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

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广漠的田野,河渠

纵横。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茅檐低小,大门朝向谷场,大石碾滚闲置在那里,空寂无人。也许是农忙尚未到来。屋后老树成林,树梢上还有鸟窝,也不见鸟飞。可能是到远处觅食去了罢?总之画家不想要他们在这里吵闹屋子里人们的清梦。像这样的茅屋和景色,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江淮一带还能见到。画家用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农村景色,诗情画意,除了先让我们轻松愉悦之外,更主要的是以前面的宁静,来衬托后面的喧闹,用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印象。此外也是写实,中国一向以农为本,城市要靠广大农村来给养,送炭的毛驴队伍,是画家着意安排的,就是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卷后李东阳的题跋中曾说到这幅作品“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今实测结果是“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据此可知《清明上河图》损毁约70厘米左右。跋中又说:“山

则巍然而高,隤然而卑,窪然而空”。可见画中原来画有山,这山也只能是画在前面,与田野村庄相连接。有人说汴京附近可没有山啊!这话不假。但是要知道这是一件艺术品,画家虽然用的是写实手法,这也不妨碍他采用夸张的手法。杜甫《古柏行》中说:“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世界上哪有这么高的树呢?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同样需要用夸张手法。画家由乡画到城,要表现城乡之间的关系,何况所画的是一国之都呢?把和它连接的乡村画得更辽阔、更遥远些,不是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吗?北宋人柳永在他的《雨霖铃》词中说:“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都门”在哪里?可以肯定是在汴京通往南方的汴河边的码头附近。词人可以从都门想象到遥远的南方,那么画家也可以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这样描绘。接下来是一片柳林。柳树的主干满身树瘿,有的还空了心,古老而苍劲,主干上发出的新枝,细长而茂密,连城一片葱绿。古人咏柳的诗多矣,大都是表现伤怀离别,唯独陆泳不同,他说:“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看得浅黄成嫩绿,始知造物有全功。”这首诗颇与画中之意相同。画家画这片柳林,毫无伤感情绪,他主要是要表现一个季节的到来,万物生发,欣欣向荣。

柳树林边,有两三家瓦舍居于分叉路口,一带土墙和编篱将其围绕。循墙有一小队伍从城里出来,有两位骑驴的人,衣

着打扮像是富家翁或者是客商,仆人或肩或挑着行旅,似乎路途不近。瓦舍的另一面也有一支队伍,最先的三个人,前呼后喊,正在追赶着一匹奔马。其后有一乘轿子,轿上扦满枝条。再后有男士骑着马并仆人挑着担子跟随。瓦舍的对角有一家茅屋,柳荫下黄牛或卧或立,卸了架的石滚放在屋檐下。透过柳枝可以看到农田,从它所分割成的小块,知是菜地。有人正在从井里打水浇地,有人则挑着担子似是往地里送粪。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交界处,居民们以农为主,也兼作一点小生意。凡是熟悉中国城镇的人来说,看到这样景色感到是最自然最平凡不过了,然而就在这里,画家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首先是柳树,表明了季节;其次两支队伍,来来往往,通往四面八方,说明快要靠近城市了;再次是奔马,加点音响,有声有色;而更主要的,是那乘扦满枝条的轿子,说明这是个特殊的日子。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节……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童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餬、炊饼、黄胖(土偶)、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原来这是一支扫墓兼带春游回城的队伍。这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笔,不用多费笔墨,只这一顶有着特殊装饰的轿子,就把题目点醒了。对于当时人来说,是一看就明白的事,多亏孟元老将这一风

俗记录了下来,使我少了许多猜疑。以上是描绘汴京市郊的画段。由远郊到近郊,由略带寒意的早春到春意盎然的清明,由静到动,由序幕到点题,使我们经历了许多,步步引人入胜,使我们不得不再往下看了。往后主要是画汴河。在我们进入汴河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汴河是怎样一条河。繁忙的汴河汴河是一条人工河流,按《宋史?河渠志》载:“汴河自隋大业(605~618年)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至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汴河从汴京外城西水门入城,再入内城水门,横穿宫城前州桥、相国寺桥,出内城水门,然后向东南而出外城东水门。淳化二年(990年)六月,汴河在近城浚仪县的一段河堤缺了口,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去视察,步辇行走在泥淖中,宰相、枢密院使等大臣连忙劝阻回驾,宋太宗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于是下令调步卒数千来堵塞,直至看到缺口被塞住,水势稳定后,他才回宫。由此可见,汴河不但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还是国家安全的系带,可以说是赵家王朝的生命线。进入汴河我们首先看到

的是两艘重载的大船已经靠岸,正在往码头上卸货。从船身还吃水很深来看,被卸下的货物只是很小一部分。货物是用麻袋装的,老板正坐在麻袋上指挥工人们码放。扛袋的工人很吃劲,需要两个人帮他卸下,看来装的是粮食。北宋时代,属于国家的粮食储备仓库,大都集中在东南城沿汴河一带。《东京梦华录》“外诸司”记载:“诸米麦等,自州东虹桥元丰仓、顺城仓,东水门里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这些仓库的粮食,都是通过汴河从“江淮湖浙”运来的。粮食是一个物质需要,汴河又担负着运输粮食的重要任务,在图中我们第一眼就看到运粮船,这是毫不奇怪的。也可能是画家特意的安排,因为别的船只都遮盖着,只有在卸货过程中看它的包装形式才能了解是什么货物。这个船码头正对着一条街道口。这是入城的第一条街,是沿着河岸走向的,可以叫“沿河街”或“沿河大道”,主要店铺是餐馆,以小吃为多。这很符合逻辑,因为它靠近码头,主要服务对象是刚入城的客人和一些苦力。如对街有一家小店,门前笼屉里摆着馒头,店主手持一个正在向挑夫兜揽生意。与之右邻的是一家小酒店。再过去的一家,铺面比较宽广,店前当路堆着纸盒类货物,路口竖着一块招牌,上书“王家纸马”。这是家专营纸人、纸马、纸扎楼阁和冥钱的铺子。按《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清明节……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成楼阁之状。”画家在

这个出城的路口画上纸马铺,除了与前面扫墓的队伍遥相呼应之外,同时又再一次点醒题目是“清明节”。接下是一个大码头,街道宽阔平整,两边店铺也较为讲究,经营的主要是餐饮业,店铺里已经坐了不少客人。码头边一连停靠了五艘大航船。有一艘还在卸货,从伙计们爬在船篷上聊天来看,货物已卸得差不多了。有的船主卸完货以后,则邀客人到沿河酒店去喝上二两。沿河酒店的雅座,都向着河面敞开窗户,客人一边喝酒,一边可欣赏风景。在这一组航船中有一艘装潢特别华丽,清一色的花格窗子,前后有两个门楼,船舷也比较宽。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舱内有餐桌之类的家具,知道这是一艘大客船,不但有舒适的客舱,而且还可以在船上用餐。船主可能上岸去了,留下四个伙计在忙活着收拾,等待着客人们到来。在这一组船只外面,是一艘正在行进的大船。有五个人在岸上拉纤,船上可以看到有十一个人物。这是一艘客货混装的大船,因为它的船窗板中间与两头是不同的。前后舱的窗门是向里支开的,中间舱则向外支开。看来其货物除了装在底舱之外,中间的上层舱也堆放货物,所以这艘船载重量也很大。正由于货多船重,又行进在船舶密集的河道上,所以船主和船工们都很紧张。右舷上的三个船工,正轮流用篙将船往外推移,以免与停泊的船只碰撞,站在左舷和船头上的两个船工,手中紧握篙杆,准备随时使用,而船老大则在船头指挥,似在大声叫喊,提

