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则之文言虚词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则之文言虚词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则之文言虚词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则之文言虚词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则】(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è酒。(《鸿门宴》我说啊,这是高中文段吧!嘿嘿项王说:壮士啊!赏赐你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他一杯酒。)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手刚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离这儿)(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啊)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遵循后稷、刘公的事业,实行古公周太王和季历的法制)(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给窦娥我烧几刀纸,就算看在你死去了的儿子的面上。)【则则】赞叹的声音。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 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 作地势,高下九则。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 此则寡人之罪也。

6 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 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 入则孝,出则悌。

1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 欲速则不达。

17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怒气冲冲,但还是接见了他) 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这么做呢)(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sì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子女如果想报父母之仇,臣子如果想报君王之仇,哪里有敢不

竭尽自己的力量的呢?)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

老矣,无能为也已。(臣年轻强壮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如今已经年老体迈,没有能力再做事情了)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

不焉。(《师说》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

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但是

凭借顽强的毅力)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人们之中又有谁愿意让洁

白的自身,接触到污秽的外物呢?)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

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

拖着兵器向后逃跑)②余扃jiǒ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

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

去来兮辞》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 余之力尚足以入。

1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 顷之,烟炎张天。 18 蚓无爪牙之利。

19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 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

“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答案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柯”指斧柄,“伐柯”指伐木做斧柄。伐木做斧柄,斧柄的式样并不远)

2 合散消息,安有常则。(或聚首、或离散、或消亡、或休息,那里有一定的规则呢?)

3 作地势,高下九则。(坤作为地势,分为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这就是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5 此则寡人之罪也。(这是寡人的过错啊)

6 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通

常是从耳朵里听进去,直接就从嘴里说出来了。然而嘴和耳朵的距离,不过四寸远,如此没有理解的

学习,怎么能够显得自己有气质、有内涵呢)

7 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黄河献出天文图,洛水献出地理书,指明了天地之间的奥妙和道理,

高尚的人和有道德的人就用它作为行为和处事的准则。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光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木头经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10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11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今(项羽)马上就要到来,恐怕沛公就不能拥有关中一地了

1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

13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14 入则孝,出则悌。(:“学生们进家要做到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悌:尊敬师长

1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

16 欲速则不达。(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7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鸡啼、苍蝇飞鸣古今不会大变,如非听觉失灵,何至二者不分 18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上百丈的高山,有负荷的车也能拉上去,为什么呢?是因为坡度平缓的缘故啊。

同的两项是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道理出于岳阳楼的美,美就美了,但阳楼的名气并非只凭借这。如果这样,那么像岳阳楼的楼很多,怎么能独占鳌头?因为范希文被邀请作文章,文采传播四海,于是岳阳楼就天下名扬。在当时的风气,地位卑微就感到羞耻,地位高贵就是奉承拍马。范希文就不是这样,他是不因为物质的好坏而喜悲。他的朋友被贬职。没有告别就离开,但众人却避开。等到他得知,赶到河边,友人就在船中了。可见他友谊之情感很深。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项伯于是连夜驰骋到沛公军营去

2 辍耕之陇上。 ((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

3 奉之弥繁。(顺从它,它的欲望就增强

4 侵之愈急。(抗拒它,它就加急侵略的步伐

5 子孙视之不甚惜。(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它们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7 汝识之乎?(你记下这个情景了吗?

8 可以知之矣。(可以知道了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

1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士大夫(因自恃身份)始终不愿深夜停船在峭壁下

1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1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之:指代贿赂所得的土地其:它的实:实际数量翻译: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7 顷之,烟炎张天。 (一会儿,火焰布满天空 18 蚓无爪牙之利。(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19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的发出声响的石头,所在地方都是这种石头2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有的时候一次进食有一石之多

2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晓断句(的方法),疑惑也得不到解答啊 22 夫晋,何厌之有。(夫:发语词,不译何厌之有=有何厌之?有什么满足的呢?那晋国,有

什么满足的呢?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译文:一僧人想去南海,向唐僧询问,唐僧没有回答他。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僧人凭借一箪食物、一瓢水的帮助到了南海,向唐僧夸口说:“这有什么难?”唐僧回答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然而你的话也言过其实了,你将因此而自满并嘲笑我么?”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 余之力尚足以入。

1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 顷之,烟炎张天。 18 蚓无爪牙之利。

19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 夫晋,何厌之有。

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2007广东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说明: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 1、君何以知燕王?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客何为者?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10、作计何不量! 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5、吾何爱一牛? 16、徐公何能及君也? 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2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1、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2、何乃太区区! 23、万钟于我何加焉! 24、何其衰也! 25、如太行、王屋何? 26、其如土石何? 三、乎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壮士,能复饮乎? 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 10、日食饮得无衰乎?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5、吾尝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幽独处乎山中。 2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2、无以,则王乎? 四、乃

文言虚词训练

文言虚词训练1.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乃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4.其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5.且

