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_生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8_生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第八章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本章主要内容

?生物群落的分类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

–美国的群落分类

–群落的数量分类

?生物群落的排序

–间接梯度分析

–直接梯度分析

?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分类与排序的基本思路

?生物群落的分类方法与对生物群落的认识有关.目前存在两条途径:

?群丛单位理论(ASSOCIATE UNIT THEORY):生物群落是与有机体一样,具有明显的边界。即群落分类

?群落是连续的,没有明确的边界,是种群的组合,而种群是独立的。即群落排序

?分类揭示群落的间断性,而排序揭示群落的连续性,二者是互通的。

8.1 生物群落的分类

?群落分类的实质是对所研究的群落按照其属性数据所反映的相似关系进行分组,使同组相似,而不同组相异。

?群落分类的根本依据是群落本身的特征包括外貌/形态/生境/生态关系等。

8.1.1 中国的群落分类体系

?植被型组

植被型植被亚型

群系组

群系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

亚群丛针叶林

阔叶林灌丛草地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热带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或相似,水热条件一致。

中国植被共分为11个植物型组,29个植被型,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8.1.1 中国的群落分类体系

群系亚群系群丛组

群丛亚群丛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闽北中亚热带栲树林

闽中中亚热带栲树林

南亚热带旱生性马尾松林

中亚热带中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中亚热带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马尾松-短尾越桔-白栎群落

马尾松-白栎-乌饭群落

马尾松-木-乌饭-赤楠群落

马尾松-木-马银花群落

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

单位

?分类等级

–群丛门

–群丛纲

–群丛目

–群丛属

–亚群丛属

–群丛

–亚群丛

–群丛变型

–亚群丛变型

–群丛相?该系统的分类特点:

?以植物区系为基础,从基本分类单位到最高级单位,都是以群落的种类组成为依据。

?群从是具有一个或较多特征种的基本分类单位。

?分类过程是通过排列群从表来实现。样方数据(多度-盖度-盖度极和群集度),排群丛表,找特征种和区别种。

8.1.3 美国群落分类系统原则

?大面积适用;

与土地利用/覆盖的分类系统一致;

分类的应用前后一致,可以重复;

分类单位边界明确;

分类系统是动态的,可以增加信息;

等级系统,有高级和低级分类单位;

高级分类单位以外貌(生活型、盖度、结构和叶型)为划分基础,生活型指乔木、灌木和草本;

低级分类单位以实际种类组成为基础划分;

8.1.3 美国群落分类系统实例

目:乔木占优势区域

纲:密林(盖度60-100%)

亚纲:常绿密林

群:温带针叶林

亚群:天然的与半天然的

群系:球形树冠针叶林

群属:Pinus taeda密林

群丛:Pinus taeda/Symplocos tinctoria-Myriea cerifera-Vaccinium elliotii

8.1.4 群落的数量分类

?目标

–植物种属性划分样方

–用环境因素划分样方

–将上述两种结果比较,分析植被变化与环境

因素的关系

–用典型样方划分植物种集合,反映种间相互

作用规律

–用样方数据分割环境因素集合,反映环境梯

度和环境要素的组合关系

–分析种组与环境因子关系,形成生态种组。

8.1.4 群落的数量分类

分类步骤

1.相似系数计算:欧氏距离,关联系数,内积系数,信息系数,概率系数。

2.分类方法:组平均法,信息划分法。

欧氏距离计算相似系数

相关系数计算

信息系数计算:信息量计算,信息相似系数计算

分类方法:组平均法

=

B

k

A

j

jk

B

A

AB

D

n

n

D

1

8.2 生物群落排序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分析各样地之间以及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排序方法:群落排序(间接排序),环境因素排序(直接排序,梯度分析)。

8.2 生物群落排序

间接梯度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步骤:中心化数据——求离差矩阵——求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求变换矩阵——求新坐标系——排序效果检验

【高考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生物科技行业)种群和 生物群落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 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 ――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 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 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

集体备课《种群和生物群落》

集体备课《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小结: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高考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

高考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 我们要对自己生物学科的学习状况了然于心,否则冲刺复习时会有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有必要梳理一下我们高中生物都学了些什么,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学习的重点。下面是高考信息网为考生整理的的生物的种群和生物群落的高考生物知识点。 名词: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 2.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以及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 (二)能力方面 尝试使用一分为二,逐步刘比排列的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表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 说㈩生物分类的依据。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直观感受分类的意义,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玉米、向日葵、油松等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逐渐建构起分类的方法模型,并能够用表解的方式呈现分类的过程,理解植物分类的依据;接着,让学生将初步建构起的分类方法迁移应用到动物分类上,学习用表解的方式对教材中提供的动物素材进行分类,进而建构重要概念——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丰富的生物世界》短片;玉米叶和向日葵叶图片,小麦或水稻图片;鲸鲨、鲨色和须鲸图片;多媒体课什。 2.学生准备 收集玉米和向日葵果实,油松的松果标本;白纸,磁铁或透明胶。 五、教学过程

