人一题,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作课题的要明确每个人独立完成的任务和 应撰写的论文或设计报告。 二.聚材—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与论题相关、丰富全面、准确可靠 三.拟定写作提纲 ●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确定每部分的篇幅,突出重点;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浑然 一体;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 四.拟定初稿 五.修改、定稿 毕业论文内容和格式 封面(题目、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等) 中、外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目录(含页码) 引言 正文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标准: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 《2007届本科毕业论文模版》 中、外文摘要 中、外文摘要是毕业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主要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设计、实验方法,本人主要完成的成果。要求400汉字左右,并译成外文,中、外文对

经济类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 选题意义: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购物受到广大消费群体的青睐。购物网站建立在以因特网为支撑的虚拟环境中,与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 其虚拟性大大提升了网络购物在消费者心中的风险性。 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总会进行各种比较,其中,信任因素成为众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部分。因此,网店商家必须对消费者信任方面给予重视,明确哪些因素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在多大程度上起影响作用。网络商家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消费者的信任感。尤其针对当下,某宝兼职帮助店家刷单行为消费者在众多评价中如何分辨以及如何认知这种行为。本文研究在电子商务 模式下消费者信任因素的影响机制,并对如何增强消费者信任给出对策建议。 研究现状: 叶丽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网络购物个人信息安全现状》中,分析了网络购物中威胁个人信息的渠道分别有;用户登录过程及注册、网页浏览过程、填写订单过程以及网络支付过程。而且分析了网络过程中个人信息受侵的方式以及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提高个人信息安全的主要措施。 彭莎莎、严潮斌,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在《网络购物的伦理环境与网络信任危机》中,分析了网络购物的伦理环境中的信誉度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网络购物中缺少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其中在强化对网络信任危机的治理对策中,重点提出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及法规。 何海芳,华侨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在《网络购物环境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中,对网络购物环境的现状做了分析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做了模型分析。 李露,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信任,网络购物感知质量与购买决策的中间因素》中指出,缩小消费者在网络中与现实中差距的心理桥梁为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信任度,消费者倾向去选择他们所熟知的质量的商品。那么对于商家来说, 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商品质量以确保自身的信誉,更要需要为自己的商品建立品牌效应。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网上购物现状及其趋势。主要介绍我国的网络发展和消费者网上购物的现状、趋势。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的格式要怎么写?下面是由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参考文献范文,欢迎参考借鉴! 1、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王卫东,《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5、《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中华人民共1]罗飞.《成本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7—201,333—338 [2]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56—276,367—374 [3]龚曼君.《管理会计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324—350,459—474 [4]马海清,朱光林.《决策会计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420—434 [5]Gary M.cokins.《作业成本管理》.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中译本和国财政部制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证券公司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1.刘仲文著《人力资源会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张文贤主编《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3.中国会计学会主编《人力资源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美] 弗兰霍尔茨著《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5.[美] 加里·S·贝克尔著《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6.[美]查尔斯·亨格瑞著《成本与管理会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加]斯科特著《财务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8.[美]马歇尔著《会计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电子文献参考文献格式举例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及格式举例 参考文献是医学书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引用得是否正确、书写是否符合标准,已成为考核医学论文和医学期刊质量的一项指标。 我国于1987年分布了国家标准——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05年进行了修订GB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15年再次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更名为 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论文后的参考文献表可有两种:一种是作者在论文中引用某些文献的参考文献表,置于正文之后;一种是作者推荐可供读者参考的有关本研究课题的文献题录,作为著作附录部分。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 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指出,“参考文献”是指“对一个信息资源或其中一部分进行准确和详细著录的数据,位于文末或文中的信息源”,分为“阅读型参考文献”和“引文参考文献”。前者指“著者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阅读过的信息资源,或供读者进一步阅读的信息资源”;后者则指“著者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信息资源”。一般而言,论文只著录引文参考文献,对阅读型参考文献可酌情按注释处理。 引文参考文献的标注体系有“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前者指引文采用序号标注,参考文献表按引文的序号排序;后者指引文采用著者?出版年标注,参考文献表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序。其中,顺序编码制为我国学术书刊所普遍采用。 1.文内标注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在引文处,按它们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码置于“[ ]”内,把序码作为右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一般按以下3种格式,将文献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加以标记(1)引文部分写出作者姓名的,角码置于作者姓名右上角。 (2)引文部分未写出作者姓名的,角码置于引文之后右上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