醒前面船上人注意。另外有三个是搭船的客人,第一个站在蓬顶的前部,在身后有一张小桌,放着杯盘之属,可能是他正喝着酒,看到前面有些紧张,便站起身来帮着叫喊;第二个在船尾敞棚里,背着双手,踱着方步,心情像是很急迫,也许他还嫌船走得慢哩;第三个在尾舱内露出大半个身子,快要到岸了,他是想出来看看。在船的前舱内,一个妇女带着小孩趴在窗口往外看,应当是船主的家眷,全船最没事的就是他们俩了。十一个人,各不重复,松紧张驰,各尽其态。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观察入微,我们不能不佩服。

这条船是在逆水而上,使我们知道是在汴河的西南岸。近岸边有一只小艇,船夫正在往外掏水。一艘大船刚从它身边驶过,大橹拨动的漩涡,一个一个向它袭来,使小艇的船身仿佛在晃动。大船是一艘有着双橹的载重船,船尾八个船工在使劲地摇着大橹。船头也有八个船工,只是被一棵大柳树把他们和船身遮挡住了,别以为画家在这里偷懒,省去画船上的各种细节的工夫,他是要让我们的眼睛稍事休息一下,因为后面还有更热闹的场面等着呢!热闹的虹桥

虹桥,这是全画的中心,也是全画中人物画得最密集、最热烈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别急着看人,还是先让我们把这座桥和周围的环境了解一下,再慢慢欣赏人物的活动吧。

这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桥面宽敞,桥身弧形,直接连接两岸,中间没有桥墩、桥柱。桥髹以红漆,远远望去,宛如彩

虹。桥面设有护栏,以保护行人安全,两端立四根风信竿,为航行者指示风向。桥下两岸用石砌成,巨石之间连以铁细腰(俗称银锭),并设有人行道和上下台阶及护栏,这是专为纤夫而设计的。桥的架设,虽然用了铁码,但没有榫铆。这样一座桥梁,无论从力学结构,还是外观和使用,都十分完美,即使置之于今天众多的现代化桥梁之中,也毫无逊色,可是人们想不到的是,其设计者,竟是一个不知名姓的“牢城废卒”!据宋人王闢之《渑水燕谈录》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累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年,桥不复坏。庆历中,陈希亮守宿,以汴桥累坏,率常损官舟,害人命,乃命法青州作飞舟,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名虹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则记载:汴京“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雘,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可见这种“飞桥”在汴京和汴河上,具有典型代表性,在《清明上河图》里作为重点来描写,正是抓住了这一有特色的景观。飞桥没有桥柱,不直接受激流冲击,所以坚固耐用,五十年都不坏。但是由于是木质材料,却经不住水浸虫蚀,如果不经常保养维修,

是不能保存永远的。自北宋灭亡后,连年战争,南北交通断绝,汴河缺乏疏浚,逐渐为黄沙所填塞,桥梁也因废弃而倒塌,飞桥的建造也因此失传了。明、清时代有不少《清明上河图》的仿本,但仿作者没有一人是见过真本的,凭藉他们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眼见的风物来描绘,因不知道汴河上有飞桥,故这座有特色的木结构飞桥,都画成常见的石拱桥。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判断谁真谁伪。“飞桥”的建造和构想,应当说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重要创造和发明,因实物久已不存,如果不是《清明上河图》如录像般的记载,这项成果也就会被时间所淹没,那是很遗憾的。虹桥横跨汴河的南北两岸,两头都连接着街道,尤其是南岸,房屋店铺比较稠密。下桥以后向西沿河岸走,很快就可见到一座高大的城门。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大致估计出这座桥在汴京的地理位置。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汴京、汴水桥梁的分布与形制特征的记载,它的正名应当叫“上土桥”,是接近内城最近的一座飞桥,所以这里的店铺才这么稠密;又因为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才会出现这么热闹的场面。

我们先看水路,前面已经交待过,许多载重货船一艘紧接一艘沿汴河溯流而上,其中一艘正待穿过桥洞。由于这里河面较狭窄,水流湍急,桥梁又低,给行船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船工们都一齐忙碌紧张起来。有的在放倒桅杆,有的在用力撑篙,有的则用篙顶住桥梁,有的在呼喊前面的行船注

意,有的在桥顶上往下抛着绳索,船篷上则有人接应,就连在船舱里的妇女也趴住窗往外看。船工们的紧张呼喊,引来了周围许多看热闹的人群,跟着叫喊者有之,指手划脚出主意者有之,急得伸手而帮不上忙者有之,总之所有围观的人们都在关心着这艘航船的安全,桥上桥下,人声水声,连成一片,使我们观画者也心情紧张起来。这艘船是否能安全通过桥洞呢,画家已预示着我们: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在它前面的一艘大船也同样地经过了这样的险境,立在船头的六位船夫,除两人在拨动着橹外,其余的人都显得很轻松,有的在与桥上的人搭话,有的则还在关心着后面的船。画家的这一安排,即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又别具匠心,毫不露斧凿痕。在这一逸一劳的两艘船中,我们既看到了劳动者在与困难作斗争中,那种通力合作、众志成城的奋斗精神,同时又看到了他们在战胜艰险后的轻松和愉悦。能把一种劳动描绘得这样有声有色,体察入微,在古今画家中,的确是少见的。此外,这两艘船,一待入,一已过,使画面不因为桥而有所割断,就像中国写意画中“笔断意不断”那样,造成一种川流不息的动感,使观者毫无察觉地就进入到了画中,而离开画面时,却忘怀不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也许就是《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引人入胜、百看不厌的奥秘所在。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桥面。从画面上清晰可数地看到,这座桥的横断面差不多是由二十根巨木紧密排列而架设起来的,如

果我们以每根巨木40厘米直径计算,这座桥面至少也有8米宽。即使置之于现代,也是一座不小的桥。因此不少的小“个体户”商贩便在桥的两侧搭起了竹棚,支起了遮阳伞,摆上了地摊。卖小吃的、卖刀剪工具的、卖日用杂货的,有的在谈生意,还有的在争抢客人。桥面再宽,一经被商贩们占用,也会变得狭窄起来。桥的两侧护栏边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只有中心地带才是过往行人的通道,有骑马乘轿的,有推车赶驴的,有肩挑背负的,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在人声嘈杂、拥挤不堪中,有一乘轿子正往北行要通过桥顶,迎面却来了一个骑马的客人,眼看就要碰撞上了,各自仆夫为保护其主,都在以手示意对方靠边行走,两旁的行人见势也都在让道。又恰好这时一个持竹杖的盲人似欲横过桥面,一头被轰赶的毛驴正朝他冲来,急得那个赶驴的小伙摊开双手、大声吆喝。就在一小块地方,画家画了大约有百余人物,乍一看,熙熙攘攘,只见人头攒动;但一定神,却是疏密有致,井然有序;仔细一寻,更是各不相同。各种矛盾细节,似乎有说不尽的小故事、令人每见一次,都有所新发现,即所谓“常见常新”。非大手笔,何能如此?!忙碌的店铺从桥上下来是一条大街。两边把口的是一家脚店。在酒楼中,脚店次于正店。但这一家脚店占的地理位置好,因此生意不错,故气象也非凡。其大门口用栩木杆扎起了一个高大的楼阁式的架子,这叫“綵楼欢门”,是酒楼