类? [过渡] 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刘生物进行分类吗,怎样进行呢?止我们以—些常见的生物为例,做一个小小的生物分类学家吧! (板书:如何进行分类) 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提问] 请大家拿出你们课前准备的玉米和 向日葵“种子”,要提醒的是,你们拿出 来的,实际上是果实而不是种子。看看它 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异同, (展示玉米叶和向口葵叶片图片) [提问] 除了种子中子叶的区别.玉米和向日 葵还有什么区别吗? 观察玉米和向日葵的果实, [回答) 玉米和向口葵种子外都有果 皮,但玉米种子的子叶只有一片, 而向日葵种子的子叶有两片。 [回答] 玉米的叶脉基本上平行排 列,向日葵的叶脉呈网状。 通过观察并 比较植物形态结 构特征的异同, 培养学生观察、 思考和判断的能 力:

第七章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_生物论文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目标1.了解科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群落的结构、概念,以及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2.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群落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重点、难点分析1.种群的概念是本课题的重点。生态学工作者为了研究方便,往往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一定的空间范围,研究某时期种群的状况,因此,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就无从谈起。学习种群概念时,必须强调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这是学习群落、生态系统的基础。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它是物种繁殖的单位,群落构成的单位,物种进化的单位。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出发,进行种群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身边就存在具体的各种种群,而不是死背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是本课题的难点。说它是难点,就难在学生不善于将种群的各种特征与物种保护,农、林、牧、渔,人口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去理解该理论在实践上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似乎空洞的理论用丰富材料充实起来,使之活化,才能化难为易。3.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是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又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为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知识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也是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群落的概念。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能量的传递、物质的循环建立起的有机整体。只有剖析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群落,万万不可以空谈群落的概念。群落与种群是什么关系,在教学中也必须阐明。可以说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二、教学思路:本课题内容的教学严防空洞无物,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调查,使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的讨论素材,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1.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2.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能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l)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

高中生物5.4《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1)(浙科版必修3)

第三、四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为浙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群落》的第三和第四节。关于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教材阐述了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以及生态位的重叠和竞争现象,并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减少或避免竞争所带来的不利而形成了很多形态和行为适应特征。关于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材从宏观的角度详细地讲述了陆地生物群落中的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本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一章打下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群的增长方式、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已经了解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阐明生态位的概念。②举例说明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③举例说出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或避免竞争而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④说出陆地群落的主要类型。⑤举例说出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①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格乌司实验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绘图能力。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并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几种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生态位的概念、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或避免竞争而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为减少甚至是避免竞争而形成的形态和行为特征,可以通过上网或翻阅报刊杂志,或向身边的人请教等形式。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案。 六、教学过程

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教材分析: 学生学习本节的基础是小学已学过《生物与环境》的有关内容及前五册的有关生物知识,未来的衔接是高中重点内容,将加深和拓展。9年级科学力求通俗、联系实际,多举实例。通过挂图、实验、校园小生境的观察,认识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节专业述语较多,老师要通过图示举例、分析、讨论,使学生达到理解和见识,要抓落实,这节内容是学习第2节“生态系统”的主要基础,为以后学习各种生态系统做铺垫,应予以重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②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生物群落 ③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密度、年龄结构、性别、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④了解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⑤了解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技能目标:①学会观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的镜观察,培养学生的生态观 ②通过实验观察的观察酵母种群,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③通过对生物群落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①体验生物群体对生命的重要性,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②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保护环境意识 ③通过种群特征和生物适应现象的学习,渗透人口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种群的特征 四、教具准备:1、制作课件2、投影片3、有关VCD 五、课时安排:5+1(实验) 认识生物种群2课时;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酵母种群1课时;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1课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课时。 六、教学方法:学生读图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引言:大约距今38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原始生命,经过漫长进化历程,形成了当今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生物。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彼此关系如何呢?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新课:第2章生物与环境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生活在群体中,彼此相互影响,而种群与群落就是两类不同的生物群体。 一、认识生物种群: 地球上生活着的许多生物,已被生物学家命名的有200多万种,其中植物50多万,动物150多万,但尚有许多生物未被命名或未被发现。 读图:2----1、2-----2问:图中的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雨林 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 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 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 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二)红树林 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三)热带季雨林 指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交替地区的,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森林群落。 植物群落特征:①旱季乔木树种部分或全部落叶,季相变化明显。②种类组成、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③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种群和生物群落