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6.若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7.所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④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⑤郦元之所.见闻(《石钟山记》) ⑥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⑦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8.为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9.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1、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如土石何 3、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4、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 5、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竟然) 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D、乃.重修岳阳楼(就) 6、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吴广以为然.(正确)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 C、然.志犹未已(但是) D、杂然.相许(……地) 7、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 C、项为.之强(因为) D、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卷石底以.出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9、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完整版)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答案

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 题组一客观选择题组 1.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对文段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B.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D.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郗超和谢玄不和。这时,苻坚打算灭了晋期,已经占据了梁州、岐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苻坚,人们私下里有些不赞成的言论,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每个人得到适当安排,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2.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

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答案及译文)

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纪闻》 (1)下列选项中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③木欣欣以.向荣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①②③④全都相同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③④全都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所奏,乃.常事耳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C.①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D.①自当有史官书之.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胡旦,文辞敏丽,见推一时。晚年病目,闭门闲居。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传,其人少贱,尝屠豕。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此又难为辞,相与见旦。旦曰:“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莫不叹服。 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地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书此又难为.辞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①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D.①其.人少贱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后闻常止巢于官道陇树之末,凡吴商驱车入秦者,鸣于巢外,问曰:“客还,见我段二郎安否”悲鸣祝曰:“若见时,为道鹦哥甚忆二郎。” 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①,事在熙宁六七年间。 选自《玉壶清话》 ①高虞晋叔:人名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不拘于.时,学于余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9--文言虚词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9--文言虚词高三 2015-04-15 16:02 专题24 [分点训练] 一、解释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⑦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答案] 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来”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⑦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2.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⑤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答案] ①通“呵”,“喝问”②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什么”③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哪里”④疑问副词,“为什么”⑤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3.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②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 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 [答案] ①介词,相当于“于”“对”,表示对象 ②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吧” ③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④用作介词,相当于“于”“比”,表示比较 ⑤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4.乃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恒晋文之事》)( )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 [答案] ①副词,表承接,“才”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 (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豫州今欲何至? 大王来何操? 4.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间旦暮闻何物?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今日之事何如?

1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一、复习“之”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余之力尚足以入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0、顷之,烟炎张天。11、蚓无爪牙之利。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5、夫晋,何厌之有。 1—2动词“到……去”;3—4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5指示代词“这”;6用在定语 和中心语中间“的”;7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8—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用在时间副词后, 补足音节;11-13定语后置的标志;14—15宾语提前的标志。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答案:1、动词,到、往2、代词,他3、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这样 5、指示代词,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的9、人称代词,我 二、复习“而”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图穷而匕见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5、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0、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1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1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14、既而儿醒,大啼 参考答案:1—2连词,表承接;3—4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6连词,表转折“却”;7—8连词,表递进“而且”;9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0—11连词,表假设“如果”;12连词,表因果“因而”;13代词,通“尔”,“你”“你的”;14既而,不久。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羽衣、羽客) ?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人名)复留兼旬而后别,唯不敢纵饮矣. ?无虑吾农事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吏民皆安堵如故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 ?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 ?宽尝于坐被酒 ?倍道、倍日 ?比年一小聘 ?比年以来,曾无宁岁 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2、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2年北京卷)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 ⑵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含参答)

18个文言虚词考点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 4.然则何时而乐耶?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5·且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5 ·且· 根据提供的句例,整理归纳“且”的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词 1.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也表示接近某一数量,可译为 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愚公移山》) 2.用在动词前,表示行为动作是暂时的,可译为等。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遂自鸣曰:“得过且.过。”(《辍耕录·寒号虫》)二、用作词 1.表示关系,可单独用“且”,也可构成“且……且……”或“既……且……” 的格式,可译为等,有时亦可不译。 ①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诗经·伐檀》) 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彭越是时居梁地,中立,且.为汉,且.为楚。(《汉书·田儋传》) 2.表关系,可译为等。 ①今已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3.表关系,可译为。 ①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 ②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史记·郦食其列传》)

文言虚词检测训练 ·且· 高三班姓名学号成绩 指出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吾爱其黄而泽。且.贾者云。(《鞭贾》) 2.(贺兰)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张中丞传>后叙》) 3.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张中丞传>后叙》) 4.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颖水之上。(《六一居士传》) 5.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与微之书》) 6.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与微之书》) 7.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与微之书》) 8.不惑不徇,且.公且是矣。(《寄欧阳舍人书》) 9.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寄欧阳舍人书》) 10.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2.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13.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14.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衿名节。(《陈情表》)