的特有标志。欢门的中部还用红、蓝两色布围了起来,有的木杆还用红漆油饰,上面高悬着一面酒旗,上书“新酒”二字。檐下两侧则挂着“天之”、“美禄”两块牌子。按《汉书?食货志》上说:“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故此店老板将此摘录下来作为幌子,以招徕顾客。欢门下部有围栏。栅栏内似乎放着一个落地灯,白地上写着“十千”、“脚店”,表示本店的酒特别好。脚店大门的门楣上写着“□□雅酒”。进门以后是大堂,之后有一栋双层的楼房。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客人们正在饮酒,还可以看楼梯口,伙计们正在上菜。脚店门前十分热闹。栅栏外栓着一匹马,不知是楼上哪位客人的,马夫则在栅栏内坐在地上休息。此外还停放着一辆串车。串车是一种独轮车,与现代的鸡公车不同的是,它的前后都有驾车的把手,一人在前拉,一人在后推,另外还有毛驴帮套。刚下桥正在街心行走的一辆串车,可以看到其操作动态。在这辆停靠的串车旁有三个人,两人正从店内往车上装载货物,另一人则在点数。从所画货物的形状看,似是一串串铜钱。一串是一千个,称为一贯,图中是五贯一扎。从运钱这一细节来看,这一家脚店的生意还不错,而且还是一个太平盛世,只是不知道是往哪里送。脚店的对角也是一座两层楼的店铺,虽然看不到牌子,但透过二楼的窗户看到摆有桌椅,可能是一家旅店。大门口支有遮阳伞,上面悬着书有“饮子”的幌子。

“饮子”是凉茶一类饮料,是用中草药煎熬出来的,专供过往行人消暑解渴的。路边有两个苦力正在购买,可见这种饮料是很平常的。过了这家脚店,汴河在这里拐了一个急弯,这既符合汴水在汴京的流经方向,但拐弯不会这么急,这是画家有意这么安排的,好使我们观赏者尽快地到城里去看看。把汴河作一个交待,是从脚店楼上看到的汴河远景。在宽阔河面的转弯处,停靠着多艘船只,有客船,也有货船,有人通过跳板正在上船,从船身吃水很深来看,似是已装满了货物要启航开往南方去了。这不禁使我们联想起北宋人柳永的词句:“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你看在脚店楼上,有几个人凭栏饮酒,也许是朋友们相聚话别哩!但可以肯定的是,柳永的词意一定是这一带地方的风景,只有汴河才能与“楚天”相联系。在河心中还有两艘正在行进的载重船只,一艘前后各有六个船夫齐心协力地摇着橹,另一艘则由纤夫在岸上牵拉,两船一前一后缓缓向前行进,把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离开汴河我们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由于这里靠近码头,店铺仍然以饭馆为主,从敞开的店门,可以看到已有不少客人入座。在众多餐馆中,画家特别突出描绘了一家大车修理店,门口堆积了许多木料,一个工人双手持着榔头,正在修整车轮。是啊,街道行走着这么多的不同车辆,没有这一项服务性行业怎么行呀!就在这个十

字路口,一停一走两辆大棕盖车就十分抢眼。这种车有如今天的平板车,只是在平板上加了栏杆支架,并用棕榈毛做上顶盖,车尾有门及帘,据《东京梦华录》上说,这是专供“宅眷坐车子”。从图中看,那辆走在大街中的棕盖,车后门内一个妇女低着头撩起门帘正往外看哩。车前一牛驾辕,一牛拉套,两个车夫在照顾。车后有三个人跟随,两个是仆从,一个头顶托盘,另一个肩挑盒子,大概是食品,这样的挑担形状,我们在前面看到的一支回城队伍中也有。第三个人戴着帽子,骑着骏马,那一定是车中妇女的丈夫。这一组人物也许是从郊外回城吧,看那拉套的黄牛和车夫,头都转向左边呢。在对角一家餐馆前有一乘轿子,一个妇女站在轿边,也许是在和轿内人隔帘说话,也可能是正待上轿。轿的前面有一马一驴,一人正在上驴,一人在旁十分关心地看着,另有两个仆夫在帮助递东西。看样子他们是要出城远行。在城市中人来人往是常见之景,前面已有数处都在描绘这样的情节。但是有如张择端这样,不但安排得有条不紊,而且描绘得如此体察入微,变化无穷,好像生活本应当如此,意匠深藏,不露斧凿痕迹,在古今画史中,难有人可与之相匹。继续往前走,在一株老柳树的遮掩下,有一个用竹席搭起来的小棚子,在一条绳子上挂着三块布条,上面写着“神课”、“看命”、“决疑”。看相算命是一个古老的行业,直至今日都还存在,据称北宋时代的汴京城,相馆命摊

有上万家。在这一家小摊前面,已有顾客上门,摊主正在为他“侃山”呢!相摊之后有一个大院落,大红门上有乳钉,张贴着布告,土围墙上扦着竹钎,看来像是一个衙署。大门口外或坐或卧有一群人,他们的枪矛、旗帜、伞等物都倚靠在围墙上,看来像是士兵,但一个个都显得十分疲乏,仿佛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才来到这里,在等待着发落。再往后有一所寺庙,山门紧闭,而哼、哈二将却看得十分清楚,另外还有一个僧人正从旁门走入寺内。北宋是所谓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时代,当时的汴京寺院所在不少,著名的有大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等。从“虹桥”到城门这一段是交通要道,两边的店铺主要是餐饮业和相关的服务行业,画家所画的主体是往来不绝的人群及其交通工具。但是偌大的一个城市,特别又是首善之都的汴京,它的生活层面是丰富多样的,画家顺手画出寺院、卦摊和与士兵有关的衙署,使观赏者在有意和无意中,触摸到这一方面的人们生活,可以说是忙中偷闲、神来之笔,显得非常自然。威武的城楼画中的城门楼非常高大而有气势,为单檐庑殿顶,檐下三层斗拱。所有的木结构部分,都被油漆成红色,显得华丽而气派。城楼有斜坡马道,可以骑马而上。城楼室内陈设着一面大鼓,内侧有人凭栏俯视街景。城楼有竖匾,露出一个“门”字。画家真会卖关子,要是把城门的全名都写出来,就省后人许多事了,通过城门名我们就可知道所画