学科:生物 教学内容:种群和生物群落 【课前复习】 关于种群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七章有所了解,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本章的学习应是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等知识。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 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 .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D .一座山峰上的树 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A 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 是错误的。C 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 答案也是错误的。D 答案明显错误。B 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 答案:B 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特征有: a .种群密度;获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 取样调查法? ??法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意义: c .______________;意义: d .______________ 3.如图8—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 图8—2—1 4.种群增长的曲线包括: ______________型曲线和______________型曲线。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是什么?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 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课本P35 ――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 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 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 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 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 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第1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1课时)

第1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1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 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 金鱼藻 灵 芝 蝗 虫 ――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 ):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 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 ] A .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 B .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 .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 D .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 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

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 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雌雄相当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思考:①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的效果)。 ②为什么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 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使害虫不能完成正常交配,所以,可以通过破坏农作物害 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小结: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 执教人中岭小学杜育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2.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3.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能力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理解分类的基本技能。 2.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3.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情感目标 1.通过观看影片,使同学们认识到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生物,从而陶冶了情操,增加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2.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豪放情怀。 ●教学难重点 1.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探究并基本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学+游戏”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装有书及各种文具的盒子。 (2)玉米种子、向日葵种子、松籽、菜豆种子。

(3)书上P81页所示的六种图片、透明胶带纸。(4)教学课件:CAI课件。 2.学生准备: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想: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的类群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在设计本节课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对分类活动中涉及到的有关分类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然后,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A B C D E F (植物图片) 藻类 苔藓类 蕨类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附:“三表一图”教学设计 生 物 植物 真菌 细菌 动物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的 1.种群的特征(B:识记)。 2.种群数量的变化(C:理解)。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C:理解)。 4.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B:识记)。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 (3)生物群落的概念。 2.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 【板书】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数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量变化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和生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物群生物群落的概念 落生物群落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 水平结构 【注解】 一、种群 (一)种群特征 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1.种群密度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3.年龄组成类型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适中 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少,老年个体很多 意义: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 4.性别比例 (二)数量变化 1.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 2.“J”型曲线公式:Nt=N0λt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 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3.“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 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 持相对稳定 出生率与死亡率气侯、食物 4.决定因素捕食者、竞争者 迁入与迁出人类的活动 5.研究的意义: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防治害虫 二、生物群落 (一)群落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垂直结构:明显的分层现象 (二)群落结构动物的分层:受植物分层的制约 水平结构:因地形、光照、湿度不同,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三)群落演替: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案(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4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 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 ――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 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 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 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雌雄相当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一、重要概念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九个重要概念,与二级目标中的“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相对应。其中要求我们传递这样的信息:将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特征”;根据“特征”的相同与不同进行分类:不同的把它分开,相同的把它进行归类。 二、教材分析: 对生物分类的内容抽象,老师讲起来费力、学生也不容易弄懂。课程标准中对《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节的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既是尝试,就意味着不需要完全掌握。因此,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本节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方法,可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让其体会分类的过程、清晰生物分类的方法,从而轻松列举出动、植物的主要类群。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方法; 2、锻炼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模仿科学家分类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2、通过对常见动植物进行分类,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3、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相帮助、体验与人合作; 四、教学重点: 1、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五、教学难点: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六、教学过程: 课时分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等相结合。 (二)、课前准备:印发各植物类群特征图、各植物类群结构对比 (三)、教学策略: 1、对书本P81页“观察与思考”中涉及到的六种植物作详细的介绍:虽然这六 种植物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但时隔已久,学生多已遗忘。利用表格进行各植物的结构对比,可使学生回忆起以前学习过的相关内容,既起复习作用,又为紧接下来的对植物进行分类的尝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节课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引导的教学办法 (四)、教学步骤: 课前游戏引入:“找出目标生物”→引出生物分类的意义→小组讨论,对比各类群植物结构→小组讨论,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列举植物类群→综合总结→练习

8_生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第八章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本章主要内容 ?生物群落的分类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 –美国的群落分类 –群落的数量分类 ?生物群落的排序 –间接梯度分析 –直接梯度分析 ?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分类与排序的基本思路 ?生物群落的分类方法与对生物群落的认识有关.目前存在两条途径: ?群丛单位理论(ASSOCIATE UNIT THEORY):生物群落是与有机体一样,具有明显的边界。即群落分类 ?群落是连续的,没有明确的边界,是种群的组合,而种群是独立的。即群落排序 ?分类揭示群落的间断性,而排序揭示群落的连续性,二者是互通的。