2021届高三各地最新试题汇编文言文专项训练 新高考题型共15题

1.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下贡举。诸举子推绛就试,守令劝驾,遂首荐登甲科。释褐,试秘省校书郎,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開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因勉之以义教,民辄听命罢去,无复词牒,案牍大治。后十年,父老犹有称道绛者。再调寿州录事参军。还,赴铨部,引对御前,选补职事官,除莱州防御判官。时蔡齐在诸生,未知名。绛一见曰:“海滨有此奇士!”忘年定交,日与游甚欢。是秋,主试贡士,首送蔡齐。春榜至,齐冠天下士,绛得知人之名。秩满,改著作佐郎。丁艰。既除,迁秘书丞、知梧州。绛性刚直,不屈上官,耻焉苟合,以是滞留常调官不遂。尝曰:“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故于鄠、杜终南圭峰之下,就水竹营别墅,为栖逸之地。及自岭外归,称疾罢官,慨然有丘壑志。故枢相王曙在西府,雅知绛。蔡齐亦在内署,数勉绛起还朝,相与称荐,遂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时河阳相王钦若知州事,多回挠,绛持法不阿,河阳不悦。僚佐为绛言,宜姑为和。绛曰:“守正之谓和。朝廷置吏,岂使苟相顺适以为和哉?吾知奉公而已。”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代还,知坊州,赐五品服章。蔡齐拜御史中丞,被命举御史,而以绛名上,时王钦若作相,三奏而三却之。齐怀敕至中书曰:“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执政不得已,除绛殿中侍御史,寻改侍御史。绛素厉风节,及在司察之职,危言无顾惮。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真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绛曰:“良农能稼而不能穑。士固有道,违道干誉,非鄙志者。”其自守如此。庆历八年六月卒,享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张方平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软/ B.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C.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D.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言虚词选择题型解题训练

文言虚词选择题型解题训练 基础试题 2013-08-13 0617 5d56b7b40102e9i4 文言虚词选择题型解题训练 1.下列句中“而”字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句子中“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句中“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下列各句中“其”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5.下列句中“若”字意义正确的一组是()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6.下列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故曰“弊在赂秦也!”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D.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7.下列句中“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专题练习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专题练习 2008-01-14 20:05 出处:互联网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3-12-21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例题巩固。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 (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 (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巩固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4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6朝而往,暮而归。 7掩口胡卢而笑。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1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13秦师轻而无礼。 1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余闻而愈悲。 16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7灭滑而还。 18军惊而坏都舍。 19而翁归。 20若欲死而父。 21而母立于兹。 22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3如是而已。 24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25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26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27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8三月而后成。

29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30假诸人而后见也。 3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3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何如」怎么样,怎样。「何消」哪用得着。「何若」如何。「何尝」并非。「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 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巩固练习]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4却看妻子愁何在? 5豫州今欲何至? 6何由知吾可也。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8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9作计何不量! 1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1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3徐公何能及君也? 1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5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7你说的何尝不是。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⑸同“于”。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巩固练习] 1天下事有难易乎?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020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实词虚词跟踪训练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实词虚词同步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五泄① 袁宏道 越人盛称五泄,然皆闻而知之,陶周望虽极言五泄之好,其实不曾亲见,与我等也。发郡城凡二日至诸暨县,县去五泄尚七十余里,次日始行,一路多顽山,无卷石可入目者。余私念:看山数百里外,敝舟羸马,艰辛万状,今诸山态貌若此,何以偿此路债?周望亦谓乃弟:“余辈夸张五泄太过,若尔,当奈中郎笑话何?”独静虚以为不然。顷之,至青口,两山夹天如线,山石玲珑峭削,若叠若镂,数里一壁,潭水滑滑②流壁下。一壁上有古木一株,上人云是沉香树,一年一花,猿猱所不到。其他非奇壁,则皆秾花异草,幔山而生,红白青绿,灿烂如锦。映山红有高七八尺者,与他山绝异,因相顾大叫曰:“奇哉!得此足偿路债,不怕袁郎轻薄也。”王静虚曰:“未也,尔辈遇小小丘壑,便尔张皇如是,明日见五泄,当不狂死耶?”静虚曾习定③五泄三年,以是知之极详。余与公望闻之,喜甚,皆跳吼沙石上。缓步十余里,始至五泄僧房。静虚曰:“牛羊下矣,五泄留供来日朝餐。” 五泄水石俱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描写其高古喷薄之势为缺典耳。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插地而生,不容寸土。飞瀑从岩颠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观也。因忆会稽赋有所谓“五泄争奇于雁荡”者,果尔,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暮归,各得一诗。所目既奇,诗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是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一二三四等泄,俱在山腰,五级而下,飞涛走雪,与第五泄率相类。山路甚险巇,余等从山下观之,时,新雨后,苔柔石滑,不堪置足,一手拽树枝,一手执杖,踏入肩作磴,半日始得挪一步,艰苦万状。山僧云:自此往富阳便是平地,不复下岭。 (选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有删改)【注】①五泄:五泄是由五条瀑布汇注而成的,在浙江省诸暨县西六十里的五泄山上,是浙江著名风景区之一。②滑(gǔ)滑:泉涌的样子。③习定:养静。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舟羸马羸:瘦弱。 B.若尔,当奈中郎笑话何尔:你 C.五泄留供来日朝餐餐:吃饭

18个文言虚词练习详细版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5、庄宗受而藏之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13、北救赵而西却秦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4、既而儿醒,大啼 25、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已】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二、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 文言虚词练习(二)其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独其为文犹可识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0、距其院东五里 1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2、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1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4、其皆出于此乎? 1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6、国无主,其能久乎? 17、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8、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1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0、吾其还也 21、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2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3、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2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5、其无知,悲不几时 26、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27、汝其勿悲 文言虚词练习(三)且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