的是汴京城的什么地方了,可是他偏偏不告诉我们,这里就不能不来一番小小的考证了。连接城门楼两侧的城墙是土筑的,城墙上长满了老树,从其老态龙钟的形态来看,非一年两年所能长成。城墙是战争的防守军事建筑,作为国都帝居之所的汴京城墙哪能让其如此荒废呢?熟知汴京的人都知道,当时汴京有内外两层城墙。汴京作为都城自五代以来人口渐渐增多,后来扩展才有了外城的建筑。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东都(汴京)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濠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新城(外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根据这一描写与图中的城楼与城墙比较,显然画的不是外城而应该是内城。内城因有外城,在军事防守上已作用不大了,所以便失去修理整治,才会任其低矮和杂木丛生。再根据画的城门与汴河及虹桥的关系来考虑。在内城东城墙汴河南岸,只有一座城门叫“东角子门”。离此最近的一座汴河大桥叫“上土桥”、再往下叫“下土桥”。这两座桥的形制与图中所画的“虹桥”一样,被当时人简称为“上桥”、“下桥”。在《清明上河图》卷后有“亡金诸遗老”之一的王磵题诗说:“两桥无日绝江舡”,并自注“东门二桥,俗谓之上桥、下桥。”他所说的“东门”即“东角子门”。可见《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里。但是“东角子门”这个名称听起来只是表明

它的位置在东南城墙拐角处,就像北京东便门、西便门一样,只是为交通方便,不会有那么豪华的气派。不过内城东墙的曹门、宋门也是因交通之故而取的门名,曹门通曹州(今山东曹县),宋门则是通宋州(今河南商丘),然而这两座城门楼可是豪华壮丽。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考虑,不能因名称的原因,就说它不是画的东角子门,因为这座城门是从水路进内城的唯一城门,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进这座城门之后,“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员、商贾、兵级皆于此安泊。”前面我们看到的那些十分疲乏的像士兵模样的人,也可能是从南方来这里报到,也可能是《东京梦华录》中所说的“防城库”。按其“东都外城”条说:“(外)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禦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

内城墙虽失修理而变矮小,但是护城河濠仍然完整保留,两岸的杨柳在春日阳光下欣欣向荣,因而是城内难得的一处休闲之所。那时城内的园林不是皇室的,就是达官贵人的,一般居民是享受不到的,这就难怪在这座城楼外的平桥两侧,挤满了看风景的人们。城门口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人来人往十分密集,就在这密集的人群中,我们的画家把他的目光,特别关注到百万之众中的弱势群体之上,那就是残疾人和乞丐。在城门口的当路中间,有一个老人匍匐在地,他正在向过往行人乞讨。而过往行人呢,都在躲着他走,

没有一个人肯掏出钱来施舍。画家还特别描绘了一个骑马的官人,他已走过了行乞者,只是回过头来看了看,而毫无停下来给点小钱的意思。另外在平桥的栏杆边,有两个乞儿正伸着手向看风景的人乞讨。其中两个人任凭小乞儿怎么哀求,只装没听见。另外两个也许怕乞儿破坏他们看风景的雅兴,似伸出手给一个较大的乞儿一文钱,打发他快走。作者通过这几个乞丐表现出人生百态,人物虽然很小,但通过形态语言,把人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在整个《清明上河图》中,城门楼是一座最大的建筑物。它与虹桥不同,桥连接两岸交通,人物在桥面上活动,在视觉上它不会把画割裂;城楼则是庞然大物,其本身的目的是分割出城里与城外,这样很容易把人物活动分裂开来。画家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构思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他除了把城楼刻划地很精细,将树木向两边扩展,为了使观赏者的眼睛不游离出画面外,还特别安排了一支骆驼队伍正在走出城门,其首驼已探出了多半个身子快要出城,而尾驼仍留在城内。这种手法就像写意画一样,“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画家实际上只画了两匹半骆驼,而在观赏者脑海里,却是一支很壮大的骆驼队伍,并不因为城楼的遮掩而产生割断,而是人涌如潮,川流不息。

清明上河图 美术鉴赏.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之《清明上河图》赏析

摘要:《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 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 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由于它所具有 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 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 画(今藏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本文将从几个方面, 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艺术 进行赏析。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绘画艺术;社会生活;情节艺术 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清明上河图》片段 《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

清明上河图人物详细解读

《清明上河图》里有青楼吗?准确讲,还真有提供此类“服务”的场所,请看:这是城里的一家酒楼,门脸上挂着几个奇特的红灯笼,形似一种名为栀子的果实,所以叫栀子灯(栀音枝)。在宋代,门口挂栀子灯说明这家酒楼不仅提供美酒佳肴,还提供“特殊服务”。 栀子,跟栀子灯很像吧 对商业活动的描写尤为细致,: 威武的酒旗上有“孙羊店”三个大字这家酒楼名叫“孙羊店”,有学者认为其老板姓孙,特色菜是羊肉。这位孙老板很会做宣传,店门口竟然放了几个“灯箱广告”,相当醒目!其中一个写着“正店”二字,这是什么意思? 酒类在北宋属于官方专营,一是为了收税,二是因为酿酒要用粮食,若不控制会导致口粮紧缺。官府只向汴梁全城72家“正店”提供酒糟。正店既可以卖酒,更有权酿酒。除正店以外的数千家酒馆只能从正店进货,统称为“脚店”。无论是正店还是脚店,到晚上都有浓妆艳抹的女郎等着酒客招呼。(一不小心又三俗了) 孙羊店后院有堆成山的酒缸,暗示这里有权酿酒 店前有红色木栅栏,宋人称为“杈子”,起围挡的作用,否则小贩会把摊子摆到店门口吧! 汴梁的酒楼非常注重广告宣传。他们不仅使用威武的酒旗和闪亮的灯箱广告,还在门前竖起脚手架似的“彩楼欢门”,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类似于现在的大型广告牌: 城外一家脚店的彩楼欢门,结构之严谨堪比建筑设计图 脚店大门两边有“天之”和“美禄”两块招牌,意思是美酒,语出《汉书》“酒者,天之美禄”

画家对酒客的描绘极为传神,这位是喝嗨了,在凭栏发感慨吧 金灭北宋后,南宋人孟元老回忆旧都汴梁的繁华,写下《东京梦华录》一书,一口气列举了城内20多个酒楼的名字,可见印象太深刻!足见美酒对汴梁人的重要性。 “赵太丞家”是一处诊所,“太丞”相当于太医院副院长。诊所外一块竖着的广告牌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不就是解酒药嘛!汴梁人喝伤身子的肯定不少 宋代以前的城市大多禁止“破墙开店”。比如,唐朝首都长安由许多长方形居民小区组成,一个小区称作一个“坊”。坊是封闭的,里面有零星商铺,坊墙上除了坊门以外严禁破墙开店。另有两个坊专辟为商业区,即东市和西市,坊内全是店铺,但坊墙依旧不能破拆开店。而且商品买卖必须在白天进行,夜里要全城宵禁。宋代就不一样了,不仅允许破墙开店,还取消了宵禁,出现早市和夜市。走在汴梁的大街上,你会觉得逛街的乐趣一点不比今天少: “王家罗明匹帛铺”,也就是绸缎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即香料铺。门口搭了个简易的彩楼欢门 修车铺,不就4S店嘛! 简陋的修面铺,人物姿态很形象 饮子摊。饮子是一种街头饮品,类似于现在的凉茶,价廉物美,普通百姓也消费得起 小贩头顶货品,手拎马扎,在找地方支摊子 这是城门内第一间铺子,有学者认为是税务所。商业这么发达,当然少不了它!工作人员穿着统一制服噢 当然,汴梁人不只会喝酒逛街而已。《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劳作到精神世界,从衣食住行到“科技前沿”,几乎都有涉及:

《清明上河图赏析》

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5课《<清明上河图>赏析》 单元教学目标解读 一、宏观目标定位 美术课程总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个目标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态度和价值是目的,三者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别是底边上的两个端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这个平放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三维目标图示)。美术课程目标是一座好看质量又过硬的桥,知识和技能是基本的建材,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造桥的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是桥的造型及装饰。 (三维目标图示) 通过这三个维度的设定,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微观目标解读 1.立足学生,稳抓知识与技能 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把落脚点确定在学生上面,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于学生为主体。20世纪90 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并

非是一个有待填满的空樽,而知识也不是在那儿等待而被发掘的。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一些已有的概念,知识就是在已有的概念基础上由个人通过建构得来的。教师还要认识到,科学知识虽然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但是如果只让学生自行建立概念,那结果将是比较松散的概念。因此需要协助学生连接新旧概念,并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和培养他们勇于发问的学习精神。建构主义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这表明,学习是由情感发动控制的,是在真实情景中发生的,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具有个性,需要个人的感悟和理解,知识中还包括不假言说、不可言喻、无法客观地编码或表征出来的所谓“默会知识”,这就决定了知识的获取,必须有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例如在《清明上河图》赏析这一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很多具体的数据、具象的细节、有趣的话题、艺术的提问等,逐步的让学生由感观的视觉、听觉到客观理性的思考和研究探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累积和叠加;是一个认知在不断扩展加深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而言,美术教学中美术专业知识的掌握重中之重,在《清明上河图》赏析这一堂课中就表现为对中国古代绘画中透视方法的认识——散点透视法,从这一点上也充分可以看出美术教学中对“双基”的把握是永远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识观念的改变、价值取向的跟跌,而失去其应有的地位。 2.关注过程,强调合理的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是整节课的一个规范性指导,它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引领课堂教学的整个操作过程与方法,它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结果性目标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与创新。因此在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设计有效的过程与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指导进行整体设想,实现学习活动过程的最优化。例如在《清明上河图》赏析这一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整体感知”如:“你能用哪些词汇来形容北宋京城汴梁呢;同学们,对张择端而言,我们是外乡人、外空人,我们第一次来到汴梁,所以张择端带领我们从人影稀疏的城外来到了人群稠密、一派繁荣景象的城内。他像是带着我们干嘛呢?”;“分组合作”如:(1)请各组同学可以根据“研究主题”展开研究,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2)要求每一小组组长做好研究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班级学号:082114214 姓名:张威 指导老师:任静莉

身为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过美术之后,就会对美术产生些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认识,现在又经过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学习,我对美术的了解又更近了一步。老师在这门课程中讲到很多美术门类,而我唯独对中国绘画情有独钟,因此决定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进行鉴赏分析。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于是表现市民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应运而生,社会生活画也因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展和经济的繁荣持续的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随后就出现了一种取材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主要反映当时身处下层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如商人、小手工业者,还有妇女和儿童,这些普通的人物形象不断的出现在画家的笔端,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兴趣,成为他们乐于表现的题材和重点描绘的对象,由于对生活实际体验的增强,所以在表现上得心应手,真实生动,这在以往的人物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宋徽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把五代时期散落的各地著名的画家逐渐集中起来,形成了庞大的画家阵容,有一套完整的绘画制度和适合统治者趣味的艺术风格。这更有利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发展,乃至于达到鼎盛时期。 北宋晚期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风俗画”的宏篇巨制,它就象一部纪实片,向观者详细真实地讲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时代风貌,该作品内容复杂,场景开阔,人物众多,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绘画作品,还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如明代画家仇英曾仿画过。该画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月不详,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主要活动在宋徽宗时代。史书上说,他自幼好学,曾游学于京师,后因画艺出众,才华横溢,被宋徽宗赵佶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京都的繁华盛景。张择端请旨到郊外作画,这样可以安心创作。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北宋京都的繁华盛景,竟是在东京都城郊外的偏僻农舍里创作完成的。当张择端呕心沥血完成此作品,并将画好的长卷呈给宋徽宗御览时,徽宗大喜过望,连连夸赞,爱不释手。从此,《清明上河图》被宋徽宗赵佶收入皇宫内府。历史上确切记载张择端传世作品也只有一件,那就是《清明上河图》,但仅此一件,足可光照 千秋。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表现了北宋宣和年间,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色。这幅作品内容极其丰富,技巧高超。画中人物超过550人,船只20余艘,车、轿20余乘,房屋店铺,嶙次栉比,人马喧闹,充分反映了宋代京城水陆两运繁忙和商业兴盛的景象,是北宋汴京社会风俗的全面反映,众多的人群,丰富的场景,自然逼真,它不是一般的表面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以各个阶层的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深刻地把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展示出来,是一幅有着高度的历史性、真实性的艺术作品,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宏伟史诗。 1.画作历史背景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随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社会生活画在这时期开始逐步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随后

清明上河图人物详细解读

《清明上河图》里有青楼吗准确讲,还真有提供此类“服务”的场所,请看: 这是城里的一家酒楼,门脸上挂着几个奇特的红灯笼,形似一种名为栀子的果实,所以叫栀子灯(栀音枝)。在宋代,门口挂栀子灯说明这家酒楼不仅提供美酒佳肴,还提供“特殊服务”。 栀子,跟栀子灯很像吧 对商业活动的描写尤为细致,: 威武的酒旗上有“孙羊店”三个大字 这家酒楼名叫“孙羊店”,有学者认为其老板姓孙,特色菜是羊肉。这位孙老板很会做宣传,店门口竟然放了几个“灯箱广告”,相当醒目!其中一个写着“正店”二字,这是什么意思 酒类在北宋属于官方专营,一是为了收税,二是因为酿酒要用粮食,若不控制会导致口粮紧缺。官府只向汴梁全城72家“正店”提供酒糟。正店既可以卖酒,更有权酿酒。除正店以外的数千家酒馆只能从正店进货,统称为“脚店”。无论是正店还是脚店,到晚上都有浓妆艳抹的女郎等着酒客招呼。(一不小心又三俗了) 孙羊店后院有堆成山的酒缸,暗示这里有权酿酒 店前有红色木栅栏,宋人称为“杈子”,起围挡的作用,否则小贩会把摊子摆到店门口吧! 汴梁的酒楼非常注重广告宣传。他们不仅使用威武的酒旗和闪亮的灯箱广告,还在门前竖起脚手架似的“彩楼欢门”,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类似于现在的大型广告牌: 城外一家脚店的彩楼欢门,结构之严谨堪比建筑设计图 脚店大门两边有“天之”和“美禄”两块招牌,意思是美酒,语出《汉书》“酒者,天之美禄”