8.1 生物群落的分类 ?群落分类的实质是对所研究的群落按照其属性数据所反映的相似关系进行分组,使同组相似,而不同组相异。 ?群落分类的根本依据是群落本身的特征包括外貌/形态/生境/生态关系等。

8.1.1 中国的群落分类体系 ?植被型组 植被型植被亚型 群系组 群系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 亚群丛针叶林 阔叶林灌丛草地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热带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或相似,水热条件一致。 中国植被共分为11个植物型组,29个植被型,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8.1.1 中国的群落分类体系 群系亚群系群丛组 群丛亚群丛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闽北中亚热带栲树林 闽中中亚热带栲树林 南亚热带旱生性马尾松林 中亚热带中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中亚热带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马尾松-短尾越桔-白栎群落 马尾松-白栎-乌饭群落 马尾松-木-乌饭-赤楠群落 马尾松-木-马银花群落 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 单位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岔路中心校课堂教学导学设计 学科:生物年级:八年级课题: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1课时 设计人:陈磊审核人:生物备课组 班第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怎样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3、关注生物分类的意义。 4、生物分类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阅读教材96—98页,总结以下问题: 1、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 2、根据“想一想,议一议”回答: 1)、要想了解菜粉蝶的生长发育和行为,你会选择查阅哪一本书? 2)、要是想了解蛾、青蛙的相关资料,又该查阅哪几本书? 3、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4、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5、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6、假根有什么作用? 7、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8、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9、在被子植物中,、和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10、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其重要依据是什么? 二、课堂导学 (二)、阅读教材98---99页,讨论总结:

1、你们能不能根据“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中我们所学的知识,再度帮画面上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找找家? 2、想一想,它们在生物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什么类动物? 3、根据植物分类的方法尝试对动物分类: 4、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5、把97页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6、将98页10种动物分两组,每组再进行分类。 达标检测: 1、能产生种子的一类植物是,不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包括、、等几类植物。 2、根据种子有无果皮包被,将种子植物分为和。 3、根据花的胚珠有无包被,将种子植物分为和。 4、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从这些器官中发现它们的或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 5、小英在上生物分类课程时,将蜗牛、蛤、海胆分为一类;将乌贼、海葵、水母分为一类,其分类的依据可能是() A.有无骨 B.有无触手 C.有无坚更的外壳D.卵生或胎生 4、某中学食堂采购了如下食物:胡萝卜、甘蔗、黄花菜、南瓜、绿豆、黄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前面我们分析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但有些问题需要将生物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解决。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 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二、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

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熊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 1.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在讲种群这几个特征时,必须扣住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将这几个种群特征割裂、孤立起来。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标记重捕法是种群密度调查的重要方法。标记重捕法的教学应采用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如: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习题(含答案)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在下列分类等级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 A. 属 B. 科 C. 纲 D. 种 2. 下列生物分类等级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A. 属 B. 纲 C. 门 D. 目 3. 鉴别生物类别的常用工具是() A. 生物学专著 B. 生物学字典 C. 生物检索表 D. 名录表 4. 下列关系相近的一组生物是() A. 玉米和大豆 B. 鱼和水草 C. 空气和水 D. 岩石和苔癣 5. 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 A. 目 B. 科 C. 属 D. 种 6. 自然界中,被称为“天然的碳氧平衡器”的生物是() A. 动物 B. 植物 C. 细菌和真菌 D. 病毒 7. 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将鲫鱼、金鱼、荷花、鸭、蟹等归为一类,而将松、柏、蝇、玫瑰、麻雀等归为一类.他们是按照生物的()进行归类的. A. 形态结构特点 B. 用途 C. 生活环境 D. 数量 8. 下列各项中描述正确的是() A. 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 B. 在标牌上给生物进行科学命名一般都是用英文 C. 抗锈病易倒伏小麦与易染锈病抗倒伏小麦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D. 在各个分类单位中,同种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9. 林耐的双命名规定一种生物的学名组成依次是() A. 种名和属名 B. 属名和种名 C. 界名和种名 D. 种名和界名 10. 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 外部形态 B. 生理功能 C. 结构特征 D. A、B、C都是 11. 下列对分类等级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纲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B.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C. 目的分类等级比科小 12. 如图是某学校艺术墙上的一幅国画,画中的花卉和野兔惟妙惟肖,据题意回答10-11 题 若希望鉴别出所绘植物的种类和名称,下列适合查找的工具是() A. 生物检索表 B. 新华字典 C. 本草纲目 13. 下列关于生物分类学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