画家对酒客的描绘极为传神,这位是喝嗨了, 在凭栏发感慨吧 金灭北宋后,南宋人孟元老回忆旧都汴梁的繁华,写下《东京梦华录》一书,一口气列举了城内20多个酒楼的名字,可见印象太深刻!足见美酒对汴梁人的重要性。 “赵太丞家”是一处诊所,“太丞”相当于太医院副院长。诊所外一块竖着的广告牌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不就是解酒药嘛!汴梁人喝伤身子的肯定不少 宋代以前的城市大多禁止“破墙开店”。比如,唐朝首都长安由许多长方形居民小区组成,一个小区称作一个“坊”。坊是封闭的,里面有零星商铺,坊墙上除了坊门以外严禁破墙开店。另有两个坊专辟为商业区,即东市和西市,坊内全是店铺,但坊墙依旧不能破拆开店。而且商品买卖必须在白天进行,夜里要全城宵禁。 宋代就不一样了,不仅允许破墙开店,还取消了宵禁,出现早市和夜市。走在汴梁的大街上,你会觉得逛街的乐趣一点不比今天少: “王家罗明匹帛铺”,也就是绸缎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即香料铺。门口搭了个简易的彩楼欢门 修车铺,不就4S店嘛! 简陋的修面铺,人物姿态很形象 饮子摊。饮子是一种街头饮品,类似于现在的凉茶,价廉物美,普通百姓也消费得起 小贩头顶货品,手拎马扎,在找地方支摊子 这是城门内第一间铺子,有学者认为是税务所。商业这么发达,当然少不了它!工作人员穿着统一制服噢 当然,汴梁人不只会喝酒逛街而已。《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劳作到精神世界,从衣食住行到“科技前沿”,几乎都有涉及: 宋人不只会逛街剁手,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比如算命(汗)。三个招牌分别是“神课”、“看命”、“决疑”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画卷,描绘了公元12世纪北宋开封城外东南七里角的一段汴河风光和城内街道的热闹繁华景象。打开《清明上河图》,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孩子领着几只毛驴,驮着木炭,过一座小桥,五个纤夫拉着一条大船往上游行走;一批搬运工,背着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手里还拿着一根计数的筹码;大船放倒船桅要驶过虹桥,船上人手忙脚乱,四周无数人在观看、呼叫、帮助出主意;桥上挤满了行人、毛驴、轿子,还有两人拉开架在争吵;桥头乱糟糟地摆满了货摊、地摊;脚店楼上几个人在喝酒;木匠师傅在门口制造车轮。大街上一个大人扶着一个小孩在走路,肉铺里一个小孩围着听一个人说书,僧侣们在街上与人交谈,处处透露出市民们满足的散淡的心态,透露出一片安静安乐的和谐,令人心旷神怡。街道上四处是休闲的人流,大群的人在桥上观看,前拥后簇,大呼小叫,就连正在过桥的大船上的一个小孩也在跟着大叫。有的在汴河两岸看着急速的流水,有的人在城楼下的空地里悠然地休憩。他们安详的幸福形态,就像春天里缓缓流淌的河流。 人物美 有学者主张,从三个方面去观照人物美:第一层面是人体美;第二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第三层面是出于特定历史场景中的人的美。无论从哪一层面都包含着对人的神态、动作的审美。通过各异的神态,我们可以推知人物的心情,悲伤或喜悦、着急或悠闲;通过不同的人物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在从事怎样的物质活动。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的是小孩:有的在跑,脸上充满了着急;有的在喊,脸上洋溢着可爱;有的在听书,脸上写着认真;是纤夫、搬运工,他们好似想竭尽全身的力气来努力工作;是木匠师傅,慈祥认真地忙碌着手中的技术活;是休闲的人群,他们有的在街上闲逛,有的在交谈,或聊天、或倾诉,处处透露出幸福、祥和的生活心态。各种各样的人物美归结在二个字“祥”、“乐”,让欣赏着满怀心仪与向往。 场景美 画中街道两侧是瓦子、茶楼、酒馆、作坊、当铺等活动场所。镶嵌在市民活动中的是卖东西的货摊,运输粮食的骆驼,托着人的骑驴,四人抬的花轿,还有各式各样、成双成对驮着驴车的毛驴。这些成为市民社会生活最普通、最大量、最基础的部分。也许在一般人的眼中,它们是单调的、平淡的,缺乏内涵的,毫无意趣的。其实不然,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们就会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的世界。”茶楼、酒楼、瓦子中的人来人往显示了人们休闲活动的怡情与多样;街上买卖摊的摆放、驮着货物的驴车骆驼的来来往往,表明商业活动的繁忙与发达。整个场景构成了一个繁荣、富足的生活意象世界。 环境美 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美。马祖道一说:“心不自心,因色固有。”《清明上河图》中还别具清新、明朗、优美的自然环境之美:山美、水美、树美、花美、草美、河美。自然美首先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起伏的山、清澈的水、茂绿的树、芬香的花、幽绿的草、明净的河,这是客观事物本身所特有的美。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美还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是人心灵美的反映。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面对这清明好时节,自然美景色,每个观赏者都会因之投射出一种意象世界。正如宗白华说的,“意象世界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

清明上河图细节解析

《清明上河图》-原来北宋的老百姓是这样生活 《清明上河图》号称中国的《蒙娜丽莎》,其中很多细节是值得体味的。 探究东西文化,洞察差异化的世界 以下清明上河图的细节不知各位能看出什么问题? ▼北宋大街上还有专门刮胡子的小铺。 ▼一个挑夫买了一个炊饼当午餐。 ▼这家脚店的招牌是立起来的,恐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直接侧立的招牌,能够吸引远处的客人。很像现代社会的招牌。 ▼三个脚夫在一个“饮子”前,买什么?是在买水,但不是一般的白开水。 ▼这家卖的是“香饮子”。饮料加的可不是香精,而是麝香。 ▼这家“久住王员外家”,就是一个旅店,供客人住宿的。 ▼“赵太丞家”其实就是诊所兼药店了。招牌上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冷”。 ▼这个店铺写着“解”。这个有点类似今天的银行,可以把“交子”(纸币)汇兑成硬通货。 ▼这个场景最有趣,一情侣正在买花,女子把手搭载情郎的肩上。过来几个轿夫,不约而同地都看“美女”,居然连方向都走偏了,美女也得意地笑了。好有现代社会的生活感。 ▼这是一家“孙羊正店”。这家店是经营什么的? ▼这个细节展示了一个官宦出游的场面。清明节到了,士大夫们就要出城踏青。前面五个开道的,两个牵马的,后面两个挑东西的。 ▼城门处三个乞丐,地上是个小孩子。看看旁边经过的出去春游的有钱人,丝毫没有怜悯的样子。 ▼这个很瘦的挑夫只能沮丧地在树荫底下休息,旁边就是个茶馆,他为什么不进去,不用解释。 ▼一头驴低头拼命地拉着车,后面两个人也非常费力。 ▼这个亭子是“望火楼”,楼上专门有人查看火情,楼下是兵营。可是现在,楼上没有一个人,兵营改成茶馆。 此画的作者是北宋徽宗时期的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的赏析

清明上河图的赏析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教师:时宁军 授课日期:2019/11/28

一.基本要素 1.科程名称:《清明上河图》的赏析 2.授课教师:时宁军 3.授课时间:2019年11月28日 4.授课班级:高一2班 5.课程性质:赏析《清明上河图》并讨论该著作 二.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和探究,了解中国古代城市 生活的场景,及当时宋代整社会稳定,人们生活繁荣的景象。 2.《的清明上河图》核心不在于画技,而在于作者牢牢抓住了“清 明上河”这一主题,使民俗节日和城市繁荣的生活景象为这一主题服务,准确的抓住北宋东京城市的性格和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创造出了超越前人的时代意像,成为了这个古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之作,历千年而不废,至今后无来者。 3.意像天成,从生活出发,抵达艺术家的心灵,发现艺术的真相。 4.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和根植于大地的思 想情感是核心要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这一“风俗画”绘画题材,培养学生 对名家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陶冶艺术情操。学会怎样去欣赏一幅著作,观察画中的人物动态、人物表情、人物线条以及整个构图,还有作品的意象要明确。

2.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情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借鉴名作中的技法,去创作自己的作品。 3.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价值,提倡学生对祖国 文物的保护和认识。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通过幻灯片欣赏《清明上河图》,赏析著作,讲述技 法。 2.提出问题:(1).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需要了解哪些有关的技法或内 容? (2).通过这幅作品的欣赏你的感受如何? (3).讨论《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 3.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讨论提问相结合。 4.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范画等。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欣赏一幅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通过整体到局 部再到整体的方法来欣赏《清明上河图》,了解风俗画。 2.感知以形写神,神形兼备,通过画面人物的冲突来解决画幅与 内容的矛盾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一个特点。 3.以点带面,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风俗画。 4.教学难点:掌握基本技法,并能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意象”

清明上河图艺术赏析

清明上河图艺术赏析 《清明上河图》是一帧高24.8厘米,横528厘米的绢本设色长卷。因为画中所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从总体来看,它可以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首段描写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通过环境和人物的点染,对时.间、地点和习俗,作了简明的交代,为全图展开序幕。中段以拱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的景象。这个临近京城的水陆码头,有一座巨大的拱桥横跨两岸。这座结构新颖,形式优美,“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的拱桥,也有人称它为“虹桥”,成了本段画面的主体。此处,车马喧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而拱桥的南端,新柳吐絮,屋宇错落,临河的酒楼条肆里,游客们或闲谈于席间,或凭眺于窗台,洋溢着一种闹中取静的闲暇意趣。无疑,这一段是全图的中心点。后段描写汴梁街市的实况。这个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官府之衙,市廛之居,商铺店坊,鳞次栉比,甚是可观。把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面貌,以及隐藏在这种繁华景象背后的那种有闲者酒楼欢宴,劳苦者辛勤操作的贫富差别,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明上河图》通过由上述三段内容所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儿个其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品,为后人研究宋代绘画,考据宋代社会,提供了一件具有综合性价值的形象化资料。 《清明上河图》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在艺术技巧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全图从远郊河野一直写到城廓街市,场面虽然繁复,中心环节却很突出,成功的设置了全方位的立体构图,情节连绵不断,有移步易景的清新境界,却无割裂纷乱的松散形迹。方寸之内,体现百里之迥。全图共画了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篙师、缆夫等不同阶层的人物五百五十余位,他们有赶集的,有买卖的,有闲逛的,有饮酒的,有聚谈的,有推舟的,有乘轿的,有骑马的,等等,神情各异,姿色不同。画大场面形象生动,画小细节也不逊色。 真实感人的场面,和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这正是这件艺术品历久不衰的基础。除此以外,本图在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准确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使其具备典雅堂皇、神韵毕肖的特色,形成了与画坛大家王诜、郭熙、李唐等异样的风格,别成家数,自具面貌,也甚为时人所重。更为现代人研究北宋风土人情,市容市貌等各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清明上河图》景观图示语言解析

124风景园林文史哲 《清明上河图》景观图示语言解析 Study on L andscape Icon L anguages of the Painting of 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摘 要:《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东京汴河两岸及城郊风貌的风俗画。通过图像分析法,以《清明上河图》为底本,从其城市背景及画面场景入手,基于画面本身展示的城门内外街市景象、汴河两岸景象及城外郊野风光等物理事实和视觉事实,从建筑、附属景观小品设施、招幌、植物、河流和人物活动特征6个方面来解析,从而探寻《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景观特征,并窥探其背后的成因及隐现的“写意山水”的园林特征,以促进人们对北宋时期园林景观发展特征的理解。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清明上河图》;图像;景观;街市Abstract: 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 painted by Zhang Zeduan of Song Dynasty, 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Bianhe riverside of the east capital Bianliang. Based on the imag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painting, starting from its urban background and scenes, based on the physical and visual facts of the riverside scenes and suburban sceneri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ity shown in the painting, the analysis is made from the six aspects of architecture, affiliated landscape facilities, signboard and ribbon, plant, river and people to explore the landscape features displayed in the painting, the causes behind it and the emerging "enjoyable scenery"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rden landscap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 ; image; landscape; street 的建筑进行比对,发现其反映的空间环境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资料性[2];而一些史学研究者从宋代汴京的地图、城制图、北宋遗址及史料记载等对《清明上河图》进行验证,发现《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景观无法印证史料[3]。但从绘画的角度来看,浩繁的场景必须通过周密的构图安排,运用咫尺千里的方法,根据画面构图需要,删减很多局部实景,搬挪一些景物,甚至根据实景进行艺术再造以实现画面完美逼真的效果[3]。 图像是人类最早用于记录信息的资料,其呈现的信息具象而直观,对研究古代城市风貌、建筑形态、市民形态和城市经济等具有重要价值。虽然运用图像法来研究历史景观要求图像内容的真实性,针对《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真实性也还存在一定争议,但正如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述,《清明上河图》中所显示的景观、职业、文化活 刘群阅黄启堂兰思仁* Liu Qunyue Huang Qitang Lan Siren 动和任务的特有属性是组、排列和变化的结果,不是完善的蜂窝而是充满生气的城市[4]。因而,本文摒弃对清明上河图画面真实性的质疑,以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基于石渠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②,从其城市背景及画面场景入手,尝试从画面本身展示的城乡风貌、街市景观和人的活动等物理事实和视觉事实来解析,探寻《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城郊景观特征,并窥探背后的成因及隐现的“写意山水”的园林特征,以促进对北宋街市景观繁荣及“写意山水”盛行的理解。 1 《清明上河图》的城市背景 北宋东京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商业活跃和街市繁荣是其重要的特色,《汴都赋》中“竭五都之环富,备九州之货贿”[5]的描绘说明了当时的东京城货贿之盛与富甲一方,而这种特色的形成不仅与北宋的市制 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9-0124-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7-02-14修回日期:2017-08-21 《清明上河图》是宋人张择端描绘12世纪初北宋东京汴河两岸及汴京城郊景观的画作。画卷包罗了当时的社会万象,不仅描绘了浩繁宏大的场面,还详细地描绘了当时东京城内的建筑、街市以及城外的乡野景观,展现了当时东京城内外特有的风貌,以及街市繁荣和商业发达的特点。“通衢车马正喧闻”①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北宋汴京的繁荣与昌盛,同时,《清明上河图》对城市市井生活的刻画,使得其成为研究北宋汴京城市风貌的重要题材。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不断地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类,一类是从绘画艺术来研究,主要关注绘画的风格、语言及其艺术;另一类则是从建筑空间和城市规划角度来研究,主要关注建筑细节、功能、空间界面和规划形态[1]。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对清明上河图内容的写实性也出现了颇多的争议,如刘勇将《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与《营造法式》中 *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lsr9636@https://www.doczj.com/doc/6b18781138.html,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之《清明上河图》 经济与贸易学院 110101404252 杨雪灵摘要:《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 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以叙事的手法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以长卷的方式呈现给观者。其内容之复杂,技巧之精湛,同时,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今藏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艺术进行赏析。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 一.《清明上河图》与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风俗画。北宋张择端作。该图纵24、8厘米,横幅528、7厘米,长卷,绢本,淡设色。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风光,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所绘景物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气息浓厚,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重要的形象资料,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来摄取景物,大到原野、河流、城廓,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成统一整体,段落分明,结构严谨。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但衣着、神情、活动都各有所异,极富情趣。画面远近结合,疏密相济,陆水辉映,错综复杂,引人入胜。在南宋有很多摹本,市面上以一两金价发售。宋、金、元、

清明上河图人物详细解读汇报

《清明上河图》里有青楼吗?准确讲,还真 有提供此类“服务”的场所,请看: 这是城里的一家酒楼,门脸上挂着几个奇特 的红灯笼,形似一种名为栀子的果实,所以 叫栀子灯(栀音枝)。在宋代,门口挂栀子 灯说明这家酒楼不仅提供美酒佳肴,还提供 “特殊服务”。 栀子,跟栀子灯很像吧 对商业活动的描写尤为细致,: 威武的酒旗上有“孙羊店”三个大字 这家酒楼名叫“孙羊店”,有学者认为其老 板姓孙,特色菜是羊肉。这位孙老板很会做 宣传,店门口竟然放了几个“灯箱广告”, 相当醒目!其中一个写着“正店”二字,这 是什么意思? 酒类在北宋属于官方专营,一是为了收税, 二是因为酿酒要用粮食,若不控制会导致口

粮紧缺。官府只向汴梁全城72家“正店”提供酒糟。正店既可以卖酒,更有权酿酒。除正店以外的数千家酒馆只能从正店进货,统称为“脚店”。无论是正店还是脚店,到晚上都有浓妆艳抹的女郎等着酒客招呼。(一不小心又三俗了) 孙羊店后院有堆成山的酒缸,暗示这里有权酿酒店前有红色木栅栏,宋人称为“杈子”,起围挡的作用,否则小贩会把摊子摆到店门口吧! 汴梁的酒楼非常注重广告宣传。他们不仅使用威武的酒旗和闪亮的灯箱广告,还在门前竖起脚手架似的“彩楼欢门”,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类似于现在的大型广告牌: 城外一家脚店的彩楼欢门,结构之严谨堪比建筑设计图

脚店大门两边有“天之”和“美禄”两块招牌,意思是美酒,语出《汉书》“酒者,天之美禄” 画家对酒客的描绘极为传神,这位是喝嗨了,在凭栏发感慨吧金灭北宋后,南宋人孟元老回忆旧都汴梁的繁华,写下《东京梦华录》一书,一口气列举了城内20多个酒楼的名字,可见印象太深刻!足见美酒对汴梁人的重要性。 “赵太丞家”是一处诊所,“太丞”相当于太医院副院长。诊所外一块竖着的广告牌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不就是解酒药嘛!汴梁人喝伤身子的肯定不少 宋代以前的城市大多禁止“破墙开店”。比如,唐朝首都长安由许多长方形居民小区组成,一个小区称作一个“坊”。坊是封闭的,里面有零星商铺,坊墙上除了坊门以外严禁

清明上河图赏析

(一)引言与组织教学 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有着自己璀璨 的民族文化。中国画----则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以中国画见长。下面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全盛时期的作品,中国 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板书课题,挂出画卷,约3分钟)(二)作者简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时间不详。约生活在十 二世纪,为北宋未年著名的风俗画家。早期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专攻界画,擅长舟船、车马、人物、街市、城郭等。宋徽宋熏和、宣和年间供职于翰林图 画院侍诏(画院最高职称)。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画》、《西湖争标画》、《武夷图卷》等。 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公元十世纪后期(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 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贸易。农业上注重了精耕细作、使用良种;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产品闻名于世,畅销国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学技术使对外贸易和城市 经济空前繁荣,城市集镇不断出现,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了专营经 商的“”(商店)、“”(剧场)、“”娱乐场”等。当时的京城汴梁(今开 封市)则更显繁华。但北宋后期各代皇帝为求苟安(亦称偏安),向辽国接受 屈辱的澶渊之盟。给西夏纳“岁币”。向金割地、纳银、贡绢,宋徽宗时期则 更甚,虽联金灭了辽国,次年金兵大肆攻宋,徽宗为求苟安,主张议和投降, 罢免了主战派将领。终在1127年,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虏,北宋王朝被灭亡。 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皇帝宋徽宗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 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宋徽 宗很注重写生,他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张择端根据京城汴梁繁华的 集市贸易与街景(一是说清明时节,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写不多,另一说法是 从清明坊到虹桥一汴河上河的街景。后者则更有说服力。人物中有赤膊的、戴 斗笠的、轿上插树技遮荫的、摊位上的遮阳伞、遮荫篷等可以作证)写生而创 作了蜚声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四)欣赏《清明上河图》 1、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作品介绍:

清明上河图欣赏教案讲课教案

清明上河图欣赏教案

<<清明上河图欣赏>>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课本第一页的内容,也是每学期开学第一次美术课必不可少的欣赏内容。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有过多次欣赏美术作品的经历,所以本次欣赏活动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运用美术的眼光进行学习。同时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同时本课的欣赏学习对下次《我们的社区》的绘画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培养学生对名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知道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要了解哪些信息,如何去欣赏。分析欣赏画家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线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理解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在欣赏中以“整体——局部——整体”的欣赏顺序,引导学生发现、质疑、并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感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感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通过画面人物的冲突来解决画幅与内容的矛盾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一个特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节的《清明上河图》,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风俗画。

3.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三.电教设计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学生的视、听、思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选用《清明上河图》长卷慢放一遍,听解说。再倒放一遍,比较各画段表现民俗风情的不同,重点欣赏“虹桥”一段,根据需要进行画面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3、为启迪学生思维,理解“鸟瞰”,并了解清明上河图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在线播放一段库6网的视频——《麦兜响当当》中的动画片段(鸟瞰、3D版清明上河图) 其他准备:100*25厘米的纸,上汇表格2行,8列,用于总结板书 清明上河图(局部)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今天要上一节欣赏课。回忆以前在美术课上欣赏过的作品。 提出问题:根据你几年来欣赏美术作品的经验,说说你认为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需要了解哪些有关的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将其总结于表格之中。 作品名称作者国家年代画种题材主要技法艺术价值 (二)看书,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来填表格

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鉴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